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02 六国年表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 六国年表课后知能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六国年表课后知能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傅:辅助B.诞淫.厥佚,不顾天及民之从也淫:荒淫C.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谮:说坏话诬陷别人D.天下未集.,武王有疾集:安定【解析】淫:过分,无节制。
【答案】 B2.以下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B.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C.无坠天之降葆命D.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解析】A项,“归”同“馈”; B项,“飨”同“享”; C项,“葆”同“宝”。
【答案】 D★3.(对应本课“局部探究”第2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告纣之.罪于天②使管叔、蔡叔傅之.③以旦代王发之.身④子孙骄奢忘之.⑤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⑥发书视之.,信吉⑦子之.鲁⑧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肸⑨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A.①③/②④⑥⑧⑨/⑤/⑦B.①③/②④⑥⑧/⑤/⑦⑨C.①③⑦/②④⑥⑧/⑤/⑨D.①③⑦/②④⑥/⑤⑧/⑨【解析】①③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②④⑥⑧⑨句中的“之”为代词,并且都是做前面谓语动词的宾语;⑤句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⑦句中的“之”是动词,到。
【答案】 A4.下列句子中不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王朝步.自周,至丰B.至于小大..无怨C.南面倍依以朝.诸侯D.诸侯咸服.宗周【解析】A项,“步”名词作动词,步行;B项,“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民,大臣。
C项,“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答案】 D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告纣之罪于天B.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C.维长终是图D.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解析】C项,宾语前置句;A、B、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C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开头至“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完成6~9题。
高中语文 02 六国年表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2021年最新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02 六国年表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02 六国年表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02 六国年表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的全部内容。
六国年表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内容赏析】《卖花声·怀古》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创作的两首咏史曲之一。
作者在曲中抒发了统治者穷奢极欲,连年战争造成“生民涂炭”的悲剧情感。
曲子对于项羽、周瑜和曹操,以及立了安定西域功勋的班超,一概加以否定。
因为历史上的战争,归根结底是“英雄”们争夺天下或建功立业的手段,而战火给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这在民族战争频繁的元朝社会,有它具体的针对性和一定的积极意义。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迁徙.(xǐ)西畤.(zhì)僭.端(jiàn)胪.于郊祀(lú) 暴戾.(lì) 藩.臣(fān)西羌.(qiānɡ)夷狄.(dí) 岐.雍(qí)相侔.(móu)踵.(zhǒnɡ)亳.州(bó)丰镐.(hào) 矫.称蜂出(jiǎo)晏.然(yàn)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02 六国年表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今秦杂戎翟之俗(“翟”同“狄”,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2)东竟至河(“竟”同“境”,边境,疆界)(3)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从”同“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反秦的联盟;“衡”同“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与某些国家联合以抗衡别国的联盟)(4)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宾”同“摈”,排斥)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见(2)用(3)略(4)诸错误!(5)表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名词作动词)做国相(2)传曰“法.后王”,何也(名词作动词)取法(3)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名词作动词)称雄(4)大夫世禄.(名词作动词)享受禄位(5)踵.《春秋》之后(名词作动词)跟随,接续(6)周东.徙洛邑(名词作状语)向东(7)矫称蜂.出(名词作状语)像蜂群一样(8)此与以耳.食无异(名词作状语)用耳朵(9)秦始小国僻远..(形容词作动词)地处偏远(10)务在强.兵并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大(11)先.暴戾,后仁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12)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感到担忧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学者..牵于所闻古义:有学问的人。
高中语文 2.4 六国年表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1.注字音 迁徙.xǐ
西畤.z
得陇.望蜀 lǒng
藩.臣 fān
西羌.qiāng 夷狄.dí
岐.雍 qí
侯伯.bó
接踵.而至 zhǒng
相侔.móu 剖.符 pōu
郊祀.sì
亳.州 bó
丰镐.hào
矫.称蜂出 jiǎo
晏.然 yàn
胪.lú
2.识通假 (1)今秦杂戎翟.之俗(“翟”同“狄”,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
(2)东竟.至河(“竟”同“境”,边境,疆界)
(3)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从”同“纵”,合纵。“衡”同“横”,连横)
(4)诸夏宾.之(“宾”同“摈”,排斥)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3.解多义 僭端见矣(动词,出现)
(1)见 见秦在帝位日浅(动词,看到)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形容词,真实,诚实)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名词,信用) 凡二百七十年(副词,总共,一共)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形容词,一切,所有) (5)凡
巨是凡人(形容词,平凡,平庸)
境胜隔仙凡(名词,尘世)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4.晓古今 (1)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约束:古义,信约,管束;今义,限制使不越出 范围) (2)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得意:古义,实现统一的意愿;今义,称 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 (3)而史.记.独藏周室(史记:古义,记载历史的书;今义,专指一部著作) (4)学.者.牵于所闻(学者: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 就的人) (5)《诗》《书》所.以.复见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连词) 5.辨活用 (1)至犬戎败.幽王(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失败,打败) (2)周东.徙洛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先.暴戾,后.仁义(先、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4)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相,名词作动词,做相)
高中语文 专题二 第6课 六国年表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1.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治水工程?
