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老照片

合集下载

震撼!100张乐山绝版老照片,记录一座城市百年记忆!

震撼!100张乐山绝版老照片,记录一座城市百年记忆!

震撼!100张乐⼭绝版⽼照⽚,记录⼀座城市百年记忆!时光如⽔,总是安然。

每⼀座城都是⼀部史诗,⽤沉稳的历史低诉着过去,⽤⽇新⽉异的变化迎接着未来。

站在历史的坐标,感受城市的变迁,⼼中拂过暖暖的柔情。

⼀座城市的记忆,牵扯太多⼈浓浓的乡愁。

你是否也在好奇,以前的乐⼭是什么样⼦的?乐⼭全景新⽼两张照⽚的对⽐看的出来乐⼭这座城市,充满了浓厚的历史味道,这就是我的家乡!乐⼭!⽼霄顶公园60年代的⽼霄顶和现在的⽼霄顶,凉亭依旧、繁花盛开、叶绿枝茂!乐⼭⼤佛⽼公园凌云塔听奶奶说凌云塔那时候是可以上去的,但是现在为了保护好⽂物已经隔了⼀道铁栏,不能上了。

张公桥对⽐两张图以前张公桥对⾯是⼀座⼭⽽现在的张公桥,是闻名遐迩的⼀条好吃街了!铁⽜门作为⼀个90后⼩时候记忆中的铁⽜门和现在有些不⼀样了,每次去太阳岛的时候都会来这⾥坐船。

太阳岛那时去太阳岛的时候早已没有观光缆车了,但是还是很怀恋那个时候在太阳岛,河边上捡⽯头,搬爬海,童年真的快乐的不⾏!岷江⼤桥每次回到⽼家都会听爷爷奶奶,那时候在桥上卖鸡蛋的故事,讲故事同时,也在给我们讲道理!乐⼭汽车总站当时的汽车总站发展到现在都有肖坝车站,联运站以及⾼铁站了。

桂花楼看着古朴的砖⽡可以感受的到当时的年代感,城墙依旧保存的很好,这上⾯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是我们不知道的。

乐⼭港从⽼照⽚看后⾯的睡佛清晰可以见,蓝蓝的天、⽩⽩的云与睡佛交相辉映。

迎春门当时是80年的洪灾⼏乎把迎春门都给淹了。

⽽现在周边筑起了⾼⾼的防洪台,以免再次被洪⽔给吞没。

⽼乐⼭还有这些照⽚记载了1911年-2017年的乐⼭,⼀起来看看他的⽼样⼦吧!1911年,这是⽬前发现的最早⼀张记录乐⼭城市的图⽚,拍摄者现⼰⽆法考证,原载于早期的苏联画报。

六⼗年代的乐⼭全貌。

1982年,乐⼭的城市发展始于改⾰开放之后,上世纪六、七⼗年代以前的乐⼭城⼤都还是⼩青⽡房,和过去⼀样⼏乎没有⼤的变化。

2004年,随着⼈们的⽣活⽔平的提⾼,房地产业的逐步兴旺并进⼊⾼速发展阶段,乐⼭的城市⾯貌发⽣了惊⼈的变化,肖公嘴⼀带⼰开始出现了三⼗层以上的⾼层建筑。

【图】东北农村30年前,那些珍贵的照片

【图】东北农村30年前,那些珍贵的照片

【图】东北农村30年前,那些珍贵的照片东北农村30年前,那些珍贵的照片在坛里游荡很长时间了,为了能够发个好贴子。

把吉林老家表哥发给我的了一些老照片,在坛里晒一晒,让70后生在东北农村的我们,来共同回忆的一下,哪年、那事!为了让大家多了解一下我们哪的农村的习俗,文图并茂。

不多讲了----------------上图东北的鸡窝(用稻草编制的鸡窝,鸡下蛋时,特舒服。

好窝下好蛋鸡的美食苞米)老碾盘(用于碾磨粮食的工具,也是驴的VIP专享)鞭子(用于驱赶牛、马拉车的工具,在本山大叔的小品《三鞭子》的大家见过。

皮梧露鞋(因为四五十年代的交通运输主要靠马车,冬天的车老板必须要有双耐寒耐磨的鞋,在鞋内垫上东北的梧露草,非常暖和舒服。

)土办法杀年猪(在年关底将近,把家养了足年猪杀了过春节,一般的猪都在300多斤。

现在没有养这么大的猪了,也不怎么杀了。

)做棉袄(东北的大棉裤、二棉袄,现在只有老人还穿,年轻人再也不穿了)哪个年代,那家不三四个孩子啊!孩子和鸭子比数量呢!还是计划生育好!现在生那么多也养不去啊?小时候,玩的老鹰抓小鸡。

