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上海市高考历史试题真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4上海黄浦区高考历史一模试题(附答案)_2014011714011921_891

2014上海黄浦区高考历史一模试题(附答案)_2014011714011921_891

黄浦区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考试历史试卷2014.1.8下午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第1-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一般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下列与此相关,阐述不正确的是:A.公元前6世纪佛教创立 B.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C.三大宗教均起源于非洲 D.基督教的经典被称为《圣经》2.下列图片与漫画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A.小国寡民,集体执政 B.直接民主,陶片放逐C.人民主权,抽签选举 D.公推直选,轮番而治3. 某历史学家认为:“□在不到300年的时间里,从小亚细亚的一块附庸领地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对有关地区和国家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应该指的是:A.罗马帝国 B.蒙古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4.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分封制的破坏 B.已经进入战国时期C.郡县制的出现 D.出现了大一统局面5.某同学在《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中看到下图,这幅行政区划体系图最早应该出现在哪位君主在位时期:A.周武王 B.秦始皇 C.汉高祖 D.汉武帝6.《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亲自到太学讲学,和儒生们一起研讨儒学经典。

下列文献,不可能列入他们研讨范围的是:A.《诗经》 B.《春秋》 C.《礼记》 D.《四书集注》7.右图是某次展览中的一幅展品“东汉书信纸”,它原衬垫于铜镜之下,故呈圆形,据推测为家书的残片。

2014上海虹口区高考历史二模试题(附答案)_2014042011150935_274

2014上海虹口区高考历史二模试题(附答案)_2014042011150935_274

虹口区2014年历史学科高考练习题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答案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2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史家不离事而言理,客观精神乃是历史写作的第一守则。

在描写一个历史事件时,不易受史家主观因素影响的是A.事件的前因后果B.事件发生的时地C.事件的历史意义D.事件的是非评价2.《十二铜表法》规定:“建筑物的周围应用二尺半宽的空地,以便通行。

”“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这些条款体现了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公共权力至高无上D.注重维护公共利益3.“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这一主张体现了A.墨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儒家思想4.“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苏格拉底受审时的这几句辩辞,表明他高度重视A.公民生存权利的重要性B.思想言论自由原则的重要性C.雅典司法公正的重要性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的重要性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下列体现这一主张的政策是A.刺史制度B.推恩令C.削藩策D.分封制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西(公)元960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

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

火药之发明……”作者高度评价的这个朝代是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7.以下是古代每一阶段选官的主要标准,按顺序与之对应的是A.世卿世禄才能道德门阀地位B.世卿世禄门阀地位才能道德C.门阀地位世卿世禄才能道德D.才能道德门阀地位世卿世禄8.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把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称为轴心时代。

2014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新课标I及答案

2014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新课标I及答案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课标历史)24.[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了宗法制度24 B [解析] 本题以古代帝王祭天为切入点,考查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祭天与宗教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天”是最高的神,皇帝祭天表明自己是“天”的“子民”,官员和民众效仿此做法而祭拜自己的祖先,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皇权至上与祖先崇拜的关系,排除项;材料中祭天活动是政治统治的一个方式,排除D项。

2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儒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强化训练D.佛教的社会强化训练强化训练薄弱25.[解析] 本题以唐朝统治者对道教、佛教和儒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生准确解读材料与运用所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材料显示唐高祖因认为自己是老子后裔,规定道教第一、儒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唐武宗大规模“灭佛”是削夺寺院劳动力与财富。

在此过程中,只有儒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强化训练。

故答案为项。

2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人性是先秦以一直讨论的问题。

强化训练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家主张“存天,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26.D [解析] 本题以人性论为切入点,考查思想的内涵,考查生运用所知识解读材料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宋明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认为人性与天直接联系,人性不仅仅只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而且也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和运行的根本法则。

2014上海金山区高考历史一模试题(附答案2概要.

2014上海金山区高考历史一模试题(附答案2概要.

