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与三十六计

合集下载

美人计、空城计——三十六计销售技巧系列案例第三十一、三十二

美人计、空城计——三十六计销售技巧系列案例第三十一、三十二

美人计、空城计——三十六计销售技巧系列案例第三十一、三十二袋袋【期刊名称】《中国药店》【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2页(P78-79)【作者】袋袋【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当我们带着功利心去努力说服顾客时,他们是能感受得到的,只有真心为他们的健康着想,拒绝不合理用药,才能赢得顾客的信任。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美人计用于此实指店员要学会运用视觉,对顾客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这其实就是中医学中的望诊法。

望诊在药店可以运用的内容主要包括:观察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络脉、皮肤、五官九窍等情况。

店员具体应该怎么运用?我们通过两个案例来说明。

案例一那天在店里,遇到一位顾客来购买高血压药,我注意到她脸上有一个十分醒目的不同之处,如下图,在这位顾客的双眉之间,有两个明显泛白的区域,我们一般习惯性地称之为“脂肪痣”。

虽然我知道有些顾客有点讳疾忌医,但还是鼓起勇气问她:“大姨,您平时是不是血脂有点高?”大姨本来十分随和的脸瞬间变得凝重起来,警惕地上下打量了我一下说:“你瞎说什么啊,我哪有什么血脂高啊!你们药店的人不要瞎猜好不好,你这个小伙子,看上去挺老实,怎么说话那么难听啊!”见大姨生气了,我只好一直赔不是,说:“大姨,不好意思,我是看您买高血压药,希望您查查血脂,没别的,您别生气,如果您有条件,建议查查体,排除一下,没有最好,没有最好!”还没等大姨消气,我便灰溜溜的离开了。

那天之后我总是怕大姨哪天再来,遇见了尴尬。

果不其然,过了几天,那位大姨真的来了,老远我就看见了,正要转身向药店后面的休息区走,被大姨叫住了:“小伙子,你别走!”我无奈转身,带着十分难看的笑容,对大姨说:“大姨,您,您好!您有什么需要的吗?”大姨快步走到我身边,一把抓住我的手,说:“小伙子,上次你说我血脂高是吧?”我心想,大姨还真记仇,这下完了,没等我回答,大姨又说:“前几天正好查体,我的血脂高真的是高,你是怎么知道的?”听到这,我心里仿佛一块大石头“哐当”掉在了地上。

陈明《经典里的中医智慧》30集讲稿记录

陈明《经典里的中医智慧》30集讲稿记录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学博士陈明。

是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秘书,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研究《伤寒论》三十余载,发表了“《伤寒论》治略与兵法三十六计”、“《伤寒论》课程教学法探讨”等学术论文60 余篇,主编出版《中医四大经典临证指要》系列著作、《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等学术专著9 部。

陈明教授主讲《经典里的中医智慧》,长30集的《伤寒论》导读。

授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在录制时已获得众多现场观众以及同事们的好评,如果能完整的看下来,将会对中医有更加系统、准确的认识。

第1讲《伤寒论》概述:六经与辨证论治伤寒论是中医里边非常重要的一个经典著作。

大家都知道中医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还有后世的《温病条辨》。

《伤寒论》在这四大经典里头,是非常占重要位置的本本著作。

中医看病不管是谁,没有说不用《伤寒论》的方子的。

所以到现在1800多年了,伤寒论后世叫做《经方》到目前为止临床上我们每天还要使。

而且疗效特别好。

所以学中医的,你不管本科生研究生博士,《伤寒论》都是必修的。

开始本科出来研究生。

《伤寒论》的作者是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

张仲景是东汉人,大概生活中公元150--219年,按这个算他活了69岁。

在东汉已经是高寿了。

非常懂得养生的一个人。

从公元170年到185年之间发生了五次大的瘟疫。

那时候人寿命很短。

什么叫伤寒呢,不是说感受寒了,它包括伤风感冒。

但这个寒,它的意思比较宽,它是指整个邪,所有的外邪,从外面来的邪气,当然这里面有:风、寒、暑、湿、燥、火,包括瘟疫。

瘟疫,中医叫做疫疬之气。

凡是从外来的,我们都叫做伤寒了。

《伤寒论》既适用一般的外感病的治疗,也适合于瘟疫的治疗。

包括2003年的非典和现在的甲流。

为什么后世把《伤寒论》看得这么重视?第一,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融到伤寒论中,而且加以临床实践。

