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疑难点讲解与课后小习题
高二历史知识点:人民解放战争难点解析

高二历史知识点:人民解放战争难点解析高中复习正在紧张进行中,小编整理了高二历史知识点:人民解放战争难点解析,供考生参考!!一、基本历史线索(一)、从发生时间上讲,本章知识大体处于1945 年8 月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到1949年10 月新中国成立之前。
(二)、从知识结构上讲,本章知识可分成两个时期,即1945 年8 月到1946 年6 月主要是国共双方围绕中国的前途与命运问题所展开的政治斗争。
1946 年6 月到1949 年9 月为三年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主要是国共双方围绕中国的前途与命运问题所展开的军事斗争。
其中,1946 年6 月到1947 年6 月为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一年,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1947 年6 月到1948 年秋为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年,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反攻阶段;1948 年9 月到1949 年10 月为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年,为敌我主力的战略决战阶段。
二、重点难点知识讲解(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政治斗争和内战的爆发1、正确把握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战争结束的前后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不同的:日本败降后,长期以来的中日民族矛盾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不再是支配中国局势的主要矛盾。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个矛盾如何发展,如何解决,决定着整个中国的命运。
2、二战结束后美国的侵华方针:扶蒋反共3、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1)、注意分析1945 年8 月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的原因与意图①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
②特别是由于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③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他可以趁机制造舆论,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的身上;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以利用谈判的机会,一则争取运兵备战的时间,再则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
(2)、注意分析中国共产党参加重庆谈判的原因①捍卫人民的利益,尽一切可能制止内战,实现和平、民主、团结。
部编版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点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政策调整: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法令文件: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竝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改革意义: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空蹩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知识点2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战略反攻:空2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龙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
解放南京:更矽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蠱,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doc

2019长沙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人民解放战争的
胜利
初中历史备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㈠重庆谈判: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
(1)蒋介石目的: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欺骗人民。
(2)毛泽东目的:为了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阴谋。
(3)谈判的结果: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等来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10月10日,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规定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㈡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直插敌人心脏~大别山地区,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⑵三大战役:
⑶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分三路强渡长江。
1949年4月23日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人民达到22年(1927-1949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⑷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违背民意,坚持独裁,发动内战,失去民心;而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与
民主,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与支持。
②人民解放战争中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③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顽强,有正确的战略战术。
+第29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 渡 江 战 役 : 1949 年 4 月 21 日 , 人 民 解 放 军 发 起 渡 江 战 役 。 23 日 占 领 ___南__京_______,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覆灭。 [小练2] 阅读《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示意图》。想一想,渡江战役时国民党 军队纷纷起义反映了什么?原因何在? [提示] 反映了国民党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大势已去。原因:国 民党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 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
2.争取和平民主的尝试。 (1)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_双__十__协__定_____”。 (2)政协会议:1946年1月10日,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及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全面内战的爆发。 (1)全面进攻:1946年6月,国民党向_____中__原__解__放__区_____发起进攻,全面 内战爆发。同年7—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后又经 过4个月作战,进一步挫败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2)重点进攻。
——张小满、宋广伟《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的 妥协与让步》
根据史料,指出国共两党失去和解机遇、共同建国的主要原因,并谈谈重 庆谈判的启示。 [提示] 主要原因: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启示:党派利益应与民族利 益、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在国共两党关系大军千里跃进___大__别__山_____,揭开了战略进攻 的序幕。 (3)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辽沈、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 胜利奠定了基础。
(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①时间、地点:1949年春,河北平山___西__柏__坡_____。 ②内容: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党的__工__作__重__心____必 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了 “两个务必”。 (5)北平和谈:1949年4月,以____周__恩__来____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以 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南京政府代表团在北平谈判,但谈判最终破裂。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解放战争的胜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解放战争的胜利
识记知识点:
1.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部强渡黄河,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此外,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
人民解放军形成了战略进攻的态势。
2.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国民党统治结束。
理解知识点:
三大战役:中共中央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指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东北野战军于1948年9月12日发起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刚结束,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人的领导下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一次规模最大的决战,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