金山区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质量检测高三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 分钟,试卷满分150 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等相关信息。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5、本卷采用网上阅卷,请注意书写的端正和规范。

一、选择题(共分)以下每小题分,共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研究史前人类的历史,主要借助考古发掘的资料。

如果要对史前社会进行分期,历史学者一般依据的标准是()A .发掘出的史前人类遗骸B.遗址中的动植物残留C.史前人类使用的工具D.遗址周边环境2、罗马学者西塞罗说:“不知道你出生之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

”在他看来,历史学有助于()A .为帝王将相提供历史借鉴B.增强人类的人文关怀意识C.促进个人能力与人格的健全D.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武器3、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历史时代进行划分是历史研究的内容之一。

有历史学家将中华民国成立前的中国历史划分为“域内文明的成人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的蜕变时代”“中国民族的争存时代” “东西文明的接近时代”四个时代,下列各项中最有可能成为其分期依据的是()A .农耕文明的演进B.不同文明的交流C.中央集权的加强D.西学东渐的深入4、下列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古希腊民主政治中已初步体现出主权在民、集体统治和任期制等民主特征②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狭隘的民主制③《十二铜表法》是为保护平民的利益而颁布的④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维持长久统治,跟罗马法对社会关系和矛盾的有效调节有重要关系A .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5、明朝人李贽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王,未必不转谏为谀也。

” 李贽的评论()A .揭示了君主专制下的君臣关系B.批评了太宗用人政策C.揭示了魏征的人格弱点D.歌颂了太宗的英明6、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文明结构的扩大和强化,古代世界分散的点状文明逐渐发展为较大范围的区域文明或文化圈。

上海市2014届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上海市2014届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上海市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第1-30题每小题2分,第31-3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若他(自由民)毁坏一贵族的眼睛,他应将自己的眼睛弄瞎……若他毁坏另一平民的眼睛……应赔偿一米纳白银……若他毁坏另一自由民的奴隶的眼睛……应折价赔偿。

‛以上材料译自A.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 B.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C.古代印度的《罗摩衍那》 D.殷墟出土的甲骨文2.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实施民主政治,但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只有A.城邦贵族和平民 B.城邦成年公民C.城邦男性公民 D.城邦成年男性公民3.“汉承秦制”,汉初承得走样的是A.皇帝制度 B.中央官制 C.郡县制度 D.监察制度4.“诏不得以北语言于朝廷。

若有违者,免居所官”。

从语意判断,该史料出自A.《魏书》 B.《汉书》C.《隋书》 D.《旧唐书》5.“莫道英雄起禁营,从前社稷赖屠城。

浮梁巧取江南郡,杯酒轻收肘腋兵。

”诗中的“英雄”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D.宋太祖6. “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

”钱穆先生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核心着眼点是A.行政效率 B.监督力度 C.忠诚程度 D.勘乱能力7.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从职能上看,元朝的中书省大致相当于A.唐朝的尚书省 B.宋朝的枢密院C.明代的内阁 D.清代的军机处8. 以下疆域轮廓示意图中,明朝疆域图是A B C D9. 《元史•卷202》载:“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 “官” 的管辖权属于A .宣政院B .腹里C .理藩院D .驻藏大臣10. 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说:“且缘入贡为名,则中国之体愈尊,而四夷之情愈顺。

即厚往薄,所费不足当互市之万一。

2014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全国1卷答案解析

2014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全国1卷答案解析

2014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全国1卷答案解析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解析(参考版)一.选择题。

(共12题,共48分)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懦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

即可知他们认为人性本恶。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2014高考历史全国卷及答案

2014高考历史全国卷及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30.1932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2014高考真题·(上海卷 历史)答案

2014高考真题·(上海卷 历史)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上海卷)1.【答案】C 【解析】四个选项之中,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均为专制国家,只有臣民的概念而没有公民的概念,公民这一概念是与城邦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城邦林立的古希腊有公民的概念。

故选C。

2.【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宗教兴起于印度,主要传播的路径为向中国、东南亚方向传播,由此判断为佛教。

犹太教兴起于西亚地区,基督教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教兴起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均与地图所示地区不符。

故选B。

3.【答案】A 【解析】因为是传说,所以不能作为研究历史的直接证据,排除B选项;传说也有一定的根据并非完全凭空想象,排除C选项;题干所给材料主要侧重于农业而不是炎帝是否存在,排除D选项。

