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舞蹈《梦中的额吉》的韵律特征
论藏族民间舞蹈的体态与韵律

论藏族民间舞蹈的体态与韵律作者:贡去乎道吉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藏族人民在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中创建了极具民族特色的藏族民间舞蹈,特殊的舞蹈体态同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生活态度相契合,彰显了藏族劳动人民苦中作乐、坚韧不拔的精神。
本文研究了藏族民间舞蹈中的屈伸颤动和环绕划圆的体态动作,分析其所表现出的独特韵律,以期为探究、挖掘、保护和传承藏族民间舞蹈这一艺术形式的相关学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藏族民间舞蹈;体态;韵律;屈伸颤动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153-01一、概论藏族是我国的一个非常古老和悠久的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青藏高原。
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藏族人们的生活和劳动的方式,藏族人民遵循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找寻出同当地自然环境相符的劳动和生活模式,这种模式成为藏族民间舞蹈的基础和素材。
无论哪个民族,其民间舞蹈都有自成一体的韵律特点,该韵律特点是结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加入当地人们的观点和习惯提炼而成的。
除此之外,人们所处的位置、生活模式和地域文化等都与当地民间舞蹈的韵律有着紧密的关系。
藏族地域辽阔且分布广泛,藏族民间舞蹈具有很多种类和风格,但是民族的共同思想和文化的统一性使得这些不同种类和风格的舞蹈又具有相同的韵律特点。
二、藏族民间舞蹈的体态与韵律特点分析(一)屈伸颤动的韵律特点屈伸颤抖是藏族民间舞蹈的各种动作中最为典型的一种,该动作的产生主要同藏族人们的服装和劳动方式有关。
为了适应当地的道路环境,方便长途行走,藏族人民的鞋子大多是软底和软邦的长筒靴子,长途跋涉的过程中会有双腿发抖的感觉,颤抖这一动作由此而来。
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会使用铁锹来铲土,膝盖会伴随着铲土时的上下运动而颤抖,这就一定形式上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中的屈伸颤动的动作。
屈伸颤动涵盖了富有弹性、小而快的颤动和绵延幽长的屈伸,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要想动、必先屈,不屈无以动”的韵律特点。
藏族山歌舞蹈鉴赏分析

藏族山歌舞蹈鉴赏分析一、藏族舞蹈的基本特点(一)舞蹈动律减族舞蹈中的主要动律“额”(膝部的歌动),在不同的舞蹈形式里面的表现不尽相同,在踢踏舞里主要是膝部的“碎颤”,弦子舞里膝部是“软颤”,而在锅庄里膝部的颤动则主要是“硬颤”。
所谓“碎颤”,是指膝盖松弛,有弹性地快速上下运动。
由膝盖的碎颤使踝关节灵活地带动脚掌,跟随音乐节拍打击地面,称为“冈达”。
所谓“软颤”,是指膝盖颤动时柔韧性较强,上下运动刚劲有力,连绵不断。
所谓“硬颤”,是指膝盖同时颤动,上身随膝盖的屈伸而上下起伏,即连续又有停顿。
主要动作有:跨腿踏步蹲、趋步捻转,悠颤跨退等。
(二)舞蹈体态在藏族民间舞蹈中,为了表达激动的心情和情感,舞蹈过程中,常用一些大幅度的舞蹈动作,跳,颤,跺撩长神,旋转等。
由于藏族的地理位置,宗教信仰以及封建农奴制度,最开始舞蹈都是跳给贵族看的,形成了舞蹈上半身向前倾,以及舒展的手臂动作,都是特殊含义的表现。
这些操作主要是劳动者用以减少自身协调的身体上的负担,从舞蹈的角度来看,与另一种劳动形成身体的协调,具有艺术的再造之美。
在实际的教学中,体态与动律要结合起来训练。
不同的藏族舞蹈形式中,体态的表现要求也应有所不同。
踢踏舞激情活泼,速度较快,动作时上身应随膝盖的颤动而被动运动,胯的摆动幅度要小,故身体动作整体比较灵活弦了舞优美柔情,身体向前倾的幅度要大些,胯的摆动幅度要向两边送的大些锅庄舞在训练中既要有踢踏舞的激情,又不失本身的沉稳矫健。
动作与技巧颤、顺、左、开、绕”这五大元素是不同类别的藏族舞蹈的共同特征,它构成了区别于别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美学概念。
藏族舞蹈中除以上主要特征之外,舞蹈基本规律仍然存在着“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及“四步回转”。
根据该规则,以产生各种不同的变化,加上手势动作,身体韵律以及不同的音乐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族舞蹈下肢动作十分丰富,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梦中的额吉

梦中的额吉(教学简案)教学内容: 歌曲《梦中的额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并对其产生兴趣。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梦中的额吉》,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情感目标:通过听、唱、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同时,让学生明白和懂得,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勇敢地去面对。
