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特点有哪些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4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4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根据他们的年龄和成熟程度逐渐发展的。
他提出了四个阶段来描述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两岁):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他们开始通过观察和运动来探索周围的环境,并逐渐发展出一些简单的概念和认知能力。
2. 前操作阶段(两岁至七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示物体和概念。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思维操作,但仍然受到具体情境的限制。
他们还缺乏逻辑推理和反事实思维的能力。
3. 具体操作阶段(七岁至十一岁):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操作符号,但仍然受到具体情境的限制。
他们能够理解数量、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等抽象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问题解决。
4. 形式操作阶段(十一岁至成年):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并能够进行更复杂的逻辑推理。
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进行假设和推理,并能够进行逻辑上的推断和思考。
总的来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逐渐发展的,并且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限制。
通过理解这些阶段,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和发展
环境。
论文—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浅析

论文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浅析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浅析沙春燕逻辑学专业0411422指导老师:王左立,摘要,皮亚杰是一位与时俱进的大师,直至晚年他还从相邻的学科中汲取营养以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其成果被称为“皮亚杰的新理论”,以区别于“皮亚杰的经典理论”。
本文截取发生认识论的一个方面一一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以群、格和命题运算为丄具的经典的四阶段理论,和以态射-范畴论为工具的内运算、间运算、超运算理论作出比较,并说明了选择范畴论的理山以及新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经典阶段理论能够说明横向的对应,而新的态射- 范畴论的引入则解决了纵向的转换问题。
但山于皮亚杰没有以此重新整合经典理论的全部成果,其新理论仍有待完善。
,关键词,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新理论态射-范畴论结构-建构Abstract: Piaget is a master who keeps paces with the times. In his later years, he still takes nourishment from the neighbor subjects to revise and perfect his theory. Its results is called "Piaget' s new theory ” to differentiate from “Piaget' s classicaltheory ” . This thesis takes one aspect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the stage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compares the classical four-stage theory which uses group,lattice and propositional operation as its instruments with the new intraoperation, interoperation, transoperation theory which uses morphism-category theory as its instrument, and explains the reason to choose the category theory and the disadvantages in the new theory.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the classical stage theory explains horizontalcorrespondence, whil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morphism-category theory resolves the problem of vertical transform・ Nevertheless, since Piaget hasn" t integrated the results of the classical theory with it, his theory remains to be improved・Key words: the stage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Piaget T s new theory, morphism-category theory, structure-construction,正文,皮亚杰凭借其在生物学、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等领域精湛的研究,为认识论提供了一种发生的视角,“把一般的哲学认识论改造成了个体知识生长的发1生认识论”。
皮亚杰思维发展四个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思维发展四个阶段的特点皮亚杰思维发展四个阶段的特点 11.感觉运动阶段:0~2岁特点:婴儿只能先通过自己的动作和与动作相关联的感官来认识外界,但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外貌和语言。
所以,儿童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一旦物体脱离了儿童的视野,就完全从儿童的心理活动中消失了。
到感觉运动阶段结束时,婴儿已经形成了心智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征,获得了对客体的永恒知识。
2.前运算阶段:2~6、7岁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
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
前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
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
第三个特点是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特点:孩子的思维开始摆脱现象的束缚,获得逻辑性。
第一,儿童获得守恒概念;第二,儿童获得选择观点的能力;第三,儿童获得事物的类属关系和顺序关系的知识。
儿童思维的逻辑也必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构。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特点:相对于具体的操作思维,形式化的操作更加系统化。
它能让孩子解决前所未有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孩子适应复杂环境最有力的思维工具。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从一个层次发展到另一个层次,本质上是由于量的积累(同化)而引起的心理结构的质变(适应)。
新的心理结构是在旧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结果。
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完整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完整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一)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意义建构。