数字与国学

数字与国学
49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
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
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
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
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
最大功臣。
西汉司马迁认为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
定六国,功绩卓著,秦始皇尊其为师,
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
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是"尺有所
上联典指"三苏"既是散文家,又长于诗词。父子三 词客指苏轼一家眉山三苏祠,三苏即苏洵、苏轼、 苏辙(苏轼为兄)。下联千古文章四大家是指:韩,柳, 欧,苏。(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北宋欧阳修、苏轼32 )
【国学】
“汉字的四种音调”
古代为平 上 去 入 现代则分为: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33
【国学】
“四大发明”
【国学】
“三姑六婆”
尼姑、道姑、卦姑; 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 稳婆
16
【国学】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不孝有 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 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 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 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 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 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集:文集,即诗词汇编。
36
【国学】
“四大道教名山”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 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37
【国学】
“江南四大才子”
是指明代时生活在江苏苏州的四位才华 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一般认为是 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又称“吴门四才子”

国学第二课内容

国学第二课内容

国学知识第二课1、桃李满天下:【出处】《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释义】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

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2、笔墨纸砚: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文房四宝。

安徽是文房四宝的故乡,湖笔,徽墨,宣纸,歙砚,所以文房四宝均源于安徽。

笔、墨、纸、砚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3、精卫填海: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出自《山海经》。

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

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4、中国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是古代民间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

分别是东岳泰山(山东省泰安市)、西岳华山(陕西省)、南岳衡山(湖南省衡阳市)、北岳恒山(山西省)、中岳嵩山(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泰山曾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

黄山:位于安徽省,属黄山市管辖。

传说是中华祖先——轩辕黄帝修身炼丹而飘然成仙的地方。

黄山千峰竞秀,万壑峥嵘。

有名可指的就有72山峰,其中“莲花”、“光明顶”、“天都”三大主峰,“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四绝称著于世。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宋代文学家苏轼诗作《题西林壁》中,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闻名世界。

最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称,名扬天下。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与鸡公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称“四大避暑胜地”。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华山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誉,数千年来,游人不绝,盛名不衰。

在五岳之中,华山以险著称,登山之路蜿蜒曲折,到处都是悬崖绝壁,所以有“自古华山一条道”之说。

中国古代的书籍阅读理解

中国古代的书籍阅读理解

中国古代的书籍阅读理解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古代的书籍文化源远流长,汉字的发展和书籍的传播始于古代,中国古代的书籍阅读理解一直是人们品味智慧、提升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古代书籍蕴含着极丰富的哲理、励志与人生智慧,通过阅读古代书籍,人们可以深刻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在中国古代,书籍的传承主要通过口口相传和手抄本的形式,书籍不易获得,因此阅读书籍的人往往深思熟虑、精心体味。

古代书籍内容种类丰富,包括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

人们通过阅读古代书籍,了解历史变迁、传统文化,学习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养。

古代书籍阅读理解需要有一定的阅读功底和理解能力,因为古代书籍常常使用古代汉语或方言,文字比较古奥,需要耐心细读、反复琢磨。

古代书籍内容精深,常常包含着作者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背景,阅读者需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才能领会其中的内涵。

古代书籍对于人们的修养与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指导人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才德兼备的人。

《庄子》、《老子》等道家经典则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哲学,引导人们去探索人生的本质和意义。

《诗经》、《楚辞》等古代诗歌书籍则展示了古代人们对生活、爱情、自然的感悟和表达,唤起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古代书籍阅读理解中的难点不仅在于语言文字的古奥难懂,更在于思想的深邃复杂。

古代哲学、文学作品常常揭示了人类的情感、道德、人生哲学等方面的智慧,需要人们不断思考和体会,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

古代书籍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古代书籍需要有耐心、有思辨能力,通过思考和领悟,才能真正获得收获。

中国古代的书籍阅读理解是一项深奥而有益的活动,通过阅读古代书籍,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古代书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古代书籍的智慧之光永远照耀我们的心灵。

医药代表三十六计

医药代表三十六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一代表新到一家不大不小的医院。

里面有个专科,主任是个男的。

第一次见面自我介绍后,拿出产品彩宣,主任看后也觉的不错,要代表去找药剂科和院长,说进来后自然会用。

代表出来后在医药联盟里一问,知道药剂主任胃口很大,院长更大,摸摸口袋,缺钱!在家睡了一晚,过了三天又去了医院,见到科主任,看看四下没人,递上一包中华烟,说药房和院长那没有问题了,只差您一张报告了,暗示烟盒里面有¥。

