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治疗的进展

合集下载

人工肝技术的报道范文

人工肝技术的报道范文

人工肝技术的报道范文人工肝技术是近年来医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为肝功能衰竭患者提供了一种希望。

随着肝脏疾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传统的肝移植手术因为供体短缺、手术风险大等问题,使得患者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而人工肝技术的出现,为这部分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人工肝技术的原理、发展历程以及临床应用情况,并展望未来该技术的发展前景。

一、人工肝技术的原理人工肝技术是通过一系列装置模拟肝脏的生理功能,帮助患者暂时维持生命的一项治疗手段。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人工肝技术,一种是外植型人工肝,另一种是体外循环型人工肝。

外植型人工肝是将人工制造的肝组织植入患者体内,辅助患者恢复肝功能。

这种技术需要有足够的人工制造肝组织,并且需要进行器官移植手术,手术风险和难度较大。

而体外循环型人工肝则是通过体外装置模拟肝脏的生理功能,包括代谢、解毒和合成等功能。

该装置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将患者的血液与人工制造的生物反应器进行交互,达到辅助肝脏功能的目的。

这种技术无需进行器官移植手术,且操作相对简单,因此在临床上应用更为广泛。

二、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历程人工肝技术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随着生物技术和医疗器械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肝技术逐渐得到了实现。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首次成功开发出体外循环型人工肝装置,并在动物模型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随后,这项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家医疗机构开展了人工肝技术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其中不乏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

如日本的东京大学医学部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了体外循环型人工肝系统,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该技术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

三、人工肝技术的临床应用目前,人工肝技术主要应用于急性肝功能衰竭、慢性肝功能不全以及急性肝损伤等肝脏疾病的治疗。

通过体外循环的方式,人工肝装置可以暂时代替患者肝脏的功能,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并争取到更多的治疗时机。

人工肝新技术年度总结(3篇)

人工肝新技术年度总结(3篇)

第1篇2021年,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肝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在这一年里,我国人工肝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新技术的研发、临床应用和推广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以下是2021年我国人工肝新技术的年度总结。

一、人工肝技术新进展1. 人工肝治疗设备不断升级2021年,我国人工肝治疗设备在性能、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

新型人工肝治疗设备具有更高的过滤效率、更低的能耗和更少的并发症,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2. 人工肝治疗技术不断创新在人工肝治疗技术方面,我国学者成功研发了多种新型人工肝技术,如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PLTP)等。

这些新技术在治疗肝衰竭、肝性脑病等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

3. 人工肝治疗适应症拓展2021年,我国人工肝治疗适应症得到进一步拓展,包括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肝性脑病、肝功能不全等。

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更多患者受益,提高了治愈率和生存率。

二、人工肝技术临床应用成果1. 治疗效果显著2021年,我国人工肝治疗患者数量持续增长,治疗效果显著。

据统计,接受人工肝治疗的患者中,治愈率达到了60%以上,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病情,降低了死亡率。

2. 医疗资源优化配置随着人工肝技术的普及,医疗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

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开展人工肝治疗,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

3. 国际交流与合作2021年,我国人工肝领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知名医疗机构和学者分享研究成果,提升我国在人工肝领域的国际地位。

三、人工肝技术未来展望1. 新技术不断涌现未来,我国人工肝技术将不断涌现新技术,如生物人工肝、基因治疗等,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

2. 个性化治疗成为趋势随着医学的发展,个性化治疗将成为人工肝治疗的重要方向。

通过基因检测、生物信息学等技术,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 智能化、精准化治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将使人工肝治疗更加智能化、精准化。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王琨1李海红2邱焕昀2杨建波2卜超颖2纪薇2谢凤杰2银1.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2.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重症医学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00[摘要]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脏损害,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

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肝移植是有效的解 决手段,但受供体短缺的限制,难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目前,非人工生物型肝支持系统常作为肝衰竭治疗的一 线手段,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及血浆透析滤过为临床常用的三种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方法,这三种治疗 方法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脏功能,但均存在不足之处。

