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困惑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困惑第一部分:问题梳理与诊断一、教学内容方面1. 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加、减、乘、除等基础运算不够熟练,影响了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此外,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如分数、小数、百分数的理解也不够深入。
2. 知识点衔接不紧密:小学数学知识体系较为庞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关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难以与已有知识体系相结合。
3. 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二、教学方法方面1. 教学方式单一: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互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思考。
2. 缺乏针对性教学:由于班级学生数学基础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因材施教,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消化不良”。
3. 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三、学生学习心理方面1. 学习兴趣不高: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种原因,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
2. 缺乏自信:在数学学习中,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成绩不理想,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3. 学习习惯不良: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不及时复习、作业应付了事等,影响了数学学习效果。
四、家庭教育方面1. 家长过度干预:部分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学习过程进行过度干预,导致孩子产生依赖心理。
2.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数学学习关注度不够,缺乏有效的陪伴和指导,导致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及时解决。
3. 家长教育观念落后:部分家长仍持有“分数至上”的观念,忽视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导致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情绪。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新课改,使每位教师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课改,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与活力。
我在实际教学中,确实体会到新教材编得活,学生学得活。
但面对着一个个新的理念,一堂堂精彩的公开课,反思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历程,对于如何上好新课改下的数学课,我困惑了……一、教学观念转变难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封闭,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
这些老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设定的框子内转动。
这种教学严重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合作学习收效难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但是很多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是流于形式,表现在:时间上没有保证,一个问题给学生讨论,学生才开始说就打住,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问题不分难易,有些根本不需要讨论的很容易的问题也拿来讨论,浪费时间;交流缺乏平等,所谓的合作学习,变成了几个优等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说是主动探讨,实际是被动应付。
老师一声令下,大家开始讨论,并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需要。
这样的合作学习收效甚微。
三、解决问题过程难“应用题”历来是数学教材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应用题教学是在新理念指导下从目标、内容到教法的一次全方位改革。
《课标》中把应用题确定为“发展性领域”中的“解决问题”。
所谓“解决问题”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相应地,新教材中已经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的章节,往往以计算伴随着应用相融合的形式编排。
这就对一线教师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对应用题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困惑。
四、优差学生共进难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已成风气,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局面已经形成。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完整版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实验小学郭小云充满智慧和挑战的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我们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洋溢着学生成长的气息,课堂更活了,学生的热情更高了,每堂课更具有挑战性了。
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又露了许多问题。
我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思考进行了梳理、总结。
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下面几点。
一、在备课中遇到的困惑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课前引入是这样的:老师让学生汇报收集回来的数据:我家长()米,宽()米,面积是()平方米。
几位学生汇报后(都是整米数),教师问:“你是怎样算出你们家的面积的(用1平方米去量)”。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那么这节课,我们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从以上的教学环节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点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之中,能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确比以往的教学迈进了一步。
但如果说安排了这样的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就是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那么,我认为这种认识是肤浅的。
在教学中,教师究竟如何把握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这个“度”何为“合适的度”也是很值得研究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觉得难以确定对待教材中的这个问题以及其他与之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二、随堂遇到的问题一年级上册有一道题目给出了八种事物,三顶不同形状的帽子,一双袜子,一支铅笔,苹果、香蕉、梨子各一个,要求把同类的圈起来。
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启发、鼓励,结果小朋友们遍地开花,答案各有不同而又各持己见:多数把帽子圈在一起,苹果、香蕉、梨子圈在一起,教者给予了肯定;有的把帽子、袜子圈在一起,因为都是身上穿戴的,教者也给予了肯定;有的把苹果、梨和一顶圆帽子圈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圆的,教者也不能否认;有的把香蕉和铅笔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长形的,教者更不能否认,而且还表扬了一番?这样的结果让同仁们喜忧参半,陷入了深思:喜的是这堂课已经达到了目的,小朋友们都能从不同方面对事物进行分类,而且思维发散、活跃。
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困惑与反思
数学作为小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生数学思维、空间逻辑、基本运算能力形成的关键期。
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成为许多数学老师非常困惑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追求“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宗旨。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理念,做学生学习引导者,促进者,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方式,然而这也给教师带来了如下的一些困惑。
一、教学观念转变方面的困惑
在数学实际教学中,学生回答数学问题、动手操作数学道具、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实质还是按老师的思维去学习,这限制学
生的思维发展。
那么,教师应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呢?
