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18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导语: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同学们还能背出来吗?(指名背诵。
)同学们背得真不错!这三首古诗词都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相当有画面感。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三首古诗也描绘了大自然的风光,我们先来听一听,想一想它们又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2.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
3.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学习任务二初读古诗三首,检测预习1.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①借助拼音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
②借助课本注释或者工具书了解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
③想想这三首古诗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读三首古诗,教师相机指导读正确。
◆着重正音:九曲(qū) 浪淘风簸(bǒ) 南朝(cháo) 净无苔(tái) 畦(qí) 绕(rào) 闼(tà)◆着重辨形:“簸”要注意下部左边的“其”,最后一点要小。
“绕”中“尧”是声旁,有一首“尧字歌”可以用于辨字:尧字歌用水浇,用火烧;手儿挠,尾巴翘;日出东方天刚晓,左边绞丝弯弯绕。
骁勇善战骑上马,丰衣足食才富饶。
(3)同桌间互相读,互相正音。
(4)齐读,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5)学生再读三首古诗,边读边想,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画出自己觉得好或难以理解的字词。
学习任务三初读《浪淘沙》,了解诗意1.播放视频资料,感受黄河的气势,引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对三首古诗有了大致的印象后,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学习古诗的阅读和理解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勤奋、坚韧、乐观等。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并理解《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的内容、意境和韵律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正确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生活实际联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情境。
2. 朗读古诗:学生自读、齐读、个别读,注意读音、停顿、语气、节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逐句解读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古诗的意境。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引导、总结。
5. 背诵古诗:学生自由背诵、齐背,巩固记忆,加深理解。
6. 拓展延伸:介绍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杜牧、苏轼、叶绍翁3. 古诗:《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4. 重点词语:寒山、石径、白云、深处、霜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霞、橙黄、橘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渔灯、思客、故园、篱落、一灯明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单元备课课堂/实践◀KETANG SHIJIAN哈尔滨市经纬小学徐岩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清平乐·村居》《宿新市徐公店》。
2.会认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剥”“篱”,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诗词,借助插图、注释展开想象,理解诗意,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体会诗人对温馨、和谐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4.初步感知词与古诗的不同。
教学重点:朗读诗词,背诵诗词,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
教学流程:一、新旧比较,初识“词”1.出示图片,根据图片猜诗句。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师介绍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和学生一起朗诵整首诗。
2.这几首诗展现了诗人眼中乡村的诗意生活,带领学生到古诗中去领略独特的田园风光、乡间生活。
(课件出示本课三首古诗。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三首。
为什么要先来学习第三首呢?你们看,它和以前学习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题目、每一句的字数,分上下阕三个方面,初步感受词与诗的不同。
)题目不同师讲解:“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朗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
(指名学生朗读诗题。
)字数不同师引导发现:“茅檐低小”是四个字,是个短句子;第二句是五个字,后面的诗句都是六个字。
词有长句子,也有短句子,所以也叫“长短句”。
古时候,词是带有曲调可以唱出来的,它的字数有长短变化,人们唱起来更有韵律感。
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他的号是稼轩,如果你在书店里看到这样一本书《稼轩长短句》,你会想到这本书的内容是什么?分为上下阙师讲解:词上半部分是上阙,下半部分是下阙,中间用空行分开,就像歌曲分为两段。
二、认读生字,读准读通1.在预习朗读时,你觉得哪些字音不好读,需要提醒大家注意?预设:(1)亡赖读音为“无赖”。
点拨方法: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是学习古诗非常重要的方法。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核心素养教案设计

思政元素:课文语言优美,充满情趣和韵味,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致独特的韵味。对于优美的段落或篇章,学生要能熟读成诵。借助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品味、积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并学会热爱大自然。
重点: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学生猜一猜、比一比、评一评,老师描述的画面是哪一句诗?你觉得老师说的画面和你们想象的有什么不同?
①能结合生活把景物的样子说清楚;②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说清楚;③运用好词好句,注意用词精致。
5.想象画面:想象“空山”“明月”“月下松林”“清泉”“竹林”“嬉闹之声”所展现的情景。
6.小组交流,相互补充。
环节二:想象画面,体会动静描写
教师活动:
1.抓住景物,初想画面。
3.教师示范,启发想象。
教师为学生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4.延伸拓展,打开想象。对比发现:怎样把画面想开去?
