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

合集下载

市场经济是否有利于道德的发展

市场经济是否有利于道德的发展

市场经济是否有利于道德的发展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市场经济与全民道德的发展有没有冲突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每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迷茫和不解是难免的。

在这个过程中,道德的重建尤为重要,只有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才有可能规范人们的经济活动,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有人以为,市场经济与道德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东西,两者相互排斥,要搞市场经济就别奢谈道德,要讲道德就别搞什么市场经济。

持这种认识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或是以此来否定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必要,或是以捍卫道德的面目出现反对发展市场经济。

有人在嘲讽:"道德多少钱一斤?"有人在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中,经济交往中,尔虞我诈等不道德行为触目惊心,大量的经济案件和经济纠纷,如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不守合同不讲信用等都是缺乏起码道德水准的表现。

这也正好说明,市场经济体件下道德建设的重要和艰巨。

道德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道德不断扬弃、升华、发展的历史。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道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与市场经济发展相抵触、相违背的陈旧过时的道德标准需要摈弃,一项全新的、为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道德标准需要确立,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道德重建的过程。

为什么我们有些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许多新事物看不惯,动不动就斥之为"人心不古"?就因为他们用传统道德标准来看待变化发展了的世界,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当然,由于道德的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决定了它的滞后性。

社会已经发展了、变化了,道德标准还停留在昨天,她的重建可不像作出市场经济决定那么容易。

我国的改革已经进行了15年,每个人都能亲身体会到原有道德观念的变迁,从"无商不奸"到争相经商,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到理直气壮的捍卫自己的经济利益,从"好女不嫁二夫"到大量的辞职、兼职……改革是一场革命,是对每个人脑子里的固有观念的彻底洗礼。

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1.经济与道德的关系(1)经济决定道德。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随着经济的发展,道德观念也会相应变化,会推动人们道德水平的提升。

(2)道德对经济的反作用。

道德作为调整人们利益关系的规范,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之后,就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力量,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道德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有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道德对经济发展的方向具有引导作用。

市场经济的法律保障和道德建设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使得某些企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而有关执法、监管部门的缺失,则使得市场的缺陷和弱点进一步暴露。

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特别需要法律保障和道德建设。

(一)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法律保障提问:市场经济哪些方面是需要用法律来规范的?我们又有哪些相关的法律呢?1、用法律规范市场主体行为问:市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是谁?是企业。

因此,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主要是规范企业行为。

我国通过哪些立法来管理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企业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

当然,除了企业行为以外,自然人作为投资者进入市场,其经济行为也受法律的制约,其利益也有法律的保护。

相关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部署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对部分省会城市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价格行为进行了重点检查,查出的问题。

提问:如果你是消费者,发现自己购买了带有价格欺诈的产品,你会怎么处理?2、用法律规范市场秩序我国目前通过了哪些法律来规范市场秩序?《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产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3.用法律规范政府的宏观调控我国的产品质量问题,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这事实上和政府的监管力度、执法力度不够有关。

因此,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和调控者,其自身行为也必须要置于法律的规范之下。

政府可以做什么,不可以作什么,可以通过何种经济手段来进行经济管理等,都要通过法律加以规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作者:————————————————————————————————日期:2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我记的邓小平同志有这样一句话“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

”所谓风气就是说的思想道德建设,所以说如果思想道德建设搞不好,那么市场经济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

下面将从三方面理解它。

(一),社会市场经济建设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一方面,作为市场经济,它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规则上有相通或相似之处。

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属性和一般规律,是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起在一起的,它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市场经济只是一种手段,它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过去,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为资本主义服务并同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但是我们的市场经济建设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2), 坚持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的反映。

为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把发展、扩大和巩固集体利益作为我们道德建设的重要目的。

3),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及其基本要求和一系列规定,正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出现的新问题出发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道德建设应处理好_三大关系_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道德建设应处理好_三大关系_

2002 年10 月Journal of Lingling Teachers College Oct. 200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道德建设应处理好“三大关系”彭巧云(南华大学社科部,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给当代道德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课题,道德建设相应地也将发生并且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道德建设应立足于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和发展,着重处理好以下“三大”关系:一是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的关系;二是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的关系;三是道德要求和道德追求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道德建设;权利和义务;自律和他律;要求和追求中图分类号:B82.0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20(2002)04-0100-02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给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课题道德作为一种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关系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不断发育的过渡状态。

