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MBO研究报告
我国上市公司MBO财务绩效实证分析

的结论。 张卫国、 纪杰、 李豫湘等的研究也表明实施M O B
的公 司在绩效方面显著优 于未实施MB 的公 司。 O 然而益 智、 汤文灿 、 宾建成等 的研究却得到 了相反 的结论 , 为 认 实施MB 后公司 的绩效并未显著提高 , 的公 司反 而下 O 有 降。可见 , B 究竟 给国内企业发展带来什么至今理论 MO 界仍争论 不休 , 以给 出确切的结论 。 难 总之 , 由于当前 国 内有关MB 绩效 的研究样本 偏少 , O 样本 期较短 , 且绩 并 效指标少且过于集 中, 以很难得出令人信服 的论证和 所 结论 , 急需客观 、 真实和全面深入 的研究成果 。 本文运用 会计研究 的方法 对样本公 司的 中长期业 绩改善进 行 了 研究 , 探讨 了MB 前后公 司财 务指标变化 的情况 ; O 由于 样本数量 的限制 , 于不 同种类MB 企业间各财务指标 对 O 的差异 , 我们无法采用 Wi o—n 和检验进行研 究 , l x o秩 c 而
我 国上市公 司MB
郭
引 言
罡
是选择 因子分析来做简单的统计描述 。 通过会计研究和 因子分析 ,查看M O B 是否带来 了上 市公 司的业绩 改善 , 对实施 了M O B 的上市公司业绩 改善是否起 到 了推动作 用, 并就此提出 了若 干政策建议 。
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 临 , 企业 的经营环境正在发
终得 ̄ 3 家上市公 司样本 。 J l0 本文研究数据均来 自于国泰 安金融经济信息数据库 。 ( ) 三 实证研究 的过程及分析 本 文对 收集 的2 0 - 2 0 年 间实施MB 0 1 06 O的3 家上 0
( ) 二 样本 的选取和数据来 源 根据上市公 司历 年公告 , 文选取2 0 - 2 0 年间 本 0 1 06 实施MB 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 O 样本选取 的标准是在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 中 , 对MB 的事 实进行 O 正式披露 的公司 。 公告 日的选择条件 为 :1 以股权变动 () 或第一 大 股东 改制 的提示 性公 告 日为基 准 ; 2 若无 () MB 的相关提示性 公告 ,则选 第一次公告 M O O B 相关 内 容 的 日期 ; 3 股 权发生跨 年 度多次 转让 的上市 公 司 , () 对MB O日期 的确定则 以第一次发 生转移 的时点 为基准 。 需要说明的是 , 在样本选择 中只以最终 的控制权发生转 移为标 准 , 而不考虑其 以何种方式 取得控制权 , 这样最
我国上市公司MBO财务绩效实证研究

3 . 1 % 、1 . 3 % 、 1. 9 % 、 1 .4 % 和 1. 6 % , 0 16 79 6 613 4 16 0 30
了1 3个 财 务 指 标 的绝 大 部 分 信 息 ,因此 共 提 取 5个 主
因子 。
因子 1 指标 净资产 收益 率 、每股收 益和 净利润 增 长 在
率 上 的负荷量 明显 大于 在其他 指标 上 的负荷量 ,故 可 以认 为因子 1主要 体现 赢利 能力 。 同理 ,可认 为 因子 2和 因子
Y+ = 0 1 41 0 . 9 4Fl+0 1 1 3 . 8 9 +0 1 7 4F + .60 3
1 MB 综 述 及 研 究 思 路 O
管 理层 收购 ( ngme t u Maae n y—O t B u ,MB O) 是 杠 杆
21 样本 企 业 MB . O前一年 的财 务指标 因子 分析 结果 由 SS P S软 件输 出 的 因子 方 差分 析 表 ( O前 一 年 ) MB
的赢利 能力 。 1 . 经营 能力分 析 2
+0 1 9 . 61 3
+
0 1 1 6 +0 1 3 0 .44 .06
() 1
将通 过 SS 1. 计 算得 出 的各 样本 企业 M O前 一 年 P S30 B 5 主成 分 的得分 值代 入财 务 绩 效 得 分 函数 ( 1 ,可 个 式 )
力 的潜在 能力 ,本文选 取总 资产 增长率 、股 东权益 增长 率
MBO存在的问题(doc 5页)

MBO存在的问题(doc 5页)MBO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管理层收购(MBO)是指公司管理者或经理层通过借贷融资购买本公司股份,从而改变公司所有者结构、控股权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这种国际上通用的收购行为,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中却发生了变异,出现了不少问题。
研究这些问题背后的动因,对于促进中国国有企业MBO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MBO在中国实践中的变异MBO发源于英国。
