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文综全国卷解析历史部分
2011年高考历史四川卷(解析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解析版12.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来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注意题干中的中国最南方区域限定词,抛开历史知识,就看中国大概轮廓图,经分析A项涉及到今天的广西地区。
相关史实则为秦始皇为统一岭南而修建的灵渠。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考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13.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秦汉时期选官制度变化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作者的观点应该是中国的选官制度由“世袭制”向“官僚政治”转变,西汉初年出现了“布衣将相”的政治局面。
B和D项属于思想方面;A项属于经济方面;只有C项属于要打破世袭制。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考点:中国古代秦汉时期选官制度变化14.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重大变化。
下列赋役制度适应了这一变化的是A.相地而衰征 B.租庸调制 C.方田均税法 D.一条鞭法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变化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联系中国古代税收制度应该是在明朝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张居正实行赋役征银、纳银代役的一条鞭法。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考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变化15.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鸦片战争前中国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比较的理解。
2011年高考试题——文综历史部分(全国卷)解析版

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答案:D解析:经部收儒家经典。
经部是以“十三经”为主和附以解释经书、研究语言文字的著作。
“十三经”即《易》、《书》、《诗》、《仪礼》、《周礼》、《礼记》、《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解释经书的著作如《经典释文》;研究语言文字的著作,如《说文解字》;史部收史学著作。
史部是记述历代史实、地理、时令、职官、政书等著作及历史评论。
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刘知几的《史通》,王夫之的《读通鉴论》,郦道元的《水经注》等;子部收诸子百家及宗教著作。
子部包括儒家(孔子、孟子除外)、法家、道家、兵家、名家、墨家、释家(佛经除外)、农家、医家、杂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及天文、术数、艺术、器物、茶酒、花鸟虫鱼等方面的著作;集部收文学作品。
集部主要收历代作家诗文集(包括别集、总集)及诗文评论。
因此本题汉代乐府民歌属于属于集部。
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一条鞭法”,题干描述的现象:“佃户拖欠地主地租导致地主不能按时向官府纳税,于是地主借贷纳税后就上火生病”。
这一现象主要体现了“佃户——地主——官府”之间的关系,能同时对三者关系产生影响的只有D选项。
题干没有体现“商业的发展”信息,A错误;B、C只体现佃户和地主之间关系,不全面。
14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美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答案:B15《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举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历史(全国卷)答案解析2011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 12 题, 共计 48 分)1、(4分)D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经部,收录的是儒家经典;史部,主要收录的是各种体例的史书,如纪传体、编年体等;子部,收集的是先秦以来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的著作;集部,收集的是历代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
由此可知,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集部,故D项正确。
2、(4分)D材料表明,佃户向“田主”交纳的是实物地租,并经常拖欠地租从而影响“田主”的利益,反映了佃户对“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弱化,但这种弱化是国家(政府)推行“赋役征银”政策的结果,即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的结果。
A项材料不能体现,B项仅仅体现的是佃户与“田主”的关系,而且它是由D项导致的,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A、B、C三项,D项正确。
3、(4分)B作者是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倡导者之一,他感叹的是华盛顿“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反映了他对君主制的反思。
A项是革命派的主张;C项说法错误,因为当时向西方学习主要停留在口号上,尚未真正实践;D项不符合徐继畬的阶级立场。
故B项正确。
4、(4分)B“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说明戊戌变法的措施被废除,维新变法运动归于失败,与此直接相关的是戊戌政变,故B项正确。
5、(4分)D注意陈元孝的诗句“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表达的是对汉族政权亡于少数民族政权的一种悲愤之情,而章太炎以该诗题画并刊于《民报》,说明章太炎与陈元孝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即表达了章太炎对满清统治的不满,要求推翻满清的统治,故D项符合题意。
6、(4分)图片信息表明,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先降后升,这主要是由于1960年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大炼钢铁,由此工业产值开始下降。
2011年高考试题——文综历史(浙江卷)解析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解析版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③④答案: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有整体史观。
该题通过“小国寡民”这一切入点考察中西方的古代文明。
【精讲精析】因为①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
②屈原的“美政”理想是要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变法图强。
③罗马崛起于亚平宁半岛的台伯河畔,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不同。
罗马以蕞尔小邦征服意大利,最后建立了雄霸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在此基础上,罗马人以灵活务实的态度逐步摸索出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验,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丰富和发展西方古代政治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④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它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由此判断②③与题意无关。
13.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①④③D.③②④①答案: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历史时空。
此题主要体现史地综合,考查识记能力。
【精讲精析】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
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这些名窑都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
结合地图可以方便地得出D项。
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答案:B【思路点拨】本题以宋代是否已用煤取代木柴的不同材料作为切入点,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浙江卷,解析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浙江卷,解析版)
D.
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图
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
·浙江文综)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
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思路点拨】本题以宋代是否已用煤取代木柴的不同材料作为切入点,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
此题考查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史观,是近年来各地高考命题比较注重的题目类型。
通过此题,主要考查全面占有史料的重要性,正面和反面资料都要收集,然后再分析,这样才能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商贾捐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论)
解错误的是
B.
指的是
经济”的事物。
因此排除
浙江文综)
①《向日葵》②《有藤椅的静物》③《星月夜》④《弹曼陀玲的少女》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识记能力。
毕加索的立体派和凡高的后期印象主义容易混淆,看教材时要注意区分近似知识点。
《向日葵》、《星月夜》后期印象主义绘画大师凡高的代表作;《有藤椅的静物》
陀玲的少女》是立体派绘画大师毕加索的代表作。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
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
2011年高考试题(解析版)--历史(全国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解析内容摘要:本文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分值的颁布情况、命题的内容、命题的趋势和能力要求、试题考查形式、存在的问题与争议等方面全面分析了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并将今年高考试题与近年来全国高考卷加以对比分析,从中寻找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同时也对今后的高考总复习提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建议。
关键词: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评析一、整体评价2011年高考已经结束,大纲版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与去年的试题结构、题型和题量保持一致,总体难度有所下降。
选择题比2010年的难度有明显降低,但命题的技巧性很高,审题过程中还得要十分小心谨慎,往年出现偏题怪题的现象得到改观,所考查的知识也更加注重教材的观点和相关知识,可以说逐渐回归教材。
命题的思维和考查的角度与2010年的试题有明显的差异,2010年以前的几年间,高考选择题往往追求考查角度和观点的新颖性,体现了向新课标过渡与接轨的特征,但今年选择题在这方面既照顾考查角度和观点的新颖性,也侧重于考查的角度和观点对旧教材的回归。
材料大题的难度和模式与去年的基本保持一致,都注重对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难度都不大,今年的第37题的难度要比去年略有降低,考查的主要是教材的相关知识和观点。
今年第39题的历史部分有个最大特点就是所引用的材料与去年全国Ⅰ卷的第39题的材料都出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材料新颖,设问的角度新,都涉及到国家的兴衰大问题。
从分值的分布来看,中古史占39分,中国近现代史占37分,世界史占24分,侧重于考查中国历史本身,世界史所占的分数比重明显下降。
从命题的内容来看,考查非常广泛而细致,侧重于考查国家兴衰和关注民生的思想与主张,如第16题考查章太炎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用崖山题诗图来激发民族主义和鼓舞革命志士去摧毁满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第37题通过考查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张的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民主思想的认识和主张及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之间的关系等关注民生、改革社会的主张;第39题通过分析秦汉隋唐时期关中周边地区对国家统一强盛的作用以及唐以后“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与国家兴衰密切相关的知识。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部分选择题解析

