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句子翻译题
《左传》之《曹刿论战》原文、注释及译文

《左传》之《曹刿论战》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曹刿论战》《左传》十年②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③谋之,又何间④焉?”刿曰:“肉食者鄙⑤,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⑥?”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⑦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⑧,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⑨,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⑩。
”公与之乘(11),战于长勺(12)。
公将鼓之(13)。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14)。
公将驰之(15)。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16),登轼(17)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18),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19)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20),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21)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2),故逐之。
”【注释】①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曹刿(guì),鲁国人。
②〔十年〕鲁庄公十年(前684年)。
③〔肉食者〕指那些有权位的人。
④〔间(jiàn)〕参与。
⑤〔鄙〕鄙陋。
指眼光短浅。
⑥〔何以战〕即“以何战”。
凭什么打仗。
“以”是介词,凭借。
“何”是疑问代词。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往往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⑦〔专〕专有,独占。
⑧〔牺牲玉帛(bó)〕祭祀的东西。
牺牲,指祭神的牛羊和猪。
玉,宝玉。
帛,丝织品的总称。
⑨〔孚(fú)〕信任。
⑩〔请从〕请允许(我)跟您去。
(11)〔公与之乘〕鲁庄公同他(曹刿)坐一辆车。
(12)〔长勺〕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13)〔鼓之〕击鼓。
击鼓是进军的信号。
“之”,语助词,没有实义。
(14)〔败绩〕大败。
(15)〔驰之〕驱车马追击敌人。
之,指齐军。
(16)〔辙(zhé)〕车辙,车轮碾出的痕迹。
此指齐国战车的轮迹。
《曹刿论战》注释、翻译、简答习题

《曹刿论战》精品练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九下】班级:姓名: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本文节选自②【师】③【肉食者】④【间】⑤【鄙】⑥【何以战】以,⑦【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专,⑧【必以分人】⑨【对】⑩【遍】⑪【牺牲玉帛】牺牲,玉帛,⑫【加】⑬【信】⑭【小信未孚】孚,⑮【福】⑯【狱】⑰【察】⑱【情】⑲【忠之属也】忠,属,⑳【可以一战】㉑【从】㉒【公与之乘】之,㉓【鼓之】之,㉔【败绩】㉕【驰】㉖【下视其辙】㉗【登轼而望之】㉘【既克】既,㉙【夫战,勇气也】㉚【一鼓作气】作,㉛【再】㉜【竭】㉝【盈】㉞【测】㉟【伏】㊱【靡】二、重点句子翻译: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9、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1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课文理解简答题:1、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2、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有:3、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4、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5、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②【师】军队。
③【肉食者】吃肉的人。
这里指当权者。
④【间】参与。
⑤【鄙】浅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⑥【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⑦【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
安,指安身。
专,独自享有。
⑧【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完整版)《曹刿论战》原文、译文对照翻译及相关问题

《曹刿论战》(1)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2)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其:肉食者:谋:之: 间:焉: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3)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鄙:乃: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就进宫去见庄公。
(4)问:“何以战?”以: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
(5)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安:专:以: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6)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 从: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7)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加:以:信: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
”(8)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孚:福: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9)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虽:以:情: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10)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忠:属: 可以: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您去.”(1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
之:于:鼓:之:庄公要击鼓进攻。
曹刿说:“不可以.”(13)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三鼓: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
”(14)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败绩:驰:之:其:而:之:遂: 逐: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
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的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有译文及答案