1980年,英国经济学家迈克·莱特(Mike Wright)在研究公司的分立和剥离时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在被分立或剥离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被出售给了原先管理该企业的管理(或经理)层。
在当时的研究中,这种现象还没有名字,人们笼统地把它称之为“buy-outs”。
后来,英国对此类收购进行融资的主要机构工商金融公司(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Finance Corporation)把这种现象起名为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简称为MBO,该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MBO的出现并非偶然,在很大程度上,它可以说是20世纪70年代公司分拆的结果。
公司分拆是指大公司将部分非主导业务剥离出去,以便集中精力经营主导业务。
在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以前,公司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地寻求兼并机会,迅速扩大公司规模,很少出现通过公司分拆将公司变小的现象。
物极必反,20世纪70年代后,这种倾向开始逆转,很多过去因追求多样化而形成的大公司遇到了发展的障碍而不得不将公司拆小,即卖掉一些业绩不佳的辅助业务或子公司等,在很多时候,公司总部更愿意将小公司卖给原来经营公司的管理层,即所有权变更而管理层不变,这就是MBO。
中国MBO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在MBO的实践中往往以廉价获取国有资产为主要目的,所以导致中外的MBO存在很多差异:1.目标动因不同。
中国上市公司MBO效应分析

第8 卷第 2 期
2o 0 6年 6月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Junl f gi l rl iesyo ee( gi l e& F r t d ct n o ra o r ut a Unvr t f bi r ut A c u i H A c u r oe r E uai ) sy o
( . cnIi Maa e n pr n , ot r n tcn l i lntue f b i bo i 7 0 1 C i ; 1 E oonc ngme t at t S f eadT eh o g a stt o e, adn 0 10 , hn De me wa o c I i He g a
摘
要: 采用事件分析法从财 富变化效应和公 司绩效 2个方 面对 中国上市公 司管理层 收购(
) 进行 了全样 本
的分析 。通过 对我国上市公司累计 异常收益、 每股 收益、 资产 收益率、 净 净利润 等指标 的计 量分 析, 现上市公 司 发 实施 MB 以后并未提 高公 司绩效, O 股东财 富效应亦不显著 , 从而得 出上市公司缓行 MB 的结论 。 O
不仅解除 了自 19 年 9月以来实行 的“ 95 暂不允许 向
笔者 希望 通 过对 19_ 20 9o -0 3年 1 2月 间实 施
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家股和法人股” 的政策禁令 , 而 MB O的上市公 司, 从其实施 MB O前后 的财 富变化 从而梳理出中国上 且促使“ 国退民进” 这一改组形式进一步提速。由此 , 和公司绩效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 , 外资并购、 上市公 司管理层收购、 民营企业 收购上市 市公司实施 MB O可行性方案。
teeri e ae( P ) rtr nnt ses( 0A )adnt rf , n a h ann prs r E S , euno e ast R g h n e oi wef dt t p t i h
我国上市公司MBO前后绩效变化实证研究

我 国 上 市 公 司 MB 前 后 绩 效 变 化 实 证 研 究 O
谭 庆美 , 黎 明 , 赵 李 鑫
( 津 大学 管 理 学 院 , 津 3 0 7 ) 天 天 0 0 2
摘
要 :以 1 9 9 7— 2 0 0 4年 间 1 6家 MB 上 市公 司为 研 究样 本 , 取 1 O 选 6个 综 合反 映 企 业 绩 效 的 财 务 指 标 , 利
作 者 简 介 : 庆美 ( 9 5 )女 , 津 人 , 津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副 教 授 , 理学 博 士 , 究 方 向为 财 务 与 金 融 管 理 。 谭 17 - , 天 天 管 研
4 0
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学报( 会科学版 ) 社
第 9 卷
绩 效并 未显 著提 高 , 的公 司反 而下 降 。 有 。 。
公 司治理结 构 的改善 , 并提 高 公 司 的经 营业 绩 。-] [4 1
