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变量思想在化学实验探究题中的应用教案
控制变量思想在化学习题解答中的应用

控制变量思想在化学习题解答中的应用姚明站(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一中学㊀215009)摘㊀要:在科学研究和问题解决中ꎬ通过控制无关变量和操纵实验变量ꎬ将众多变量与反应变量间的复杂因果关系简化为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之间的简单因果关系ꎬ从而弄清和揭示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ꎬ使得问题得以解决.关键词:控制变量ꎻ习题解答ꎻ构建模型ꎻ高中化学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0)13-0095-03收稿日期:2020-02-05作者简介:姚明站(1974.4-)ꎬ男ꎬ江苏省连云港人ꎬ本科ꎬ中学高级教师ꎬ从事高中化学教学研究.㊀㊀在科学研究和问题解决时ꎬ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条件或因素加以人为控制ꎬ只改变某个变量(即实验变量)ꎬ而保证其它的变量(即无关变量)不变ꎬ以便在研究过程中ꎬ找到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ꎬ最终解决所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的模型可用如图1来表示:图1㊀㊀一㊁化学平衡图像题解答中的应用例1㊀(2018 北京高考第27题)近年来ꎬ研究人员提出利用含硫物质热化学循环实现太阳能的转化与存储.过程如图2所示.图2(1)反应Ⅰ:2H2SO4(l) 2SO2(g)+2H2O(g)+O2(g)ΔH1=+551kJ mol-1反应Ⅲ:S(s)+O2(g) SO2(g)ΔH3=-297kJ mol-1反应Ⅱ的热化学方程式:.(2)对反应Ⅱꎬ在某一投料比时ꎬ两种压强下ꎬH2SO4在平衡体系中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3所示.p2p1(填 > 或 < )ꎬ得出该结论的理由是.图3解析㊀根据盖斯定律写出反应2的热化学方程式为3SO2(g)+2H2O(g)=2H2SO4(l)+S(s)ΔH=-254kJ mol-1第(2)问在此基础上ꎬ由已知图像研究压强与H2SO4物质的量分数因果关系的问题.而图像则给出了温度㊁压强两个因素对H2SO4物质的量分数的影响曲线ꎬ由控制变量法规则ꎬ可采用 定一议二 法分析解答ꎬ即控制温度(无关变量)相同时ꎬ分析压强(实验变量)与H2SO4物质59的量分数(反应变量)的因果关系.对横坐标作辅助线(即等温线)ꎬ根据勒夏特列原理ꎬ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ꎬH2SO4物质的量分数增大可知ꎬp2>p1.小结:分析多个因素对化学反应平衡(速率)的影响时ꎬ注意 求同存异 ꎬ确定相同的因素ꎬ研究某一因素的不同所导致的结果的变化ꎬ从而得到相应的结论.㊀㊀二㊁化学实验题解答中的应用例2㊀(2018 北京高考第27题)题干前半部分同例1.㊀(3)I-可以作为水溶液中SO2歧化反应的催化剂ꎬ可能的催化过程如下.将ⅱ补充完整.ⅰ.SO2+4I-+4H+ Sˌ+2I2+2H2Oⅱ.I2+2H2O+++2I-(4)探究ⅰ㊁ⅱ反应速率与SO2歧化反应速率的关系ꎬ实验见表1.分别将18mLSO2饱和溶液加入到2mL下列试剂中ꎬ密闭放置观察现象.(已知:I2易溶解在KI溶液中)表1序号ABCD试剂组成0.4mol L-1KIamol L-1KI0.2mol L-1H2SO40.2mol L-1H2SO40.2mol L-1KI0.0002molI2实验现象溶液变黄ꎬ一段时间后出现浑浊溶液变黄ꎬ出现浑浊较A快无明显现象溶液由棕褐色很快褪色ꎬ变成黄色ꎬ出现浑浊较A快㊀㊀①B是A的对比实验ꎬ则a=.②比较A㊁B㊁Cꎬ可得出的结论是.③实验表明ꎬSO2的歧化反应速率D>Aꎬ结合ⅰ㊁ⅱ反应速率解释原因:.