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张罕见杭州老照片流出带你看看爷爷口中的小时候

合集下载

家中的老照片作文

家中的老照片作文

家中的老照片作文《家中的老照片》篇一在我家的相册里,有一张老照片,每次看到它,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

这张照片已经有些泛黄,边缘也有点磨损,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照片上是我的爷爷奶奶,他们站在一座老旧的瓦房前,背后是一片绿油油的菜地。

爷爷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双手背在后面,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

奶奶则穿着一件碎花布衫,头发整齐地梳在脑后,她的笑容很温柔,眼睛里仿佛藏着无尽的爱意。

我常常想,这照片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也许那时候的他们,每天都为了生计而忙碌。

爷爷可能天不亮就去菜地里劳作,翻地、播种、浇水,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对待那些蔬菜。

而奶奶呢,就在家里操持家务,洗衣做饭,喂鸡喂鸭。

那座瓦房,可能就是他们全部的世界,虽然不大,但却充满了温暖。

记得有一次,我问爷爷这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

爷爷想了半天,然后挠挠头说:“哎呀,这可有些年头喽,大概是在你爸还小的时候吧。

”我又问爷爷当时的生活是不是很艰苦。

爷爷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笑着说:“苦是苦了点,但是也很幸福啊。

哪像你们现在,有这么多高科技的玩意儿。

”我心里就想,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方便,但好像少了点他们那时候的纯粹。

看着这张老照片,我就觉得时间过得可真快啊。

就像一阵风,呼地一下,几十年就过去了。

爷爷奶奶现在已经老了,脸上布满了皱纹,头发也花白了。

那座瓦房也早就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

有时候我在想,这到底是进步还是失去呢?我们在追求现代生活的同时,是不是也丢掉了一些像爷爷奶奶那个时代的美好东西呢?比如说那种邻里之间的亲近感,大家一起坐在院子里聊天、分享食物的那种温馨。

现在住在高楼里,很多邻居都互相不认识,这多奇怪啊,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发展的代价吗?不过,这张老照片却像一个珍贵的宝藏,它保存着那段渐渐远去的时光。

每当我看到爷爷奶奶对着照片露出怀念的神情时,我就觉得这张照片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让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找到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让我们的心有片刻的宁静。

我与祖国共成长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作文

我与祖国共成长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作文

我与祖国共成长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我与祖国共成长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作文篇1从上幼儿园起,学校每星期都会组织升国旗。

虽然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是每次都能笔挺地站在那里。

进入小学,我慢慢懂得国旗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染红的,每个人都应该热爱它。

而我们佩戴的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这让我感到无比骄傲、无比自豪,也让我从心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我出生在厦门,我奶奶是老厦门人,听她说,厦门原本是个小岛,仅靠一座厦门大桥与外界相连。

那时交通不便,经济也很落后。

后来,厦门成为了经济特区,国家给了许多好的条件,为厦门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现如今建成了厦门大桥、杏林大桥、集美大桥、海沧大桥、翔安隧道,有了城市快速公交brt和第一条地下铁路,交通便捷,经济发达。

同时也获得国内外多项荣誉和奖项,比如:双拥模范城、卫生城市、最佳人居奖等等,数不胜数。

我想这些变化和成绩是离不开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的。

无独有偶,前不久,妈妈带我到深圳游玩,我们住的酒店位于深圳渔民村,这里在以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渔村,因为改革开放,变成了现在美丽繁荣的大都市。

从厦门和深圳的发展,可以看到国家的发展和强大。

如今,我们国家正朝着“两个百年”目标奋进,“神舟飞船迈向太空,蛟龙入海五洋捉鳖”。

中国高度、中国速度、中国深度,正成为国际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样本和蓝图。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为出生在美丽鹭岛而骄傲,为出生在这个时代而自豪。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建设伟大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与祖国共成长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作文篇2标题:我与祖国共成长争做新时代好队员自从入队伍以来,我就立下了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的决心。

