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14.doc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模拟题

教师资格模拟题

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一、教育知识与能力(占总分40%)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A. 传授知识B. 培养人才C. 发展经济D. 提高国力2. 下列哪项不属于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A. 教育信息化B. 教育民主化C. 教育商业化D. 教育终身化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3. 简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4. 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是什么?5. 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

论述题(15分)6. 结合当前教育改革背景,论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及途径。

二、教育心理学(占总分25%)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7.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中,认知领域的最高层次是()。

A. 知识B. 理解C. 应用D. 评价8. 下列哪项不属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A. 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B. 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奖励C. 过度强调分数和排名D.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9.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0. 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进行教学设计?应用题(5分)11. 假设你是一名数学教师,面对一个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你会如何激发他的学习动机?三、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占总分20%)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当履行哪些职责?(选择一项最符合题意的答案)A. 教书育人B. 科学研究C. 创收盈利D. 行政管理13. 下列哪项不属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A. 爱国守法B. 爱岗敬业C. 关爱学生D. 追求名利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4. 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5. 列举并解释两项与教师相关的法律法规。

四、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占总分15%)案例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6. 案例:某班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课堂气氛沉闷。

作为班主任,你会如何改变这种现状?17. 案例:一位学生家长向班主任反映,他的孩子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欺凌。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4.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4.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4单项选择题1 对下列各组词语划线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u>协</u>(合)力同心英勇绝<u>伦</u>(同类) 鼓足干<u>劲</u>(精神) 置若<u>罔</u>(没有)闻(B)引以为<u>荣</u>(荣誉) 运<u>筹</u>(谋划)帷幄同仇敌<u>忾</u>(愤慨) <u>通</u>(通晓)权达变(C)尾大不<u>掉</u>(摆动) 电<u>闪</u>(避开)雷鸣步履蹒<u>跚</u>(从容) 远见<u>卓</u>(高超)识(D)屡见不<u>鲜</u>(极少) 休<u>戚</u>(忧愁)与共于心不<u>忍</u>(残忍) <u>惹</u>(招引)人注目2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你乘坐在人生的列车上,窗外是_______的景致。

初始,你是_______地浏览,然后却是心动地欣赏。

你忽然很想把它定格成一幅画,装人人生的行囊,但在你有所准备的时候,它却,刷,从你耳边,飞驰而过。

什么都没有留下。

(A)美不胜收漫不经心(B)风光旖旎漫无目的(C)风光旖旎漫不经心(D)美不胜收漫无目的3 下列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任凭主观分析,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u>反而</u>大大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

(B)晚会上,广播艺术团的演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u>无论</u>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称赞。

中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与答案共6套

中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与答案共6套

中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与答案共6套中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与答案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注意事项: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

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

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3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3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3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第一部分教育理论与实践 2. 第二部分专业基础知识第一部分教育理论与实践单项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带点字的读音及字义都正确的是( )。

A.镂空(lōu)【雕刻】饮鸩止渴(jiù)【一种毒酒】B.诘责(jié)【质问】多日归省(xǐng)【看望,问候(父母、尊长)】C.攒集(zǎn)【聚集】满腔热忱(chéng)【真实的情意】D.阴晦(huì)【昏暗】巧言令色(lìng)【命令】正确答案:B解析:A项,“镂”应读作“lòu”,“鸩”应读作“zhèn”,鸩是一种毒鸟;C 项,“攒”应读作“cuán”,“忱”应读作“chén”;D项,“令”是“讨好”的意思。

2.下列选项中的词语按照感情色彩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A.顽强不屈弄虚作假气势汹汹拾金不昧B.贪生怕死野心勃勃再接再厉自私自利C.心狠手辣丢盔弃甲狼心狗肺盛气凌人D.大公无私奋不顾身不屈不挠阴谋诡计正确答案:C解析:A项,“顽强不屈”“拾金不昧”为褒义词,“弄虚作假”“气势汹汹”为贬义词;B项,“再接再厉”为褒义词,其他为贬义词;C项全是贬义词;D 项,“阴谋诡计”为贬义词,其他为褒义词。