解析㊀第(4)问是探究ⅰ㊁ⅱ反应速率与SO2歧化反应速率的关系ꎬ而两个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众多ꎬ也就是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众多ꎬ需要通过控制变量法ꎬ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而其它条件不变来研究.①B是A的对比实验ꎬ采用控制变量法ꎬB比A多加了0.2mol L-1H2SO4ꎬA与B中KI浓度应相等ꎬ则a=0.4.②对比A与Bꎬ加入H+可以加快SO2歧化反应的速率ꎻ对比B与Cꎬ单独H+不能催化SO2的歧化反应ꎻ比较A㊁B㊁Cꎬ可得出的结论是:I-是SO2歧化反应的催化剂ꎬH+单独存在时不具有催化作用ꎬ但H+可以加快歧化反应速率.③对比D和AꎬD中加入KI的浓度小于AꎬD中多加了I2ꎬ反应ⅰ消耗H+和I-ꎬ反应ⅱ中消耗I2ꎬD中 溶液由棕褐色很快褪色ꎬ变成黄色ꎬ出现浑浊较A快 ꎬ反应速率D>Aꎬ由此可见ꎬ反应ⅱ比反应ⅰ速率快ꎬ反应ⅱ产生H+使c(H+)增大ꎬ从而反应ⅰ加快.小结:探究类化学实验试题的解题策略如下:(1)确定变量: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认真审题ꎬ理清影响实验探究结果的因素有哪些.(2)定多变一:在探究时ꎬ应该先确定其他的因素不变(无关变量)ꎬ只变化一种因素(实验变量)ꎬ看这种因素与探究的问题(反应变量)存在怎样的关系ꎻ这样确定一种以后ꎬ再确定另一种ꎬ通过分析每种因素与所探究问题之间的关系ꎬ得出所有影响因素与所探究问题之间的关系.㊀(3)数据有效:解答时注意选择数据(或设置实验)要有效ꎬ且变量统一ꎬ否则无法做出正确判断.证明一个问题时ꎬ为了防止干扰ꎬ一般都需要做对比试验㊁空白试验.㊀㊀三㊁平衡综合题解答中的应用化学平衡类题中ꎬ经常会遇到两个或几个平衡体系进行对比分析的试题ꎬ究其本质是几个因素对同一反应平衡移动影响的问题研究ꎬ一般是先引入 等效平衡 的概念ꎬ再利用 等效平衡 思想进行分析解决问题ꎬ但引入的新概念晦涩难懂ꎬ教的煞费苦心ꎬ学生往往不领情.笔者认为ꎬ可以从控制变量的角度借助思维导图来分析指导这类题的解答.例3㊀(2016 江苏高考)一定温度下ꎬ在3个体积均为1.0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2H2(g)+CO(g) CH3OH(g)达到平衡(见表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㊀㊀).表2容器温度/K物质的起始浓度/mol L-1物质的平衡浓度/mol L-1c(H2)c(CO)c(CH3OH)c(CH3OH)Ⅰ4000.200.1000.080Ⅱ4000.400.200Ⅲ500000.100.025㊀㊀A.该反应的正反应放热B.达到平衡时ꎬ容器Ⅰ中反应物转化率比容器Ⅱ中的大69C.达到平衡时ꎬ容器Ⅱ中c(H2)大于容器Ⅲ中c(H2)的两倍D.达到平衡时ꎬ容器Ⅲ中的正反应速率比容器Ⅰ中的大解析㊀引导学生分析时绘制思维导图如图4所示.图4由A㊁D两项设问可知ꎬ须对Ⅰ㊁Ⅲ两容器进行对比分析.Ⅰ与Ⅲ起始量不同且温度不同ꎬ变量较多ꎬ不能进行直接比较ꎬ可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对比.如图4所示ꎬ容器Ⅲ(从逆反应开始)与容器Ⅲᶄ(从正反应开始)ꎬ起始状态不同ꎬ但两者的投入量相当ꎬ可以建立完全相同的平衡体系ꎬ比较Ⅰ㊁Ⅲ就变成了比较Ⅰ和Ⅲᶄꎬ由容器Ⅰ转化为容器Ⅲᶄ只需要改变温度一个变量.因平衡时甲醇的浓度:Ⅰ>Ⅲꎬ且温度:Ⅰ<Ⅲꎬ即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ꎬ该反应正向为放热反应ꎬA正确ꎻ当其他条件不变时ꎬ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ꎬ达到平衡时ꎬ容器Ⅲ中的正反应速率比容器Ⅰ中的大ꎬD正确.同理ꎬⅠ㊁Ⅱ两容器进行对比时ꎬ温度相同ꎬ气体物质的量和压强均增大ꎬ可假想一个 中间状态 容器Ⅰᶄꎬ其体积是Ⅰ的2倍ꎬ充入起始物质亦是Ⅰ的2倍ꎬ这时Ⅰ与Ⅰᶄ达平衡时反应物转化率㊁c(H2)相同ꎬ由Ⅰᶄ转化为Ⅱ只需要增大压强一个变量ꎬ平衡压强平衡正向移动ꎬ达到平衡时ꎬ容器Ⅰ中反应物转化率比容器Ⅱ中的小ꎬB错误ꎻⅡ与Ⅲ变量更多不能直接进行比较ꎬ若以Ⅰ作为参照控制变量即可进行比较.