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史学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精品课件之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垂覆额际的发丝也已褪色, 从金光灿灿变成银光闪闪, 而现在装饰它的花冠, 经过漫长的岁月也早已失落。
彼特拉克
神的学问 人的学问 人文主义之父
那时我才敢在你耳边低语,
吐露长久以前囚禁的情谊,
说明爱的生命超越坍塌的年月。
……
人间的爱情
突破禁欲主义
达芬奇与蒙娜丽莎
83%开心 +9%厌恶 +6%恐惧 +2%愤怒
复 现世享乐。
兴 的
社会背景: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垄断了欧洲的教育
背 和思想文化, 压抑了人和人性。
景 人才和文化基础:意大利是古罗马的故乡,具有古代希
腊罗马文化的遗存和文化典籍。
文艺复兴的概况
广义来看,我们通常所说的文艺复兴时期是指的欧洲的 _十__四__至__十_七___世纪,而__意__大_利____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布鲁诺(意大利)——发展哥白尼学说
“宇宙是无限的”
为科学献身的布鲁诺
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被绑在 罗马鲜花广场上活活地烧死。他 的舌头被事先钉住,以防他临死 前喊出什么异端的口号来。尽管 这样,布鲁诺的名言还是流传了 四百年而依旧震撼人心:你们在 宣判的时候,比我听到判决时还 要恐惧。
伽利略(1564-1642)
(达芬奇自画像)
专家对《蒙娜丽莎》的解读
“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了你的 情绪而转移。你悲哀吗?这微笑就变成感 伤的,和你一起悲哀了。你快乐了吗?她 的口角似乎在牵动,笑容在扩大,她面前 的世界好像与你的同样光明同样快乐。”
——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最后的晚餐》:耶稣从神坛上走下,坐在门徒们 中间,讨论着共同的话题。自由平等
下面哪些词汇可以反映中世纪人们的精神状态?
高中一年级历史研究报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高中一年级历史研究报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高中一年级历史研究报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思潮和运动,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起因、背景、主要人物和影响。
一、文艺复兴的起因与背景文艺复兴是指15世纪至17世纪期间欧洲发生的一系列思想、文化、艺术和科学上的变革。
它的起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 经济的发展14世纪后期,欧洲逐渐走出中世纪黑死病的阴影,人口开始增长,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为文艺复兴提供了物质基础。
城市的繁荣和财富积累为资助艺术家和学者的赞助提供了条件。
1.2 古代文化的重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发掘和重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与艺术。
曾经失传的古代文献、经典作品被重新翻译和传播,人们开始对古代思想和文化进行研究和模仿。
1.3 基督宗教的危机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会道德堕落、腐败现象严重,教会的财富和权力对人们的信仰带来怀疑。
人们对教会的批判和质疑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一种寻求精神解放和文化创新的动力。
二、文艺复兴的主要人物与思潮文艺复兴催生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艺术家和学者,他们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变革和发展。
2.1 文艺复兴之父-达·芬奇莱昂纳多·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多产艺术家和科学家之一。
他的作品涵盖绘画、雕塑、建筑、解剖学等领域,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达·芬奇的创作风格注重自然的再现和写实,对后世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2.2 文艺复兴的伟大文学家-莎士比亚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戏剧作品,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莎士比亚的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刻的道德冲突,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 人文主义思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一种重视人类个体的思潮,主张人类追求知识、独立思考和个人尊严。
高中历史教案: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高二)

高中历史教案: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高二)一、背景介绍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两大重要事件,发生在15世纪至17世纪。
文艺复兴是指自中世纪末期开始起源于意大利的一种新的思想和文化运动,它以扬弃中世纪封建主义的精神观念为特征,并追求人类个体的尊严和自由;宗教改革则是指对天主教会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并试图改革整个教会体制。
二、文艺复兴的影响1. 文学艺术的繁荣: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作家、诗人和画家通过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开启了一段非凡而辉煌的时代。
例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伟大艺术家创造了许多令人赞叹不已的作品。
2. 科学技术进步: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质疑世界万物,并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哥白尼提出了地日运行学说,启发了后来的科学家进行更多探索。
3. 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不再以宗教为中心,转而将人类个体作为价值追求的核心。
人们强调自由、人权和个体尊严,这一理念挑战了教会的权威,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宗教改革的背景1. 教会内部腐败:天主教堂内部出现了许多问题和腐败现象。
例如,财务浪费、牧师道德沦丧以及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等。
这些问题导致信仰者对于天主教会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2. 社会变革需求:欧洲16世纪处于政治和经济转型时期,社会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这种社会变革需求促使宗教改革成为可能。
3. 新知识与技术传播: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进步使得新观念能够更广泛地传播。
