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六册整理
高二历史第六分册知识点

高二历史第六分册知识点1. 第一章: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民主革命近代中国社会的背景与特征:- 近代中国社会的背景:晚清社会的腐败与衰落、列强侵略与割据、传统文化的束缚与改革思潮的兴起等。
- 近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封建主义、宗法社会的保守性与内外悖论、农民起义与阶级矛盾加剧、中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逐渐形成等。
2. 第二章:近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近代世界经济的特点:- 工业革命的兴起:机械工业的发展、煤炭与铁路运输等。
- 殖民扩张与资本输出: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商品经济的全球化。
3. 第三章:近代中国封建主义农业经济的维持与崩溃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封建主义农业经济的维持与固化:封建主义土地制度的存在、封建财政的剥削与赋役等。
- 农民起义与农民斗争的兴起: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
4. 第四章:近代中国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兴起近代中国地区经济的特点:- 中国沿海商业与河工业的兴起:江南纺织业的繁荣、广东与福建的商业发展等。
- 城市的兴起与社会变迁: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社会的特征。
5. 第五章:近代世界殖民地化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世界殖民体系的特点:- 殖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殖民地的开拓与殖民地利益的最大化等。
-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
6. 第六章: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进步知识分子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符合实际的真理”的传播等。
-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中国革命的先驱与领导者等。
7.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东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的发展等。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与人民革命战争的相互作用等。
8. 第八章: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与新中国的诞生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与新中国的诞生:- 解放战争与解放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土地改革与合作化运动等。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第六分册全册课件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第六分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现代世界的形成与发展1.1 两次世界大战1.2 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3 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2. 中国近现代史2.1 辛亥革命2.2 五四运动2.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国共合作2.4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3. 当代世界与中国3.1 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3.2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3.3 21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理解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2. 掌握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国共合作、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3. 认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过程,理解21世纪世界与中国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国共合作。
2.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现代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包括两次世界大战、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国共合作、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情景,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再现重要历史事件。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典型例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第六分册全册课件2. 内容:1)两次世界大战2)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3)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国共合作4)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5)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6)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7)21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分析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3)论述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国共合作的过程及意义。
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六分册完整版

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史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7 年,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主持下,23 个国家缔结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第三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A】中共七大 时间:1945 年。 地点:延安。 内容: 1 大会中心任务: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 强的新中国; 2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3 制定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 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 确定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5 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内战爆发 标志:1946 年 6 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 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两个解放区:山东、陕北解放区。
第六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战略转折 标志: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A】三大战役(大决战,战略决战) 辽沈战役:1948 年 9 月 12 日开始,历时 52 天,歼敌 47 万余人。打锦州,瓮中捉鳖, 关门打狗,解放全东北。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 淮海战役:中原和华东两大野战军,围而不打,隔而不围,中间突破。 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规模最大。 刘邓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华东野战军;总指挥:邓小平。 意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一次规模最大的决战,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 中原广大地区,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城市南京、武汉和上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平津战役(华北,北平天津)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华北野战军(聂荣臻)。 过程: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与华北野战军以钳形合击态势发动了平津战役。解放 军依次采取“围而不打”,“隔而不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术。 北平:1949 年 1 月,在共产党的争取之下,北平国民党守军将领傅作义率领军队 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第六分册全册课件

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第六分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现代世界的政治格局2. 现代世界的经济格局3. 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4. 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变化5. 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现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格局及其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掌握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使学生了解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增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
2. 教学重点:现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战后世界的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现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2. 新课导入:(1)现代世界的政治格局:讲解各大洲政治格局的特点,分析形成原因。
(2)现代世界的经济格局:介绍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探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3)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阐述文化发展的趋势,分析文化多元化的影响。
(4)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变化:讲解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分析世界格局的变化。
(5)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介绍战后世界的发展趋势,探讨其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现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2. 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变化3. 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现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
(3)论述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
2. 答案:(1)特点: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格局全球化、文化格局多元化。
高中历史六册完全整理