在这种过渡状态下,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个人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不断增强,追求个人正当利益、重视个人价值、讲求效率、开拓创新、平等竞争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传统的道德观中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正受到挑战,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开始逐步确立;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成熟、不完善,又引发了道德领域的种种问题,如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诱发了部分人唯利是图的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诱发了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在人际关系中导致了人道德观念的淡薄和扭曲等等,对我们的道德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此外由于以前那种仅满足计划经济需要却忽视社会成员个人利益的道德规范体系,已经无法起到指导、规范、调节人们行为的作用,而社会发展和个体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尚未十分清晰或被广泛认同与实践,这又导致了道德领域里相当程度的“失范”,引起了“道德滑坡”,使过渡状态的道德建设困难重重。

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在当今社会,经济和道德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经济和道德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而道德的制约和实践也需要有良好的经济基础。

本文将通过探讨道德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并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探究它们的相互作用。

一、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

道德作为社会的基本准则,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引导的作用。

尤其在当今社会,我们处于一种强调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离不开道德的指引和监督,否则就会导致市场失衡和社会不稳定。

例如,在商业活动中,如果没有基本的道德规范,企业就会为了利润而不顾社会责任,以致于各种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以至于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另外,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污染问题,也需要以道德为指引,明确社会责任并将之落地实践,确保经济发展不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为后代子孙留下良好的环境和自然资源。

二、经济和道德之间需要相互制约,避免出现失衡现象。

经济和道德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

道德的制约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也需要遵循道德的规范。

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在社会繁荣的基础上实现的,而社会的繁荣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

相反地,经济的发展和规范发展是维系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商业道德的合规落地和实践是维护企业和社会形象、构建社会信任的重要途径,避免失去社会信任而导致的消费者流失以及品牌信誉的下降。

同时,道德制约经济的发展是一种保护,避免了市场准入的恶性竞争、资本对劳动关系的不公和产业部门的非法垄断。

以史为鉴,道德制约的不足,也会导致经济的失衡,比如长期以来忽视了社会公正的规范和规定,最终导致了不公和货币扭曲现象的出现,给当今社会造成了不稳定的环境。

三、道德和经济理念的差异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道德和经济理念的差异也是存在的,这一点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由于道德和文化差异,在进入不同国家后,经济活动上面将会存在不同的规模和行业偏好,此外,由于个人道德行为和企业道德责任对于不同历史文化的人群也不同,因而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中会带来巨大的挑战。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降的现实 。 马克思 、 恩格斯说过 :人类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决 “
定 了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 ,所以问题永远只能是摆脱得
多些或少些 , 在于兽性和人性 的程度上的差异 。”因此 , 目 满足
人们 日益增 长的物质需要就应该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 的一个主
要方面。但是 , 人又具有超越动物的精神性的一面 , 的道 人类 德 良知应该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之一。只有 当社会向人们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合 道德性 是 市场经 济 的 内在要 求
( 发展市场经济符合伦理道德要求 一) 合道德性是人类文 明进步的结果 ,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 期 内的经济规律 。 通过公平竞争 , 为经 济主体提供了优越 的经 济活动机制 , 调动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社会潜力 , 以其特有 的市 场经济化扩张力量 , 极大地增进了人类社会交往的机会 , 大大
泛性结合 , 既要宣传和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 高道德 ,
正确的方向性。《 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 公 的颁布对 国民道德
建设提 出了主导的价值观 。 同时 , 有法不依 、 见利 忘义 、 以权谋私 、 假公 济私 、 造假贩 假 、 人利己 、 损 贪污受贿 、 极端个 人主义 的滋长等现象 还不 同 程度地存在着 , 致使社会风气不正 , 伦理道德失范 。对市场经 济与道德的关系应有清醒的认 识 ,在充分肯定市场经济的优 越 性和积极 作用 的同时 ,也应 看到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和不完 善性。市场经济中虽然存 在着许多不道德的现象 ,但守德致 富 、 纪守 法的人是社 会的主流 , 遵 其本 质是好 的 , 否则 就很难 解 释建立在 经济基础 之上的上层建筑中的道德不使现实中 的 经 济衰退 , 却使其不断增长 。 市 场经 济的繁荣 和发 展都 要求 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以守 法诚信 、 等价交换 、 公平竞 争为原则 。那 些不 道德 的现象是 由 许 多原 因造成 的 , 包括经济管理体制 的不健全 、 律规 范的不 法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摘要:市场经济和道德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和伦理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各种观点层出不穷,从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体制缺陷以及市场经济与道德的一致性出发,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诚信是道德建设根本,也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灵魂,而如何改善市场经济中的诚信缺失问题,也与市场经济,道德经济息息相关。