曹刿论战一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译文:出兵讨伐,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附近的孟门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1又何间焉 2公令疏军而去之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A.可以一战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登轼而望之C.其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D.令以三日之粮闻寡人之耳者10.翻译句子.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1.文段理解.6分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和鲁庄公的“”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这一句.参考答案:一8.1参与 2离开,离去.2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9.B2分10.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2分.直译或意译均可,酌情评分.11.1远谋鄙 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 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二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译文:所以,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胜利: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用法的,能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能胜利;以自己有准备对付疏忽懈怠的敌人的,就能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干涉的,能胜利.这五条,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清楚敌人的实力和了解自己的实力, 战斗就不会失败;不清楚敌人的实力,了解自己的实力,只是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不清楚敌人的实力,不了解自己的实力,每次战斗就必败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公将鼓之鼓: 2既克,公问其故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乙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二参考答案1.1击鼓1分 2战胜1分共2分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分三甲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彼竭我盈. 2望其旗靡.3臣之妻私.臣 4今齐地方.千里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0.甲乙两文中都有结论性的话.甲文中结论性的话是“”和“”;乙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性的话是“”.21.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1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2乙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三参考答案:18.1“充满”或“士气正旺盛” 2倒下 3偏爱 4“方圆”或“纵横”19.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2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大王的.20.故克之故逐之设喻类比王之蔽甚矣21.参考答案: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2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四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爷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弗敢专也 2忠之属也3遂逐齐师 4阻而鼓之13.翻译下面句子.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5.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16.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四参考答案:12.4分1独l叶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d击鼓进军答对一个1分13. 2分火火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米处理.“狱”、“以”翻译不正确的分别扣1分,语句不通顺的扣1分14.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 15.2分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挢;泓水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意思对即可16.3分不设统一答案.相同点1分,举例各1分.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米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五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固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公输译文:的用完了,的守卫方法还有绰绰有余.屈服了,但他说:“我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了,但我不说.”也说:“我知道你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楚王问他原因. 说:“的意思,要杀死我.杀了我,守不住了,于是就可以攻下.可是我的弟子禽滑gǔ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守城的器械,在城墙上等待楚国的军队进攻.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的抵抗者.”楚王说:“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12.词语理解.6分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①遂逐齐师②公问其故③望其旗靡④公输盘诎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克己奉公B克敌制胜②例句:以牒为械 A为民请命B下不为例1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夫大国,难测也. 2虽杀臣,不能绝也.1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五参考答案:12.1①于是②原故原因③倒下④“诎”通“屈”2①B“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相同. ②“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13.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正确,叙述恰当,即可得分.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得来,2分;叙述恰当,2分.举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人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大也不无借鉴意义.六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9.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肉食者鄙卑鄙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C.小大之狱案件D.齐师败绩大败10.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2.简要回答问题.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1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六参考答案:9.A10.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福:解释为赐福也可.11.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2.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⑵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13.A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任末人名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书籍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通“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王嘉拾遗记译文: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 任末年.十四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 人恒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C. 削荆为.笔/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皆出.酒食10. 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人而不学,则何以成12.乙文表现了任末的什么精神这与甲文中哪个观点相吻合4分答案:9. 3分 A10. 2分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11. 6分1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侵患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2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有成就呢意对即可12. 4分乙文表现了任末不怕吃苦,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高贵精神品质; 2分与甲文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观点相吻合. 2分乙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注释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易置:撤换.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轻率的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搏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将白起将他们全部活埋了.1.解词1小惠未遍2牺牲玉帛3而绝其粮道4秦悉坑之2.译句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悉更约束,易置军史3.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4.乙文中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13截断4动词活埋2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悉更约束,易置军吏.4纸上谈兵.只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乙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注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5修:设置.6饬:谨慎、恭敬.译文:夏后伯启和有扈在甘泽大战而没有取得胜利.大臣们要求再战,夏后伯启说:“不可以,我的领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作战不能取得胜利,这是因为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的缘故.”于是坐卧时不用多重席子,吃饭时不吃几种菜肴,不弹琴瑟,不设钟鼓之娱,子女带装饰品.亲近亲属,敬爱长辈,尊敬贤人,任用能人.满一年有扈氏就归顺了.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要评定别人,一定要先评定自己.想要了解别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1、解词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忠之属也.3期年而有扈氏服 .2、翻译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3、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三13满一年2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3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②.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③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④.”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⑤”答曰:“举⑥目见日,不见长安.”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
曹刿论战课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课文及翻译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guì)请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季,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恳求鲁庄公接见。
②其村夫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他的老乡说:“大官们会策划这件事的,你又何须参加呢”③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可以深思熟虑。
”于是见鲁庄公。
④问:“何以战”曹刿问鲁庄公:“您依靠什么作战”⑤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食这种养生的东西,不敢单独享受,必定把它分给他人。
”⑥对曰:“小惠未徧(piàn),民弗从也。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可以遍布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遵从您的。
”⑦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素来不敢虚报数量,必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⑧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曹刿说:“这不过小信誉,未能让神灵服气,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⑨公曰:“小大之狱,虽不可以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便不可以明察秋毫,也必定依据真相判断。
”⑩对曰:“忠之属也,能够一战。
战则请从。
”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能够依靠这个条件打一仗。
假如要作战就请同意(我)跟从着去。
”第一段:表达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经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守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②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庄公(一上阵)就要敲鼓进军,曹刿说:“(此刻)不可以。
”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能够敲鼓进军啦。
”③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齐军大败。
庄公正要命令追击,曹刿说:“还不可以。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原文一句一译

十年春,齐师伐我,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鲁国,公将战。
曹刿请见。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他的乡亲们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如何迎敌),你又何必参与呢?”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太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他入朝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这些只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不敢虚报夸大,一定以实情相告。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小小的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合理判决。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此打一仗。
如果作战的话,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
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曹刿说:“不可以击鼓进军。
”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准备驾车追赶齐军。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曹刿说:“不可以。
”他下马看齐军车轮辗出的痕迹。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看齐军的队形,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鲁庄公就下令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已经战胜了齐军,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重点字词、段意,习题,综合版

曹刿论战《左传》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进见。
他的同乡说:“高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高官们见识浅陋,不能作长远谋划。
”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靠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普遍分给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的牛、羊、丝织品,我不敢(向神)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
”曹刿回答说:“小的信用,不能受到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给你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既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尽责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作战。
作战,请允许我跟从。
”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作战。
庄公将要击鼓进攻齐军。
曹刿说:“不可以。
”齐国军队击了三通鼓。
曹刿说:“可以(进攻)了。
”齐国的军队溃败。
庄公将要驱车追赶。
曹刿说:“不可以。
”于是下车仔细看齐军的车辙,登上车前的横木远远的看齐军,说:“可以了。
”于是就追赶齐国军队。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曹刿两次阻止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
《曹刿论战》翻译拓展练习

《曹刿论战》翻译句子。
何以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战,勇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延伸: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之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
②笈(jí):书箱,有时也指书籍。
③庵:茅草小屋。
④麻蒿(hāo):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2分)(1)负.笈从师_______(2)夫人之好学,虽.死犹存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1)人若不学,则何以..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人之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⑴背⑵即使2、(1)人若不学,则何以..成?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借..成就事业?..什么(2)夫.人之.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一个人爱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不学习的人,即使活着,(也只能)称他行尸走肉罢了。
(夫:发语词,置于句首,引发议论或说明,无实在意义。
)行尸走肉: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行尸:可以走动的尸体;走肉: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壳。
成语故事出处:晋·王嘉《拾遗记·后汉》卷六,参考译文——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
1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2.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3.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
4.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5.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
7.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8.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