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地下水资源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计算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水资源分析计算中,查清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时空分布特点,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循环补给规律,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转化关系,不仅能为农业生产、水利规划提供科学根据,而且也能为城市规划、工业布局及国防建设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区域地下水资源分析计算的对象一般指浅层地下水,评价的重点是水量。多数地区以分析矿化度不大于2g/L的淡水资源为主,有些地区对矿化度2~5g/L的微咸水及大于5g/L的咸水也进行计算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计算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大储量法、地下水动力学法、数理统计法及水均衡法等。水均衡法建立在地下水各补给项、各排泄项和地下含水层蓄变量等区域水平衡分析的基础上,是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常用的计算方法,本章将主要介绍这种方法。

第一节概述

一、地下水的垂直分布

地面以下水分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可以按照岩石空隙中含水的相对比例,以地下水面为界,划分为两个带:饱和带和包气带。在包气带,岩石的空隙空间一部分被水所占据,还有一部分为空气所占据。在大多数情况下,饱和带的上部界限,或者是饱和水面,或者覆盖着不透水层,其下部界限则为下伏透水层,如粘土层。

包气带(充气带)从地下水面向上延伸至地面。它通常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带: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管带。土壤水带的水分形式主要有结合水、毛细水和一些过路性质的重力水。中间带的水为气态水、结合水和毛细水。毛细管带内的水分含量随着距潜水面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在毛细管带中,压力小于大气压力,水可以发生水平流动及垂直流动。

饱和带岩石的所有空隙空间均为水所充满,有重力水,也有结合水。重力水是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

图5.1 地面以下水的分布

1.吸湿水它是气态水分子在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的作用下吸附在土壤固相颗粒表面的水分(图5.2a)。吸湿水的水分子与土壤固相表面之间的结合力非常大(大约是3.14×106~1.Ol ×109Pa),水分不能自由移动,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当土壤吸湿水含量达到最大时的含水量称为吸湿系数或最大吸湿水含量。

2.膜状水它是吸附在吸湿水外层的水分,呈水膜状态包裹在土壤固相颗粒表面(图5.2b)。膜状水的水分子与土壤固相表面之间的结合力比吸湿水要小(大约是6.33×105~3.14×106Pa),所以膜状水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移动且被植物吸收利用。但是膜状水黏滞性强,移动缓慢,不能有效补充植物所需水分,植物利用受到一定限制。当土壤膜状水含量达到最大时的含水量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当植物缺水出现永久性萎蔫(即经过蒸腾量最小的夜间仍不能恢复失去的膨压)时的土壤含水量叫萎蔫点或凋萎系数,它介于最大分子持水量和吸湿系数之间。

3.毛管水它是在毛管力作用下吸附保持在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图 5.2c)。所谓毛管孔隙是指土壤中孔径O.001~1mm的孔隙。存在于毛管中的液体在毛管力的作用下,可以沿毛管运动一定距离并保持在毛管孔隙中,而不因重力的作用流出。这种现象称为毛管现象。根据水源和运动方向不同,毛管水可分为毛管上升水和毛管悬着水两种类型。毛管上升水是指地下水沿毛管上升并保持在毛管孔隙中的水分,毛管悬着水是指在降水或灌溉后水分沿毛管下降并保持在毛管孔隙中的水分。毛管水受力较小(大约是3.38×104~6.33×105Pa),可以流动,能顺利地被植物吸收利用,又能在土壤中保持较长时间,因此是土壤中最有效的水分。当土壤毛管水含量达到最大时的含水量叫毛管持水量或最大毛管持水量,其中当毛管悬着水含量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它反映了某种土壤能够最大保持水分的能力。

4.重力水土壤毛管孔隙充满水分之后,倘若水分进一步增加,那么土壤非毛管孔隙中也可存在一定数量的水分。像这种存在于非毛管孔隙中,能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或沿坡侧渗的水分叫重力水。重力水受到的引力为零,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重力水不能在土壤中保存很长时间,属多余水分。只有当地下水位很浅或出露地表时,或土壤下部有隔水层存在时,土壤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才能被水分全部填充,达到饱和状态(图5.4d)。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叫土壤饱和持水量或最大持水量。

二、潜水和承压水

图5.3 地表水体附近潜水的形状

(a)地表水排泄潜水;(b)地表水补给潜水;(C)地表水补给潜水,潜水埋藏较深

图5.4 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示意图

图5.5 承压水

第二节评价区的划分

评价类型区可以分为计算分区及成果汇总分区两大类。

一、计算分区

为了正确地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应当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地下水类型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将评价区划分为若干计算分区,以便对不同计算分区地下水资源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1. 一级区与一级亚区

在区域面积较大时,可按地形地貌特征和地下水类型,将评价区划分为山丘区、平原区、沙漠区和内陆闭合盆地平原区,称一级区。其中,山丘区按次级地形地貌特征、含水层岩性及地下水类型又可划分为一般山丘区、岩溶山区、黄土高原区、山间盆地平原区(山间河谷平原区);按矿化度又可将平原区、沙漠区、内陆闭合盆地平原区划分为淡水区(矿化度小于2g/L)、微咸水区(矿化度2~5 g/L)、咸水区(矿化度大于5 g/L),均称一级亚区。

2. 二级区与三级区

根据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可将平原区、沙漠区、内陆闭合盆地平原区及山间盆地平原区划分为若干水文地质区(二级区);根据地表水系二级流域界线和次级地形地貌特征,可将一般山丘内、岩溶山区和黄土高原区划分为若干二级区。在二级区内,根据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岩性、植被及地质构造特征等,又可划分为若干均衡计算区,称为三级区,它是确定地下水各种计算参数和资源量的最小单元。

二、成果汇总分区

1. 按流域分区

为了便于计算总水资源量,满足水利规划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基本要求,也可按流域、水系进行分区。例如,我国按主要流域、水系划分为十大流域片(一级区),又进一步划分了若干亚区、二级区等。

2. 按行政界限分区

在地下水资源分析计算中,当需要根据行政区划进行水资源成果汇总时,省(市、自治区)可列为一级区,地(盟、自治州)为二级区,县(旗)为三级区,其下依次类推。

三、计算的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的计算项一般包括补给量和排泄量,有时也需计算地下水的可开采量。

目前,直接计算山丘区地下水补给量的资料尚不充分,故可根据多年平均总补给量等于总排泄量的原理,用地下水的排泄量近似作为补给量。山丘区地下水的总排泄量包括:河川基流量、河床潜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未计入河川径流的山前泉水出露总量、山间盆地潜水蒸发量和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的净消耗量等。

平原地下水的总补给量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河道渗漏补给量、山前侧向流入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水库(湖泊、闸坝)蓄水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越流补给量、人工回灌补给量等。平原区地下水的总排泄量包括:潜水蒸发量、人工开采净消耗量、河道排泄量、侧向流出量和越流排泄量等。

第三节山丘区地下水补给量(排泄量)的计算

一、河川基流量计算

1. 基本概念

山丘区河流坡度陡,河床切割较深,水文站测得的逐日平均流量过程线既包括地表径流,又包括河川基流,加之山丘区下垫面的不透水层相对较浅,河川基流基本是通过与河流无水力联系的基岩裂隙水补给的,因此,河川基流量可以用分割流量过程线的方法来推求。

