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在古文中的用法

合集下载

古文中字的用法和含义不相同

古文中字的用法和含义不相同

古文中字的用法和含义不相同一、古文中字的多义用法与含义演变在古代的文字表达中,一个汉字往往承载着丰富而多样的含义。

这些字所包含的意义随着时代的推移,经历了语言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因此,在古文中,同一个字可能会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这给我们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1 同音异义——多音字在古文中的运用在现代汉语中,许多汉字都有多种不同的读音。

这种情况在古代更为常见。

以"行"为例,它既可以读作“háng”,表示走动;也可以读作“xíng”,表示做事或者进行某个行动。

类似地,“自”既可以读作“zì”,表示自己;也可以读作“zì”,表示原因或理由。

“马”可读作mǎ、mā等。

这些同一个字有着不同读音、并衍生出不同的含义与用法,在研究和理解古文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此外,并非每个字都具备发音和意义上的多义特点。

一些字在古代语境中,可能只有单一的读音和含义。

因此,在阅读古代文献时,我们应该具备辨识多音字和单音字的能力,并且了解它们各自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一、2 多义词汇——一个字的引申与转变除了同音异义外,古文中还存在着许多多义词汇。

这些词汇经过长时间使用和演变后,发展出多个引申意义,并逐渐形成固定的用法。

以"心"为例,它除了表示人体器官外,在古代的文献中还常常被用于描述人的内心、思想或者感情状态。

类似地,“言”既可以表示说话,也可以引申为文章、言论等意思。

在古代文献中,“子”也是一个常见的多义字。

它除了作为亲属关系中的称呼外,还可以指示年龄、品质或事物之类。

“天”也如此,在不同上下文中可以表示范围广泛、包罗万象。

这些例子表明,古代文字在表达时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引申与转变。

二、古文中字形与用法符合古代文化背景古代汉字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的过程。

在古代文献中,字形和用法往往体现着当时社会、历史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

“苟富贵,无相忘”中“相”字释义考辨

“苟富贵,无相忘”中“相”字释义考辨

《陈涉世家》一文,见于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第16课,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

节选部分,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在生动再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即大泽乡起义以及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的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陈胜这一农民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形象,表现了其远大的抱负和远见卓识以及在关键时刻显示出的非凡谋略和领导才能。

因此,该文在促进学生更为真实地认识我国古代历史、更为真切地感受《史记》这一文学奇葩的魅力、更为深刻地体会文言文的艺术价值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此,准确释义文中各个古词就变得尤为必要了。

对于文中“苟富贵,无相忘”一句中的“相”字,现行的大部分教材和工具书,都将其释义为“相互”。

如《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语文上,苏教版)对“苟富贵,无相忘”一句便给出了如下解释:“如果有一天我们大家富贵了,不要相互忘记”,再如《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语文上,人教版)、《古代汉语》(上)(郭锡良等编)及 《古代汉语字典》也不约而同地将“苟富贵,无相忘”中的“相”解释为“相互”这一义项。

此种释义方法,看似并无不妥之处,但细细斟酌后,笔者发现,事实上,将“苟富贵,无相忘”一句中的“相”解释为“互相”尚有许多有待商榷的地方的。

笔者拙见,将“苟富贵,无相忘”一句中的“相”字翻译为偏指一方做倒置宾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或“你们”,更符合《陈胜世家》节选部分和全文的文意,即“苟富贵,无相忘”一句应被翻译为“如果有一天富贵了,(我)不会忘了你(们)”。

由于“苟富贵,无相忘”释义分歧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于“相”的解释不同而造成的,且“相”字也是一个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古词,故本文中,笔者将对“相”字的义项群先做一个简要的分析,而后再进一步讨论“苟富贵,无相忘”一句的翻译问题。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早期甲骨文阶段,“相”字的写法为“”,象征着“古人爬上高树远眺侦查”。

