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

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
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

关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辨析

李抗美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230053)

摘要: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如何认识和理解二者关系,人们的看法不尽一致,理论界也有不同意见。本文通过对适应与超越、一元与多元、法治与德治辩证关系的剖析,阐释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并得出如下结论:1·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应当既适应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体现出广泛性与先进性的统一。2·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导向一元化并行不悖,在道德建设指导思想上不能搞多元化。3·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法治与德治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二

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关键词:适应与超越;一元与多元;法治与德治

中图分类号:B82-053;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如何认识和理

解二者关系,是近年来我国伦理学界研究讨论的热点,也是有待深化和解决的难点。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亦是思想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澄清并回答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种种模糊观点和错误认识,事关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适应与超越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首先需要解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中的定位问题,即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仅仅定位在简单适应市场经济的层面上,还是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完成对市场经济的某种超越,在新的基础上实现适应与超越的统一。对此,人们的认识不尽一致,理论界也有不同看法。其代表性的意见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适应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主题,是对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在道德领域影响的切实纠正。因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就是“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另一种观点认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只能在经济领域的特定范围内起规范和调节作用,市场经济道德不能成为全社会的普遍道德规范。因而,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应该“既适应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参见《求是》1997年第3期,第37-38页)市场

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是适应还是超越?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溯根求源,看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给道德建设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认真总结

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基础上作出的历史性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引起社会道德观念的深刻变革,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传统道德中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受到挑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逐步确立,广大群众的道德面貌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蔓延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蚀人们灵魂,污染社会风气,已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及时把握我国社会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努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当前我国道德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那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应当如何构建?早在去年召开的中央思想

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就明确指出:“努力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须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不久,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要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指导,“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和发扬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今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第4次会议批

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重申“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的观点,强调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乍一看, 以上论述在提法上有所不同,对同一问题的表述在措词上也略有调整,似乎口径不那么一致。然而,如果我们不是从字面上而是从精神实质上来领会和把握,就会发现其中包含的基本思想完全一致。理由有二:

其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稍加留意,我们不难发

现,在以上论述中,凡是谈到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时候,无一例外同时谈到了发展的问题。无论是“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还是“努力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措词和语序虽有少许变化,但核心词都是两个,一个是适应,一个是发展。把适应与发展联系起来,生动地展示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开放性。它表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应当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基本道德规范,为现代人和现代社会提供一种普遍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同时依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给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不断充实新的、反映时代特点的内容,从而使适应内在地蕴含着对市场经济的超越,成为不断充实自身又不断超越自身的发展过程。我们说,道德建设要适应市场经济,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不适应就要被淘汰,道德就无法发挥出对社会生活的规范和调节作用;我们强调,道德建设要超越市场经济,因为如果“市场失灵”、“外部性”等表现出来的市场经

济的局限性不被超越,道德便不能进步,封闭的道德体系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适应中超越,在超越中适应,这才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的辩证法。显然,那种把道德建设仅仅定位在简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层面上的观点,只是看到了道德建设要走出“道德至上”误

区,应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面,却忽视了道德的先进性和先进道德的引导作用,没有看到发展以及由发展所带动的超越的必然。道德是人类在精神生活中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一个引导人们向着道德高峰不断攀登的阶梯。所谓道德高峰,那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 但它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也不为某些职业和人群所专有。所以尽管道德的先进性要求目前不是人人都可以达到,但是每一个公民,只要肯付出努力,都有可能达到。也就是说,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人人都有登上高峰的无限可能。正因为如此,体现道德先进性要求的超越才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道德的魅力之所在。以简单适应的观点来指导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虽可避免“假、大、空”的道德说教,但缺乏先进道德引导将不利于发挥社会主义道德的

价值导向作用,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其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市场经济是实现资

源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4《江淮论坛》2001年第5期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现阶段最基本的社会存在。因此,当我们在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

概念的时候,就不局限于从经济手段上特别是从资源配置的手段上来理解市场经济,而是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上,从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和马

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统一中,把它看作是我国现阶段道德建设的经济基础。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并服务于这一经济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由此推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也就是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建,是社会的普遍道德规范,它不能也不应看作是由经济运行机制所决定、只能在经济领域的特定范围内起规范调节作用的市场经济道德或商业道德。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只能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它表现为包括多个领域、反映多方面要求、体现社会前进方

向的道德统一体,其中既有适应市场经济,反映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思想道德觉悟程度的广泛性要求,又有超越市场经济,表达人们对崇高道德精神追求的先进性道德要求;既有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又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以此观照第二种观点,我们不难看出,其结论虽然正确, 但支撑这一结论的根据却不那么充分。把道德建设直接定位于市场经济道德,由作用范围的局限论证超越的必要,不仅与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不相一致,而且论证的方法过于简单,显得有些勉强。究其实质,所谓“既适应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只是表明道德在作用领域和范

围上有所不同,没有体现出道德的先进性和先进道德的引导作用。以这种观点来指导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将缺乏规范的层次性,单一的底线道德要求同样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社会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正确定位应该

是,既适应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这种适应与超越的统一,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具体表现为广泛性要求与先进性要求的结合。缺少广泛性,空泛的道德要求往往沦为脱离实际的高调,道德建设将重蹈“左”的覆辙;缺少先进性,没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人

类的道德生活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道德建设也难以落到实处。坚持适应与超越的统一,是我们对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定位的唯一选择。

一元与多元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还必须处理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

义道德建设的价值导向问题。在道德建设中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导向,理论界一直存有不同意见,一些群众在思想上也有种种困惑,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社会出现了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用多元价值取向来否定一元价值导向,成为我国现阶段道德建设中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

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场革命性变革。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比,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首先是经济结构的多样性。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经济结构模式。在所有制方面,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多层次结构;在分配制度方面,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社会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就业

