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语文试题分析及未来命题走向

合集下载

北京各区2018届高三期末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精选解析

北京各区2018届高三期末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精选解析

北京各区2018届高三期末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精选解析2018东城期末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送别高适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送友人远行,内心惆怅郁结,夜已三更,难以入眠。

B.夜晚萤虫飞舞、秋叶飞落,秋雨连绵,诗人梦中又见友人。

C.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

D.诗人匆忙出门想送别友人,但驻足遥望,却不见友人身影。

16.诗人借钟声、马嘶衬出了清晨的宁静。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赠汪伦》)B.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

(黄滔《马嵬二首》)C.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李约《观祈雨》)D.犬吠疏篱明月上,邻翁携酒到茅堂。

(李中《思九江旧居三首》)17.《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诗,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①本诗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白居易《琵琶行》也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其诗云:“_______,________。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②本诗写送别,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到了自己与家人团聚的场景:“乃瞻衡宇,_______,僮仆欢迎, ________。

”③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为送别之作,王诗云:“城阙辅三秦,________。

与君离别意,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5.B16.D17.(6分)要点一:《送别》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惆怅不舍的心情;《别董大》写诗人对朋友的鼓励,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

2019-2020届高考语文备考:2018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试题分析及未来命题走向-精品随心系列

2019-2020届高考语文备考:2018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试题分析及未来命题走向-精品随心系列

见微知著,闻弦歌而知雅意
2019-2020届备考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还!
2019-2020年备考
2018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试题分析及未来命题走向
我们迟迟没有推出对今年北京高考试题的分析,源于冷静负责,客观前瞻的态度。

今年北京市的诗歌鉴赏题型,难度陡然增加。

不难想象难度增加后尴尬的后果。

我们还是以对比的方式来做一冷静的观察,才能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

1、考纲要求考什么


具体内容具体题型
1、形象意象
人物形象、物象、景象
意境
2、语言风格诗歌的整体风

诗人的个人风

练字
3、表达技巧
4、思想情感主旨情感认识理解
2、北京卷考什么题型设置:。

【北京卷】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全解全析

【北京卷】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全解全析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
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B.“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C.“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
B.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
C.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
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6.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3分)
A.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
B.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
C.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
3.根本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
B.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C.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
D.三个学派对“智能”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2018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详解

2018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详解

2018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详解绝密★启用前2018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详解(整套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

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

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

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

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

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

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

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

“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

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

2018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版)

2018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版)

2018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23分.1.(23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木界的高频词。

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

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

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

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

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

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

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

“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

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

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

2018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详解

2018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详解

绝密★启用前2018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详解(整套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材料一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

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

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

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

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

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

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

“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

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

北京各区2018届高三期末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精选解析

北京各区2018届高三期末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精选解析

北京各区2018届高三期末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精选解析北京各区2018届高三期末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精选解析2018东城期末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送别高适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送友人远行,内心惆怅郁结,夜已三更,难以入眠。

B.夜晚萤虫飞舞、秋叶飞落,秋雨连绵,诗人梦中又见友人。

C.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

D.诗人匆忙出门想送别友人,但驻足遥望,却不见友人身影。

16.诗人借钟声、马嘶衬出了清晨的宁静。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赠汪伦》)B.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

(黄滔《马嵬二首》)C.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李约《观祈雨》)D.犬吠疏篱明月上,邻翁携酒到茅堂。

(李中《思九江旧居三首》)17.《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诗,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①本诗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白居易《琵琶行》也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其诗云:“_______,________。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②本诗写送别,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到了自己与家人团聚的场景:“乃瞻衡宇,_______,僮仆欢迎, ________。

”③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为送别之作,王诗云:“城阙辅三秦,________。

与君离别意,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5.B16.D17.(6分)要点一:《送别》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惆怅不舍的心情;《别董大》写诗人对朋友的鼓励,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

2018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及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语 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

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

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

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

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

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

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

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

“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

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试题分析及未来命题走向
2018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
试题分析及未来命题走向
(图片由网友提供)
理型语文:
我们迟迟没有推出对今年北京高考试题的分析,源于冷静负责,客观前瞻的态度。

