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图10-11 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总布置图 Model (1)

合集下载

单开道岔总布置图及过岔速度09

单开道岔总布置图及过岔速度09
岔枕长度:岔枕长度在道岔各个部位差别很大。岔枕端部 伸出钢轨工作边的距离应与区间线路基本保持一致。为减少 道岔上出现过多的岔枕长度级别,需要集中若干长度相近者 为一组,相差不应超过岔枕标准级差的二分之一。
岔枕布置示意图
第5节 过岔速度及提高过岔速度的措施
一、概述 列车通过道岔的速度包括直向通过速度和侧向通过速度。
第4节 单开道岔总布置图
一、道岔总布置图设计内容 单开道岔总布置图设计,应根据道岔通过速度及运营条
件,选定道岔类型、道岔号数、导曲线半径、转辙器尖轨类 型,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岔总布置图设计。其内容包括:
转辙器计算 辙叉计算 道岔主要尺寸计算 配轨计算 导曲线支距计算 各部分轨距计算 岔枕布置 绘制道岔布置总图 提出材料数量表
二、评估道岔侧向通过容许速度的三个参数 机车车辆由直线进入道岔侧线时,道岔转辙器迫使其
改变运行方向,因其半径较小,又无外轨超高,因此必然 发生车辆与钢轨的撞击。此刻,车体中的一部分动能,将 转变为挤压钢轨的位能,并且伴随有未被平衡的离心加速 度发生,导致尖轨的横向弹性变形和列车摇摆,影响列车 运行的平稳性、舒适性和安全性。为此,道岔设计中采用 以下三个基本参数来评估列车通过道岔侧线的容许速度:
二、道岔主要尺寸计算
根据投影法,进行道岔主要尺寸计算,如下图示。
已知:道岔号数N,辙叉角,轨距S,轨缝,转辙角,尖 轨长、,尖轨跟端支距yg,基本轨前端长q;辙叉趾距n,辙 叉跟距m;导曲线外轨半径R、导曲线后插入直线长度K。 O点为道岔直股中心线与侧向线路中心线的交点,又称道岔
中心。
需要确定的尺寸如下:道岔前长a (道岔前轨缝中心至 道岔中心的距离),道岔后长b (道岔中心至道岔后轨缝中 心的距离);道岔理论全长Lt (尖轨理论尖端至辙叉理论 尖端的距离);道岔实际全长LQ (道岔前后轨缝中心之间 的距离);导曲线后插入直线长K,导曲线外轨半径R道岔立面几何不平顺的影响:车轮通过辙叉由

单开道岔总布置图及过岔速度09

单开道岔总布置图及过岔速度09
第4节 单开道岔总布置图
一、道岔总布置图设计内容 单开道岔总布置图设计,应根据道岔通过速度及运营条
件,选定道岔类型、道岔号数、导曲线半径、转辙器尖轨类 型,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岔总布置图设计。其内容包括:
转辙器计算 辙叉计算 道岔主要尺寸计算 配轨计算 导曲线支距计算 各部分轨距计算 岔枕布置 绘制道岔布置总图 提出材料数量表
导曲线后插入直线段K的作用:减少车辆对辙叉的冲击
,避免车轮撞击辙叉前接头,使辙叉两侧的护轨完全置于直 线上。
单开道岔总图
三、配轨计算 配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转辙器及辙叉的左右股钢轨基本长度,应尽可能一致, 以简化基本轨备件的规格,并有利于左右开道岔的互换 (2)连接部分的钢轨不宜过短,小号码道岔钢轨长度一般不 应小于4.5 m,大号码道岔不应小于6.25 m (3)应保持接头相对,便于岔枕布置,并应考虑安装轨道电 路绝缘接头的可能性
动能损失 未被平衡的离心加速度 未被平衡离心加速度的时变率
三、提高道岔侧向通过速度的途径 增大导曲线半径,减小车轮对道岔各部位的冲击角,
是提高道岔侧向通过速度的主要途径。此外,加强道岔结 构,也有利于提高侧向通过速度
增大导曲线半径,同时也需要采用大号数的道岔。但 道岔号数增加后,道岔的长度也相应增加。在道岔号数相 同时,对称道岔的导曲线半径约为单开道岔的一倍左右, 可提高侧向通过速度30%~40%。但对称道岔两股均为曲线 ,因而仅适用于两个方向上的列车通过速度或行车密度相 接近的地段。在道岔号数固定的条件下,改进平面设计, 例如采用曲线尖轨、曲线辙叉,也可以达到加大导曲线半 径的目的。采用变曲率的导曲线,可以降低轮轨撞击时的 动能损失并减缓未被平衡离心加速度及其变化率,但仅在 大号码道岔中才有实际意义。导曲线设置超高,可以减缓 未被平衡离心加速度及其增量,但其实施困难,且超高值 很小,只能起到改善运营条件(如防止出现反向超高)的 作用,而不能显著提高侧向通过速度。