方式和生活方式出现了多样化趋势。其次是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市场经济体制造就了有着各自利益追求、具有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的利益主体,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利益主体单一化

状况。不同利益主体的形成,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多成分的、利益各不相同的市场主体,逐渐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主角,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市场经济结构和利益主5关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体的多样性,必然会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同经济结构和利益主体

对自身利益的谋求和维护,使社会的道德价值判断和选择呈多样化状态,进而带来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反映和代表不同经济结构、不同利益主体的多元道德价值取向并存,已成为我国

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个不争的事实。

同一经济关系产生出不同的道德;产生于不同时代的道德,因其与现存经济关系的历史联

系共存于同一社会之中,这是阶级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规律。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就曾列举过,资本主义社会并存着三种不同的各自起作用的道德,即封建主义道德、资产阶级道德和无产阶级道德。对于这一社会现象的存在,恩格斯作了如下解释,他说:“如果我们看到,现代社会的三个阶级即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有自己的特殊的道德,那么我们由此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3页)这就是说,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是通过

利益这一中介实现的,同一经济关系中的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不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就不同。不承认或者忽视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因经济关系多样化而导致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这个事实,就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但我们不能由此得出结论,社会经济关系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指导思想的多元化。道德观

念和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存在,不能作为社会道德价值导向多元化的理论依据。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一元道

德价值导向和多元道德价值取向并存屡见不鲜。纵观历史,自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来, 还没有一个社会形态的实际经济关系是纯而又纯的。可是,这并没有影响每一社会形态中都有一种道德处于支配地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规定制约着其他经济关系的存在和发展, 成为社会主流道德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

是社会主义社会,这种状况从未有过改变。其次,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一个社会处于支配地位的道德并不取决于经济关系

的多种构成,而是取决于社会形态的性质和处于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因而,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处于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不同,社会的道德价值导向也就不同。正如马克思所说:“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占统治地位

的物质关系即经济关系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元的,所以由它决定的道德价值导向也必定是一元的。一元道德价值导向和多元道德价值取向并存,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道德发展的多样性,认为经济关系多样性必然产生多元化的道德价值导向,是一种肤浅的推论。

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关系的多样化并没有改变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爱

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旋律。多元道德价值取向是社会经济政治

结构变革的产物,是丰富的社会生活的表现,它与一元道德价值导向并不矛盾。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势,实质上表现了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社会成员在道德觉悟和人生境界上的差别。从道德体系层面来看,有若干对立的道德价值观念并存。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不仅存在封建道德、资本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之分,而且还存在东方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之别。从广大群

众的道德观念层面来看,存在先进与落后的区别。尤其是在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的今天,群众中思想道德状况更趋复杂,道德觉悟和人生境界表现出进一步拉大的趋势。适应多元化的道德价值取向,一元道德价值导向将同时肩负双重任务:一是对与私有制相联系的腐朽道德的否定和批判,二是引导不同层次的人们一起向上,为把我国社会提升到更高水平服务。我们承认多种道德观念长期并存,肯定多元道德价值取向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但这并不是说社会道德的不同成分和道德价值选择都可以“平起平坐”。恰恰相反,越是在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6《江淮论坛》2001年第5期的背景下,越是要强化社会一元化的道德价值导向。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意识形态,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道德,应当承担起社会道德价

值导向的作用。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凝聚力,往往来自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和信念,而共同

理想和信念的形成,又同人们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并且要在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上具体表现出来。而一元道德价值导向正是建立在多元道德价值取向的共同点之上。当前,我国社会

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现阶段并存的多种所有制关系,并不因其间存在公与私的分野以及公有范围和程

度上的差别而失去根本利益的一致。无论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

分,还是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

分,都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的。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

能够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这就为实现一元道德价值导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只有在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寻找不同道德价值取向的共同点,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

价值标准,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导向,并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在道德建设指导思想上不能搞多元化,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犹豫

和动摇。

坚持一元道德价值导向,必须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究竟应当坚持什么样的道德价值导向?集体主义还能不能适应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的提出,既与过去我们对集体主义的片面阐释有关,也同一些人对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缺乏正确认识相连。有这样一种说法,“计划经济要求集体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个人主义”,因而,搞市场经济就不能提倡集体主义,只能倡导个人主义。这种说法,极易产生误导,应当予以澄清。把计划经济等同于集体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个人主义,是

一种理论上的混乱。历史唯物主义常识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只是经济运行的一种方式,而道德原则属于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的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

合在一起的,它不是独立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之外的一种体制。尽管不同性质的市场经

济在其运作中具有某些共性的东西,但都离不开它发生作用的那个社会基本制度的制约。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原则,取决于它们在现存社会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和由其地位所决定的利益。可见,市场经济并不一定要求个人主义,同理,计划经济也不必然要求

集体主义。因此,我们不应该在市场经济与个人主义、计划经济与集体主义之间划等号,也不必绞尽脑汁从市场经济中去寻找集体主义存在合理性的依据。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

本原则,这一原则是从我国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利益关系中引申出来的。作为

一种伦理原则,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在肯定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一致的同时,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把社会利益放在优先的位置,又重视发挥个人活力的重要性;既强调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又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既要求个人行为应受集体利益的制约,又充分尊重人的尊严、个性,实现人的价值和全面发展。总之,坚持集体主义道德价值导向,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的一个原则。只要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不变,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就不能丢。

法治与德治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一靠完善的市场法制体

系,二靠市场主体良好的道德素质。所以,我们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然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并不局限于市场经济的范围,它同一个国家的治国方略密切相关。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法治与德治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

7关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过

程中,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不仅涉及道德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中的角色定位,而且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曾经流行过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现在搞的是市场经济,而市场经

济的特征是谋求利润和遵从他律,这和道德所具有的超功利性和自律特征相违背。因此,市场经济同道德建设是天然矛盾的。搞市场经济只能讲法治,不能讲德治。这种观点是“道德无用