由B项的分析可知ꎬⅡ中c(H2)小于Ⅰ中c(H2)的2倍ꎬ而Ⅲ和Ⅰ对比ꎬ平衡逆向移动ꎬⅢ比Ⅰ中c(H2)大ꎬ故达到平衡时ꎬ容器Ⅱ中c(H2)小于容器Ⅲ中c(H2)的2倍ꎬC错误.小结:解答此类题时可利用 等效平衡 思想ꎬ假想一个 中间状态 ꎬ以达控制变量的目的. 中间状态 的构建要利用缩放思想ꎬ该方法适用于起始投入物质的物质的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的平衡体系.它指的是将反应容器的体积扩大(或缩小)一定的倍数ꎬ使起始物质的浓度相同ꎬ则在一定条件下ꎬ可建立相同的平衡态.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压或减压(实验变量只剩压强)ꎬ使其还原为原来的浓度ꎬ依据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在改变压强过程中ꎬ平衡移动方向ꎬ得知相关量的变化规律.㊀㊀四㊁同分异构体数目判断中的应用例4㊀(2016 新课标Ⅱ卷)分子式为C4H8Cl2的有机物共有(不含立体异构)(㊀㊀).A.7种㊀㊀B.8种㊀㊀C.9种㊀㊀D.10种解析㊀判断取代产物同分异构体数目ꎬ其分析方法是分析有机物的结构特点ꎬ确定不同位置的氢原子种数ꎬ再确定取代产物同分异构体数目.分子式为C4H8Cl2的有机物可看成是丁烷C4H10中的2个氢原子被2个氯原子取代ꎬ涉及等效氢㊁氯原子㊁氯原子位置三个变量ꎬ如若采用控制变量思想 定多移一 ꎬ可快速有序地判断ꎬ否则极易漏写或多写.分析如下:确定二氯丁烷的同分异构体数目ꎬ可先固定一个氯原子位置ꎬ再移动另一个氯原子位置ꎬ特别需要注意不要重复 可归纳为 定一移一ꎬ莫回头 (两个取代基相同ꎬ须 莫回头 ).㊀㊀参考文献:[1]黄汶.控制变量法及其教学案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ꎬ2006(10):22-24.[责任编辑:季春阳]79。
控制变量法在化学探究中的应用

Page 7
铁生锈条件的探究实验:
Page 8
教材回顾:
铁生锈条件的探究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 探究
物质燃烧条件的 探究
影响物质溶解性因 素的探究
Page 9
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改
进
实
验
沸水
沸水
Page 10
二、教材回顾:
铁生锈条件的探究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 探究
物质燃烧条件的 探究
影响物质溶解性因 素的探究
Page 11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Page 12
教材回顾:
铁生锈条件的探究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 探究
物质燃烧条件的 探究
影响物质溶解性因 素的探究
Page 13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探究:
溶质 溶剂 温度 现象
结论
面粉不
探究一 不同 相同 相同 溶,蔗 溶解性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糖溶解
探究二 相同 不同 相同
C 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的速率比铁丝
中
快
Al﹥Mg Zn﹥Fe
分别将铁丝与铜丝放入相 铁丝表面产生
D 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气泡,铜丝无
中
现象
Fe﹥Cu
Page 18
三、能力测试:
Page 19
成功闯关:
实验室经常用过氧化氢 溶液来制取氧气,请你自己 设计探究实验,验证过氧化 氢溶液的分解速率与何种因 素有关?