之在古文里的用法和意思

之在古文里的用法和意思

之在古文里的用法和意思一、引言古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字就是「之」。

在古文中,「之」有着丰富多样的用法和意思。

本文将从使用场景、语义特点及常见搭配等方面,详细探讨「之」在古文里的用法和意思。

二、多种用法与语义1. 代词:作为代词,「之」常表示所属关系或指称前面出现过的事物或人物。

例如,《论语·述而》中提到了孔子对于“学”的评价:“学而时习之。

”这里的「之」指代前面提到的“学”,表示后续需要进行时时刻刻地学习。

2. 连接助词:在句子中,「之」可以作为连接助词起到连接上下文、衔接逻辑关系的作用。

例如,《毛泽东选集》中有这样一句话:“女扮男装,女扮童装者,两者似乎无可以分别者耶?”这里的「之」表示了两种不同情况之间的联系。

3. 动词后置定语:当「之」跟随在动词后面时,常表示动作结果或者进一步补充说明。

例如,《木兰诗》中写到:“吾闻玉塞事,不为草木知。

”这里的「之」修饰了“玉塞事”,表达了木兰所听到的、与草木无法知晓的秘密。

4. 时间副词:在时间副词前加上「之」,可以表示将来时。

例如,在《金瓶梅》中有这样一句话:“以后未回递还之日也。

”这里的「之」加在“以后”前,强调了行为发生的时间是在将来。

5. 介词:将「之」作为介词使用时,常有表示方向、动作目标等含义。

例如,《红楼梦》中写到:“投墙年纪正青春矣……倚门之老求偶者众。

”这里的「之」引导了目标短语“老”,指明求婚者要找年轻貌美的女子。

三、常见搭配1. 雅称:在古文中,“之”与一些雅称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例如,“家居贵胄,品行端峻者,请以宓子姜先生推齐何孺子、曾参之乡望季弊篇甲。

”这里用「之」和雅称“先生”相呼应,突出了推崇的态度。

2. 动词搭配:在句子中,「之」常与某些特定的动词连用,形成固定搭配。

例如,“夫救人者易救其定矣,而能自济之者则稀。

”这里的「之」与“自济”搭配使用,表示能够解决自己困境、克服困难。

古诗文中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

古诗文中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

古诗文中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古诗文中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素材来源/网络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之”的法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郕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与坐谈,问之客曰。

(《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中学古诗文之词类活用总结(名词作动词之二)

中学古诗文之词类活用总结(名词作动词之二)

中学古诗文词类活用总结(名词作动词之二)1、遂命酒.(出自《琵琶行》)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用作动词:摆酒席。

2、微风鼓.浪(出自《石钟山记》)名词“鼓”带宾语,用作动词:鼓动,激起。

3、而此独以钟名.(出自《石钟山记》)名词“名”出在谓语的位置上,用作动词:命名。

4、但二月草已芽.(出自《梦溪笔谈》二则)名词“芽”受副词“已”修饰,用作动词:发芽。

5、未花.时采(出自《梦溪笔谈》二则)名词“花”受否定副词“未”修饰,用作动词:开花。

6、如平地三月花.者(出自《梦溪笔谈》二则)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而不粘附名词,名词“花”放在“者”字前面,用作动词:开花。

7、深山中则四月花.(出自《梦溪笔谈》二则)名词“花”充当主语“平地三月花者”的谓语,用作动词:开花。

8、诸越则桃李冬实.(出自《梦溪笔谈》二则)名词“实”充当“桃李”的谓语,用作动词:结实。

9、则粪溉者先芽.(出自《梦溪笔谈》二则)名词“芽”充当主语“粪溉者”的谓语,用作动词:发芽。

10、则后种者晚实.(出自《梦溪笔谈》二则)名词“实”充当主语“后种者”的谓语,用作动词:结实。

11、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出自《梦溪笔谈》二则)名词“名”修饰一般不受名词修饰的代词“之”,用作动词:命名。

12、原.其理(出自《梦溪笔谈》二则)名词“原”带宾语“其理”,用作动词:推究。

13、以旌.其所为(出自《五人墓碑记》)名词“旌”带宾语“其所为”,用作动词:表彰。

14、去今之墓.而葬焉(出自《五人墓碑记》)连词“而”一般只连接两个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墓”由连词“而”与动词“葬”连接,用作动词:修墓。

15、其疾病..而死(出自《五人墓碑记》)连词“而”一般只连接两个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疾病”由连词“而”与动词“死”连接,用作动词:生病。

16、为之声.义(出自《五人墓碑记》)名词“声”带宾语“义”,用作动词:伸张。

1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出自《五人墓碑记》)特殊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抚”粘附在“者”的前面,用作动词:出任巡抚。

陈太丘与友期行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文言文翻译及原文1. 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翻译和字词翻译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

注释元方:即,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长,长官。

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

舍,丢下;去,离开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假字,通“否”。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这年(那时)。

非:不是。

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丢下,舍弃。

而,表示修饰。

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惭:感到惭愧。

礼:礼貌。

不:不,“不”通“否”,语气词,无意已去:已经离开。

哉:助词,语气词,并无实际意义。

曰:说则:就是信(则是无信):信用古今异义词1.去古意:离开今意:到、往2.委古意:丢下、舍弃今意:委屈、委托3.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顾通假字1、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ou(三声)表示否定。

“相”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详解

“相”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详解
穿青色衣领的学子,寄托着我悠长思慕之心。就是因为渴慕贤才,焦虑吟沉直到如今, 鹿儿嗷嗷鸣叫呼唤朋友,共享原野上找到的艾蒿。我有了尊贵的贵宾,更会设宴鼓乐盛情款待。 清明如约的博学贤才,什么时候被我招来?我的忧虑发自内心,日日夜夜都不会断绝, 有劳您走过阡陌小路远道跋涉,枉驾来致意问候我。久别重逢欢宴畅谈,感念您还结记着旧日的恩情。