科主任,说举手之劳,何必破费,中华烟早已进入口袋。

几周后,代表得知药已上架!其实代表根本没有见过院长和药剂科主任,代表知道该院专科用药管理不严,院长和药房更本不会关注到自己的品种!第二计“围魏救赵”一年轻代表接手一家医院。

科室里面有个老中医,听前任说他从不收临床,也不和代表打交道,他的病人却占到全科室的60%。

代表决定先去拜访一下,探探情况。

一天上午,他硬是没有进老中医的门,病人太多了!代表看了眼都红了!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搞定老中医。

终于可以进去了,进去后代表拿出名片表明身份,老中医连忙把代表哄出了门,说着祖国的中医就是被你们这些人毁了的!代表默默的走了,走到半路代表想起家里的母亲,想着自己独自一人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除了电话,没有别的亲人,别的朋友,自己一定要坚强,再坚强。

于是代表走了回去,跟着老中医,跟着老中医回家。

代表发现老中医有个孙子,父母不在身边,那个孙子老是去网吧上网,还不学好,老中医为此也很头疼!代表20出头,是个帅气的小伙子。

代表就常常去老中医的孙子常去的网吧,有意的接近他孙子,渐渐他们成了朋友,代表就给老中医的孙子讲了些社会道理,老中医的孙子也渐渐懂了些事情。

一天在医院,代表被老中医叫住,老中医说,麻烦你照顾我的孙子,我年纪大了,和孙子有些代沟,希望你能帮我随时教导他。

代表的药量直线上升了,老中医没有收过代表费用,老中医说医生开药是天经地义的。

第三计“借刀杀人”一、原文和出处“刀”有和多种!我要说的“刀”是医药公司的业务员!一代表刚到一城市,都说这里不好做。

医学生面试常被问的问题

医学生面试常被问的问题
35、假如你作为科室主任,你如何来开展工作?
一、尽快了解科室基本情况:如熟悉科室人员的职称结构及个人能力,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了解科室设备及运转情况,检验医疗应急措施实施效果,了解科室开展的技术项目及科室文化。
二、在行政管理上,根据上述了解的情况,针对不足,做出相应的完善或改进措施,及时跟进其落实情况;根据人员的技术特点及能力,进行合理分工。
十三、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你如何看待?
百姓看病有两个问题:
① 看病难
原因: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资源远离以人为本,医院分布严重“两极化”,资源配置严重“重城轻乡”。
既然未能给您留下较佳的印象,那么说明有我自身的不足或者有在面试后待总结的方面,这是我今后需要完善的。但我仍然希望能够给一个机会,有幸能面试非常高兴,希望能加盟贵院。我会利用我的优势为医院发展尽力,同时我也相信在这样一家医院,我一定能够通过学习获得发展与提高。
29、你对今天的面试感觉如何?成功的把握吗?/你如何评价今天的面试?你有成功的把握吗?
8、过去经历中有无发生医疗事故、纠纷或失误,得到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未发生过责任事故、纠纷或大的失误,但是诊治偏差有时还是有的,特别在初入这个行业时。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专业理论的不断丰富,基本上很少出现大的偏差。
9、从业经历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医生脱岗等)
。。。年,我刚上班半年时,,有个同事在大年三十下午值班室去理发店理发,在他离开期间,有个病人病情出现变化,尽管值班护士及时给予了基本处理,但是医生接到通知赶到病房时,病人已经死亡。家属因此向医院提出了巨额赔偿,虽然并未通过司法程序。该医生也因此被调离临床转岗。那时病人的维权意识与现在比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仍然给我留下了深刻影响——对医生来说责任重于泰山。而且家属说了句话,令我至今记忆犹新——如果医生当时在场,无论病人出现任何结果,我们绝不会想到院方有任何责任。

中医名著99本

中医名著99本

中医学的教科书能让你成为一个医生,但很难让你成为一个高明医生。

因为教科书的内容只是概括了中医学的起码知识,在临床最安全的范围内去运用辩证论治,包罗的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信息量。

千变万化的临证状态,数千种中药作用目标的不确定性,数万首成方配伍组方的千差万别,如何准确的体会、把握、得心应手的运用?只有你在多读书、勤积累的不懈努力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举一反三,升华你的医术,在临床运用自如,成为一代名医。