论”在我国现阶段的突出表现。法律和道德是维护市经济秩序不可缺少的基本规范。法治以其权威性和法治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使法律与道德相互支持,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法律与道德相互转化、相互渗透,是实施社会调控的两种基本手段。法律以条文的形式把

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确定下来,支持并加强了道德的力量,是道德社会作用得以发挥的坚强后盾;道德是人们遵纪守法的思想基础,是法律规定和行政措施得以贯彻落实的得力助手。法律与道德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

要的作用。

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法律和道德的具体内容,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道德,特别是统治阶

级道德的影响,为实现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因而,它们在各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某种相互转化和渗透的现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道德的出现要比法律早得多。它最初表现为图腾、禁忌、风俗、礼仪等一些简单的生活规则和习惯,以调节当时简单的社会关系。

后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出现了阶级剥削和压迫,为了缓和日趋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调整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统治阶级就借助于国家的力量,把原先以风俗习惯形式存在的底线道德,即义务道德的要求,改以法律的名义确定下来,赋予它以法律的强制性,强迫人们遵守。而原始道德中属于人类应当追求的道德,即向往道德的要求,则以规范化的形式保留下来,并充实新的内容,成为社会的道德准则。这样,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人类社会出现国

家以后,义务道德就转化为法律,而向往道德则保留其道德的特性,并逐步成为规范化的社会

道德体系,于是人类社会便进入了德法混合或德法兼治的时代。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统治阶级一方面继续把体现本阶级根本利

益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道德规范法律化、条文化,同时又根据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把某些原属于法律范畴的行为规范,从法律当中删除,由法律规范转

化为道德规范。道德还可以通过社会舆论,对某些法律条文的制定和修改发生影响。法律的某些条款,包含着道德的内容,有些直接就是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它们既可以因其具有某种外在的强制性,而从属于法律范畴;也可以因其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而从属于道德范畴。法律和道德相互转换和渗透表明:运用法律和道德的手段对社会进行调控,能够使法律和道德更加协调一致,在更广的范围内,更深的层次上,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法治与德治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是一个完整的治国方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

展的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不但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制定系统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使这些规范能够经过多种渠道深入人心,由外在的他律转变为内心的自律,并逐渐成为一种行为的习惯。法治与德治的结合,为实现这一转变提供了必要条件。

德治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宝贵结论。法律是要靠人来遵守8《江淮论坛》2001年第5期和执行的,广大群众和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观念,决定着他们遵纪守法的水平和执法的状况。

如果没有道德作为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律的权威就会受到挑战,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甚至法不责众的情况。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实现依法治国,离不开道德的支持。不

以社会公认的道德作为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法律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依法治国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强调德治在法治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是对中国传统治国手段的批判继承。众所周知,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就是德治。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历来重视道德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孔子就曾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说,依靠外在的强制性的法律,可以使人

在法律监督的范围内循规蹈矩,但是不能使人有羞耻之心和善恶荣辱观念,所以只要有可能逃避法律的制裁,就会钻法律的空子,做出种种违反法律的事情来。相反,如果用道德来教化民众,用礼节规范民众的行为,就能使人有羞耻之心和善恶荣辱观念,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进而自觉地按照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充分说明了德治对法治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儒家传统德治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治色彩,而人治又是和现代法治相对立的。邓小平总结我们党历史上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提出要处理好法治与人治的关系,他

指出,要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错误,还是“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页)因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制度好,坏人难以作恶,制度不好,好人也会

变坏。我们在吸收和借鉴中国儒家传统德治思想的时候,应当把人治与德治区分开来,既视领导人的德性对于国家治理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又不把治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个人的品德上。传统德治思想只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才能成为推动依法治国进程的积极力量。

法治是实施道德调控的后盾和保障。道德社会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法律强有力的支撑,这

在经济转型时期表现的特别明显。我们不能把法治与德治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片面地强调道德的作用。只要求道德自律而没有法律法规的有效监督和约束,不对无视道德、胆敢以身

试法者实行制裁,就不能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如果讲道德者总是吃亏,不讲道德者反而讨巧,久而久之,自律者将放弃自律,整个社会道德将有可能随之崩解。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在法制健全的条件下,道德的作用会得到可靠的保障,也就是说,只有在一个相对完善的法治环境中,道德才能较为充分地发挥出它的作用。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法制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它规定着社会主流道德的性质、内容和发展方向,决

定着道德实现的程度。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适时地将某些重要的道德要求上升为国家意志,用法律政策的强制力来增强道德的社会作用,有利于人们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道德要求融于有关法规政策之中,融于社会的各项管理之中,融入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守则、公约之中,把法治

与德治很好地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教育、舆论等手段,为道德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

社会环境,用严明的法纪和严格的管理,促进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入开展,不断推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责任编辑庆跃先)