故本题当选C项。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今年一季度我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同比增长12.7%,总收入同比增长19.9%,增长数据令人侧目,显示出我国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B.4月以来的多轮强降水使鄱阳湖水体面积由668平方公里扩至2 370平方公里,以致极大地改善了江豚等珍稀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C.国际田联专家诊断,男子110米栏项目仍是刘翔和罗伯斯的天下,刘翔的竞技状态与日俱增,而罗伯斯则稍欠稳定且实力有所下滑D.电视评论的犀利和深刻是主持人思想创造性的外化,主持人只有具备思想的创造性,才能将观点转化为鞭辟入里、发人深省的评说正确答案:D解析:A项,“令人侧目”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29.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29.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29单项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u>斗</u>(dǒu)胆 <u>炊</u>(chuī)烟 <u>尽</u>(jìng)力窟<u>窿</u>(lóng)(B)暴<u>戾</u>(lì) <u>虔</u>(qián)诚 <u>服</u>(fú)从 <u>楔</u>(xiē)子(C)阻<u>隔</u>(gé) <u>模</u>(mó)效 <u>泠</u>(líng)然道<u>观</u>(guàn) (D)<u>唯</u>(wéi)一 <u>符</u>(fú)合 <u>蟋</u>(xī)蟀病<u>患</u>(huàn) 2 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捷报枭雄迫不急待春华秋实(B)爆炸沉缅不径而走人情世故(C)屋脊绿萝柳黯花明闻鸡起武(D)荒谬涣散声名鹊起美轮美奂3 以下选项短语中,词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尾小鱼一枝队伍数片绿叶(B)两头犀牛一艘军舰这副象棋(C)一员猛将两盏淡酒那方池塘(D)一柄宝剑几枚奖章多个角度4 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

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u>巧夺天工</u>(B)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u>凤毛麟角</u>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C)有些地方的球迷,对主队的平庸表现绝不谩骂.而是将大家<u>耳熟能详</u>的老歌即兴换上新词,齐声歌唱,委婉地表达不满(D)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u>捉襟见肘</u>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第一部分教育理论与实践 2. 第二部分专业基础知识第一部分教育理论与实践单项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奇葩(pā) 刎(wěn)颈之交睥睨(nì) 猝(cù)不及防B.赡(zhān)养趑(zī)趄不前莅(1ì)临夙(sù)兴夜寐C.冻馁(něi) 暴殄(tiǎn)天物禅(chán)让惴(zhuì)惴不安D.籼(xiān)稻残羹冷炙(zhì) 祓(bá)除殒(yǔn)身不恤正确答案:A解析:B项赡(shàn),C项禅(shàn),D项祓(fú)。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书刊要装帧,门面要装潢,居室要装修,营造一个舒适温馨而又口味高雅的家可以说是工薪阶层中许多人的梦想。

B.舞台上,弟弟的朗颂声情并茂,姐姐的伴奏锦上添花;母亲心中的那丝担忧很快便烟消云散了。

C.2008年1月以来。

中国居民物价指数CPI出现了明显的涨幅,不少低收入家庭倍感通货膨涨的压力。

D.在骄阳的曝晒下,牵牛花堰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矜持的牡丹也耷拉下了高贵的头颅.失去了先前的神采。

正确答案:A解析:B项“朗颂”应为“朗诵”;C项“膨涨”应为“膨胀”;D项“堰旗息鼓”应为“偃旗息鼓”。

故选A。

3.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于1938年问世,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此书规模之_______,结构之谨严,材料之丰富,考证之_______,问题提出之深刻,剖析解释之_______,实在可为中外学者们的楷模。

A.宏大精准周全B.恢宏精确周密C.庞大精到周详D.宏伟精妙周严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间的搭配。

先看第二空,“精到”意为精细周到,“精妙”意为精致巧妙,都不能用来形容“考证”,排除C、D。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模拟试卷带答案解析 中学语文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模拟试卷带答案解析 中学语文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模拟试卷带答案解析中学语文(满分:100分)第一部分教育理论与实践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1.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

A. 14 周岁以下B. 14 周岁以上不满16 周岁C. 16 周岁以上不满17 周岁D. 18 周岁以下2.2011 年2 月6 日第七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的巴卢安·绍拉克体育宫闭幕,中国代表团夺得11 金10银14铜,位列奖牌榜第四位。

