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翦灭六国
名人故事:秦王嬴政灭六国之韩国、赵国

名人故事:秦王嬴政灭六国之韩国、赵国(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幽默故事、儿童故事、爱情故事、职场故事、励志故事、哲理故事、校园故事、人生故事、寓言故事、其他故事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humorous stories, children's stories, love stories, workplace stories, inspirational stories, philosophical stories, campus stories, life stories, fable stories, other storie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名人故事:秦王嬴政灭六国之韩国、赵国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故又称赵政,汉族(当时称“华夏”),生于赵国首都邯郸。
秦始皇灭掉了哪六国_秦始皇灭六国的原因

秦始皇灭掉了哪六国_秦始皇灭六国的原因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在战火纷飞的乱世当中,嬴政凭借自己的宏图大志以及雄才伟略,将其余六国全部推翻,最终结束了战乱,一统六国。
那么,秦始皇统一了哪六国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秦始皇灭掉了哪六国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秦始皇灭掉了哪六国韩国于公元前230年被秦始皇灭掉,是最早被秦始皇灭掉的一个国家。
在公元前233年,韩国曾经向秦始皇割地称臣,但是依旧没有得到秦始皇的怜悯,在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大举进攻韩国,俘虏了当时的韩王。
赵国是秦始皇灭掉的第二个国家,赵国当时的首都是邯郸,当秦始皇灭掉了赵国,俘虏了赵王之后,赵国的公子嘉逃到了代郡称王,但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28年也将其灭掉,赵国彻底的灭亡。
在公元前227年,秦始皇的大将王翦率兵攻打燕国,并且攻占了燕国的首都。
之后燕王为了向秦始皇求和,不惜将派出荆轲刺杀秦始皇的太子丹的首级献给秦始皇,但是还是没能逃过灭亡的结局。
而魏国在公元前225年就已经被秦始皇给灭掉了。
在公元前225年,秦军因为兵力不足,导致攻打楚国的军队屡屡受挫。
秦始皇最终听从了大将王翦的建议,重兵压境,一举灭掉了僵持已久的楚国。
最后一个被灭掉的国家是齐国,原因是齐国相比其他五国更为强大。
但是齐国在秦始皇攻打其他五国的时候袖手旁观,导致自己最终孤立无援。
在公元前221年,齐王被秦军俘虏,秦始皇最终一统六国。
秦始皇灭六国的原因秦国起初也和其他几个国家一样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国是在商鞅变法之后逐渐变得强大。
秦国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秦惠王继位后有了一个转折,秦惠王虽然杀死了商鞅但他一直励精图治将秦国治理的非常强大,之后秦国在秦惠王的努力下成为战国四雄之一和楚国齐国处于同等地位。
后来秦始皇嬴政统治秦国,由于嬴政是一个非常有野心和有能力的人,再加上丞相李斯的策划和帮助,嬴政有了一统天下的欲望,在这种欲望的催使下,秦国在嬴政的带领下逐步吞并了其他六个国家,一统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的王朝,秦朝。
秦始皇力扫六国统一中国

战国后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相互侵伐,战争不断。经济遭破坏,着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各地间经济交流的愿望和要求越来越强烈,而当时各国间度量衡不统一,货币不统一,关卡林立,捐税繁多,给经济交流带来极大不便。因此,经济的发展要求统一。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那么,统一中国的历史重任为什么最后落到了秦国统治者的身上呢?因为秦国有客观上和主观上几方面的有利条件。
赵亡后,公子嘉逃往代郡,自封为王,继续抗秦,直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兵败被灭。
灭赵以后,秦兵临易水,威胁燕国。燕国太子丹曾为质于秦,一直想复仇,但因国小势衰,力不敌秦,未能实现。当秦兵压境之际,燕国君臣皆惶惶不可终日,于是燕太子丹决意派勇士荆轲携带燕国督元的地图和秦国逃将樊於期的人头;作为觐见礼,去刺杀秦王,以挽救燕国。荆轲临行前,太子丹及宾客送其至易水之上。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表达了为国牺牲义无反顾。至秦后,秦王在朝堂接见荆轲,荆轲上朝觐见,献图,图内藏有匕首;
五国相继被灭,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齐国。它的相国后胜,长期受贿于秦,既不备战,更不援助其他五国抗秦。齐王建昏庸,听信于相国。故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军一到,齐王建拱手请降,齐亡。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不到10年的时间内,嬴政就灭了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中国历史结束了割据局面,出现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战国历史至此结束,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展图,抓起匕首刺向秦王。嬴政环柱逃避,后在臣下的提醒下,才拔出佩剑,将荆轲砍倒,肢解其身。秦王大怒,增兵向燕国大举进攻,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攻下燕都蓟,燕王喜与太子丹逃往辽东郡。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攻打辽东,俘燕王喜,燕亡。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李屠户:好啊!给你猪肉二斤。 旁白:张秀才掏出钱递给老板。 李屠户:对不起,你的钱我不能收,肉也不 能卖给你。 旁白:于是李屠户把钱退给了张秀才,收回 了猪肉。
为什么张秀才没有买到肉?为解决 这个问题,秦始皇是怎样做的?
