曹刿论战难句解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注释+翻译课件

《曹刿论战》注释+翻译课件

《曹刿论战》注释+翻译
13
已经 战胜 振作 缘故
发语词 无实义
充满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二次

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询问他那样做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齐军第一 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 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耗尽了。他们 的士气已尽,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曹刿论战》注释+翻译
9
实情
尽力做好 案件 虽然 本分的事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请允许我 类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 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 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 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 齐军作战。庄公打算击鼓进军。曹刿说: “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曹刿说: “可以了。”
《曹刿论战》注释+翻译
12
追赶
驱车 车前的
追击 溃败 车辙 (追赶) 横木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 逐齐师。
齐军溃败。鲁庄公就要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 “不可以。”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 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 “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故逐之。”

《曹刿论战》注释+翻译
5
注释 翻译
《曹刿论战》注释+翻译
6
参与

初中文言文:《曹刿论战》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文言文:《曹刿论战》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文言文:《曹刿论战》原文译文赏析《曹刿论战》先秦:左丘明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遍一作:徧)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高禄厚的人自会谋划,你又为必参与呢?”曹刿说:“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老实可信。

”曹刿说:“这仅仅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晰,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假如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溃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中考栏目。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一、按原文填空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

”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齐鲁长勺之战)。

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分,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一鼓作气)(辙乱旗靡)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

《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曹刿论战》原文及对照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对照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对照翻译曹刿论战读后感篇一《曹刿论战》是《左转》中的名篇,通过简洁扼要的叙述和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影响。

曹刿的远见卓识、当机立断以及一介匹夫在外敌入侵时对国家的担当被千古传诵。

一国之君鲁庄公却成了曹刿的配角甚至反面,用他的“鄙”衬托曹刿的“远谋”。

其实鲁庄公才对这场战役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鄙”仅表现在军事上,其他许多方面,都非常值得推崇。

首先,他忠于职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他尽心尽力地把本职工作干好,为国家大多数人谋利益,自然会获得人民的拥护,这是打赢这场以少胜多战役的基石。

虽然他自己一开始对这一点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得需曹刿提醒,但如果他玩忽职守众叛亲离,曹刿多有谋略也无能为力了。

第二,他不畏强暴。

面对强大的霸主齐国的入侵,他立刻准备迎战,并且跟曹刿乘一辆战车到前线指挥,这是顽强不屈的姿态,激励全国军民奋起抗敌。

正因为“公将战”,曹刿才请求入宫拜见他,愿意帮他成就大事。

如果他首先被强敌吓破胆割地赔款苟且偷生,那就是“一君无能气死全国”,曹刿哪还有报效国家流芳千古的机会?第三,他礼贤下士有识人之明。

曹刿并不属于“肉食者”,本来没有资格参与这场战役的谋划和指挥。

但庄公不凭出身给人贴标签,而是礼貌地接见了他,容忍了他对自己毫不客气的反驳,并且通过短暂的会面、对话认定曹刿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从而加以重用。

能够识人、用人是作为君主、领导的重要品质。

尤其重要的是他的开诚布公和自知之明。

他不像某些身居高位的人一样刚愎自用装腔作势,生怕别人知道自己不行。

他清楚军事是自己的短板,但决不护短。

他发现曹刿是内行,是忠臣良将,就对曹刿言听计从,跟曹刿乘一辆战车,完全听取曹刿的不同意见,从而取得战役的彻底胜利。

最后,鲁庄公虚心好学。

战役已经大获全胜,他决不放过向行家学习的机会,放下一国之君的身段“问其故”。

换成某些领导,早就炫耀自己知人善任大肆庆功去了。

就凭这种态度,他一定会不断取长补短,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有译文及答案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有译文及答案