黄瓜汁原汁
130、ml滴10%管高锰中酸每钾溶滴液滴出10m等l10体%高积锰酸的钾果溶汁液
410、ml果10%汁高锰是酸原钾汁溶液 10ml10%高锰酸钾Pa溶ge液3
可行方案
黄瓜汁原汁 菠菜汁原汁
控制变量法在化学中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在化学中的应用控制变量法在化学中的应用重庆市丰都县第二中学校郑君控制变量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假设某个探究的实验对象可能受到A、B、C、D、E等因素的影响,为了确证其中A因素是否会对实验对象造成影响,以及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可以控制除A以外的B、C、D、E等因素,使之保持恒定,然后仅改变因素A一个量,通过对比在A的不同情况下(如A1、A2),观察实验对象的变化情况。
如果存在变化,则说明A因素有影响,而且可以通过具体的变化情况判断出A因素影响的实际效果,由此完成实验对象中对A因素的探究。
对其他B、C、D、E等因素的探究则依此类推。
控制变量法在化学探究实验应用极其广泛。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逐步向学生渗透控制变量研究的思想,并使学生掌握这种研究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在化学探究实验中的的应用下面我们以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为例来说明控制变量法在化学探究实验中如何应用。
1.确立探究对象(因变量)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自变量)运用控制变量法首先需要明确探究的对象(因变量)和可能的影响因素(自变量)这两个要件。
确立探究对象相对容易,往往比较直接,一般就在探究的课题之中。
但确立可能影响探究对象的因素就不那么容易,这也是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的关键所在。
对于这个要件,我们可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常识基础上设疑来引起思考,而后提出可能对探究对象产生影响的因素。
2.在已有条件下构思实验思路并设计具有可行性的探究方案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反速率的影响,我们可以把原教材中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
给学生提供化学反应原理和用品,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方案。
3.实施实验方案根据讨论形成的实验方案,组织学生分组完成探究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整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同理进行。
二、控制变量法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1.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平衡图像题中的应用在某容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g)+B(g)xC (g)有图Ⅰ所示的反应曲线,试判断对图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T 表示温度,P表示压强,C%表示C的体积分数)()A.P3>P4,y轴表示B的转化率B.P3<P4,y轴表示B的体积分数C.P3>P4,y轴表示混合气体的密度D.P3<P4,y轴表示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知,对于气相反应,在没有加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情况下,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从而导致C的体积分数发生改变的因素有反应温度、反应前后气体计量数之和不等的气相反应的压强。
初中化学控制变量法教案

初中化学控制变量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如何正确设计和实施控制变量法实验;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控制变量法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如何控制变量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控制变量法的概念和作用;
2. 控制变量法实验设计的步骤和要点;
3. 实例分析: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概念和作用;
2. 概念讲解:介绍控制变量法的定义和原理;
3. 实验设计:分组讨论,学生自行设计控制变量法实验;
4.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
5. 数据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控制变量法的作用;
6. 总结与拓展:回顾本节课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方法
1.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重要性;
2. 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学会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3. 实验操作法: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提高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
1. 检查学生的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控制了变量;
2.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准确;
3. 考察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作用。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一)——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的思路:
1、明确探究问题 2、寻找影响因素
3、控制其它因素 4、改变研究因素