本文旨在对这三种方法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肝衰竭;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血浆透析滤过;治疗[中图分类号]R5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21)03-0184-04Research progress of non-biologic artificial liver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 failureWANG Kun!LI Haihong^ QIU Huanyun2YANG Jianbo2BU Chaoying^ JIWei2XIE Fengjie21.Mudanjiang M edical UniversiLy, Mudanjiang 157000, China;2.InLensive Care UniL, Hongqi HospiLal AffiliaLed L o Mudanjiang M edical UniversiLy, Mudanjiang 157000, China[Abstract] HepaLic failure is a com mon and serious liver damage in clinical pracLice wiLh exLremely dangerous condi- Lions and a very high morLaliLy raLe. Liver LransplanLaLion is an effecLive soluLion L o Lhe poor LherapeuLic effecLs o f in- Lernal medicines. However, limiLed by Lhe shorLage of donors, iL could hardly be widely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Lice. A l presenL, n on-b iolog ica l arLificial liver supporL sysLem is ofLen used as Lhe firsL-line means for LreaLing hepaLic failure. Plasmapheresis, 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Lion and plasma diafilLraLion are Lhree commonly used meLhods for LreaLmenL of n on-b iologica l artificial liver, all of which can improve liver funcLion L o some exLenL, buL all o f Lhem have some shortcomings. This paper aims L o review Lhe LherapeuLic effecLs of Lhese Lhree meLhods in LreaLmenL of hepaLic fail­ure L o provide clinical reference.[Key words] HepaLic failure; N on-b iologic artificial liver; Plasmapheresis; 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Lion; Plas­ma diafilLraLion; TreaLmenL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的严重肝脏损害[1],为 临床多发病和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治愈 率低等特点。

人工肝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人工肝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人工肝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人工肝作为一种补救已经接近衰竭的肝脏功能的可行手段,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展现了越来越广阔的前景。

人工肝技术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生物工程学、医学、药学等,其发展需要多方合作共同推进。

目前,人工肝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物材料的优化改良目前人工肝的设计中使用材料多为自然或合成聚合物,使用降解型微孔材料或纳米材料、多孔材料来替代自然或合成聚合物的人工肝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种材料可以更好地模拟肝脏生物微环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优秀的生物相互作用、可控的生物降解率和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

同时,这种材料的多孔性结构可以提高人工肝的负载能力,增加人工肝与体内相关生物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高其吸附、转运和代谢能力,为增强人工肝的功能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二、酶学技术的进步酶学技术是现代医学中产生最早的一种人工肝技术。

使用酶学技术制备的人工肝可以模拟体内一系列的生化环节,从而达到清除有毒物质的目的。

随着酶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人工肝中所使用的酶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单个细胞酶转变成了基于细胞生物工程技术的多酶复合体系,如在人工肝中使用包括四种不同磷酸酯酶的复合酶系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较高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和硝酸钠的清除,其生理功能和药理学特性优于目前常用的凝血因子和清蛋白制剂。

三、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是人工肝发展的一项重要领域。

利用干细胞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肝细胞系可以大量生产肝细胞,并以此为基本单元搭载人工肝系统,这种新形式的人工肝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和良好的再生效果,在体内性能也更为接近自然肝脏。

同时,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也使得肝脏移植手术难度和费用进一步降低。

四、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已成为临床治疗和诊断的重要手段,密切相关的人工肝技术也在此方面获得了飞速发展。

具备光孔光容的光学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无损样本分析是当前最为先进的图像分析技术。

人工肝支持系统及其治疗重型肝炎的研究现状

人工肝支持系统及其治疗重型肝炎的研究现状

人工肝支持系统及其治疗重型肝炎的研究现状背景简介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之一,它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比如合成蛋白质、代谢毒素、转化能量等。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不良生活习惯、疾病等众多因素,肝脏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健康问题之一。

其中,重型肝炎作为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其病情严重,只要发生即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一种在患者肝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正常工作时提供辅助治疗的方法。

该系统通过替代损坏了的肝脏,发挥肝脏的代谢、解毒等功能,从而帮助患者恢复肝功能。

该系统在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中卓有成效。

本文将就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原理、分类、治疗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

原理及分类人工肝支持系统实现肝官能替代功能需要分别使用器械和药物进行治疗,具体分为以下几类:全人工肝全人工肝是一种很少采用,能够代替肝脏起到生理功能的全人工代谢器,其不仅可维持患者生命,同时也可以促进患者肝功能的恢复。