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更容易制作和传阅,为宗教改革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宗教改革运动1. 马丁·路德的启蒙:16世纪初,马丁·路德成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
他质疑了天主教会的一些做法,并于1517年发布了《九十五条论纲》,批评教会的有关售 indulgence 教义。
这一行动引起了欧洲各地对于教会腐败和不公的讨论。
2. 宗教改革运动蔓延:马丁·路德的观念引发了许多信徒的共鸣,逐渐形成了其他反对天主教教义的派别,如加尔文主义和安立甘派等。
世界小史每章主要内容

世界小史每章主要内容世界小史,是一本介绍人类历史的经典著作,作者是英国历史学家H.G.威尔斯。
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从人类出现以来,到20世纪初的历史。
它不仅涵盖了世界各个地区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世界小史每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人类的祖先这一章介绍了人类的出现和演化史。
从最早的猿人到古人类的出现,再到近代人类的出现,阐述了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第二章早期文明这一章介绍了远古时期的文明和它们的发展。
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等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特点都在这一章中得到了详细的介绍。
第三章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一章介绍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描绘了雅典民主、罗马帝国的壮丽历程,以及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文化的卓越成就。
第四章中世纪这一章介绍了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事件。
罗马帝国的衰落、基督教的兴起、封建制度的形成等相关事件得到了详细描述。
同时,还介绍了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和中世纪东方的文化发展。
第五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一章介绍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和文化,以及马丁·路德等人的宗教改革运动,都在这一章中得到了详细阐述。
第六章近代欧洲这一章介绍了近代欧洲的历史事件。
主要内容包括文艺复兴后科学的兴起、新教改革和对抗宗教战争、君主专制的兴起和法国大革命等事件。
同时,也涉及到非欧洲地区的历史事件。
第七章全球化这一章介绍了近代全球化的历史事件。
从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到中国和日本的开放,再到殖民主义和工业革命,都在这一章中得到了阐述。
它也涵盖了非洲、亚洲和美洲等地区的历史。
第八章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章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事件。
它详细描述了战争爆发的原因,发生的历程,以及战后的影响。
还涉及到了战争对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第九章二战和冷战这一章介绍了二战和冷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涵盖了纳粹德国的崛起、苏联和美国的崛起、冷战的发生和结束等重要事件。
第五章 宗教改革运动

第一节 宗教改革运动出现的背景
一、背景 (一)随着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的兴 起,在各个国家建立的具有中央集权性质 的王权政治出现了对宗教的支配权和教会 国家化的要求。 (二)由于罗马教会自身的问题(垄断土 地、政教不分、腐化堕落),一些神学家 (如威克里夫、胡司)从本民族利益出发, 要求教会民族化。
(三)宗教改革是一场争取信仰自由、思想 自由的运动,它一方面肯定了人的世俗诉求,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塑造了 后来西方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文化传统。 (四)宗教改革打破了神学对科学和自由思 想的禁锢,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比如 民众教育的普及、公共教育体系的建立,对 科学真理和宗教真理分离的提倡等都推动了 人的思想的启蒙。 (五)新教反对教士独身,反对违背人性的 禁欲主义,从此,教士结婚成为一种正常的 现象。教士结婚是宗教改革中最有影响的一 项革命。
(二)马丁·路德(1483—1546)
1、路德主要吸收了保罗和奥古斯丁的
神学思想,提倡“因信称义”,即人 的救赎不在于教皇和教会而在于人的 个人信仰,只要信仰上帝的人,都能 得到上帝的恩典。 2、受到犹太教信徒和上帝之间的交流 不需凭借其他中介思想的影响,直接 从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翻译《圣经》, 使得广大信众能直接接触圣经原文, 从而揭露罗马教会任意篡改《圣经》 原文、愚弄人们的可耻行径。
三、罗马教廷改革的意义 1、明确了教义、纯洁了教会,规范了教士 行为。 2、巩固了天主教在欧洲的地盘,拓展了海 外传教活动,使得传教区域不断扩大。 1543年,西班牙人罗耀拉在巴黎创建“耶稣 会”。 3、教会对教育的重视,使得欧洲人的文化 知识水平大大提高。 4、对善行的强调推动了欧洲慈善事业的发 展
外国教育史——第5章

第五章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中世纪西欧的教育从公园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MilddleAges),这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西欧中世纪教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教育。
一、西欧中世纪早期(五世纪末至十一世纪)的教育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封建主和农奴是封建社会两个主要的阶段,他们之间的敌对的阶级矛盾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而使封建教育也带有明显的等级性特征浓厚的宗教性成为西欧封建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一)教会学校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教会学校1、修道院学校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
就其发生而言,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
未来准备将来担任僧职的贵族和僧侣子弟,自幼入院并住宿于修道院内而学习的,称内学;不准备担任僧职的人,则不住院内而学习的,称为外学。
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2、主教学校主教学校又称大教堂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3、堂区学校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二)世俗教育在西欧中世纪,除了教会学校之外,随着封建国家的建立,也出现了适应中世纪社会和生活的世俗教育。
