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样囊肿的MRI诊断
颅脑表皮样囊肿MRI特征表现及优势分析

颅脑表皮样囊肿MRI特征表现及优势分析马学文【摘要】目的:通过颅脑表皮样囊肿MRI表现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本病的MRI 特征及优势,提高本病的MRI诊断准确性。
方法:收集通过临床手术证实,明确为表皮样囊肿的25例患者MRI检查资料,对其MRI表现及MRI优势进行分析。
结果:25例表皮样囊肿患者的MRI表现为桥小脑角旁、鞍上池、四叠体池及岩斜区旁沿蛛网膜下腔匐行生长异常信号影,形态不规则。
桥小脑角旁、鞍上池、四叠体池及岩斜区旁病灶MRI表现呈“见缝就钻”特性,且DWI(扩散加权成像,b=800s/mm2)呈高信号是最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结论:MRI常规及功能成像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可减少临床误诊;诊断颅脑表皮样囊肿采用MRI扫描较CT明显占优,可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
【期刊名称】《甘肃医药》【年(卷),期】2016(035)007【总页数】3页(P513-515)【关键词】颅脑;表皮样囊肿;磁共振成像;特征;优势【作者】马学文【作者单位】748200 甘肃定西,渭源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表皮样囊肿来自外胚层,又叫胆脂瘤或珍珠瘤,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层残余组织异位所致,囊壁是正常表皮,内含角质物,有时有胆固醇结晶,约占颅内肿瘤的0.2%~1.8%[1],由于发生部位特殊,手术全切除较为困难[2,4]。
本文回顾性分析25例颅脑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重点探讨本病的MRI表现特征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进一步加深对本病MRI表现的认识,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性。
采用MRI扫描较CT是更优的选择,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1.1 临床资料入选病例为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常规MRI检查,手术诊断为颅脑表皮样囊肿的25例患者,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5~51岁,中位年龄38岁。
本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以桥小脑角型12例(48%,12/25),临床表现为面部疼痛,感觉减退、麻木,共济失调,听力障碍;以岩斜区型6例(24%,6/25),常为三叉神经痛及三叉神经区感觉障碍,桥小脑区症状、颅内压增高;鞍上池、四叠体池旁7例(28%,7/25),以头痛为主,其他症状还包括癫痫发作,后组神经麻痹[1,2]。
颅内表皮样囊肿影像学表现

颅内表皮样囊肿影像学表现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表皮样囊肿影像学特征。
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表皮样囊肿36例。
分析病变的好发部位、大小形态及CT、常规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弥散加权成像(DWI)中的信号特征。
结果:在本组病例中,表皮样囊肿在FLAIR为稍低信号,DWI中均为高信号。
结论:磁共振常规序列、FLAIR 及DWI对表皮样囊肿的诊断有特异性,以此可以和颅内类似的囊性病变鉴别。
关键词表皮样囊肿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弥散加权成像资料与方法收治颅内表皮样囊肿患者36例,均为单发和经手术病理证实。
男15例,女21例,年龄7~56岁,高峰年龄30~40岁,平均389岁。
病程1个月~20年。
临床症状随着病变部位不同而异,主要症状面部麻木、疼痛15例;间断头晕、恶心、呕吐、走路不稳8例;言语不清、癫痫2例;听力下降5例,眼睑下垂、视力下降2例,其余4例无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
研究方法:全身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行横、冠及矢状位扫描。
扫描序列:SE TIWI(TR 250ms,TE 25ms)、TSE T2WI(TR 4000MS,TE 91ms),矩阵460×512。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FLAIR)(TR 9000ms,TE 86ms);扩散加权成像(DWI),用GD-DTPA 01mmol/kg做增强扫描,行上述平面T1WI成像。
结果肿瘤部位:本组36例中,发生在桥小脑角区(CPA)18例,沿桥前池、环池等延伸钻空生长;鞍区7例,其中2例沿侧裂池、环池并跨颅窝延伸至对侧CPA;位于第四脑室2例,右侧脑室三角区者2例,均位于脑实质外;位于脑叶者,右颞底4例;左顶叶镰旁2例;左枕骨硬膜外1例,颅骨局限性骨质破坏。
形态:位于CPA和桥前池内肿瘤呈略宽的扁平状、椭圆形生长22例;位于鞍旁、脑室内肿瘤多呈类圆形生长8例,不规则形6例;病灶呈钻孔样生长,常依脑池形状塑形。
边缘:病灶边界清楚,位于鞍旁7例类圆形病灶,周围血管及脑组织受压推移改;位于CPA者听神经显示正常;周围轻度水肿3例;轻度脑积水4例。
