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史记与文学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史记与文学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史记与文学

《史记》与文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内容】《史记》的文风,历代学者多有精辟之论,他们任自己的学识、人生经验,对《史记》进行探究,自成一统,各成一家。

归结起来,不管论家们的观点如何缤繁多彩,也不管他们的语言表达如何不同,却都有一个殊途同归的看法,即《》的文章风格是属于崇高美的。

先看明代凌稚隆《评林》中所辑录的几家评论:苏辙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黄履翁说:司马迁之文“如天马骏足,步骤不凡,不肯少就于笼络。

”凌约言说:“子长之文豪如老将,用兵纵骋不可羁。

”茅坤说:“浑浑噩噩,如长川大谷,探之不穷,揽之不竭,蕴藉百家包括万代者司马子长之文也。

”所谓“疏荡,颇有奇气”;“天马骏足步骤不凡”;“豪如老将,用兵纵骋不可羁”等等,虽然词目各异,却都是说司马迁的文章感情充沛,气势雄浑,惊心动魄,从美学角度看,是崇高美的典型表现。

鲁迅说:“《》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矣”。

白寿彝说:“如果说司马迁也有毛病的话,那就是他很粗放。

但他的粗放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命力,体现了汉武帝那个时代封建社会蓬勃发展的活力。

”李长之说:“象他的精神是在有所冲决,有所追求,有所驰骋一样,他的风格也是的,这可以说是他的风格之本质特征。

”《离骚》被司马迁称为是“舒愤懑”文学的典型,鲁迅把《史记》称之为无韵之《》,同样也认为它是“舒愤懑”文学的杰作,是韩愈所说的“不得其平则鸣”的产物,“郁于中而泄于外”的结果。

李长之的“有所冲决,有所追求,有所驰骋”,同样认为《》的文章风格是属于崇高美的。

司马迁文章风格的美首先表现在语言运用上。

先看叙述语言,最典型的是描写巨鹿之战那一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高二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苏教版)

高二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苏教版)

0 7 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史记》的影响
01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其人其事
太史公自序 *报任安书(存目)
02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 《史记》的体例
夏本纪 鲁周公世家 *河渠书 *六国年表
03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 的史家传统
06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 —《史记》的叙事艺术
*秦始皇本纪 *赵世家 魏公子列传 淮阴候列传
07
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史记》的影响
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史记》的影 响
*《史记》与史学 *《史记》与文学 研究《史记》 参考选题 活动建议
感谢聆听
高二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 (苏教版)
演讲人 202X-06-08
目 录
0 1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0 2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0 3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 的史家传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4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05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0 6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 的 史家传统
高祖本纪 *李将军列传
04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 的理想人格
*孔子世家 管仲列传 屈原列传
05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 《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项羽本纪 *廉颇蔺相如列传 *滑稽列传 刺客列传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太史公自序教案1史记选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太史公自序教案1史记选读

太史公自序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2、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二、文本研读:《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它为司马迁自作的列传。

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

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的本末。

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

但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

《自序》明述了作书之本旨,概述了各篇的写作旨趣。

一般说来,书之为序其义有二: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也。

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

《自序》可以说是兼此二义。

推本春秋,考信六艺,这一宗旨或殿于卷末,或冠于篇首,反复述明;又分别标明诸篇小序,申明为某事作某本纪,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领体例,《自序》中莫不灿然明白。

读者在读《史记》之前,须将《自序》篇熟读,深沉有得,然后可读诸纪、传、世家;读纪、传、世家若不得其解,仍须从《自序》中求得。

这实乃司马迁在教人读《史记》的方法。

三、译文和分析:§1从前颛顼(zhuānxū专须)统治天下时,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

唐虞之际,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

周朝时候,程林休甫就是他们的后裔。

当周宣王时,重黎氏因失去官守而成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

周惠王和周襄王统治时期,司马迁离开周都,到了晋国。

后来,晋国中军元帅随会逃奔秦国,司马氏也迁居少梁。

简析:世典周史——说明修史是司马迁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2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卫国,有的在赵国,有的在秦国。

