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你一束花 文本解读

合集下载

互文性视角下的舒曼《献词》分析

互文性视角下的舒曼《献词》分析

引言在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一生的音乐创作中,艺术歌曲(Lied)占据了重要地位。

单就正式出版的作品来看,从1840年的《声乐套曲》(Liederkris,op.24)直到1852的《歌咏四首》(Vier Gesänge,op.142),舒曼笔不辍耕地谱写了近四十部艺术歌曲集。

而起初,在舒曼开启他音乐生涯之后将近十年时间,他对钢琴的青睐远胜于艺术歌曲。

在1840年短短一年时间,舒曼便出版了138首艺术歌曲,这一年也被称作他的“艺术歌曲年”。

究竟是什么促成了舒曼在如此短的时间突然转向另一创作领域并结出如此硕果?这个问题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学界一般认为[1],这其中既有舒曼出于现实生活的考量、个人因素的需求,也有个人艺术追求的作用:1839年,维克(Friedrich Wieck,1785—1873)从经济方面向舒曼发难,阻挡舒曼与他女儿克拉拉(Clara Schumann,1819—1896)的婚姻[2]。

而在当时德国的音乐市场中,歌曲或是最具有市场价值的音乐体裁;此外,舒曼原本计划在1839年与克拉拉结婚,艺术歌曲也被他视为与心爱的克拉拉形象交织契合、传递爱意的一种理想艺术媒介——“我的《艾兴多夫之歌》里充满了你的身影”[2];除此之外,舒曼对罗曼化(romantic)艺术的热忱,对于诗意与音乐结合的艺术理想的渴求也是他转向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原因。

作为新婚礼物的《桃金娘》(Myrthen,op.25,1840)也创作于这一时间节点。

它共由26首歌曲组成,这部作品不同于前一部《声乐套曲》(op.24),也不同于《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这些套曲的歌词文本均取材于一位诗人的一部诗歌,《桃金娘》的歌词并非如此,舒曼整合了吕克特(Friedrich Rückert,1788—1866)、歌德、伯恩斯(Robert Burns,1759—1796)、海涅、拜伦等诗人的诗作并谱曲,这使得学者们认为它似乎缺乏作为套曲的凝聚力[3]。

部编版高中语文一等奖实用课件《红烛》PPT(共 24 张)

部编版高中语文一等奖实用课件《红烛》PPT(共 24 张)
※同学们试着谈谈《红烛》“三美”体现在哪里?
课外拓展:《七子之歌·澳门》赏析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是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作品。 诗人在这一组诗作品里用拟人化的手法,把 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 九龙岛、旅顺和大连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 地方,比做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让 他们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 哀之情,“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 忱”,从而让民众从漠然中警醒,振兴中华, 收复失地。
其中,《七子之歌·澳门》被大型电视 片《澳门岁月》改编选做主题曲,由于该纪 录片的影响力,这首歌又成为迎接1999年12 月20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
谢谢指导!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常见意象的含意和表达效果。 2.分析和把握诗人在诗中七次显著的情绪变化。 3.感受诗歌主旨和诗人赤诚爱国的人格魅力。
作家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湖北省浠水县人,原名闻家骅,字友三,亦字友山, “五四”以后改名为一多。著名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 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其诗歌颂自然、歌颂青春,感情热烈,形式整齐,突 出地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诗论以提倡“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 美)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为代表;散文抨击社会时弊、批判传统文化,其中尤以 《最后一次讲演》最为惊心动魄。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 阀的痛恨,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 艺术成就。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怒斥国民党特务,发 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暗杀。他的主要著作有《红烛》 《死水》《七子之歌》等。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精品文本解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精品文本解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文本解读稿第一部分:结构分析一、爱美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德国:“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花是宇宙间美的东西,而德国是爱花的民族,也就是爱宇宙间美的东西的民族,既:爱美的民族。

事实也确实如此,“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每一家都养上几盆花,每一盆都开出绚烂的花,每一朵都吐露沁人的芬芳,让这条街变得清新,让这个小城变得更美。