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来解释这一过程。
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指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形成新图式的方式适应新刺激。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二)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把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一般在9-12月,儿童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但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特征,尚未获得守恒的概念。
存在泛灵论的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获得了守恒的概念,思维可逆。
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4.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思维可逆和补偿。
(三)影响发展的因素a.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b.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c.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d.平衡化;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1)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工作的启示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对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重要的价值。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要依据不同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作者:皮亚杰时间:2009-3-25一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schema,在他后期著作中用scheme一词)。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在皮亚杰看来,图式可以说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
1、同化(assimilation)同化原本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它是指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
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
所以,在皮亚杰看来,心理同生理一样,也有吸收外界刺激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变化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机能性的。
随着个体认知的发展,同化经历下列三种形式:⑴再现性同化,即基于儿童对出现的某一刺激作出相同的重复反应;⑵再认性同化,即基于儿童辨别物体之间差异借以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
它在再生性同化基础上出现并有助于向更复杂的同化形式发展;⑶概括性同化,即基于儿童知觉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们归于不同类别的能力(邵瑞珍,1990年)。
2.顺化(accommodation)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顺化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化的过程。
可见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化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显然,从整体而言,如果只有同化而没有顺化,那就谈不上发展。
尽管同化作用在保证图式的连续性和把新的要素整合到这些图式中去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同化如果没有它的对立面──顺化的存在,它本身也不能单独存在。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特点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特点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1。
皮亚杰所处的时代是近代科学革命蓬勃兴起的时代,也是世界各地历史剧烈变化的时代。
他所研究的领域是儿童心理学,也就是心理发展问题。
2。
皮亚杰(瑞士)的理论成果最多,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现代儿童心理学的基础。
3。
皮亚杰的理论特点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就其结构来看,共包括三个部分。
即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 0— 2岁)感觉运动阶段也称感觉—动作阶段。
此阶段的年龄范围是0— 2岁,其心理特点为:( 1)、自我中心性:在感知觉和动作中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外部客观存在。
( 2)、无守恒性:只注意物体的个别属性而忽略它们之间的关系。
( 3)、不可逆性:物体永远按原样消失。
4。
心理过程有:( 1)、直接运算思维,也叫感知运动阶段思维,在这个阶段的儿童能把具体形象与其表面特征相对应,并以此去理解事物或环境。
( 2)、形式运算思维,也叫前运算阶段思维,是皮亚杰最重要的理论。
这种思维具有逻辑性、顺序性、刻板性等特点。
皮亚杰说,儿童获得了以下五个主要规则:( 1)、同一律;( 2)、矛盾律;( 3)、可逆性;( 4)、可教性;( 5)、守恒性。
皮亚杰在《儿童的语言与思维》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经历“四个主要阶段”的著名理论。
在他看来,儿童的思维总是先从一些比较简单的形式开始,逐步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然后才进入对物体和动作的守恒性、可逆性和可教性等概念的掌握,逐渐发展成完善的逻辑思维。
这四个阶段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次序,大致是在出生到两岁之间,然后逐渐过渡到小学阶段。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2~3岁,这是动作思维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用动作表达思想,但还不懂得使用词句,他们的思维还没有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
儿童在2-3岁期间,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是直接的,缺乏抽象性,只是单纯的模仿,因而难以掌握概念,更不会转化为判断。
但是,他们已经具备了认识周围事物的初步能力。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一种能帮助父母、教师和儿童更好地理解儿童认知发展过程和认知能力发展很重要的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也称为皮亚杰发展心理学,该理论提出了包括内容、前瞻性、可变性、修辞及建构决策能力的多重标准,可以有助于促进儿童认知发展,引导他们将感兴趣的事物和话语叙事结合在一起,推断出现实世界中的权力和因果关系,以及在复杂情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皮亚杰发展心理学将儿童的认知发展描述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感觉-运动阶段,图像阶段,概念阶段和表层概念阶段。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感觉-运动阶段指的是0至2岁婴儿的认知发展阶段,这是婴儿最早也是最基本的认知阶段,主要是通过感觉协调、运动积累来进行认知发展。
婴儿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及触觉等感官的反应,接受和感受到从外部环境传来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行为来理解,认识周围与自己有关的物体与事物,并在他们当中产生不同的关系。