4.【答案】B 【解析】柏拉图在雅典学院讲课,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图中反映不出,排除A选项;从图中人物的服饰可以看出不是教会事务,排除C选项;读图无法看出《荷马史诗》这一信息,排除D选项。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师生之间的等级关系,符合欧洲中世纪的特点。

故选B。

5.【答案】C 【解析】儒学成为官学是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在这一时期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所采纳,由此儒学成为官学。

故选C。

6.【答案】A 【解析】题干强调马球的盛行,这与从西域地区广泛传入中国大量的马匹有关,A项正确。

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财富,但无法直接带来马匹,排除B选项;与南海诸国的交流也无此联系,排除C选项;唐代尚无海禁政策,排除D选项。

7.【答案】D 【解析】从题干中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可知受到少数民族风俗的影响,而秦、西汉、唐均为统一的汉族王朝,加上“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可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少数民族政权。

故选D。

8.【答案】B 【解析】从题干可知,王安石要解决“生产少”的问题。

A选项中保甲法与生产无关,排除;C选项中的将兵法与军事相关,排除;D选项中的科举新法与生产无关,排除;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均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故选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上海市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薄中登记。

”这一规定最有可能出现在A.古代埃及B. 古代印度C. 古代希腊D. 古代中国2.下图所示为某一宗教的发源地和传播路线,这一宗教是A. 犹太教B. 佛教C. 基督教D. 伊斯兰教3.炎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又称神农氏。

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耒、耜等生产工具。

这些传说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4.右图反映的情景式A.柏拉图在雅典学园讲课B.中世纪大学教师在授课C.主教与教士讨论教会事务D.民间艺人吟诵《荷马史诗》5.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A.孔子B. 孟子C. 董仲舒D. 朱熹6. 唐朝贵族的体育活动广泛多样,马球运动尤为盛行。

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史实是A.丝绸之路的繁盛使洗浴的风物传入中国B.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国家财富的增长C.朝贡贸易加强了与南洋诸国的交流D.民间海外贸易因海禁政策取消再度活跃7.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

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

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A.秦朝B. 西汉C. 唐朝D. 北齐8.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儿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布了A.募兵法和保甲法B. 青苗法和农田水利C. 将兵法和均衡法D. 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9.将粘土上刻成一个个单字,烧硬后用于排版印刷。

印完一版,单字可以卸下以备再用。

此项技术最早记载于A.《史通》B. 《农政全书》C. 《农书》D. 《梦溪笔谈》10.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效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A.江浙行省B. 宣政院C. 中书省D.澎湖巡检司11.为了完成下列“中外文化交流”时间轴,在“?”出应填上A.日本派出遣唐使B.严复所译《天演论》发表C.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D.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A.《孟子》B. 《庄子》C. 《韩非子》D. 《道德经》13.据《史记·太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庭金匮石室之书,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

由此可见史马迁A.侧重口述史料收集B. 具有史料考证意识C. 注重史学文学价值D. 秉承朝廷旨意著史14. 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英文为Protestantism,直译“抗议宗”。

这里的“抗议”是A.抗议《圣经的权威》B. 抗议国王的权威C. 抗议天主教会的权威D. 抗议贵族的权威15.对于同一个历史事实,往往由于视角、史料的差异而产生不一样的解释。

下列选项中,由于新史料的发现而导致不同解释的是A.哥伦布到达美洲被称为“发现新大陆”,也被称为“文明的相遇”B.魏晋南北朝被称为“分裂的时代”,也被视为“思想的自由时代”C.欧洲中世纪被称作“黑暗的时代”,也被目为“田园牧歌的时代”D.商超一度被认为是“传说中的时代”,也被认为是“信史时代”16.保证国民有自由平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封建特权。