28、D 本试题主要考查考生正确阅读和理解有效信息,运用 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巴黎公社发布的文告为题干,要 求考生准确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判定正确项,题干提供 的有效信息是巴黎公社“愿意把土地分给农民”,巴 黎公社之所以这样做,意图当然是希望得到农民群众 的支持,因而D项正确。从巴黎公社的有关知识来看, 巴黎公社的革命是一个城市的革命,被围在一个城市 中,与农民断绝了联系,因而A项中的号召农民起义是 不可能的。巴黎公社革命时工农联盟尚未建立,谈不 上进一步巩固,显然不准确。C项与题干不符,因为题 干中“土地给农民、工具给工人”就带有私有性。
25、D 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基本能 力,本题考查考生从地图中提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提供的是“南北朝时期”,从 选项看,A项错误,因为南北朝时经济重心还在北方, 尽管长江流域(南方)的经济有所发展,但还没有超 过北方,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宋朝以后的事。B项所说 的西北地区和岭南地区的经济有所发展,但不能说速 度最快。C项表明的黄河流域的丝织业在南北朝时期并 没有江南和四川地区发展快,南北朝时丝织业发展最 著名的地区是江东有“八辈之蚕”之称和蜀锦。南北 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而南方长江流域相对稳定,因而D 项更符合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所以D项正确。
32、D 提供的是一幅世界投资的示意图,考查考生从 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解读材料的能力,从图 例说明来看,该示意图的核心内容是“投资问 题”,也就是“资本流动”问题,结合所学知 识:金融资本是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可以得 出正确答案D。
33、A 本题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对历史事实理解能力, 本题以“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的文件规定”为题干, 题干中提供了两个重要信息——“1962年”和“以 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从时间上看“1962年” 是农村纠正“左倾”错误取得有效成绩的一年,从 内容上看,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意味着纠正“大而 全小而全”的人民公社体制,因而这一规定是为了 纠正农业中的错误,显然是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恢 复,因而A正确。题干中表明“人民公社”依然存 在,所以不能说是“消除‘左倾’的错误”,因而 C错误。B、D很明显是错误的。
2011年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卷评析

2011年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评析杨秀芹2011年高考终于尘埃落定。
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考试结束后,大部分考生认为其难度比去年要大,特别是时间上显得非常紧张,稍不留神就有写不完的可能。
打开试题一看,今年的历史卷确实不是那么简单,其难度系数会小于0.50。
那么,今年高考历史试卷有哪些显著特点?我们今后的教学和复习中要注意什么呢?。
一、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主要特点1、最大的变化是题型发生了巨变:一是必做题由原先一道37分的试题分解为两道试题,即将40题分化为40题25分,41题12分。
增加一题就相应增加了学生的材料阅读量和分析综合问题的思考时间。
特别是41题单独成题,在平时的模拟试题中没有训练过,文科综合考试大纲也没有提及这种类型的例题,大多数学生显得力不从心,难于适应,甚至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二是选做题由原先选修教材的“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两题任选做一题,扩大到4题任选做一题,增加了“历史人物评说”“民主思想与实践”的两道选做题。
2、41题单独命题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今年的41题“西方崛起的评论题”单独成题,共12分。
一体现要求学生史论结合进行评述。
二是让学生选择其中某一观点进行评述,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施展个人的才华提供了良好的舞台。
三是要求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而不是只局限于某些教材或者权威性著作的观点。
这与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相符,即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要求学生应注意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3、试题的难度明显加大了许多:除了必做题第40题“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德、才观的变化及其原因”,选做题第45题“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第46题“孙中山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的异同”、第48题“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等四题比较容易入手外,其他试题难度都比较大。
一是选择题的阅读量非常大,每题都有许多原始材料,且都是一些比较、综合概括方面的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