2 0 年 开始 , O 在 我 国逐 渐 呈 现 迅 速 发 展 的趋 01 MB 势 。 由于我 国上 市公 司 MB 尚处 于 起 步 阶段 , 但 O 尽
但 由于我 国证 券 市场 发 展 时 间 较 短 , 国 MB 运 我 O 行 的市 场环 境 和 制 度 环 境 尚不 成 熟 、 完 善 。 O 不 MB 是 否促 进 了我 国上市 公 司经 营 绩 效 的改 善 , 尚难 定
用各 公 司在 MB 前 3年 至 后 3年 ( 一 3年市公 司 MB 前 后 短 期 绩 效 O t + 年 年 对 O
和 长 期 绩 效 的 变 化 进 行 了 实证研 究 , 以期 为我 国 MB 相 关 政 策 的 制 定 提 供 必 要 的 实证 基 础 。 O 实证 结 果 表 明 : 然 虽
基于财务指标分析的我国上市公司MBO研究

基于财务指标分析的我国上市公司 MB O研究
沈 瑗 ( 浙江工商 大学金 融 学院 , 浙江 杭 州 3 0 1 ) 102
【 摘 要】 文章 选取 了 1 9家在 2 0 ̄ 02年进行 MB 的上市公 司, 0020 O 通过 财务数据 的比较 , 分析 了我 国上 市公 司 MB 与公 O
维普资讯
2 0 年第 4期 06 ( 第7 总 4期)
沿 海 企 业 与 科 技
C OAS AL NT T E ERP S AND S I RIES C ENC & TE E CHNOL OGY
No4 2 0 .,0 6
(u uaie N . ) C m lt l o 4 vy 7
利股 份:0 3% 2% 0 为第 三组 , 是世茂股份 、 分别 大众科创 、 宁 波 富邦 、 佛塑股份和洞 庭水殖 ; % 一 0 3 0 4%为第 四组 , 分别 为 天 日药业 、 粤美 的 A、 尔多斯 、 生控股 、 鄂 强 深放大 ;0 4 %以上 的全兴股 份为第 五组 ,再对其 M O前后几年 主要 的财务 指 B 标进行对 比分析。数据来 源为上市公司资讯 网、 证券 之星 网、 腾讯 财经 网和《 中国上市公司 M O报告》 B 。 l _盈利能力的比较分析。选用丰营业务利润率、 净资产 收益率、 每股收益这三个指标来 分析公司 的盈利能力 。 根据分 组后 的 1 9家上 市公 司 MB O不 同年份 的上述指标 原始数 据 ( 据来源 : 数 腾讯财经频道 hp/ ac. . r ) t: nne q o /, 计算出 t/ i f q c n 按组 各个年份的指标平均值, 得到表 1 在表 1 1代表 M O前 。 中( ) B 年 ,2代表 M O当年 ,3代表 M O后一年 , () B () B 以下各表 同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绩效研究

4l
中 国上 市 公 司 管 理 层 收 购 ( B M O)
绩 效 xt 0- 究
宾建成
( 江西经大学 国际经贸学院, 江西 南昌 301) 303
摘要 : 在中国, M O相 关的法律制度 尚不健全、 在 B 国有资产监管体 系尚未完备 、 股权分置的情况还 未解决等 客观 因素的制约下, B M O是否能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效率、 改善 资本结构从而提 高企业 的经营绩效?为 了回
年度得分值 , 进而统计出年度得分的差值和得分正值指标来衡量 M O的绩效。 B
收 稿 日期 :0 6—0 2 20 1— 1
作者简介 : 宾建成(96一 , , 1 6 )男 湖南东安人 , 江西财经大学 国际经贸学 院教授 , 经济学博 士 , 研究生 导师 , 主要从事金融投资与 国际经济研究 . 已出版《 国居 民收入差距 问题研究》 《 中 、 当代 中 国国债研 究) 等专 著 2 , 部 并在《 民 日 、光 明 日 、 世界经济) 《 人 报) 《 报) 《 、经济学动 态》 《 、 国际 贸易问题) 等报刊杂志上发表 10多篇学术论文 , 0 曾获得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 奖等奖励。
股东 的利益趋 同从而降低代理 成本 , 因此 , B M O后 出很多非常有意义的结论 , 对我们深入 了解 中国上
管理层 持股 比例应 该与企 业绩 效正相 关。M h n 市公司 M O的情况很具启发性 。但是 , er a B 这些文献仍
主要表现为 : (95 发现了 C O持股 比例 与企业业绩 间存在显 然存在着一些局限和不足 , 19 ) E 著的正相关关 系;i . p r 19 ) Tm C O l (94 通过对 18 e 95年 其一 , 国内对 MB O绩效研究基本上是从管理层
论我国上市公司MBO法律监管

论我国上市公司MBO的法律监管摘要:mbo是一个舶来品,从它被引入到我国的那一刻起就与我国的相关经济与法律环境格格不入。
十多年过去了,作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的一次大胆尝试,mbo在收购主体、收购价格、融资渠道、信息披露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少法律监管缺陷。
本文试着针对上以问题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以求为上市公司mbo的合法有效进行保驾护航。
