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

合集下载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

生态环境问题
酸雨
酸雨危害、原因、措施
1.说出长江流经的 主要地形区及主要 的省区市。 2.为什么长江被称 为“黄金水道”?
3.分析长江上、中、 下游地区分别面临 的环境问题及主要
的防治措施。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特征
【典例】下图表示的是我国长江流域局部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
天气形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四、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1.范围: 2.自然条件 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文:河湖众多 资源:煤、铁、水能、有色金属矿丰富 3.纽带和辐射作用:沟通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与西部 4.社会经济发展 (1)三大经济区:重庆武汉上海 (2)城市密度差异:中下游城镇分布密集,上游 沿江城市密度相对较低。
“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该生态环境问
题是什么?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 解。
【思路点拨】正确解答该题应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 (1)明确图中锋面的类型、移动方向及造成的天气影响,并结 合甲城市的纬度位置分析其天气现象;
(2)明确图中A、B、C三省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四、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1.范围:2.自然条件 3.纽带和辐射作用: 4.社会经济发展 (1)三大经济区:重庆,武汉,上海 (2)城市密度差异:中下游城镇密集,上游较低。 5.生态环境问题 (1)上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垦殖,水土流失 严重。 (2)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加剧了洪涝灾害 (3)沿岸: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大气污染→酸雨危害突出 水污染→部分城市水质型缺水
思考: 1、这个工厂的土地由 什么地方提供,工人 来自于什么地方? 2、工厂的投资资金、 样品、设计、技术管 理人员来自于哪里?

第24讲 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

第24讲 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
明确目标 主干知识
读图填图
要点突破
典例剖析
随堂演练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名优课迪
备战高考我满意
(3)从土地利用形式上看,这里是农业耕作区和畜 牧区交错的地区。 土地利用受降水波动和历史上农耕、 游牧民族交替控制的影响,在农牧交错地带表现为有 农有牧、时农时牧的变动,导致土地退化加剧。
明确目标
主干知识
读图填图
典例剖析
随堂演练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名优课迪
备战高考我满意
解析:第(1)题,通过对两水文站位置的分析可知, 张家山水文站上游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加上 河流落差大,因此含沙量大;渭河咸阳水文站含沙量 小。第(2)题,由于图示北部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 重的地区,因此,国土整治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水 土流失的治理,可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 术措施等来治理。第(3)题,渭河平原位于断层相对下 沉的岩体上,是由构造运动形成的地堑,且由渭河等 河流的泥沙沉积形成。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便 于农耕。第(4)题,渭河平原南侧为秦岭,是我国重要 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如温度带、自然带、干湿区等的 分界线。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名优课迪
备战高考我满意
2.严重的水土流失 (1)原因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且多暴雨 地面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等,破坏了地面植被 开矿、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破坏了地面植被和 稳定的地形
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易受流水的侵蚀
明确目标 主干知识
读图填图
明确目标 主干知识
读图填图
要点突破
典例剖析
随堂演练
首页
上一页

认识省内区域认识跨

认识省内区域认识跨
密 性、社会文化同源性等特点。
省内区域的重要性
经济协同发展
省内区域作为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通过优化资源 配置和产业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同发展。
社会文化交融
省内区域的社会文化交流与融合,有助于形成共同 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增强地区凝聚力。
生态环境保护
交通与物流的发展使得省内区域 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促进了产 业集聚和产业链的形成,提高了
产业竞争力。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交通与物流的发展为居民提供了 更加便捷、快速、安全的交通和 物流服务,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
量。
04
省内区域的文化与教育
省内区域的文化特色
方言与习俗
每个省内区域都有独特的方言和习俗,这些方言和习俗反映了当地 人民的历史、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传承优秀文化
通过跨省内区域合作,可以共同保护和传承各地 的优秀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3
促进文化旅游
跨省内区域合作可以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推动 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提升旅游品质。
提升旅游品质与形象
优化旅游线路
通过跨省内区域合作,可以优化旅游线路设计,打造具有地方特 色的精品旅游线路,提高旅游吸引力。
增强当地人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02
教育水平
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省内区域的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有
助于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03
社会进步
文化与教育的繁荣有助于促进省内区域的社会进步,提高当地人民的文
明程度和综合素质,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05
省内区域的旅游资源
省内区域的自然景观
铁路交通
省内区域铁路网发达,拥有多条干线铁 路和支线铁路,连接着省内各大城市和 县镇,为客货运输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高二地理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7--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李俊荣)