关键字:市场经济道德道德经济诚信(一)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关系的争论一般意义上的经济与道德关系问题自古有之,只是如今尤甚。

“中国先秦时期儒、墨两家的义利之争,西方古典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关于德与福的关系探究,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这一主题和观念。

”①然而,自市场经济诞生以来,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

总的来说,大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道德沦丧和道德失范为代价的,这也就是所谓的道德“代价论”。

在这种观点看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失范及道德滑坡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而这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和道德之间存在着异质性而造成的。

这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市场经济与道德是一致的,市场经济就是道德经济,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市场经济以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尺度和外在价值评价共同构成了其特有的道德维度,而这与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开门鼻祖——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命题是相一致的。

“可以这样认为,西方早期市场经济的经济思想和道德思想,在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命题中,既得到了充分体现,又得到了完全统一,斯密是它的经济思想和道德思想,在目标上,甚至在基本运行机制上,互相贯通,合而为一,他创造的是一元论,而不是二元论。

经济理论和道德理论的高度一体化,这是斯密的理论能够获得成功并对西方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

”②而所谓的道德“代价论”,实质上是割裂了道德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而只是将道德看作对市场经济的外在约束,片面强调了两者相冲突的地方,而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正当性,同时也忽略了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内在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道德观念、政府、企业、个人和法律法规对道德建设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道德观念不仅是人们行为准则的指导,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政府在道德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引导和规范行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

企业也应当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维护商业道德的尊严。

个人的自觉性和道德修养同样至关重要,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地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规范。

文章总结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的道德建设发展方向,以及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道德观念、政府、企业、个人、法律法规、重要性、发展方向、影响。

1. 引言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加强道德观念的宣传教育和规范引导,促进社会成员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和行为准则,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实现全社会的道德进步和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旨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

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在于资源的多元化配置和效益导向,这为人们的自我利益诉求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给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带来了挑战和考验。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道德问题和伦理风险愈发突出,不良行为和失信现象频发,道德观念的淡化和侵蚀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不仅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稳定有序的经济秩序,更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

2. 正文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道德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观念的建设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辨析李抗美(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230053)摘要: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

如何认识和理解二者关系,人们的看法不尽一致,理论界也有不同意见。

本文通过对适应与超越、一元与多元、法治与德治辩证关系的剖析,阐释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并得出如下结论:1·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应当既适应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体现出广泛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2·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导向一元化并行不悖,在道德建设指导思想上不能搞多元化。

3·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法治与德治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关键词:适应与超越;一元与多元;法治与德治中图分类号:B82-053;文献标识码:A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

如何认识和理解二者关系,是近年来我国伦理学界研究讨论的热点,也是有待深化和解决的难点。

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亦是思想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澄清并回答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种种模糊观点和错误认识,事关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适应与超越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首先需要解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定位问题,即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仅仅定位在简单适应市场经济的层面上,还是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完成对市场经济的某种超越,在新的基础上实现适应与超越的统一。

对此,人们的认识不尽一致,理论界也有不同看法。

其代表性的意见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适应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主题,是对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在道德领域影响的切实纠正。

因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就是“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

另一种观点认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只能在经济领域的特定范围内起规范和调节作用,市场经济道德不能成为全社会的普遍道德规范。

因而,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应该“既适应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

(参见《求是》1997年第3期,第37-38页)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是适应还是超越?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溯根求源,看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给道德建设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认真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基础上作出的历史性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引起社会道德观念的深刻变革,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传统道德中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受到挑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逐步确立,广大群众的道德面貌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

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蔓延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蚀人们灵魂,污染社会风气,已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及时把握我国社会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努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当前我国道德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那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应当如何构建?早在去年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就明确指出:“努力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须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