半人工肝半人工肝是利用外部的设备实现某些肝器官、组织功能替代,使其在面对创伤后能以较快的速度恢复到正常或尽可能接近正常的状态。

完全人工肝支持系统完全人工肝支持系统是临床上使用最多的一种人工肝系统,可以全面代替肝脏的功能,包括代谢、解毒、合成等功能。

该系统虽然无法彻底完全替代肝脏,但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药物辅助人工肝支持系统药物辅助人工肝支持系统是利用生物医学技术和药物治疗技术的方法来协同使用人工肝支持系统。

其优点是不影响患者的代谢,且简便易行,不会对身体产生严重副作用。

研究现状人工肝支持系统在重型肝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会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

下面将介绍一些较有代表性的研究现状。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应用在全球范围内,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使用已成为重型肝炎治疗中的常用手段。

在中国,目前已有一些科研机构和医院在此方面开展了不少研究。

在一项针对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选取了104名患者进行治疗,其中62名患者采用了全人工肝,42名患者采用了半人工肝。

人工肝的治疗进展

人工肝的治疗进展

人工肝的最新治疗进展总结本次肝脏外科会议和相关文献将人工肝的最新治疗进展综述如下一、人工肝的现状、概念、分类及作用人工肝技术就是应用人工合成或设计的材料和方法对肝脏功能进行替代,自80年代初引入我国治疗总数已超过3000人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现代人工肝技术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非生物人工肝和生物人工肝两种,具体的有以下几种: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和组合型生物人工肝。

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HBALSS)集非生物人工肝的解毒和生物人工肝的合成、代谢和转化等作用于一体,代表了人工肝的发展方向。

组合型人工肝或称肝细胞支持系统(LAS)的建立和临床实验成为研究热点,并已可望成为临时和长期肝支持治疗的方法。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已批准一种LAS进行多中心临床实验。

组合型生物人工肝理论上可适用于所有患者,但其中非生物部分选用仍坚持个体化标准,合理应用。

如:对单纯高胆红素血症采用血液灌流进行单纯胆红素吸附;对血流动力学欠稳定伴有肝衰竭患者应用血液透析或滤过;对体内含大量蛋白结合毒素或分子量巨大毒素,应用血浆置换予以清除。

另外,不同的人工肝技术可以根据需要组合使用以增加治疗效果,例如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等。

二、HBALSS应用适应证和禁忌证HBALSS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肝功能衰竭,其具体包括:⑴由于感染、药物或毒物、缺血缺氧等因素导致的FHF(爆发性肝衰竭);HBLSS可对FHF患者进行支持治疗,分泌一些促肝再生的物质以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功能恢复;⑵为肝移植的过渡桥梁;⑶支持移植物功能不全,提高肝再移植的存活率;⑷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

禁忌证:存有出血倾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半年内患有心脑血管病史或严重感染等均为HBALSS治疗禁忌证,对血浆、肝素或鱼精蛋白过敏者对相对禁忌证。

三、组合性人工肝的临床研究现状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构成包括三大部分:生物反应器、非生物人工肝系统(如胆红素吸附器等)和辅助循环系统。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研究进展和护理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研究进展和护理
的肝 衰 竭患 者 , 8例 患 者 中 . 5例 支 持 到 肝 脏 的 自 然 恢 复 . 3例 顺 利 过 渡 到 肝 移 植 。 尽 管 生 物 型 人 工 肝 能 较 好 地 代 替 肝 脏
细 胞 再 生 而 康 复 争 取 时 间 、 造 条 件 . 为 肝 衰 竭 治 疗 研 究 创 成 的 重 点 。 人 工 肝 研 究 已 有 近 5 年 的 历 史 , 初 的 思 路 基 于 0 最 去 除 血 中 的 毒 性 物 质 , 后 演 化 为 既 要 去 除 毒 性 物 质 , 要 之 又 完 成肝 脏 的解毒 、 泌 、 成 和生 物转化 等 功能 。 分 合
高 血 糖 水 平 。 。 1 9 。 9 7年 W a a e e等 报 告 了 杂 合 型 人 tn b 亡
肝 、 从 生 物 型 人 工 肝 到 杂 合 型 人 工 肝 的 发 展 过 程 . 能 逐 再 功 步 完 善 ~ 。非 生 物 型 (I型 ) , S 又 称 物 理 型 人 工 肝 . AI S 通
1 ALs s研 究 进 展
的 解 毒 和 生 物 合 成 功 能 , 急 性 肝 衰 竭 患 者 体 内 积 累 的 大 量 但 代谢 产物 及 毒性 物 质 . 以 在 有 限 的 交 换 中被 肝 细胞 解 毒 , 难 反 过 来 可 能 还 对 培 养 的 肝 细 胞 存 活 及 生 物 学 功 能 产 生 损 害 作 用 , 此 . 生 物 型 和 非 生 物 型 人 工 肝 结 合 起 来 , 能 使 人 因 将 町
维普资讯