队旗飘扬,队歌嘹亮,我要与祖国共成长,为祖国添砖加瓦。

我生长在和平年代,见证了国家发展的日新月异。

祖国像一棵参天大树,根深叶茂,为亿万子民遮风挡雨。

我们这些新一代儿童,就像开在大树枝干上的嫩芽,伴随着祖国一同成长。

在家里,我争做孝顺儿女。

难得一见!86张杭州老照片,回不去的杭州记忆

难得一见!86张杭州老照片,回不去的杭州记忆

难得⼀见!86张杭州⽼照⽚,回不去的杭州记忆现在的杭州时尚、繁荣、潮流⼜多变G20后,被⼤家称为国际化⼤杭州可是你可还记得,曾经的杭州是什么模样吗?▼那时候的杭州,市区没那么⼤,也没这么多⼈稀稀拉拉的却谁都不陌⽣那时候的⽼杭州城⾥公交车还是带辫⼦的⼤电车杭州城⾥的⼤电车。

⼤家出⾏主要都是骑着⾃⾏车骑车路过正在修建的中北桥。

那时候的西湖边⼈不多,只有⽼杭州们满满的⾜迹80年代的西湖边,游客不多,杭州⼈可以随时起舞。

最弥⾜珍贵的是——那时候,天总是蓝的,⾼楼很少,举⽬四望⼀览⽆余今后恐怕难见⿎楼、浣纱河、⽼雷峰塔同框了那时候杭州的记忆也还都是这样的宝⽯⼭上的保俶塔,现已全部翻新。

⽼雷峰塔,见证了杭城的风风⾬⾬,现已重建。

⿎楼,有厚重的历史感,也已翻新重建。

武林门长途汽车站,当时杭州⼈出⾏的主要⽅式。

武林门长途汽车站售票点,⼈潮涌动。

70年代市民在龙翔桥菜市场,争购长梗⼤⽩菜。

1975年的龙翔桥,挤公交真的不是现在才有的。

1975年,环城西路,⾬⼀直下,仿佛⼀部⽼旧默⽚。

杭州⼀户有“四⼤件”的⼈家,当时就是⼟豪家庭。

1978年改⾰开放,街头书信摊代写书信。

俯视下的庆春路。

杭州路牌。

1979,街坊邻⾥过春节,那时可热闹了。

运河上的船只,当时船是主要交通⼯具之⼀。

车夫运陶罐,这物件现在少见了。

杭州站(⽼城站⽕车站)。

80年代的⽼城站前⼴场。

80年代河坊街。

六和塔下的钱塘江游泳场。

雪中保俶塔。

杭州街头的摸奖(彩票)摊⼉。

潮鸣寺巷彩印照⽚社⼋⼗年代,岳王路花鸟市场的⾦鱼摊。

拱宸桥(现在可是⽹红胜地哦)拱宸桥东百井坊巷登云桥卖鱼桥⼩⼈书摊伴随了整个童年啊~北⼭街那时候也是蛮有范⼉的!湖墅南路,现在可是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车辆不多,显得马路很宽敞。

杭州环卫⼯⼈脚踏三轮垃圾车,现在似乎也还在!(胡志祥摄/1980年)那时候杭州的临街,都是这样的⼆层⽊头房⼦。

少年宫是⼀代⼜⼀代杭州⼈童年的记忆啊!1982年4⽉10⽇,登⽉⽕箭作为当时国内最⼤的游艺机在少年宫落成。

照片里的故事主题作文10篇

照片里的故事主题作文10篇

【导语】当学生能够把自己最基本的意思用比较恰当的方式口头表达出来后,告诉他们怎么说就怎么写,试着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再进行加工和修饰,就会是一篇非常好的作文。

《照片里的故事主题作文》是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照片里的故事主题作文照片可以记载一个人的记忆,寄托一个人的思念。