长城一带
陇西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 封建国家,也是当时 世界上的大国。
东
海
南海
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并且 为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的 措施,其中有些措施对后世 影响深远,他被人们称为 “千古一帝”,但这些都已 成为历史,“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货币不统一
楚贝币
韩赵魏布币
齐燕刀币
秦半两
秦朝统一之初,各国货币,度 量衡、文字不统一,阻碍了各 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请同学们 随老师一起回到秦朝感受一下 当时的情况。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天下初 定,秦国的张秀才想到一个居住在原 来韩国的亲戚家去串门,于是他带上 秦币,上路了。这天他来到原来的韩 地。 李屠户:卖肉了!卖肉了!新鲜的猪肉!
想一想
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秦王嬴政完 成了统一大业,那么如何巩固统一?为了完 成统一他在政治上创立了什么制度?这一制 度源于战国时期哪一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政治上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该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 切军事大权;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 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在地方, 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这一制度理论源于法家韩非的主张。
因为货币不统一,秦币 不能在原来的韩地流通。 秦始皇统一了货币。规 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 孔铜钱。
秦灭六国知识点知识点

秦灭六国知识点秦灭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诞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逐步介绍秦灭六国的背景、原因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背景在秦灭六国之前,中国是一个分裂的国家,由七个不同的国家构成。
这七个国家分别是秦、楚、齐、韩、赵、魏和燕。
这些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争斗,形成了一个相对动荡的局势。
二、原因秦灭六国的原因可以从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多个方面来分析。
1.政治因素在七国争战的过程中,秦国逐渐崛起,并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逐步削弱其他六个国家的实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秦始皇的中央集权政策。
他通过废除各国的封建制度,统一行政体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军事因素秦国在战争中积累了强大的军事力量,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和战术,如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思想。
秦国还发明了兵器和战术,如长柄武器、战车和兵马俑等,提高了战斗力。
3.经济因素秦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实行均田制,解放农民,加强农业生产。
这些改革大大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为战争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三、秦灭六国的过程秦灭六国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秦国逐渐崛起,并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
在这个时期,秦国通过战争逐渐削弱其他国家的实力。
2.秦始皇时期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废除封建制度,统一行政体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这些措施大大削弱了其他六个国家的实力。
3.秦灭六国在秦始皇统一了行政体系之后,秦国出兵征讨其他六个国家。
在战争中,秦国运用了各种战略和战术,逐渐消灭了其他六个国家。
最后,秦国实现了对中国大陆的统一。
四、秦灭六国的影响秦灭六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统一中国秦灭六国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诞生。
这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秦灭六国后,秦始皇进一步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标准化的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统一了中国社会的规范。
秦王扫六合PPT优秀课件38 人教版

辽东
临洮
灵渠
江
水
湘
灵 渠
水离
水
珠
江
长城
陇 西
咸阳
秦
南海
东 海