曹刿论战一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译文:出兵讨伐,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附近的孟门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1又何间焉 2公令疏军而去之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A.可以一战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登轼而望之C.其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D.令以三日之粮闻寡人之耳者10.翻译句子.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1.文段理解.6分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和鲁庄公的“”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这一句.参考答案:一8.1参与 2离开,离去.2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9.B2分10.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2分.直译或意译均可,酌情评分.11.1远谋鄙 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 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二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译文:所以,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胜利: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用法的,能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能胜利;以自己有准备对付疏忽懈怠的敌人的,就能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干涉的,能胜利.这五条,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清楚敌人的实力和了解自己的实力, 战斗就不会失败;不清楚敌人的实力,了解自己的实力,只是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不清楚敌人的实力,不了解自己的实力,每次战斗就必败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公将鼓之鼓: 2既克,公问其故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乙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二参考答案1.1击鼓1分 2战胜1分共2分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分三甲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彼竭我盈. 2望其旗靡.3臣之妻私.臣 4今齐地方.千里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0.甲乙两文中都有结论性的话.甲文中结论性的话是“”和“”;乙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性的话是“”.21.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1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2乙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三参考答案:18.1“充满”或“士气正旺盛” 2倒下 3偏爱 4“方圆”或“纵横”19.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2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大王的.20.故克之故逐之设喻类比王之蔽甚矣21.参考答案: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2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四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爷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弗敢专也 2忠之属也3遂逐齐师 4阻而鼓之13.翻译下面句子.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5.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16.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四参考答案:12.4分1独l叶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d击鼓进军答对一个1分13. 2分火火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米处理.“狱”、“以”翻译不正确的分别扣1分,语句不通顺的扣1分14.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 15.2分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挢;泓水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意思对即可16.3分不设统一答案.相同点1分,举例各1分.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米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五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固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公输译文:的用完了,的守卫方法还有绰绰有余.屈服了,但他说:“我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了,但我不说.”也说:“我知道你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楚王问他原因. 说:“的意思,要杀死我.杀了我,守不住了,于是就可以攻下.可是我的弟子禽滑gǔ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守城的器械,在城墙上等待楚国的军队进攻.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的抵抗者.”楚王说:“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12.词语理解.6分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①遂逐齐师②公问其故③望其旗靡④公输盘诎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克己奉公B克敌制胜②例句:以牒为械 A为民请命B下不为例1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夫大国,难测也. 2虽杀臣,不能绝也.1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五参考答案:12.1①于是②原故原因③倒下④“诎”通“屈”2①B“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相同. ②“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13.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正确,叙述恰当,即可得分.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得来,2分;叙述恰当,2分.举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人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大也不无借鉴意义.六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9.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肉食者鄙卑鄙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C.小大之狱案件D.齐师败绩大败10.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2.简要回答问题.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1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六参考答案:9.A10.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福:解释为赐福也可.11.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2.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⑵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13.A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任末人名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书籍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通“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王嘉拾遗记译文: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 任末年.十四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 人恒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C. 削荆为.笔/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皆出.酒食10. 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人而不学,则何以成12.乙文表现了任末的什么精神这与甲文中哪个观点相吻合4分答案:9. 3分 A10. 2分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11. 6分1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侵患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2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有成就呢意对即可12. 4分乙文表现了任末不怕吃苦,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高贵精神品质; 2分与甲文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观点相吻合. 2分乙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注释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易置:撤换.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轻率的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搏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将白起将他们全部活埋了.1.解词1小惠未遍2牺牲玉帛3而绝其粮道4秦悉坑之2.译句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悉更约束,易置军史3.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4.乙文中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13截断4动词活埋2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悉更约束,易置军吏.4纸上谈兵.只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乙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注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5修:设置.6饬:谨慎、恭敬.译文:夏后伯启和有扈在甘泽大战而没有取得胜利.大臣们要求再战,夏后伯启说:“不可以,我的领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作战不能取得胜利,这是因为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的缘故.”于是坐卧时不用多重席子,吃饭时不吃几种菜肴,不弹琴瑟,不设钟鼓之娱,子女带装饰品.亲近亲属,敬爱长辈,尊敬贤人,任用能人.满一年有扈氏就归顺了.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要评定别人,一定要先评定自己.想要了解别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1、解词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忠之属也.3期年而有扈氏服 .2、翻译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3、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三13满一年2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3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②.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③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④.”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⑤”答曰:“举⑥目见日,不见长安.”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这只是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 一定要按照实情上报。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的。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我)一定要(以) 实情判断。
讨论
1.第一段哪句问话反映了曹刿有远见卓识? 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政治主张是 什么? 何以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 取信于民
2.从两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庄公把战胜的 希望寄托在什么上面? 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3.“忠之属也”指的是哪一类事情? 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战略思想?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取信于民 4.根据第一段课文说说庄公和曹刿分别 是什么样的人? 目光短浅,勇于纳谏 热爱国家、深谋远虑、重视人民的力量
2、本文作者的观点与哪篇 文章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取信于民=人和
拓展延伸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 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 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 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 (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 言之成理即可)
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必以之(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分 给别人。
战 争 胜 利 的 因 素 战略 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因素:有利阵地----战于长勺 战术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 因素:

专题16 《曹刿论战》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

专题16  《曹刿论战》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

的。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长勺之战”。

⑵〔肉食者)吃肉的人。

这里指当权者。

⑶〔间〕参与。

⑷〔鄙〕浅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⑸〔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⑹〔以〕凭、靠。

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

⑻〔安〕指安身。

⑼〔专〕独自享有。

⑽〔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⑾〔对〕回答。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⑿〔遍〕遍及,普遍。

⒀〔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⒁〔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⒂〔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⒃〔加〕虚夸,夸大。

⒄〔信〕实情。

⒅〔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⒆〔孚〕使信服。

⒇〔福]赐福,保佑。

(21)〔狱〕指诉讼事件。

(22)〔察〕明察。

(23)〔情〕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

(24)〔忠之属也〕(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25)〔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6)〔属〕类。

(27)〔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8)〔从〕跟随。

(29)〔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

(30)〔鼓之〕击鼓进军。

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

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之,起补足音节作用。

(31)〔败绩〕大败。

(32)〔驰]驱车追赶。

(33)〔下视其辙〕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

(34)〔登轼而望之〕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35)〔既克〕战胜齐军后。

(36)〔既〕已经。

(37)〔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

(38)〔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

(39)〔作〕鼓起。

(40)〔再〕第二次。

(41)〔竭〕穷尽。

(42)〔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43)〔测]推测,估计。

(44)〔伏]埋伏。

(45)〔靡]倒下。

【答案】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汇总和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汇总和同步练习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汇总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

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

一、生字词。

曹刿.(guì) 小惠未徧.(biàn)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jiàn)焉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二.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弗敢加也: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必以信:信,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

既克:克,战胜。

望其旗靡:靡,倒下。

(2)通假字小惠未徧。

“徧”同“遍”,遍及。

(3)古今异义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必以情情,古义:以实情判断。

今义:感情。

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能够。

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4)一词多义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暗地。

故:公问其故:缘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

属:忠之属也: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有良田美池之属:类。

以:可以一战:凭借。

必以情:按照。

必以分人:把。

伐:十年春,齐师伐我:兴兵攻打。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5)词类活用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6)省略成分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乃入见。

——(曹刿)乃入(宫)见(庄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难句解
一、“必以情”
“必以情”中学语文教材和各种古代散文选的注释基本相同,意思是“必根据实情处理”,或“一定尽可能按实情去判断”。