第一次见到那张照片,是在妈妈的影集里。

我认出了其中一位是姥姥,便指着姥姥旁边的那个人问妈妈:“妈妈,这是我的姥爷吧?”妈妈轻轻抚摸着照片中的两个人,缓缓说道:“是你的姥爷,这可是你姥爷和姥姥的一张合影。

”我没再问什么,只是把手轻轻放在了妈妈的手上。

在我抬头的一瞬间,我看到了妈妈满眼的悲伤和思念。

从我记事起,就没有见过姥爷,对他老人家的记忆也只限于妈妈偶尔的谈起。

对姥姥则比较了解,印象里的姥姥是一位非常慈善,对我又特别好的人。

从妈妈那里,我了解到姥爷是一位很勤劳善良的老人,但情绪有些暴躁,对人也很严厉。

即使自己的亲生儿女,有了过错也从不迁就。

姥姥给我的印象一直是幽默、慈爱的。

最后一次见到姥姥,是三年级的暑假。

记得那天早上,我还在与周公谈天说地,就被妈妈从被窝里拖了出来,稀里糊涂地赶到了姥姥家。

看到姥姥的一瞬间,我惊呆了:姥姥蹲在地上,半倚在门框边,嘴唇发白,一副奄奄一息的样子。

妈妈的脸色也一下变得苍白,她也可能被姥姥的样子吓到了。

但她却很快镇定下来,跑进屋里,取来一床毛毯盖在姥姥身上,又给姥姥到来一杯水,想递到姥姥手里,可姥姥已经拿握不住,只好塞到我的手里,然后掏出手机拨打了120。

救护车很快来了,一家人七手八脚把姥姥送上了车,救护车呼啸着往县医院奔去。

我则被舅舅送回了家。

没过几天,便传来噩耗――姥姥去世了。

从那以后,我有好几个星期没有见到妈妈。

等再见到她时,妈妈似乎消瘦了许多。

但妈妈见到我后,却装出一副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该干啥干啥,日子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但我心里明白,妈妈一直很思念姥姥、姥爷。

我有好几次看到妈妈一个人在房间里,拿着姥姥、姥爷的照片看,看着看着,便有泪花在眼中闪烁。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15篇)完美版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15篇)完美版

《老照片的故事》老照片的故事作文(一):老照片的故事一张张照片,记录了一个个故事。

打开影集,一件件高兴的事、悲哀的的事都浮在我的眼前。

这些都会让你想起从前,回忆过去。

看、这些照片、似乎让我想起了以前。

记的我小时候,爸爸妈妈都上班了,奶奶悄悄的把我抱上了火车到了奶奶家,下班回来的妈妈以为我丢了,之后才明白奶奶很亲我看到爸爸妈妈上班没时间照顾我,才悄悄的把我抱走的。

在奶奶家,奶奶爷爷请人做小车,每一天把我放在小车推出去玩,那时我才1岁左右,不会吃什么东西,可奶奶还是给我买了许多东西喂我吃,我吃的撒在地上的东西,奶奶用嘴吹一吹,舍得不扔了,就自己吃了,尽管这样,奶奶还是整天乐呵呵的。

那时奶奶已经满头白发,身体也不好、走路气喘吁吁的,但是奶奶还是坚持照顾我,有一天奶奶正准备吃饭,突然心脏病发作了。

就这样,奶奶离开了她疼爱的孙儿,在我带来的哭声中走了记忆是风,挥之不去,一向在我的脑海中盘旋。

一刹那,记忆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飞的花,无数的花瓣轻轻摇曳,承载着我的思念。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却使它开出了花,我轻轻擦了擦手中的老照片,把它贴在脸上。