我国北方河流封冻期较长,十月份以后降水很少,河川径流基本由地下水补给,其变化较为稳定。因此,稳定封冻期的河川基流量,可以近似用实测河川径流量来代替。

在冬春季降水量较小的情况下,凌汛水量主要是冬春季被拦蓄在河槽里的地下径流因气温升高而急剧释放形成的,故可将凌汛水量近似作为河川基流量。

2. 分析代表站的选择

河川基流量由分割区域内代表站的实测流量过程线后计算得来。选择代表站时应当满足下列条件:1)代表站控制的流域为闭合流域,即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分水线基本一致。

2)选定的代表站在地形、地貌、植被和水文地质条件上,应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3)代表站流域面积一般应大于200km2,小于5000 km2。水文站稀少的区域,超出这一面积界限的水文站也可适当选用。所选站点应力求面上分布均匀。

4)代表站实测流量资料系列较长,至少应具有包括丰、平、枯典型年在内的10年以上实测流量资料。 5)代表站以上流域不受人类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小。

3. 常用的几种水文分割法

(1)直线平割法

将枯季(畅流期)最小平均(最小日平均、最小月平均、连续几个月最小平均等)流量视作基流,平行分割全年流量过程线,直线以上部分为地表径流,直线以下部分即为河川基流量。

直线平割法的精度,取决于所选最小流量是否合适。在降水比较集中的情况下,枯水期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河川径流往往降低到最小值,用最小日平均流量分割得出的河川基流量偏小,可作为河川基流量的下限值;在降水年内分配比较均匀的情况下,河川径流始终较大,用最小月平均流量分割得出的基流量也往往偏大,可作为河川基流量的上限值。直线平割法是一种简化方法,工作量较小,但精度不高,尤其是面积较大的区域,宜与其它比较精确的方法比较后采用。

(2)直线斜割法

在逐日平均流量过程线上,自起涨点至峰后无雨情况下退水段的转折点(又称拐点)处,以直线相连,直线以下部分即为河川基流量。退水转折点可用以下几种方法确定。

1)综合退水曲线法绘制历年包括丰、平、枯水年在内的逐年日平均流量过程线、降水量过程线(流量过程线纵、横坐标比例尺要历年一致)。选择峰后无雨、退水时间较长的退水段若干条,将各退水段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使其尾部重合,作出外包线,即为综合退水曲线。把综合退水曲线绘在透明纸上,再在欲分割的流量过程线上水平移动,使其与实测流量过程线退水段尾部相重合,两条曲线的分叉处即为退水转折点。

图5.6 某站逐日平均流量过程线分割示意图

①流域降水所产生的地表径流;②降水对本流域浅层地下水补给的河川基流量;③凌汛水量

2)消退流量比值法 最简单的退水曲线方程为

(5-1)

式中, Q t ——退水开始后t 天的流量(m 3

/s);

Q 0——退水开始时的流量(m 3

/s);

e ——自然对数的底;

β——消退系数(d -1

); t ——时间(d)。

根据公式(5-1)分别计算各时段末与时段初流量比,即

取△t=t n -t n-1为定值,并当β1=β2=……βn =β 时,则 e -β△t

为常数。自退水开始,逐时段计算时 段末的流量比,其值由小变大,并且逐渐趋于稳定。如发现相邻几个时段的比值都接近常数时,则认为接近常数的开始时间即为退水转折点。

3)消退系数比较法 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有不同的消退系数,地表径流消退速度快,β值大;地下径流消退缓慢,β

值小。将流域综合退水曲线点绘在半对数格纸上,常呈现坡度不同的两条直线,坡度大

()0110

1

t t e Q Q --=β()1221

2

t t e Q Q --=β()t

t t n n

n n n n e e Q Q ?----==-ββ11

t e Q Q β

-=0

的一段为地表径流的消退过程,坡度较缓的一段为地下径流的消退过程,两条直线的交叉点便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分界点,即退水转折点。

图5.7 某站退水转折点分析分示意图

(3)经验关系法

南方湿润地区出水量和降水日数较多,峰后无降水的时段不长,流量过程线多呈复杂峰,在这种情况下,可用经验公式确定退水转折点。如

美国N=A0.2

山东北部T=F0.23

江西葫芦Q基=F0.7

以上各式中,N—洪峰至退水转折点的天数(d);

A—集水面积(mile2,1 mile2=2.59km2);

T—洪峰起涨点至退水转折点的天数(d);

F—集水面积(km2);

Q基—退水转折点处流量(m3/s);

R—次洪水径流深(mm)。

4. 多年平均及不同频率年河川基流量的计算

(1)多年平均年河川基流量

多年平均年河川基流量计算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根据若干分割基流年份的河川径流量与相应年份河川基流量绘制相关图。河川基流量随着河川径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当河川径流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河川基流量增加甚微,并逐渐趋于一个常数。

2)根据逐年河川径流量,由图查得未分割基流年份的河川基流量,并计算其多年平均值。

若对所有年份河川径流量都进行基流分割,则可直接会算多年平均年河川基流量。

图5.8 某站站逐日平均流量过程线示意图

图5.9 俄国楚河柯契柯尔卡站1941年逐日平均流量过程线

(2)不同频率年河川基流量

1)数理统计法受水文地质条件的限制,河川基流量频率曲线有时呈向上凸的形状,这时,可用皮尔逊Ⅲ型曲线适线或用三点法计算其统计参数。方法同第二章。

2)典型年法假定河川基流量与河川径流量是同频率出现的,则可根据不同频率的河川径流量,推求不同频率的河川基流量,其做法是:

①对实测河川年径流系列进行频率计算,求得不同频率的年径流量,然后选择相应频率的典型年。

②绘制各典型年日平均流量过程线,按直线斜割法分割基流,即得相应频率的年河川基流量。

5. 区域河川基流量的计算

在单站河川基流量计算的基础上,尚需进一步计算整个区域的河川基流量。目前一般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1)模数分区法本法的具体计算步骤是:

1)分别计算区域内各分割基流站的多年平均年河川基流模数,计算公式为

(5-2)

式中,M 站——测站多年平均年河川基流量模数[万m 3

/(a · km 2

)];

W 基——测站多年平均年河川基流量(万m 3/a) ;

f ——测站集水面积(km 2

)。

2)考虑植被、岩性及地质构造等特征,将区域划分为若干均衡计算区,每个均衡计算区可包括一个或几个分割基流的测站。

3)各均衡计算区的平均基流模数,可用各站基流模数按代表面积加权平均求得,计算公式为

(5-3)

式中,M ——均衡计算区平均基流模数[万m 3

/(a ·km 2

)];

f 站i ——均衡计算区各测站的代表面积(km 2),即测站在均衡计算区的控制面积;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4)计算区域河川基流量。计算公式为

(5-4)

式中,基W ——区域河川基流量(万m 3

);

M i ——各均衡计算区平均基流模数[万m 3

/(a ·km 2

)];

F i ——各均衡计算区的面积(km 2

)。

(2)等值线法 在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单一的区域,可以用等值线法计算河川基流量,具体步骤是: 1)计算区域内各代表站的多年平均年河川基流深,将其标绘于地形图上各站集水面积重心处。 2)参照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图勾绘多年平均年基流深等值线图,量算各等值线间的面积。 3)按下式计算全区多年平均年河川基流量:

(5-5)