”不久,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要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指导,“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和发扬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今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第4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重申“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的观点,强调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乍一看, 以上论述在提法上有所不同,对同一问题的表述在措词上也略有调整,似乎口径不那么一致。

然而,如果我们不是从字面上而是从精神实质上来领会和把握,就会发现其中包含的基本思想完全一致。

理由有二:其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稍加留意,我们不难发现,在以上论述中,凡是谈到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时候,无一例外同时谈到了发展的问题。

无论是“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还是“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措词和语序虽有少许变化,但核心词都是两个,一个是适应,一个是发展。

把适应与发展联系起来,生动地展示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开放性。

它表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应当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基本道德规范,为现代人和现代社会提供一种普遍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同时依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给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不断充实新的、反映时代特点的内容,从而使适应内在地蕴含着对市场经济的超越,成为不断充实自身又不断超越自身的发展过程。

我们说,道德建设要适应市场经济,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不适应就要被淘汰,道德就无法发挥出对社会生活的规范和调节作用;我们强调,道德建设要超越市场经济,因为如果“市场失灵”、“外部性”等表现出来的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不被超越,道德便不能进步,封闭的道德体系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适应中超越,在超越中适应,这才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的辩证法。

显然,那种把道德建设仅仅定位在简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层面上的观点,只是看到了道德建设要走出“道德至上”误区,应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面,却忽视了道德的先进性和先进道德的引导作用,没有看到发展以及由发展所带动的超越的必然。

道德是人类在精神生活中的自觉追求。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一个引导人们向着道德高峰不断攀登的阶梯。

所谓道德高峰,那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 但它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也不为某些职业和人群所专有。

所以尽管道德的先进性要求目前不是人人都可以达到,但是每一个公民,只要肯付出努力,都有可能达到。

也就是说,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人人都有登上高峰的无限可能。

正因为如此,体现道德先进性要求的超越才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道德的魅力之所在。

以简单适应的观点来指导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虽可避免“假、大、空”的道德说教,但缺乏先进道德引导将不利于发挥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导向作用,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其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

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4《江淮论坛》2001年第5期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现阶段最基本的社会存在。

因此,当我们在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的时候,就不局限于从经济手段上特别是从资源配置的手段上来理解市场经济,而是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上,从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统一中,把它看作是我国现阶段道德建设的经济基础。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道德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并服务于这一经济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由此推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也就是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建,是社会的普遍道德规范,它不能也不应看作是由经济运行机制所决定、只能在经济领域的特定范围内起规范调节作用的市场经济道德或商业道德。

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只能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它表现为包括多个领域、反映多方面要求、体现社会前进方向的道德统一体,其中既有适应市场经济,反映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思想道德觉悟程度的广泛性要求,又有超越市场经济,表达人们对崇高道德精神追求的先进性道德要求;既有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又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以此观照第二种观点,我们不难看出,其结论虽然正确, 但支撑这一结论的根据却不那么充分。

把道德建设直接定位于市场经济道德,由作用范围的局限论证超越的必要,不仅与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不相一致,而且论证的方法过于简单,显得有些勉强。

究其实质,所谓“既适应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只是表明道德在作用领域和范围上有所不同,没有体现出道德的先进性和先进道德的引导作用。

以这种观点来指导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将缺乏规范的层次性,单一的底线道德要求同样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社会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正确定位应该是,既适应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

这种适应与超越的统一,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具体表现为广泛性要求与先进性要求的结合。

缺少广泛性,空泛的道德要求往往沦为脱离实际的高调,道德建设将重蹈“左”的覆辙;缺少先进性,没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人类的道德生活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道德建设也难以落到实处。

坚持适应与超越的统一,是我们对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定位的唯一选择。

一元与多元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还必须处理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价值导向问题。

在道德建设中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导向,理论界一直存有不同意见,一些群众在思想上也有种种困惑,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社会出现了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用多元价值取向来否定一元价值导向,成为我国现阶段道德建设中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

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场革命性变革。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比,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首先是经济结构的多样性。

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经济结构模式。

在所有制方面,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多层次结构;在分配制度方面,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社会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出现了多样化趋势。

其次是利益主体的多样性。

市场经济体制造就了有着各自利益追求、具有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的利益主体,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利益主体单一化的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