今年北京市的诗歌鉴赏题型,难度陡然增加。

不难想象难度增加后尴尬的后果。

我们还是以对比的方式来做一冷静的观察,才能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

理型语文邀请了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来分析北京高考试题的特点,今天推出的是韩老师的诗歌鉴赏分析内容。

一并致谢!
1、考纲要求考什么


具体内

具体题

1、形象
意象
人物形象、物象、景象
意境
2、语言
风格
诗歌的整体风格
诗人的个人风格
练字
3、表达技巧
4、思想情感
主旨
情感
认识
理解
2、北京卷考什么
题型设置:
两个选择题一个主观题。

两个选择题,第一个一般考核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字词的把握和表达技巧的辨别;第二个选择题一般考核表达技巧;
主观题的考核如下表所示:
年份
原试题
题型
2013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4分)
思想情感
2014
3.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思想情感
2015
3. 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

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意象与思想情感
2016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分)意象与思想情感
2017
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
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意象与思想情感
2018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6分)
风格题型
(图片由网友提供)
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韩老师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

(共12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官服。

【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6分)
考点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为: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察
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分析。

选择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古诗阅读中用典的理解运用,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诗歌的基本素养。

简答题考查了对诗词艺术特色的评价,要求考生评论表达的同时,更注重对阅读思维能力的考查。

答题不可以脱离内容和情感,空泛评价艺术特色。

诗词简析:
1.题目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惜别、友情、祝愿均已包含。

2.词中有对人、景(意象)的描写;对事的记叙;对典故、化用诗句的运用。

上阕一二句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点出送行之由,情亲意挚,依依难舍,定下了全词的基调。

一杯简慢而至情无间;不仅写出友情之深,亦且写尽世态之薄;绣衣,是对提刑的美称。

三四句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体现出友情、因失意而壮志难酬之情、关心国家命运之情;五六两句,用和蜀地相关的诸葛亮《出师表》和司马相如《喻巴蜀檄》之典,表达出对友人为国建功立业的祝愿和期许,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七八两句,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尽写自己闲置而无法报国悲愤之情,稼轩期望李正之如椽笔为国建功立业。

下阙儿女泪化用王勃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用要新诗准备贯串庐山色、赤壁浪、铜堤月:看似闲情逸趣、轻松潇洒;以此相勉,实则增加痛心之感!以此寄人,见趣见情见志;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再次互勉。

3.关于和注释相关信息,略。

分题解析: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参考答案【D】
解析:由原文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意为:你到达蜀地时,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不要相忘,时时挂念对方。

并不是怀念过去与李正之一起雪中赏梅之景。

所以选项D为本题正确答案。

15.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解析:题目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上阕绣衣行客功名如椽笔等词,对友人为国建功立业的祝愿和期许之情跃然纸上。

所以选项A正确,为本题正确答案。

B.赤壁矶头千古浪。

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解析:由上文诗句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语境可得知,书写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所以B项写的是赤壁矶景色的壮丽,而不是人生短暂的感慨。

所以B项错误。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解析:望其早归意,词中并没有体现,所以C项错误。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解析:儿女泪,君休滴意为不要有太多小儿女的情怀,太多悲切
,而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没有太多凄苦情感。

所以选项D错误。

参考答案【A】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6分)
解析:本题改变了近年比较阅读的思路,以诗歌艺术特色入题,要求考生评论表达,审题难度较大。

实则注重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考查,有必要从语言风格入手,结合具体内容和情感阐述、赏析。

参考答案:
这句评论是指,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整首词中既有虎啸龙吟般激烈悲壮之情,又有涓涓细流般和缓之感旷达豪放与委婉细腻相辅相成,水乳交融。

上阕词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大气典故、付君侯意象,表达出对友人为国建功立业的祝愿和期许,也有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自己壮年闲居而无法报国的悲愤之情:情感悲壮激烈,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体现出稼轩词旷达豪放的风格;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

下阙通过庐江山色、赤壁千古浪、铜鞮月等意象,写出希望友人不要伤心流泪,用诗写下一路好景色,感受美景,委婉细腻表达出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情感舒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