式中, 基W ——全区多年平均年河川基流量(亿m 3

); f i ——任意两条等值线间的面积(km 2

);

i R ——相邻两条等值线基流深的算术平均值(mm )。

二、其它排泄量计算

1. 河床潜流量

当河床中有松散沉积物时,松散沉积物中的径流量称为河床潜流量。河床潜流量未被水文站所测得,即未包括在河川径流量或河川基流量之中,故应单独计算。计算参见公式

U 潜=KIAt (5-6)

式中,U 潜——河床潜流量(m 3

);

∑∑===

n i i

n

i i

i

f

f M

M 1

1

站站站∑==n

i i

i F M W 1

基i

n

i i R

f W ∑=-=1

5

10

K ——渗透系数(m/d );

I ——水力坡度,一般用河底坡降代替;

A ——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河床潜流过水断面面积(m 2); t ——河流或河段每年过水时间(d )。

2. 山前侧向流出量

即平原区山前侧向流入补给量,计算方法见本节的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计算。 3. 山前泉水出露总量

在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山丘区(尤其是岩溶区),地下水常以泉水的形式在山前排泄出来。用调查分析和统计的方法计算山前泉水出露总量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流量较大、水文地质边界清楚、有代表性的泉进行调查分析。若某泉代表性较好,但缺乏实测流量资料,则应进行泉水流量的观测,以取得分析区域内完整的泉水出露量资料。

(2)若泉水受多年降水补给的影响,分析计算泉水流量与降水量关系时,应当以当年和以前若干年的降水资料作为分析依据。

(3)对已经开发利用的泉水,除应调查现状泉水流量外,还应调查开采量,并将其还原计入现状泉水流量中,以取得天然情况下的泉水流量。

(4)若所调查的泉水流量已包括在河川径流量中,则应在分析计算重复时加以说明,并将重复部分的泉水流量单独列出。

4. 山间盆地的潜水蒸发量

计算方法与平原区潜水蒸发量相同。 5. 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的净消耗量 计算见公式

()()工工用农农用开ββ-+-=11Q Q q (5-7)

式中,

开q ——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的净消耗量(m 3);

工用农用、Q Q ——用于农田灌溉、工业及城市生活的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m 3);

工农、ββ——井灌回归系数、工业用水回归地下水系数。

对于我国南方降水量较大的山丘区,上述五项资源量相对较小,一般可不予计算。

第四节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计算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可以通过计算总补给量或总排泄量的途径获得。 一、补给量的计算

补给量是指在天然状态或人工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内由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体渗入、山前侧向径流及人工补给等流入含水层的水量。

1. 降水入渗补给量

降水入渗补给量是指降水(包括地表坡面漫流和填洼水)渗入到土壤,并在重力作用下渗透补给含水层的水量,它是浅层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干旱区例外)。

降水入渗补给量计算公式如下

U p =10-5FPa (5-8)

式中,U p ——降水入渗补给量(亿m 3

);

F ——接受降水入渗补给的面积(km 2

); P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mm );

a ——多年平均年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当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短缺时,可采用接近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年份的相应值。

2. 河道渗漏补给量

当江河水位高于两岸地下水位时,河水渗入补给地下水的水量称为河道渗漏补给量。它可以通过水文分析法直接确定。

水文分析法:在河道附近无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的地区,可以利用水文上、下游断面的实测径流量之差计算河道渗漏补给量。

图5.10 河道双侧渗漏示意图 图5.11 河道单侧渗漏示意图

图5.12 潜水与地表水的不同补排关系

当河道两岸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岩性、潜水埋深、水力坡度等)基本一致,并为双侧渗漏补给时,其总补给量为左右两侧渗漏补给量之和。左、右侧渗漏补给量应当根据实测径流量的大小,分别按左、右岸水力坡度占两岸水力坡度之和的权重求得,计算公式为

右河渗左河渗河渗u u u += (5-9)

()左右左下上左河渗I I I W W u +-= (5-10)

()

右右下上右河渗I I I W W u +-= (5-11)

式中,河渗u ——河道渗漏补给量(亿m 3)

右河渗左河渗、u u ——左、右侧河道渗漏补给量(亿m 3)

W 上、W 下——河道上、下游断面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亿m 3); I 左、I 右——河道左、右岸地下水水力坡度。

当河道为单侧渗漏补给时,河道渗漏补给量的计算公式为

上单河渗河渗W W u u -== (5-12)

式中,

单河渗

u ——单侧渗漏补给量(亿m 3

);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3. 山前侧向流入补给量

山前侧向流入补给量,系指山丘区山前地下径流补给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的水量。可以采用地下水稳定流计算法分段进行计算。但应注意,计算剖面应尽可能选在山丘区与平原区交界处,若水力坡度甚小(小于1/5000),山前侧向流入补给量也可忽略不计。

4. 渠系渗漏补给量

渠系渗漏补给量,系指灌溉渠道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渠道水补给地下水的水量。常见的计算方法有地下水稳定流计算法、经验公式法和渠系入渗补给系数法。 (1)地下水稳定流计算法 计算公式为

V 潜=KIAt (5-13)

式中,V 潜——河床潜流量(m 3

);

K ——渗透系数(m /d);

I ——水力坡度,一般用河底坡降代替;

A ——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河床潜流过水断面面积(m 2); t ——河道或河段每年过水时间(d)。

(2)经验公式法

当渠道定期输水、地下水埋深较大时,计算公式为

TL

rh B K u ??? ??++=212?渠渗 (5-14)

当渠道长期输水、地下水埋深较小时,计算公式为

()()TL h R h nk u s

α++?+?=

渠渗 (5-15)

上二式中, 渠渗u ——渠系渗漏补给量(m 3

); K ——渗透系数(m /d); B ——渠底宽度(m );

r ——渠道边坡毛管系数(一般为1.1~1.4); h ——渠道水深(m ); ?——渠道边坡系数; T ——渠道过水天数(d); L ——渠道输水长度(m );

n ——经验系数(一般为1.5~2.0); ?——地下水埋深(m ); α——含水层有效厚度(m );

R S ——扩展距离(m )。

(3)渠系入渗补给系数法 计算公式为

渠首

渠系渠首渠渗W r mW u )1(η-== (5-16)

式中,渠渗u ——渠系渗漏补给量(亿m 3

); m ——渠系入渗补给系数; 渠首W ——渠首引水量(亿m 3

);

r ——渠系渗漏补给地下水系数;

渠系

η——渠系有效利用系数。

5. 水库(湖泊、闸坝)蓄水渗漏补给量

水库(湖泊、闸坝)蓄水渗漏补给量系指当水库、湖泊、闸坝蓄水的水位高于岸边地下水位时,水库等水体对地下水的渗漏补给量。 计算方法如下: (1)剖面法

计算公式同式(5-6)。但应注意该式适用于计算水库(湖泊、闸坝)蓄水周边只向库外单侧渗漏的补给量。

(2)出入库(湖泊、闸坝)水量平衡法 计算公式为

W

W E W P u ?+--+=出入库库渗0 (5-17)

式中, 库渗

u ——水库(湖泊、闸坝)渗漏补给量(亿m 3

);

P ——水库(湖泊、闸坝)水面上的降水量(亿m 3

);

入W ——入库(湖泊、闸坝)水量(亿m 3);

0E ——水库(湖泊、闸坝)的水面蒸发量(亿m 3),可用E601型蒸发器观测值代替;

出W ——出库(湖泊、闸坝)水量(亿m 3);

W ?——水库(湖泊、闸坝)的蓄水变量(亿m 3

)。

6. 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

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主要指灌溉水进入田间(包括农、毛渠)后,经过包气带渗漏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计算公式为 渠田

渠渠灌W u β= (5-18)

式中,渠灌

u ——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亿m 3

);

渠β——渠灌田间入渗系数;

渠田W ——渠灌进入田间的水量(亿m 3),可由渠首引水量乘以渠系有效利用系数而得。

二、排泄量的计算

1. 潜水蒸发量

(1)地中渗透仪实测法

地中渗透仪实测法是利用均衡试验场地中渗透仪测定潜水蒸发量的方法。 (2)经验公式法

前苏联阿维里扬诺夫计算公式为

n

E E ?