在淮海战役进行的同时,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与华北解放军发动平津战役。
1949年1月,在共产党的争取下,北平国民党守军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高一历史下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基础知识:掌握《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及意义;解放军战略反攻的方向、步骤及意义;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了解三大战役的概况及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能力培养:1、通过对《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分析,并与近代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及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所实施的土地政策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历史问题及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分析解放军在战略反攻阶段主攻方向的选择原因及具体的反攻步骤,培养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阶段性、全面性的能力。
3、通过对三大战役的进程、演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探究历史事件变化发展因果关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学习,归纳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掌握概括、归纳的基本方法。
2、学习三大战役时,要注意相关图表的运用,学会识图读图的方法和形成时空结合的习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而1947年土地改革总路线的制定,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
2、人民解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陆确立领导地位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而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胜利是整个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三大战役的胜利则奠定了解放战争最终胜利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难点: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进程及示意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复习提问:解放战争的第一年战况如何?国统区的情况怎样?(共产党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军队人数不断减少,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
人民民主运动不断高涨,蒋介石集团在政治上日益孤立。
由于美国侵略的加剧,战争的消耗以及四大家族的掠夺,国统区的统济已陷于崩溃的边缘)这时期的解放区又是怎样的状况呢?在党的领导下,军民一心,英勇抗敌,解放区在不断发展,解放战争也在胜利发展。
高中历史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解放战争01知识讲解

解放战争考点解读考点提示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背景:国内外要求;由于内战准备尚未完成,蒋介石采取“___①___、真内战”的策略,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2)表现:①重庆谈判目的:中共为争取和平。
时间:1945年8月底。
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会谈纪要,即《_____②_____》。
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不足: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②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
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全面内战的爆发(1)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____③___解放区。
(2)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国民党军队被迫转为重点进攻。
(3)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___①___,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1)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后长春解放;11月初,解放军攻下沈阳,东北全境解放。
(2)淮海战役:以___②___为中心展开。
人民解放军首先在碾庄地区歼灭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十余万人;在宿县西南围歼援敌黄维兵团十余万人;1949年1月发起总攻,歼灭杜聿明集团军三十多万人,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3)平津战役:东北和华北解放军共同作战,傅作义率军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 ___③___和平解放。
(4)意义:三大战役从战争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北平谈判(1)背景:战场上的大溃败,迫使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
中国共产党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
(2)结果: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高中历史知识大全:“人民解放战争”重难点解析

高中历史知识大全:“人民解放战争”重难点解析人民解放战争是指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领导权,而在中国大陆及海南岛进行的内战,战争以共产党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而告终。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国民党败退台湾。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政治斗争和内战的爆发1.抗战胜利后,长期以来的中日民族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二战后美国的侵华方针:扶蒋反共。
3.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的原因与意图:①迫于和平、反内战的舆论压力;②其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③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的身上。
4.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的原因:①捍卫人民的利益,尽一切努力实现和平、民主、团结;②揭露蒋假和平的阴谋,争取中间力量;③争取政治上的主动。
1/ 45.《双十协定》签订的意义:①迫使国民政府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②揭穿了“共产党不要和平”的谣言;③采取协商的方式解决国内政治问题,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6.政协会议上斗争的焦点、决议及意义。
政协会议上争论最激烈的是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问题。
这一问题其实是重庆谈判以来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争论的继续和发展。
会议最后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有利于实施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
在许多方面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冲破了独裁统治。
7.对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知识。
(1)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2)中共制定的战略战术:在战略上藐视敌人。
反内战具有爱国的正义的性质,获得人民的拥护,这是战争取得胜利的政治基础;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即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对薄弱或孤立之敌,在运动中予以各个歼灭。
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相继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疑难点讲解
与课后小习题
一、疑点难点阐释关于土地改革的性质:应注意从土地改革背景和纲领及其总路线内容加以区别分析。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实际上在抗战结束时就已经开始了。
当时中国正处在主要矛盾的转变时期,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也将变为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统治。
1947 年,解放区大规模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正是顺应这一变化。
另外,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不能满足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中国共产党也必须修改其农民政策。
所以1947 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在土地改革总路线中又指出:有步骤有分别的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这说明此次土地改革运动具有反对封建剥削的性质。
另外《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并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这表明改革保存了农村小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农民成为新的土地所有者;这次土地改革承认了土地小私有,没有建立公有制度。
其经济思想属于民主革命范畴,符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状况,因而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从而保证了革命的顺利进行。
二、点击高考
1 试题分析
(2000 年全国高考题)1947 年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时,国民党军队正在实施的战略是()A 全面进攻解放区B 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C 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线