单开道岔总布置图、过岔速度、提速和高速道岔

单开道岔总布置图、过岔速度、提速和高速道岔

1 侧向过岔速度
就一组单开道岔而言,侧向通过速度包括转辙器、导 曲线、辙叉及岔后连接路这四部分的通过速度,每一部分 都影响道岔侧向的通过速度。然而,辙叉部分,无论从目 前的结构型式、强度条件和平面设计来看,都不是控制侧 向过岔速度的关键。
岔后的连接线路不属于道岔的设计范围,且一般规定 ,岔后连接线路的通过速度不低于道岔导曲线的容许通过 速度。因此侧向通过速度主要由转辙器和导曲线这两个部 位的通过速度来决定。
导曲线后插直线长当r为已知时可求得导曲线后插直线段是为了减少车辆对辙叉的冲击作用避免车轮与辙叉前接头相撞而使辙叉两侧的护轨完全铺设在直线上导曲线外外轨半径r当k已知时可求得七过岔速度和提高过岔速度的措施列车通过道岔的速度包括直向通过速度和侧向通过速度
第六讲 道岔总布置图
本讲主要讲述总布置图、提速及高速道岔。
⑤ 减小车轮对侧线各部位钢轨的冲击角,如防止轨距不 必要的加宽,采用切线型曲线尖轨,尖轨、翼轨与护轨缓 冲段选用尽可能相同的冲击角,并且使与导曲线容许通过 速度相配合。
2 直向过岔速度
1)影响道岔直向通过速度的因素 ① 道岔平面冲击角的影响
当列车逆岔直向过岔时, 车轮轮缘将与辙叉上护轨缓冲 段作用边碰撞,而当顺岔直向 过岔时,则将与护轨另一缓冲 段作用边碰撞。
六、单开道岔的总布置图
1、道岔设计的两种情况
1)一种是给出钢轨类型、侧向容许过岔速度、机车类 型等条件进行道岔设计。
2)另一种是根据在生产实际中遇到的大量情况,已知 钢轨类型和道岔号数、导曲线半径、转辙器类型、辙叉 类型及长度,来计算道岔的总布置图。
2、单开道岔总图计算的主要内容
1)道岔主要尺寸计算 2)配轨计算 3)导曲线支距计算 4)各部分轨距计算 5)岔枕布置 6)绘制道岔布置总图 7)提出材料数量表

上海轨道交通专用道岔及转换设备标准图集1

上海轨道交通专用道岔及转换设备标准图集1
《上海轨道交通专用道岔及转换设备标准图集》
目录
序号
图号
名称
容许通过速度
直向/侧向
(km/h)
道床类型
轨枕类型
1
STB-GJ-030501
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
100/35
整体
短枕
STB-GJ-030501-100
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总布置图
STB-GJ-030501-200
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转辙器
14
STB-GJ-030514
60kg/m钢轨9号(减振)道岔4.6m间距
交叉渡线
100/35
整体
短枕
STB-GJ-030514-100
60kg/m钢轨9号(减振)道岔4.6m间距
交叉渡线总布置图
STB-GJ-030514-200
60kg/m钢轨9号(减振)道岔4.6m间距交叉渡线短轨枕
STB-GJ-030514-300
60kg/m钢轨9号对称三开道岔
侧向35
整体
短枕
STB-GJ-030502-100
60kg/m钢轨9号对称三开道岔总布置图
STB-GJ-030502-200
60kg/m钢轨9号对称三开道岔转辙器
STB-GJ-030502-300
60kg/m钢轨9号对称三开道岔中间辙叉及护轨
STB-GJ-030502-400
60kg/m钢轨9号对称三开道岔转换设备
(ZYJ7-220)铺设图
STB-GJ-030502-900
60kg/m钢轨9号对称三开道岔电路图册
3
STB-GJ-030503
60kg/m钢轨4.5号对称道岔
侧向35