我看了看手中的照片,阳光倾斜在奶奶温柔慈祥带有皱纹的脸上,银色的白发在光下闪闪发亮老照片的故事作文(二):老照片的故事每家每户都有一些值得纪念的老照片。

看着这些老照片,过去的岁月就会重新在眼前浮现,以前有过的欢乐和悲伤仿佛就发生在昨日。

我家也有一些老照片。

闲暇的时候,我常常翻出这些老照片。

这些老照片已经存放很久,是对过去岁月的真实记录。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写完作业的我,一个人待在家里,想看电视,又没有好看的节目,于是,我就在家里翻箱倒柜起来,期望能从中发现什么新玩意。

我翻啊翻啊,最后有了收获一本红色的相册。

翻开一看,有几张小不点的照片。

她是谁呢?又翻了几页,我看到了一张妈妈和小不点的合影。

我想:照片上的那个小不点也许就是我。

有一张照片,那个小不点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饼干。

有一次,妈妈对我说:你小的时候个性贪吃!我听了后很生气,问妈妈为什么。

老照片打开时光隧道

老照片打开时光隧道

有笔记本 电脑 ,更没有单反或者 自拍神器什么的…… 大约 3 5年 前 ,我的妈妈 还不到两岁。 那时拍 照可不是一件平 常的事 :男孩穿小西 装 白 衬衫 、女 孩穿 白上衣红裙子 ,表情严肃 ,极少偷拍。 拍照 用的相机 ,里面装 的是黑 白胶卷 ,十来 块钱

抬 眼看 ,西 湖依 旧 山水 迷 蒙 ,像是施 了淡 妆 、披 着轻 纱 的女 子。你 只看得 见今 日美 丽的她 ,而 曾经 的她 ,只能
西 湖边 的孤 山曾有过 妈妈 美好 的少年 时光 ,而 相册 成
了最好的见证 。
我 翻到 了妈妈 像我现 在这 么大 的时候 ,在孤 山放鹤 亭 拍 的照片 。那 时,水 中央 的两 只石鹤 一高 一低 ,宛若展 开 双翅翩翩起 舞。 妈妈靠 在石桥的栏杆上 , 手 中攥着一顶草帽 ,
对 了 .去 相 册 里 找 一 找 妈 妈 的童 年 呗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小心 翼翼翻 开外 婆珍 藏的相册 ,里 面那些黑 白照片可 真珍贵 。
瞧 .妈妈的童 年多快乐 !她在雪地里玩耍 ,她骑着小木马 ,她在 攀登 假 山……等等 ,我发现 了一张很 有趣 的照片。照片里的妈妈 比我现在看上 去小 多了,她正在 驾驶一辆玩具 汽车 。那辆车看上去方方正正的 ,可没有 现在 的卡丁车来得时髦 ,妈妈坐在车子里几乎 占满 了座位。

脸 的潇 洒 ,一股 青春无敌的神气。 在放 鹤亭 前 ,我也 潇洒 了一 回。 同样 的地 方 ,同样 的
E B 0
风 景 ,只 是时 间的沙 漏走过 二十 六年 罢了。翩 飞 的白鹤 , 已换 成凝 重 的青铜鹤 。草木 依 旧繁盛 ,时光依 旧在 走。我 在 石桥 上蹲下 来 。看 着水 中 自己的倒 影。水 中的模 样 ,大

杭州西湖珍贵老照片

杭州西湖珍贵老照片

杭州西湖珍贵老照片鸟瞰西湖(由北自南)单击换片1924年前的西湖全景(由南自北)。

孤山和西博桥。

远眺西湖.从葛岭远眺西湖和杭州(一)(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外西湖,里西湖,和中间的白堤。