关键词:上市公司 mbo 法律监管一、mbo在我国的发展概况mbo是一种杠杆收购,起源于英国,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层)利用自有资金或外部融资购买本公司股份,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或者控制权结构,进而通过重组目标公司,实现预期收益的并购行为。
从2000年粤美的在上市公司中率先实施mbo,到2001年上市公司进行mbo逐渐成为市场热点,而中国证监会2002年10月8日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使上市公司mbo逐步走向规范化。
2003年4月7日mbo被财政部”紧急叫停”--在相关法规未完善之前,对采取管理层收购(包括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行为予以暂停受理和审批,待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措施后现作决定。
mbo元年的论断不攻自破,mbo却因此由明转暗,”曲线mbo”大行其道。
2005年4月14日,国资委、财政部共同发布的《企业国在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指出:”mbo只许4亿以下的中小企业尝试,大型国有企业暂不进行”,被理解为暂且默认了中小型国企向管理层转让。
2006年1月22日,国务院转发国资委文件《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在此份文件中虽然”管理层收购”的字眼荡然无存,全部换为管理层增量持股,并依然延续了此前对国企改制”严格基调”,让市场对”大型国企mbo再度解禁”充满猜测。
mbo之所以在我国发展得如此艰难、饱受争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水土不服,与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格格不入。
如果不加强与mbo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监管的力度,mbo 的大规模实施就容易引发诸如国有资产流失、企业内部控制以及金融市场风险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9-2002上市公司MBO研究2003-12-24[摘要] 本文以1999—2002年间实施了MBO(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数据资料基础上,对这些公司的业务、财务、股本、管理、行为等特征以及收购定价、资金来源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证检验。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MBO并不是“国退民进”的重要途径,成功实施MBO的企业需要一系列重要的条件;MBO 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争论实质上是公众和政府对国有存量资产改革中“分配的公正性”问题的理解与管理层对该问题的理解存在差异;EMBO(管理层收购和员工持股)可以作为从企业层面解决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公正性和合法性的一种制度性安排。
一、引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从“放权让利”、“承包经营”、“减员增效”,到“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退出竞争性行业”的所谓“国退民进”,始终围绕“如何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提高企业效率”来进行。
整个改革过程中政府的基本价值观是“改革、发展、稳定”,这种价值观体现在政府处理问题的各个方面。
“国退民进”可以解决企业效率问题,并且使政府能够集中财力来促进社会发展。
对于小型国有企业的退出,地方政府态度积极,大多采用企业净资产安置职工后,剩余资产由私人收购的方式,实现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并通过给予各种优惠条件要求民营化后的企业雇佣一定数量的原企业员工。
对于大中型企业的“国退民进”,政府似乎倾向于采用更平稳、谨慎的逐步退出的方式。
政府一直鼓励国有企业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革,其中包括鼓励员工持股和“经营者持大股”,而不希望国有股权在短期内全部退出带来严重的失业问题。
”上市公司的“国退民进”,政府希望通过“减持”国有股份来实现。