??? ?

??

?-=001潜

(5-19)

式中,

E ——潜水蒸发量(mm );

0E ——地表土壤饱和时的蒸发量(mm ),一般用E601型蒸发器的水面蒸发量近似代替; △——地下水平均埋深(m );

△0——潜水蒸发的临界深度(m );

n ——与气候和土质有关的指数(一般取1~3)。 (3)潜水蒸发系数法 计算公式为

E 潜=10-5

E 0C

F (5-20)

式中,E 潜——潜水蒸发量(亿m 3

); E 0——年水面蒸发量(mm );

C ——潜水蒸发系数;

F ——均衡计算区面积(km 2

)。 2. 人工开采净消耗量 (1)农业灌溉用水量 计算公式为

W 农=W 灌SnN (5-21)

式中,W 农——农业灌溉用水量(m 3

) ;

W 灌——灌水定额(m 3

/亩);

S ——灌溉面积(亩); n ——灌水次数; N ——复种指数。

在分次灌溉的情况下,灌溉用水量等于各次灌水量之和(次灌水量等于次灌溉面积与次灌水定额的

乘积)。

(2)城镇工业、生活用水量

城镇工矿企业用水及居民生活用水量,可根据城建、地质、环保等部门的实测资料确定。 (3)人工开采净消耗量 计算公式为

()()工工用农农用开ββ-+-=11Q Q q (5-22)

式中,

开q ——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的净消耗量(m 3);

工用农用、Q Q ——用于农田灌溉、工业及城市生活的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m 3);

工农、ββ——井灌回归系数、工业用水回归地下水系数。

3. 其它排泄量的计算 (1)河道排泄量

当江河水位低于岸边地下水位时,河道即可排泄地下水。其计算方法为江河渗漏补给量之反运算,具体计算方法同河道渗漏补给量。对于来自山丘区的平原河道,当山丘区和平原区的出口处均有水文站控制时,也可用山丘区分割基流的方法进行计算。首先用平原区出口处实测的总径流过程(W 总川),减去上游山丘区实测径流过程(W 山川),求得平原区的径流过程线,然后仿照山丘区分割基流的方法,推求平原区河川基流量作为平原河道排泄量。对于平原河道,可以直接用出口断面的径流过程进行基流分割,从而求得平原河道的排泄量。 (2)侧向流出量

当区外地下水位低于区内地下水位时,通过区域周边流出的地下水量称为侧向流出量,具体计算方法同山丘区山前侧向流出量。 (3)越流排泄量

当浅层地下水位高于深层地下水位时,浅层水越层排入深层的水量称为越流排泄量,计算方法同越流补给量。若越流排泄量较小,且资料又不齐全时,也可忽略不计。 三、可开采量的计算

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方法很多,但一般不宜采用单一方法,而应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并将其计算成果进行综合比较,从而合理地确定可开采量。 1. 实际开采量调查法

当平水年年初、年末的浅层地下水位基本相等时,这一年浅层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即可近似代表多年平均可开采量。此种方法适用于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开采量调查资料比较准确、潜水埋深大和蒸发量较小的地区。 2. 开采系数法

在浅层地下水有一定开发利用水平的地区,通过对多年平均实际开采量、水位动态特征、现状条件下总补给量等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合理的开采系数ρ值,则多年平均可开采量等于ρ与多年平均条件下总

补给量的乘积。

开采系数

ρ值的确定,主要应当考虑浅层地下水含水层岩性及厚度、单井单位降深出水量、平水年地

下水埋深、年变幅、实际开采模数和多年平均总补给模数等因素。

3. 多年调节计算法

常见的多年调节计算方法有如下两种:

(1)长系列调节计算法 选取多年系列资料,根据补给量、消耗量资料情况及计算精度要求,分别采用季、月或旬为调节时段,按时间顺序逐年进行补给量和消耗量的平衡计算,并且与地下水位相对照。调节计算期间的总补给量与总废弃水量之差,即为调节计算期的可开采量。

(2)代表期调节计算法 在多年系列资料中,选取8~10年包括丰、平、枯在内的具有代表性的时期作为调节计算期,再以补给时段和排泄时段为调节时段,计算出各调节时段的补给量和潜水蒸发量。各时段补给量的总和为调节计算期的总补给量;各时段潜水蒸发量的总和为调节计算期的总潜水蒸发量。总补给量与总潜水蒸发量之差,即为调节计算期的可开采量。

4. 平均布井法

根据当地的开采条件,确定单井出水量、年开采时间以及影响半径,在计算区内平均布井,用这些井的年内开采量代表该区的可开采量,计算公式为

W 开=W 单Nt (5-23)

24R F

N =

(5-24)

式中, W 开——多年平均可开采量(m 3

/a );

W 单——单井出水量(m 3

/h) ; N ——计算区内平均布井数(眼);

t ——机井多年平均开采时间(h/a); F ——计算区布井面积(m 2); R ——单井影响半径(m )。 四、南方平原区地下水资源的计算

南方平原区河渠纵横,雨量充沛,地下水埋藏较浅。地下水以垂直补给为主,即以降水和灌溉入渗补给为主;地下水的排泄则主要包括侧向河湖排泄量及潜水蒸发量。

1. 补给量的计算

根据洞庭湖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实践经验,补给量包括:水旱田降水入渗补给量、水田灌溉入渗补给量、河湖渗漏补给量。

(1)水田降水及灌溉入渗补给量

水稻生长期地下水主要是降水和灌溉入渗补给的,计算公式为

T F W 水田?5

110-= (5-25) 式中,1W ——水稻生长期降水及灌溉入渗补给量(亿m 3

);

?——水田入渗率 (mm /d )

水田F —— 水田面积 (km 2) ;

T ——水稻生长天数 (d)。

(2)旱地及水田旱作期降水入渗补给量 计算公式为

旱地旱地F P W α5210-= (5-26)

水地

旱水地F P W ,5310α-= (5-27)

式中,W 2、W 3——旱地、水田旱作期降水入渗补给量(亿m 3

);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P旱地、P水田,旱——旱地、水田旱作期降水量(mm);

F旱地、F水田——旱地、水田面积(km2)。

(3)河湖渗漏补给量

它是江河、湖泊、水库、闸坝内多年平均水位高于岸边地下水位时的渗漏补给量,可用达西公式计算。

2. 排泄量的计算

根据杭嘉湖平原及洞庭湖平原浅层地下水评价实践经验,计算的排泄量包括:河湖排泄量、旱地潜水蒸发量和水田旱作期潜水蒸发量,它们的总和代表总排泄量。

(1)河湖排泄量

根据实测或推算的平原区河川径流量资料,采用多年平均基流量与河川径流量的比值,或地下径流模数,计算多年平均河湖排泄量。有条件时,也可采用达西公式或裘布依公式进行计算。