D 集中兵力防守战略要地【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时空概念的迁移应用能力。
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解放区是从1946 年夏至1947年春,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开始于1947年6月底,所以项时间不合。
项是出现在全面内战爆发前,蒋介石为发动内战而做的准备工作,也不符合题意。
项对国民党军队来说是在中共发动战略决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出现的局面,也即在1948 年秋以后。
剩下项,
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是从1947 年春至夏,而这一时期,解放军正是乘他们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中原空虚之机发起了反攻,符合题意。
答案:B
2 误区诊断
(1997 年全国高考试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④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诊断】本题考察基础知识的同时,考察比较归纳能力。
它要求掌握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路线、抗日战争的双交双减的土地路线,解放战争时期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反帝反封建,应该说这些土地政策都是符合这一纲领的。
消灭封建剥削这一项,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的尖锐化,为了发动更多的人参加抗日,允许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所以不能说也是反封建。
双减双交虽然允许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但也确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因此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从以上分析可以体会出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效。
答案:C
3 高考实战
(1996 年全国高考试题)1947 年6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了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
()
A 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B 全面扩大解放区
C 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D 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答案:D
三、高考动态本节1999 年全国高考试题考察了《中国土地法大纲》,2000 年春季高考考察了战略反攻。
巩固方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1947 年解放区土地改革能够普遍实行的因素有()
①《中国土地法大纲》顺应了广大农民的要求②人民解放军已经开始全国性的大反攻③各
民主党派支持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④ 中共制定了正确的土地革命总路线
A①②③④B①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 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这里的“最基本条件”是()
A 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
B 建立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
C取得占人口最多的广大农民的支持拥护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3 1947 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的重大意义是()
A 决定了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
B 粉碎了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 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 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4 解放战争中,决战时机成熟的标志是()
A 大别山根据地开辟
B 土地改革全面完成
C 敌军集中兵力防守
D 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
5 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
A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 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C 转入战略反攻
D 进行战略决战
6 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制定土地改革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根据()
A 不同时期的斗争策略
B 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C 不同地区农民的状况
D 反对国民党斗争的需要
7 领导解放军开辟了豫皖苏解放区的是()
A 刘伯承、邓小平
B 陈赓、谢富治
C 陈毅、粟裕
D 陈毅、谢富治
8 以下与淮海战役的发动同时进行的军事行动是()
A 攻克锦州
B 解放长春
C 北平解放
D 东北解放军入关
9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提出:“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线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线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人力物力,使我们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方针。
”这段话确定了()
A 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的作战方针
B 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作战方针
C 由防御作战转向反工作战的方针
D 在国统区开辟第二条战线的方针
10 下列对三大战役历史作用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② 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③使华北、东北和华东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④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
11 材料一没收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种方法分配之: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
……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分
配后,禁止买卖。
——中共1928 年井冈山《土地法》材料二没收一切私人的或团体的——豪绅、地主、祠堂、庙宇、会社、
富农——田地、山林、池塘、房屋归苏维埃政府公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及其需要的贫民使用。
——中共1930 年《苏维埃土地法》
材料三一方面要规定地主应该普遍的减组减息,不得抗不执行;另一方面,又要规定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不得抗不交纳。
——中共1942 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材料四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使全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个人所有。
…… 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
——中共1947 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请回答:
①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材料二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②比较材料二、材料三,指出材料三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③比较材料三、材料四,指出材料四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④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中共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基本特点。
二、问答题
12 毛泽东在1947 年12 月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
”请
用具体事实加以分析说明。
答案:
一、1——5 BCDCC 6——10 BCDCB
二、① 材料一实施的是土地公有制,具有社会主义土地革命的性质;材料二没收地主土地,
保留农民的土地私有,具有资本主义土地革命的性质。
结果: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使农民积极参加红军,支援革命。
②材料三有条件的保留了封建土地制度。
结果:减轻地主剥削,改善农民生活,提高了抗日积极性,联合开明地主一致抗日。
③材料四是消灭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结果:翻身的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④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
特点:将革命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三、①1947年春开始,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②1947 年6 月底,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陈谢兵团挺进边区,陈粟率华北解放军主力进攻
地区,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其他解放区军队也转入反攻。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二十年的革命战争第一次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标志着革命军队的空前强大。
③1947 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了全面的土地改革,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成为翻身农民的可靠保证。
这一切都说明,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已在总体上超过了反革命力量,人民革命即将走向全国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