明确:
特点
解析
好处
从结构上 看,序文
与表文 相辅相成
从表格上 看,以时 间为经、 国别为纬
它由两部分组成:一、序文;二、 表文。序文和表文相辅相成。序文是表 文的高度概括,表文是序文的具体展开 ,序文对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文 对序文有烘云托月的功能。
2.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①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②秦始小国僻.远. (2)形容词使动用法 务在强.兵并敌 (3)形容词为动用法 君子惧.焉
雄: 称雄 僻远: 地处偏远
强: 使……强大
惧: 为……感到害怕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非……也”表判断) 2.省略句 营(于)岐雍之间 (省略介词) 3.倒装句 状语后置句 ①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正常语序: 威于诸侯重) ②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正常语序:故禹于西羌 兴,汤于亳起)
介词,凭借 介词,因为 连词,表目的,来
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动词,认为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 ②矫称蜂.出,誓盟不信 ③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2)名词作动词
①作西畤用.事上帝 ②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 ③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 ④秦之帝.用雍州兴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
端正认识,以启后人——《六国年表》 秦统一天下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残酷政策,钳制人民的 思想。大量的史书被无情地销毁,历史在这里几乎成为空白,仅 存的《秦记》又不够清楚完备,六国的历史不为人所知,六国可 以为后人借鉴的一些经验教训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当时,一 些学者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历史。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司马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挽救历史、还历史以完整面目 为己任,挺身而出,不辞辛苦,广泛地搜集资料,去芜存精,将 六国史料整理成《六国年表》,上承《春秋》,端正当时人们的 一些错误认识,以启后人。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第二章六国年表巩固提升案 Word版含解析

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后:然后B.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尊:敬祀C.传.曰“法后王”传:古籍的统称D.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端:开端和末端解析:选A。
后:意动用法,以……为后,可译为“轻视”。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组是( )A.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B.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C.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D.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解析:选D。
A项,雄,形容词作动词,称雄,胜过。
B项,耳,名词作状语,用耳朵。
C项,表,名词作动词,表述。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B.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C.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D.然世异变,成功..大解析:选C。
A.“得意”古义为达到目的,在句中指“吞并六国”,而现代汉语的意思是“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B.“中国”古义为“中原地区”,而现代汉语的意思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D.“成功”古义为“成就的功业,取得的成功”,而现代汉语的意思为“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
4.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A.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B.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C.秦襄公始封为诸侯D.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解析:选A。
例句同A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B.判断句;C.被动句;D.省略句。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5~8题。
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
”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第二章六国年表巩固提升案Word版含解析推荐

一、累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解的一是()A .今秦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后:然后B .及文公逾,攘夷狄,尊.宝尊:敬祀C..曰“法后王” :古籍的称D .凡二百七十年,著所坏之端.端:开端和末端解析: A 。
后:意用法,以⋯⋯后,可“”。
2.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象的一是()A .至献公之后常雄侯B .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C.起周元王,表六国事D .不察其始,因而笑之解析:D。