高二地理下册高效课堂资料27--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李俊荣)
(4)春旱是威胁渭河平原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试分析春旱产生的原因。(5分)
第2页
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年月日编号:27
第1页
训练展示学案
笔记
【疑难突破】
山西、陕西两省为我国北方主要农业区。读下列相关资料,完成问题。
(1)据图指出两省北部省界的特点,并说明该界线两侧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5分)
(2)从土地利用状况分析两省可能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6分)
(3)素有“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平原是该区域重要的耕作业区,分析其有利的自然条件。(4分)
自学质疑学案
疑问记录
【基础落实】——完成《区域地理》基础储备区的填写并记忆以下问题
1.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及区位优势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西双版纳位置、资源及存在问题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5.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特征分析
【填图训练】——在区域地理136页西双版纳及137页黄土高原图上填写有关地理事物
【拓展延伸】——根据《区域地理》疑难突破区的解析阅读理解
1.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合作——前店后厂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3.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特征分析
【微课助学】看微课《跨省区域的发展与联系分析》,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即时演练】——完成《区域地理》即时演练区题目
请把自学过程中的疑问点记录下来,准备合作互学
高二地理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山东省一中2016级
高二地理翻转课堂课时学案
课题
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
编制人
李俊荣、李芸
审核人
张炳刚
目标
导学
1.读图掌握珠江三角洲、西双版纳等省内区域的位置、范围、记忆其地理特征

高中区域地理教案 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

高中区域地理教案 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

第24讲 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条件与外向型的经济特点。

2.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及带来的问题。

3.理解西双版纳的特色旅游业。

先学过程:师: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8分钟后检测,看谁完成的最好。

布置学案,学生自学(教师督促,使每一位学生紧张的自学)一、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1.对外开放的前沿(1)区位优势: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祖国的“南大门”。

(2)政策优势: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形成一个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在内的多层次的开放体系。

(3)人文优势:①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

②全国著名的侨乡,有利于吸引海外投资和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2.外向型的经济(1)工业发展: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比较发达。

(2)商业贸易:主要通过港澳贸易渠道,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品生产出口基地3.城镇的发展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读图思考]“泛珠三角”区域的“9+2”是指哪些省级行政区?二、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1.优越的自然条件(1)位置⎩⎪⎨⎪⎧相对位置——云南省境内,与P 缅甸、Q 老挝等国为邻纬度位置——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地区海陆位置——我国西南部,离太平洋和印度洋距 离较近(2)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但年较差大,全年气温高。

[读图思考]为什么说西双版纳地区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要远大于受东南季风的影响? 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1979~2000年,深圳城市化的发展得益于工业化的发展B .1979~2000年,深圳城市人口所占比重没有变化C.深圳的城市等级不断上升,服务范围不断扩大D.1979~2000年,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不断降低2.在深圳城市化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A.热岛效应B.雨岛效应C.噪声污染D.臭氧层空洞后教过程教师根据小组讨论完成情况分别提问,学生不断补充回答完成。

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

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

第24讲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一、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1、对外开放的前沿(思考原因)地理位置: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 国的“南大门”(成为“对外开放前沿”的根本条件):热带、亚热带,处于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气侯优越,平原广阔,水网密布,农业基础好政策因素:1980年我国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开始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其中的深圳、珠海就位于珠江三角洲。

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至此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一个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在内的多层次的开放体系。

人文优势:一直以来,这里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概括:珠江三角洲地区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 利用这里的优越条件,珠江三角洲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的投资,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2、外向型经济(是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发展途径: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臵,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办法和最新高科技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三来)如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

这里生产的产品,主要是通过港澳贸易渠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赚取大量的外汇,使该地区贸易国际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一补)至20世纪末,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通过三来一补发展途径,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以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合作方式,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

高中地理识图训练——11认识省级区域、省内区域和跨省区域

高中地理识图训练——11认识省级区域、省内区域和跨省区域

C.安徽 D.湖南
(3)图中甲、乙、丙、丁地形区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
A.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江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
B.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江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
C.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
D.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
(4)填出A~F字母代表的省区简称及对应的省会城市:
(1)太行山脉 秦岭 大巴山 巫 山 大别山 雪峰山 南岭 渭河 汾河 淮河 汉江 湘江 赣江 (2)B (3)D (4)
ABCD E F 省区简称 省会城市
AB CDE F 省区简称 晋 豫 皖 赣 湘 鄂 省会城市 太原 郑州 合肥 南昌 长沙 武汉
2、读台湾省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____岛,B____岛,C____岛,D____海峡,E____ 洋,F___海,G___海,H___溪,I___山,J___省。 (2)填出下列序号代表的城市的名称: ①___市,②___市,③___市,④___市,⑤___市。 (3)台湾岛多___,资源丰富,___占全岛面积的 1/2以上,盛产热带、亚热带___和__。工农业发 达,为“亚洲四小龙”之一。__的森林之海、___ 的美丽风光、温泉、峻岭等都是著名的旅游胜景。 (4)台湾岛上驰名的农产品有___、___、___和___。 其中以___树最为著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1、读我国中部地区六省区示意图,回答问题。
(1)填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山脉(①~⑦)和河流的名称(⑧~⑬):
①___,②___,③___,④___,⑤___,⑥___,⑦___,⑧___,
⑨___,⑩___,⑪___,⑫___,⑬___。