教材分析:曲名:《梦中的额吉》意境:草原天籁之音,歌声直指灵魂,心灵的颤抖,遥远的国度,期盼的眷恋。
原唱:吉布呼楞蒙古歌王翻唱:巴特尔道尔吉、乌达木、孙楠、恩和巴雅勒格(白力格)、杜宏达等。
《梦中的额吉》是一首是由蒙古国人作词、作曲的一首歌曲,原本传唱于蒙古国,蒙古国歌星吉胡朗演唱的版本最为著名,另有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的巴特尔·道尔吉、乌达木、孙楠和杜宏达等演唱过。
因在某达人秀节目上,出现了一个蒙古族男孩,以这首《梦中的额吉》感动了所有观众和评委,演出视频在网上传开后,又有许多的人被这个小男孩感动,这支歌又一次被广泛传唱。
教学重点: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舞蹈。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梦中的额吉》。
教学难点:1、歌曲中的后附点节奏。
2、歌曲的情感处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一)复习歌曲做律动让学生跟着《快乐的泼水节》的音乐做律动,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二)看一看激发兴趣观看幻灯片,启发学生联想:这是我们中国哪个民族?(三)看一看、听一听创设氛围播放《梦中的额吉》相关视频(四)说一说师:看完视频后同学们都有何感想?二、激趣导入新歌教学1、师:同学们,他的歌声美吗?你们想不想和乌达木一起唱这首歌曲,去体验一下歌曲的情景?(出示歌谱《梦中的额吉》)2、师:同学们,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让学生有感情的齐读歌词)3、请全班同学有节奏地齐读歌词。
4、学习歌曲三、歌曲展示四、课堂小结。
观看 《梦中的额吉》-花城粤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观看《梦中的额吉》-花城粤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简介《梦中的额吉》是花城粤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的一首知名歌曲,以朗朗的钢琴声开头,搭配悠扬的旋律和优美的歌词,讲述了一个少女梦中遇见的奇幻故事。
教师引导学生学唱这首歌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梦境、理解梦的作用、感受音乐的魅力,也是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手段。
教案教学目标1.熟练背唱歌曲《梦中的额吉》;2.了解梦的作用,了解如何自己做一个美丽的梦;3.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4.发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放一段描写奇幻景象的诗歌,和同学一起揣摩,想象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一自己可以在里面自由翱翔。
这样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后续唱歌打下基础。
第二步:歌曲欣赏在整理学生的心情之后,教师播放歌曲《梦中的额吉》,让学生用心聆听,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
钢琴声响起时,老师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分析旋律、给歌曲配上一些形象,让孩子们对歌曲有一个整体而深入的理解。
第三步:歌曲训练1.教师用唱放的方式纠正学生的发音、节奏等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地引导学生一步步唱好这首歌曲。
2.学生进行合唱练习,让他们跟随歌曲的节奏、“走”出歌曲的情节,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音乐表演能力。
第四步:艺术创作1.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同学分享各自的梦境,然后大家一起组成一个与众不同的“梦现实”。
同学们可以自己选择他们所喜欢的素材,绘制、讲述,或是通过手把手的形式创造出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2.技能训练:老师抽出个别学生,通过画画、谈话、抒写的形式,鼓励他们表达他们想象中的世界。
老师可以通过造型、色彩来让孩子们了解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
教学反馈训练完毕后,教师将在教室内展示来自各个组别的作品,并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这样的小组交流可以让孩子们发现不同的交流方式,互相了解和协作,同时也能够增加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梦中的额吉演唱技巧

梦中的额吉演唱技巧
梦中的额吉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歌手,他的演唱技巧非常出色,让人难以忘怀。
下面是他的一些演唱技巧:
1. 咬字清晰:额吉的咬字非常清晰,让人听得非常清楚。
他在
演唱的时候,会非常注重每个字的发音,让歌词更加有感染力。
2. 节奏把控:额吉的节奏感非常强,他能够非常准确地把握每
个音符的节奏,让歌曲更加有韵律感。
他的演唱往往能够让人跟着音乐的节奏摇摆起来。
3. 情感表达:额吉的演唱非常有感情,他能够通过歌曲表达出
自己的情感和心情。
他的演唱往往能够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情感,让人非常感动。