二、“小组学习”方面操作的困惑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有真正的“教育价值”?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也真正参与到熟悉而学习中,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呢?有时学生确实参与讨论,当讨论汇报的正尽兴时,耽误了既有的教学任务,这该怎么办?况且数学问题有时候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如果由于时间原因打断了学生们的思考,那么会导致其数学思维的混乱,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有效提高学困生方面的困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那对学生学习小学数学产生极大困难。
小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未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差,集中表现数学概念理不清,运算过程出错。
教这就导致师无法科学配置讲授与练习的时间,无形浪费了课程资源。
如何真正把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精选5篇)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在教学中我有三点困惑,望领导能帮我解惑。
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我发现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更感兴趣于副科还有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
而学校里每学期都有几个活动,时常我们班里就剩5、6个人。
课堂上我们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等等,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
如何把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变得那么生动、有趣呢?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呢?二、关于“小组合作”的困惑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助。
但我在教学中发现,每次我让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讨论问题或者交流想法的时候,我们班总是有几个学习成绩好的互相交流,而不管旁边学习成绩差的,学习成绩差的呢也不主动参与交流活动,就那样干坐着,也不知道别人交流的时候他有没有听进去。
这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依然没有进步的机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在教学中,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呢?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三、关于“给学困生课后辅导”的困惑我们班有十来个学困生,在课堂上,其他同学做完题并改完了,但是这几个人总也改不完,要改的任务量也大,为了教学进度我们也不能一直等着他们。
我在每学期初,就制定了给他们课后辅导的计划,但常常完不成任务。
有时由于我工作没做完,但更多是因为我“抓”不到他们。
我想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他们辅导,但巧的很,这些学困生,正是中午回家吃饭的同学,他们只有等到学校开门才能进校,而那时已经要上课了。
还有这些学困生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仅数学学的不好,语文、英语也不好,往往是三科老师排着队都要找他补作业。
有时看他们补一天也补不完。
而这些孩子们即使有课余时间他们也不会主动找老师补习,真有“皇上不急太监急”的感觉。
小学数学教学的困惑

小学数学教学的困惑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不足。
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使得学生难以产生共鸣,从而缺乏学习的兴趣。
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过于强调机械记忆和重复训练,使得数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最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因为基础薄弱,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感,进而影响到学习兴趣的形成。
(1)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教材内容的讲解,而忽视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缺乏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单一在很多数学课堂中,教师仍然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结果的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氛围沉闷,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3)学生个体差异导致学习兴趣不足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点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挫败感,进而影响到学习兴趣的培养。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从而过分强调对知识结果的记忆。
这种现象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记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公式、定理等知识结果的记忆上,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2)作业和评价方式单一在很多数学作业和评价中,教师仍然以计算题和选择题为主,这种题型容易使学生陷入机械记忆的误区。
同时,评价方式也过于关注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明确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清晰,导致在解决问题时,难以准确运用相关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篇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实验小学郭小云充满智慧和挑战的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我们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洋溢着学生成长的气息,课堂更活了,学生的热情更高了,每堂课更具有挑战性了。
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又露了许多问题。
我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思考进行了梳理、总结。
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下面几点。
一、在备课中遇到的困惑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课前引入是这样的:老师让学生汇报收集回来的数据:我家长( )米,宽( )米,面积是( )平方米。
几位学生汇报后(都是整米数),教师问:“你是怎样算出你们家的面积的,(用1平方米去量)”。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1出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那么这节课,我们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从以上的教学环节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点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之中,能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确比以往的教学迈进了一步。
但如果说安排了这样的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就是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那么,我认为这种认识是肤浅的。
在教学中,教师究竟如何把握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这个“度”,何为“合适的度”也是很值得研究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觉得难以确定对待教材中的这个问题以及其他与之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二、随堂遇到的问题一年级上册有一道题目给出了八种事物,三顶不同形状的帽子,一双袜子,一支铅笔,苹果、香蕉、梨子各一个,要求把同类的圈起来。
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启发、鼓励,结果小朋友们遍地开花,答案各有不同而又各持己见:多数把帽子圈在一起,苹果、香蕉、梨子圈在一起,教者给予了肯定;有的把帽子、袜子圈在一起,因为都是身上穿戴的,教者也给予了肯定;有的把苹果、梨和一顶圆帽子圈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圆的,教者也不能否认;有的把香蕉和铅笔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长形的,教者更不能否认,而且还表扬了一番?? 这样的结果让同仁们喜忧参半,陷入了深思:2喜的是这堂课已经达到了目的,小朋友们都能从不同方面对事物进行分类,而且思维发散、活跃。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新课改,使每位教师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课改,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与活力。