9关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

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经济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指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旨在满足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需要。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是指社会用以调整个人与个人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从理论上讲,经济与道德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在实际生活中,它们都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比如,在一个社会内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制定环境保护条例、缩小地区差别、男女同工同酬等,都涉及到了道德标准或道德价值的问题。 很多具体的实际问题也是如此。比如,某贫困地区得到的一笔贷款,是用来建一所小学或医院,还是建一家夜总会或大饭店?把电子游戏室建到小学校旁边,对不对?给失业人群发放补贴,多少才合适等等,即是经济问题,也是道德问题。而且,如果我们仅仅根据经济原则或所谓市场规律办事的话,就很难作出公正的选择,因为“公正”本身就是一个道德价值问题。 所以,任何只提倡道德而忽视经济或者只强调经济而放松道德的观念与主张都是片面的。许多事例证明,我国社会的经济与道德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即经济上去了,道德却下降了,对于两者的关系,可得出如下结论: 1、经济条件和地位是决定道德水平的物质基础。我们只有继续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个人生活水平,缩小三大差别,才能不断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 2、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的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是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包括家庭的经济利益应当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任何忽视甚至损害个人与家庭利益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不过,同时也必须补充的是,这种个人利益的前提是不损害“公利”或“公德”。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中的个人利益是一种具有利他因素和目的在内的个人主义。 3、在市场经济中,道德并不是无用之物,它是一种需要保护和积累的宝贵的“社会资本”。因此,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是否强大的标准,固然离不开GDP、家电产品普及率或者人均住房面积等表示物质财富的指标,但是,它同样也离不开犯罪率、离婚率或者拾金不昧的件数与见义勇为的人数等表示社会状况的指标。如果一个社会仅仅在物质上发达,同时在道德上“不发达”,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值得人们深思和警惕了。 总之,虽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各国榜首,但遗憾的是社会道德水平并没有出现相应的提高,在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上(如政府官员的廉洁程度或劳动者的职业道德等等),甚至可能还不如从前。如果我们对这种状况视若无睹的话,不仅可能葬送中国经济改革的成果,而且,也势必会进一步加剧整个社会秩序的动荡和不安,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可能出现偏差,所以,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的方针,依靠积极的政府行为和人民大众的广泛参与,解决市场经济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

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

关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辨析 李抗美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230053) 摘要: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如何认识和理解二者关系,人们的看法不尽一致,理论界也有不同意见。本文通过对适应与超越、一元与多元、法治与德治辩证关系的剖析,阐释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并得出如下结论:1·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应当既适应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体现出广泛性与先进性的统一。2·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导向一元化并行不悖,在道德建设指导思想上不能搞多元化。3·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法治与德治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二 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关键词:适应与超越;一元与多元;法治与德治 中图分类号:B82-053;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如何认识和理 解二者关系,是近年来我国伦理学界研究讨论的热点,也是有待深化和解决的难点。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亦是思想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澄清并回答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种种模糊观点和错误认识,事关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适应与超越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首先需要解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中的定位问题,即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仅仅定位在简单适应市场经济的层面上,还是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完成对市场经济的某种超越,在新的基础上实现适应与超越的统一。对此,人们的认识不尽一致,理论界也有不同看法。其代表性的意见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适应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主题,是对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在道德领域影响的切实纠正。因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就是“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另一种观点认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只能在经济领域的特定范围内起规范和调节作用,市场经济道德不能成为全社会的普遍道德规范。因而,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应该“既适应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参见《求是》1997年第3期,第37-38页)市场 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是适应还是超越?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溯根求源,看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给道德建设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认真总结 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基础上作出的历史性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引起社会道德观念的深刻变革,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传统道德中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受到挑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逐步确立,广大群众的道德面貌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蔓延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蚀人们灵魂,污染社会风气,已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及时把握我国社会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努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当前我国道德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市场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关系

市场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关系 2005年《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汉文综合版)Ju1.2005第25卷第三期璺笙塑市场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关系 魏珍爱 (湘潭大学哲学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本^,通过对市场经济本身所蕴含的道德因素的分析,主张 趋利避害,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调控体系,并坚持以经济和伦理相盒竺发展观作指导.L关键1司J 市场经济,伦理道德,新发展观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一方面是大 规模的市场运作,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人民的 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各项规范尚未 完善,产生了"道德沦丧","生态环境恶化"等新的社会问题, 弓l发了一场深刻的文明危机.人们不禁要问,市场经济的发展 是不是要以道德的滑坡来作为代价?对于目前道德腐败是不是 因简单的归咎与市场经济与个人的利欲呢?对以上这些有关到 市场经济和伦理道德的关系问题,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 观点,立场来对其进行冷静,客观,细致的分析.本文通过对 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进行梳理,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 有坚持经济与伦理道德,生态相结合的新发展观作指导,趋利 避害,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调控体系,才能解 决以上困境. 一 ,党的十四大明确的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

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 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及时协调".这里,虽然阐述的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就一般意义上的相对于计划经济的市场经济的运行特点来:市场经济是一种不同于计划经济模式的经济体制,它是一种能根据供求规律和价格机制来自发的对有限资源,在社会各部门进行有效配置,能容纳,促使"经济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平 竞争的经济运行机制,有着其内在的道德意义和价值尺度,兼具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的辩证特性.下面就市场经济的运行特点进行分析,来看看市场经济到底有哪些新的道德因素. 第一,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具有自发性,能灵敏反应信息. 在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和供求规律的领导下,生产企业必须根据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来决定增加生产,根据日益减少的社会需求来决定减少生产,当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商品的价格才控制在一个买卖双方能接受的水平上,这时的价格既反应商品的边际成本又反应商品的边际效用,买卖双方才各自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的追求,生产和需求就达到协调了.所以,生产企业必须把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道德观念根植于自己的经济行为之中,也只有把私人生产置于社会需求基础之上,商品才能实现其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企业才能达到 追求自己利益的目的,而有效的资源也使社会达到了较高的满足程度和普遍富裕.亚当斯密称,"经济人"这种利已和利他的行为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承 认经济人谋求自我利益的合理合法性,市场经济中没有谁愿意做亏本买卖,个人先发财致富符合道德要求,是值得提倡和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浅析