学生活动:
1.默读《山居秋暝》,圈画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2.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3.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的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根据景物想象画面。
7.各小组在全班展示汇报交流成果,完整叙述古诗画面。
8.有感情地朗读《山居秋暝》。
活动意图:
根据诗中描写的景物,引导学生想象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作业设计:
巩固性作业:完成练习册
难点: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教学准备:PPT图片
4.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1.回顾我们平时学习古诗的步骤:解诗题、读通古诗、了解诗意。
2.朗读古诗,做到读通读顺诗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学习重点和难点:读懂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领悟一些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1.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二、导学活动一:整体感知,直奔重点活动任务:想想“读了这首诗你有怎样的感受?”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把活动一用课件呈现出来,并请一个小组读一读。
2.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勾画生字词。
3.小组讨论:把自主学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4.展示分享:小组代表全班展示分享。
5.梳理提升:教师引导梳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6.学习生字:(1)小组内轮读生字。
(2)小组展示读。
(可以全组展示读,也可以小组代表展示读)(3)字音、字形辨析。
(4)指导学生书写。
活动二:赏析诗句,感悟诗境活动任务:讨论“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把活动二呈现出来,全班齐读。
2.自主学习: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3.小组讨论:小组内讨论交流。
4.展示分享:小组代表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5.梳理提升:师生梳理提升并板书。
活动三:品评诗句,升华情感活动任务:探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把活动三呈现出来,请一个小组齐读。
2.自主学习:小组内轮读课文,思考问题。
3.小组讨论:小组内讨论交流。
4.展示分享:小组代表展示分享。
5.梳理提升:教师引导梳理提升并引导品读相关句子。
头脑风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是怎样理解诗人思念家乡的?三、导结课堂小结(略)。
课后反思:。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古诗的意义与韵律;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1.教授古诗的意义和韵律;2.帮助学生了解古诗中的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善于感受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2.学生朗读古诗时的发音和节奏。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视听法;3.探究法。
教学准备1.电脑及投影仪;2.PPT课件;3.打印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制作PPT课件,展示《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三首古诗;2.谈论古诗的经典意义,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演示环节1.老师现场朗读古诗,并分段解释古诗的意义;2.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发音。
探究环节1.分组讨论古诗的情感表达;2.学生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理解;3.整合分组讨论的成果,分享给大家。
练习环节1.按照小组分配,学生进行分组朗读;2.让学生反复练习,提高朗读效果;3.让学生自由朗读,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
总结环节1.总结古诗的经典意义;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下一次探究做出思考。
课后作业1.家长与孩子一起探究三首古诗的意义和韵律;2.学生每天朗读和背诵一首古诗;3.写一篇关于古诗的体会。
教学反思通过这样一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古诗有了全新的体会,不仅能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们的感性认识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同时,教师也应该在上课之前提前准备教学材料,制作PPT,做好多样化的教学准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更主动地投入其中,从而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
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
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案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由题入手,弄清题意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语文学科教学设计单元人文主题祖国大好河山阅读训练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训练要素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主备教师审核教师课时教学设计课题17古诗三首课型精读指导课课时第一课时备课时间11月19日教学内容解析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
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乐观豪迈的情感。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景色的美好奇妙。
学习目标确定会写“断、楚、至、孤、帆、饮、初"7个字。
认识文中“亦、宜”等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
2.会朗诵、背诵三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重点与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2.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自主学习指导思考:1.了解诗人李白、苏轼的生平资料。
2.《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的是哪个地方怎样的景色?关键问题解决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两首诗的大意。
2.学会理解古今同字不同意的字词。
学习评价设计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中断()至此回()雨亦奇()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楚江()至()出()孤帆()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级备课环节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课件,展现祖国山水的秀美,激情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将追随几位伟大的诗人,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山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
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小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
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
(板书:日暮蜡烛轻烟五候)
三、悟诗情,品意境。
【出示课件6】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诗歌、欣赏优美的诗歌打下基础。
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
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板书:一般风光特殊情景)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
而且,王侯贵族家里也得到了皇上的眷顾,也点灯燃蜡。
“轻烟散入五侯家”,说不定,这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天酒地呢。
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
(板书:讽刺)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俗语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故事说的是: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
继续前行,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灯!”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
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许喊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
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
从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
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
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想想这里用对比的好处。
进而体会作者的批判之情。
借助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官民不平等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