讨论:说一说秦朝在中国 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 统一的新局面 • 2,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 集权的封建国家 • 3,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 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重要的影响。 •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加 强了对边疆的开发
7,[2011青岛]“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它被称为“秦的三大 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兴修,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 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一水利工程是 ( ) A.大运河 B.郑国渠 C.灵渠 D.白渠
四
军事(民族关系):北筑长城,抵御匈奴;开凿灵渠,开发南 疆 作用: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
太 尉
军事
最高统治者
丞 相
行政
御史 大夫
监察
中央政府
郡守
郡县制 县令
地方政府
统一货币
统一文字
统一度量衡
度[长度]
秦一尺约今 23.1cm
23.1cm 量[容积]
秦 原因 朝
国家统一 多民族封建 国家建立 经济文化
(公元前221 年 嬴政)
意义
商 鞅 变 法
长 平 之 战
重 用 人 才
人 心 思 安 政 经
措施
社会安定
文
思Hale Waihona Puke 军治济化
18张地图,还原秦始皇攻灭六国的整个过程

18张地图,还原秦始皇攻灭六国的整个过程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攻灭六国后,自称秦始皇)在铲除权相吕不韦、平定嫪毐叛乱后开始亲政,此时的秦国经过秦孝公到秦庄襄王六代君主一百多年的经营,已经发展成为当时最强的诸侯国,而东边的六国在秦国的长期打击和互相征伐下相继衰败,再也无力阻挡秦国的进攻。
秦国迎来了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契机。
嬴政在李斯尉缭的帮助下,制定下了灭亡六国的战略计划。
一是乘六国混战之际,通过“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的策略,从内部分化瓦解六国,进而“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
二是继承历代远交近攻政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先破赵魏韩,再灭燕楚,最后攻取北齐,各个击破,横扫六合。
并韩灭赵公元前251年,好大喜功的燕王喜即位,趁着赵国经历长平之战的大败国力尚未恢复之时,主动挑起与赵国的战争。
然而燕国地处偏僻,将寡兵少,即便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受重创,燕国依然屡战屡败,国土频失。
前236年,燕赵大战再起,秦国假借援燕抗赵之名,对赵国宣战,兵分两路攻入赵国。
王翦率一路秦军从北路攻占阏与(今山西和顺)、撩阳(今山西左权)等地,占领太行山脉,对赵国都城邯郸呈俯冲之势。
桓齮、杨端和率一秦军从南路攻占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等地,占领整个漳河南岸地区,与邯郸隔河相望。
此时的邯郸已经身陷南北合围,亡国危机之下,赵国军民坚守邯郸,秦军竟无可奈何,难取寸土。
桓齮攻赵前234年,秦王嬴政整合南北两路大军,合兵三十万一并交于桓齮指挥,试图一举攻克邯郸灭亡赵国。
桓齮放弃了以往正面渡河强攻的策略,改从漳河下游渡河迂回至赵军后侧,攻取邯郸东南的平阳(今临漳县)、武城(兹县),击败了在漳河沿岸阻挡了一年多赵军,杀赵将扈辄,士卒十万众。
前233年,桓齮挥军北出太行山,攻占赤丽、宜安两邑,试图与渡过漳河的秦军形成南北合计,攻克邯郸。
赵王迁(赵幽缪王)急忙调在北方戍边抵御匈奴的名将李牧,带兵抗秦。
初一历史知识点秦灭六国

初一历史知识点:秦灭六国一、秦灭六国1、原因:(1)统一成为大势所趋;(2)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最强;(3)长平之战(秦、赵)后,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4)连横策略的成功;(5)人民渴望统一;(6)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2、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4、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陈胜吴广起义1、原因:秦的暴政(根本原因);途中遇雨误期(导火线)。
2、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
3、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政权:在陈建立张楚政权。
5、结果:起义失败6、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三、秦朝的灭亡: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与秦军在巨鹿展开决战,大败秦军主力,刘邦乘机攻占咸阳,秦灭亡。
四、楚汉战争: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长达四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的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军在垓下大败项羽。