➢ 探究影响金属与酸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室提供的药品和试剂: 锌粉、锌粒、铁粉、铁丝、5%盐酸、10%盐酸、5%硫酸
序 号
金属种类
金属用量 /g
酸的种类
酸的浓度
酸的用量 /mL
1
2
20
2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设计
每分钟气泡数
①实验1~3的实验目的是 探究溶液的pH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课堂小测
例:请设计实验,验证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与何种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影响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猜想与假设】组内3位同学分别作出猜想,根据表格内容, 完成丙同学的猜想。 甲同学的猜想:与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有关; 乙同学的猜想:与反应温度有关;
实验 比 的反应现象更明显(反应速度/燃烧更旺/产生气泡更快… )
➢中考在线
15、(2018年福建中考) (2)实验二 探究H2O2质量分数、溶液pH、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设计如下表实验方案:
实验序号 H2O2 质量分数/%
pH
1
30
5
2
30
6
3
30
11
4
15
11
5
a
11
温度/℃ 20 20 20 30 b
3.8 2.8 7.4 10.5 21.6
【实验与结论】
(1)实验 ②③ (填序号,下同)证明甲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实验 ①④
(2)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温度对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速率的影响
是 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越快
初中化学_控制变量思想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控制变量思想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教学设计《控制变量思想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学情分析在生物,化学和物理的学习中,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思想都有一定涉及,所以学生对控制变量唯一这句话很熟悉,但是应用到实际的实验设计中,分析别人的设计,自己进行设计时都体现出能力稍弱的感觉。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力是需要培养和内化的。
《控制变量思想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燃烧条件、影响固体溶解性因素、金属生锈条件、金属与酸反应剧烈程度等实验的设计思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控制变量思想的应用也更为熟练。
在练习题目的分析上也有进一步提升。
《控制变量思想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四化学复习课中关于实验探究的一节拓展课。
初三、初四教材中燃烧条件的探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金属锈蚀条件的探究、金属与酸反应剧烈程度的比较等实验中,都用到了控制变量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设计实验能力。
《控制变量思想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评测练习1.同学们为探究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下列方案中实验设计、现象、结论均正确的一组是()选项实验设计现象结论(金属的活动性)①将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无现象Cu>Al②将铝丝放入硫酸镁溶液中铝丝表面有固体析出Al>Mg③分别将锌粉与铁丝放入相同浓锌粉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铁丝快Zn>Fe 度的稀盐酸中④分别将铁丝与铜丝放入相同浓铁丝表面产生气泡,铜丝无现象Fe>Cu 度的稀盐酸中A.①B.②C.③D.④2.为研究铁丝的粗细对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影响,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是()A.用两根粗细相同的铁丝,分别在两瓶相同浓度的氧气中同时进行燃烧实验B.用两根粗细相同的铁丝,分别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同时进行燃烧实验C.用两根粗细不同的铁丝,分别在两瓶相同浓度的氧气中同时进行燃烧实验D.用两根粗细不同的铁丝,分别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同时进行燃烧实验3.在四个烧杯中各装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10mL,测其温度.再将6%、9%、12%、15%的盐酸各10mL分别加入上述的四个烧杯中,最后测量其温度.上述实验设计主要在研究下列哪一项关系()A.酸的种类与中和反应快慢的关系B.酸的种类与中和反应所放热量的关系C.酸的浓度与中和反应快慢的关系D.酸的浓度与中和反应所放热量的关系4.为了探究影响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剧烈程度的因素,某学习小组将稀盐酸分成四等份,分别加入四支试管中进行下列对比实验.下列对比实验的设计不合理的是()选项对比实验探究影响因素A①和②反应物的接触面积B②和③温度C②和④温度D③和④反应物的接触面积5.为了探究”影响双氧水制氧气的速率”的因素,某学习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实验①实验②实验③A.对比实验②和③,可研究双氧水的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B.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研究双氧水的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C.