A. 阿拉木图B. 东京C. 乌兰巴托D. 首尔3.( )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用动物来研究学习的人。

A. 桑代克B. 巴甫洛夫C. 斯金纳D. 托尔曼4.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能力,这遵循的是( )。

A. 直观性原则B. 启发性原则C. 循序渐进原则D. 巩固性原则5.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

A. 《论语》B. 《大学》C. 《学记》D. 《中庸》二、名词解释(5分)教师人格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 简述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的具体内容。

2.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二部分专业基础知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包扎.(zā) 殷红(yān) 损兵折.将(zhé) 还.看今朝(hái)B. 劲.敌(jìng) 答.理(dá) 转弯抹.角(mò) 悄.无声息(qiǎo)C. 阡陌.(mò) 膝.盖(qī) 舐.犊情深(shì) 刚愎.自用(bì)D. 镌.刻(juān) 恪.守(kè) 迄.今为止(qì) 煽.风点火(shàn)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中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12(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真谛取缔孝悌瓜熟蒂落有的放矢B.包庇奴婢媲美筚路蓝缕刚愎自用C.驿站后裔臆断神采奕奕自怨自艾D.嗜好对峙吞噬恃才傲物舐犊情深参考答案:c本题详解:A项中的“谛”“缔”“蒂”“的”读音均为dì,“悌”的读音为tì;B项中的“庇”“婢”“筚”“愎”读音均为bì,“媲”的读音为pì;C 项中的“驿”“裔”“臆”“奕”“艾”读音均为yì;D 项中的“嗜”“噬”“恃”“舐”读音均为shì,“峙”的读音为zhì2、下列四项中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荸荠苹果完璧归赵无精打采B.恫吓茄子无动于衷歇斯底里C.悱恻讹诈再接再励宏伟蓝图D.奇葩瘸子处心积虑奋发图强参考答案:C本题详解:C项中“再接再励”的“励”应写作“厉”。

3、下列词语不完全是由意思相反的字构成的一组是( )A.古往今来前俯后仰B.前赴后继南辕北辙C.出生入死深入浅出D.阳奉阴违凶多吉少参考答案:B本题详解: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

辙:车轮压的痕迹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青春意味着勇气多于怯懦,青春意味着冒险多于____ 。

(2)阅读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 ____。

(3)悔恨自己的错误,而且力求不重蹈覆辙,这才是真正的___。

A.安逸严谨悔悟B.安静严谨感悟C.安逸严格感悟D.安静严格悔悟参考答案:A本题详解:安逸:安闲舒适。

严谨:严肃谨慎。

悔悟:后悔并觉悟。

5、将“同时,活着就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

”一句还原到下面的语段中,位置正确的一处是( )。

我们为什么活着?A.活着就应该对生命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14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u>倾</u>慕(qīng) 俊<u>彦</u> (yàn) <u>渲</u>染(xiàn) 嘉言<u>懿</u>行(yì)(B)<u>轩</u>昂(xuān) <u>萦</u>绕(yíng) <u>酽</u>茶(yàn) <u>怦</u>然心动(pīng)(C)<u>黏</u>膜(nián) <u>囊</u>括(náng) <u>笃</u>信(dǔ)桑榆<u>暮</u>景(mù)(D)<u>脊</u>梁(jí) <u>甄</u>别(zhēn) 晋<u>谒</u> (yè) 披肝<u>沥</u>胆(lì)2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时下什么都兴“排行榜”,诸如“金曲排行榜”“小说排行榜”“大学排行榜”……五花八门,<u>不绝如缕</u>,让入目不暇接(B)就在成君忆美滋滋地打着名著的主意时,《麻辣水浒》《经济学演义》等跟风书和《成长力》等“本土”经管书、励志书也纷纷出版——跟风出版让人<u>一言难尽</u>(C)如果中日两国在经济和政治上都能够<u>开诚相见</u>地交换意见,寻求1加1大于2的结果,“东亚共同体”轮廓就逐渐清晰了(D)联大召开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会议,日本《读卖新闻》、《朝日新闻》都以很小篇幅予以“关注”, <u>不期而遇</u>地将报道聚集在“阿拉伯国家缺席这一特别会议”上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综合科技实力方面,我国与我国发展情况类似的印度相比,还有差距;与美国和日本的差距就更大了(B)目前短信息发送特别活跃,运营商正在努力将现在的短信息发送系统升级为多媒体信息发送系统,这样发送的信息将不仅是图片,还可以是文字,甚至是简单动画(C)可惜,这部他创作了很久的巨著未及完篇,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D)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然而,为了争权夺势,曹丕竟然不顾手足情,威逼曹植在七步之内吟成一首诗,否则“决不宽恕”4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学巨匠的诗文专集、选集及各种汇编的整理问世,更是卷帙浩繁,<u>蔚为大观</u>。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繁盛,各国文学读物大量出现,使人<u>自顾不暇</u>。