4. 声音控制:额吉的声音非常有特点,他能够非常自如地控制
自己的声音,让歌曲更加丰富多彩。
他能够在高音和低音之间自如切换,让歌曲更加动人。
5. 舞台表现力:额吉在舞台上的表现力非常强,他能够通过自
己的表情和动作将歌曲演绎得非常生动。
他的演唱往往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他的热情和活力,让人非常投入。
- 1 -。
著名舞蹈家敖登格日勒舞仙李徳戈景乌达木《梦中的额吉》眼里只剩下暖暖的泪水

著名舞蹈家敖登格日勒舞仙李徳戈景乌达木《梦中的额吉》眼
里只剩下暖暖的泪水
郭富城对他的评价:
李徳戈景一直就在我的阵营里面一直成长的一个舞者,这一次你的表演我非常感动,因为我觉得一个舞者,不单单是跳他的肢体语言,而是有思考的,在这支舞蹈上面,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情感,都很真,恭喜你,我非常喜欢你。
金星对她的评价:
大家可能不知道,在《中国好舞蹈》这三个月期间,李徳戈景失去了他最亲爱的姥姥,所以当谈到最后一个作品的时候,李徳戈景说,这个作品他是为了天堂上的姥姥跳的,所以这个作品能感动和他的每一个眼神都是在一起的,但是把这个因素抛开之外,一个舞者对一个舞台的把握,和对一个大师级的导师在配合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了你的成熟。
整个《中国好舞蹈》让我们认识了李徳戈景,也知道了一个蒙古族男舞者,男人的情怀,他的细腻,祝贺,刚刚那段表演非常完美。
方俊对他的评价:
这个姥姥很伟大,这个人物塑造的非常棒,然后李徳戈景,因为是触动他心灵的那段舞蹈,我非常喜欢。
看完让人不禁的流下泪水...
敖登格日勒
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蒙古族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德戈景
李德戈景以一支酣畅淋漓、飘逸潇洒的蒙古舞赢得了现场三位导师的好评。
金星说要做最帅的男人就一定要会跳蒙古舞,让郭富城老师也忍不住现场来上一段,现学现卖,让全场热血沸腾!一个掬水豪饮的动作,令郭富城当场大赞李德戈景是“舞仙”。
海青对民族舞者要求很高,评李德戈景太棒了。
梦中的额吉评课记录

梦中的额吉评课记录
《梦中的额吉》是“多彩的乡音”这一单元的第一首作品,这首作品原是由XXX作词、作曲的一首XXX民歌,后由五彩XXXX儿童合唱团演唱而得到广泛传唱。
在歌曲视频中,讲述的是一位12岁的XXX 大草原少年歌手XXX,从小活泼可爱,其母亲由于一次交通意外,离开了年幼的XXX;几年后父亲也遭遇同样的命运。
幸运的是他选择了成熟与挑战,参加20XX年X月X日晚播出的《中国达人秀》节目,一曲用心灵的呐喊唱给亡母的《梦中的额吉》征服了所有观众。
他的歌声穿透了很多人的心灵,让人感受到了人性与生命的力量。
在评价一堂课时,我们通常会提到“XXX老师教态亲切”。
其实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我们艺术类教师“亲切”是远远不够的,上课还必须有“激情”,懂得“煽情”。
换句话说,音乐老师必须是一个情感丰富并善于自然地表露自己情感的人,至少与语、数、英等学科的教师相比较而言显得更为感性的人。
首先音乐老师只有自己深深地被作品感染了,才能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然后将自己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通过课堂上老师的深情和泣语,丰富的表情以及肢体语言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
这堂课,学生的表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XX班孩子们那真情的流露让我为之感动、震撼。
我思索着这堂课之所以成功,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
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在音乐教学中必须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
不时地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感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性情。
梦中的额吉 教案

《梦中的额吉》
------音乐与情感的表达
教师:曹得琦
课型:音乐课
教学对象:八年级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唱好这首歌,体会歌曲表达的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通过与《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比较,体会不同的乐曲表达不同的感情,感受蒙古歌曲的民族风格。
3、引导学生感受美好的生活,表达对父母的爱。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请的演唱这首歌,并与其他歌曲进行比较,体会音乐与感情的表达方式,感受蒙古歌曲的的民族风格。
教学难点:
欣赏和教唱歌曲相结合,体会不同的乐曲表达不同的感情,感受内蒙古歌曲的民族风格。
教具: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欣赏二胡曲《赛马》,感受蒙古族人民在欢度节日举行赛马盛会时的热闹而欢快的场面。
体会赛马时那种万马奔腾、蹄声“得得”的壮观场面。
二、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速度
2.思考这首曲子速度、情绪、节奏和旋律是怎样的?