高场MR对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

高场MR对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分析表皮样囊肿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颅脑表皮样囊肿患者的MRI资料。
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MR)常规序列T1WI、T2WI、T2FLAIR扫描,同时加作弥散加权成像(difussion-weighted imaging,DWI);其中5例增强扫描。
结果4例病灶位于颅板内,4例位于桥脑角区,3例位于枕大池,1例位于颞枕叶交界区。
MR信号表现多样,8例呈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3例呈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1例呈短T1长T2信号;其中8例DWI呈明显高信号,3例DWI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呈等、低信号。
结论表皮样囊肿的MRI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MR常规序列结合DWI序列对表皮样囊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表皮样囊肿;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近年来随着高场强MR应用,其对颅脑病变的诊断越来越重要;本文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表皮样囊肿的MR常规及DWI序列影像资料特点,探讨常规序列及DWI序列对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搜集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颅脑表皮样囊肿的MR资料,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18~52岁,平均年龄42岁。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癫痈、头痛、部分伴恶心呕吐;不同部位症状不同。
1. 2 方法MR影像学检查方法:MR检查采用GE公司3.0T超导型SIGNA 磁共振成像系统,头部正交线圈。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DWI检查。
T1WI (T1Flair)轴位,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轴位,T2FLAIR,矢状位,T1WI、T2WI、FAIR序列的扫描层厚、间隔、FOV、矩阵完全相同(层厚6 mm,间隔1 mm,视野(FOV)230×230,矩阵256×256)。
DWI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一回波平面成像(spin echo-echo planar image,SE-EPI),扩散敏感系数:b 值分别为0、1000 s/mm2。
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

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摘要】目的总结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的MR影像特征。
资料与方法回顾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4例(男3例,女1例),结合文献综合分析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的MR检查方法及影像表现。
4例均平扫后增强,辅以FLAIR及DWI(b=1000)序列扫描。
结果4例病灶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T2WI 上表现为较均匀高信号, FLAIR序列像呈高信号,DWI均匀或欠均匀高信号,增强后病灶不强化或周边轻度强化。
结论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MR影像特征,MR检查能有效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关键词】表皮样囊肿;脑;磁共振成像[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MRI features of intracerebral epidermoid cyst. Methods Four patients (3 males and 1 female)with intracerebral epidermoid cyst, proved by pathology and surgery, were reviewed. MRI examination methods and manifestions of intracerebral epidermoid cyst were analyzed with the literature review.Both plain and enhanced CT were performed in all cases,combining with FLAIR and DWI(b=1000)sequences.Results In fourpatients ,lesions exhibited low signal on T1WI and homogeneous high signal on T2WI.The FLAIR presented the high signal and DWI showed homogeneous or inhomogeneous hyper-intensity signal.The lesions had no enhancement or slight peripheral enhancement after contrast injection. Conclusion MRI of Intracerebral epidermoid cyst has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Key words] epidermoid cyst; cerebra;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讨论1.