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土壤分类和调查

合集下载

土壤学中的土壤分类方法

土壤学中的土壤分类方法

土壤学中的土壤分类方法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性质和利用的学科,而土壤分类方法则是土壤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土壤分类是将土壤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分类和命名的过程,旨在系统地描述和归纳土壤的特征,为土壤研究和土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土壤系统分类法和土壤层次分类法。

土壤系统分类法是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物质组成和性质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

它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壤大类、亚类、群、亚群和系。

土壤大类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根据土壤的主要形成过程和物质组成进行划分。

例如,冻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大类,其形成过程主要与低温条件下的冻融作用有关。

土壤亚类则是根据土壤的主要性质特征进行划分,如土壤的酸碱性、水分状况等。

通过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土壤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命名,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土壤的性质和功能。

土壤层次分类法是根据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的方法。

它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壤大类、亚类、群、亚群和系。

土壤大类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根据土壤的主要物理性质进行划分。

例如,沙质土壤和粘土质土壤就是两种不同的土壤大类,前者的颗粒主要由沙粒组成,后者的颗粒主要由粘土组成。

土壤亚类则是根据土壤的主要化学性质进行划分,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

通过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命名,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征。

除了土壤系统分类法和土壤层次分类法,还有其他一些土壤分类方法,如土壤地域分类法、土壤功能分类法等。

土壤地域分类法是根据土壤的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进行分类的方法,它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地域单位,如土壤区、土壤亚区等。

土壤功能分类法是根据土壤的生态功能和利用价值进行分类的方法,它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功能类型,如农田土壤、林地土壤等。

这些分类方法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探究土壤的种类和分布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探究土壤的种类和分布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探究土壤的种类和分布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土壤的种类和分布。

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和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

1.认识土壤先来认识一下土壤吧!土壤是地球表面上的自然物质,是由岩石经过风化、水流、气候等作用所形成的松散浅层,是植物生存和生长的最基本条件,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水分、氧气和其他生长所必需的条件。

2.土壤的种类土壤是由不同的微生物、植物、动物及其成果乃至人类的文化遗存所组成的,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土壤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照成因分:一般土壤:形成于正常的自然界过程中,有机物质和矿物质较为平衡。

人工土壤: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壤,主要是建筑垃圾、工业污染源等。

(2)按照成分和特性分:砂土:砂粒直径在0.05~2.0mm的土壤,排水性、通气性好,但保水性差。

壤土:砂、粘、板颗粒混杂的土壤,比较平衡。

粘土:粘性比较强,吸水保水性好,但缺氧容易。

(3)按照化学性质分:酸性土壤:PH小于7,适合生长酸性植物。

中性土壤:PH值在7左右。

碱性土壤:PH大于7,适合生长碱性植物。

3.土壤的分布我国的土壤类型很多,松散层分布广泛,在不同的气候和地形环境下,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价值。

我们主要了解一下我国常见的土壤类型。

(1)黄土地:在我国北方,黄淮海地区、山西等省份都分布着黄土地。

这种土壤质地厚大,由于水分的缺乏,氧化作用较弱,土壤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含腐殖质,肥力低下。

(2)水稻田土: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江南地区,土壤为淤泥土。

水稻是这种土地上的主要农作物。

因为这种土壤含水量较高,被称为"江南水乡"。

(3)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这种土地富含钠盐,不适合种植任何作物。

(4)石灰土: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这种土地因钙质含量非常高,土壤属于碱性,栽培作物需在土壤中添加适量酸性物质。

土壤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种类和分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土壤对我们学习自然科学和生产生活都有很大帮助。

11第十一章土壤调查与分类

11第十一章土壤调查与分类

第十土壤分类和调查第一节土壤分布规律土壤的地理分布,既有与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表现为广域的(地带性)水平分布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也有与地方性(地域性)的母质、地形、水文、成土年龄相适应,表现为地域性的分布规律。

一、地带性土壤的概念★地带性土壤(zonal soil)由生物气候条件决定而发育的土壤。

这种土壤是广域(广大空间)分布的土壤(黄壤、棕壤、暗棕壤…)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地带性土壤分布的函数表达式:S = f ( w j g)、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经线(东西)延伸,按纬度(南北)逐渐变化的分布规律(热量差异引起的)。