道岔支距尺寸对照表

道岔支距尺寸对照表
2.
道岔设计图号TB399-75“75”型:
道岔类型
设计图号
道岔型号
道岔支距(mm)
单开道岔(75)型木枕50kg/m钢轨9号道岔(尖轨长度为6250mm)支距尺寸对照表:
TB399-75“75”型单开道岔木枕50kg/m钢轨9号道岔(尖轨长度为6250mm)支距尺寸对照表:序号1至序号3同上,序号4至序号8同上,序号9至序号13同上,序号14至序号17同上。以下为新增的支距尺寸:序号18至序号26同上,序号27至序号33同上,序号34至序号40同上。其他数据可参考相关设计图或厂家提供的规格参数。根据需要自行调整和查阅相关资料。如需更详细的信息,请咨询专业人士或查阅相关书籍。
5
281
8
6
1011
L28848
7
3038
1515
8
尖6250
单开道岔“75”型
9
基12500
50-12号木枕TB399-75
10
总横距15793
总横距15793
11
6250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83
12
基12500
总横距1583
13
506
开1207
14
R180
R38207L36815
15
L28848
L37907专线4141“92型”单开道岔支距(02)4151-Ⅰ专线CZ22
道岔支距尺寸对照表
道岔支距尺寸对照表是用于表示道岔各部位之间距离的表格,具体的尺寸会根据道岔类型、规格和制造标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常见的道岔支距尺寸对照表:
1.
5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支距尺寸对照表:
序号
支距
尺寸(mm)

常用道岔主要参数

常用道岔主要参数
道岔全长L=69000
道岔前长|a=31729
道岔后长b=37271
辙叉角度:3.10.47.4
尖轨长度:21450
尖轨轨型:60AT钢轨
图:(GLC 07)02-104.105
L=9600
基本轨长度:24592
基本轨轨型:60Kg/m钢轨
号:(GLC 07)02-102.103
R=1100000
辙叉长度:17392
道岔前长|a=16853
道岔后长b=19962
辙叉角度:4.45.49
尖轨长度:7700
尖轨轨型:43Kg/m钢轨
L=8369
基本轨长度:12500
基本轨轨型43Kg/m钢轨
R=330000
辙叉长度:4557
叉前长;1849(154)
叉后长:2708(226)
岔枕图号:GB154-84
护轨长度:
L直=4500
叉后长:2050(228)
岔枕图号:专线(03)3281
护轨长度:
L直=3600(6孔)
L曲=3600(6孔)
护轨轨型及护轨形式:
43Kg./m钢轨分开式可调护轨
三、混凝土枕5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专线4151)
道岔全长L=28848
道岔前长|a=13839
道岔后长b=15009
辙叉角度:6.20.25
L曲=4500
护轨轨型及护轨形式:
43Kg./m钢轨间隔铁式
十五、木枕50Kg/m钢轨12号单开道岔(TB399-75)
道岔全长L=36815
道岔前长|a=16853
道岔后长b=19962
辙叉角度:4.45.49
尖轨长度:7700
尖轨轨型:50Kg/m钢轨