图像阶段是2至7岁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
儿童可以对对象、场景、情景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可以将这些事物组织起来,将图像归类到不同的组中,建立起类似拼图游戏和辩证推理的抽象模型。
这意味着儿童能够理解图像信息里包含的内容和特征,理解图像的关系是如何组织起来的,以及图像形成的依据是什么。
随着儿童长大,开始进入概念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理清概念关系,同时刻画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靠联想、比较找出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
儿童在此阶段可以理解概念的包括内容、功能和来源,掌握运用概念解决实际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技能,并加深对概念表达的理解。
最后是表层概念阶段,通常是在婴儿8岁或9岁左右发展的阶段。
此时儿童的认知能力有了很大的飞跃,他们不仅能理解概念,还能深入探讨概念的前瞻性。
特别是在做问题的时候,儿童能够从各方面来思考和分析,更加明确地表达问题,并建立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此外,他们也可以更多地体验那些因果、权利和自然规律,体会认知发展的乐趣,并可以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简析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简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Piaget's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德•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是当代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最教育性的理论之一。
在认知发展领域,它是全面概括性的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孩子文化社会经验对其发展的影响、学童发展之间的聚合作用,对比学前及学童发展概述及区别以及协调功能及控制机制。
简析基本框架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将人类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前三阶段构成孩童不断形成的未完成的发展的关键阶段,而第四阶段则是成人积极的发展阶段。
此四阶段分别是:感受和共情期、运动操作期、符号操作期以及思维形式期。
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这四个阶段。
感受和共情期:孩子在出生到六个月左右的这一阶段里,学习基本的感知活动,例如听力刺激,要开始把看到的一起反映到手上,学习自主行为。
这一阶段也是产生共情心理的重要阶段,孩子内心与外部环境建立联系。
运动操作期:孩子在一岁到七岁期间,主要学习实践。
他们开始以行动的形式去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采取行动来改变环境,以空想、游戏的方式积累越来越多的实际经验,以这些经验为基础构建自己的概念和知识组合。
符号操作期:孩子在7岁到11岁时,孩子的学习目标开始放在符号的操作上,也就是说孩子开始用约定的符号,类似语言、文字、图形及数学符号,来把自己的思维、情绪以及行为表现出来。
孩子此时也会谈到一些抽象的知识,而不只是纯实际的东西,可以通过文字、演示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维。
思维形式期:孩子在11岁以后的这一段时期里,开始以一种更为成熟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他们开始转向建构性的思维,他们可以以一定的观点就一定问题进行思考,而且有更强烈的驱动力,这就是科学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特点有哪些
1.思维具有可逆性
守恒是指物体某方面的特征(如重量或体积),不因其另一方面的特征(如形状)改变而改变。
皮亚杰设计了一系列守恒实验,其中最
著名的是液体守恒实验。
当着儿童的面向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杯A
和B中注入相同高度的水,并问儿童两个杯子中的水是否一样多,
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由实验者或儿童将A杯的水倒入另一个较矮
且粗的杯子C中,问儿童,A杯和C杯中的水是否一样多。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能达到守恒,他们有集中化倾向,即考虑问题只将注意集中在事物的一个方面,
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顾此失彼,造成对问题的错误的解释。
如儿童
会认为A杯中的水多,因为它高。
另一种表现是接近守恒但尚未成功,儿童注意到不同的维度,但不能同时考虑,在心理上感到困惑。
如儿童一会儿说A杯中水多,因为它高;一会儿又说C杯中水多,因
为它宽。
儿童大概到七岁,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时,能够掌握液体的守恒。
他们运用三种形式的论断达到守恒。
第一,同一性论断。
儿童认为
既没增加水,又没拿走水,因此它们是相等的。
第二,互补性论断。
儿童认为宽度的增加补偿了高度的下降。
第三,可逆性论断。
儿童
认为可将C杯中的水倒回原来的B杯中,因此是相同的。
所谓运算是一种心理动作,儿童在心理进行可逆或补偿的动作,并不需要实际动手操作。
皮亚杰认为守恒并不是教育的结果,而是
儿童自然而然掌握的,当儿童对事物的不同方面开始注意并在心理
上产生冲突时,是将达到守恒的关键期。
2.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
小学儿童掌握了一类物体与其子类的关系。
如给学前儿童呈现一束由4朵红花和2朵白花的花束,问儿童红花多还是白花多,儿童
一般都能正确回答红花多。
但是当问红花多还是花多时,学前儿童
就不能正确回答。
但是小学儿童,由于具备了类包含的能力,对此
类问题大多能正确回答。
3.能够完成序列化的问题
序列化指能以物体的某种属性为标准对其进行排序,从而进行比较。
如小学生可以按高矮、大小、长短等标准对物体进行排序。
与
序列化有关的另一个概念是传递性(transitivity),是指对一序列
中各元素的关系进行推理的能力。
如对于“小红比小明高,小明比
小兰高,三人中谁最高”这样的问题,小学儿童已可以解答,但值
得注意的是,小学生这种传递推理能力仅限于具体的事物,他们还
无法应付抽象的问题。
如对于“A比B高,A比C矮,三人中谁最高”这样的问题,小学儿童往往不能正确解答。
4.思维的去自我中心性
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但这与自私自利无关。
例如两个男孩要给妈妈选生日礼物,三岁半的
小男孩选了一辆玩具车送给妈妈,这并不表明他自私,只是说明他
还不明白妈妈的兴趣可能与他不一样。
而七岁的男孩会给妈妈选一
件首饰,说明进入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已经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
问题了。
5.掌握了群集的概念
小学生已经明白两个子集可以组成一个新的集合,如男生人数+
女生人数=学生总数。
他们也可以逆推,如男生人数=学生总数-女生
人数。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主动探索和操纵环境的结果,学习是儿童进行发明与发现的过程。
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
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
学到知识。
这意味着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要
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相反,要设法向儿童呈现一些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并允许儿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其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方式与成人是有别的。
因此要了解并根据儿童的认知方式设计教学,如果忽视儿童的成长状态,一味按照成人的想法,只会给儿童带来压力和挫折,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痛苦而不是有趣的事,扼杀了儿童学习的欲望与好奇心。
皮亚杰对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以个体认知方式而非年龄为标准的,个体认知发展的速率是不同的,有快有慢,并不是同样年龄的儿童其认知水平就是相同的。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