2014高三一轮复习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

2014高三一轮复习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

4.旅游业存在问题
①周边州县纷纷建立旅游区,旅游市 场竞争日趋激烈。 ②旅游景点分散,规模较小。 ③旅游接待能力较小,以国内游客为 主。 ④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素材链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广西、海南 、湖南、江西、福建 、 泛珠三角区域包括广东、 云南、贵州、四川 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简称“9+2”。内地9省区的区域面积为全国的五分之一,人 口占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三分之一。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 泛珠三角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突出。这一区域所建立起来的共生共 赢型经济体系,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极。
生产、生活带来众多的不便。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采用合理利用土地与综合治理相结合,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相结合, “保塬、护坡、固 沟”
治 理 措 施 工程 缓坡修筑水平梯田, 措施 发展林果基地 生物 措施 封坡育林育草,拦 截、含蓄坡面径流 工程 措施 平整土地, 增加水流下 渗,削减地 表径流 营造护田林 网,造林以 用材林、果 林为主,形 成林粮、果 粮间作生态 农业体系 采用先进的 灌溉技术, 节约和充分 利用水资源
宜宾 湘 江
鄱阳湖
水文:河湖众多
四、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 地带 1.范围: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 东西长约3 000多千米,南北宽约100~200 千米。 2.自然条件 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文:河湖众多 资源:
上游
中游
下游
资源:煤、铁、水能、有色金属矿丰富
长臂猿
“热带动物王国”
目前有鸟类近400 种,兽类达67种,昆虫 1437种。其中,亚洲 象、兀鹰、白腹黑啄木鸟、 金钱豹、印支虎等为世界 性保护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分类 过度开垦 人 为 原 因 过度放牧 毁坏树木和 樵采 露天开矿
产生的影响 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 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 破坏草场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 遭侵蚀 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 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 侵蚀能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 的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西宁 J_____。
2.严重的水土流失
(1)原因。 ①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 黄土_________、多孔隙——易受流水侵蚀 多暴雨 夏季降水集中且_______——流水侵蚀力强
②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严重。
(2)危害。
①影响农业: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养分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 作物产量下降。 ②加剧洪涝: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其含沙量剧增,泥沙淤积下 游河床,威胁黄河防洪安全。 ③影响生态: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 生。 ④影响经济:制约当地交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并给生产、生活
四、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上海 攀枝花 1.范围:东起A_____,西至四川省D_______,东西长约3 000
千米,南北宽约100~200千米
低山丘陵 地形:以平原和_________为主 2.自然条件 亚热带季风 气候:___________气候 水文:河湖众多
水能 有色金属矿 资源:煤、铁、_____、___________丰富
工业化 3.城镇的发展:_______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1.描述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条件。
二、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横断 1.位置:我国西南边陲云南省境内,地处_____山脉最南端,南 缅甸 老挝 部与图中的国家P_____、Q_____接壤 2.旅游业 (1)发展优势——旅游资源丰富。
展的积极意义是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掌握珠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
及今后发展方向。第(1)题,图中A地为北江上游,在粤北山 区;B处是桂林,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C 地在珠江三角洲,地
形平坦。第(2)题,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的出口型农业基地,
今后还应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出口创汇型农产品。第(3)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发展了以轻工业为主的 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 该类产品向土地和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的粤北山区转移。第(4)
原因分类 人 为 原 因 战乱和营
产生的影响 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 轮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农作物的 保护,滥挖窑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 源
造宫殿
滥用土地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采用合理利用土地与综合治理相结
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相结合,实行“保塬、护
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措 施如下图所示:
原因分类
地理位置 的过渡性 土质疏松 自 然 原 因
产生的影响
各种位置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 弱 容易被侵蚀,为水土流失提供了丰富 的物源条件
降水集中, 冲击力大,水流速度快,为水土流失 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 多暴雨
地质灾害 频繁 滑坡、泥石流、塌陷时有发生,加剧 水土流失
, 易被侵蚀
3.分析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分别面临的环境问题及主要的防
治措施。
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特征分析
