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年表序》翻译

合集下载

史记.六国年表

史记.六国年表
伐鲁,取都。
十六

日蚀。
十五
十五
十四
二十二
二十四
四十六
十七

初令吏带剑。
十六
伐秦,筑临晋、元里。
十六
十五
二十三
二十五
四十七
十八

堑洛,城重泉。初租禾。
十七
击宋中山。伐秦至郑,还筑洛阳。
韩景侯虔元年。伐郑,取雍丘。郑城京。
赵烈侯籍元年。魏使太子伐中山。
二十四
简王卒。
二十六
四十八
取鲁郕。
十九

十八
文侯受经子夏,过段干木之闾常式。
楚肃王臧元年。
二十三
二十五
伐燕,取桑丘。
二十三

初县蒲、蓝田、善明氏。



袭卫,不克。

二十四
二十六
康公卒,田氏遂并齐而有之,太公望之后绝祀。
二十四


翟败我浍。伐齐,至灵丘。

伐齐,至灵丘。

伐齐,至灵丘。

二十五
齐威王因齐元年。自田常至威王,威王始以齐强天下。
二十五


晋静公俱酒元年。



蜀伐我兹方。

二十八
十四

三十一


二十九
十五

三十二


三十
威烈王元年。

庶长鼂杀怀公。太子蚤死,大臣立太子之子为灵公。
卫悼公亹元年。
三十三
襄子卒。


三十一

秦灵公元年。
生献公。

史记·六国年表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六国年表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六国年表原文、注释与翻译太史公读《秦记》②,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

”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③,君子惧焉。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闲,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

务在彊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矫称蠭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彊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故禹兴于西羌④,汤起于亳⑤,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

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

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⑥。

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⑦。

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⑧,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⑨。

悲夫!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⑩,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

后有君子,以览观焉。

注释①《索隐》注:六国,魏、韩、赵、楚、燕、齐,并秦凡七国,号曰“七雄”。

②《索隐》注:即秦国之史记也,故下云“秦烧诗书,诸侯史记尤甚。

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是也。

③《索隐》案:胪字训陈也,出尔雅文。

以言秦是诸侯而陈天子郊祀,实僭也,犹季氏旅于泰山然。

《正义》“胪?”作“胪”,音旅,祭名。

《六国年表序》课后作业

《六国年表序》课后作业

《六国年表(序)》课后作业
设计:唐缨1.落实字词,注意特殊句式,将课文第1节中“及文公逾陇……虽置质剖符不能约束也”段落翻译成现代白话。

(参考答案)等到秦文公越过陇山,排除夷狄,尊奉神物陈宝,在岐山和雍地之间经营,接着秦穆公修明政教,(秦国)东面的边境到达了黄河,于是就和齐桓公、晋文公(这些)中原地区的侯爵、伯爵实力相当了。

这以后诸侯执掌了各自封国内的大权,诸侯的卿大夫则世代享受禄位,(于是)晋国的六家卿大夫(又)专断了晋国的大权,(拥有)征伐其他国家、和其他诸侯结盟(的权力),威势比诸侯国君还要重。

等到田常杀死齐简公而做了齐国的国相,其他诸侯国没有一点儿动静要讨伐(他),(这就意味着)全天下在战争功业上面开始了争夺。

赵魏韩终究到最后分割了晋国,田和也灭掉了原先的姜姓齐国而占有了它,六国的兴盛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他们全都)致力于壮大军力吞并敌人,采用计谋诡诈之术从而使合纵连横等游说学说兴起。

各种诡诈的言论层出不穷,发誓结盟也都是不讲信用的,即便互派人质、写下信守的凭证也仍然不能约束双方。

2.结合课上所得和翻译结果,仔细阅读课文中的“年表”节选部分,对前人所说的“《史记十表》,意义尤深”,再次作出自己的评价。

(参考答案)(略)。

出自历史成语中的流言蜚语

出自历史成语中的流言蜚语

出自历史成语中的流言蜚语出自历史成语中的流言蜚语搬弄是非——搬弄:挑拔。

把别人的话传来传去,有意挑拔,或在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

【出处】:《庄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他在平公面前,搬弄我许多事非。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

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出处】:《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讹言谎语——讹言:谣言。

造谣说谎话。

【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三折:“俺孩儿也不曾讹言谎语,又不曾方头不律。

”讹言惑众——讹言:诈伪的话。

用谣言欺骗迷惑群众。

【出处】:《元史·世祖五》“癸丑,初建东宫,甲寅,诛西京讹言惑众者”。

恶意中伤——出自恶毒用心去诽谤诬陷伤害别人,中伤说坏话攻击陷害别人。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耳食之言——耳食:耳朵吃饭。

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飞短流长——飞、流:散布;短、长:指是非、善恶。

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

【出处】:唐·沈亚之《送韩北渚赴江西序》:“故有谀言顺容积微之谗,以基所毁,四邻之地,更效递笑,飞流短长,天下闻矣。

”飞谋钓谤——以流言蜚语阴相攻讦。

【出处】:唐·韩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二寇患公居间,为己不利……则飞谋钓谤,以间染我。