儿时的快乐!乡情---看望生病的多年老姊妹(农村没有什么好东西,自家鸡下的蛋,和黑牛豆奶。

风风雨雨几十年的相处,感情深厚!闲时一旦烟,晒过活神仙!(眼袋杆够长吧!旱烟非常够劲!狗皮帽现在很少见了。

)农闲时,看几把小牌,娱乐一下!(东北特有的纸牌,现在没有人玩了,改成麻将了。

)跳皮筋(东北丫蛋们的最爱,现在没有人跳了,都上网玩游戏了。

)最纯朴的秧歌(没有像样服饰,开心就好!)煮黄豆(农村制作大酱的原料。

想起小葱蘸大酱、黄瓜,那个美呀!)大酱块制作(将煮熟的黄豆,倒碎,摔打成块,用纸包好存放,进行下酱)打场(东北把成熟的粮食作物,收获到家,在场院加工晾晒)大冬天的,坐在火炕上,烤着火盆,抽着眼袋,老姊妹唠唠嗑。

(东北的老姑娘叼着大眼袋,现在可没有那个姑娘吸烟了,火盆、炕席再也看不见了。

)12寸的黑白电视机、单卡录音机那时候的家庭可以了!还有自己设计的什么机器,有头脑的人才!不知道干什么用的?屋内报纸糊的墙,外地原色泥墙。

八年级语文下册 综合性学习《家乡的老照片》课件 鄂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综合性学习《家乡的老照片》课件 鄂教版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武汉长江大桥——经济腾飞的纽带
• 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开工 建设,于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 车,。
武汉绿地中心——再次腾飞的象征
606米,高度仅次于迪拜塔和上 海中心的世界第三高楼“武汉 绿地中心”将在武昌长江之滨 建成。绿地中心是武汉崭新的 地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载 体、城市功能开发的新亮点, 将凸显武汉中部地区中心城市 地位,加快武汉 “全国“两型” 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 设步伐。
后记
武汉的城市记忆是我们守护的城市之光,而这座城市 的未来也是我们这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时代在变迁,武汉在发展的大道上前行,愿我们的努 力,使我们的家乡更美好!
谢谢观映!
租界中的欧式建筑——向现代转型的缩影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汉 口被选为通商口岸 ,汉口下游岸先 后开辟了英、德、俄、法、日五国 租界 。 • 汉口开埠客观上给武汉发展带 来巨大的影响,使城市从封闭走向 开放,并由此开始城市近现代化之 路。 •
汉阳兵工厂——中国近代工业史的写照
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 在汉阳兴建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 而它们代表当时我国最先进的工业 技术水平。
从武汉的建筑看武汉两百年来的发展
前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近两百年来,武汉经历了深刻而惨痛的洗礼。 徘徊于江汉关口,我们窥见了武汉的崛起; 流连在汉 阳兵工厂边,我们沉浸在当年的战火硝烟中;站在红楼前, 我们呼吸着二十世纪遗留下的政治气息; ……而如今, 滨江的大厦述说着武汉的腾飞。 武汉的老建筑老照片见证着武汉的年轮、文脉和记忆, 构建了这座城市的肌理,构建着这座城市的灵魂。 让我们在老照片中体味近、现代的武汉,体味时代的 发展。

寻找家乡旧照片发现新变化的作文

寻找家乡旧照片发现新变化的作文

寻找家乡旧照片发现新变化的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你们知道吗?上个星期,我偶然发现了一些家乡很久以前的老照片,看着它们,我觉得家乡变化真是太大了!老照片上的家乡景色真是让我大吃一惊。

