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第26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第26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绿川学校杨红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转折意义;知道改革开放的政策、途径和目标;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标、内容,理解全面小康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地图分析历史格局的方法;学会运用多种资料,论证自己的论点,培养“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治学之风;学会综合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掌握收集资料、辨别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就某一重大历史事件,联系历史,发表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了解,理解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认同改革开放政策。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说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是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中国经济体系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故为重点。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理论性较强,故为难点。
)
三、教学设计
四、 [板书设计]
对内—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促 互进。
初中历史改革开放的教案

初中历史改革开放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实践。
3. 能够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改革开放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的深远意义。
2. 如何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当前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事记,引发学生对改革开放历史的思考。
二、讲授(15分钟)
1. 讲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改革开放的实践和主要内容。
三、讨论与分组(20分钟)
1. 分组讨论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并汇报成果。
2. 学生讨论改革开放的优点和不足。
四、案例分析(15分钟)
教师选取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小结与拓展(10分钟)
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拓展讨论中国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六、作业(5分钟)
布置相应的作业,例如撰写关于改革开放的思考或者观后感。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同时也可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小学改革开放班会教学设计

小学改革开放班会教学设计班会教学设计:小学改革开放教学目标:1. 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改革开放的重大事件和影响;3.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2. 改革开放的重大事件和影响;3. 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展示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故事或者实例,讲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使学生对改革开放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小组合作(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项重大事件或者影响,了解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和影响,并分析事件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2. 各小组派代表介绍讨论结果,其他小组提问或者补充。
四、展示汇报(15分钟)1. 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展示汇报,介绍他们讨论的重大事件或者影响,其他同学提问或者补充。
五、思考讨论(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讨论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改革开放的精神。
2. 组织学生分角色小组进行角色扮演,讨论在面对困难时如何运用改革开放的思维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小结(10分钟)1. 整理学生讨论的结果,总结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和启示,并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七、延伸拓展(10分钟)1. 提供相关书籍或参观机会,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改革开放以及相关历史事件。
2. 在班级内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如展览、演讲比赛等,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教学评价:1. 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结果和展示汇报,评价学生对改革开放相关事件和影响的理解程度;2.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和思考讨论环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3. 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指导学生进行改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班会教学中更好地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掌握重大事件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伟大的改革开放 教学设计(一)

伟大的改革开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事件和成就。
3.总结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内容1.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
–中国经济的困境和国际形势变化。
–改革开放的目标和意义。
2.改革开放的重要事件和成就。
–四个现代化措施。
–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政策。
–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政治体制改革和国际交往。
3.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改善民生和消除贫困。
–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
4.学习反思: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和未来使命。
–思考改革开放对自己的意义和影响。
–探究改革开放的未来发展和挑战。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由教师进行知识传授和案例分析。
2.小组讨论:进行问题引导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3.多媒体展示: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再现和梳理。
4.提问评价: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提问,展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水平。
教学资源1.教材:《小学社会》或《初中历史》等教材。
2.多媒体素材: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
3.网络资源:课件、视频、文章等教学资源。
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讨论等,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作业评估:以课本作业和独立思考作业为主,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思考能力。
3.考试评估:以年终考试为主,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1.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调整。
2.注重课程引导和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兴趣。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趣味性。
4.关注学生的综合评价和发展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反馈。
教学实施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步骤:1.热身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展示有关题目、综述重要事件等方式,引出“伟大的改革开放”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80分钟):–第一部分: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20分钟)•讲授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形势变化。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这节课主要讲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历史。
本课教学内容在第三单元教材中,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学习这段历史,有助于学生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因此,改革开放这节课在本单元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123重点:难点: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引入本课学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这一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生了这样的一幕历史。
(激发学生兴趣,快速引入学习主题)(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播放小岗村村民承包土地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的历史。
2、视频展示凤阳县改革前后的资料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人民公社时期安徽凤阳的一段花鼓词二、“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行于凤阳民间的花鼓词预设问题:同是凤阳这个地方,为什么改革前后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求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指导学生前后桌四人小组互相讨论。
)教师总结:1材料:?() 2((三)1234、问题探究:我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城市与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根本区别?设计意图: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历史,实现历史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说明问题的能力。
教师总结:中国近代史中开放通商口岸是被迫的,便利了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今天的对外开放是为了发展我国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力强盛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理,从而树立努力学习,建设国家的远大理想。
第4课 改革开放 一等奖教学设计