合纬度地带性,即东部沿海地区从温带至热带森林土壤分布呈现有规律的更替: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

但也出现例外。

青:高大山体阻碍了亚热带森林土壤向西部延伸,高原特有的草毡土、莎嘎土代替了红壤或黄壤,只在高原边缘山地保留了此类土壤的痕迹。

东:从山东半岛以北至东北的黑龙江,由于受山体走向的影响,使东西方向延伸的土壤发生偏移,呈北东---南西走向,从西北向东南依次分布着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棕色森林土。

这部沿海地区,从北至南森林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的规律是:棕色针叶林土(棕色泰加林土、灰化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

2.土壤的经度地带性(相性)土经度地带性: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纬度(南北)延伸,按经度(东西)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水分差异引起的)。

,从东至西分布的土壤有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棕漠土---最后是戈壁大沙漠。

这种分布,反映了因距海洋远近而产生的大气湿度的差异,故有人称作土壤气候相,有的称作省性。

我国的土壤水平分布规律,基本上是由以下两个地带谱构成:棕色针叶林土(漂灰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赤红壤砖红壤红壤、黄壤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棕漠土3.土壤的垂直地带性(1)土壤的正向垂直地带性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山区的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现有规律的更替。

《土壤学》第十章土壤调查

《土壤学》第十章土壤调查

调查路线间距
1
2
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 1:200000
150 375 1200 1800 4500 1.1万
120 300 975 1560 3750 9000
3
90 270 750 1320 3000 6750
4
75 225 600 960 2250 5350
4.土壤与土地资源评价 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壤资源评价。
5.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包括分区的目的、原则及分区各论。 6.其他
每100公顷的剖面数
每剖面控制的公顷数
1:2000 1:5000
1:2000
地形 航片 地形图 航片 地形 航

图片
1:5000
地形 航 图片
1
30 17
7
4 3 . 8 6 14 25
2 26 20 9
5 3 . 3 5 11 20
3 39 25 11 7 2 . 5 4 9 14
4 50 35 14 9 2 . 0 3 7 11
森林罗盘仪
经纬仪 花杆
三 、土壤剖面挖掘与观察
剖面挖掘
1.点数及布点:符合精度、均匀性、典型性、 代表性
2.挖掘: 不可在沟边、路边、房边、树边等 长1.5-2m、宽1m、深1.5m或地下水或母质 观察面朝阳。 表层土和下层土分放。
每个主要剖面代表的面积及调查路线的间距
比例尺
每个剖面代表亩数
第十章 土壤调查
• 土壤调查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土壤和利用土壤
一 土壤调查的步骤
(1)准备阶段 :明确任务、组建队伍、确定 制图比例尺、统一“技术规程”,提出质量 标准及成果要求,收集基础资料与图件、研 究前人的工作成果;准备调查工具、仪器和 计算机软件,做好物质准备

土壤的分类及特点

土壤的分类及特点

土壤的分类及特点土壤是由岩石和有机物、微生物等混合而成的自然物质,它是农业、林业、园艺、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基础资源。

土壤的分类和特点对于各种用途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土壤的分类根据其成分和性质,土壤可以分为三大类:砂壤、粘壤和壤土。

1. 砂壤:土壤中砂粒所占的比例超过75%的称之为砂壤,这种土壤通常具有较强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容易滤水和排水。

它的水分保持力较差,砂壤土壤的氮素和磷素等养分,因为不易被保存,所以需要经常施用肥料。

2. 粘壤:土壤中粘土所占比例高于35%的称之为粘壤,它的吸水保水性较好,透气性差。

通常质地黏腻,结成块状,不容易处理。

这种土壤可作为农作物的中性土,因为它容易保留水分和养分。

3. 壤土:土壤中粘粒和砂粒比例一般在35%至75%之间,称之为壤土,也被称为中性土。

这种土壤具有透水性和保水性的平衡,矿物质和有机物的含量较高,肥力较好,非常适合植物的生长和发展。

此外,根据水域条件和化学性质,土壤还可以分为水生土壤、盐渍土壤、沙漠土壤、酸性土壤、钙质土壤等。

二、土壤的特点1. 物理特点:土壤的密度较小,针对不同育种方法,其物理性质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壤土有比较好的透水性和透气性,保水力也较好。

