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比较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赏析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赏析本诗收录于《东坡七集》。

创作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当时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

下面店铺带来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赏析。

原文:和子由渑池怀旧[宋代]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陂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注释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老僧:即指奉闲。

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

蹇:跛脚。

赏析: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

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翻译】人生到处漂泊,犹如鸿雁到处飞翔,留下来的只是雪泥上的指爪。

人之于世,诗之于壁,均如泥上指爪,不过或存或亡罢了。

昔日寺中老僧已死,新建小塔一座,僧舍的墙壁上也看不见曾经题写的诗句了。

进京途中的崎岖道路你还记得吗?路途那么遥远,人那么疲惫,马死了,我们只能骑着跛足的驴前行。

【赏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

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

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

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

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

”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

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

“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

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赏析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赏析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宋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注释: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老僧:即指奉闲。

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三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

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

蹇:跛脚。

赏析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一,行文自然。

首联两句,以的泥鸿爪比喻人生。

一开始就发出法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当飞鸿远去漫后,除行在的泥上偶然留下几处爪痕漫外,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

作者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发出对人生的见解。

用的泥、鸿爪作喻,较漫一般叙事文字直叙人生飘泊不定、匆匆无常要形象、蕴藉得多。

根据清人查慎行《苏诗补注》记载,这个比喻是化用《景德传灯录》中天衣义怀禅师的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迹漫意,水无留影漫心。

”苏轼的比喻非常生动、深刻,在宋代即被人称道,并被作为诗人“长于譬喻”的例证漫一。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以双刀遗子由子由有诗次其韵》《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赏析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以双刀遗子由子由有诗次其韵》《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赏析

【原文】《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以双刀遗子由子由有诗次其韵》宝刀匣不见,但见龙雀环。

何曾斩蛟蛇,亦未切琅玕。

胡为穿窬辈,见之要领寒。

吾刀不汝问,有愧在其肝。

念此力自藏,包之虎皮斑。

湛然如古井,终岁不复澜。

不忧无所用,忧在用者难。

佩之非其人,匣中自长叹。

我老众所易,屡遭非意干。

惟有王玄通,阶庭秀芝兰。

知子后必大,故择刀所便。

屠狗非不用,一岁六七刓。

欲试百炼刚,要须更泥蟠。

作诗铭其背,以待知者看。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一、前言苏轼与相差两岁的弟弟苏辙,一个是才思过人,一个是聪慧异常;一个热情开朗,一个是沉稳内敛。

博考群书,相伴切磋,同出蜀州,大放异彩。

嘉祐二年的千年一榜,上演了“兄弟传奇”,双双高中,文传天下,名动京师,天才卓绝,声震朝野。

才华冠绝天下,手足情深更是众口称誉,千古流传。

仕途宦海同起伏,生活磨砺共担当。

“乌台诗案”,哥哥身陷囹圄,弟弟奔走援救,自求降职以免罪兄长;哥哥贬谪黄州,家资困乏,弟弟居家粗陋,节衣缩食,无私援助。

哥哥贬谪岭南、出海澹州,弟弟紧随其后,天涯沦落,福祸共担。

苏轼一生,渴望与弟弟“功成身退,夜雨对床”;他思念弟弟,深情吟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性命不保,誓言“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今天,我们再读苏轼诗歌,依然为他们兄弟的旷世之情而动容不已。

二、鉴赏我们来看第一首律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嘉祐六年(1061),苏轼与弟弟参加制科公务员考试,双双皆中。

苏轼成绩优秀,当即被授予“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状元待遇,优厚异常。

于是,苏轼挥别弟弟,独立前往凤翔赴任。

在行途经过渑池,接到弟弟的飞鸽传诗《怀渑池寄子瞻兄》。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古诗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古诗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古诗赏析【作品介绍】《和子由渑池怀旧》收录于《东坡七集》。

北宋嘉祐六年,苏轼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

其弟苏辙难遣手足之情,写了首《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

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原文】和子由渑池怀旧①人生到处知何似③,应似飞鸿踏雪泥②。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③已死成新塔,坏壁④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⑤嘶。

【注释】①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③老僧:即指奉闲。

苏辙原唱“旧宿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

”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

④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三年(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⑤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

蹇,跛脚。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白话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创作背景】嘉祐六年(1061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

《和子由渑池怀旧》译文注释及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译文注释及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译文注释及赏析《和子由渑池怀旧》是由苏轼所创作的,全篇圆转流走,一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气脉,是苏轼的名作之一。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和子由渑池怀旧》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和子由渑池怀旧》宋代: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译文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和子由渑池怀旧》注释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老僧:即指奉闲。

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三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

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

蹇:跛脚。

《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语文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模拟综合检测试卷附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模拟综合检测试卷附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模拟综合检测试卷附答案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诗都写到野步所见景色,但其特点不同:第一首诗是春景,第二首诗是的秋景。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拟人手法来写景抒情,请作简要赏析。

(1)生机盎然;萧瑟寒冷(2)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表现出陶醉于春景的怡然之情;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吹走了一年年时光,表达了作者老之将至的感慨。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全诗翻译及赏析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全诗翻译及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宋·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老僧:即指奉闲。

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

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

蹇:跛脚。

译文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赏析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

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

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当飞鸿远去之后,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下几处爪痕之外,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

作者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发出对人生的见解。

用雪泥、鸿爪作喻,较之一般叙事文字直叙人生飘泊不定、匆匆无常要形象、蕴藉得多。

根据清人查慎行《苏诗补注》记载,这个比喻是化用《景德传灯录》中天衣义怀禅师的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苏轼的比喻非常生动、深刻,在宋代即被人称道,并被作为诗人“长于譬喻”的例证之一。

“雪泥鸿爪”这个成语也就一直流传至今。

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11分)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苏辙,字子由;苏轼,字子瞻。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赴任陕西路过渑池。

苏辙送他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

苏轼遂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与之相和。

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宿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奉闲的僧房壁上题诗。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
A.“曾为县吏民知否”一句写出了自己对兄长苏轼仕途前路的担忧,因此表达心中的感慨。

B.“共道长途怕雪泥”中“怕”字含有双关涵义,一是人生道路
艰难,二是一种无可奈何。

C.“应似飞鸿踏雪泥”是成语“雪泥鸿爪”的出处,“雪泥鸿爪”用来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D.苏轼一诗诗风激越高亢,意境恣逸,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行文有气势,不求工而自工。

E.两首诗歌一寄一和,既写出了兄弟二人曾经的共同经历,又表现了二人真挚的兄弟情谊。

15.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

(6分)
答案:
14.AD(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A.“曾为县吏民知否”一句写的是自己对这些经历是偶然还是必然的疑惑。

D.苏轼一诗诗风灵动明快。


15.①前两联用比喻说理,作者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痕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痕,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痕,而推断鸿飞何处。

②颈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

③运用对比说理。

曾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作者以寺舍的今夕变化说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昔
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与如今二人高中进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需放眼将来,奋发向前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