“减持”方案的理想结果是一石三鸟:①国有股逐步退出,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②解决国有股的非流通问题;③通过“减持”套现来补充社会保障基金。
但是,市场对“减持”方案投了反对票,政府出于稳定的考虑停止实施“减持”方案。
由此,MBO(Management Buy-outs,管理层收购)成为国有股“减持”失败后的热点。
一方面,人们希望MBO成为“经营者持大股”的更为规范的表述和操作形式,并认为是上市公司“国退民进”的另一条可行的途径;另一方面,围绕MBO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两个焦点问题是“国有资产的转让价格是否合理”和“收购国有资产的资金来源是否合法”。
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政府有关部门最近建议暂停受理和审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MBO案。
我们的基本看法是,国有股“减持”的失败和围绕MBO进行的争论都折射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中凸现出来的公正性和合法性问题。
所谓公正性,指社会关于“正义”的一种共识。
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某种平等”,西塞罗认为正义是“给每个人以应得之物”,现代理论则认为正义是判断社会制度或群体秩序是否符合社会基本目的之标准。
社会对正义看法的变化,往往是法律改革的先声。
国有股“减持”问题的实质是政府与公众对于公正的判断存在差异,因而导致政府和公众在该问题上不能采取一致的意见和行动。
政府认为,国有股“减持”按市场价格交易,国家获得相对较高的溢价收入以弥补股票非流通损失,并用于社会保障体系是公正的。
公众则认为,国有原始股份与公众原始股票在获取价格上存在较大差异的条件下,统一按市场价格交易是不公正的。
那么,围绕 MBO问题而导致的公正性又是什么呢?同时,我们还观察到许多国有企业在实施MBO的过程中,采用管理层收购和员工持股相结合的方式,即所谓EMBO(Employee & Management Buy-outs)。
EMBO是否是解决MBO过程中的公正性和合法性问题的一种制度安排呢?本项研究希望通过对1999—2002年实施MBO的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搞清以下两方面问题:①什么类型的公司实施了MBO?MBO是否是“国退民进”的重要途径?②MBO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主要解决什么问题?MBO导致的公正性和合法性问题是什么?EMBO是否是解决公正性和合法性的制度安排?二、数据和实证结果中国上市公司实施MBO大约发生在1999年以后,本项研究选择从1999—2002年已实施MBO的上市公司。
该阶段上市公司实施MBO 的情况分三类:第一类是上市公司直接进行MBO,如美的股份、深圳方大、胜利股份等。
第二类是上市公司的母公司实施MBO,改变了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状态,如宇通客车、鄂尔多斯、TCL、全兴股份等。
第三类是对上市公司下属子公司或部分资产的实施MBO,如世茂股份(前万象集团)、小天鹅等。
第一类上市公司具有强制性的信息披露义务,第二、第三类中的部分上市公司也做出了一些适当的信息揭示。
本项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类和第二类部分上市公司,样本数量共8家(见表1)。
样本公司选择的标准是对实施MBO的事实进行了正式公开披露,我们倾向于把正式公开披露信息作为公正性和合法性重要标志。
表1 样本公司基本情况资料来源:根据上市公司公开披露信息整理。
样本公司在资产规模(暂无资产规模上100亿元的大型公司)、股本结构、上市时间、地域分布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非集中性,代表性较强。
8家公司中4家为国有背景企业,3家公司创建之初为国有与集体联营性质或集体企业,1家为股份制企业,绝大部分样本公司存在国有经济的退出问题,符合本项研究的需要。
样本公司实施MBO的情况大致如下:5家公司通过收购法人股完成MBO(其中1家还同时收购国有股)。
根据中国现行制度规定,法人股转让无需财政部批准,国有股转让和股权性质变更必须获得财政部批准。
因此,收购法人股相对容易,这也是佛塑股份采用收购法人股而不是国有股来实施MBO的原因。
目前,4家涉及国有股转让的公司仅有胜利股份和洞庭水殖获得批准,其转让的国有股分别占其总股本的6.85%和17.07%。
胜利股份收购的国有股比例很小,而洞庭水殖在完成MBO后仍保留了国有股。
其余两家公司的情况是,宇通客车已上报财政部,尚未获得批准,鄂尔多斯还需获得省级政府部门批准再上报财政部。
绝大多数公司都采用自然人出资或自然人加工会出资组建收购公司来实施收购,很多公司的自然人实际是职工代表(见表2),表现出强烈的EMBO倾向。
表2 样本公司收购主体情况资料来源:根据上市公司公开披露信息整理关于收购价格,样本公司涉及法人股转让时,其价格普遍低于同期每股净资产,而国有股转让价格都以净资产值为准。