远处还可以看到钱塘江和萧山)。

从葛岭远眺西湖和杭州(二)(民国初年孤山是有一道围墙围起来的,有好几个门可以进入。

在里西湖的北岸有一座三层西式建筑,建于1913年,名为“孤云草舍”,现为“新新饭店”的西楼)。

年代变了城市鸟瞰相隔100年。

隐匿还能看到下面的城墙。

保俶塔西湖大佛寺(现已不存在了).昭庆寺(现少年宫)张公寺(背依宝石山,临近断桥,后翻建为望湖楼。

摄于1921年前)断桥和保俶塔保俶塔宝石流霞宝石山上的来风亭(二十世纪30年代)保俶塔宝石山雪景葛岭初阳台初阳台和保俶塔初阳台初阳台初阳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山街的“孤云草舍”(现为新新饭店一部分)从孤山远眺宝石山(二十世纪十年代)宝石雪景1906年3月3日,杭州西湖白堤断桥(始建于唐代之前,亭牌于1929年从左侧移至于右侧).白堤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白沙堤(唐代称白堤为白沙堤)断桥残雪二十世纪十年代的白堤断桥(当时的白堤在断桥设有大门).白堤锦带桥西博桥(桥现已不存在,毁于日寇战火)孤山九曲桥和西湖博览会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孤山放鹤亭(二十世纪十年代)平湖秋月湖中泛舟西冷印社后山石坊(1918年印社在社北建石坊与前山石坊遥相呼应)西冷印社院门(10年代)清行宫旧貌(现中山公园)中山公园前的积雪冰上西湖戚继光纪念塔戚继光纪念塔二十世纪十年代的西冷桥。

在光影中定格的杭州,你肯定没见过

在光影中定格的杭州,你肯定没见过

在光影中定格的杭州,你肯定没见过老杭州,若让你读到看到真正有意思的东西,那都是从前人的生活感受中体验出来,从那时留下的一幅幅老照片上品味出来。

那时的慢,那时的美,你我都没有经历过的。

在1949年以前,曾经有众多的外国人拍摄过杭州和西湖的照片。

在这些对杭州情有独钟的外国人当中,有的是曾经在杭州城里长期居住,把这个拥有西湖美景的“人间天堂”视作自己第二故乡的慕雅德、梅藤更和费佩德等人,有的则是萍水相逢,来杭州短期工作、考察、访问、旅游、报道和拍摄的外交家、学者、建筑师、记者、旅行家、摄影师和画家,如美国驻杭领事云飞得、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干事西德尼·甘博、德国建筑师柏石曼、美国旅行家盖洛、英国摄影师布列松等人。

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所收藏西德尼·甘博1917和1919年两次在杭州所拍摄的照片,不管是古城湖山,还是各阶层男女老幼,甘博都表现了极大的兴趣,留下了近两百张珍贵的照片。

西德尼·甘博(Sidney·David·Gamble,1890年-1968年)美国社会经济学家,人道主义者和摄影家。

岁月走过,悄无声息。

只是一街一景、一人一物,缓慢的在角落里斑驳,如此这般留下一些似有若无的痕迹。

时间如过眼云烟,旧时街景物是人非,弹指一挥,百年沧桑。

以下是一组杭州老照片,拍摄时间大约为1890-1920年间。

▲城隍山上俯瞰杭州古城,建筑多是清河坊街一带的房屋。

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六和塔旧景。

英国人慕雅德摄于1891年。

▲六和塔旧景。

西德尼•甘博是当时之江大学校长费佩德的朋友,这张照片估计是站在当时的之江大学内拍摄的。

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保俶如美女、雷峰如老衲。

”宝石山上保俶塔。

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

▲保俶塔旧景。

现在保俶塔1933年大修过,这照片是大修前的情景。

塔边白色房子过去是之江大学校长、美国人司徒雷登的别墅,现在已不复存在.(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1919年间)▲“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多张罕见杭州老照片流出带你看看爷爷口中的小时候
你肯定没有见过这样的雷峰塔和白堤破旧不堪?可别
嫌弃!这就是100年前的杭州!100多张罕见杭州老照片流出带你回顾杭州百年变迁原来老杭州长这样!
百年杭州
20世纪初,杭州,西湖断桥。