首先,我看到了爷爷年轻时常去的那条小河,河边有几棵参天大树,树下坐着几个人,看起来很悠闲自在。

可是现在那条小河已经被填平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宽阔的大马路。

大树也被砍掉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

我问爸爸为什么会这样,爸爸说那是为了城市发展,修路修楼房可以让大家的生活更加方便。

再看看老照片上的街道,街道很窄小,也没有什么行人和车辆。

而现在我们家那条街可热闹了,好多人和汽车车水马龙。

爷爷年轻时可没见过这阵势啊!街道两边都是各种各样的商店,时常会有小商小贩在叫卖,熙熙攘攘的好不热闹。

这些变化肯定也是为了满足大家生活的需求吧。

照片里还有一张是爷爷家以前的老房子,是一栋土砖木房,看起来很陈旧。

周围还有菜园子和小院,现在这些统统都不见了踪影。

家住在高高的楼房里,生活肯定比从前方便多了。

不过,虽然我没亲眼看到,但我还是有点怀念当年那种安静祥和的生活呢。

最令我感慨万分的,是照片里空无一人的操场。

我们学校的操场可不是这样,那里经常人来人往。

每当我们课间时分跑到操场上玩耍时,都会看到很多其他年级的同学也在那里活动。

更有一些家长带着小朋友在那里做游戏或锻炼身体。

我觉得操场是学校里最热闹的地方了。

通过对比那些老照片和现在的家乡,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

虽然有一些变化让我觉得可惜,但更多的变化让我感受到了发展的好处。

家乡变得更加现代化、繁华,生活也更加方便快捷了。

不过,有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家乡永远都是我最亲切、最温暖的地方。

好了,我就把这次有趣的经历分享给大家。

下次再有机会的话,我也会找一找其他的老照片,看看还有什么有趣的变化呢?谢谢大家的聆听!篇2标题:奶奶家的秘密宝藏大家好,我是小明。

泛黄的老照片叙事作文(通用25篇)

泛黄的老照片叙事作文(通用25篇)

泛黄的老照片叙事作文泛黄的老照片叙事作文(通用25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

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泛黄的老照片叙事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泛黄的老照片叙事作文篇1月朗风清,微风吹拂,皎洁的月光射进屋内,月色朦胧,清风吹动窗帘,也撩动我的心。

我走入书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泛黄的相册,轻拂去一层薄薄的灰尘,翻起那久远的回忆……翻开相册的第一页,是四个女孩的合影,照片正中间有一座古香古色的教学楼,门前有一条小路,两侧是绿油油的草坪。

四个风华正茂的女孩捧着书本向镜头缓缓走来,其中就有我的曾祖母,那时的她,烫着一头卷发,淡淡的柳叶眉,嘴角微扬,眼中含笑,穿着一件无袖的浅色旗袍,前襟右掩,长度过膝,脚上还踏着一双黑色凉鞋,整个人看起来既年轻又书卷气十足。

爷爷告诉我,曾祖母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照片记录了她美好的学生生活。

穿梭于照片的海洋,漫溯于时光之中。

突然,一张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光,让我再一次沉浸在老故事的温情里。

天高云淡,微风吹拂,一个个挺直的脊梁都弯下去了,几棵大树孤零零地站在一望无际的稻田中。

一群年轻人坐在稻田边上,女生梳着麻花辫,穿着浅色的粗布衬衫,男的都梳着寸头,穿着军装或汗衫,大汗淋漓,憨憨地笑着。

爷爷居中而坐,笑得一脸阳光灿烂。

他梳着乌黑光亮的寸头,黝黑的皮肤,穿一件白衬衫,一手托着草帽,向着镜头挥手,但眼神清澈,神采飞扬。

爷爷在乡下一待就是8年,乡下记录了爷爷的故事,也记录了一代中国人的故事。

爷爷对我说:“这是他一生最艰苦的岁月,但也是他最美好的时光。

”影集翻得越薄,距离如今便越近。

我看到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去重温她秀丽端庄的模样。

灯火阑珊,几盏大红灯笼在风中摇曳,妈妈站在一座古香古色的钟楼下,梳着马尾辫,洁白的皮肤,一件粉色的连衣裙,手里提着一个红色的包,一双黑色皮鞋,整个人显得青春靓丽。