三、学唱歌曲《梦中的额吉》
1、介绍乐曲创作背景。
2、欣赏《中国达人秀》中乌达木的表演。
3、思考这首曲子速度、情绪、节奏和旋律是怎样的?
4、分析乐曲结构
5、教唱歌曲。
(1)跟随钢琴哼唱乐谱
(2)依曲填词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6、有感情表演
四、小结:
1、音乐与感情的表达
2、音乐引发的感情共鸣
五、拓展延伸
1、感受生活的美好,爱自己的父母,爱家乡,爱祖国。
2、欣赏音乐时要感受乐的胡速度、情绪、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舞蹈《梦中的额吉》的韵律特征刘晓捷(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天津 300000)【摘要】舞蹈《梦中的额吉》对蒙古族舞蹈元素进行了现代创编,展现了蒙古族舞蹈深厚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内涵。
在这部舞蹈作品的创作和表演中,积极的吸收和创新了蒙古族舞蹈动作的韵律风格,使其呈现出了鲜明的韵律特征和风格特色。
因此,在本文中,作者将通过对肩部、手臂以及马步的舞蹈特征的细致分析,来全面展现舞蹈《梦中的额吉》的韵律特点,呈现其丰富的舞蹈艺术特色,从而在二度艺术创作中能够更准确地诠释作品的风格和内涵。
【关键词】舞蹈;《梦中的额吉》;蒙古族;韵律;特征【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梦中的额吉》作为近些年来非常优秀的一部蒙古族舞蹈作品,依托现代舞蹈创编手法,融合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韵律特征,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舞蹈《梦中的额吉》之所以具有非常强大的舞台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离不开舞蹈编创者和舞蹈表演者对舞蹈动作内在韵律的把握,能够在舞蹈的二度艺术创作中通过舞蹈韵律的展现来加强这部舞蹈作品的艺术特色。
接下来,作者将结合舞蹈元素的构成,分析一下《梦中的额吉》是如何通过舞蹈韵律来呈现独特的艺术魅力的。
一、肩部的舞蹈韵律特征在《梦中的额吉》这部舞蹈作品的创作和表演中,注重舞蹈动作韵律与情感的融合。
舞蹈表演者肩部的舞蹈动作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充满了内在的韵律感。
不仅柔肩处理的韧性灵活,与硬肩的刚劲有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在柔肩到硬肩的转换过程中,韵律十足、流畅自如。
在这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有一个舞蹈细节处理的非常巧妙,也将舞蹈内涵与情感表达进行了内在的关联。
男舞蹈表演者和女舞蹈表演者抖肩共舞的时候,男舞蹈表演者将柔肩与硬肩律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用柔肩表达了儿子与母亲共同游戏的快乐与美好,用硬肩的舞姿表达儿子内心的激动与喜悦,并在柔肩到硬肩舞蹈动作的转换过程中,恰到好处的找准韵律的节奏。
同时,舞蹈表演者的腿部逐渐直立,表达了儿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个子不断长高,经历了从儿童到少年的成长过程,和谐的过渡到了下一舞蹈场景的表演,使这一过程显得潜移默化,十分流畅自然。
在舞蹈作品编排过程中所设计的男、女舞蹈表演者耸肩的动律,也是恰到好处而达到了非常鲜明的表现效果,耸肩的动律出现在梦中母子相会的高潮阶段。
在母子二人梦中相会团聚时,首先由扮演额吉的女舞蹈表演者进行单耸肩的舞蹈表演,扮演儿子的男舞蹈表演者紧接着也进行了这个动律动作。
在蒙古族舞蹈中,单耸肩通常用来表达某种喜悦、乐观的情绪。
在《梦中的额吉》的舞蹈表演中,单耸肩出现在母亲假装突发头晕、儿子从背后扶住母亲这个情景之后。
这时,首先从女舞蹈表演者开始的单耸肩,就非常生动地表现了母亲由于儿子关心自己所引起的愉悦情绪;儿子改用半跪的舞蹈姿态,脸向上面对着母亲展开单耸肩的舞蹈动律。
