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登飞来峰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小学古诗登飞来峰课件

欧阳修,曾巩
创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 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 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
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
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
实行新法的前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
人称半山居士。汉族江右民系。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故世 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 人。[1]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苏洵,苏轼,苏辙,柳宗元,王安石,韩愈,
直译
•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
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
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望远的双眼,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 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 羁绊。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⑵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⑶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句意。 ⑷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 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 使人愁。” ⑸缘 :因为。 ⑹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古诗文赏析(相见欢-登飞来峰)

文章原文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文章注释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和《王荆文公诗笺注》卷 四十八。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 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王安石于公 元1050年登上此山,写了这首诗。 (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一说为七尺),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 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 :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有两层含义。一指千寻塔的最高层、二指政治的最高 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 文章主旨:
•
主旨:全词深刻细腻地刻画出词人的矛盾心 理和无法排遣的苦闷,抒发了作者深切的故国之思,亡 国之恨。
பைடு நூலகம்
作者简介
•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 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彭城 (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 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 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于次年贬损仪制, 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 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 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 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 主、李后主。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 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 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 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 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 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27张PPT)

诵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tí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cè fēn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lú
yuán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侧峰庐缘
左右结构: 侧 峰 缘 半包围结构: 题 庐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应该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瞰。
从这四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想要全面地看问题,就要跳出局部,从整体 上进行观察。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题 西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示例: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柔和地 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 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 山的全貌,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这 两句诗借景说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 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峰”和“岭”有什么不同?
峰:高耸入云
岭:连绵不断
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 有什么不同?
远眺 重峦叠嶂
近观 危崖险岩
仰望 遮天蔽日
俯瞰 深沟幽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 想到哪组词?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全貌,是因为我 身在庐山之中。
最新《古诗二首—登飞来峰-和题西林壁》PPT课件课件ppt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望远的双眼,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主旨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套用李白的诗句: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不畏”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 的勇气和决心。登高望远,世界万物尽收 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 这是诗人雄心勃勃的自勉,也是引人向上 的启示。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是作者 的点睛之笔,也是千古名句。哲理:观察 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 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古诗二首—登飞来峰 -和题西林壁》PPT课
件
王安石:
了解作 者以及 写作背 景。
登飞来峰
北宋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在浙江省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上有座千寻塔,听说鸡叫的时 候能看见日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题目:(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很简单 (2)
不简单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不能抄袭。
.2.按下面的提示和要求选题作文。
生活中,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困难,但只要你愿意去 做,就会觉得其实很简单;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容易,
但做起来却不简单。相信你也有类似的体验。请你 先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选择其中一道,在横线上填 入合适的词语(如“拥有幸福”、“拒绝诱惑”、 “关爱他人”、“为人父母”……),将题目补充完 整,然后作文。(70分,其中卷面和书写占5分)
背诵: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主旨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套用李白的诗句: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不畏”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 的勇气和决心。登高望远,世界万物尽收 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 这是诗人雄心勃勃的自勉,也是引人向上 的启示。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是作者 的点睛之笔,也是千古名句。哲理:观察 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 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古诗二首—登飞来峰 -和题西林壁》PPT课
件
王安石:
了解作 者以及 写作背 景。
登飞来峰
北宋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在浙江省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上有座千寻塔,听说鸡叫的时 候能看见日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题目:(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很简单 (2)
不简单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不能抄袭。
.2.按下面的提示和要求选题作文。
生活中,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困难,但只要你愿意去 做,就会觉得其实很简单;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容易,
但做起来却不简单。相信你也有类似的体验。请你 先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选择其中一道,在横线上填 入合适的词语(如“拥有幸福”、“拒绝诱惑”、 “关爱他人”、“为人父母”……),将题目补充完 整,然后作文。(70分,其中卷面和书写占5分)
背诵: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第21课《登飞来峰》ppt课件