(2)潜水蒸发量

潜水蒸发量包括水田旱作期与旱地蒸发量,计算公式为

E水田,旱=10-5E0水田,旱CF水田 ( 5-28)

E旱地=10-5E0旱地CF旱地(5-29)

式中,E水田,旱、E旱地——水田旱作期、旱地潜水蒸发量(亿m 3);

E0水田,旱、E0旱地——水田旱作期、旱地水面蒸发量(mm);

C——潜水蒸发系数;

F水田、F旱地——水田、旱地面积(km2)。

地下水资源管理(全)

1、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涵义:在充分了解地下水资源和开发利用状况以及动态变化的前提下,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实施组织、协调、监督,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2、地下水资源管理主要内容:(1)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2)地下水资源规划;(3)地下水资源管理;(4)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5)地下水资源保护;(6)地下水动态监测与信息发布。 3、地下水资源管理系统:集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利用规划,调查分配,取水许可实施及监督管理和保护等组成的整复杂体系。这是社会政府对地下水资源管理的职能的系统体现。涉及到自然,人,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对方面多层次因素集技术性,政策性,社会性为一体,内涵丰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4、地下水资源规划概念: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且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的要求,从地下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的实际出发,针对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为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强化管理、有效保护而进行系统的规划工作,从而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5、地下水资源规划原则:(1)地下水与地表水统一规划原则;(2)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3)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4)坚持可持续利用,力争供需平衡的原则。 6、地下水资源规划内容:(1)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2)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3)需水预测;(4)供水预测;(5)供需平衡分析;(6)未超采区开发规划;(7)超采区开发规划;(8)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7、水资源承载力: (1)水资源开发规模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在一定社会技术经济阶段,在水资源总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所获得的最合理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 (2)水资源承载最大人口论,水资源承载力为:在某一具体的发展阶段下,以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前提,在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条件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人口容量 (3)水资源支撑社会经济系统持续发展能力论,水资源承载力是: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胜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 8、地下水功能区划的目的:为充分发挥地下水的多种功能,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加强地下水管理,编制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工作十分必要和紧迫。而开展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工作,建立地下水管理制度的基础技术平台,是进行地下水规划、指导开发利用行为、保护生态与环境和加强地下水管理的基础工作。 9、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原则:(1)人水和谐、可持续利用;(2)保护优先、合理开发;(3)统筹协调、全面兼顾;(4)以人为本、优质优用;(5)因地制宜、突出重点;(6)可操作性强、服务管理;(7)水量、水位和水质并重。 10、地下水功能区划类型: 一级功能区:(1)开发区:指地下水补给、赋存和开采条件良好,地下水水质满足开发利用的要求,当前及规划期内(2030年,下同)地下水以开发利用为主且在多年平均采补平衡条件下不会引发生态与环境恶化现象的区域;(2)保护区:指区域生态与环境系统对地下水水位及水质变化较为敏感,地下水开采期间始终保持地下水水位不低于其生态控制水位的区域;(3)保留区:指当前及规划期内由于水量、水质和开采条件较差,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或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但作为储备水源的区域。。 二级功能区。 11、地下水资源保护目的:地下水资源的保护目标不仅包括水质,使其不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污染,还要保护水量的可持续利用。新时期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应把提高地下水资源保障能力、改善人民群众的饮水质量和生存环境质量、保护生态、减轻或避免地下水不合理利用产生的地质灾害等放在重要位置,实现从重开发、轻保护到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战略转变,加强水源保护,减少人为水灾,促进人水和谐。 12、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的技术路线: (1)工作范围核定:根据地下水超采范围,合理核定工作范围。 (2)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调查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主要部门、开采井的地区分布和数量、超采地下水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等;整理、核算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开采量和可开采量;分析超采的主要原因和地下水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压采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基础。(3)制定不同阶段治理目标:根据超采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评价结果,制定不同阶段地下水压采目标。 (4)替代水源分析:根据有关成果,分析可作为地下水压采替代水源的水量,分析不同阶段当地地表水开发利用量及其它水源开发利用量中可作为地下水压采替代水源的水量,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已有规划成果,通过供需分析来确定地下水压采的替代水量。 (5)确定地下水压采量:根据替代水源水量或供需分析结果,结合地下水超采区现状评价和工程配套措施情况,确定不同阶段地下水压采量。 (6)落实压采措施:根据地下水压采目标、压采量和已有的工程情况,地下水管理现状,提出压采实施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地下水压采的配套工程列入当地有关的规划体系。 (7)建立方案实施的保障体系:地下水压采涉及到很多部门,从管理、监测等方面提出系统的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作者姓名:胡竣彰 班号:核技术2班 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中国水资源现状 摘要: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47%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在余下的2.53%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因此,世界上有超过十亿的儿童、妇女及男人无法获取足量而且安全的水来维持他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层面,水资源和健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所做的每项决策事实上都和水、以及水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有关,我国是贫水国家之一,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是我们的责任。 1近十年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简析 水资源量 1997~2006年(简称近1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635.4mm,比常年值偏少1.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3.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0.3%;全国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6722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0.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5.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2%;全国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302亿立方米,比1980~2000年多年平均值偏多2.9%。全国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78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仅偏多0.3%,其中北方六区偏少4.0%,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3%。按省级行政区统计,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比常年值偏多程度较大的有上海(29.6%),偏多20%~10%的有江苏、新疆和湖南;比常年值偏少程度较大的有天津(49.4%)、北京(42.8%)、河北(36.6%),偏少30%~20%的有辽宁、山西、甘肃和陕西。水资源开发利用近10年,全国平均总供水量5560亿立方米,约占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20.0%。其中,地表水供水量平均占总供水量的80.7%,地下水供水量基本维持在1050亿立方米左右,平均

全球水资源调查报告

全球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一:中国水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水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 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 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 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 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 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中国水资源量评估

20世纪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国开展了第 一次水资源评估工作,并根据1956-197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全国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 (1)降水总量。1956-1979年间的平均年降水总量为万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为648mm比全球陆地平均值低约20% 受气候和地形影响,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 向西北内陆递减。台湾省多年平均年降水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则不足25mm (2)河川径流量。在我国,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陆面 蒸发返回空中,其余44%形成径流。全国河川径流量为万亿立方米,折合径流量深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为6780 亿立方米,约占27%冰川融水补给量为560亿立方米,约占2%;从国境外流入的水量约为172亿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根据陆面蒸散发量和地下水排泄量 估算,全国土壤水通量约为万亿立方米,其中约有16%通过重力作用补给地下含水层,最后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余万亿立方米消耗于土壤和植被的蒸散发。 (4)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系指与降水、地表 水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地下水总补给量。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约为8288亿立方米,其 中有6762亿立方米分布于山丘区,1874亿立方米分布于平 原区,山区与平原区的重复交换量约为348亿立方米。