这里有各种文化珍品的精译精编,有各国新作的争奇斗艳,也有选材不严的作品<u>鱼目混珠</u>,为读者所<u>诟病</u>。

但就其主流来看,文学翻译家的辛勤劳动,大有益于我们文学的“外为中用”,大有助于文学新人的迅速成长,因此也是值得重视的。

(A)蔚为大观(B)自顾不暇(C)鱼目混珠(D)诟病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针对南海出现的新情况,外交部发言人说,我们希望有关各方切实遵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不要采取可能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的行动(B)按照国际上的标准,一般将未开通或开通后平均每年使用频次少于4次(含4次)的信用卡称为“睡眠卡”(C)温家宝说,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全力支持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繁荣稳定(D)今年要在全国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以及“质量安全年”活动,各行各业都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加强质量安全管理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突破口②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③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④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⑤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⑥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A)①④⑤③②⑥(B)①⑥④③⑤②(C)④②③⑤①⑥(D)④⑤⑥③②①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绛,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著有散文《干校六记》(B)杨绛女士翻译的《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是个骑士(C)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围城》(D)《谈艺录》《管锥编》代表了钱钟书先生学术上的最高成就,它们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发行的科技文阅读7 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

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

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

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

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

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

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

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例如,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化,一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

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

再如,当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时,他也必须经历痛苦的文化模式转换问题;同样,当一个个体经历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时期,必须经过个体文化模式的阶段性转变,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

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

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

应当看到,文化转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

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

在文化模式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

另一方面,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

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8 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特定的时代、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B)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总体性转变(C)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在量变过程中发生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质变(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9 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 )。

(A)传统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转变为现代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C)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的变化(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10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B)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交往或交流的接触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的碰撞和转变(C)文化模式的革命意味着由文化危机而达到文化转型(D)文化危机与文化转型密不可分,文化危机一旦出现,就标志着文化转型的到来现代文阅读10 竹思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假如我们判断不错的话,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

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质、风骨,或看到虚心、谦虚,《岁寒三友图》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松、竹、梅从此成为屡屡出现在各种器皿上的图案。

中国文人中与竹子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破了苏东坡酷好竹子的心态,而他策竹杖的风姿,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吟啸且徐行”的造型,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东坡的身后,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

蜀南竹海,地处宜宾,有翠竹数百亩,依山而立,起伏若海,规模亦如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尤其是在高处鸟瞰,当云雾袭来之际,那种海的气势更扑面而来,耳畔似有涛声响起,如果此时有舟楫随绿浪起伏,注定是件毫不奇怪的事。

潜入竹海,同时也沉入绿海,呼吸着有淡淡清香的空气,感觉到绿色的氧气正源源地输入到自己的肺叶里,像清洁剂般清洗着因都市废气而吃力开合的肺,你几乎能够瞬间感到这种大自然珍贵的赐予。

甜丝丝的滋味通过喉头气管,流向四肢百骸,流向大脑及每一根神经末梢和血管,而满眼充盈饱满的绿色,让你快意沉浮,真若化身为一尾鱼儿,沿着印满青苔的小径,管自游向竹林深处。

竹海中的竹子,以粗大的楠竹为主,也有苦竹、慈竹、龟甲竹及人面竹。

与一位竹海作家闲聊,才知道竹子也分公母,母竹产笋,公竹则无。

再细问,才知道每根竹子的每一层竹节都由最初的一根竹枝生出,这竹枝若分出叉的,便是母竹,不分叉的,则为公竹。

就是这么一点区分,简单,却又有大学问。

记得若干年前去安徽,在出产砀山梨的一处集市上,我无意中也获得了类似的知识:梨如人类,亦分公母。

母梨形大,且多汁甜美,公梨则逊色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