”浸润之谮——比喻暗中诽谤别人的坏话。

【出处】:《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空穴来风——穴:孔、洞;来:招致。

有了洞穴才进风。

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

【出处】:战国·楚·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史记·六国年表

史记·六国年表

秦既得意① ,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② 尤 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③者, 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④ ,以故灭。 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 文略不具⑤ 。然战国之权变⑥亦有可颇采 者,何必上古。

①得意:指统一天下。 ②诸侯史记:即各国国史。 ③复见:重新流传于世。 ④独藏周室:这是司马迁的一种主观推测。 实际上,列国国史由本国史官负责编录并 保管。诸侯和周王室之间虽然在图书方面 确实存在着交流活动,但各国国史是否都 集中在周王室收藏,难以断言。 ⑤不具:不完整。 ⑥权变:指变通的办法,应急的对策。可 颇采者:可以大量采用的。
(四)阅读与研究
1、从上往下看,了解一个国家在特定时间内的大 小事情。 2、从左往右看,了解一段时间内各国的事情。 3、单线看,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
4、综合看,由始至终,由序文到表文看,战国风 云就在眼前。 5、对照看,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兼观并读
二、原文串讲
太史公读《秦记》 ① ,至犬戎败幽王② ,周东徙③洛 邑,秦襄公④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⑤ ,僭端 ⑥见矣。礼⑦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 川。”今秦杂戎翟⑧之俗,先⑨暴戾,後仁义,位在籓 臣而胪於郊祀⑩ ,君子惧焉。
(三)《六国年表》的内容
《六国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至秦二世 卒年(前207),首尾270年。 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事‛, 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 《六国年表》以秦为主,表列秦于六国之上。此时周 王室虽已衰微,但尚未灭亡,故仍列秦于表首。 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司马迁说,不要因为秦国后来 的短祚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 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 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 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在 汉朝把秦一概骂倒的否定声中,司马迁的识见,犹如 一之成孰①”。 夫作事者②必於东南,收功实者③常於西 北。故禹兴於西羌④ ,汤起於亳⑤ ,周之 王也以丰镐伐殷⑥ ,秦之帝用雍州兴⑦ , 汉之兴自蜀汉⑧ 。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附参考答案)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典籍_,二是指__贤才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诗》;《书》;《礼》;《易》;《春秋》)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刘向___和___浏歆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汲冢周书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金刚经》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通典》_____、郑樵的__《通志》_和___马端临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__《廿二史札记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_青铜器___;金文则指___商周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总集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1899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三,文献标点(本题计20分)1,试给下面一段文字添加现代标点(8分):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2,试改正下列标点错误,并简单说明修改依据(12分):①,《论语》言子之所慎者。

战长勺以诈而败齐,泓以不禽二毛而败于楚。

(《日知录集释》卷一,岳麓书社1994年版,下同)②,《乡饮酒》:“礼工四人,二瑟。

文献学试题

文献学试题

一、填空:(10分)1、明焦竑有《国朝献征录》一百二十卷,这个书名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当代人物传》)。

2、明代的《永乐大典》其原书的装订方式是(包背装)。

3、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

二、判断(10分)1、中国古代印刷术普及后抄写仍是文献的重要流布方式。

(√)2、清代帝王重视藏书的程度高于前代,清代藏书最盛时是乾隆时期。

(√)3、《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合称宋四大类书。

(×)4、丛书的主要功用是查找辞藻。

(×)5、当年伯希和劫走大量敦煌文献现存英国的博物馆和图书馆。

(×)三、选择(10分)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典籍进行大规模的系统整理发生在(B )时代。

A 秦朝B 西汉C 东汉D 清朝2、清代的四库七阁仿自著名私人藏书楼天一阁,其主人范钦是(C )代人。

A 宋B 元C 明D 清3、线装大约明中叶兴起,沿用至清末民国间,基本上被(D )书取代。

A 经折装B 蝴蝶装C 包背装 D 洋装4、我国古籍经史子集四分法的制度定型于(B )。

A 汉书艺文志B 隋书经籍志C 隋书艺文志D 四库全书总目5、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中与《史记》并称西汉最伟大的两部著作的是(A )。

A 《七略》B 《别录》C 《汉书》D 《世说新语》四、名词解释(20分)五厄:(5分:每一要点1分)隋代牛弘所总结的书籍被焚毁的五次厄运。

即:秦始皇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汉献帝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刘曜、石勒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周师入郢,梁萧绎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