世俗教育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宫廷学校、骑士教育1、宫廷学校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曾招聘有学识的僧侣,对帝王、王族和大贵族的子弟进行教育,教以“七艺”、拉丁语和希腊语,培养他们担任治理封建国家的官吏,这就是欧洲大陆上的宫廷学校2、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结合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封建主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法兰克王国在9世纪后期,就确立了封爵制度,国王以下依次为公爵、伯爵、子爵、男爵,最低一级的封建主是骑士骑士教育的实施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它通常分为三个阶段:(1)从出生至7~8岁,这个阶段为宗教教育阶段;(2)7~8岁以后,这个阶段通常称为“礼仪教育阶段”;(3)从21岁,被称为“侍从教育阶段”教育内容: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被称为“骑士七艺”综观骑士教育的全部内容,都在于灌输服从与效忠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训练勇猛作战的本领,但却非常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二、西欧中世纪后期(十一世纪至十四世纪)的教育十至十一世纪时,修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提高,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交往开始活跃起来。
世界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世界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被誉为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两大事件。
文艺复兴代表了人类对文化和艺术的重新追求,宗教改革则标志着人类对信仰和教规的重新思考。
两者共同塑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面貌,为后世的发展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艺复兴:重塑人文精神文艺复兴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并逐渐蔓延至整个欧洲大陆。
它是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思想的文化运动,旨在恢复古典文化的荣耀和重建人类的自尊。
这场运动在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领域激发了许多杰出的创作和思想。
在文学方面,文艺复兴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诗人。
例如,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通过他们的杰作,展示了人类对美的无尽追求。
莎士比亚则在戏剧领域创作了众多经典作品,如《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在艺术领域,文艺复兴艺术家通过绘画和雕塑等形式,呈现了对人体解剖和透视的精确研究,为后来的艺术家树立了榜样。
同时,文艺复兴还推动了印刷术的兴起,使知识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在哲学与科学领域,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们探索了许多新的理论,并提出了突破性的观点。
哥白尼的地心说推翻了传统的宇宙观念,开启了现代天文学的大门。
伽利略的实验和数学方法为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科学领域的革新。
二、宗教改革:重塑信仰与教规与文艺复兴同时期,宗教改革在欧洲也迅速展开。
宗教改革由一些勇敢的改革者领导,他们对教会的腐败和教规的违背提出质疑,并试图恢复基督教的纯粹性。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在1517年发布了《九十五条论纲》,批判罗马天主教会的贩售赎罪状和其他不合理行为。
路德提出的“唯独信仰”的核心理念,强调个体与上帝之间的直接联系,对传统的教会体制产生了巨大冲击。
宗教改革除了对教会进行批评外,还涉及到了教义和教规的改革。
约翰·加尔文提出的预定论理论对后来的新教教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宗教改革运动也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强调每个人都有权利学习圣经和自由思考。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欧洲发生了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这些事件对欧洲宗教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分析其原因、影响以及对欧洲社会的长远意义。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人们开始对宗教信仰提出质疑,他们希望从追寻内心真理和自由的角度重新审视宗教。
此外,教会的堕落也成为了人们对宗教改革的推动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宗教改革者们开始提出批评教会体制和信仰实践的理论,试图推动宗教改革。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出现了许多与宗教改革相关的重要人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他是德国新教的创始人之一。
路德通过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等著名文献,公开质疑教会的教义和实践,并提出“唯独信仰”的观念,鼓励信徒直接与上帝建立关系,不再依赖教会的中介。
其他重要的宗教改革者还包括瑞士的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和英国的亨利八世(Henry VIII)。
三、宗教改革的内容宗教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对教会体制和信仰实践的批评和改革。
宗教改革者们主张将基督的道德教义重新放在宗教实践的中心,并呼吁信众主动参与宗教仪式和教会事务。
他们强调对圣经的重视,并试图将圣经翻译成通俗的语言,使更多的人能理解并接触到宗教经典。
此外,宗教改革者们还提出了信仰自由的观念,主张每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并反对教会的权威和教义的强加。
四、宗教战争的爆发宗教改革导致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战争的爆发。
这些战争主要发生在16世纪和17世纪,涉及到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
最著名的宗教战争包括法国的宗教战争和德国的三十年战争。
这些战争造成了大量的死亡和财产损失,同时也导致了无数的流离失所和社会动荡。
五、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带来的影响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足 : 首先,人文主义者并不把历史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 . 其二,在人文主义史学家心中,占首要地位的是如何 进行有夸张性的描述,而不是追求历史事实的真相, 不考虑历史的准确性. 其三,人文主义史学家抛弃了中世纪的迷信,权威, 但以对古代文化的盲目崇拜代替了对中世纪神权的崇 拜. 总之,人文主义史学家虽然提出了新的思想,观点和 方法,但其本身并非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人文主 义的史学还不能成为一门科学.