二、赏美德国人是爱美的,他们也懂得如何来赏美。

还是那句话,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

后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在文章中,指的应该是哥廷根街道上各类品种的花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

它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王子敬曰:“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山阴道在会稽城(今浙江绍兴城)西南偏门郊外,与东跨湖桥相接,是通向诸暨枫桥的一条官道,古时候,那一带山清水秀、地灵人杰。

著名的兰亭就坐落在山阴道上。

在古代,有很多描写山阴道风景秀丽的句子:钱塘艳若花,山阴芊如草。

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

平生王献之,酷爱山阴道。

彼此俱清奇,输他得名早。

(袁宏道)山阴道上行,如在画中游。

(袁宏道)云生满谷,月照长空,潭涧注泻,翠羽欲流,浮云出岫,绝壁天悬。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王献之)诚然,山阴道是风景秀丽的,可是为什么作者一定要用“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呢?明明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来表示,如:让我们看的人眼花缭乱?让我们看的人赞叹不已?让我们看的人流连忘返?这些都能表示美的事物带来的令人难忘的,令人愉快的感受。

而作者偏偏用“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第一点,我觉得是“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出自世说新语,带有典故,从文化内涵上来讲更有深度。

统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变色龙文本解读二

统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变色龙文本解读二
譬I i, 教学大参考·文本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头 上 开始 冒汗 ”?按 理 说 神 父 是 上 帝 意 志 的 执 行 者 .能 平 等 对 待 芸 芸 众 生 .但 对 “小偷 ”卡 洛 斯 .神 父 却 并 不知 道 他 姓 甚 名 谁 ,不 了解 他 的 生 活 处 境 .更 甭提 为他 祷 告 祈 福 。跟 小镇 上 的普 通 人 一 样 ,神父 认 定 卡洛 斯 道 德 败 坏 。而 现 在博 大 无边 的母 爱 ,深 深 地 剌痛 了神 父 麻 痹 的 神经 ,使 他 觉 察 出 自 己 的失 职 。自 以 为 有道 德 优 势 的神 父 ,长 吁 一 口气 感 慨 道 “哎 !上帝 的 意 志 是难 以捉 摸 的 ”.对 上 帝 的稳 固信 念 产 生 了 动 摇 .不 再 是 一 副 说 教 者抑 或 批 判 者 的形 象 .他 开 始 重 新 审 视 卡 洛 斯 .审 视 自 我 .审 视 这 个 世 界 。对 母女 俩 ,关 切 取 代 了 淡 漠 。闷 热 的 礼拜 二午 睡 时 刻 .这 位 母 亲 唤 醒 了 沉 睡 已久 的 神 父 .也 唤 醒 了 我 们 这 些亦 如 麻 木 守 旧 的 小 镇 居 民 的读 者 .而 当这 位 母 亲义 无 反 顾 地 奔 向 卡 洛 斯 墓 地 并 昂 首走 过大 街 时 .我想 这 一 幕 也 必 将 会 抚 平 那 一 张 张 奇 形怪 状 的 阴脸 。
『作 者 通 联 :安 徽 巢 湖 市二 中]
谈谈《变色龙》之“变”
画 徐艳 霞
短 篇 小 说 巨 匠 契 诃夫 的《变 色 龙 》一 直 是 中学 语 文 教 材 的保 留 篇 目。好 的作 品 能 够 穿 透 岁 月 .这 是 作 品 价 值恒 久 性 的一 种 体现 。好 的作 品 ,应 该 随着 时 代 的变 迁 .逐 渐 解 读 出 越 来 越 丰富 的 内涵 .越 来 越 高 深 的境 界 .这 才 是作 品生 命 力 的一 种体 现 :否 则 作 品 的意 义 和 价 值 全 部 定 型 ,那 作 品 就 僵 化 了 ,就 死 了 。文 学 评 论 不 该 是 一 个 “墓 志 铭 ”。为 其 “盖 棺 定 论 ”:而 应 该 是 一 棵 “合 欢 树 ”,在 读 者 的 不 断 参 与 下 .常 读 常 新 .日渐 蓊 郁 和 茁 壮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2019)-人教部编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达标测试卷(五)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2019)-人教部编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达标测试卷(五)