我在实际教学中,确实体会到新教材编得活,学生学得活。
但面对着一个个新的理念,一堂堂精彩的公开课,反思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历程,对于如何上好新课改下的数学课,我困惑了……一、教学观念转变难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封闭,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
这些老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设定的框子内转动。
这种教学严重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合作学习收效难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但是很多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是流于形式,表现在:时间上没有保证,一个问题给学生讨论,学生才开始说就打住,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问题不分难易,有些根本不需要讨论的很容易的问题也拿来讨论,浪费时间;交流缺乏平等,所谓的合作学习,变成了几个优等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说是主动探讨,实际是被动应付。
老师一声令下,大家开始讨论,并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需要。
这样的合作学习收效甚微。
三、解决问题过程难“应用题”历来是数学教材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应用题教学是在新理念指导下从目标、内容到教法的一次全方位改革。
《课标》中把应用题确定为“发展性领域”中的“解决问题”。
所谓“解决问题”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相应地,新教材中已经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的章节,往往以计算伴随着应用相融合的形式编排。
这就对一线教师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对应用题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困惑。
四、优差学生共进难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已成风气,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局面已经形成。
但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好学生的机会更多,得到了超常的发挥,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得不到独立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获益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充满智慧和挑战的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我们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洋溢着学生成长的气息,课堂更活了,学生的热情更高了,每堂课更具有挑战性了。
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又露了许多问题。
我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思考进行了梳理、总结。
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下面几点。
一、在备课中遇到的困惑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课前引入是这样的:老师让学生汇报收集回来的数据:我家长()米,宽()米,面积是()平方米。
几位学生汇报后(都是整米数),教师问:“你是怎样算出你们家的面积的?(用1平方米去量)”。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那么这节课,我们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点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之中,能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确比以往的教学迈进了一步。
但如果说安排了这样的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就是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那么,我认为这种认识是肤浅的。
在教学中,教师究竟如何把握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这个“度”?何为“合适的度”也是很值得研究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觉得难以确定对待教材中的这个问题以及其他与之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二、随堂遇到的问题
一年级上册有一道题目给出了八种事物,三顶不同形状的帽子,一双袜子,一支铅笔,苹果、香蕉、梨子各一个,要求把同类的圈起来。
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启发、鼓励,结
果小朋友们遍地开花,答案各有不同而又各持己见:多数把帽子圈在一起,苹果、香蕉、梨子圈在一起,教者给予了肯定;有的把帽子、袜子圈在一起,因为都是身上穿戴的,教者也给予了肯定;有的把苹果、梨和一顶圆帽子圈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圆的,教者也不能否认;有的把香蕉和铅笔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长形的,教者更不能否认,而且还表扬了一番……
这样的结果让同仁们喜忧参半,陷入了深思:喜的是这堂课已经达到了目的,小朋友们都能从不同方面对事物进行分类,而且思维发散、活跃。
困惑的是,教参中对于这道练习题的说明是“巩固用单一标准进行分类”,也就是说答案是唯一的。
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把帽子圈在一起和把水果圈在一起”这个答案比较合理。
可是你能够指责教者在课堂上对学生众多的答案表示认可和赞扬的做法吗?毕竟赏识、表扬是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可是如果说答案是唯一的,那么这种做法就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廉价”的表扬,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很好而沾沾自喜,习以为常,听不进不同意见。
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再深究。
三、教学模式的困惑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上的自主合作与交流,给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课堂上已是司空见惯,活动也增多了。
课堂热闹了,学生合作、讨论了,是否这样就体现了新理念,转变了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学观念?
如:某位教师在讲三年级上册《加法》的例一时,是这样处理的:①先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进位加法,然后再小组交流,最后再班级汇报。
②出示例一,学生读题。
③学生合作完成例一,并交流意见。
④探究总结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⑤练习。
那么这堂课的设计是否有流于形式的嫌疑呢?是否还有更适合我们农村小学自己的教学方式呢?
四、现实中,数学何时才能真正与生活结合呢?
为了迎接课改大潮,一线教师们的确在自己的教学理念中逐步渗透着新鲜的血液,努力的实现着“生活化数学”的理念,尽可能的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此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感受成功,增进自信。
但是……
前几天,我看到一位四年级学生的一张单元测验试卷,上面大致有这样一道题:某小学组织学生郊游,一共有420人。
已知大客车能乘53人,小客车能乘14人,问如何乘车比较合适?请说明理由。
有位学生是这样解答的:用大客车5辆[53×5=265(人)],剩下的人乘11辆小客车[420-265=155(人),155÷14=11(辆)……1(人)],还多1人没有座位了,就挤一挤吧。
说得头头是道,表述的理由清清楚楚,可是得到的是一个大“�w”。
为什么呢?结合生活实际,这样做不行吗?难道多1人就不能挤一挤吗?什么叫“比较合适”?能把理由说清楚、说明白,难道还不行吗?再看正确答案,原来是:420÷53=7(辆)……49(人),49÷14=3(辆)……7(人),应该乘7辆大客车,4辆小客车。
嗨!原来数学中所说的“合适”是理想境界中的“合适”,即“尽可能多的用大客车,并且要保证每人都有一个座位坐,才叫合适”。
这非生活中的“合适”,即“每人都上车,不要太挤就是合适”。
此“合适”非彼“合适”也。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毫无疑问,正确答案所体现的是大家一致在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大家极力要提倡、宣扬的!那么它离我们学生的生活究竟有多远呢?是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还是直接告诉学生数学与生活是两码事呢?学生究竟该如何去正确地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尺度呢?教师究竟该如何去沟通这种境界和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鸿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