英国 : 托马斯莫尔 (Thomas more, 1478-1535)
《乌托邦》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理查三世传》(History of Charies III).被称为"第一部英文历史范例". 也是第一部用近代英文散文写的有文学 价值的历史著作.作者模仿古典传记作 品l对研究亨利七世早期生活有价值.
(三)西欧其他国家的人文主义史学 15世纪以后,文艺复兴运动先后波及到意大利 以外的西欧各国,这些国家也先后产生了人文 主义史学.此时因文化背景,政治经济情况各 异,人文主义史学而各具特色;其次更为关心 宗教和神学的争端;其三塔西陀开始取代李维 成为大多数历史家崇拜的对象;其四人文主义 史学带上了浓厚的民族主义的色彩.
二,宗教改革时期的史学 (一)宗教改革与教会史学 马丁.路德
宗教改革运动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运动,也不是一般 的教义争端,而是触及到每个人的宗教信仰的一场群 众运动,是资产阶级和广大农民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 专制制度的一场革命运动,并逐渐扩大到整个欧洲. 因此它的战斗性比文艺复兴强烈得多,从这点上看, 它比文艺复兴要前进一步. 在新的基础上产生了欧洲16世纪的教会史学. 进步的宗教改革,却对史学的发展起了消极作用—— 打断了史学世俗化的过程. 宗教改革也给人文主义史学以新的推动力:一是论战 的双方都要引用历史文献,这就刺激了对古文书的考 证,增加了文献的准确性;二是对天主教会的攻击不 再是要求改进它,而是要摒弃它,推翻它.
政治学派 马基雅维里 (Niccolo Mach iavell; 1469-1527年)
马基雅维里主要是个政治理论家, 《君主论》(亦译 《霸术》) 政治思想: 首先,强然要求意大利统一,摆脱外国人的统治和教 皇的控制; 其二,认为君主制是国家统治的最好办法.但同时认 为有贵族和市民监督的共和国是最稳定的政治形式; 其三,否认政治斗争中的道义原则,主张为达到目的 可不择手段.他的这种思想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也反映了当时意大利政治斗争的 形势——你争我夺.
15世纪出现的另一个史学流派为博学派,其主要特点 是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注重史料批判.这个学派的出 现,表明史学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弗拉维奥比昂多(Flavio Biondo, 1388-1463):他的 学术活动在考古与历史两个方面. 考古著作:《罗马的建立》(《Rome Established》) 《话说意大利》(Illus-trated Italy)和《罗马的伟绩》 (Rome Triumphant)等.近代考古学的最早奠基者. 历史著作:《罗马衰亡以来的千年史》(Decades of History Since the Decline of the Power of the Remans),共30卷
法国 : "胡格诺战争" (1562-1598) 亨利四世 (1589-1610在位) 波旁王朝 民族主义倾向
法理学家和历史哲学家让波丹(Tean Bodin, 15301596) : 《论国家六书》最早提出了国家主权的理论. 《理解历史的方法》(Methodus et fa-cilem historiarium cognitionem,亦译《史学易知法》), 近代第一部历史方法论的著作 对西方史学理论的贡献: 1 把历史当成一门有独特内涵及体系的学科来研究 2 关于历史规律的研究: (1)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2)把进步论的思想引进了历史学的领域 (3)把人类历史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成为后来黑格 尔历史哲学的先导.
第五章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时期的史学(14—17世纪初)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 在西欧,从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初叶这三百年间被称 为"文艺复兴"时期.这是近代西欧各国第一次文化 世俗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 伟大变革,标志着从"中世纪"转入"近代"的巨大 发展. 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词是意大利人文主义历史 学家瓦萨里于1550年在他的《意大利艺苑名传》 (Live of the Great Painters, Sculptors, and Architect) 中首先使用的. 文艺复兴最早起源于意大利,并以此为中心扩展到整 个西欧.