粘土则具有很强的结团性,透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差。

2. 化学特点:土壤中常含有机质、金属元素、氧化物、氢离子等物质,具有很强的化学性质。

不同类型的土壤,其化学成分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土壤的化学成分特点进行施肥和种植。

3. 生物学特点:土壤中有着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其中包括各种具有生物学活动的细菌、真菌、养分循环的死亡生物体等,它们对土壤生物学性质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4. 农业生产特点:土壤是农业生产基础,它的肥力、气候状况、水分管理等都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方法和效果也不尽相同。

总之,土壤是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基础资源,其分类和特点对于管理和利用充分非常必要,正确的土壤管理可以使农业、园艺、林业的产量更高,同时也可以减少土壤的污染和退化,保护环境。

土壤的类型实验报告(3篇)

土壤的类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分布及形成原因,掌握土壤分类的基本方法,为今后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不同土壤类型的样品(如砂土、壤土、粘土等)2. 实验设备:放大镜、土壤筛、电子秤、量筒、pH试纸、温度计等三、实验方法1. 观察土壤样品的物理性状:颜色、结构、质地、含水量等。

2. 分析土壤样品的化学性质: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

3. 对比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总结土壤分类的基本方法。

四、实验步骤1. 观察土壤样品的物理性状(1)观察土壤样品的颜色、结构、质地等,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2)使用土壤筛对土壤样品进行筛选,观察不同粒径的土壤颗粒分布情况。

2. 分析土壤样品的化学性质(1)使用pH试纸测定土壤样品的pH值,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2)称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均匀后静置,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判断土壤有机质含量。

(3)使用温度计测定土壤样品的含水量,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3. 对比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1)根据实验结果,对比不同土壤类型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质。

(2)总结土壤分类的基本方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土壤样品的物理性状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土壤类型的颜色、结构、质地等物理性状存在明显差异。

如砂土颜色较浅,质地松散,含水量较低;壤土颜色较深,质地适中,含水量适中;粘土颜色较深,质地黏重,含水量较高。

2. 分析土壤样品的化学性质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土壤类型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化学性质也存在明显差异。

如砂土pH值偏碱性,有机质含量较低,养分含量较低;壤土pH值适中,有机质含量适中,养分含量适中;粘土pH值偏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养分含量较高。

3. 对比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土壤分类的基本方法:(1)根据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等物理性状进行初步分类。

(2)根据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化学性质进行细化分类。

土壤学名词1998

土壤学名词1998

土壤学名词1998土壤学,又被称为土体学,是一门涉及土壤空间结构,化学物理性质,生物土壤营养关系,土壤污染物质循环和其他控制因素的土壤综合学科。

1998年,国际土壤学家及学者定义了一系列土壤学术语,简要描述了一个完整的土壤学概念。

后来国际土壤学家及学者定义了一系列有关土壤学的术语,进一步完善了土壤学的概念和识别标准,从而丰富了土壤学的专业词汇体系,以及构建了土壤学课程体系。

1. 土壤分类(Soil Classification)土壤分类是土质的基本概念,这是土壤学家对土壤进行综合理解和描述的必备基础知识。

土壤分类涉及从土壤物理性质到土壤化学性质,从土壤生物性质到土壤机械性质等一系列土壤研究领域。

这些分类名称作为一门概念性知识,用于表示土壤综合概念,并为具体土壤调查及科学研究提供了实用的分析方法。

1998年,洛索-奥拉夫(Loos-Olav)土壤分类被确定为国际标准,作为掌握土壤学的基础知识,它也成为土壤学家最常用的土壤词汇。

2. 土壤盐分析(Soil Salinity Analysis)土壤盐分析是衡量土壤盐分水平和综合强度的重要方法。

1998年,定性和定量的技术方法,包括氯化物四格综合法、电导率法和中性盐湿度比法等,被全球土壤学家认可和广泛使用。

它们不仅作为衡量土壤盐分高低的有效工具,也是指导土壤调查及评价的重要依据。

全球土壤学家也开发了针对不同且重要的领域开展土壤盐分研究的专业术语,如总盐分(Total Salinity),侵蚀和净雨化增减(Erosion and Leaching),土壤碱解离率(Sodium Adsorption Ratio)等。