A ,雄,形容作,称雄,。
B ,耳,名作状,用耳。
C ,表,名作,表述。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意与代完全相同的一是()A .秦既得意,天下《》《》..B .与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C.置剖符犹不能束也..D .然世异,成功大..解析:C。
A. “得意”古达到目的,在句中指“ 吞并六国” ,而代的意思是“ 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意”;B. “中国”古“中原地区”,而代的意思“中人民共和国的称”; D. “成功”古“成就的功,取得的成功”,而代的意思“得期的果 (跟‘ 失’相 )” 。
4.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是()例:故禹于西羌,起于亳A.征伐会盟,威重于侯B.然卒并天下,非必固便形利也C.秦襄公始封侯D .至献公之后常雄侯解析: A 。
例句同 A 均状后置句。
B.判断句; C.被句; D. 省略句。
二、内下面的文段,完成5~ 8。
太史公《秦》,至犬戎幽王,周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矣。
《礼》曰:“ 天子祭天地,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
” 今秦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位在藩臣而于郊祀,君子惧.焉。
及文公逾,攘夷狄,尊宝,岐雍之,而穆公修政,竟.至河,与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是后陪臣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征伐会盟,威重于侯。
及田常公而相国,侯晏然弗,....海内争于功矣。
三国之卒分晋,田和亦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
在兵并,用而从衡短之起。
称蜂出,誓盟不信,置剖符犹不能束也。
秦始小国僻,夏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侯。
苏教版《史记》选读综合检测习题(最新整理)

②均之二策
D.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②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
6.下面对划横线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①公子从车骑,虚左 ②汉欲西归 ③项王乃复引兵向东 ④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⑤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⑥左右欲刃相如
⑦宁许以负秦曲 ⑧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高二语文《<史记>选读》综合检测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 分)( )
A.屏人间语(bìng) 作揖(yī) 狎侮(yā) 佯装(yánɡ)
B.摄敝衣冠(bì)
虚诞(xián) 骁勇(xiāo) 瞋目(chēn)
C.变徵之声(zhǐ) 麾下(huī) 逃遁(dùn) 自刭(jǐnɡ)
C 项羽攻破函谷关后烧毁咸阳秦宫室,所过之处无不残破。项羽的所作所为令秦人大失所望。
D 项羽想凭借“刚”的手段进行征服,但民心是不能用武力征服的,所以百姓并不服从项羽。
1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桓楚报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
译文:
(2)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译文:
②直上载公子上坐
B.①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C.①致食客三千人
②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
D.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②太子逢迎,却行为导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
A.①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
②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C.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六国年表演练 Word版含解析推荐

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后:然后B.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尊:敬祀C.传.曰“法后王”传:古籍的统称D.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端:开端和末端解析:选A。
后:意动用法,以……为后,可译为“轻视”。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组是( )A.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B.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C.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D.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解析:选D。
A项,雄,形容词作动词,称雄,胜过。
B项,耳,名词作状语,用耳朵。
C项,表,名词作动词,表述。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三国终之卒.分晋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B.①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②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C.①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②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D.①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②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解析:选A。