作为历史学家,马基雅维里的主要著作是《佛罗伦萨 史》(8卷) 马基雅维里的思想感情和史学观点是最接近近代资产 阶级的 : 第一,摆脱了"四君主国"的思想体系 ; 第二,表现出近代资产阶级民族观念; 第三,对基督教会,教皇是否定的,对教廷报敌视态 度; 第四,试图用国家内部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来说明历 史. 在体裁上 ,摆脱了中世纪编年史体例. 在写作风格上,用意大利文写 作,以哲学的思辨来写 历史的.分析了历史的连续性和因果关系.
史学研究的特点与贡献: 专门注意文化,学术的研究. 新的分期法:"中世纪",独立的历史时期 对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彼得拉克的一种 观点)提看法.他认为这个时期是西欧各个民 族人民,形成和创立自己文化的时代,肯定了 中世纪的价值 ,确立了中世纪的历史概念 . 精心搜集材料,能够对史料进行严肃的考证和 批判.
法国 : 道比涅(d'Aubigne, 1550-1630):《世界通 史》(Histoire universells)15卷 . 英格兰: 福克斯(John Foxe, 1516-1587):《基督教 殉道者行传》 苏格兰: 约翰诺克斯(John Knox, 1505-1572):《苏 格兰宗教改革史》(History of Reformation of Religion Within the Realm of Scotland)
文艺复兴核心 内容是人文主义. 彼特拉克( 1304——1374) "人文主义之父"
(一)人文主义史学的一般特征 首先,在史学观上,人文主义史学表现出与宗教世界 观的分离. 第二,抛弃了中世纪流传的"四君主国"(四帝国) 体系 . 第三,力图模仿古典的特别是罗马史学的形式和风格 . 第四,人文主义史学家大都勤于收集古代的文献和手 稿. 第五,人文主义史学反映了正在萌芽的民族主义意识
宗教改革的时教会史学的特征: 首先,宗教改革的史学具有浓厚的宗教 性,教会的历史成为著述的基本内容. 其次,同中世纪的传统保持着更紧密的 联系. 其三,宗教改革时期的史学具有强烈的 民族主义情绪
(二)宗教改革时期的西欧史学 路德派史学家:《马格德堡世纪史》(Magdeburg Centuries)或《世纪史》(亦称《马格德堡按世纪论 述的教会史》),马提亚佛拉西阿斯(Matthias Flacich Illyricusa, 1520-1575)的领导下集体编成,计 13卷. 主要特征: 其一,收集了极为丰富的资料,但缺乏批判和考证. 其二,以"世纪"为准的分期法,是对人文主义史学 的一个倒退. 其三,有极强的主观,武断和偏见. 其四,记载了许多与宗教争端关系不大的史料 . 其五,作者站到了世俗一方.
参考文章
冯英:人文主义历史观对古典人本主义的超越,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赵文亮,赵东喜: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对马基雅维里的 研究,<<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02期 邓集文: 马基雅维里主义评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年02期 陆启宏 ,倪挺刚:浅析马基雅维里史学中的现实主义, <<学术研究 >>2001年04期 徐善伟:试论波丹的史学思想,《史学理论研究》 1997年01期
天主教会:巴洛尼奥(Caesar Baronius, 1538-1607), 《教会年代记》(Annales Eccle部史料 价值极高的著作. 德意志: 约翰斯莱登(John Sleidan, 约1506-1556):《皇帝 查理五世时代政治,宗教情况实录》 (Commentoriarum de statu religionis et reipublicae, carolo v caesare),共26卷 .政治史 ,批判精神, 史料价值 高.
(二)意大利的人文主义史学 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 的"圣地" 佛罗伦萨 广场
在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中,首先兴起的是修辞学派,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利奥那多布鲁尼(Leonardo Bruni, 1369-1444) :12卷的《佛罗伦萨史》 (Histary of the Florentiue People) ,《意大利当代 重大事件述评》(commentary on Contemporary Events in Italy亦译为《意大利史评述》) ,《希腊 史》,《布匿战争史》,和《意大利抗击哥特人的历 史》. 首先在历史学领域中打出了人文主义的旗帜,认为历 史应当记载"人事",探求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供 人们借鉴.在历史的解释上,他是文艺复兴时期强调 人性和心理因素的第一位历史家.在这方面他是马基 雅维利亚的先驱和师表.
思考题
1.人文主义史学的特征 2.马基雅维里的著作及其史学思想 3.波丹在西方史学理论上的贡献 4.宗教改革时期教会史学的特征 5.名词解释:《马格德堡世纪史》,巴 洛尼奥(巴洛尼阿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