3. 土壤质量(Soil Quality)土壤质量是指土壤特性及其作用的指标。

它反映了土壤在生态系统中及其他动物和植物系统中的能力,考虑到它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子和功能。

因此,土壤质量是土壤学研究和保护的重要方面,它能够检测土壤的功能强度,也会为未来的土壤保护提供参考。

土壤分类和调查

土壤分类和调查

2004/12/3《我的上帝们》
如果有上帝的话,就只有一个。而我此学期的 上帝是53个。 我不知道我的上帝们对我的服务是否满意,我 只是一味地奉献。 也许,上帝该和我一起游戏,那样不是更快乐 吗?也许,上帝该告诉我她们最需要我做些什么? 心舟
课堂讨论 问题7:在某个土类上,在某个时期, 发生了某类降水事件,试分析土壤生态 系统将发生哪些变化?
壤 上图单元,是“省”级还是“县”级? 2 3 4 6 7 强酸性土壤胶体中,H+和Al3+,哪个含量高? Bs和Bn,哪个发生层出现的地理位置更湿润些? 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通常是指:( )和( )。
至少指出土壤受污染的三个主要途径:( )( )( )。 1公顷灌溉900方水,表层20cm最大含水折算成高度最多为
2004/12/3 心舟
2002/7/14《萤火虫与太阳》 你是一只萤火虫,在午夜里孤独地飞。我远远 地望着你,你就是一只萤火虫。 天亮了,萤火虫不见了,你竟然变成一只蝴蝶 ,朝那花香的方向飞去。 天又黑了,那只蝴蝶又变成了月亮,高高地挂 在天上,为我照亮夜行的小道。 天又亮了,月亮唤醒了太阳,一个在西边腼 腆地微笑,一个在东边露出了笑脸。
二、土壤分类工作的内容
三、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四、土壤分类的依据
五、土壤分类的要求
第二节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一、形成和发展
二、分类原则
三、命名方法
第三节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一、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二、系统分类的结构
Hale Waihona Puke 三、命名方法第四节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课堂讨论 问题8: 土壤学研究的困难性
不同类型和属性的土壤:
生长在其上的不同植物:
施不同肥料和不同施法: 环境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分类和调查
2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命名方法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采用了连续命名与分段命名相 结合的方法。土纲和亚纲为一段,以土纲名称为基本词 根,加形容词或副词前辍构成亚纲名称,即亚纲名称为 连续命名,如铁铝土土纲中的湿热铁铝土是含有土纲与 亚纲的名称;土类和亚类又成一段,以土类名称为基本 词根,加形容词或副词前辍构成亚类名称,如草甸黑土、 白浆化黑土、表潜黑土。而土属名称不能自成一段,多 与土类、亚类连用,如氯化物滨海盐土是典型的连续命 名法。土种变种也常与土类、亚类、土属连用,如粘壤 质厚层黄土性草甸黑土,但各地命名方法情况有所差别。
第十一章
土壤调查与分类