鄂州老照片(观音阁公园)

鄂州老照片(观音阁公园)

鄂州是一座山水城市,东有莲花山(元极大师张志祥在此建立中华传统文化碑林),西有西山(三国吴王孙权山上建筑避暑宫、望江亭,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此题词赋诗等),南有葛山(山上有葛洪庙,葛洪当年在此采药炼丹、行医治病),北临长江(江中天然观音阁),市中心有洋澜湖(古代又称澜湖、南湖)。

城市有山有水,山清水秀,是一座旅游观光、安居乐业、不可多得的中等美丽城市。

鄂州素称“百湖之市”,梁子湖、武昌鱼等名胜、名产闻名海内外。

此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总认为身居此地这也不好、那也不行,后到外地多跑几趟,才感到“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之真谛(当然此为我的第二故乡)。

过去流传的鄂城“三恶”(人恶、车恶<因为旧时滨临长江码头搬运工人多,拉着板车不顾旁人>、米恶<沤米>)、“排外”(排斥外地人)等不好名声,现在不复存在了。

“好男儿志在四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012年10月3日舒忠民撰文/摄影)武昌门观音阁(古称“万里长江第一阁” ,江对面(江南)为黄冈市区)观音阁石碑观音阁简介近造古城墙(亦为江堤。

左为新民街,右为观音阁公园)博主舒忠民(2010年摄)吴都古城简介城墙卖风筝公园健身场公园健身场公园健身场谢守信老人,85岁,鄂州文坛名人,坚持江边散步锻炼(舒忠民摄)滨江游客观音阁公园石碑三国时期吴王孙权雕像(2012年10月3日舒摄)篆刻孙权石墩运筹帷幄始建初期(2009年12月舒摄)二期(2010年7月舒摄)三期(2011年10月)大型古装电影《武昌情殇》开机仪式(2012年5月8日于鄂州)主演、主创人员亮相京剧票友为晨练市民、草根戏迷演唱京剧、歌曲滨江公园现代化公共厕所滨江公园治安岗亭滨江公园巡逻警车中老年游泳爱好者半边天,巾帼不输须眉建国前汉口至九江(简称汉九班)鄂城小轮码头(当年我父亲就读于武昌高中时寒暑假经常乘坐小轮在鄂城住宿一夜,次日再回武穴,下船后还要步行约70华里才能回到老家)。

100多张罕见杭州老照片流出带你看看爷爷口中的小时候

100多张罕见杭州老照片流出带你看看爷爷口中的小时候

100多张罕见杭州老照片流出带你看看爷爷口中的小时候你肯定没有见过这样的雷峰塔和白堤破旧不堪?可别嫌弃!这就是100年前的杭州!100多张罕见杭州老照片流出带你回顾杭州百年变迁原来老杭州长这样!百年杭州20世纪初,杭州,西湖断桥。