初一历史知识点:汉政权的建立一、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制度:1、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2、中央官制: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3、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长官叫郡守,县长官叫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免。
二、经济上:(1)统一车辆形制,修驰道,修灵渠。
(2)统一货币:规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
(3)统一度量衡三、文化上:书同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后来推行隶书。
四、军事上:修长城,目的是为防御匈奴,起止点: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
五、思想上:焚书坑儒。
初一历史知识:政治制度的建立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位制:
廿四铢=一两
十六两=一斤
三十斤=一钧
四钧=一石
据一九六四年西安市三桥镇出土的秦始皇三年(公元前二四四年)“高奴禾石铜权”测量得知:一石相当于三十·七五公斤。
由于秦国在战国末期度量衡的标准已较为整齐划一,所以,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即以秦国的制度为基础,下令统一度量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朝政府颁发诏书,并把这一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发至全国,作为标准器。其诏书全文是:
周代以来封国建藩的制度,与专制皇权和统一国家是不相容的,所以必须加以改变。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请封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全面地推行郡县制度。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这些郡完全听命于中央和皇帝,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就确立了。
在衡制方面,有的地区以寽、为单位,有的地方以镒、釿为单位,有的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换算也很不方便。
秦在统一全国以前,已在商鞅变法时,就对度量衡的标准作过统一规定,所以在秦国范围内度量衡的制度是较为整齐划一的。据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测量,可知秦国的度、量、衡制如下:
量制
单位:桶(斛)、斗、升、合、龠
王翦灭楚公元前二二六年,秦国内部有昌文君发动叛乱,楚将项燕趁机拥昌文君为荆王,秦以镇压荆王为名。大举攻楚。楚当时虽被击败,但实力尚在。当秦破三晋以后,就全力攻楚。秦将李信自恃少年壮勇,在秦王面前夸口:以二十万之众即可灭楚。秦王又问老将王翦,王翦答非六十万不可。秦王以为王翦怯弱而李信勇,就派李信为将,率二十万人攻楚。公元前二二四年(秦王政二十三年),李信率兵攻入楚境,由于轻敌,大败,七都尉被杀,秦军只好退出楚境。李信败回后,秦王在事实面前认识到轻信李信的错误,立即亲赴王翦家,请其率兵出征,并按照王翦的要求,倾全国之兵力,给他六十万人,王翦统这样多的兵,为使秦王放心,出征前数次向秦王请求园池田宅,表示自己贪于业产而决无叛心。公元前二二三年,王翦率大军伐楚,楚国出动全部兵力拒秦。开始,王翦令秦军养精蓄锐,待士气高昂、斗志旺盛之际,下令出击。结果,一鼓作气将楚军打败,楚国大将项燕战死。秦军乘胜攻入楚都寿春,楚王负刍被俘。接着,秦军又向江南广大楚地以及降服于楚的越地进攻。不久越君降秦,至此,楚国全部被灭(见《史记·王翦列传》、《史记·秦始皇本纪》)。
(选自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统一度量衡
统一度量衡战国时期国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应量衡的制度也各不相同。如以长度方面比较,洛阳金村古墓出土的战国东周铜尺长甘三·一厘米,番禺叶氏藏东周牙尺长廿三厘米。传出的安徽寿县楚铜尺长廿二·五厘米,而长沙的两件楚国铜尺分别为廿二·七厘米和廿二·三厘米。仅从这几件出土的铜尺,就可知道:每尺长短之间相差○·六厘米,每丈就要相差廿四厘米(合一尺多)。
赵国的李牧一死,秦军如入无入之境,三月以后,王翦大破赵葱,俘赵王迁,是年十月,秦军进入邯郸,赵亡。
赵亡后,公子嘉逃往代郡,自封为代王,继续负隅顽抗(见《史记·赵世家》、《史记·秦本纪》、《史记·李牧列传》、《战国策·赵策四》)。
荆柯刺秦王和燕的灭亡灭赵以后,秦兵临易水,直接威胁着燕国。公元前二二七年(秦王政二十一年),秦国大将王翦、辛剧率兵攻燕、代。燕、代两国联合出兵抵抗,但被秦军击败于易水之西。这时的燕国国王名喜,有太子丹曾为质于秦,因秦王政对其不善,从秦逃归。太子丹从此与秦给怨,一直想报仇,但由于国小势衰,力不敌秦,未能实现。当秦军压境之际,燕国君臣皆惶恐,于是燕太子丹决心派人杀害秦王,以挽救燕的灭亡。
从公元前二三○年至前二二一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秦就消灭了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在统一战争的最后阶段,秦军犹如秋风扫落叶一样,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在六国之中,并非没有统兵之勇将和无畏之壮士,但个人的作用,终究无法扭转历史业已造成的形势;政治、军事、经济发展的结果,到战国末年,统一中国的左券已操在秦国,故山东六国尽管不乏足智多谋之臣,慷慨悲歌之士,但终于改变不了历史命运,而被秦消灭。