病理改变本组4例病理表现肿瘤为固态状灰白色或微黄珍珠样外观,质脆,镜下角化碎鳞屑和胆固醇结晶呈多层片状结构。
颅内表皮样囊肿MRI诊断分析

颅内表皮样囊肿MRI诊断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
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33例,分析肿瘤的MRI表现。
在本组33个病例中,年龄最小15岁,最大66岁, 扫描序列:SET1WI,FSET2WI,FLAIR,DWI,28例增强扫描。
结果 25例T1WI呈低信号,1例呈低等混杂信号,7例呈高低混杂信号。
T2WI28例呈高信号,5例呈高低混杂信号,FLAIR均为略高或低高混杂信号。
DWI均成高信号(均匀或不均匀),28例做增强检查,6例边缘轻度强化,1例实质中度不均匀强化。
结论颅内表皮样囊肿具有特征性MRI表现。
【关键词】颅内表皮样囊肿磁共振成像诊断颅内表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或珍珠瘤,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层残余组织异位所致的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其发生率低,占颅内肿瘤的2%-3%[1],为探讨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特点,本人在进修学习期间,收集了医院2004-2007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33例,作者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1材料与方法颅内表皮样囊肿患者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15岁- 66岁,以20-40岁居多,占39例,所有病例均采用Simens,1. 5T超导型MRI机,头线圈,患者取仰卧位,轴、冠及失状位扫描,扫描序列:SET1WI,SET2WI,FLAIR,DWI,经肘静脉注射GD-DTPA,按0.1 mL/kg体重静脉注射。
2 结果2 .1 肿瘤部位形状33例表皮样囊肿中,位于桥脑小脑角,桥前池18例,其中15 例肿瘤呈扁平状,沿脑池内匍匐性生长,3例肿瘤呈团块状生长;位于鞍旁及中颅窝5例,肿瘤分叶状,或梭形,后颅窝枕骨下2例,呈梭形,侧脑室2例,形态不规则,小脑蚓2例,团块状;四叠体池 1例,呈三角形,脑内型3例,肿瘤呈圆形,2例轻分叶,边缘光滑。
2.2 肿瘤的信号表现33例中25例表皮样囊肿T1WI呈低信号,1例呈低等混杂信号,7例呈高低混杂信号。
低场强MRI在颅内表皮样囊肿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低场强MRI在颅内表皮样囊肿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液体抑制反转恢复(T2-FLAIR)在颅内表皮样囊肿鉴别诊断中的实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术MR常规平扫、增强和T2-FLAIR以及DWI 资料。
结果22例T1WI呈低信号,3例T1WI呈高信号,信号强度稍高于脑脊液。
脂肪抑制像未能抑制。
T2-FLAIR 囊内见不同数量的絮状稍高信号影,其中有2例仅在边缘出现少量絮状等高信号影,其中1例发生恶性变者局部囊壁呈花环状明显强化,DWI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
增强多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结论DWI在颅内表皮样囊肿病灶检出和信号特异性方面均优于MRI平扫以及T2-FLAIR。
【关键词】表皮样囊肿,颅内;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鉴别诊断表皮样囊肿因囊内成分不同,造成影像学表现不同,给影像诊断带来一些困难。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前MRI检查资料,包括常规平扫(T1WI、T2WI)、增强T1WI、T2-FLAIR、DWI,着重分析MRI各扫描序列尤其是DWI在表皮样囊肿病灶检出以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颅内表皮样囊肿26例(其中1例发生恶性变),男15例,女11例;年龄25~50岁,平均37岁。
扫描方法术前均行MRI常规扫描,采用Singa Profile0.2T 低场强MR扫描仪,颅脑正交线圈,SE T1WI,TR=460ms,TE=25ms;FRFSE T2WI,TR=2600ms,TE=160ms;T2-FLAIR,TR=3000ms,TE=120ms,DWI:Line-Scan,T E=35ms,b值800 s/mm2)。
T1WI平扫为高信号者,加扫脂肪抑制像。
平扫后常规静脉注射15 ml Gd-DTPA注射液T1WI增强扫描。