第十一章
土壤调查与分类
主要内容(重点):
1.土壤分类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2.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重点) 3.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4.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重点) 5.土壤调查及其应用 (重点)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主要简单地介绍土壤分类的原则和常见的土壤 分类制,要认真对比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和中国 系统分类制的差异;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方法
土壤分类和调查
5 土壤调查及其应用 土壤调查的内容
两大类:一类是为发展土壤科学而进行的土壤调查;另 一类是为宏观上解决生产布局和为地区性解决生产问题 而进行的土壤调查。从其调查的对象来看,主要是为了 了解土壤资源的现状,弄清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土 壤的生产性能和存在问题,搞清限制农业生产的限制因 素,从而使我们有可能合理地利用土壤和有效地改造土 壤。
讨这种差别的因果关系,并运用所掌握的资料去建立某个土壤分类 系统的学科。
土壤分类 土壤分类是建立一个合符逻辑的多级系统,每一个级别
中可包括一定数量的土壤类型,从中容易寻查各种土壤类型,将有 共性的土壤划分为同一类,即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对土壤进行分门 别类。
土壤分类单元 土壤分类单元是指在所选用的作为土壤分类标准的
土壤分类和调查
4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和磷磐。
其它诊断层包括盐积层和含硫层。 25个诊断特性为:有机土壤物质、岩性特征、石质接 触面、准石质接触面、人为淤积物质、变性特征、人为扰 动层次、土壤水分状况、潜育特征、氧化还原特征、土壤 温度状况、永冻层次、冻融特征、n值、均腐殖质特性、 腐殖质特性、火山灰特性、铁质特性、富铝特性、铝质特 性、富磷特性、钠质特性、石灰性、盐基饱和度及硫化物 物质。
教学方式与手段:
幻灯,动画演示;案例分析;野外调查;
主要内容(重点):
课时数:3课时
第八章
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反应
1 2 3 4 5
土壤分类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美国土壤分类系统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土壤调查及其应用
土壤分类和调查
1 土壤分类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土壤分类学 土壤分类学是研究和描述土壤和它们之间的差别,探
土壤分类和调查
3
美国土壤分类系统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一个六级土壤分类系统,根据土壤性态概括程 度的大小,由上而下分为土纲、亚纲、大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等六 美国土壤分类系统 命名方法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分类单元名称采用了拉丁文及希腊
文词根拼缀法,实际上是一种连续命名法。它是以土纲名称的字 根为基础,累加一系列形容词或副词,分别顺次构成了亚纲、土 类、亚类、土族的名称。例如Clayey loamy Mixed thermic, Typic paleudults (粘壤质,混合矿物的,热性的,典型的强 发育湿润老成土土属),其中ult为Ultisols(老成土)的字根; ud表明该亚纲的土壤水分状况为湿润的(Udic),其亚纲为湿润老
一定的概括性,即根据相似性归类。 3、分级编排 根据土壤特性分级编排,构成了多级分类
单元,从低级到高级单元土壤性质差别变大。
4 、命 名 给一个具体土壤类别一个合适的名称。目
前各国土壤的命名方法仍有很大的差别。
土壤分类和调查
1 土壤分类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土壤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切土壤性状的获得,各种 不同土壤性状的差别,都与土壤的形成演化有关,因此土壤分类应 以土壤发生学理论为基础。但土壤分类必须根据土壤特性进行,不 能根据成土条件的差别和推断的成土过程来分类。
土壤分类和调查
4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分类原则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多级分类,共六级,即土纲、 亚纲、土类、土族和土系。前四级为高级分类级别,后 三级为基层分类级别。
分类系统和命名方法
该分类系统已初步拟出了土纲、亚纲、土类和亚类检 索表,共把全国分为14个土纲、39个亚纲、141土类和595 亚类。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也是一个检索性分类,其各级类别 是通过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按表11.4顺序,自上而下逐一排 除那些不能符合某种土壤要求的类别,找出其正确的分类 位置。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在命名土壤单元时采用了在土纲、 亚纲、土类、亚类为一段的连续命名法,在此基础上加颗
土壤性质上相似的一组土壤个体,并且依据这些性质区别其它土壤 个体。