夸张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课堂小测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课堂小测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本诗的作者王安石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而是重点写登临高处的感受。B.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在历经千百次寻找之后,终于在高塔之上看到旭日东升的景象。C. “身在最高层”是点睛之笔,点出了“不畏浮云”的原因,可见诗人的构思精深。D.此诗议论中蕴含人生哲理,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北宋
政治
思想
文学
唐宋八大家
指应天塔
听到
怕
因为
课堂小测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
B
课堂小测
谢
谢
We have many PowerPoint templates that has been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help anyone that is stepping into the world of PowerPoint
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千寻”从正面写塔的高峻,“鸡鸣”就能“见日升”,言“见日升”之早,从一个侧面衬托塔高,直入云霄。两句都是写塔高,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情怀。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课堂小测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课堂小测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本诗的作者王安石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而是重点写登临高处的感受。B.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在历经千百次寻找之后,终于在高塔之上看到旭日东升的景象。C. “身在最高层”是点睛之笔,点出了“不畏浮云”的原因,可见诗人的构思精深。D.此诗议论中蕴含人生哲理,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北宋
政治
思想
文学
唐宋八大家
指应天塔
听到
怕
因为
课堂小测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
B
课堂小测
谢
谢
We have many PowerPoint templates that has been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help anyone that is stepping into the world of PowerPoint
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千寻”从正面写塔的高峻,“鸡鸣”就能“见日升”,言“见日升”之早,从一个侧面衬托塔高,直入云霄。两句都是写塔高,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情怀。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件:7.古诗两首【第1课时】《登飞来峰》王安石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串珠问题”。
梳理文意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灵隐寺前(一说是浙江省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山上有应天塔)。】
飞来峰上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站在塔上,鸡鸣时可以看见日出景象。
【闻说:听说。】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也有的说七尺或六尺)为一寻。千寻,是虚指,极言塔之高。】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走进作者
《登飞来峰》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他当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相关资料
王安石炼字 《泊船瓜洲》的后两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炼字主要体现在“绿”字上。传说王安石将原稿改动十多次,先用“到”,又用“过”,再改为“满”,多次修改后才确定用“绿”。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能表现春风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我会写
缘
撇折的角度要协调,“彖”要写紧凑。
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写出了塔身之高,为下文埋下了伏笔。“闻说鸡鸣见日升”则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和胸怀大志以及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思考: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夸张
什么是夸张?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有目的地夸大或缩小。 判断夸张的方式是什么? 夸张就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来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情感,烘托气氛,引起读者联想。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飞来峰
了解作者
登飞来峰
王安石(1021——1086),字介 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当过 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 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今有 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朗读诗歌
登飞来峰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理解诗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当,终要
登上
全部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众多的山,到那时,全部的 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品读诗歌
望岳
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怎样描写泰山的高大形象的? 颔联里“钟”和“割”二字用得好在哪里?
岱宗夫如何?
远
侧面烘托。诗人在这一句中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景象。
望
借助齐鲁两地来侧面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高大形象。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近
望
阴阳割昏晓。
这二字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钟”字写出了大自然 的多情,将它的神奇秀丽景色全分给了泰山。“割”字写出了 泰山“无情”地切断了山的阳光,使山的南北两面阴阳截然不 同,也凸显了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的形象。
品读诗歌
望岳
如何理解“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句话?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句诗传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 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品读诗歌
登飞来峰
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请用一个字概括。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高
夸张
品读诗歌
登飞来峰
为什么诗人没有描写飞来峰的美景,而单单只写了飞来峰的“高”呢?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语文七年级下册重点课文教学课件(部编版)

标题表明了诗人的所行、所见。
PART
04 朗读全文,疏通文意
THE HEADLINE
写景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夸张
千寻:寻,古代长度单位,八 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闻:听说。
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鸡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PART
04 朗读全文,疏通文意
THE HEADLINE
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①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②读出节奏和韵律。 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PART
04 朗读全文,疏通文意
THE HEADLINE
登飞来峰
“登”是攀登之意。飞来峰,又名灵鹫峰,一说在浙江绍 兴城外的宝林山。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 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 和“灵鹫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PART
05 写法探究
THE HEADLINE
8.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有哪些?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似。 与杜甫的《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PART
05 写法探究
THE HEADLINE
年少气盛
远大的政治抱负
05 写法探究
THE HEADLINE
2.“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 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 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PART
05 写法探究
THE HEADLINE
PART
04 朗读全文,疏通文意
THE HEADLINE
写景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夸张
千寻:寻,古代长度单位,八 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闻:听说。
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鸡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PART
04 朗读全文,疏通文意
THE HEADLINE
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①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②读出节奏和韵律。 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PART
04 朗读全文,疏通文意
THE HEADLINE
登飞来峰
“登”是攀登之意。飞来峰,又名灵鹫峰,一说在浙江绍 兴城外的宝林山。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 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 和“灵鹫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PART
05 写法探究
THE HEADLINE
8.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有哪些?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似。 与杜甫的《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PART
05 写法探究
THE HEADLINE
年少气盛
远大的政治抱负
05 写法探究
THE HEADLINE
2.“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 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 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PART
05 写法探究
THE HEADLIN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 的宝林山。
2.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 一寻等于八尺。
3. 缘:因为。 4.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 见太阳升起。
登飞来峰
飞来峰王上安千石寻塔,寻飞的来高峰塔顶,耸立着千
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塔上鸡叫时能 看见朝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 的双眼,
登飞来峰
登王飞安来石 峰
飞来峰王上安/千石寻塔, 飞 闻闻说来 说/峰鸡鸡上 鸣鸣/千 见见寻 日日升塔升。,。 不畏畏/浮浮云/遮遮望眼眼,, 只只缘缘/身身在在/最最高高层层。。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 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 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 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 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 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 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 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峰,位于浙江杭 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 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 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 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 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 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 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 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当过宰相。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 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 很好。唐宋八大家之一。
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 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 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 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这一年王 安石正好三十岁。
飞来峰王上安/千石寻塔, 飞 闻闻说来 说/峰鸡鸡上 鸣鸣/千 见见寻 日日升塔升。,。 不畏畏/浮浮云/遮遮望眼眼,, 只只缘缘/身身在在/最最高高层层。。
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因为身体站在山 的最高峰。
《登飞来峰》理解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释义:“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
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就可以看见 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眼睛,
只 因为我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登飞来峰
登王飞安来石 峰
王安石(1021——1086),字 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 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 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
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 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 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 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 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