1906年,杭州,路边的穷苦人。

迈耶/摄1906年,杭州,西泠桥。

这里荒草丛生,苏小小墓依旧清晰可见,后面是有名的宝石山,不知为何当时的山上到处都是光秃秃一片。

1910年,杭州,西湖断桥。

1915年6月28日,杭州,市场里的小贩在卖荸荠。

杭州,延龄路,就是今天的延安路。

西德尼·甘博/摄,大约拍摄于1917-1919年之间。

1917年,杭州,礼拜堂学校的男孩。

冬天的杭州没有暖气,每人手提一小铜炉取暖。

1917年,杭州,抽烟的老人。

运河杭州段有不少船民世代以船为家,这是一个船民的小男孩。

大约拍摄于1917-1919年之间。

西德尼·甘博/摄杭州,牛车拉柴禾。

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西德尼·甘博/摄1918年,杭州,一位算命先生。

1918年,杭州,运河里装载木材的船只。

西德尼·甘博/摄1919年,杭州,剪刀匠。

1919年,杭州,装大碗茶的大壶。

西德尼·甘博/摄1919年,杭州,制伞店。

西德尼·甘博/摄杭州,私塾学童。

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西德尼·甘博/摄杭州,用牛拉水。

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西德尼·甘博/摄杭州,六和塔旧景。

这张照片估计是站在当时的之江大学内拍摄的。

大约拍摄于1917-1919年之间。

西德尼·甘博/摄'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从西冷桥洞遥望保俶塔。

大约拍摄于1917-1919年之间。

西德尼·甘博/摄杭州,清波门。

这张照片拍摄后不久,它就被拆除了。

大约拍摄于1917-1919年之间。

西德尼·甘博/摄杭州,之江大学运动场,就是现在的浙大之江校区。

太珍贵了!百余张绍兴绝版老照片,每一张都是满满的回忆!

太珍贵了!百余张绍兴绝版老照片,每一张都是满满的回忆!

太珍贵了!百余张绍兴绝版老照片,每一张都是满满的回忆!绍兴,生于斯长于斯,无论你到哪,路有多远,都会深深怀念、爱恋这个让你成长,让你魂牵梦萦,让你追寻的地方。

孩提、少年时代的美好场景,在一生当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每当年长怀旧时,出现在脑海里最敏感最美好的一定是对小时候那场景的怀念。

时光不会倒流、我们不会返童,美好的童年、少年时代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况且时代在前行,历史在变迁,场景在转换,记忆在淡化,拿什么来重温昔日之感受?唯有留下的老照片尚能唤起你平静而模糊的回忆,激发你往昔的人事和情怀。

这些老照片、老地方、老场景或许能让你再重温一下昔日的点点滴滴。

画面虽然不够绚丽多彩,但却十分亲切熟识。

这些老场景你还认识记得吗?七十年代初建的绍兴鲁迅纪念馆。

这是1972年前的鲁迅纪念馆,被广大人们普遍认为比较好,清新、高贵而又传统,富有江南民居深宅大院气息的建筑,符合鲁迅旧时家境。

1960年代的鲁迅纪念馆,门口道路是旧石板舖就,且残缺不全,不舖石板之处全是泥地。

1950年代之纪念馆,上面匾额是纪念馆第一块之匾额,显得很简约。

解放前的老照片:周家老台门、新台门和照片中稍远处的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隔壁的曾经民居旧屋。

当今的解放路鲁迅路大云桥口,鲁迅路南侧新貌。

1990年代的鲁迅路大云桥口,同一位置上。

1970年代的解放路鲁迅路大云桥口。

当今的解放路鲁迅路大云桥口,鲁迅路北侧。

1970年代的鲁迅路大云桥口,与上图同一位置。

如今的城北桥环城河段景色。

与上图同一位置,当年的城北桥轮船码头,1975年12月绍兴城区赴东浦绸厂参加工作的俊男靓女,手拿日常生活用品、肩背被舖兴致勃勃地在这里乘坐轮船,前往东浦绸厂一一那时的好处去、好行当:工厂做工人。