A.均为副词,最终。
B.①动词,做宰相;②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C.①名词,有的人;②无定指代词,有的。
D.①介词,因为;②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4.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A.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B.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C.秦襄公始封为诸侯D.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解析:选A。
例句同A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B.判断句;C.被动句;D.省略句。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5~8题。
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
”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年表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内容赏析】《卖花声·怀古》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创作的两首咏史曲之一。
作者在曲中抒发了统治者穷奢极欲,连年战争造成“生民涂炭”的悲剧情感。
曲子对于项羽、周瑜和曹操,以及立了安定西域功勋的班超,一概加以否定。
因为历史上的战争,归根结底是“英雄”们争夺天下或建功立业的手段,而战火给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这在民族战争频繁的元朝社会,有它具体的针对性和一定的积极意义。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迁徙.(xǐ)西畤.(zhì)僭.端(jiàn)胪.于郊祀(lú) 暴戾.(lì) 藩.臣(fān)西羌.(qiānɡ) 夷狄.(dí) 岐.雍(qí)相侔.(móu) 踵.(zhǒnɡ) 亳.州(bó)丰镐.(hào) 矫.称蜂出(jiǎo) 晏.然(yàn)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今秦杂戎翟之俗(“翟”同“狄”,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2)东竟至河(“竟”同“境”,边境,疆界)(3)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从”同“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反秦的联盟;“衡”同“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与某些国家联合以抗衡别国的联盟)(4)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宾”同“摈”,排斥)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见(2)用(3)略(4)诸⎩⎪⎨⎪⎧诸.夏宾之,比于戎翟(代词,各)著诸.所闻兴坏之端(代词,众,各)投诸.渤海之尾(兼词,相当于“之于”)不识有诸.(兼词,相当于“之乎”)(5)表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名词作动词)做国相(2)传曰“法.后王”,何也(名词作动词)取法(3)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名词作动词)称雄(4)大夫世禄.(名词作动词)享受禄位(5)踵.《春秋》之后(名词作动词)跟随,接续(6)周东.徙洛邑(名词作状语)向东(7)矫称蜂.出(名词作状语)像蜂群一样(8)此与以耳.食无异(名词作状语)用耳朵(9)秦始小国僻远..(形容词作动词)地处偏远(10)务在强.兵并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大(11)先.暴戾,后仁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12)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感到担忧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学者..牵于所闻古义:有学问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古义:达到目的。
今义: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
(3)诸侯史记..尤甚古义:记载历史的书的通称。
今义:司马迁编著的《史记》。
(4)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古义:民间。
今义:①住户;②家庭;③指女子未来的丈夫家。
(5)表六国时事..古义:当时的事。
今义:最近的国内外大事。
(6)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古义:为什么一定要。
今义:不必。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判断句)译文:东方是事情开始发生的地方,西方是事情最终成熟的地方。
(2)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
(判断句)译文:这并不一定是凭借地势险要的有利条件。
(3)学者牵于所闻。
(被动句)译文:有学问的人拘泥于自己的见闻。
(4)誓盟不信。
(被动句)译文:立下的誓词盟约也不被彼此相信。
(5)威重于诸侯。
(状语后置句)译文:权势比其他诸侯还高。
(6)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省略句)译文:到秦献公以后(秦国)常常胜过其他诸侯国。
(7)营岐雍之间。
(省略句)译文:(在)岐、雍一带苦心经营。
(8)《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
(固定句式)译文:《诗》《书》再现人世的原因,是它们大多被民间收藏。
[常识·速览][探背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秦统一天下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残酷政策,钳制人民的思想。
大量的史书被无情地销毁,六国的历史在这里几乎成为空白,六国可以为后人借鉴的一些经验教训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当时,一些学者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历史。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司马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挽救历史、还历史以完整面目为己任,不辞辛苦,广泛地搜集资料,去芜存精,将六国史料整理成《六国年表》,上承《春秋》,纠正当时人们的一些错误认识,以启后人。