土壤分类和调查
1 土壤分类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单个土体(Pedon)
单个土体(Pedon)是土壤这个空间连续体在地球表层分布的最 小体积,即是一种能代表个体土壤最小体积的土壤,其延伸范围应大 到足以研究任何土层的本质,人为假设其平面的形状近似六角形。单 个土体的面积可从1m2到10m2不等,取决于土壤发生层次的变异程度。 单个土体是由不同发生层组成的土体,在其范围内,土壤剖面的发生 层次是连续的、均一的,当然这种划分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也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 系统化、定量化的土壤分类。该系统分类中共设立了11个 诊断表层,20个诊断表下层,2个其他诊断层和25个诊断 特性。 11个诊断层为:有机表层、草毡表层、暗沃表层、暗 瘠表层、淡薄表层、灌淤表层、堆垫表层、肥熟表层、水 耕表层、干旱表层和盐结壳。 20个诊断层表下层为:漂白层、舌状层、雏形层、铁 铝层、低活性富铁层、聚铁网纹层、灰化淀积层、耕作淀 积层、水耕氧化还原层、粘化层、粘磐、碱积层、超盐积 层、盐磐、石膏层、超石膏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
土壤分类和调查
4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分类系统和命名方法
粒大小级别、矿物组成、土壤温度状况等,构成土族名称 ,而其下的土系则另一列段,单独命名。名称结构以土纲 名称为基础,其前叠加反映土纲、土类和亚类的性质术语 ,以分别构成亚纲、土类和亚类的名称。性质的术语尽量 限制为2个汉字,这样土纲名称一般为3个汉字,亚纲为5 个汉字,土类为7个汉字,亚类为9个汉字。
成土;Pale表示该土壤的粘化层发育度高、深厚,为土类的修饰
词,其土类为强发育湿润老成土;Typic为亚类的修饰词,代表典 型的,其亚类为典型的强发育湿润老成土;Clayey loamy(粘壤
土壤分类和调查
3
美国土壤分类系统 命名方法
的)、Mixed(矿物混合的)、thermic(温度为热性的)均为土
土壤分类和调查
5 土壤调查及其应用 土壤调查的技术
1、土壤制图单元的确定 2、制图比例尺的选择 3、观察点的布置 4、实验室分析 5、土壤制图
6、土壤调查报告
土壤分类和调查
5 土壤调查及其应用 新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遥感技术的应用
2、土壤信息系统的建立
土壤分类和调查
5 土壤调查及其应用 土壤调查成果的农业应用
土壤分类的依据
土壤分类的依据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分析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和作用; 2、研究成土过程的特性特征;
3、研究土壤属性的差别,土壤属性是土壤分类的最终依据。
土壤分类和调查
1 土壤分类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土壤分类的要求
1、土壤分类应采用多级分类制。例如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为由土纲、亚 纲、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亚种构成的七级制分类系统;美国土壤 系统分类由土纲、亚纲、大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构成的六级分类系 统。 2、各分类级上各个分类单元应有明确的定义,定义是从土壤分类中归 纳起来的。
土壤分类和调查
1 土壤分类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土壤个体(Soil individual)
是在自然景观中以其位置、大小、坡度、剖面形态、基本属性和 具有一定其它相貌特征的三维实体,包括多于一个单个土体的原地土 壤体积。它是由在一定面积内,一群具有统计相似性的单个土体构成 的,是我们进行土壤分类的基层单位,如土种或土系。在自然景观中 相当于一个景观单位。
土壤分类和调查
3
美国土壤分类系统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是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用来鉴定和命名土壤的主 要依据。
诊断层是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 的土层。诊断表层是指位于土体最上部的诊断层;诊断表下层是由物 质的淋溶、迁移、淀积或就地富集作用在土壤表层之下所形成的具有 诊断意义的土层。诊断表层并不一定正好相当于发生学上的A层,而是 广义的表层,既包括狭义的A层,也包括了土壤形成中A层向B层过渡的 AB层。诊断表下层也不一定正好相当于发生学中的B层,也包括发生学 上的E层(如漂白层),在土壤遭受侵蚀时,可露于地表。诊断层是土壤 系统分类中高级分类的重要依据,具有一系列的定量描述,例如石膏
土壤分类和调查
5 土壤调查及其应用
土壤调查的步骤
准备工作:包括调查人员的组织,地形图、遥感资源等 有关材料的收集、调查工具的准备和工作计划的制订及路 线踏查。 野外调查研究:调查成土因素、土壤类型和性态,分析 它们之间的关系;对调查土壤进行生产性评述;把调查结 果绘制在地形图上。
资料整理汇总:包括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和图件的拼接, 分析结果的统计和图件的清绘和整饰;编写调查报告。
族的修饰词。由此可见,采用这种方法命名,可以从土壤名称上 联想到该土壤的属性及每一个分类单元划分上所采用的土壤性质。 在系统分类中,土系按土壤首次发现时的地名(城镇)命名,在 它后带上表土层质地类别。美国对其国内已确定的土系都分别作 了档案,并有较详细的记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