对比实验②和③,可研究催化剂的种类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研究催化剂的种类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双选)6.如图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四个实验装置示意图,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A.B.C.D.探究锌和铜金属活泼性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铁生锈的条件7.小科发现很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的速度有快有慢,她想:影响同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小科根据生活经验以冰糖为例,提出了她的一些猜想:A.与水的温度有关B.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C.与是否搅拌有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她设计了实验方案(实验中的烧杯完全相同),并进行了探究。
2.天津-现场说课教学设计-控制变量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吕文慧

《控制变量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教学设计新华中学吕文慧【学情分析】学生在经历了近一年的化学学习中,已经多次在实验设计中接触并利用到了控制变量的方法。
但是多数同学对控制变量的概念模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做题方法不明确,找不准变量、思路不清晰、设计实验方案不完善。
在复习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已经足够的情况下,需要教师进一步的点播,归纳总结,学以致用,使得学生在学习能力上进一步提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化学实验探究问题中,了解控制变量的意义,学会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确定研究因素及探究方法来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阅读资料,对任务进行解读,形成对数据分析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成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分析控制变量的两种常见情况,并掌握解决这两类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研究因素,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教学方法】创设情境→知识回顾→归纳总结→讲练结合→学以致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能力提升→回归中考【教学过程】学生回答互动(见过或没见过)【教学反思】控制变量法是化学探究实验中的常用方法之一。
在初中化学课本中利用控制变量设计实验的地方很多,例如: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铁生锈的条件、物质燃烧的条件、比较金属活动性、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等。
但在课本上这些实验分布零散,并没有就控制变量这种解题方法做系统的总结归纳。
因此本课设在学生复习阶段,以学生实验失误的实例引入,通过对课本实验设计方案的分析、讨论,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两类题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对于培养学生建立化学解题思想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控制变量法 优秀教案.doc

%1.教学目标1. 学会寻找影响化学实验现象的各种因素;学会利用控制变量确定研究因素及探究方法; 培养发散、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2. 在化学探究问题中,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的思路。
3. 通过合作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1.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会用控制变量法解决化学问题2. 教学难点寻找影响因素%1.教学流程(略)%1.教学过程《控制变量法在化学探究实验问题中的运用》说课稿一、说教材(一)内容和地位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近几年化学试题中实验部分的分值逐年提升,实验题注重实验的设计和评价,特别是在探究型实验重视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控制变量法是化学探究实验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这一方法可以使研究问题简单化。
在近几年的中考中经常出现控制变量法的分析、运用,鉴于其重要性,我设计了专题复习---------------------- 控制变量法在化学探究实验问题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1、教学目标⑴学会寻找影响化学实验现象的各种因素;学会利用控制变量确定研究因素及探究方法;培养发散、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⑵在化学探究问题中,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的思路。
O⑶通过合作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法解决化学问题3、教学难点寻找影响因素(三)学情分析经过初二初三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在物理学中较多的接触了控制变量法,并且有一定的基础。
而在初中化学学科,调查后发现,大多数同学举不出化学中用到控制变量的例子,即使能够举出,也说不清楚,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在化学学习中不懂如何应用、找不到变量条件、思路不清、不会分析实验结果、设计实验方案不完善等。