影像学分析:把影像资料分为3组(常规序列组、FLAIR组和DWI组),常规序列组包括T1WI、T2WI、增强T1WI,FLAIR组包括常规序列、T2-FLAIR,DWI组包括常规序列、DWI。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精品课件
• 发病率:表皮样囊肿较皮样囊肿常见。
• 三性别、:表表皮皮样样囊囊肿男肿性和发病皮多样于囊女性肿,的皮样鉴囊别肿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
• 年龄:表皮样囊肿以20~50岁多见,皮样囊肿以
20岁以下多见。
• 部位:表皮样囊肿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和第四脑
近,如
室,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附
鞍区。椎管内两者发病部位相似。
以下)。 • 颅内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旁,颅内最
常见于后前颅窝及鞍旁。头痛、呕吐、癫 痫为常见临床表现。 • 椎管内皮样囊肿以胸腰段、圆锥和马尾部 多见,以腰部疼痛、下肢无力和小便功能 障碍为常见症状。
精品课件
病理特征
• 皮样囊肿内含有毛发、皮脂腺、汗腺是起 源于胚胎早期的外胚层,是在妊娠3~5周时 外胚层表面与神经管分离不全,而包埋于神 经管内,出生后则形成胚胎类肿瘤。
• 肿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囊壁 厚,内容物为黄白色,除有皮肤结构外, 还有大量水分和油脂,少数有钙化。
精品课件
影像学表现
• CT:皮样囊肿多表现为卵圆形、圆形不均 匀低密度肿块,边缘清楚,由于含有大量 脂肪,CT值更低,在-20~80Hu,有时可有 钙化呈混杂密度影,可合并皮毛窦。 增强 扫描肿瘤无强化。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epidermoid cyst and dermoid
cyst
精品课件
一、表皮样囊肿
(eoidermoid cyst)
表皮样囊肿又称为胆脂瘤或珍 珠瘤,是先天性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是 神经管闭合期间外胚层细胞移行异常所致, 其发病率甚低,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1.39%,占颅内肿瘤的2~3%。
精品课件
临床特征
椎管内的表皮样囊肿多发生于髓外硬 膜内,约1/3的发生于髓内,少数发生于硬 脊膜外。以腰骶部多见。
侧脑室表皮样囊肿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及其扫描技术分析

Hu a - c h a o , WU Y a o - c h u . L I A 0 We n — h u a , L I N C h a n g - n e n g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R a d i o l o g y , t h e S e c o n d Ho s p i t a l A il f i a t e d t O
均优于 MR I 平扫 以及 T : F AI L R 是首选 扫描技术 。
【 关键词 】 表皮样囊肿 :侧脑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M R i m ag i ng m a ni f es t a io t ns a nd s c a nn i ng t e c hn i c a l di s c u s s i o n o f l a t e r al v e nt r i c ul ar e pi d e r mo i d c y s t W U
F L AI R,1 0 c a s e s we r e h y p e r i n t e n s i t y ,w h i l e 2 c a s e s a p p e a r e d a s h y p o i n t e n s i t y wi t h p a t c h i s o - t o h y p e r - i n t e n s i t y ma r — g i n . Al l o f t h e m w e r e h y p e r i n t e n s i t y o n DW I , h o mo g e n e o u s o r 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 . Al l o f t h e m a p p e a r e d n o — e n h a n c e me n t o 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皮样囊肿的MRI诊断
双击自动滚屏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5-25 阅读:111次【字体:大中小】
颅内皮样囊肿是极其罕见的起源于外胚层的先天性肿瘤,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0.04%~0.6%[1]。
本组搜集3例,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其发生与病理。
1材料与方法
本组3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男2例,女1例。
年龄12~45岁,平均30.5岁。
3例有癫痫史,2例因突发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视力下降入院等,行MRI检查证实为颅内皮样囊肿破裂。
3例均行MRI检查。
MRI行SE T1WI和FSE T2WI,常规矢、冠、轴位扫描。