1906年,杭州,路边的穷苦人。

迈耶/摄
1906年,杭州,西泠桥。

这里荒草丛生,苏小小墓依旧清晰可见,后面是有名的宝石山,不知为何当时的山上到处都是光秃秃一片。

1910年,杭州,西湖断桥。

1915年6月28日,杭州,市场里的小贩在卖荸荠。

杭州,延龄路,就是今天的延安路。

西德尼·甘博/摄,大约拍摄于1917-1919年之间。

1917年,杭州,礼拜堂学校的男孩。

冬天的杭州没有暖气,每人手提一小铜炉取暖。

1917年,杭州,抽烟的老人。

运河杭州段有不少船民世代以船为家,这是一个船民的小男孩。

大约拍摄于1917-1919年之间。

西德尼·甘博/摄
杭州,牛车拉柴禾。

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西德尼·甘博/摄
1918年,杭州,一位算命先生。

1918年,杭州,运河里装
载木材的船只。

西德尼·甘博/摄
1919年,杭州,剪刀匠。

1919年,杭州,装大碗茶的大壶。

西德尼·甘博/摄
1919年,杭州,制伞店。

西德尼·甘博/摄
杭州,私塾学童。

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西德尼·甘博/摄
杭州,用牛拉水。

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西德尼·甘博/摄
杭州,六和塔旧景。

这张照片估计是站在当时的之江大学内拍摄的。

大约拍摄于1917-1919年之间。

西德尼·甘博/摄
'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从西冷桥洞遥望保俶塔。

大约拍摄于1917-1919年之间。

西德尼·甘博/摄
杭州,清波门。

这张照片拍摄后不久,它就被拆除了。

大约拍摄于1917-1919年之间。

西德尼·甘博/摄
杭州,之江大学运动场,就是现在的浙大之江校区。

大约拍摄于1917-1919年之间。

西德尼·甘博/摄
杭州,街边小吃店。

大约拍摄于1917-1919年之间。

西德尼·甘博/摄
1919年,杭州,现场表演做鼓。

西德尼·甘博/摄
1920年,杭州,钱塘江。

图片来源见水印
杭州,雷峰塔,1924年倒塌。

大约拍摄于1917-1919年之间。

西德尼·甘博/摄
民国中期,杭州西湖,游船上留影。

1924年,杭州吴文记营造厂的锯木工。

约翰·弗里曼(美)/摄
1924年,杭州街头。

约翰·弗里曼(美)/摄
1927年,杭州,妇女洗衣服。

1929年,杭州交警。

1931年-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杭州深陷战火之中,没有照片。

1945年秋,杭州火车站,美军士兵与站台上卖干果的妇女讲价,好买一些带在路上吃。

艾伦·拉森/摄
1945年,杭州街景。

威廉·迪柏/摄
1945年秋,杭州,农家姑娘。

艾伦·拉森/摄
1945年秋,杭州,在田间歇息吃饭的农民一家人。

艾伦·拉森/摄
1945年秋,杭州,脱粒。

威廉·迪柏/摄
1940年代,杭州湖滨公园北界尽头,给自己留影的小姑娘。

张颂恩/摄
1949年,杭州,坐在车站里小憩的阿婆。

1949年,杭州,橱窗下的流浪汉。

1950年代,杭州第四茶厂茶叶生产广告。

1950年12月,杭县(今属杭州市),农村冬学普遍展开。

图为挟着课本上学去的农村妇女。

王纯德/摄
1950年,杭县(今属杭州市)临平区,土改工作队的工作人员(左)带领农民进行分田。

1950年代,杭州公交车。

1961年,杭州,毛泽东在住地阅读人民日报。

吕厚民/摄
1966年,杭州,灵隐寺的菩萨被贴上标语。

1960年代,杭州西湖平湖秋月,留影。

1960年代末,杭州,学军中学的中学生。

1973年9月,杭州,放牛娃与骑自行车的行人。

布鲁诺·巴贝/摄
1970年代,杭州,鼓楼。