只是由于定价依据的时间早于实际收购的时间,造成实际收购价格低于同期会计净资产值的情况。
这就所谓上市公司MBO中低价转让国有资产缘由(见表3)。
表3 样本公司收购定价情况注:每股净资产取调整后数据;收购价等于或高于同期净资产值的以粗体标本。
资料来源:根据上市公司公开披露信息整理。
关于收购资金来源,仅仅依靠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历年薪酬收入是远远不够支付巨额收购款,委托投资(委托人通常包括员工和其他外部投资者)和股东个人民间借款就成为股东出资的主要来源。
由于样本公司对收购资金来源及支付方式信息披露不充分,使公众产生出收购资金来源合法性的疑问。
我们发现,大部分收购公司注册资本不足以支付收购价款,通过查阅公司各种正式公开资料,我们收集汇总了各公司其他可能的资金来源情况(见表4),关联交易和股权质押贷款是其他可能的资金来源。
2002年4月,美的(000527)与其第大二股东开联实业公司法定代表人(何享健之子)所控制的3家企业进行大宗的商品交易,涉及金额高达7.6亿元。
2002年9月,美托公司和美的高管人员控制的冷气机公司向美的转让其子公司股权,作价达22840万元,而1年前该子公司账面价值仅3000余万元。
另外,在全部11家收购公司中(其中两家尚未完成收购)有4家采用被收购的股权进行质押贷款来获取收购资金。
表4 MBO可能资金来源情况资料来源:根据上市公司公开披露信息整理。
对于什么样的企业实施了MBO,以及实施MBO的目的,我们采用样本共同特征和个案相结合的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样本共同特征选择如下:①业务特征:描述样本公司业务结构及其成长潜力;②财务特征:通过序列财务指标描述样本公司的盈利状况和经营现金流的变化情况;③管理特征:描述管理层工作经历及其贡献;④股本特征:描述所有者性质和构成,揭示社会对管理层价值认可状况及实施MBO的可能性;⑤行为特征:描述样本公司MBO后重大行为变化情况,揭示MBO主要目的及其效果。
个案分析用以补充或揭示某个事项及其意义。
1.业务特征分析实施MBO的8家公司全部集中于传统产业,无高科技性质企业;无管制性行业(如金融、航空等)和资源垄断性行业(只有洞庭水殖的水产业务带有一定的资源特色),其产品或业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绝大部分公司具有十分鲜明的主营业务。
除胜利股份、洞庭水殖外,各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均占全部利润的80%以上;绝大部分公司都是本行业内国内甚至国际领头企业,产品竞争力较强,商誉等隐形资产价值较大。
2.财务特征分析各公司从上市到实施MBO前都保持了历年盈利的记录,除深圳方大2002年亏损以外,大部分公司近几年净利润持续增长;大部分公司主营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显示出其经营规模处于持续的扩张时期;大部分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较高,但近年来略有下降的趋势,8家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1999—2002年分别为13.59,9.11,8.07,7.61(2002年为除深圳方大的7家平均),而市场同期指标分别为8.31,7.14,5.53,5.75;经营现金流量大体正常。
3.管理特征分析绝大部分公司的高层领导人到实施MBO前已在企业任职较长时间(几乎都在10年以上),作为高层领导亲历了企业从小到大的发展全过程,在企业内具有极高的威望;大部分领导人年富力强 (40—50岁左右),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经验;领导者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具有分享企业经营成果的愿望。
4.股本特征分析一是8家公司中没有国家股的3家。
有国家股的5家(平均比例25.9%),其中第一大股东的4家(平均比例30.5%),居控股地位的2家(比例大于30%,),没有居绝对径股地位的公司(比例)(于50%)。
国有股比例8家平均为18.5%,5家平均为32.1%。
表现出较明显的国家低控制特征 (截至2002年6月,市场平均国有股比例为46.6%)。
二是8家公司流通股比例最低为31.2%(佛塑股份,其2000余万内部职工股2003年5月上市满3年即将流通,计算时列入),最高为68.5%(宇通客车),均值为53.9%。
总体流通股比例高出市场平均水平很多(截至2002年6月,全部上市公司平均流通股比例约34.9%)。
三是各公司的未流通股集中度较高。
5.行为特征分析各公司MBO后经营和投资行为变化不大,未出现大规模地重组、剥离、大幅削减经营成本等行为,只是关联交易明显增加;各公司无重大人事变动;各公司现金分红政策具有延续性,无明显的高派现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