下面推荐99种中医名著,供同道中人参考,每种书根据其成就与价值以星号表示其必读的程度(☆~☆☆☆☆☆)1。

☆☆☆☆☆黄帝内经2.☆☆☆☆类经明·张介宾3.☆☆内经知要明·李中梓4.☆☆☆☆☆濒湖脉学明·李时珍5。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清·吴谦6。

☆☆☆三指禅清·周学霆7.☆☆四诊抉微清·林之翰8。

☆☆望诊遵经清·汪宏9.☆☆辨舌指南曹炳章10。

☆☆☆☆☆珍珠囊药性赋4卷金·李杲11.☆☆☆☆本草备要清·汪昂12.☆☆☆☆药征三卷日·吉益东洞附二卷13.☆☆本草纲目明·李时珍14.☆☆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15.☆☆☆☆☆医方汤头歌诀清·汪昂16。

☆☆☆☆☆删补名医方论8V 清·吴谦17。

☆☆☆医方考6卷明·吴崑18.☆☆☆医方论清·费伯雄19.☆☆局方发挥元·朱震亨20。

☆验方新编清·鲍相璈21.☆☆☆☆☆伤寒论汉·张仲景22。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吴谦23。

☆☆☆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吴谦24.☆☆☆伤寒来苏集八卷清·柯韵伯25。

☆☆☆☆伤寒类证活人书宋·朱肱26.☆☆☆☆☆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27。

☆☆☆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吴谦28.☆☆☆☆金匱要略心典清·尤在泾2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中医学与三十六计[提要]荣卫不和而致常自汗出的病理及证治.[阐论]此条不言中风、伤寒,不言太阳病,而以“病”字冠于条首.病,指一般的疾病,非专指感受风寒之邪而言.“常自汗出”,是因荣卫不能相互和调所致.荣卫不和的具体原因,可谓之“荣气和者,外不谐”.和者,平也,即荣气无病;谐者,调也. 不谐,即卫气不能调和,而卫外不固. 荣本身虽然无病, 但在外的卫气不与之谐和,以致卫不护荣, 荣卫相离而致病. 在生理情况下,荣行脉中, 为卫之守; 卫行脉外,为荣之使; 荣滋卫而使卫气不亢,卫护荣而使荣阴不泄, 二者相互维系,相互制约,此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意.本病的原因,由于卫气不谐,而引起荣卫失和.关键在于卫气不谐,对外来看,卫失去了捍卫之职,开合之权, 因此不能固护于表,对内卫不能协和于荣,卫气失固, 荣不内守,所以常自汗出. 虽然荣气和而无病,但卫气不能固密,二者仍然不能相互协调,即所谓“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帮尔”.这种荣卫不和的自汗证,治疗原则应使“荣卫和则愈”,方用桂枝汤.所谓“复发其汗”是指病本见自汗出,又用桂枝汤复发汗之意. 桂枝汤有滋阴和阳,调和营卫的作用,再解肌发汗,可使营卫相和, 卫外为固, 营阴内守, 汗出得愈. 此为发汗以止汗之法, 正如徐灵胎说: “ 自汗与发汗迥别, 自汗乃营卫相离,发汗使荣卫相和; 自汗伤正,发汗驱邪.”对导致本证营卫不和的原因,有以下两种见解:1.由于风邪所伤,用桂枝汤复发其汗, 可达到祛除风邪, 调和营卫的目的;2.是荣卫本身失和所致, 与外感风邪无关. 据原文精神, 从临证体验, 既未言太阳病, 也未述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表证, 笔者认为应无外感风邪的荣卫不和之见解较为正确.桂枝汤的功能, 主要是调和荣卫, 故对卫气不共荣气谐和的自汗证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临证时, 如配合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应用,固表止汗的疗效可增强. 若自汗日久, 肢冷而无热象者, 用桂枝汤加附子, 效果更为理想. 应用桂枝汤治疗自汗证, 不必拘泥于表证的有无, 服法上亦不必啜粥和温复.医疗选录医案一: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杨╳ ,男 ,49岁,1981年9月初诊.患病自汗出, 常见手足自汗出, 精神稍有紧张, 则汗出更甚, 可见面颊、两手汗出如洗 ,时有心烦 ,睡眠欠佳, 疲倦乏力, 脉沉缓, 苔薄白.曾服中西药治疗未效. 治以调和营卫, 益气固表. 取桂枝汤化裁. 处方: 桂枝10克、杭芍12克、炙甘草3克、党参12克、生芪12克、防风6克、生白术10克、生龙、牡各30克大枣7枚、生姜三片,疏药七剂,水煎温服.药后汗减,前方加炒枣仁15克、麦冬10克,继进七剂,汗出已微,睡卧较佳,守方调理而愈,追访一年,未见复发.(聂惠民医案)医案二:自汗证一商人自汗症, 达半年之久, 延医服止涩收敛药如龙牡之类约数十贴之多,毫无寸进. 请东台虎阜名医王子政治疗, 询知病者无发热恶风症状, 汗出不温,精神觉得疲倦, 脉象弱而不振,温剂收涩药已遍服无效. 乃予桂枝汤,不加增减,服五贴而愈.(陈亦人《伤寒论译释》)[原文]病人藏无他病① , 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 此卫气不和也 ,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4)[词解]①脏无他病:指里和能食、二便正常.[提要]卫气不和,时发热自汗出的证治.[阐论]病人,指已病之人,非专指太阳中风病人. 这种病人的特点,无内脏病变,只见有“时发热,自汗出”的症状,而且因循不愈. 这是因为卫气不和的缘故. 卫气处于与营气相离之状 , 卫气向外浮越时, 则见“时发热,自汗出”. 这种荣卫失调,病责于卫. 正常情况下, 荣卫协和 ,阴阳制约;病态情况下, 卫阳亢盛而见发热, 这是阳不得阴制, 卫外不固而见自汗, 亦即阴不得阳护. 治疗也应选用桂枝汤, 和营卫,调阴阳.本证辨证的眼日在于一为“脏无他病”,二为“卫气不和”.论治的要点在于“先其时发汗”. 所谓“先其时”是在发热汗出发作之前,服桂枝汤。