A
◇时间: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
◇特征:以一座城市为中心,
小国寡民
“古典时代”
A
◇时间: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
◇地位: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雅典民主政治
C
◇核心: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
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步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过程:
1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奠定基础]
方国联盟
A
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
商王是方国联盟的盟主
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
青铜器与甲骨文
A
“司母戊鼎”世界最大出土青铜器
礼器祭祀
甲骨文:
1.商文字
2.发现在河南安阳(殷墟)
3.商朝甲骨文在甲骨上记载文字
地位:
1“六书”规律
2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
3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商是我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外: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
②刺史制度——监察地方最高
颁布“推恩令”——最终解除地方王国对中央皇权的威胁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建议人:董仲舒、公孙弘
◇教育:建立太学、教授儒家五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1设立五经博士
2将儒学定位官学
3建立太学,教授五经
对西域疆土额拓展
A
1西汉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
布衣将相之局
A
西汉开始
◇地位: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结束标志
◇源于战国时期各国改革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②按军功授爵位
文景之治
A
◇内容:文帝、景帝时期统治
◇措施:
高中历史第六分册要点

高中历史第六分册要点一、资本主义世界的形成(1750-1914年)1.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影响和扩散;2.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的兴起和财富的集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迅速扩展:欧洲殖民体系的建立、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兴起;二、中国的近代化与伟大变革(1839-1911年)1.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屈辱条约等;2.清朝的与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3.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爆发与背景、辛亥革命的影响与成就;4.民主与科技:中国近代思潮与思想家、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三、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1912-1949年)1.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与冲突、北伐战争的胜利;2.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再次合作、抗日战争的胜利;3.重大历史事件: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等;四、世界两次大战与冷战(1914-1991年)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战争起因、欧洲版图的重塑、凡尔赛体系的形成;2.世界经济危机与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世界大萧条的发生、纳粹德国的崛起;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胜利:希特勒侵略欧洲、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盟军的胜利;4.冷战与两个阵营的对峙:苏联与美国的冷战对抗、两个阵营的形成与矛盾,包括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5.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与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的重建与全球化进程;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脉络与重大事件,以及世界近现代史的演变和影响。
这些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国际视野,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认知和实践价值。
高中历史第六册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第六册知识点整理1、西安事变背景(原因):1)日寇侵华的日益加剧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2)中共为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解努力。
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935年12月,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略方针;2、西安事变经过:1936年12月12日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影响):1)是中国由内战走向全国抗战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折的枢纽;2)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3)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与团结抗战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4、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
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日寇局部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开始。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特点:党外合作)1)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为促进国共两党实现团结抗日,中共向蒋介石递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政治基础2)1937年8月,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10月,南方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3)1937年9月下旬,蒋介石公开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至此,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6、八一三事变时间:1937年8月13日。
日军企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中国守军坚决回击,发起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间第一次大会战,它粉碎了日寇3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
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7、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日寇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杀害达30万以上。
8、太原会战和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日寇侵入山西,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会战中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
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抗战威望。
高中历史第六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第一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西安事变(B)时间:1936年;经过: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七七事变(B)时间:1937年7月7日;经过:日军进攻北平西南宛平县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影响: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八一三事变和南京大屠杀八一三事变:抗战开始后,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开始。
(B)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
(B)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B)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B)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C)背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进逼(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高涨;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下,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再度合作。
形成标志:1937年8月,红军主力及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第二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1、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A)2、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B)3、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日军占领武汉后(B)(1938年10月)4、八路军组织了百团大战(A)5、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B)原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入缅甸,英军要求中国出兵。
目的:为协助盟国作战,解除日军对我后方的威胁;保卫滇缅公路经过:1942年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战场影响:使日军遭到沉重打击,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重新打通交通线,有力地配合了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为盟军在缅甸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第三课抗日战争的胜利1、中共七大(B)时间:1945年地点:延安主要内容:政治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上: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组织上: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分册第一单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西安事变●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提出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主张,史称“西安事变”。
在中国共产党努力下,西安事变最后得以和平解决,蒋介石作出了做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承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即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①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向蒋介石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②1937年8月,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③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八一三事变和南京大屠杀●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坚决回击,淞沪会战开始。