第七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七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一节概述 “地下水资源”指有利用价值的、本身又具有不断更替能力的各种地下水量的总称,它属于地球整个水资源的一部分。地下水有利用价值必定包括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地下水能够构成资源首先是因为它有利用价值,这是由质来决定的;而其来源多少则是由量来体现。所谓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指在水质评价的前提下对水量的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根本性任务,它要求在一定的天然及人工条件下,对地下水水量及水质作出定量评价。其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符合给定水质条件下的允许开采量和补给的保证程度。 地下水资源评价具体内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地下水水质评价:即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是否会产生严重恶化等方面的预测。 2.地下水量评价: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拟订的需水量,确定开采方案及开采量;并应探讨其补给保正程度以及是否需要进行人工补给等。 3.开采技术条件的评价:主要指开采期内水位下降值是否会超过技术允许的范围;地下水对取水构筑物是否可能出现腐蚀作用以及水井可能的使用年限等。 4.评价开采地下水时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对邻近现有的取水工程、其它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干扰和地面沉降等。 5.开采时是否需要特殊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包括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第二节地下水资源的组成 一、地下水资源分类 地下水资源分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进一步弄清地下水资源的一些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分类能客观地反映地下水资源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及它的经济意义,便于我们在实践中对它进行研究和定量评价。正确地进行地下水资源分类,对供水水文地质勘测、试验和长期观察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理论之一。为此,长期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地下水资源分类进行了不少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分类方案。下面就国内外常见的地下水资源分类作一些简要介绍。 (一)国外地下水资源分类 1.前苏联普洛特尼柯夫储量分类 普氏分类将地下水储量分成静储量、调节储量、动储量和开采储量四大类。前三者合称为天然储量,它表示天然状态下含水层中未经取水设备扰动的地下水总量。 (1)静储量:一般指储存于地下水最低水位以下含水层中的重力水的体积。亦即当含水层全部疏干后所能获得的地下水量,数值上等于含水层的体积与给水度的乘积。 hF = Qμ (7-1) ) (静 式中:μ为含水层的给水度;h为最低地下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平均厚度;F为含水层的分布面积。 (2)调节储量:指存在于地下水位年变动带(即年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内的含水层中重力水的体积,亦即疏干该带时所获得的地下水量。 Q? =μ hF (7-2) (调 ) ?为地下水位的年变幅;其余符号同前。 式中:h (3)动储量:指通过含水层某一横断面上的地下水天然流量。

地下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保护措施

地下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保护措施 发表时间:2018-09-12T15:55:08.8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作者:王恩 [导读] 摘要:过去,为了保障人们的饮水需求,我国很多地方都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开发,地下水给人们饮水、农业灌溉以及畜牧养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南京国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10042 摘要:过去,为了保障人们的饮水需求,我国很多地方都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开发,地下水给人们饮水、农业灌溉以及畜牧养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长期对地下水的开发导致地下水超采现象突出,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本文对地下水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保护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水超采危害性治理措施 地下水资源的水质与其它河流等一般水资源相比较,其的水质好、水量稳定,极为适合人们饮用、农田灌溉、畜牧养殖用水等,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人们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与运用,造成了地下水位的下降、海水入侵、污染等问题,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潜力受到了直接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地下水开采的管理与控制,并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治地下水超采所带来的各种危害。 一、地下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地下水污染 当前人们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地下水位的下降,地下就必须要通过河流水进行补给,来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但是,当前人们将工业化工污水偷偷排入河流河道水资源中,对其造成了严重的化学性破坏与污染,导致河流水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受污染的河水渗透到地下,会造成地下水水质恶化,给周围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例如:我国水质监测部门对我国某省份的22 个傍河取水的城市地下水资源进了抽样监测,依据监测结果显示,水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个别几个城市的监测水质污染严重超标。对其的污染源展开调查发现,由于某省份属于我国重工业基地,当地的地下水资源大多数都是属于典型的工业污染,由此可以说明,在成地下水资源污染的主要源头就是人类的不文明生活习惯以及不良工业企业的不文明排污造成的。当前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在大量运用地下水的同时,还需要排出大量的化工污水,这些污水没有经过科学的降解等处理,就直接的排出,渗透入地下,就会造成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受到污染的对循环运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二)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现阶段主要是由于农业、工业以及生活用水。从农业方面来看,我国距离真正的现代化农业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许多灌溉设施都是过去采购的老旧设备,这些设备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方面相对较低,从而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其次,我国现阶段的工业用水利用率低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从现阶段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工业用水的利用率还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50%。而生活用水利用效率不高也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的严重浪费,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住宅都并没有实现生活污水的循环利用,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使得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升。 (三)海水入侵 对某沿海省近年来的地下水资源供水情况做了一项调查,其结果显示,由于人们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运用,造成了当地地下水位的急速下降,并且,地下水位的位置已经低于了海平面的负值区。如果该地区地下水位长期处于这种负值区,这会破坏掉含水层中咸水、淡水间的水力平衡关系,发生海水入侵的情况,从而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的污染、破坏。这种情况大多数发生在省内沿海地区地表水资源贫乏地区,并且,近年来,这种问题的发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遭受到海水入侵破坏的地下水资源,会出现人们使用的淡水资源变咸,不利于周农业的发展与人们的身生产生活。 (四)地面下沉 人们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还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威胁,出现地面下沉的状况发生,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严重的话会对当地造成一定程度的地质灾害,出现地面塌陷、裂缝等问题。例如:我国某省份矿产资源丰富,以煤炭开采为主要工业经济。但是由于长期对煤炭的开采,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地质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对煤炭进行开采时,需要将矿区含水层的水进行疏干排水,严重的破坏了地表水、地下水系统的平衡,从而造成了区域性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现象发生。改区域由于矿区生产频繁疏干地下水含水层,造成了地下水资源循环系统的破坏,虽然该城市的降水充沛,但是,还是常会出现地面下沉、塌陷等问题的发生。 二、地下水资源开发的保护措施 (一)对超采区进行监管 监管的不利是造成地下水超采因素之一,在对地下水开采的监管还需要完善措施,弥补漏洞,没有经过许可就自行开采的单位,会直接影响到地下水正常利用。某省份在对地下水的监测站点,由于分布不均匀很难对地下水监测进行有效监督。针对这一点,有关政府部门需要加强立法建设,对地下水的开采依法划定开采区、禁采区、限采区。完善保护措施制度,对地下水进行合理分配,节约用水,对水资源的检测站点进行全面布控,尤其是对禁采区和限采区进行严密监控,违采必究整治典型,有效的保护好地下水质遭到破坏,实行绩效考核,促使工作人员加强对超采区的管理。 (二)积极开发替代水源 禁不如疏,一味的禁止并不能杜绝地下水的超采问题,积极开发寻求替代水资源的开采是非常重要的。加大水资源的供给能力才能为地下水的开采提供保障,政府部门要加大有关措施的实施,加快地表水工程的建设,积极修建蓄水工程,正确引导外地水的使用,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供给能力才能为地下水节约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有着“生命线”工程之称的大伙房水库工程,在对xx 市供水短缺问题上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这种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还能够对城市未来的布局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大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输配水工程,为地下水的封闭创造条件。 (三)开展超采区修复治理 首先,对超采取的地下水源进行人工回灌,限制超采区的地下水开采,这样可以更好的改善生态系统和地下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