第19卷第1期 沧州师专学报 No.1 Vol.19  2003年3月 Journal of Cangzhou Teachers’College Mar.2003 * 收稿日期:2002-07-07  作者简介:张忠海(1965- ),男,河北沧县人,沧州市技工学校教师。 ?9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浅析 张忠海  (沧州市技工学校,河北 沧州 061001)  摘 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 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道德建设;关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762(2003)01-0091-0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新型经济,这势必与中国传统道德中许多道德规范发生冲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是道德经济,这又必然要求人们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规范。因此,如何重新看待我国的传统道德,如何看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发展。 一、市场经济促进了道德的进步和发展 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不仅是一场新型的经济革命,而且也是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在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打碎了旧的传统道德的枷锁,确立了与时代同步的道德观念,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由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由此可见,合理、有序、科学的市场经济不是道德的堕落而是道德的进步。 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道德规范的力度,从而提高了道德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强制作用,充分体现出道德本身的价值。社会上曾经盛行“道德能值几文钱”、“要不要道德无所谓”的论调,人们道德观念淡薄,使得道德扬善抑恶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发展和充分发挥,道德的约束机制和鼓励机制未能发挥具体作用。正是由于道德作用力的疲软,才使得道德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践踏,道德的自身价值大大降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道德行事的人,会依靠自己的诚实、责任心赢得信誉,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相反,没有道德的人,由于对别人只讲欺诈不讲诚信,使自己易于陷入孤立状态,使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壮大自己的希望变成空想的泡沫。 因此,市场经济,需要强有力的道德约束。因为没有道德,就没有自由和平等;没有自由和平等,就没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和买卖,也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市场经济。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市场经济充分肯定经济主体的不同利益,在不同利益得到满足后,他们就会自觉拥护社会主义,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确立社会主义的道德目标。市场经济通过释放出对经济主体的利益动力,调 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更重要的是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 再次,市场经济为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强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人们的道德状况。管仲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表明了良好的道德状况务必同富足的生活状况紧密相连。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使富裕代替贫困。经济上的富足为道德的进步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结成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的关系。市场经济具有公平性、平等性,一切商品生产者在市场上可以自由交换、公平交易。通过公平交换,也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自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走向共同富裕之路,它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建立平等友爱的良好关系。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 证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们正确地处理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关系,以良好的道德约束个人,使自己在发展个人能力获得个 人利益的同时能自觉地兼顾他人、集体、社会的利益,使人际关系融洽,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合理有序,人们自由地、安全地、积极地进行生产与生活、竞争与合作,能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互相配合、协调发展,具有一致性。它们的和谐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尤书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作者:————————————————————————————————日期: 2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我记的邓小平同志有这样一句话“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所谓风气就是说的思想道德建设,所以说如果思想道德建设搞不好,那么市场经济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下面将从三方面理解它。 (一),社会市场经济建设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一方面,作为市场经济,它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规则上有相通或相似之处。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属性和一般规律,是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起在一起的,它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市场经济只是一种手段,它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过去,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为资本主义服务并同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们的市场经济建设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2), 坚持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的反映。为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把发展、扩大和巩固集体利益作为我们道德建设的重要目的。 3),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及其基本要求和一系列规定,正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出现的新问题出发的。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又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使其能更有效地调节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的关系,提出了在我国人和人之间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的美好前景,指明了提高全民道德素质的新途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 第2/4页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的双重影响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道德建设。因此在本质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准并不矛盾。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在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促进我国思想道德建设所起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弱点:市场经济的重利性,容易诱发人们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的金钱拜物教思想;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容易诱发人们的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和短期行为这就容易诱发人们的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行为。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和弱点,要求我们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集体的利益,是全社会一切人活动的最根本的要求。因此,任何个人利益,都必须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人民利益。因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实要求,也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道德建设的双重任务。 3),要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离不开

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影响

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影响: 正面影响: 一是增强了人们的自主平等的道德观 二是增强了人们的竞争进取的道德观 三是增强了人们的义利并重的道德观 四是增强了人们的学习创新的道德观 负面影响: 诱发: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市场经济是一种: 道德经济,信用经济。(P77)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职业道德应该讲: 法制、诚信、效率、公平。(P76) 测试题单选题 1. 我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C )。 A 集体主义 B 爱国主义 C 为人民服务 D 诚实守信 2.职业活动内在的道德准则是( D )。 (A)忠诚、谨慎、进取 (B)忠诚、敬业、诚信 (C)诚信、守法、人本 (D)忠诚、审慎、勤勉 3. 关于职业,正确的说法是( A )。 (A)职业是责任、权利、利益的有机统一 (B)职业是人们生存的唯一手段 (C)职业是束缚人的自由、权利的锁链 (D)职业是赚取人们剩余劳动价值的方式

测试题多选题 1.关于敬业,其内涵是(ABCD )。 (A)尊敬、尊崇自己的职业 (B)对待工作恭敬、虔诚 (C)享受工作的过程 (D)精益求精、不断进步 2.从业人员讲求信用,主要包括(ABD )。(A)择业信用 (B)岗位责任信用 (C)家庭信用 (D)离职信用 个人表现测试题 1.作为一名职工,你可以将自己描述为:仔细()。0/0.3/0.5/1 A 从不 B 较少 C 较多 D 总是 2.你喜欢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主要原因之一是()。0.4 / 1 A 领导信任我 B 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 C 心里踏实 D 工作灵活 3. 同事小王有下列特点,其中你最不喜欢的是()。0.4 / 1 A 上班前打扮得很细致 B 工作中总是板着脸 C 工作后不整理办公桌 D 业余时间都花在娱乐上 4. 下列生活细节中,你比较注重什么?0.4 / 1 ()。 A 使自己的着装和发型非常得体 B 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 C 广泛建立对自己有利的社会资源 D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源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快速过渡到市场经济,其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几种思潮。一是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二是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设会干扰市场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对立起来。我以为这几种观点都是不够全面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道德建设有双重影响。其积极的影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拓意识,对转变人们的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其消极影响是: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或把市场经济原则扩大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会导致道德领域评价标准的迷失,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伦理观的盛行,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出现。这些无疑增大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难度。 对上述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有些人将其归咎于市场经济本身,认为这是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代价。但多数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与道德并不冲突。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普遍的观点认