高中语文2.1夏本纪课件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2.1夏本纪课件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3
4
5
掌握学习方法
1.结合注释和正文右边的译文疏通文意,整理各课中通假、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并加以积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点面结合,一方面对文中涉及的知识进行积累,另一方面对 文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分析评价。 3.就文章的学习重点和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以文本为依据,自 己分析思考和与同学交流探讨相结合。
第二题
学究天人 体贯古今 ——《史记》的体例
了解知识领域
《史记》 是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 文学作品,它对后世史学与文学影响深远,所以鲁迅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全书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年间约 三千年的历史,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 百三十篇,计五十余万字。 “本纪”是帝王的传记,帝王是统理国家的最高首脑,名之曰“本纪”,显示 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它也是全书总纲,纪传写人, 编年记事。 “表”,以表格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历史动态,纲举目张,以简驭繁, 令人一目了然,方便观览检索。如《六国年表》,从结构上看,它由序文和表 文两部分组成。序文是高度概括,表文是具体展开,序文起画龙点睛作用,表 文有烘云托月功能,两者相辅相成。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3.解多义 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动词,希望) (1)愿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动词,愿意) 名声日闻,天下愿(动词,仰慕)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指示代词,这) (2)是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形容词,正确) 唯命是从(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其仁可亲,其言可信(代词,他的) 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语气词,不译) 女其往视尔事矣(句中语气词,可译为“还是”) (3)其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句中语气词,表反问, 可译为“难道”)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句中语气词,表推测, 可译为“恐怕”) 女其往视尔事矣(动词,办理) (4)视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动词,比) 见贱如贵,视少如长(动词,看待)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课件《《史记》与文学》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课件《《史记》与文学》

• B对比 • 项王泣数行下,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项羽的泣是最真的。一生英雄, 最终却
败给了无赖刘邦, 他想不通; 他清楚地意 识到败得如此彻底, 连心爱的女人也得 抛下了, 他心不甘, 然而又绝望。司马迁 为这三人用的词分别是“泣”、“流涕”、 “泣数行下”, 字数的多少就显示了情感 的真伪程度。在项王之泣后又加上“ 左 右皆泣, 莫能仰视”,进一步渲染悲剧气氛, 我们从中就能体会出他心中汹涌的对这 个人物浓烈,司马迁运用想象的笔法艺术地还原了四面楚歌的历史现场。作
者饱含着感情,让这位失路的英雄在敌军的重围中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痛楚和悲 凉,人性的脆弱和柔美在这位盖世英雄的慷慨悲歌、数行泣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战争的悲壮氛围中顿时凭添了几分感伤的情调。项羽自刎乌江之前,司马迁用大 量的笔墨渲染项羽率随从杀出重围,在楚汉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仍能在数千楚军中 取其上将首级的英雄之举:“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精 炼的笔墨凸现了激烈而又壮观的战争场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同时汉军的披靡, 又从侧面衬托了项羽纵横驰骋、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如果说这是从宏观的视角 来刻写项羽的勇猛,那么“赤泉候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候人 马俱惊,辟易数里”这一句则是从宏观的场面中提炼出典型的对峙情景,表现项 羽的威风凛凛,无所畏惧。项羽“瞋目而叱”的神情以及赤泉候人马俱惊、辟易数 里的狼狈模样让人读来怦然心动,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铺写就为接下来英 雄的自刎增添了光彩的一笔,让人感到项羽虽死,其勇尚在!“自刎乌江”一节写 的最为动人,也最为悲壮。司马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紧张的战 争环境下,虚构出项羽和乌江亭长的对话这样一个典型的场景,来表现项羽在生 命即将走向尽头的最后一刻,那种缅怀过去、不甘心失败的委婉心曲。面对亭长 从长计议、东山再起的劝告,项羽断然拒绝,“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 见之?”项羽毕竟是项羽,他不能学苟且偷生的刘邦,活着是功盖一世的西楚霸 王,即便是死,也要战死沙场,轰轰烈烈。所以项羽在生命的最后表现的是那样 的从容不迫、视死如归。“若非吾故人乎?……吾为若得。”当那些爪牙,那些小 人,在项羽的尸体上争相蹂践时,他们表现出的只能是自身的卑鄙与龌龊,而英 雄的遭遇得到的将是世代的崇敬和景仰。司马迁杰出的创作才能,使我们忘记了 这是作者的艺术虚构,历史的实录在司马迁饱含感情的笔端下退居了次要地位。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全套PPT课件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全套PPT课件
16
2.一词多义
① ②司 而马 子氏 迁去适.周使适 反.晋
到 恰逢
(1)适③ ④始 处适 分.还 适.家 兄门 意
女子出嫁 符合,适合
⑤ ⑥其 适.得 人府 安君 恬书 舒,适.明,日无来疾迎痛汝札癘刚才舒,适刚,刚满足
①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死
(2)卒② ③ ④于 信 磐是臣 石精 方 卒.述 卒且.陶 厚 陈唐, 利以 可 兵来以 而卒 谁.最何 千终年,士终终兵,于完毕,结束
14
预习作业
1.通假字
(1)《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 ___风_____同____讽____;__讽__喻____
(2)《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___指_____同____旨____;___要__旨___
(3)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___豪_____同____毫____;_毫__毛__,__极__小__的__数__量__单__位_____ (4)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___已_____同____矣____;__助__词__,__表__陈__述__语__气________
5
修身名句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6
赏读: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 要加于别人头上。它所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 的重要原则,那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从自己的 角度替别人考虑,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东西,别 人一定也不愿意接受,那就不要施加于别人, 这已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做人信条。
11
2.写作背景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十分重视自己史官家世的 传统和史官的职责,这些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 的事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司马迁任太史令后, 日常职司以外,他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以实 现父亲的遗愿。经过四五年的准备,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司马迁完成了准备工作,正式着 手写作《史记》。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 迁其人件【全册】
太史公自序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 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报任安书(存目)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 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 读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63页 0102页 0179页 0260页 0320页 0370页 0453页 0455页 0520页 0619页 0675页 0756页 0794页 0846页 0903页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报任安书(存目) 夏本纪 *河渠书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 的史家传统 *李将军列传 *孔子世家 屈原列传 项羽本纪 *滑稽列传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赵世家 淮阴候列传 *《史记》与史学 研究《史记》 活动建议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屈原列传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屈原列传