水资源调查

水资源调查 基本概念调查内容水资源调查通过区域普查、典型调查、临时测试、分析估算等途径,在短期内收集与水资源评价有关的基础资料的工作。 水资源调查它是长期定位观测、常规统计及专门试验的补充。 调查内容如下:主要对流域内已有水文站网没有观测到的水量进行调查估算,包括古水文调查。 当水文站上游有水工程时,需要对它的耗水量、引出水量、引入水量和蓄水变量进行调查估算,以便将实测径流还原成天然状况。 在平原水网区,将定位观测与巡回观测相结合,收集有关流量、水位资料,用分区水量平衡法推测当地径流量。 对于没有水文站控制的中小河流,必要时应临时设站观测,取得短期的实测资料。 通过普查,大体了解不同类型地区地下水的贮存、补给、径流和排泻条件,划分淡水、咸水的分布范围,掌握包气带岩性和地下水埋深的地区分布情况,为划分地下水计算单元及确定计算方法提供依据。 在收集专门性水文地质试验资料的基础上,针对缺测项目或缺资料地区,进行简易的测试和调查分析工作,确定与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有关的水文地质参数,包括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渠系渗漏补给系数、田间灌溉入渗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及含水层的给水度和渗透系数等。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未来供需水预测和实测径流还原计算的基础工作,重点调查对象为河道外用水。 按照用户性质分类,河道外用水可分为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其中农业是用水大户,而工业、生活用水要求保证率高。 由大型水利工程供水的灌区和自来水厂供水的用户,一般有供水记录作为核算用水的依据。 由小型水利工程、自备井分散供水的用户,则需根据灌溉面积、工业产值、人口等社会经济资料和典型调查获得的用水定额,对各类用水进行估算。

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介绍

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介绍 水资源与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水资源已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国土整治规划的制约条件之一。建国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一直重视我国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以期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有利的数据保证。 一、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 地下水资源在我国水资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其分布广、水质好、不易被污染、调蓄能力强、供水保证程度高,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利用。尤其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许多地区和城市,地下水成为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水源。据计算我国可更新地下淡水资源总量为8700亿方,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31%,其中地下淡水开采资源为2900亿方。微咸水开采资源130′108m3/a(见表1)。平原区(含盆地)地下水储存量约23万亿立方米,10米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储存量相当于840毫米,水层厚度,略大于全国平均降水量648毫米,这个比例与世界地下水储存量的平均值相近似。 目前,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主要是以孔隙水、岩溶水、裂隙水三类为主,其中以孔隙水的分布最广,资源量最大,开发利用的最多,岩溶水在分布,数量开发均居其次,而裂隙水则最小。在以往调查的1243个水源地中,孔隙水类型的有846个占68%,岩溶水类型的有315处,占25%,而裂隙水类型的只有82处,仅占7%。 从目前的供水情况看,全国地下水的利用量占全国水资源利用总量的16%,其中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是华北地区,其地下水供水量占全区总用水量的52%。预计在21世纪,我国淡水资源供水需矛盾突出的地区仍是华北、西北、辽中南地区及部分沿海城市。 受我国水资源及人口分布、经济发达程度、开采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区域我国城市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目前全国有近400个城市开采地下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300多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每年水资源缺口大约为1000万方,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以地下水水源地做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超过60个,如: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济南、海口、西安、西宁、银川、乌鲁木齐、拉萨等;以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供水的城市有:北京、天津、大连、哈尔滨、南京、杭州、南昌、青岛、郑州、武汉、广州、成都、贵阳、昆明、兰州、长春、上海等。

201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

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14.7mm,比常年值偏多11.6%。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6.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0.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吉林偏多程度大于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间;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间。

水资源现状调查

水资源现状调查 世界淡水资源极其有限。我们休养生息的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其中97.5%的水是咸水,无法饮用。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以用的水只有一汤匙。 水资源现状调查 我国的“水”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水污染严重。有资料显示,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不均衡。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水与人体的关系 每天,一个人大约需要7升水来消化食物,3.5升水用于唾液,排出2升多水。 毛细血管每分钟润滑你的眼睛25次。没有水,人不可能看见东西,也不能哭泣。 人的一生中,喝下大约80吨水。 国家节水标志的含义 中国节水标志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象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也是今年“中国水周”的第一天。联合国确定2014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能源” 中国水周”的时间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计算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水资源分析计算中,查清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时空分布特点,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循环补给规律,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转化关系,不仅能为农业生产、水利规划提供科学根据,而且也能为城市规划、工业布局及国防建设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区域地下水资源分析计算的对象一般指浅层地下水,评价的重点是水量。多数地区以分析矿化度不大于2g/L的淡水资源为主,有些地区对矿化度2~5g/L的微咸水及大于5g/L的咸水也进行计算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计算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大储量法、地下水动力学法、数理统计法及水均衡法等。水均衡法建立在地下水各补给项、各排泄项和地下含水层蓄变量等区域水平衡分析的基础上,是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常用的计算方法,本章将主要介绍这种方法。 第一节概述 一、地下水的垂直分布 地面以下水分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可以按照岩石空隙中含水的相对比例,以地下水面为界,划分为两个带:饱和带和包气带。在包气带,岩石的空隙空间一部分被水所占据,还有一部分为空气所占据。在大多数情况下,饱和带的上部界限,或者是饱和水面,或者覆盖着不透水层,其下部界限则为下伏透水层,如粘土层。 包气带(充气带)从地下水面向上延伸至地面。它通常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带: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管带。土壤水带的水分形式主要有结合水、毛细水和一些过路性质的重力水。中间带的水为气态水、结合水和毛细水。毛细管带内的水分含量随着距潜水面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在毛细管带中,压力小于大气压力,水可以发生水平流动及垂直流动。 饱和带岩石的所有空隙空间均为水所充满,有重力水,也有结合水。重力水是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 图5.1 地面以下水的分布

7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补给:recharge 径流:runoff 排泄:discharge 补给、径流、排泄是地下水参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7.1 地下水的补给 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1.大气降水(precipitation) 入渗机理: 1)活塞式下渗(piston type infiltration)→Green–Ampt模型:求地表处的入渗率(稳定时v→K)(P49,公式5–14;P65,图7–3),累积入渗量。 2)捷径式下渗(short-circuit type infiltration),或优势流(preferential flow)。 降水→地下水储量增加→地下水位抬高→势能增加。 降水转化为3种类型的水: ①地表水,地表径流(一般降水的10 ~ 20%产生为地表径流); ②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一般大于50%的降水转为土壤水,华北平原有70%的降 水转化为土壤水); ③地下水,下渗补给含水层(一般20 ~ 30%降水渗入地下进入含水层)。 渗入地面以下的水: ①滞留于包气带→土壤水,通过腾发ET(evapotranspiration)→返回大气圈; ②其余下渗补给含水层→地下水。 因此,落到地面的降水归结为三个去向:(1)地表径流;(2)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3)下渗补给含水层。 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q x=X-D-?S