长江沿江地带是典型的跨省区域。长江上游、中游、下游
不同的区域特征决定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方向和生态问题。
上游
中游
下游
区域 发展
①水能开发: ①重要的粮、 ①农业发达, 西电东送,三 棉、油、水产 “鱼米”之乡; 峡工程;②以 品基地;②有 ②沪宁杭工业 重庆为中心的 色金属冶炼、 基地;③以南 上游城市群; 机械等工业部 京为中心的下 ③以宜昌、重 门,以武汉为 游城市群,以 庆为中心的电 中心的钢铁、 上海为中心的 力、冶金工业 轻纺工业基地; 长江三角洲城 基地,以攀枝 ③以武汉为中 市群 花、六盘水为 心的长江中游 中心的钢铁、 城市群 煤炭工业基地
致水土流失有关,因此湖、江、山应当综合治理。
珠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 【典例】读珠江水系图和景观图,完成下列要求。
(1)①②③图表示A、B、C三地的景观,其中表示A地景观的是 ______,表示C地景观的是______。 (2)C地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应该是( A.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商品率 )
农业 技术 措施
采用先进的 灌溉技术, 节约和充分 利用水资源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特征 【典例】下图表示的是我国长江流域局部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
天气形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图示锋面系统过境后甲城市所在 地区出现的自然景象可信的是( A.河流封冻 C.闷热难耐 )
B.暴雪纷飞 D.晴冷袭人
资源富 沿海经济发达 3.纽带和辐射作用:沟通东部_____________地区与西部______ 集 ___地区,承东启西,形成“H”形格局
4.社会经济发展
重庆 武汉 (1)三大经济区:以C_____为中心的上游经济区,以B_____为
上海 中心的中游经济区,以A_____为中心的下游经济区。
中下游 上游 (2)城市分布:_______城镇分布密集,_____沿江城市密度相 对较小。
热带雨林 ①自然:_________景观,有“热带动物王国”之称。 傣族 ②人文:以_____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
(2)存在问题。
①周边州县纷纷建立旅游景区,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分散 ②旅游景点_____,规模较小。 ③旅游接待能力较小,以国内游客为主。 ④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点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地处热带,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发育了热带雨林景观。
江沿江地带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
一、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1.对外开放的前沿 东南 港澳 东南亚 (1)区位优势:广东省_____部,毗邻_____,与_______隔海 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祖国的“南大门”。 (2)政策优势: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形成一个包括
经济特区 经济开放区 _________、沿海开放城市、___________在内的多层次的开放
治 理 措 施
工程 缓坡修筑水平梯田, 措施 发展林果基地 生物 措施 封坡育林育草,拦 截、含蓄坡面径流 工程 措施
平整土地, 增加水流下 渗,削减地 表径流 营造护田林 网,造林以 用材林、果 林为主,形 成林粮、果 粮间作生态 农业体系
治 理 措 施
生物 措施
治 理 措 施
工程 主要沟道打坝建库, 措施 拦泥蓄水 生物 措施 在各支沟分段营造 防护林
B.发挥光热资源优势,建立天然橡胶、咖啡等热带经济作物基
地 C.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花卉、水果和特种禽畜渔业养殖 D.加大科技投入、增施化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改革开放以来,图中阴影所示地区利用区位优势发展了 ______型加工工业。近年来,该类产业逐渐向其北部山区转移, 原因是北部山区______和______的区位优势更显著。 (4)近年来,有些专家主张构建的“泛珠三角”包括广东、福 建、江西、海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南和云南9省区以及香 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的构建对珠三角发展的积 极意义是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对新融入地区经济发
【特别提醒】长江的纽带及其辐射作用 长江以其纽带和辐射作用,沟通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 资源富集区,承东启西,形成“H”形格局,如下所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一方面与地形、气候、土壤、地质构
造等自然因素有关,另一方面还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 有关。特别是人类出现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人为因素表 现得更为明显。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改变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状 况,加剧水土流失的程度,如下表所示:
(2)图中A、B、C三省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
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什么?
(3)图中乙、丙两城市之间已有内河航道连接,为何还要建沿 江高速公路? (4)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 “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该生态环境问 题是什么?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
分析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有利和不利条
件。
三、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1.概况 太行山 乌鞘岭 (1)范围:西起C_______,东至A_______,北起长城,南至
秦岭 B_____。
汾河 渭河 (2)河流:图中的D_____,E_____。 兰州 太原 西安 银川 (3)城市:图中的F_____,G_____,H_____,I_____,
治标
水土保持
修建水库、防洪、治沙并举
防洪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主要表
现在哪些方面? 2.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措施。
1.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及目前地貌特征形成 的主要外力作用的差异。 2.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 的不利影响。
上游
中游
下游
①环境污染 严重;②河 流泥沙量增 大,河床逐 渐抬升,威 胁生存环境
主要 问题
①湖泊面积 缩小,蓄水 ①自然灾害 能力降低; 频繁;②水 ②地势低平, 土流失严重 河道弯曲, 泄洪能力差 加强生态环 境建设,如 封山育林 ①治理长江 水患;②建 设中上游防 护林体系工 程
对策
治理环境污 染等
第24讲 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条件与外向型的经济特点 2.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及带来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