人教部编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达标测试卷(五)1、看拼音,写词语。

guī ju()xìng fú()hū xiào()róu nèn()zì sī()yāo guài()2、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婚礼(hūn)拽住(zuài)旗帜(zhì)冲着他摇尾巴(chōng)B. 乖巧(guāi)瘦小(shòu)一缕(lǚ)脸颊(xiá)C. 撵走(niǎn)允许(yǔn)覆盖(fù)永恒(héng)D. 喜讯(xìn)砌墙(qiè)搂住(lǒu)抚弄(fǔ)3、下列选项中,两组词语意思都相反的一项是()。

A. 丰硕——丰满介绍——推荐B. 凄凉——热闹普通——独特C. 禁止——允许声明——表明D. 悦耳——动听幻想——想象4、下列词语填入句子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那静谧的月色,那美丽的雪景,那深厚的友情,让我始终难以________。

A. 忘怀B. 忘记C. 忘情D. 忘我5、下列四字词语构词方式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忍受痛苦提出要求产生幻想B. 北风呼啸鲜果飘香绿树成荫C. 歌声动听禁止入内化为泡沫D. 华丽场面神圣仪式美妙舞姿6、下列句子中,没有将春天描写具体的一项是()。

A.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B. 春天的太阳甚至能给最普通的花带来新生。

C. 春风吹绿了树木,它们翩翩起舞,感谢春天的到来。

D.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来到人间,那一片生机的景象便随之来到四面八方。

7、下列关于童话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童话情节很奇妙,常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B. 童话里的人物很奇特,大都拥有非凡的能力。

C. 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编写故事,反映生活,说明某种道理。

D. 阅读童话时要紧扣故事内容,揣摩作者写作意图,不可有自己的幻想与想象。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任务群一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任务群一

学案七体会意图,探究构思,理解小说特征、主旨真实与虚构二者似乎朝着两个方向前进,有着不可调和的张力,但二者在小说中却如同血与肉一样难以分开,现实是虚构的支点,虚构则提升了现实,使现实摆脱了庸俗。

小说通过真实和虚构的结合,更好地反映生活和历史的真实,使读者在领略生活和历史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真实的魅力。

【必备知识图解】【必备知识学习】一、小说的文本特征虚构与真实是小说的本质特征。

抓住小说中“虚构”与“真实”二者的辩证关系,学会从文体特征的视角审视小说文本,从文体视角考虑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达成、审美效果等,既有利于深入把握小说作品的内容,深入领会作家的创作意图,在对小说的分析解读以及考试的应对中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有助于小说深度阅读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虚构性与真实性虚构是小说的本质特征,甚至是小说的灵魂。

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

虚构的特质是想象、夸张、怪诞和荒谬。

小说家是专业“说谎者”。

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所显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它绝然有别于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触手可及的现实世界。

小说中的真实不能只局限于现实里业已发生的事情;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是一种真实的谎言。

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

艺术的真实固然与生活的真实有关,但艺术的真实绝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

小说即便写的是历史或广为流传的故事,也可以进行再创造甚至是虚构。

【典题赏读】小说是虚构的,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请从“虚构”与“真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于博《黄豆飘香》)答案:①小说中,于放等人物以及于放带领抗联小分队攻打庆城前后发生的故事是虚构的。

②东北抗联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军纪严明,并得到群众的支持,抗联战士手足情深,都是真实的。

③小说通过真实和虚构的结合,更好地反映生活和历史的真实,赋予生活和历史审美价值,更能感染读者,使读者在领略生活和历史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真实的魅力。

2024年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年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年春期九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2024.04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