这几个动律结合起来,非常生动地展现了一幅温馨动人的画面:就像成年的母亲假意做出一些类似受伤的动作引起年幼的孩子担心害怕,紧接着自己把这个假象揭穿,来引逗孩子开心欢笑的那种温馨的场面。
男舞蹈表演者改用半跪的姿态,在贴近地面的位置脸朝上用单耸肩做出回应,就象征着儿子在梦中已经回到了童年时代,以一个小孩子的身份开心欢笑,来回应额吉善意的恶作剧。
在这段单耸肩之后,从女舞蹈表演者开始,男、女舞蹈表演者相互展开了双耸肩的动律。
双耸肩,又被称为笑肩,通常用来表现人在开怀大笑时两肩不由自主地随着笑声上下颤动的情况。
所以,这里男、女舞蹈表演者相互展开的双耸肩动律象征着母子二人会心地开怀大笑的场面,使得舞蹈的情节达到了情感的高潮。
由此可见,肩部的舞蹈韵律是《梦中的额吉》中能够最鲜明地凸显蒙古族舞蹈风格特征的韵律形态,在塑造形象、表达情感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手臂的舞蹈韵律特征《梦中的额吉》手臂部的舞蹈动作包括曲臂、甩臂、绕臂、柔臂、硬腕等基本的蒙古族舞蹈动律和韵律,都非常生动地展现出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柔臂的运用最为出色。
男、女舞蹈表演者的双臂时而平伸,向波浪一样起伏抖动,象征着儿子和母亲心中向水波一样温柔的情怀;时而又张开,像一件温柔展开的蒙古袍一般开扬坦荡,象征着母爱就像大草原一样博大。
所以,柔臂不仅配合着肩部的动律韵律强烈地表现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而且非常生动地传达了人物形象的内在情感。
此外,除了柔臂的舞蹈动作之外,甩臂和绕臂也是展现蒙古族舞蹈风格特征的重要动律动作。
这是因为在甩臂和绕臂这些舞蹈动律当中,都包含了或是粗犷、或是圆柔的鲜明的蒙古族舞蹈韵律特点,赋予了舞蹈作品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只要舞蹈表演者在展开这些动律动作时对力度、速度进行适当的调控,就能表现出不同的舞蹈风格特质,传达不一样的情感。
比如男舞蹈表演者在表现儿子为母亲表演博克这个游戏情境时,配合绕肩的动律展开了甩臂动律,速度快、力度大、劲头足,生动地表现出了蒙古族舞蹈作为草原民族舞蹈的粗犷豪放风格;当表现梦中的儿子来回寻找母亲时,男舞蹈表演者又经常运用绕臂的动律。
当力度大、速度快时,绕臂的动律就能表现出粗犷的舞蹈风格,表达了儿子寻找母亲的急切心情;当力度轻、速度慢时,绕臂的动律就能表现出轻柔的风格,表现了儿子对于(下转第76页)74 Northern Music酿。
199小节出现35小节表现地狱的音型,左手旋律再现了半音进行的地狱主题,211小节开始,音乐如狂风暴雨般强烈,大段的八度进行将黑暗与光明的斗争推向高潮,285小节音乐回到地狱号角的主题,发展部结束。
(二)演奏技巧157小节右手的高音突出但音色要柔和不能太尖锐,右手贴键运用手腕灵活的调节使得弹奏准确、音色有控制,157-166小节中,两小节为一层,每一层都比前一层声音更透,色彩更亮,163小节,可以松掉左踏板加大层次的变化,同时要表现出每一个和声的变化。
167小节,右手non legato的触键应弹出晶莹剔透的音色,左手大指将旋律勾出,建议开头的速度上可以稍做rubato,慢速开始将每个音色亮出来并且表现出167小节第三拍温暖感人的和声色彩,167-178小节以四小节为一层逐步地渐快和渐强,整个段落在感情和声音上做出巨大的起伏并推向高潮。
189小节应从极轻的力度开始,为之后的大高潮做铺垫,建议使用左踏板。
207小节左右手交替远距离移动,此处是全曲技术难点之一,双手都应先移动且贴键做好准备再下键,另外做到眼到手到,提高演奏的准确性。
209小节连续的八度上行,手指贴键,手掌的架子要牢固,手腕稍抬起来给予支撑,弹出坚实而浑厚的声音。
211小节,速度标记Piu mosso,虽然速度比之前更快,但一定要严格按照拍子演奏,附点的时值要弹足,不要越弹越快。
四、尾声(290-373)(一)音乐形象290小节,双手都在高音区开始弹奏,右手的震音像满天繁星闪烁,左手出现136小节温暖明亮的旋律,有如天堂再现。
361小节达到全曲情感的顶峰,音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灿烂,这是振奋人心的呐喊与宣言。