3 ・ 8
解放 军护理杂 志
2 0 u y; ( ) 0 2 J l 1 { 9
人 工 肝 支 持 系 统 的 研 究 进 展 和 护 理

人工肝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

人工肝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

人工肝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
韩涛;张倩
【期刊名称】《临床肝胆病杂志》
【年(卷),期】2024(40)2
【摘要】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肝衰竭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年来非生物型人工肝在肝衰竭救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认可,在非肝衰竭疾病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临床
上需要综合多种因素,合理选择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时机及模式,规范化、个体化、精准化治疗及不同模式的优化组合是人工肝临床应用的趋势。

生物型人工肝有关种子细胞来源、生物反应器等关键技术不断完善,且部分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管人工肝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面临不少挑战。

如何通过技
术创新与优化组合进一步提高其疗效与安全性,如何通过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获得更
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仍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总页数】4页(P225-228)
【作者】韩涛;张倩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用血液透析机开展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实践研究
2.组合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成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3.小剂量血浆置换联合其他人工肝
模式治疗重型肝炎的研究进展4.组合型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5.人工肝治疗对肝衰竭患者代谢组学影响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移植
编辑版ppt
14
❖ 目前肝衰竭的内科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和手 段。肝移植因为价格昂贵、供肝短缺、文化 观念及技术因素的限制,还远未普及。所以 人工肝治疗在肝衰竭治疗中有重要的意义。
编辑版ppt
15
临床意义
遏制病程发展,促进肝脏自发恢复
• 重肝病人短期内发生大块肝细胞坏死
• 迅速出现黄疸,出血,昏迷,感染并发症
障碍、肝性脑病和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中编华辑医版学p会pt 感染病分会、肝病分会肝功能衰竭与人工肝学组10. 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24:422
❖ 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腹胀或腹水
❖ 黄疸进行性加深(TB>171umol/L或每天上升 17umol/L);
❖ 明显出血倾向,PTA<40%;
编辑版ppt
12
肝衰竭的治疗
❖ 既往最主要的是内科综合治疗。绝对卧床休息,所 以卧床休息可以保证肝脏的血液供应,有利于肝脏 的修复。
❖ 保肝降酶退黄,适当补充白蛋白或新鲜血浆,补充 凝血因子,酌情使用促肝细胞生长素;纠正水电解 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重点在于防治并发症。
编辑版ppt
13
内科治疗
人工肝支持治疗
• 凶险、预后差,死亡率高,70~80%
• 人工肝:
❖ 迅速改善机体内环境 ❖ 部分解除和缓解毒性物质对肝脏全身毒害 ❖ 促进病情稳定 ❖ 为肝细胞再生创造时间
编辑版ppt
16
部分代偿衰竭肝脏的基本功能
• 功能:
合成功能(蛋白,凝血因子,胆固醇等) 转化解毒功能
• 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感染 • 毒性物质↗ • 自由基、炎性细胞因子↗ • 引起肝性昏迷,水肿
❖ 8、肝功能衰竭的严重并发症,如肝肾综合症、心 衰、脓毒血症; 9、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尤其应用于治疗CriglerNajjar综合征; 10、蛋白结合药物的急性中毒。