初中化学中用到控制变量的地方主要有:探究铁生锈的条件、物质燃烧的条件、比较金属活动性、影响固体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等等,本节课通过各个类型的练习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二轮复习控制变量思想在化学实验探究题中的应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控制对比实验条件的方法。
②能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过程的变量控制来培养学生设计、评价探究实验方案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思想分析解决化学问题。
②会用科学、辨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实验设计方案。
二、教学过程【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高考化学实验探究题向来是高考试卷中的重要考试内容之一,方式方法灵活多样。
近几年的高考出现这样一种类型的化学实验探究题:以表格形式给出多组实验数据,让考生找出每组数据的变化对反应的影响;给出影响化学反应的几种因素,让考生设计实验分析各因素对反应的影响。
通过实验过程的变量控制来考查设计、评价探究实验方案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2011福建高考∙23节选) I 、磷、硫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应用广泛。
⑷在酸性溶液中,碘酸钾(KIO 3)和亚硫酸钠可发生如下反应:2IO 3-+5SO 32-+2H +===I 2+5SO 42-+H 2O生成的碘可以用淀粉溶液检验,根据反应溶液出现蓝色所需的时间来衡量该反应的速率。
某同学设计实验如下表所示: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表中V 2=___________mL答案:由实验2可以看出混合液的总体积为50mL ,V 1为10mL ,V 2为40mL ,实验1和实验2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该反应速率与亚硫酸钠溶液浓度的关系;实验2和实验3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该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即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单因素的问题,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化学中常用的探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应用这一思想方法可以使研究的问题简单化。
例题:(2010·福建质检25)无水氯化镁是制备某种催化剂的中间体,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制取无水氯化镁等实验。
请填写下列空白:【实验一】利用下图实验装置(夹持和加热装置省略),在HCl 气流中小心加热MgCl 2·6H2O 晶体制取无水氯化镁(无水氯化镁易吸水)。
烧瓶中发生的反应为:NaCl+H 2SO 4(浓)==NaHSO 4+HCl↑(1)试剂X 是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装置存在的一个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通过下列步骤,测定实验一所得产物中氯元素含量以确定产物是否含有结晶水: ①称取m 1g 样品置于烧杯中,充分溶解; ②加入足量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③洗涤沉淀,干燥至恒重,称得沉淀质量为m 2g 。
(3)若步骤③的操作中未洗涤沉淀,将导致测得的氯元素含量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4)若测得m 1=10.40,m 2=28.70,则所得产品MgCl 2·nH2O 中n 的值为___。
【实验三】.一定条件下,氯化镁与四氯化钛的混合物可作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
为了探究温注:催化效果用单位时间内每克催化剂得到产品的质量来表示。
(1)表中ω= 。
(2)从实验1、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设计实验2、3的目的是 。
解析:这是一道控制变量思想融入化学实验探究的质检题,实验一中的两问比较简单,(1)问结合实验目的制取无水氯化镁,应防止无水氯化镁易吸水,故制取的HCl 气体应干燥,试剂X 是浓硫酸;(2)问结合绿色化学思想,应防止HCl 气体污染空气,故该实验装置缺少尾气吸收装置。
实验二中的两问是定量分析,应通过了解定量实验原理,然后结合实验原理解决问题。
(3)问:步骤③的操作中未洗涤AgCl 沉淀,则沉淀表面残留有硝酸银溶液与硝酸镁溶液,致使测得的氯元素含量偏高;(4)问:因n(Cl -)=28.70g/143.5g·mol-1=0.2mol ,n(MgCl 2)=0.1mol ,n=[(10.4/0.1)-95]/18=1/2。
实验三就是通过实验过程的变量控制来考查设计、评价探究实验方案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探究的目的是分析温度、氯化镁固体的含水量以及粉碎方式等三种因素对该催化剂催化效果的影响,可通过观察表格有关信息,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研究其中一个改变因素来解答。
(5)问:实验3、4粉碎方式不变,温度分别为20℃、100℃,显然是温度的影响,故氯化镁固体中氯元素含量即氯化镁固体的含水量应保持不变,表中ω =74. 45;(6)问:观察表中信息可知实验1、2温度、粉碎方式均不变,故可以得出结论是氯化镁固体的含水量越高(或氯化镁固体中氯元素含量越低),催化剂催化效果越差;(7)问:观察表中信息可知实验2、3温度、氯化镁固体的含水量均不变,故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粉碎方式对该催化剂催化效果的影响。
体验:1.(2010·宁德质检25节选)MnO 2是中学化学常用的试剂。
某课外兴趣小组做了以下与MnO2有关的实验。
[实验二] MnO 2对H 2O 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⑶实验②、③说明: 。
⑷相对H 2O 2溶液质量分数、反应温度,能说明MnO 2对反应速率影响最为显著的实验 是 (写一组)。
参考答案:⑶问:在一定条件下,MnO 2用量越多,H 2O 2分解速率越快。
⑷问:①②;①③;②⑤;③⑤;④⑤中任写一组即可。