T1WI:
TR/TE=540ms/24ms,T2WI:TR/TE=2200ms/75ms。
扫描层厚6.0mm,层间距1.2mm,矩阵256×256。
3例均行脂肪抑制技术扫描,2例加作增强扫描。
2结果
鞍上2例,鞍旁1例,形态不规则。
T1WI为高信号(图1),1例病灶信号均匀,边界清楚,2例信号不均匀,其内可见毛线团样混杂信号影,边界不清。
T2WI病灶呈灰或略高信号。
3例脂肪抑制像高信号均消失(图2),1例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图3),另1例可见囊壁轻度强化。
2例皮样囊肿破裂,在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内可见脂肪滴信号影,脑室内脂液界面可见化学位移伪影(图4),并见幕上脑室扩张。
3讨论
3.1发生与病理
颅内皮样囊肿是胚胎残余组织形成的先天性肿瘤。
以往错误的观点认为[1],皮样囊肿是起源于外胚层及中胚层,因为其内的毛发、汗腺、皮脂腺等是起源于中胚层组织。
但是皮样囊肿内的毛发、皮脂腺、汗腺是起源胚胎早期的外胚层,是在妊娠3~5周时外胚层表面与神经管分离不全,而包埋入神经管内,出生后形成胚胎类肿瘤[2]。
镜下组织病理可见囊壁由两层构成,外层由纤维组织构成,而内层则由皮肤构成,与表皮样囊肿不同的是,皮样囊肿内含有皮肤附件,如毛发、毛囊、汗腺、皮脂腺等[3]。
图1、2鞍上皮样囊肿破裂。
图1为矢状位平扫T1WI:鞍上可见团块状高信号影,额部脑沟内亦见高信号影。
图2为冠状位脂肪抑制像:鞍上高信号影消失图3、4鞍上皮样囊肿破裂。
图3为矢状位增
强扫描T1WI:鞍上不均匀高信号影,未见明显强化,脑室及额部脑沟内亦见高信号影。
图4为轴位平扫T2WI:双侧脑室额角脂肪与脑脊液界面可见化学位移伪影
皮样囊肿可破裂,其原因[4]:(1) 自发性:由于衬有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分解,脂类代谢的液产物和氢的增加,皮样囊肿内的成分及体积发生变化,可引起破裂。
(2) 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发作,导致颅内缺血缺氧,颅内压增高;囊内分解代谢产物的增多引起囊腔内压力增加以致破裂。
(3) 头外伤:撞击伤、坠落伤脑震荡导致肿瘤破裂。
颅内皮样囊肿破裂时,有其独特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3.2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
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旁,颅内最常见于鞍旁、前颅窝底及后颅窝[1],无明显性别差异,常见于30岁年龄组。
癫痫和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囊肿破裂后可引起化学性脑膜炎、血管痉挛、脑梗塞,甚至死亡。
少数囊壁可见一窦道通过缺损的颅骨与皮肤窦相遇,感染后可引起脑脓肿[5]。
3.3MRI表现
皮样囊肿呈囊状,边界清楚,在T1WI上呈高信号,T2WI亦为高信号,但信号强度较低。
由于其内含有毛发等不同成分,信号可不均匀,以T2WI为著。
脂肪抑制像可见高信号消失,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部分囊壁可见强化。
皮样囊肿破裂后,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可见脂肪信号影,脑室内脂液界面可见化学位移伪影。
较小的皮样囊肿破裂因其内容物外溢而塌陷闭塞,仅见颅内脂肪滴而未见原发灶显示,但亦有可能为椎管内皮样囊肿破裂所致,必要时应行脊柱MRI检查。
颅内皮样囊肿的MR诊断优于CT:(1) 可行矢、冠、轴多方位成像,立体显示好且无骨骼伪影;
(2) 能清楚地显示肿瘤的范围以及与颅底的关系;(3) 显示皮样囊肿破裂后所致的并发症优于CT,如化学性脑膜炎、血管痉挛、脑梗塞。
3.4鉴别诊断
3.4.1气颅:脑室和蛛网膜下腔脂肪滴CT扫描有时与气颅混淆,病史和CT值的测定有助于两者鉴别。
动态观察气颅的气体常短期内吸收或移位。
气颅的气体在MRI扫描任何序列均呈极低信号,很易与脂肪滴区别。
3.4.2脂肪瘤:罕见,病变常位于中线、胼胝体区、四迭体和小脑上蚓部。
病灶常为单发,密度
均匀,可有瘤壁钙化,常合并有胼胝体发育不良。
3.4.3表皮样囊肿:较皮样囊肿多见,亦起源于外胚层,但其内不含有皮肤附件,常位于桥小脑脚池等偏中线部位。
密度或信号类似于脑脊液,其特点是病变向邻近的蛛网膜下腔蔓延生长。
3.4.4畸胎瘤:常见于三脑室后及鞍上,发病年龄较小。
亦可破裂,在蛛网膜及脑室内出现脂肪滴。
其典型者由三胚层构成,CT平扫可见脂肪、软组织和钙化,增强后病变多有强化。
MRI表现为混杂信号,肿瘤可见不规则强化。
参考文献:
[1]Osborn AT. Diagnostic neuroradioliology. Mosby, 1995, 635
[2]Schijiman E, Monges J, Cragnaz R,et al. Congenital dermoid sinuses, dermoid and epidermoid cysts of the posterior fossa. Childs Nerv Syst, 1986, 2:83
[3]Abramson RC, Morawetz RB, Schlitt M. Multiple complications from an intraranial epidermoid cyst: Case reported and literature review. Neurosurgery, 1989, 24:574
[4]尚京伟,戴建平,高培毅,等.颅内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1998;14:898
[5]隋邦森,吴恩惠,陈雁冰.磁共振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