秦始皇把战国时期的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机构。在这个机构中,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掌政事。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担任御史大夫官职的人往往是皇帝的近臣和耳目,起着箝制丞相的作用。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由皇帝裁决。
统一战争结束以后,秦王政立即着手进行集中权力的活动。他兼采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尊号,宣布自己为这个封建统一国家的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世代相承,递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他规定皇帝自称曰“朕”,并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显示封建统一国家最高统治者的无上权威,表示秦的统治将万世一系,长治久安。
量制方面更为混乱,秦国以升、斗、桶(斛)为单位,一般是十进位,齐国则以升、豆、区、釜、钟为单位。姜齐时,是“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则十钟。”公元前三八六年,田氏代齐后,改为“五升为豆,各自其五以登于釜,十釜为钟”(《左传》昭公三年)。魏国以斗为单位。赵国有斗、升、分、益等计量单位。不仅计量的单位不同,就是名称相同的单位,各国之间实际大小也不一样。如魏国的斗,当今七一四○毫升,而从洛阳金村出土之九件铜钫壶实测,得知西周之一斗约为一九九七·五毫升,相差悬殊。
考古材料表明:秦代统一度量衡的法令,取得显著成效,解放前后在陕西的西安、咸阳、礼泉、宝鸡,甘肃的泰安,山东的邹县、诸城,江苏的盱眙,山西的左云、右玉,辽宁的赤峰,吉林的奈曼旗等地,都出土了秦代标准的量器和衡器。秦王朝确实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度量衡。
(选自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被派去刺秦王的是荆轲。荆轲祖籍齐,后迁于卫。由于在卫不见用出游赵,后来又来到燕。到燕后,与狗屠高渐离结交,荆轲为人深沉好书,又善击剑,经过燕处士田光介绍,被燕太子丹选中。太子丹为使荆轲去刺秦王,对他尊敬倍至:“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史记·刺客列传》)当秦军破赵,大军压境之时,太子丹急请荆轲入秦执行刺杀秦王计划。荆轲为取得秦王信任,以燕国之督亢(河北涿县东南)地图和樊於期的人头为觐见礼。樊於期原为秦国将军,因得罪于秦,逃亡至燕。听说荆轲欲入秦刺秦王政,自愿自刭,将首级让荆轲带走。太子丹选派燕国勇士秦舞阳为副,陪同荆轲入秦。荆轲临行,太子丹及宾客等送至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笔者注),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示义无反顾。至秦后,通过秦王宠臣蒙嘉向秦王政说:燕国愿献督亢之地,并送来樊於期人头,向秦称臣。秦王大喜,见燕使者。荆轲等上朝觐见,既献图,图内早藏有匕首。秦王展图,图穷而匕首现。荆轲左手抓秦王袖,右手持匕首,胁迫秦王。秦王大惊,袖断环柱而走。荆柯在殿上急追,因秦国规定:殿前不准携带兵器,秦王身佩长剑,一时又拔不出来,局面十分紧张。最后,秦王在左右的提醒下,把剑搁在背上才拔了出来,斩断荆轲左股,荆轲虽被伤,仍毫无畏惧,将匕首向秦王投去,未能击中。秦王又挥剑剌荆轲。临死前,荆轲尚斥骂秦王。荆轲之死虽是秦统一中国过程中的一段小插曲,而且这一行动也不可能改变历史趋势,但他那种慷慨悲壮的精神,却一直为人们所崇敬。
秦王嬴政翦灭六国,完成统一
秦派内史腾灭韩国公元前二三一年(秦王政十六年),在秦国进逼下,魏将丽邑、朝将南阳全部献给秦。次年,秦国的内史腾率兵攻韩,俘虏韩王安。至此,韩国虽已灭亡,但同韩国贵族斗争并未结束,朝王安被迁于吱山,在公元前二二六年时,曾发动叛乱,不久被镇压下去,这才彻底解决了韩的问题(《史记·秦始皇本纪》、《编年纪》)。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上述铭文多是加刻在秦统一中国以前使用的标准器上面,如商鞅方升底部就加刻有上列铭文,“高奴禾石铜权”也加刻有上述铭文及秦二世时的铭文,表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实际就是以法令形式肯定秦国原有制度,并向全国推广。
灵渠
秦时开凿,位于今广西北境的运河。又称澪渠或零渠,也称秦凿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着手开拓岭南一带,派尉屠睢率军南下。为了运输军粮,命监禄督率士兵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开凿运河,以沟通湘、漓二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这条运河自此成为联络中原与岭南地区的水路通道,除有舟楫之利外,又用于灌溉。它的主要工程包括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等。铧嘴是分水坝,在湘水支流海洋河中,状似犁铧,以石筑成,角端所指与河水流向相对,把海洋河水一分为二,一流入南渠,一流入北渠。大小天平是位于铧嘴尾端用石筑成的拦河坝,呈“人”字形堤,高度略低于河水堤岸。与河水东岸相近的一段称大天平,同北渠渠口相衔。与河水西岸相近的一段称小天平,同南渠渠口相衔。天平作用是提高湘江水位,拦河蓄水,枯水季节,大小天平拦截全部河水入渠,以便水运。大水季节,洪峰漫过天平坝顶,流入海洋河故道,减煞水势。从而使渠内流水,涨而不溢,枯而不竭,经常保持安全流量。南渠全长约30多公里,其中4.5公里为人工开凿,以下利用原有河道前进。北渠约长4公里。南渠与漓江上游大溶江接通;北渠通入湘江。南渠、北渠流量为三比七,故有“湘七漓三”之说。
进位制:
二龠=一合
十合=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