式中:q x ––––降水入渗补给含水层的量; X ––––年降水总量; D ––––地表径流量; ?S ––––包气带水分滞留量。 单位:mm 水柱。 降水入渗系数(α)––––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总量之比。 X q x =α (小数或%表示) 一般α =0.2 ~ 0.5。 定量计算(入渗系数法):Q=α·X ·F (注意单位统一,X :mm/a ,F :km 2,Q :m 3/a ) 影响降水入渗补给的因素: ① 降水量大小:雨量大,α大;雨量小,α小; ② 降水强度:间歇性的小雨,构不成对地下水的有效补给(如华北平原,一次降水 <10mm 的为无效降雨);连绵小雨有利于补给;集中暴雨→一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不利于补给; ③ 包气带岩性:K 大,有利于入渗;K 小,不利于入渗; ④ 包气带厚度:厚,入渗量小,河北平原存在“最佳埋深”,一般4 ~ 6m ,地下水位 在“最佳埋深”时,入渗补给量最大,入渗系数α也最大; ⑤ 降雨前期土壤含水量:含水量高,有利于补给;含水量低,不利于补给; ⑥ 地形地貌:坡度大→地表径流量大→不利于补给;地势平缓,有利于补给; ⑦ 植被覆盖情况:植被发育,有利于拦蓄雨水和入渗;但浓密的植被,尤其是农作物,蒸腾量大,消耗的土壤水分多,不利于补给。 2.地表水 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1)山区:一般排泄地下水(河水位低于地下水位,地下水补给河水),洪水期:补给地下 水; 2)山前:常年补给地下水(河水位高于地下水位); 3)平原: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上河”)。 影响因素:① 河床的透水性;② 水位差(河水与地下水)。 定量计算: ① 达西定律:q x =K ωI ; ② 测定上、下游河流断面的流量(断面测流):q x =Q 上-Q 下。 大气降水、地表水是地下水的两种主要补给来源。其特点: 1)从空间分布上看:大气水属于面状补给,范围大且均匀; 地表水(河流)为线状补给,局限于地表水体周边。 2)从时间分布上看:大气降水持续时间较短; 地表水(河流)持续时间较长,是经常性的; 简而言之:大气降水:面状补给,持续时间短; 地表水:线状补给,经常性的,持续时间较长。 条件变化的影响: 地下水开采以后,由于水位的下降,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大气降水、地表水的补给强度也要发生变化。地下水位下降后,由于包气带的加厚,降水补给量有可能减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头差的加大,地表水的补给量有可能增大。

社会实践报告水资源调查

社会实践报告--水资源调查

————————————————————————————————作者: ————————————————————————————————日期:

社会实践报告

一、调研背景 当我从合肥回到成都之后,我惊讶的发现成都的空气质量相比于三年前,似乎有污染比较严重,在长跑训练时,惊讶的发现,除了空气质量下降以外,水资源的环保情况也不容乐观。作为一名天府之国的一员,曾经学习过环境科学的相关内容,面对这样的情况,就想着做点力所能能及的事情,所以开始到开始对离家最近的东风渠进行了调查研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居民用水习惯对水质的影响,并同时做简单的水质检测来获得更加真实的水质情况。 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科学知识,而且要在满足自身发展以及适应社会的需要基础下,通过适当的社会实践为自己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完善自我,投身到自我创新发展的道路中。而这次社会实践正是一次锻炼自我的机会。 成都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东北与德阳、东南与资阳毗邻,南面与眉山相连,西南与雅安、西北与阿坝州接壤。距东海1600公里,南海1090公里,属内陆地带。 成都市降水丰沛,年均水资源总量为304.72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31.58亿立方米,过境水184.17亿立方米,基本上能满足成都市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用水的需要。主要特点: (一)河网密度大。成都市有岷江、沱江等12条干流及几十条支流,河流纵横,沟渠交错,河网密度高达1.22公里/平方公里;加上驰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库、塘、堰、渠星罗棋布。2004年有效灌溉面积达34.5万公顷;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61.5万千瓦。 (二)水质优良。成都地处岷江流域中游,河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地下潜流和融雪组成,在流入成都平原之前,河道主要在高山峡谷之间,受人为污染极小,因而水质格外优良,

地下水资源现状

地下水资源现状

濮阳市地下水资源状况 水资源与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水资源已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国土整治规划的制约条件之一。 地下水资源通常是指作为工农业和生活水水源使用的地下水。生产和生活需要利用而又可能利用的地下水,统称地下水资源,在一定期限内,能提供给人类使用的,且能得到恢复的地下淡水量,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由于地下水资源具有分布广泛、便于就地开采使用、水质较优、不易被污染、动态稳定、调蓄能力强等特点,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利用。但是,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不应超过补给量,否则会给环境带来较大危害,比如区域形成大规模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地下水污染等严重地质灾害。为了合理地、长期地使用地下水资源,在开发之前,一般均应对其量和质作出评价,以便据此制定其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规划。 一、我市地下水资源现状(埋深、动态变化) 濮阳市地处豫北黄河冲积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据濮阳气象站1954—2005年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608.3毫米,蒸发量1678.0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水量1067.6毫米(1963年),最小年降水量仅204.5毫米(1966年),年内降水量分配不均,多集中在7—9月份,而蒸发以5—6月份最为强烈。

气象条件决定了濮阳市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地区,濮阳市是我省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之一,水资源总量仅为7.53亿立方米,居全省的第14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21立方米,仅相当于全省的1/2,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0,一般干旱年缺水1.89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缺水2.96亿立方米。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及降水时空变化的影响,并且无蓄水工程,濮阳市的地表水资源实际可利用量很小,除引黄供水之外,地下水(特别是浅层地下水)是濮阳市重要的供水水源。特别随着我市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我市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加上水环境和水质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市地下水资源来源主要是浅层地下土层贮藏的地表渗水,以北金堤为界,黄河流域因受黄河侧渗的影响,地下水补给及时,水位偏高,一般在2--8米。海河流域因超采严重,加上外来水源少,补给欠缺,造成全市地下水量严重下降,已形成我省豫北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主要分布在北金堤以北的海河流域,漏斗区面积181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3%,最深地下水埋深南乐寺庄乡达30米,平均埋深23米(上世纪70年代平均埋深7米,90年代平均埋深20米,水文局提供)。 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是地下水采补均衡状态的直观表征,也是检验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方案执行情况(效果)的客观依据。为了给濮阳市区城市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自1989年起,市节水办在濮阳市区(城市规划区)建立了地下水动态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 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 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 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 1 / 16

水资源调查报告

珍惜水资源调查报告 一、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中国水资源总量并不算多,排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的国家中排在第88位。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 二.我国面临的水污染问题及其建议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据统计,全国660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全国城市年缺水量为6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除了缺水,水污染问题也较突出。根据2001年对我国七大水系断面监测,达到三类水质可以进入自来水厂的最低要求的仅占29。5%,而劣五类水质却高达44%;另外,我国浅层地下水资源污染比较普遍,全国浅层地下水大约有50%的地区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约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而我国一些地区长期透支地下水,导致出现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最终形成区域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目前全国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上篇] 2010-03-26 | 作者:| 来源: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大中小】【打印】 【关闭】 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是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核心。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问题是一个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水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水资源问题非常重视,要求全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水资源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水资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我国的水资源大为短缺,我们过去的认识很不够,必须引起全党十分重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地认识和掌握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是实施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原地质矿产部组织开展了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于1984年底提出了评价成果:即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8717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2940亿立方米。自第一次评价工作距今近20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地下水开采量急剧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区域水循环条件已发生了改变,导致地下水资源无论在数量、质量和区域分布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次评价成果已不能反映当前地下水资源的实际状况。为此,国土资源部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对全国地下水资源进行了重新计算和评价,提出了评价成果。 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是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统一组织,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