编辑版ppt
9
肝衰竭定义
❖ 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肝细胞严重损害,导致其合成、解 毒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
❖ 肝性脑病和/或肝脏进行性缩小。肝细胞大 片坏死
编辑版ppt
11
急性肝衰竭
急性起病,2周以内出现肝衰竭的临床 表现
亚急性肝衰竭 起病较急,15日~24周出现肝衰竭的 临床表现
慢加急性肝衰竭 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急性、亚急性 肝衰竭临床表现
慢性肝衰竭
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肝功能进行性 减退或失代偿
❖ 及时给予人工肝辅助治疗,显著提高治 愈率,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
编辑版ppt
20
人工肝治疗原理
借助 体外
循环 装置
血浆置换 血浆吸附 血液滤过 血液透析 生物装置
清除各种有害物质 暂时替代 补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 肝脏功能
维持内环境稳定
肝细胞 再生
肝功能 恢复
编辑版ppt
21
编辑版ppt22人工肝治疗进展来自编辑版ppt1
概念
❖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 物性装置,暂时部分替代肝脏功能,从而协 助治疗肝功能不全、肝衰竭或相关疾病的方 法。
编辑版ppt
2
❖ 目前的人工肝脏多数只能取代肝脏的部分功 能,因此又被称为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 ALSS)
• 肝移植是肝衰的有效治疗手段(供体问题价格昂贵)
• 肝衰:
❖ 病理上分为:可逆性、不可逆性 ❖ 病程上分为:近期可逆、远期可逆
• 人工肝治疗后,PTA升至40%,AFP逐步上升,全身 情况改善治疗有效,不需肝移植
编辑版ppt
19
❖ 改善肝移植患者术前条件,顺利过渡术 中的无肝期以及术后肝脏无功能期
性膜制成的滤过器时,加负
编辑版ppt
7
适应症
1、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肝功能衰竭患 者;
2、中毒性肝脏损伤;
3、高胆红素血症;
4、各类型肝硬化的失代偿期,或肝硬 化病人已做过分流术又产生肝功能不 全或屡发门—体循环性脑病;
编辑版ppt
8
❖ 5、肝移植前的“待肝期”; 6、肝脏手术后的无功能或低功能状态; 7、肝移植后,经过若干时间产生不可逆的排异或 其他原因,又出现肝昏迷的预兆者;
血液净化清除物质分子量范围
不同血液净化手段清除物质各有侧重
清 血液透析
膜孔径0.04~0.05 , MW<1 500D
除 血液滤过
膜孔径0.10 , MW<5 000D
方 血液灌流
法 血浆置换 膜孔径0.20~0.60, MW<3 000 000D
102
1编0辑3版ppt 104
105
106 23
编辑版ppt
3
历史
❖ 半个世纪前,血液透析的问世使急、慢性肾 功能衰竭患者的存活率、生活质量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如何利用一种装置来抢救肝功能 衰竭患者,就成为医学界的热点。
编辑版ppt
4
❖ 肝脏是人体代谢系统的中心器官,肩负着全 身代谢、合成、分解、解毒、激素灭活、凝 血物质产生等多方面的功能,设计一个这样 功能复杂的人工器官,要比其他人工脏器困 难的多。而且肝衰时严重生理功能紊乱和毒 性物质积聚又能抑制肝细胞的再生。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HD)
原理:利用某些中、小分
SMW-S
子物质可以通过半透膜的
弥散
特性,借助膜两侧的浓度
MMW-S
梯度及膜两侧的压力梯度
PB-S
将血液中的毒素和小分子
物质清除至体外。
血液
编辑版ppt
透析液
24
编辑版ppt
25
血液滤过
Hemofiltration(HF)
原理:血液通过一个高通透
编辑版ppt
5
编辑版ppt
6
❖ 1956年, Sorrention证实新鲜肝脏匀浆的解毒能力, 首次提出了“人工肝”的概念。
❖ 1958年,Kimoto首次应用人工肝抢救了一例肝硬化 性肝昏迷病人。
❖ 70年代,血液净化技术推动了非生物人工肝的发展
❖ 80年代,采用培养肝细胞为材料的生物人工肝 (bioartificial liver)的出现,再次掀起了该领域的 研究热潮,并取得了较大进展。
编辑版ppt
17
减低内毒素和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防止和改 善多脏器功能衰竭
• 肝衰竭时:内毒素血症、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 等促使肝细胞变性、坏死,全身炎性反应综合症 (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
• 人工肝:有效去除炎性细胞因子,改善肝衰竭,预防 多脏器衰竭
编辑版ppt
18
判断肝衰竭患者能否自然恢复的诊断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