以上思想体现在A.《十二铜表法》B. 《汉谟拉比法典》C. 《民国民法典》D. 《钦定宪法大纲》17.“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在法律确定的期限内将被授予自由耕种者的一切权利”,此法令的颁布者是A.林肯B. 明治天皇C. 威廉一世D. 亚历山大二世18.“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出自A.《政府论》B. 《共产党宣言》C. 《乌托邦》D. 《共同纲领》19.以下图表反映了五口通商后各口岸的关税收入变化,其中口岸甲是A.宁波B. 广州C. 上海D. 福州20.“万能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发明。

当瓦特研制成功这项动力技术时,中国正值A.开元盛世B. 戊戌变法C. 康乾盛世D. 清末新政21.“一个呗流放的人秘密回到彼得堡,经过多年流放和卓有成效的斗争,他即将领导一场改变世界面貌的革命运动。

”“他”是A.列宁B. 拿破仑C. 彼得一世D.斯大林22.近代中国某一报纸刊登过如下文章:《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瓜分说》、《告非难民生主义者》,该报纸是、A.《时务报》B. 《国闻报》C. 《申报》D. 《民报》23.右侧老照片是一张学生合影,它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社会风貌?A. 19世纪初期B. 19世纪中期C. 20世纪初期D. 20世纪后期24.某一宣言称: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须,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该宣言发表于A.辛亥革命时期B. 北伐战争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解放战争期间25.①1862年普鲁士国王任命俾斯麦为首相。

②俾斯麦是“现实主义政治”大师。

③他在救人首相后的首次演讲中即宣传:“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④德国的统一确实是通过铁血政策实现的。

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26.“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缔约国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

”这段文字出自A.《华沙条约》B. 《北大西洋公约》C. 《联合国家宣言》D. 《凡尔赛和约》27. 1943年,中、美、英三国举行开罗会议,发布《开罗宣言》,宣言要求日本归还中国的领土。

代表中国与会的是A.国民政府B. 中华苏维埃政府C. 北洋政府D.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28.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之处: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

这体现了A.三权分立原则B. 地方自治原则C. 主权平等原则D. 一国两制原则29. 右图是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它宣传的是A. 土地改革B. “文化大革命”C. 粉碎“四人帮”D.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30.中国正式起诉美国商务部对中国产品发起的13起反倾销措施,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是A.中国参加了亚非会议B. 中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C. 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

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罗马从共和体制向帝国体制转变的主要特征是()A、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B、最高决策权从元老院转入元首手中C、平民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D、版图从意大利半岛扩展至地中海沿岸32、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称”。

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

遂封叔虞于唐。

此则故事反映出A、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B、成王分封以桐叶为封国之名C、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D、成王分封时是整国授予的33、根据右侧图示及所学知识,军机处是A、辅助皇帝行使权利的机构B、囊括内阁、六部权力的机构C、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D、总揽全国军政要务的机构34、以下叙述中,最能体现卢俊社会契约思想特点的是A、人与人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交战的状态,人们为了自保面缔结契约B、人们在订契约时让渡了属于自己的权利C、政治共同体的代表如果违背大多数认得意志,人们有权将其罢免D、签订契约以后,每个参与者都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护35、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是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

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规划来捣乱。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二、非选择题(共75分)36、议会令状以下是14世纪英国议会的令状问题:(12分)(1)根据材料,在当时的议会中国王和各等级的政治地位如何?(6分)(2)上述政治状况在“光荣革命”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37、传国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

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

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

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

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

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吉田仪式,表明君权神授。

问题:(14分)(1)根据材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4分)(2)魏、蜀、吴三国歇力想获得的“传国玺”象征着什么?(2分)(3)唐太宗为什么要重新刻玺?与之相应唐太宗又做了何种制度建设?(4分)(4)你能从传国玺流传的过程中提炼出中国古代政治哪一值的关注得主题?(4分)38.扩张之路问题:(13分)(1)根据以上材料,美国的扩张呈现哪些特点?(6份)(2)美国实行扩张政策的前提是什么?(4分)(3)美国实行扩张战略在20世纪初取得了何种成果?(3分)39.文明的代价1962年,科学家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里预言了一个没有鸟鸣的世界,引发了当代环境保护运动。

试以“人与环境”为主题,叙述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所付的代价。

(11分)40.梁启超论李鸿章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

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此也。

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之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

……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

……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