伪书:(1)一书的公认著者及时代并非这书的真正著者及时代,这书就称之为伪书。

(2)不能清晰地判断一书的真伪,往往会给我们阅读研究利用古籍带来误解。

表示骗取的文言文

表示骗取的文言文

表示骗取的文言文1. 谰言 [ lán yán ]诬妄不实、无根据的话出处:迄至魏晋,作者间出。

澜言兼存,琐语必录。

——《文心雕龙·诸子》2. 空话 [ kōng huà ]空洞不切实际的话。

闲话;坏话。

出处:四爷,连东冲都有人讲你老人家的空话。

--张天翼《万仞约》3. 假话 [ jiǎ huà ]不真实的话。

不真实的或不正确的话语或说法。

出处:《儿女英雄传》,解释为不真实的话,骗人的话。

4. 谎话 [ huǎng huà ]说话人明明知道是不真实的断言;故意歪曲事实的话出处:《文明小史》.第四十三回:“也不瞧得那里来的谎话,一回说,两江制台某天某天杀了十八个维新党。

”5. 谣言 [ yáo yán ]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

没有公认的传说。

民间流传的评议时政的歌谣,谚语出处:《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6. 流言蜚语 [ liú yán fēi yǔ ]毫无根据的话。

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出处:《明史·马孟桢传》:“臣子分流别户;入主出奴;爱憎由心;雌黄信口;流言蜚语;腾入禁庭;此士习可虑也。

”7. 无稽之谈 [ wú jī zhī tán ]无稽:无法考查。

没有根据的说法。

出处:宋·郑樵《通志·总序》:“且谓汉绍尧运;自当继尧;非迁作《史记》;厕于秦、项;此则无稽之谈也。

”8. 耳食之谈 [ ěr shí zhī tán ]耳食:以耳吃食,指不加审察,轻信传闻。

指听来的没有根据的话。

出处:《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9. 妄言 [ wàng yán ]谬说。

指谎言,假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年表序》翻译
太史公读《史记》,到犬戎打败了周幽王,周朝向东迁到了洛邑,秦襄公开始被封为诸侯,在西垂建置祭祀白帝神的神祠,超越了他的本分《.礼》中记载道:
“天子可以祭天地,诸侯只能祭他封地中的名山大川。

”现在秦吸收了犬戎的习俗,,先是十分的暴戾,后来才施以仁义,处在藩臣的地位,祭祀的陈设安排却等同于天子祭祀天地的规格。

君子对此感到担心,等到文公越过陇山向东发展,赶走了外夷戎狄,尊陈宝神,在岐山,雍山之间辟地建国,而穆公执政后,把国土向东扩展到黄河地区,就同齐桓公,晋文公这些霸主势均力敌了。

在这之后,家臣执政,大夫世代相承任其职,食其禄,六卿掌控晋国的大权,征战讨伐,会盟国家,在诸侯之中享有最为显赫重要的地位。

等到田常杀简公而去齐国为相,诸侯却不为所动,海内外的国家都开始争夺战功而一较高下。

三国最终瓜分晋国,田和也灭了齐国而据为己有,六国的鼎盛时期从这里启程。

各国的要务都在加强自己的军备而兼并别国,谋略欺诈和纵横之说粉墨登场,欺谋之词蜂拥而出,誓言已经不被轻信,即便是将人或物作为抵押,仍旧不能起到约束的作用。

起初秦不过一介地处偏远之小国,各国皆排挤疏远,将它同凶暴蛮横的戎狄相相提并论。

然而献公之后,秦国国力就常在一众国家中问鼎。

然而谈及秦的道义,却尚不如暴戾的鲁与卫,估量秦的兵力也无法同三晋相提并论,然而最后能够兼并天下,并非必定是险固的地势使之然,如同上天对其有所助一般。

有的人说:
“东方是事物生长的地方,而西方是万物走向成熟的地方。

”那些成事之人在东南之地发迹,而最后获得胜利的人却常常在西北。

因此大禹在西羌开始走向兴盛,汤在亳地雄起,周因占据了镐而得以顺利伐殷商,汉朝也从巴蜀之地走向崛起。

秦在兼并六国后完成大业,将普天之下的《诗》,《书》焚烧殆尽,记载诸侯的史记被焚毁尤其严重,担心其中会有暗讽秦之处。

《诗》《书》能够重新问世的原因在于它们被普通人家所收藏,而各国的史记都收藏于周王室,因而轻而易举就呗焚毁一空,真的是令人扼腕可惜。

只有《秦记》,既没有详细
记载年月,其中的文献又并不完备。

但是在战国时期的一些随时机而应变的策略确实有许多可采之处,也并非只能上古不可。

秦夺取天下之时暴行斑斑,然而其随时间而调整战略的方针却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有传记记载:
“效法后王。

”这是为什么?因为它距离自己近,因而风俗便容易相近,道理就更加简单明了也更有可行性。

学者被自己所见所闻所桎梏,认为秦在位时间尚不长,不考察它从头至尾的发展过程和脉络,就一味嘲笑,这一点是不能被认同的,因为这就同用耳朵吃饭一般,多么的可悲可笑。

我于是根据《秦记》,记载在《春秋》之后,从周元王开始,阐述六国之事,到秦二世结束,一共二百七十年,记载了我所知晓兴盛衰落之端由。

倘若后世有君子,请来一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