如今的西郭迎恩桥(菜市桥)及水街面貌,正在建设中,西郭门外水街风情或许将重现。

同一位置上旧时的迎恩桥近景。

旧时迎恩桥侧影。

从西郭吊桥远眺1970年代的迎恩桥和水街。

如今的解放路东街口绿花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1927年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的汪精卫 发动反革命叛变。中共中央于8月7日在此召开 紧急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现旧 址保存完好,1978年被辟为纪念馆。1980年, 邓小平为纪念馆题写了"八七会议会址"的门匾。 二楼按当年举行会议的原样进行复原陈列。一 楼辟为陈列室,展出了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的 复印件和全部会议参加者的照片及其生平简介。
江汉路
百年来,江汉路以商业繁盛闻名华夏。商 贾云集、佳宾辐凑、老店新厦、鳞次栉比、 南丝北锦、东珍西宝、琳琅满目、美不胜 收,乃武汉购物之天堂也。沿路建筑也堪 一绝,中西合壁、风格各异、石柱回廊、 钟楼天桥、拱顶圆窗、深巷老屋,令人目 不瑕接、留连忘返。更有无数风流人物在 此留下足迹,留下回声。
晴川阁——楚国晴川第一楼
古琴台
• 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 为纪念春秋时期,伯牙遇子期成知音而建。琴 台始建于北宋,门额上的“琴台”二字,据说 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米芾所题。后来屡毁屡建, 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一次重建。现在的琴 台建筑群占地15亩,主体殿堂前的汉白玉方型 石台相传就是伯牙抚琴处,园内布局精巧,三 面环水,遥对龟山,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 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 深远的艺术境界。
结论
其实所谓好,确实是相对的,有人不爱武汉,来 了走了,抱怨这里天气热生活不方便,这就如 同瑞士的风景再好,一样有人说美得太假。但 对于热爱武汉的人来说,武汉便是他们最美的 家园,甚或可以说,长江流过此处,哺育的文 明,带动的民俗,流经的时尚,形成的是汉味 的文明,它亦是整个人类家园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哪怕它是那么的俗气。建筑虽然是由人为 建造的,但建筑的地域风格都是要顺应自然法 则,在生活的长河中自由地去生成。
归元寺
• 位于汉阳翠微横路西端,殿阁巍峨,林木 葱郁,始建于清顺治。归元寺以弘扬佛法 闻名于世,以建筑完美,雕塑绝妙,珍藏 丰富并具有园林特色而声震佛门。寺庙由 藏经阁、大雄宝殿、罗汉堂三组主体建筑 组成。藏经阁存有贝叶真经、象牙、玉石 雕和铜铸造像等珍贵文物。罗汉堂内有五 百罗汉,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这些罗汉 各具形态、栩栩如生
湖北省博物馆
• 地处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1953年筹建,1963年3月定 为现名,是湖北省文物及标本的主要收藏、宣传和研究机 构。馆舍占地6.4公顷,现有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陈列 面积2400平方米。新建编钟陈列馆已于1999年2月对外开 放。是我国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功能最完备的古乐 器陈列馆。在近20万件藏品中,不少是举世瞩目的稀有珍 品和重要的科学资料。如新石器时代京山崛家岭文化的蛋 壳彩陶纺轮;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人、玉鹰;盘龙城商代 遗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铜鼎、铜钺;随县战国曾侯乙 墓出土的编钟青铜器群及16节透雕龙凤玉佩、28宿天文图 像衣箱;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书竹简等,都具有 极高和极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黄鹤楼——天下第一楼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长江边的蛇山之顶。原建于武昌黄鹤 矶头,被赞为“千古名胜, 天下绝景”, 与岳阳楼、藤王阁 并称江南三大楼。浩浩长江与汉水在此汇合,隔江与龟山 对望。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 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 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 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 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 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与之交相辉映的白云阁,坐落在蛇 山之颠,共4层,高29.7米。
红楼——辛亥革命博物馆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内阅马场,背靠蛇山。因 整幢建筑采用红砖红瓦,故称"红楼".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 在此成立湖北军政府(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颁布了废除清 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布告,通电号召各省起义。旧址原是 清末湖北咨议局所在地,建于1909年。占地1.87公顷。主体建筑 为两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其上层顶端正中有望楼。主楼后方 也是一座两层楼房,两侧各有一排平房,与正前方出口处装有 铁栅的大门连接,围成方形院落。院门外正前方立有孙中山铜 像。"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系由宋庆龄题写。1981年10月被辟为 纪念馆,珍藏大量文物和文学、照片资料。1995年,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纪念馆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总书 记亲笔题写了匾名;1997年,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 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该馆已经正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 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发挥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又名南楼,白云阁。坐落在汉阳龟山东麓功矶山上依山 面水,景观奇特,与黄鹤楼隔岸相对。各领风骚。始建 于晋,明崇祯九年重建。阁名取自“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原楼毁于风灾,明清两代多次重建。 现为1983年所建。晴川阁按原样重建,规制略有扩大, 高台砌筑,二层石木传统结构,,重檐歇山,屋顶前方 仍设一水骑楼,匾书"晴川阁"三字。两层飞檐四角铜铃, 临风作响;大脊两端龙形饰件,凌空卷曲,神采飞动; 素洁粉墙,灰色筒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 通体彩绘;对联匾额,字字贴金。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 息。登阁凭栏,400年前的武汉三镇风貌与现代江城美 景尽收眼底,历史与现实的在此交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