市场经济有利于道德发展四辩

今天我们在讨论市场经济是否有利于道德发展。我方观点:市场经济有利于道德发展。 首先,从根本上讲,这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的。不论从其产生看,还是从其发展看,市场经济都和互通有无的社会需要相联系,它本身是互利互惠的信用经济。天然具有强迫参与者采取符合道德策略的压力。 广泛深入持久的合作,本身正是道德得以进化而来的重要因素,越是高度发展的自由市场经济,对参与经济活动者的道德要求就越高,就越强烈的要求参与者信守承诺,就越强烈的要求参与者能够帮助解决他人的需求,就越是奖赏遵守道德准则的游戏参与者,惩罚那些不道德的玩家。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场经济为道德的实施提供了坚实基础。道德能够存在的基本条件就是人们之间无需为生存而进行零和游戏,无需我要活下来只有你死去或者我要生活的更好一点你就必须生活的更悲惨一点。人穷便志短,仓廪实才知礼节,衣食足才知荣辱。专门为提升人的道德水准而设计的社会从未成功过,僧侣主义的破产早就证明了这一点。 3.市场经济使道德交往的范围扩大,更广泛的交流利于建立普适的道德体系和准则。人们的同情心和对公平正义的要求这些进化而来的道德情感会被更有效的激发,监督促使企业、个人更注重道德形象,并使其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用短期利益来换取道德形象从而谋取长期利益。肯德基为儿童免费提供游乐设施,农夫山泉每瓶水为奥运捐一分钱,王老吉凉茶在汶川地震时捐款一个亿等等举动都是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维护自身良好形象。市场经济鼓励了企业弘扬道德。 对方不辩友的辩论很精彩,我们本着小错不纠,大错不放的原则,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对方辩友试图无限的缩小市场经济这个概念。 所以今天是在理想,不看现实而只谈理论,只 谈概念?空谈误国啊,对方辩友。1992中国十 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逻辑混乱。跟我们说现在没有纯粹的市场制度,但你方举的例子是混合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你 用不是市场经济的东西说明市场经济的不好 吗?这是严重的逻辑错误。 第三.谈一个观念。对方同学说市场经济和道德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什么叫不可调和的矛盾?很简 单就是两者相冲突,如果说这两者是一个不可 调和的矛盾,那么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道德 一定是直线下降,没有看到今天社会上的好人 好事,没有看到大爱吗?如果说市场经济和道 德是必然矛盾的?那邓小平同志是不是居心叵 测。第四.试图以偏概全,只谈坏的现象,不谈好的现象。 只谈问题,不谈本质。将所有问题全部归咎于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太冤了,市场经济不可能 杜绝不道德,任何其他经济体制也办不到。这 个衡量标准不对。 第五.谈发展,只谈当下,不谈过去,不谈未来。一个状态能谈出来发展吗?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 看待这个问题,存在问题不等于不利于发展, 现在出现的问题恰恰是其发展的过程与预兆。 恰恰说明人的公正意识,道德意识正在增强,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止是能够促进道德水平的提升,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必然的连带趋势。而正是那些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够市场经济的因素——在奖赏不道德的行为,在催生不道德的土壤,使得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贫瘠,把人们降到相互之间为生存而不择手段竞争互相杀戮的境地。所以,市场经济有利于道德发展,提升道德情操最根本、最有效办法之一是加紧完善市场经济。 如果说,真的出现全面的道德"滑坡"的话,那得首先归咎于这种长期的压抑。另一些道德上的弊端,有的是来自人性中不可克服的一面,更多的则是来自目前市场经济的不完善。

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要求 1 经济生活与道德建设学业分

经济生活与道德建设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与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根本不同,归根到底是由于________不同。( ) A.经济基础B.生产力水平 C.政治制度D.意识形态 【解析】道德的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所以D项与题干同义反复,排除;道德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生产力水平有不同步发展的情况,故B项应排除;道德受政治制度影响,但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故选A项。 【答案】 A 2.“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内在地包含着道德要求,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根源②道德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道德风尚就会自然而然地好起来④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决定道德的理解。经济决定道德,但是并不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道德风尚就会自然而然地好起来,道德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③观点错误,排除。故选D。 【答案】 D 3.著名的北京中药企业同仁堂有300多年的历史。从其创始人到历代继业者,始终以“养生”、“济世”为己任,制药时严格依照标准,精工细做,从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对于求医问药的八方来客,一视同仁,以诚相待。对于贫病交迫者,还施医舍药。因此,同仁堂历经300多年而不衰。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 ) A.道德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力量,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B.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C.一切道德观念对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D.健康的经济发展能推动道德的进步 【解析】C项错误,应排除;B、D两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问题