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间的第一次大规模作战,它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城后,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杀害达30万以上。
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平型关大捷●1938年9月,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
在这次会战中,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平型关大捷,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国民政府组织徐州会战,在这次会战中,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共七大●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主要内容:①中心任务是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②大会通过的新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③大会选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为中共在毛泽东旗帜下,领导人民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日本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①是1840年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基础,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③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军的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反动势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台湾光复●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标志着日本在台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正式结束。
第二单元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三大战役●1948年9月~11月,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获得解放●1948年11月初,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一次规模最大的决战,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
动摇了国民党在南京、上海的统治。
●1948年11月底,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北平和平解放。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1949年4月,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宣告国民党统治的结束第三单元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第7课战后世界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雅尔塔体制(美苏主导的政治格局)●定义:人们通常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苏等大国围绕战后世界安排问题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成为“雅尔塔体制”。
●形成:1945年,美英苏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①确定联合国的组织章程②决定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③为争取苏联对日宣战,要求波兰领土西移,并满足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势力划分要求。
●评价: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实行共处与合作,但沿用强权政治的惯例,承认并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为满足大国的利益而损害了相关国家的利益。
联合国●酝酿:1943年,美、英、苏、中四国共同宣布要在战后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1944年敦巴顿会议,把未来的国际组织命名为“联合国”。
1945年雅尔塔会议确定联合国的组织章程。
●建立:1945年,旧金山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
●宗旨:和平、友好、合作、协调●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六个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庭和秘书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主导的经济秩序)●为了重建世界经济体系,1944年7月,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制定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宣告成立。
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史称“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关税与贸易协定》,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
●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美苏冷战一、美苏冷战的开始●序幕: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演说,呼吁西方国家联合起来,遏制苏联与共产主义的挑战。
冷战序幕由此拉开●开始: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国情咨文中正式表达了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目标。
这篇咨文宣布的美国对外政策被称作“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发展:两大阵营的形成①1947年,美提出“马歇尔计划”,旨在帮助西欧各国迅速发展经济,使之纳入到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中。
同年苏联为对抗“马歇尔计划”,提出“莫洛托夫计划”。
②1949年,美英等西方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北约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事集团,成为美国同苏联在全球争霸的主要工具。
1955年,为了对抗北约,苏联等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华约)③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了东西方对峙的两极格局●激化:第一次柏林危机,最终造成德国的分裂。
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二、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重要事实●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凭借优势力量推行对苏遏制政策。
第二次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均以苏联的退让告终●70年代,军事实力上升的苏联向美国霸权发起全面挑战。
美国则陷入越南战争的沼泽中,不得已采取战略收缩●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为改变美苏争霸中的被动局面,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进一步强化军备竞赛。
同时,苏联因经济发展停滞,军费开支沉重,转而全面收缩三、冷战的结束1、东欧剧变●定义:1989年,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国内政权更迭,并相继脱离苏联集团●客观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外交”方针,宣布不干涉东欧各国事务,给东欧各国提供了摆脱苏联控制的条件。
2、德国的统一●背景:①1989年,民主德国政局动荡,执政党无法控制局面②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公布关于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③苏联的不干预态度●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再次统一。
●影响:德国的分裂是雅尔塔体制的结果,德国的统一则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3、1991年华约解散4、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第9课二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体现了殖民地宗主国国力衰落及其在世界体系中地位下降●战后民族独立的主要表现:二战后的30年,近百个新兴国家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掀起了战后民族独立浪潮。
●第一个高峰:二战结束~50年代末,中心区域在亚洲。
●第二个高峰:1960年~70年代中期,中心区域在非洲。
1960年因独立的非洲国家众多而被称为“非洲年”。
第13课西欧的一体化进程1、背景:①经过两次大战,欧洲列强国力衰落,地位下降。
②在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中,西欧不得不寻求联合之路,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以期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发挥作用。
③经济一体化(包括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④法德和解是西欧联合的关键。
2、经过:①舒曼计划: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联合经营法、德煤钢企业的计划。
②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又称《巴黎条约》),决定把各自的煤钢工业置于共同管理之下,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促进了法德和解,保证煤钢资源不再用于军国主义目的,从而为西欧的政治与经济实现进一步融合做好了准备。
③欧共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组织合并,取名“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④欧盟:1991年,12各成员国在荷兰签署《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决定把“欧共体”更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各成员国同意把一部分国家主权让渡给欧盟。
欧共体政治一体化进程取得历史性突破。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⑤欧元: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
3、影响:①对欧洲:西欧一体化促进了整个欧洲的政治与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强了欧洲人的“欧洲公民”意识,并在整体上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②对世界:西欧的一体化进程为其他区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联合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并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运作,是独立于联合国的国际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
第五单元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第16课新中国的诞生●《共同纲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平等。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历史,结束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历史,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历史,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开始了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
●抗美援朝开始与结束的时间:1950、10~1953、7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施行,新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内容: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性质: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意义:土地改革是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场伟大斗争,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土地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