混凝土60kg_m钢轨9号道岔图号(SC402)-9#道岔

混凝土60kg_m钢轨9号道岔图号(SC402)-9#道岔

16716
AAAAAA
13608
AA A A A
AAAAAAAAAAA
607
1435
333
第一牵引点
4×2.6
2×2.86
1435
5×2.6
1441
2×2.92
14120
14120 16716 4×2.7
4×2.8
第二牵引点 R400717.5 R180717.5 公切点
4×2.9
1 护轨垫板采用整铸加厚垫板。以防护垫轨板的断裂。
10.9
扣件一般采用分开式Ⅱ型弹条扣件,安装号数如下: 钢轨工作边一侧,安装13号轨距块; 钢轨非工作边一侧,安装11号轨距块; 7-17号轨距块为备用轨距块,供现场调整用。 钢轨接头两侧及AT轨短肢一侧 安装接头轨距块; 钢轨绝缘接头处安装绝缘接头轨距块。
10 道岔主要结构特点:
10.1 尖轨采用复曲线半切线型,采用14120mm长的弹性可弯尖轨,用60AT钢轨制造,尖轨尖端 藏尖式,跟端采用限位器结构。
10.2 尖轨设两个牵引点,采用分动外锁闭装置,牵引点动程为:第一牵引点160mm、第二牵引 点88mm,在正常情况下,各牵引点的理论转换力分别为 N、 N。
(砼枕、60AT尖轨、高锰钢整铸辙叉) 设计图号:SC402 产品代码:C6D18
中铁轨道系统集团有限公司 二OO九年六月
设计说明
1 本图根据2003年6月3日铁道部运输局主持的时速160公里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设计方案技 术审查会通过的“审查意见”设计。
2 本道岔适用于我国标准轨距直向时速160公里的线路改造。道岔前长与铁联线051相同,后长 加长600mm,有利于现场更换后道岔的焊接。
477

浅谈既有60kgm钢轨19单开道岔无缝化问题

浅谈既有60kgm钢轨19单开道岔无缝化问题

浅谈既有60kg/m钢轨1/9单开道岔无缝化问题一、研究背景目前我国既有线经历六次大的提速设备改造,正线无缝化已基本完成,而山区线路速度等级低,还有相当数量的正线1/9道岔存在,1/9无缝道岔又在2009年设计通过,因受更换周期、设备投资等影响,至今正线仍存在七千多组60kg/m 钢轨1/9单开道岔,尖轨跟端大多是间隔铁式“活接头”结构(见图1),间隔铁、接头夹板联接道岔基本轨、尖轨及导轨,以保持辙跟不爬行、不跳动。

这种结构优点是尖轨扳动灵活,不需设计专用转辙机,但尖轨跟端不能固定,形成活接头,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病害,大幅增加了养修压力,并制约了铁路全面无缝化的发展。

图1 既有1/9道岔跟端“活接头”结构随着铁路技术进步,道岔无缝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线路质量,减少养护维修压力,对既有60kg/m钢轨1/9单开道岔尖轨跟端的“活接头”结构进行改造,实现岔区无缝化也势在必行。

考虑整组更换60kg/m钢轨1/9单开无缝道岔的投资巨大,且严重影响运输秩序,因此,研究对既有60kg/m钢轨1/9单开道岔尖轨跟端的“活接头”进行现场改造,能大幅降低投资,同时减少对运输秩序的干扰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二、改造方案可行性论证经现场调查,我局正线既有60kg/m钢轨1/9单开砼枕道岔234 组,只有37组在2009-2013年大修换岔时整组更换成无缝道岔,其余197组急待无缝化改造。

为利用最少的投资、最少的封锁时间,多次进行可行性方案比选。

方案一:既有尖轨直接焊接通过采用铝热焊接方式将原尖轨(长度6450mm)与配轨进行焊接。

尖轨与配轨焊接后,为满足道岔扳动要求,须在尖轨其后的配轨轨底两侧铣削弹性可弯段。

优点:不改变电务转换设备,只需调增转换力;工务改造费用较低。

缺点:焊缝处于尖轨扳动区,来回扳动使焊缝区易出现疲劳伤损;配轨须铣削弹性可弯段,返厂加工增加运输成本;焊接后,须对绝缘接头重新进行胶接,同步增加线路封锁天窗次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