(共23分)班级拟召开“家在河南”演讲比赛,小豫准备了一些演讲稿的素材,请你帮他完善。

1. 下面是演讲稿的开头部分,其中有些字词小豫拿不准,请帮他判断。

临黄河而知中国,A莅中原而揽古今。

从卫星视角俯①kàn(看眼),河南地处天地之中,八方摇篓,一半山川耸立,一半沃野千里。

滔滔黄河B横贯其间,如一条金色的丝带,串联起沿岸的文化“珍珠”。

泱泱华夏,择中建都,大河之南,文脉悠远。

从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开始,河南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

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独占四席,怀抱着灿若星②chén(辰晨)的历史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lì hèngB. wèi héngC. lì héngD. wèi hèng(2)语段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答案】(1)C (2)瞰辰【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莅:lì,到(有尊敬的意思)。

横贯:héng guàn,横向贯穿;横着通过。

故选C。

【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俯瞰:fǔ kàn,从高处向下看。

星辰:xīng chén,宇宙中星星的总称,亦用在诗词文学中指代岁月、辉煌的灯光。

2. 小豫想在演讲稿中引用一些古诗文,用以增加演讲内容的厚重,请帮他补写。

古老的河南,先贤备出,留给后人裴鍪大餐。

庄子“水击三千里,①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奇谲的想象,几千年之后仍令我们惊叹,“野马也,尘埃也,②_______”更是道出了天地万物皆有所依凭的规律使然;隐居南阳的诸葛亮“③______,④_______”(《出师表》)的淡泊宁静穿越千年;杜甫身处漏雨茅屋,高呼“⑤_______,⑥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的美德万古流传;塞外的那场雪因岑参“⑦_______,⑧_____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新奇的比喻一直下到今天。

2024届九省联考仿真卷语文(2)(解析版)

2024届九省联考仿真卷语文(2)(解析版)

2024届九省联考仿真卷语文(2)(解析版)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为了防控疫情,我国已开始大规模的接种新冠疫苗。

接种了疫苗,疫情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疫苗和疫苗接种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的,并在治病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对抗天花病毒的“时苗”,是北宋时期发明的,时称“痘苗”。

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

人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

明代发明了更为安全的“熟苗”。

时苗”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毒性也很大,“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只八存。

”在隆庆年之前,明朝暴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天花瘟疫,致死率竟然高达80%以上。

正是这场天花的大流行,促成了熟苗种痘法的推广。

明代医生在大规模接种痘苗的过程中,通过正反方面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明了“熟苗”接种法。

《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就是说用“熟苗”接种,八九千人中不能救治的仅有二三十人。

显示出这种接种技术对预防天花的安全高效。

18世纪初,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被引入欧洲。

英国医师爱德华·金纳创造了第一个生物制品——牛痘疫苗。

19世纪巴斯德制作出更加有效的现代疫苗,给人接种达到预防目的。

虽然大规模的现代疫苗制剂是由西方发明普及的,但疫苗和接种疫苗最初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我们祖先发明的。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献你一束花》文本解读
《献你一束花》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篇散文。

写了机场女服务员向一位失败的运动员献花的故事,说明了鲜花不仅可以献给英雄和胜利者,更可以给失败者以鼓励。

同时渗透着思想上的教育: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如何对待胜利者和失败者。

在教学中,对于文章中那样意义重大的胜利或者失败,学生也许没有经历过,所以很难体会主人公胜利和失败时不同的心境。

但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都有过胜利和失败的体验,因此也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教学时,引导学生读读开头、结尾两段,看看在语句上有何异同,说说自己的理解。

结尾在语句上虽然开头差别不大,但意思却发生了转变:鲜花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是对成功者的祝贺;鲜花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是对失败者的鼓励,是失败者将来成功的动力;无论成功者或失败者,只要付出了“汗水和努力”,都应得到尊重。

这句话在表达上加了一个“怎么”,加了一个“也要”,变得耐人寻味。

就像文章带给我们的,鲜花,理应送给凯旋的英雄,但更应该呈给暗淡无光的失败者。

因为失败者更需要人们的掌声。

失败了并不怕,可怕的是从此一蹶不振,人不能总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应该总结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放下心理包袱,才能战胜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