治疗采用“先其时发汗”的原因何在?因为此病在发热汗出,发作之前,营卫较为平衡稳定,易于调节,服用桂枝汤,使药物能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若在发热汗出之后,将会导致汗多伤正。

桂枝汤本为解肌之剂,有时用来发汗,有时用于止汗,为何?桂枝汤发汗作用,是在服药后,啜热稀粥,温复取汗,使药物助阳气升腾,正气得宣,汗出邪散。

止汗作用,非为直接止汗,而是借其桂枝汤调和营卫,使卫能固表,营能内守,营卫和协,汗出得止,所以桂枝汤不但能发汗,而且能止汗。

桂枝汤中的芍药,临床时用白芍还是用赤芍?首先从药物功效分析: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珍珠囊》曰“白补赤散,泄肝补脾胃。

以其用有六:安脾经,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气,三也;止泻利,四也;和血脉五也;固腠理,六也”。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

《滇南本草》曰“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攻痈疮。

“根据前贤之见,白芍可补,赤芍为散,故白芍有敛阴益营之功,赤芍有散邪行血之能。

白芍能于土中泻木,赤芍能在血中活滞。

依笔者之验,用桂枝汤治疗自汗时,以用白芍为佳。

营卫不和所致的“常自汗出”和“时发热自汗出”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自汗症,以及更年期综合症的自汗,在使用滋阴、助阳、清热,敛汗之法,均难取效时,临床用此方治疗,常收良好的效果。

“营卫不和”是指营与卫两者之间的阴阳和谐关系失常的病理表现。

《伤寒论》中所说营卫不和证,可归纳为四种情况:1.第12条太阳中风证,为外感风邪而致“营弱卫强”,宜桂枝汤;2.第35条太阳伤寒证,为外感寒邪而致“卫闭营郁”,宜麻黄汤;3.第53条杂病常自汗出证,为营和无病,卫气不与营气相和谐,而现“营和卫病”,宜桂枝汤;4.第54条杂病时发热自汗出,为卫气不和,即卫自身不和,又不能与营气相和,而现“卫自不和,又不与营协和”,宜桂枝汤。

总之,营卫不和包含以上四种表现,大同有异,分辨明确,有利于临证。

小结桂枝汤证及其治疗范围:1.太阳病中风证,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主表现者;2.太阳病无论中风、伤寒,或汗或下,凡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症者;3.太阳伤寒发汗后余邪未尽,或太阳病下后,脉浮而外邪不解,或太阳病迁延日久,而具脉浮者;4.外无表证,病人脏亦无他病,而见“时发热自汗出”或“常自汗出”的卫气不和证者。