今已被拆除。

1975年,杭州环城西路,雨一直下。

1970年代末,杭州,浙江展览馆。

1976年,杭州,一户有“四大件”的人家。

董光中/摄
1970年代,杭州,武林门汽车站。

1970年代,杭州近郊塘栖镇,一户家庭,提着用布包裹的棉被、衣服,浩浩荡荡送嫁妆。

叶国兴/摄
1970年代,杭州体育馆内,毛泽东塑像。

1978年,杭州中东河大改造,老居民与老宅作最后告别的场面。

叶国兴/摄
1970年代,杭州拱宸桥下,大运河里的小船儿。

1980年代,杭州,老城站前广场。

1981年,杭州,六和塔下的钱塘江游泳场。

1980年,杭州龙翔桥街景。

1980年代,杭州河坊街。

此时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满街的贩卖声,略显破旧的建筑却让人无比怀念。

1981年,杭州,船上男女的服饰穿着。

当时女士的烫发头,男士的白衬衫、红领带绝对属于新潮派了。

1981年,杭州,古典而新潮的杭州女子。

1981年,杭州,日落时孩子坐在自行车上,被妈妈从幼儿园接回家。

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摄
1981年,杭州,农民在人行道上售卖瓜果。

1981年,杭州,扎麻花辫的学生。

1981年,杭州,三个漂亮的女青年。

她们彩色的服装,还有那还带着商标的墨镜证明了时代的改变。

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摄
1981年,杭州,街边卖樱桃的小商贩。

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摄
1981年,杭州一个弄堂,爷爷和孙子们在翻看着小人书《三国演义》。

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摄
1980年代,杭州,北山路。

1981年,杭州华光巷,公共汽车与装满陶罐的板车。

1981年,杭州,一对老夫妇在六和塔的回廊上俯瞰下面花园中的紫藤花和远处的钱塘江。

1984年,杭州,武林广场。

1986年,杭州,中山北路与体育场路交叉口。

1987年,杭州,大家排队买报纸,那时的报纸和食品一样的紧张。

1988年,杭州,武林广场(后面正在建设的是杭州大厦)。

1988年,杭州,一批从香港弄来的二手双层巴士。

1989年,杭州,延安路。

1990年代,杭州,望江门火车道口。

1990年,杭州,吴山山脚的祝福横幅。

1993年8月,杭州柳浪闻莺公园钱王祠,股民在浙江证券交易所的露天屏幕前看交易。

1995年,杭州,城隍山上的茶馆。

1996年,杭州,河坊街的开水房老虎灶。

1990年代,杭州,中山北路上的同春坊肉店。

1996年,杭州,东坡路街景。

1997年10月,杭州东河上安乐桥,旁边是正在建设中的西湖大道。

1998年3月,杭州,建国中路边的居民。

1998年,杭州,俯瞰中北一小。

1999年10月1日,杭州西湖断桥上的游客。

2000年9月,杭州,丝绸城开街仪式上时装秀。

2005年,杭州,揭盖头。

郭建设/摄
古今杭州对比
1906年3月,杭州,西湖白堤。

迈耶/摄
2016年8月,杭州,西湖白堤。

徐昱/摄
2002年,杭州,刚刚开发中的滨江区。

2013年,杭州,现在的滨江区。

吴国方/摄
1962年,杭州,六和塔。

2015年,杭州,六和塔。

徐昱/摄
1972年,杭州,保俶塔。

2016年,杭州,保俶塔。

王秋杭/摄
2005年,杭州,还未开发前的钱江新城。

2016年,杭州,现在的钱江新城。

100多张老照片见证了,百年杭州的历史变迁如今的杭州日新月异生活在杭州工作在杭州这座城市总有一万个理由让你爱上它为这样的杭州点赞!
如今你对杭州的记忆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