366小节,出现与引子部分地狱号角主题相同的音型,此时却用明亮的纯四度代替了魔鬼般的增四度,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全曲在恢宏的音响中结束,宣告着理想终将得到实现,黑暗终将被光明所照亮。
(二)演奏技巧290小节,右手的震音靠手腕放松调节弹出优美的音色,平均而干净。
339小节是另一个技术难点,右手快速地远距离移动,要求准确的同时对音色也要有控制,p的力度内,声音应十分柔和,右手以八度旋律音为轴,两个八度音中间的音程用手臂放松地贴键带过即可,突出旋律的同时也可以使得演奏准确。
361小节,全曲的力度和情绪达到高潮,手指贴键,手掌架好,大臂放松将琴键推出去,弹出饱满有力的声音。
五、总结在乐曲中,我们能找到很多与《神曲》原诗相似的意境,李斯特通过旋律、和声、力度、层次等手法的安排用音乐将这些意境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对《神曲》中故事情节与画面的想象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乐曲本身,从而更深刻、更准确地演奏与表达这首作品。
参考文献[1]韦佳佳.李斯特《但丁奏鸣曲》赏析[J].钢琴艺术, 2006(05).[2]但丁,黄文捷.《神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母亲的依恋。
由此可见,手臂部的舞蹈韵律不仅能够展现蒙古族舞蹈多样化的风格特征,而且也能够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的情感状态,对塑造人物形象发挥了重要的功能。
三、马步的舞蹈韵律特征《梦中的额吉》这部舞蹈作品中运用了非常多样的马步舞蹈步伐。
马步是蒙古族舞蹈的基本步伐,包括奔驰马步、轻骑马步、垫步、轻跑马步等多种类型。
上面所说的各种马步步伐所能传达的舞蹈风格韵律也同样是非常多样的。
随着舞蹈表演者对于舞蹈步伐的速度、力度等掌握程度不同,就会产生或快捷豪放、或沉稳扎实的不同风格特征。
比如,在表现儿子寻找母亲的急切心情时,男舞蹈表演者运用了快速的轻跑马步,像风一样的速度展示出了蒙古族舞蹈风格特质中如同草原烈风的迅猛一面;当儿子在梦中寻找到了母亲时,男舞蹈表演者又采用了膝盖略微下沉、脚掌扎实落地的垫步舞姿,展现出了蒙古族舞蹈风格特质中像大地一样沉稳扎实的一面。
所以,这部舞蹈作品中丰富多样的马步舞姿,也帮助舞蹈表演者表现出了蒙古族舞蹈多样化的风格特质,帮助作品表现出了浓郁的蒙古族舞蹈风格情韵。
通过男、女舞蹈表演者有机地调节马步步伐的速度、力度、劲头等动律要素,也能够非常细腻、生动地象征出或者暗示出母亲、儿子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情绪状态,从而配合肩部及手臂部的舞蹈动律韵律,圆满地完成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的目标。
所以,在《梦中的额吉》这部舞蹈作品的创作中,马步这种基本步伐的合理、成功的运用,也是作品能够彰显蒙古族舞蹈风格韵律特征,表达丰富的人物情感、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而言之,在舞蹈作品《梦中的额吉》的创作和表演中,巧妙的对传统蒙古族舞蹈元素进行了创新的融合,赋予了其更深刻的情感内涵和艺术魅力,展现了多元化的舞姿韵律风格。
显然,只有掌握了其舞姿韵律的特征,我们才能对舞蹈的人物情感和舞蹈风格把握的更准确。
因而,本文对蒙古族舞蹈《梦中的额吉》内蕴的舞蹈韵律的研究,将有助于舞蹈表演者从全面的视角对此类舞蹈作品进行风格的把握和韵律的展现。
参考文献[1]李淑英.内蒙古舞蹈基训[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2]张丽娜.“马舞”对形成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影响[D].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5.(上接第74页)76 Northern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