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问题 我们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现在我们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觉得这二十多年,是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物质财富极大的丰富。我记得1982年的时候,我头一次出国,到英国去,我看到英国超级市场里的东西,如此之丰富,对照一下我们自己什么都要票,什么都买不着,东西质量很差,看到国外的东西什么都是好的,一双袜子也是好的,我带回来一点土豆片,哎呀,我们的同事吃的,说土豆还能做出这么好吃的东西。现在呢,当然还有一些穷困的同胞,但是整体来讲,收入增加了好几倍,四五倍,平均寿命也到了七十多岁,象这样一个成绩,是中国有文字记载历史的三千年中间,是前所未有的。这个变化是我们亲身每个人都体会过来的,它怎么得到的?当然有很多很多原因,但是我觉得其中有一个非常基本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是非准则有变化,就是道德观变化了,道德观是一个人判断是非的标准,所以他做事情,他按照他的道德观来行为的。 计划经济的道德观是什么呢?就是无私奉献,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建设我们的祖国,这是计划经济的道德观。市场经济道德观,但也没说完全否定这些东西,但是真正驱动市场经济的力量,是个人的利益。现在我们看到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而这个经济,确实是发展起来了。你看,这个区别有多大?一个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要斗私批修,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共同的,不是个人的,但是在市场经济呢,它也讲共同的道德,但是它真正的推动力是利益,个人利益。我们看看计算机,每一两年就要换一个代,这个力量从哪儿来的呀?不是为了一个什么崇高的理想,就是为了赚钱,你不改进,你就被淘汰,你能改进,你就能赚很多的钱。现在所有的技术,这么发达,这么高,大家知道,每天有多少个航班在飞吗,全世界?差不多有十万个航班在飞,一年就是几千万个航班。这么多航班,就没有听说有飞机掉下来,可靠性这么的高,简直不可思议。这个力量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从市场经济开始,也就是二三百年吧,它的动力逐渐逐渐的,承认个人追求利益的权利,这个权利得到保护,得到承认,也确实它创造了空前巨大的财富,所以这就是我们改革开放的一个最基本变化,当然,还有许多别的变化。 但是,我们也看到市场经济中间种种丑恶的现象,过去很少有的,现在我们看到太多了,假冒伪劣的产品呀,借了钱不还呀,毁约呀,人跟人人情淡薄,就知道钱,大家就怀疑了,我们这个市场经济就非得弄成这样子吗?物质上的享受当然是重要的,但是这么个物质享受,是不是市场经济必然会产生这样一种后果呢?丑恶的现象,是不是和市场经济是相伴相成的,不可分离的呢?我觉得不是这样子,我认为市场经济承认人追求利益的权利,不一定会造成,方才提到各种丑恶的事。这种丑恶的事,不是追求利益造成的,是侵犯别人的利益,侵犯了别人的私,因为我有私,侵犯了别人的私,是这个错误,错在这个地方。如果我有私,你也有私,我不侵犯你的私,你也不侵犯我的私,那么这个市场经济就可以不出现这种丑恶的现象,借了钱不还,那就是侵犯了别人的私,假冒伪劣就是侵犯了别人的私嘛,所以我们要非常清楚的区别这个私在什么地方它是好的,到了什么地方它就变坏了,换句话讲,我们要看清楚,私又是一个推动力,但是它越了界限,就变成一个破坏力了。

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1.经济与道德的关系(1)经济决定道德。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随着经济的发展,道德观念也会相应变化,会推动人们道德水平的提升。(2)道德对经济的反作用。道德作为调整人们利益关系的规范,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之后,就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力量,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道德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有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道德对经济发展的方向具有引导作用。 市场经济的法律保障和道德建设 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使得某些企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而有关执法、监管部门的缺失,则使得市场的缺陷和弱点进一步暴露。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特别需要法律保障和道德建设。 (一)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法律保障 提问:市场经济哪些方面是需要用法律来规范的?我们又有哪些相关的法律呢? 1、用法律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问:市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是谁?是企业。 因此,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主要是规范企业行为。 我国通过哪些立法来管理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 《企业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 当然,除了企业行为以外,自然人作为投资者进入市场,其经济行为也受法律的制约,其利益也有法律的保护。 相关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部署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对部分省会城市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价格行为进行了重点检查,查出的问题。 提问:如果你是消费者,发现自己购买了带有价格欺诈的产品,你会怎么处理? 2、用法律规范市场秩序

我国目前通过了哪些法律来规范市场秩序?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产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 3.用法律规范政府的宏观调控 我国的产品质量问题,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这事实上和政府的监管力度、执法力度不够有关。 因此,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和调控者,其自身行为也必须要置于法律的规范之下。政府可以做什么,不可以作什么,可以通过何种经济手段来进行经济管理等,都要通过法律加以规范。同时,政府的宏观调控也要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加以保障,如制定《预算法》、《信贷法》、《投资法》、《行政许可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务员法》等。 4、用法律规范社会保障制度 为使人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基本的保障,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自由搏击而没有后顾之忧,必须制定和完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 问:你知道我国有哪些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规范吗? 5、建立和健全各类法律服务中介机构。 法律服务中介机构,有助于规范和调整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使市场经济产生“自律”作用。 当然,这些市场法律服务中介机构的行为,其本身也需依法规范。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道德建设 以海尔为例,请学生思考:海尔集团发展的过程,体现了海尔人的什么精神?你从中受到什么启迪? 1、树立自我负责的道德意识 2、笃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 3、培养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论市场经济与公务员道德建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和开放教育试点行 政管理专科毕业论 文 论市场经济与公务员道德建设 分校(站、点):升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稿日期: 2014.秋

论市场经济与公务员道德建设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公务员道德的内涵、市场经济与公务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务员道德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务员的伦理与道德的对策,从自我约束和外力约束两个方面讨论了如何解决公务员的道德建设问题。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务员,道德建设,问题,措施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党中央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我国公务员的道德建设。1992年党中央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计划,自此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务员的道德建设受到党和社会更多的关注。自此之后,中共中央又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切实加强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公务员作为人民百姓的代表,是代表人民的意愿来治国的重要环节,以此看来,公务员的道德水平从侧面便可反映以德治国的水平,公务员的道德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我国的道德建设发展程度。因此,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要想做好我国的道德建设,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要加强我国公务员的道德建设。 一、公务员与公务员道德 公务员,是政府保证行政工作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作为政府与百姓之间沟通的纽带,公务员自身的一言一行都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公务员道德,是社会道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关系到大众利益的职业道德。公务员本身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其行为举止都对大众起着示范性作用。公务员较高的的道德素质和行政专业水平不仅对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很大帮助;相反地,则不仅会使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使政府失去民心,而且会对社会产生不好导向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引起了我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在经济、政治还是社会生活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国家公务员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道德观念也必然要经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表现为为积极