[巧识文]表“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
此类文章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
《史记》中共有表10篇,可分两类: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
[整体·探究]1.司马迁是怎样评价秦国的?【答案】司马迁在序文中谈到了战国阶段形势的主要特点:诸侯中的大夫执掌国政,晋国的六卿独揽国家大权,田常杀死齐简公,诸侯也无动于衷,纷纷忙于战事,各国的要务在于加强军事兼并,阴谋诡计无所不用。
在这种情况下,秦以武力统一了六国。
司马迁认为,不要因为秦国后来的短暂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
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时世而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
司马迁的认识具有醒人耳目的作用。
2.结合《六国年表》的独特之处,分析“表”在《史记》中的作用。
【答案】《六国年表》作为“十表”之一,与其他体例有不同之处。
从结构上看,它由两部分组成:①序文;②表文。
表文,以时间为经,蝉联而下,形成历史发展的纵线;以国别为纬,依次排列,形成了一条社会空间的横线。
纵横交织,旁行斜上,组成了一个综述战国史实的完整而又简明的表格网络。
正因为表文的存在,弥补了纪传体以写人为主,叙事脉络不足的缺陷,可以横向比较,了解各国同时在发生着什么。
3.如何阅读《六国年表》这类表格式作品?【答案】(1)纵向截取看。
可以了解和掌握一国在特定阶段内发生的大小事件。
(2)横向选择看。
可以了解和掌握各国在同一时期内发生的大小事件。
(3)单线看,从头至尾专读一表,如秦表或齐表。
这样可以梳理出该国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
(4)综合看,由始至终,由序文到表文通盘阅读。
这样既可以从宏观上鸟瞰全局,又可以从微观上把握事态。
(5)对照看,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兼观并读,参稽互察。
这样会发现司马迁在编写中产生的矛盾现象和史实错误,从而客观评价历史。
[局部·探究]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落实句中加点的词语。
(1)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译文:(2)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译文:(3)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译文:【答案】(1)各诸侯十分安然,不出兵讨伐,从此四海之内争相用战争来建立功业。
(2)(各国)都致力于使兵力强大,吞并敌国,纷纷使用欺诈的计谋,合纵连横的外交主张兴起。
(3)盗用名义的事件层出不穷,立下的誓词盟约也不被彼此相信,即使是交换人质、剖符为信,也不能起到约束的作用。
2.上题句中加点的三个词语,翻译时很容易出现问题,从词义角度审视,这属于何种语言现象?【答案】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词1.定义: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2.一般规律: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1)词义扩大。
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
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2)词义缩小。
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3)词义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4)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5)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
如成语“目不识丁”的“目”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6)词义弱化。
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相对不怎么高深。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7)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 败幽王,周 东太史公读《秦记》,读到犬戎打败周幽王,周王室向东徙洛邑,秦襄公始 封为 诸侯, 作西畤 用 事 迁移到洛邑,秦襄公开始被封作诸侯,建造西畤来祭祀上帝, 僭 端 见 矣。
上天,(就感到)超越本分的迹象出现了。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作:建造。
⎦⎥⎤用:相当于“以”,目的连词,来。
僭(jiàn):超越本分,过分。
端:征兆,迹象。
《礼》 曰:《礼记》上说:“天子祭天地,诸 侯 祭 其 域 内 名山大川。
” 今“天子祭祀天地,诸侯只能祭祀自己封地内的名山大川。
”当时秦 杂戎 翟之俗, 先暴戾,后 仁 义, 位 在藩秦国混杂戎狄的风俗,重暴虐,轻仁义,处在捍卫王室的臣 而 胪 于 郊 祀, 君 子臣子的位置却陈列天子祭天的器物举行郊祭,有识之士为惧 焉。
此十分担忧。
⎣⎢⎡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可意译为“看重”“轻视”。
藩(fān)臣:捍卫王室⎦⎥⎤的臣子。
而:转折连词,却。
胪:陈列。
郊:祭名天子祭天地。
惧:为动用法,为……担忧。
焉:指示代词,代臣子祭天这件事。
及 文 公 逾 陇, 攘 夷 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而到秦文公越过大陇山,攻打夷狄,尊奉陈宝神,在岐、雍一带苦穆公修政, 东 竟 至 河,则与齐心经营,秦穆公整顿内政,东边的疆界扩展到黄河,就跟齐桓、晋 文 中 国 侯伯 侔 矣。
桓公、晋文公这些中原霸主地位等同了。
⎣⎢⎡逾:越过。
攘(rǎnɡ):侵夺,攻打。
营:经 ⎦⎥⎤营。
修:整顿。
竟:同“境”,边境,疆界。
河:黄河。
侔(móu):相等,等同。
是 后 陪 臣执这以后大夫执掌各诸政,大夫 世禄, 六卿擅 晋权, 征侯国的国政,大夫禄位世代相承,晋国的六卿掌控大权,操伐 会 盟, 威 重 于 诸 侯。
纵晋国的军事和外交,权势比其他诸侯还高。
⎣⎢⎡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