第4课改革开放一等奖教学设计第4课改革开放一等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举措;3. 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改革开放的起因和背景;2. 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3. 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如四个现代化建设、特区建设等;4. 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活动:1. 导入讲解:通过图表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2. 分组探究:学生分成小组,自主研究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举措,并进行小组展示;3. 课堂讲解:教师对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强调其重要性和影响;4.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改革开放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5. 总结评价: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意义和影响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展开讨论。
四、研究评价:1. 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2. 理解能力: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内容和影响;3. 分析思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 展示能力: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展示所研究的改革开放内容。
五、教学资源:1. 图表、图片:用于导入讲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2. 小组活动材料:用于学生自主研究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举措;3. 改革开放案例:用于案例分析和讨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全面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内容和重要举措,培养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活动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设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改革开放初中教案

改革开放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教学重点:1.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1. 改革开放的意义。
2. 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改革开放的意义吗?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教师讲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典型案例。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五、总结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和体会。
3. 提问: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附:教学评价1. 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参与度和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第9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第9课改革开放
人教版第三单元第9课
石玉珍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事业的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等。
2、通过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改革形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特点及相应对策:用多媒体展示大量图片资料和演示改革探索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农村是改革的突破口,国企是改革的攻坚战,开放是时代的潮流。
(2)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影响。
特点及相应对策:通过改革后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和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是完全正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三、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文稿演示,贯穿于整节课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课 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第 1 课时 (共2课时)
授课时间
年月日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异同。
(2)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多层次,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4.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
5.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设问)请简要描述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低程度和中等学生)
(设问)试从对外开放的对象、程度、领域等方面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程度较高学生)
全方位,全国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2)探究国有企业改革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推动农业的大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使用教具
触摸一体机
教
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展示袁庚的照片。
猜一猜:(设问)知不知道照片上的人是谁?
展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图
(设问)知不知道这一句口号的来历。
引起学生的共鸣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文革结束;真理标准大讨论;解放思想;
课后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限时特训
3、高分小练习
板
书
设
计
第3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
后
反
思
2、意义:
①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②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副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目标:1992年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束了“市场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
2、发展:1997年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束了“社会主义姓公还是姓私”的争论)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①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等深层次问题。
②可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接轨。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
五、小结——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①特点: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②意义:吸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促进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的现代化。
三、国有企业改革
1、过程:
①第一阶段从1985年开始,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②第二阶段从1992年开始,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3、最终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六、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展示《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图,显示四个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并提示学生,注意记住“珠深汕厦”这个词从而记住四个经济特区的相关位置。
说一说:建立经济特区的目的?(低程度学生)
(设问)从地理、人文条件等方面思考,经济特区设在珠深汕厦四个城市的原因?(所有学生)
第一组题目:列举落户深圳的著名跨国公司。
沃尔玛 家乐福 三星 百安居 麦德龙 富士康 肯德基 麦当劳等
第二组题目:列举深圳的著名品牌企业。
华为 中兴 创维 康佳 长城计算机
第三组题目:列举深圳在制度创新方面的突出事例。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生产经营方式)
①概念: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最基本的特点是包产到户。
②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人民没有摆脱贫困;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安徽和四川农民的创造取得成功。
③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为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2)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理解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对学生进行拥护改革开放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与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意义;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金威 雅兰 富安娜 BELLE皮鞋 泰丰电话 飞亚达手表等
过渡:经济特区的成功,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展示《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图 ,边动画显示,边讲述:
1.1980年先后建立五个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3.1988年,设立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并把海南岛列为经济特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1、交通便利,对内与对外交通运输便捷;
2、邻近港、澳、台,有利于吸引港、澳、台的资金;
3、都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的交往。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陆城市
课堂小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取得显著效果后,再推广到城市。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现代化建设。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对外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探讨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学习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经济也正在融入世界经济轨道。
2、召开:1978年底北京
3、内容:拨乱反正;重新确立思想路线;工作中心转移;改革开放;形成第二代领导集体。
4、意义:①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②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这是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光辉标志。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