解释“情”为“实情”、“这里指真实情况”、“情况,实情”。

这是最流行的解释,这种解释是否正确呢?认为“情”,“实情”是受《国语》影响的结果。

《国语》中有“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对曰‘是则可矣。

知夫苟中心图民,必将至也。

’”一般人都认为“必以情断之”就是“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他们”。

其实这个“情”并不是“实际情况”的意思。

因为鲁庄公明确地说了他处理案件不能详细考察,不能详细考察,怎能按实际情况断案呢?显然,庄公在此用“情”不是强调“实际情况”,而是强调自己的“情”。

庄公的“情”是什么呢?曹刿的答话明确地指出了“情”的内容,“情”就是“苟中心图民”,“苟,诚也。

”“苟中心图民”是指诚心诚意地想着人民。

因此,“必以情断之”是说一定用诚心诚意处理案件,“情”是“诚心诚意”的意思。

与此相似,“必以情”的“情”解释成“真实情况”当然也不合适。

在《曹刿论战》中,“必以情”前面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已经讲过“不能察”
了,接着就说“按真实情况处理”,不是自相矛盾吗?“必以情”后面的曹刿页 1 第
的答话“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是说那是“忠”一类的,可以凭它打一仗。

曹刿的答话说明了“情”是“忠”一类的,“忠”无论如何不是“实际情况”的意思,杜预注是“上思利民,忠也。

”杨伯峻注为:“敬也,肃也,未有尽心也而不敬者。

”看来“情”就是“思利民”,“尽心”一类的意思了。

“必以情”的“情”同“必以情断之”的“情”是否完全一样的意思呢?“必以情”是不是在后面“省略‘断之’一类字眼”?我们应该作深入地研究。

从《左传》中“必以”连用的情况来看,有下列几种情形:一是“必以”+名词(代词)+谓语动词,即“必以”加名词(代词)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动词的状语。

如“必以萧同叔子为质”、“必以恶终”、“将必以是大有败也”、“必以仲几为戮”,“必以而子与大夫之子为质”等。

二是“必以”(+省略宾语)+谓语动词。

如“君以此始,亦必以终”、“变必以终”的“以”字后面承前省略了“此”。

“必以闻”(昭公十六年),“以”字后承前省略了宾语,宾语指买宝之事。

三是谓语动词+“必以”+名词。

“必以”加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动词的补语。

如“若火入而伏必以壬午”,“入郢必以庚辰”等。

在《左传》中不存在“必以”+名词(+省略谓语动词)的情形。

从《曹刿论战》中句子的前后对文来看,“必以情”同“必以分人”“必以信”的页 2 第
结构是相同的。

“必以分人”不可能是后面省略谓语,“分人”就是谓语。

这个句子应该属于“必以”句型二。

“以”字后承前省略了“衣食所安”,“必以分人”是说一定把衣食一类的东西分给人们。

“必以信”同“必以分人”一样,在“以”字后承前省略了宾语,“必以信”的“以”后省略了“牺牲玉帛”,“信”在此是动词,“表示诚实,忠诚”的意思。

“必以信”是说一定用那些祭品来表示自己的诚实。

排比而下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必以情”也应该属于“必以”句型二,“以”字后承前省略了“小大之狱”,“情”应该是动词,作谓语。

而“必以情断之”的“情”是名词,作介词“以”的宾语,因此,不能用“必以情断之”来理解“必以情”。

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对“必以情”注为:“……情谓实际情况,……或曰,情,忠诚也,……义较长。

”在《春秋左传词典》中,杨先生已抛弃前说,专主后说,明确地指出“必以情”的“情”是“忠诚”。

最后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册)注:“情:诚。

”显然,新说比旧说有进步,但我认为还不够确切。

认为“情:诚”同“必以信”的“信”意义就完全相同。

《说文》“信:诚也。

从人言。

”“必以信”的“信”同“弗敢加也”的“加”相对,“加”是虚
夸的意思。

“信”当用的是本义,“诚,诚实,忠诚”的意思。

而“情”的本义并不是“诚”,《说文》:页 3 第
“情:人之阴气有欲者。

”段注:“董仲舒曰:‘情者,人之欲也。

人之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

’《礼记》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

’”可见,“情”的本义是指“人情,人的自然感情”。

虽然“必以情”的“情”并不是使用的本义,但与本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此“情”实略同于《左传》中的“尽情”“竭情”的意思,即“尽心尽力”。