桂枝汤的病机为营卫不和,即“营弱卫强”。

桂枝汤的主要作用为调和营卫、调和阴阳、调和脾胃、调和气血。

本方是通过滋阴和阳而达到治疗目的。

所以桂枝汤具有内和脾胃,外调营卫之功,故无论外感或杂病,皆可用之。

必须注意服桂枝汤,一定要遵守服药规则及调护方法。

2.桂枝汤禁例[原文]桂枝本为解肌①,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①此,勿令误也。

(16下)[词解]①解肌:即解除肌表之邪。

②识:识(zhì音志),记住.[提要]太阳伤寒表实证不可用桂枝汤。

[阐论]本条首先点明桂枝汤的主要功能是解肌、调和营卫,与麻黄汤之发汗解表不同。

若病人见脉浮紧,发热汗不出,是伤寒表实证,应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发散寒邪。

而桂枝汤达不到开表发汗的作用,反有敛荣止汗之弊,所以说“不可与之也”。

若误用之,可使表闭阳郁更甚而使病情加重,以致转成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或发生斑黄、狂乱等种种变证。

正因为误用桂枝汤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因此仲景叮咛:“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提示用汗法解表,既不可太过,又不能不及。

发汗不及,祛邪失时,发汗太过,必招伤正,均能酿成变证,故当常识不忘。

此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意。

[原文]若酒客①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7)[词解]①酒客:指嗜酒之人。

[提要]酒客里蕴温热者禁用桂枝汤。

[阐论]平素嗜酒之人,多有湿热内蕴中焦,素质与常人有异,虽见中风诸证,当慎用桂枝汤。

因为桂枝汤为辛甘温之剂。

辛温助热,苦能助温。

温热内蕴者,在所必禁。

因为温热得辛甘药物能壅滞脾胃,势必使胃气上逆,而发生呕逆,所以说这是“酒客不喜苦故也”。

“酒客病”的含义,解释有异,有人认为是酒客患太阳中风,而见外有风邪,内多湿热;有人认为酒客病是太阳中风之类证。

因为过嗜酒醴,湿热内蕴,导致营卫气血失去和调,而见头痛、身热、汗出、恶心、呕吐等症。

证候表现类似外感,而实非外感。

解释虽异,内蕴温热则一致,所以均不适用桂枝汤。

对“酒客病”的治疗,可考虑以下原则:1.若酒客中风,查其内无湿热者,桂枝汤亦可服用。

或虽可服桂枝汤,但应去甘草、大枣苦温补腻之品,或减其量而行之。

2.从“酒客不喜甘故也”推论而知,凡素体内蕴温热者,使用桂枝汤时,皆应谨慎。

3.确属酒客,又有湿热内蕴,患了太阳中风证,应如何治疗?既患太阳中风,理应用桂枝汤,然湿热内盛,又恐桂枝汤助热碍湿,此时可于桂枝汤中加清热利湿之品,或加清解酒湿之品,如葛花、枳椇子等。

此外,还可用葛根芩连汤、小柴胡汤一类方剂。

本条以举列方式,提出“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目的在于告诫医者,治病用药,应因人而异。

[原文]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19)[提要]桂枝汤不宜用于里热壅盛者。

[阐论]桂枝汤为辛温之剂,对内有热毒壅盛者,则须禁用。

服桂枝汤本不应吐,若服后见吐,必有原因。

从“其后必吐脓血”一句看出,此患者素常必有内痈之疾,体内热毒壅盛。

其热灼伤气血,影响营卫不和,亦可出现类似太阳中风证的表现,如果审定不清,误认为是中风证,而投用桂枝汤,发汗后则伤津,更助长内热,从而促使病情恶化,出现呕吐,继则热毒腐血,内痈破溃,而吐脓血之物。

从以上两条得出,凡内有湿热或热毒者,皆不可误用桂枝汤。

《伤寒例》载:“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正是此意,从而推广论之,凡温热病例,亦当忌用。

“其后必吐脓血也”,是预料之词,非必然之势。

所以服桂枝汤后,是否“必吐脓血”,亦当灵活看待。

小结桂枝汤的禁例证可概括为:1.伤寒脉浮紧,发热汗不出的表实证;2.酒客病,湿热内蕴者;3.内热素盛者;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不上冲的阳气内陷证;5.太阳病误治后的各种坏病。

综上各证类推,桂枝汤是辛温之剂,对时疫温病而阳盛于内,津液先伤,证见口渴舌干、喉痈咽烂等,亦当禁用。

3桂枝汤兼证(1)桂枝加葛根汤证[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葛根四两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麻黄三两,去节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②及禁忌。

宋本《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方中,有麻黄三两。

而方后注曰:“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

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