1、副词
一、读xiànɡ。 (一)动词
1、(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看”、“观察””看相” 等。如现代语中的相面、相术(指观察相 貌,预言命运好坏的方术)。

在文言中的用法 例如:
① 大丈夫相时而动。(曹雪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大丈夫要看好时机行动。
③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蒲松龄•《狼》) ——狼不敢上前,只是瞪着眼睛朝着他(屠夫)。
④ 杂然相许。 (列子•《愚公移山》) ——全家人都赞同他的移山主张。
⑤ 相委而去。——《世说新语·自新》 ⑥ 噪而相逐。(相逐,追逐他。相,特指代词,单指毛一鹭。)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二、读xiāng (一)副词。它主要有三种类型。 3.表示动作行为是由几个主体共同发出的,常和“相与”连用。相当

——儿童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②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二、读xiāng
(一)副词
2.表示动作行为一方偏指(涉及)另一方。 实际上起代 词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你”、“他”、 “她”、“它”等意思。

B 表示偏指第二人称“你”,表对称。例如:
二、读xiāng
(一)副词
2.表示动作行为一方偏指(涉及)另一方。

中学古诗文之词类活用总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中学古诗文之词类活用总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中学古诗文之词类活用总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使动用法(一)名词的使动用法1、人在室中,极.目四望(出自《观巴黎油画记》)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到极点。

2、汗.牛塞屋(出自《黄生借书说》)汗,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流汗。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出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定居。

4、以膏泽..斯民(出自《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好处。

5、人各自利.也(出自《原君》)不敢自利.(出自《原君》)人各得自利.(出自《原君》)利:使……得到利益。

名词的使动用法。

6、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出自《病梅馆记》)病,名词使动用法:使……生病。

7、陡者级.之(出自《游黄山记》)级,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级。

8、举疾.首蹙頞(出自《庄暴见孟子》)疾,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疾,使……痛。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出自《乐羊子妻》)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污,玷污。

2、复还终.业(出自《乐羊子妻》)终,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终,修完。

3、郎诚见完.与恩.(出自《童区寄传》)形容词“完”与名词“恩”一起带前置的宾语“见”,用作动词。

完,使动用法:使……完好;保全。

恩,施与恩德;待……好。

4、则不快.吾意(出自《大铁椎传》)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出自《陋室铭》)形容词“乱”,动词“劳”均为使动用法:使……乱,扰乱;使……劳累。

6、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出自《核舟记》)“竖”是形容词,其性质是主语使宾语具有的,用作使动:使……竖,竖起。

7、凄.神寒.骨(出自《小石潭记》)凄,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8、食之不能尽.其材(出自《马说》)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9、而独不足.子所乎(出自《卖柑者言》)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足,使……满足。

10、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出自《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在古文中的用法
古文,是指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相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相在古文中的用法,欢迎阅读文章中相在古文中作为动词的用法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看”、“观察”等意思。

例如:
①大丈夫相时而动。

(曹雪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大丈夫要看好时机行动。

②非相度不得其情。

(钱泳•《治水必躬亲》)
;;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

三.作名词用,读xiànɡ。

常作官名,或称呼,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宰相”、“丞相”“相国”或“相公”。

例如:
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王侯将相(“宰相”、“丞相”等)难道是天生的吗?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还有像您(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相在古文中作为副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交互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互相”或“相互”、“彼此”等意思。

例如:
①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沈括•《梵天寺木
塔》)
;;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持,塔当然不会晃动。

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民歌•《木兰诗》)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

③苟富贵,无相忘。

(《史记•陈涉世家》)
;;如果富贵了,可不要互相忘记。

④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吴均•《与朱元思书》)
;;百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2.表示动作行为一方偏指(涉及)另一方。

实际上起代词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你”、“他”、“她”、“它”等意思。

例如:
①儿童相见不相识。

(贺知章•《回乡偶书》)
;;儿童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②杂然相许。

(列子•《愚公移山》)
;;全家人都赞同他的移山主张。

③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蒲松龄•《狼》)
;;狼不敢上前,只是瞪着眼睛朝着他(屠夫)。

④士别三日,即便括目相待。

(司马光•《孙权劝学》)
;;跟读书的人分别三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⑤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柳宗元•《黔之驴》)
;;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这种用法,“相”常作动词宾语,且宾语放在动词前面,“相知”
就是“知相”。

3.表示动作行为是由几个主体共同发出的,常和“相与”连用。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共同”、“一同“一起“一块儿”或“交结”等意思。

例如:
①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一同而归。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③你而今相与(交结)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
(吴敬梓•《范进中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