所以我认为还是杜预的注最准确——“尽己情”。

因此,“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译为“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考察,但一定对它们尽心尽力。


二、“公将鼓之”
对“公将鼓之”中的“之”字的解释,有很大的分歧。

目前最流行的观点是“公将鼓之”的“之”作助词,无实在意义,这种观点以杨柏峻为代表。

综合其说,理由有两点:一是“鼓”为不及物动词,又不是意动或使动用法。

二是“之”字“无所代”、“不能为代词”。

我们先看第一个理由,查《左传》,我们发现“鼓”除用作名词外,多用作不及物动词,如“齐人三鼓”,“鼓于军中”,“齐侯亲鼓”,“右援枹而鼓”等,但出有不少用作及物动词带宾语的例子,如“皆踞转而鼓琴”、“复踞转而鼓琴”等,这“鼓”是弹奏的意思,似与“公将
鼓之”的“鼓”意义不同。

但僖公二十二年有“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这个页 4 第
“鼓”同“公将鼓之”的“鼓”意思是相同的,这个“鼓”就是及物动词,“不成列”是“鼓”的宾语。

可见,“鼓”字既是不及物动词,又是及物动词。

“公将鼓之”是不是及物动词,那要看“之”是不是代词。

杨伯峻在讲到“之”字“形似宾语而实非宾语”时,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不介马而驰之”,我们先看这个“之”是不是“无所代”?《左传·成公二年》:“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

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不介马而驰之。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从上下文来看,这个“之”应该是“有所代”的,代指郤克率领的晋军,是代词。

《左传》中,“驰之”共用四次,如“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将及楚师而后从之乘,皆踞转而鼓琴,近不告,而驰之”。

这两个“之”都是代词。

前者指代晋军,后者代指楚军。

《曹刿论战》中“齐师败迹,公将驰之”的“之”也明显地是代词,代指齐师。

因此,与“公将驰之”对文的“公将鼓之”的“之”也应该是代词,应该是有所代的。

那么,“公将鼓之”的“之”代什么呢?比较流行的看法是“指鲁军”“指代的是庄公手下的兵”。

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查《左传》,“鼓之”共用四次,如紧承宋襄公的“不鼓不成列”,子鱼说:“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
而鼓之,不亦可乎?”这个“之”明显指“隘而不列”的“勍敌之人”,不是指自己的士兵,并且“阻”同页 5 第“鼓”连用,都是支配“之”的,不可能是阻止并且鼓动自己的士兵。

其他如“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越子似三军潜涉,当吴宫军而鼓之,吴师大乱”。

这两个“之”都是指对方的军队,因此很难说只有“公将鼓之”的“之”指自己的军队。

从上下文来看,“公将鼓之”的“之”也不是指鲁军。

上文说“齐师伐我,公将战。

……战于长勺”,因此“公将鼓之”的“之”应该是针对齐师来说,而上文并未说到鲁军的情况。

从下文“公将驰之”的“之”是指代齐军,与它对文的“公将鼓之”的“之”也应该指齐军。

学者们之所以认为“之”的指鲁军,主要受“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影响,认为“鼓”是鼓动的意思,其实这是个误解,“鼓”是击鼓进攻的意思,试想想,如果击鼓仅仅为了鼓动士气,怎么会越鼓动士气就越衰竭呢?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指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振作;(没有胜利),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减弱了;(再不胜),第三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一点都没有了。

前文所说的“齐人三鼓”看来并不是三次简单地击鼓鼓动士气,而是三次猛烈的进攻,曹刿采用的是防守反击战术,等敌人屡攻不胜,失去信心时给它来个猛烈反击,一举打败了敌人。

所以说“公将鼓之”的“鼓”是及物动词,击鼓进攻的意思,“之”是代词,代指
齐军。

页 6 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