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观新内涵研究论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观新内涵研究论文 摘要: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在同一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时期道德观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道德观产生了新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也要求全社会各个方面树立新的道德观。为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推动道德本身的建设,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新内涵做一探讨,以求教同仁。 关键词: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观、新内涵 新内涵之一:商业关系中的道德 商业关系,从广义上讲包括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商品供给和需求,以及与这些环节相联系的交通、旅游、邮电通讯、食宿和医疗等公共服务事业。如果在上述这些方面叠加上一定的“不道德行为”,那顾客最终享受到的只能是假冒伪劣产品和糟糕的服务,甚至给顾客造成难以承受的灾难。因此,商业关系中的逆德涉及到千家万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关系中的一个最重要方面。 商业关系中的道德的核心是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讲商业道德实际上就是质量道德,其卜包括商品的质彭、服务的质量以及服务态度的质量等等,涵盖了商业关系中所有的职业道德。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一大重要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规律必然生作用,那些不讲质量道德的人们最终也逃脱不掉在经济上遭受损失而自食其果。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质量道德的形成是平行的。 新内涵之二:金融关系中的道德 金融关系,即一与货币流通以及银行信贷有关的一切活动。这些话动主要是通过银行业务来实现的,如货币的发行和回笼,存款的吸收和提取,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国内汇兑往来以及贴现市场、证券市场活动等等,都是金融活动。银行既是管理金融的行政机关,又是办理信贷业务的经济组织。它发放的是贷款而不是财政拨款,信贷资金的部分来源是各种存款,的提取,更无力发放新的贷款,银行的职能和信贷资金的作用都无法实现。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关系中的道德的核心是信誉,金融道德实际上就是信誉道德。金融关系中的各方只有真正建立起信誉道德,整个社会的金融关系才能理顺。否则,会造成合同和契约形同虚设,金融关系的各方同时连锁受损的恶性循环,致使社会经济秩序混乱,正常的经济活动难以开展。 新内涵之三:雇佣关系中的道德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各种经济成份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做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中国经济发展与道德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与道德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的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经济领域是一个机遇大于挑战的时期,很多的人在这个机遇的时代先富裕起来了。可以说,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基本上是得到了保障,中国的各方面也是欣欣向荣,人们个个安居乐业。然而,在平静的社会动态之中,偶尔也会起一些波浪,任何一种事物是不可能有绝对的平静的。 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说,要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就现状来看,国家的经济水平是上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但是,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似乎是没有上去,反而在不断的下降。我们不禁要质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是已经被资本化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追求的是实现效率以及公平,然而,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贫富分化是越来越明显。富裕的人过着资本主义般奢靡的生活,贫困的人有的连饭都吃不饱。当然这都是人自己劳动的结果,首先是要加以肯定的。可是,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各种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就出现了,人们更加在乎的是财富的多少,追求金钱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很少的人会在乎的是知识的多少,道德素质的高低。 中国的很多企业家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发财了,他们想到的不是回报社会,而是怎样赚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中国很多的企业家的这种素质,让我们不仅感到寒心。远的不说,就说现在的食品安全卫生。我想,我们生活的似乎是担惊受怕,不知道什么是可以吃的什么是不可以吃的。猪肉,是加水的,鸡肉,是灌沙的,牛肉,是猪肉加工的。火腿肠,是加瘦肉精的。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觉得活着就是幸福的了,到处都是危机四伏。平静的社会下面是动荡与不安。商人们是见利忘义。 生活在中国,我们想过没有,大部分的人在为买房子发愁,是什么。难道一套房子的价格真的是如此的昂贵吗?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房地产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他的发展不是质量的发展,靠的是炒作。当然房子是有一定的质量,可是质量也是令人担忧,就像近几年来出现的楼歪歪等,商家的行为真是让人寒心。 生活在中国的中下级人们是辛苦的,工资没有涨,但是,生活的物质必需品却在不断的上涨,去年中国的市场,那些商人真是利益熏心,炒作大蒜苹果,现在的物价此从那时候涨了之后,就没怎么跌国家,可是菜农们,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利益。我们不禁要问这中间的差价要怎么计算。 中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活快节奏的发展,人情的冷漠。老一辈的人总是说,好久好久以前这里曾经是多么的热闹,尽管国家的政策让很多人过上了好日子,可是,总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是微妙了。我们不说别的,就是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的贫富分化不断的加剧,人与人之间尽管在身份上是平等的,可是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了实际的不平等。我们熟知的马加爵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家庭的贫困,让他变得孤寂觉得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尽管他可能在数学领域是一个天才。最后让他走上不归路的,我们觉得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这个社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某些悲剧的发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的产物。这个社会在经济发展的时候,创造了太多的不平等以及道德的丧失。辽宁省一家澡堂的老板可能是因为经营不善,遭到家人的指责,杀了包括自己父亲妻子在内的十多人,很难想象着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格。当然这些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传统道德的沦陷,只是这也真是的折射着中国的现实。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期待,我们不是被政府所幸福,而是生活在中国能够真实的感受到幸福。 从很大程度上说,人类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种代价主要就体现在全球气候变暖

市场经济和道德的关系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市场营销一班 学号: 指导老师: 姓名:

【摘要】有人说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道德水准的提高;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市场经济带来的客观后果是道德“滑坡”。市场经济与道德互斥吗?在很多人看来市场经济多以追逐营利为目的,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而道德这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给人以规范的感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道德建设的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此问题的探讨对社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市场经济道德 题目: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引言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中国经济以世人惊叹的速度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空前丰富,但是在这繁荣的背后也掩盖了许多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道德问题,以至于人们开始怀念改革开放前那段“民风淳朴”的日子,难道市场经济的发展是要以道德的沦丧为代价吗?中国的经济要想进一步发展,社会要想和谐进步就避不开这个话题。 一、市场经济的特征 美国经济学家杜和克洛认为,“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制,由利润动机引导生产经营的私人积极性,以及家庭关于支出决策和储蓄决策的选择自由。”又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汤普逊认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个人选择自由,竞争,利润动机,以及市场需求和供给条件所决定的价格。”可以说市场经济扩大了私有制,以利润为直接的生产目的,生产要素和产品通过市场来分配,市场竞争激烈,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这提高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市场经济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是不容忽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