• 屈原至于江滨,被(披)发行吟(边行走 边吟唱)泽畔(沿着水边),颜色(脸色)憔 悴,形容(形体容貌)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 “举(全)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 醒,是以(因此)见放。”渔父曰:“夫圣人 者,不凝滞于物(被外物所拘束),而能与世 推移(随着世俗的变化而变化)。举世混浊, 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顺着潮流而推波助澜)?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吃那酒糟, 喝那薄酒)?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却让自己被流放呢)?”
• 屈平既嫉(痛恨)之,虽放流(流放), 眷顾(爱恋)楚国,系心(关心)怀王,不 忘欲反(返回)。冀幸(希望,同义复词) 君之一(彻底)悟,俗之一(全部)改也。 其存(思念)君兴(振兴)国,而欲反覆 (翻转过来,扭转危局)之,一篇之中,三 致(表达)志焉。然终(终究)无可奈何, 故不可以反。卒(最后)以此见怀王之终 (始终)不悟也。人君无(无论)愚智贤不 肖,莫(没有谁)不欲求忠(忠臣)以自为 (来帮助自己),举贤以自佐。
• 自疏(自己疏远)濯(浊)淖污泥之中, 蝉蜕(像蝉蜕壳那样摆脱)于浊秽,以浮 游(超脱)尘埃之外(世俗之外),不获 (沾染)世之滋垢(污垢),皭然(洁白 干净)泥而不滓(出污泥而不染)者也。 推(推论、评论)此志(不同流合污的精 神)也,虽(即使)与日月争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 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 《离骚》。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 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 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 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 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思考
2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与文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内容】
《史记》的文风,历代学者多有精辟之论,他们任自己的学识、人生经验,对《史记》进行探究,自成一统,各成一家。

归结起来,不管论家们的观点如何缤繁多彩,也不管他们的语言表达如何不同,却都有一个殊途同归的看法,即《史记》的文章风格是属于崇高美的。

先看明代凌稚隆《史记评林》中所辑录的几家评论:
苏辙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黄履翁说:司马迁之文“如天马骏足,步骤不凡,不肯少就于笼络。