2.(厦门市2013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查20.节选)镍及其化合物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为了研究镍制备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对镍催化剂损耗的影响,选择制造镍催化剂的条件有:干燥方式为喷雾干燥、烘箱干燥,粒度大小为40μm 和55μm ,实验温度为60℃和80℃。
设计下表实验,填写下列空白。
3.( 2009·安徽高考28) Fenton 法常用于处理含难降解有机物的工业废水,通常是在调节好pH 和Fe 2+浓度的废水中加入H 2O 2,所产生的羟基自由基能氧化降解污染物。
现运用该方法降解有机污染物p-CP ,探究有关因素对该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设计]控制p-CP 的初始浓度相同,恒定实验温度在298K 或313K (其余实验条件见下表),设计如下对比试验。
(1)[数据处理]实验测得p-CP 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下图。
(2)请根据右上图实验①曲线,计算降解反应在50~150s 内的反应速率: v(p-CP)= mol·L -1·s -1 [解释与结论](3)实验①、②表明温度升高,降解反应速率增大。
但温度过高时反而导致降解反应速率减小,请从Fenton 法所用试剂H 2O 2的角度分析原因: 。
(4)实验③得出的结论是:pH 等于10时, 。
[思考与交流](5)实验时需在不同时间从反应器中取样,并使所取样品中的反应立即停止下来。
根据上图中的信息,给出一种迅速停止反应的方法: 。
参考答案: (1)② 313 3 6.0 0.30 ③探究溶液的pH 对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2)8.0×10- 6 (3)过氧化氢在温度过高时迅速分解。
(4)反应速率趋向于零(或该降解反应趋于停止)(5)将所取样品迅速加入到一定量的NaOH 溶液中,使pH 约为10(或将所取样品骤冷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感悟:1.当多因素影响同时影响同一探究实验时,为准确探究某一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必须使其它因素保持不变,这样有助于快速探究该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情况。
新课程高考对控制变量法的一般程序、结果的处理以及通过处理结果获得结论的信息加工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查,就必须通过改变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多个因素中的任一个,其它可能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并将这个被改变的因素的实验效果与不改变任何因素的实验效果进行对比,从而来论证实验结论的正确与否。
2. 应用控制变量思想解题的关键:认真细致审题,明确影响因素,研究各因素对探究实验或探究问题有何影响;注意选择数据或设置实验的有效性,且变量要统一。
[练习]1. (2009福建卷)某探究小组利用丙酮的溴代反应(CH 3COCH 3+Br 2===CH 3COCH 2Br+ +HBr)来研究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反应速率v(Br 2)通过测定溴的颜色消失所需的时分析实验数据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 .增大[CH 3COCH 3],v(Br 2)增大B .实验②和③的v(Br 2)相等C .增大[HCl],v(Br 2)增大D .增大[Br 2],v(Br 2)增大2. “碘钟”实验中,3I -+S 2O 82-=I 3-+2SO 42-的反应速率可以用I 3-与加入的淀粉溶液显蓝色的时间t 来度量,t 越小,反应速率越大。
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20℃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目的是。
(2)显色时间t 2= 。
(3)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一般规律,若在40℃下进行编号③对应浓度的实验,显色时间t 2的范围为 (填字母)A .<22.0sB .22.0~44.0sC .>44.0sD .数据不足,无法判断 (4)通过分析比较上表数据,得到的结论是 。
(1)研究反应物I -与S 2O 82-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22.0s (3)A(4)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正比(或显色时间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反比); 3.(2010·新课标全国高考28节选)某同学在用稀硫酸与锌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发现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可加快氢气的生成速率。
请回答下列问题:(5)为了进一步研究硫酸铜的量对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该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
将表中所给的混合溶液分别加入到6个盛有过量Zn 粒的反应瓶中,收集产生的气体,记录获得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时间。
①请完成此实验设计,其中:V 1= ,V 6= ,V 9= ;V 1=30,V 6=10,V 9=17.5。
4. 5.(2012·广东高考31节选)碘在科研与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某兴趣小组用0.50mol·L -1KI 、0.2%淀粉溶液、0.20 mol·L -1K 2S 2O 8、0.10 mol·L -1Na 2 S 2O 3等试剂,探究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已知:S 2O 82-+2I -==2SO 42-+I 2(慢) I 2+2 S 2O 32-==2I -+S 4O 62-(快)(2)为探讨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表中Vx=____mL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