凌约言说:“子长之文豪如老将,用兵纵骋不可羁。


茅坤说:“浑浑噩噩,如长川大谷,探之不穷,揽之不竭,蕴藉百家包括万代者司马子长之文也。


所谓“疏荡,颇有奇气”;“天马骏足步骤不凡”;“豪如老将,用兵纵骋不可羁”等等,虽然词目各异,却都是说司马迁的文章感情充沛,气势雄浑,惊心动魄,从美学角度看,是崇高美的典型表现。

鲁迅说:“《史记》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白寿彝说:“如果说司马迁也有毛病的话,那就是他很粗放。

但他的粗放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命力,体现了汉武帝那个时代封建社会蓬勃发展的活力。


李长之说:“象他的精神是在有所冲决,有所追求,有所驰骋一样,他的风格也是的,这可以说是他的风格之本质特征。


《离骚》被司马迁称为是“舒愤懑”文学的典型,鲁迅把《史记》称之为无韵之《离骚》,同样也认为它是“舒愤懑”文学的杰作,是韩愈所说的“不得其平则鸣”的产物,“郁于中而泄于外”的结果。

李长之的“有所冲决,有所追求,有所驰骋”,同样认为《史记》的文章风格是属于崇高美的。

司马迁文章风格的美首先表现在语言运用上。

先看叙述语言,最典型的是描写巨鹿之战那一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
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真可谓一气呵成,令人读来热血沸腾!怪不得明代茅坤要说:“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凌约言要说:“下四‘莫敢’字而羽当时勇猛宛然可想也。


其次是引用的语言。

陈涉辍耕陇上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叹息;刘邦、项羽见到秦始皇时脱口而出的“大丈夫当如是也”,“彼可取而代也”;蔺相如的“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屈原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或者表现一种豪迈的积极奋发精神,或者是深沉的爱国热情,或者是出于污泥而不甘其所染的高洁志趣……
第三是司马迁善于采用多种多样的句式来表达历史人物的激情或自己的爱憎。

如排比句的运用: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溝域。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


这些排比句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说理则含蓄而雄辩,叙述则义正而辞严,抒情则震魂而动魄。

感叹句的运用或悲愤,或同情,或豪迈,或感伤,或慨叹……如:“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是感于秦暴而亡的教训而发出的由衷
之叹;“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是对无敌无畏、胸怀宽广的蔺相如的赞扬和对他智勇双全的才能的敬佩。

设问和反问句在文学修辞中起着加重语气,增强感情的作用,它们所表达的感情有时比感叹句还要强烈。

《史记》中,这样的句子是难以数计的。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是为屈原无辜受诬愤愤不平和对楚怀王昏庸腐败的斥责;“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是对不拘小节,建功立业的伍子胥的称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平?”则是项羽兵败而自愧的深叹……
司马迁文章风格的崇高美还体现在故事情节的安排和历史场面的描写上。

李泽厚说:“由于中国古代特殊的历史条件,没有出现荷马似的长篇史诗和希腊悲剧,但产生了象司马迁这样具有民主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产生了《史记》这部无韵的伟大史诗,而且其中有许多极富于戏剧性的篇章,有不少动人心魂的英雄主义悲剧场面,是完全可以同荷马相媲美的。

”这里所说的“极富于戏剧性的篇章”指的就是情节的安排,“动人心魄的英雄主义的悲剧场面”,指的就是历史场面。

关于历史场面体现的崇高美,已有论述,现且谈司马迁在安排情节中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美。

司马迁写《史记》,并不象罗贯中写《三国演义》那样可以虚构情节,而是必须忠于历史事实,展现历史本来面目。

但这并不是说可
以不注意艺术性了。

司马迁不但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文学家,所以他特别注意历史题材的选择和安排,总是花很多的笔墨去描写那些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荆轲刺秦王就是典型的一例:“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待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

而卒惶急,不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

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秦王,不中,中桐柱。

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心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于是右左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这其中的情节,何等险象横生,扣人心弦!其他如楚汉成皋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皆有如此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