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活动实践课案例分析

中学数学活动实践课案例分析
中学数学活动实践课案例分析

中学数学活动实践课《购物》

----教学案例分析及教学反思

三维目标:

1、让学生正确理解常见的购物优惠措施,并能切合实际、货比三家,学会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

2、培养学生分析、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通过具体案例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交往、沟通合作的能力。

4、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本课题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来源,以有趣的购物活动为载体,通过与信息技术、数学等学科的整合,让学生在活动中懂得应该怎样科学合理的购物,增强社会常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以实现策略的最优化。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人人学有所获、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节课主要围绕怎样才能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这一主线,分四个环节展开研究。

环节一:谈话导入,通过复习折数,引入促销。明确活动内容及研究性学习这一目标指向。

环节二:自主探究,体验感知。这一环节设计学生对两个具体购买事例进行探究,分别是购买羊毛衫和帮助老师购票。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具体分析商品的优惠措施信息,选择最佳购买场所,懂得怎样才能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思维及认知能力,从而使主题研究不断的深入化。

环节三:拓展延伸。学生根据前面自主探究获得的经验,进行自主拓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折数,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学习了折扣,请大家完成下表

你是怎样求得?(板书:现价÷原价=折数)

师:各大商场为了吸引顾客,经常进行各种促销活动。请看

(1)满400送400购物券最多打几折?

(2)满200返还60现金最多打几折?

师:下面我们就根据钱买你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活动一

题目是:天冷了,乐乐的爸爸想给爷爷买羊毛衫,在选购同一款式羊毛衫时,他收集到下列信息:

师:你认为买哪个店里的羊毛衫最实惠?为什么?

学生以小组讨论、分析怎样买最实惠,时间是5分钟。

活动后,我让学生们谈一谈感受。

师:大家说的很好,B店销售经理觉得顾客比较少,因此增加促销力度,改成买400送300礼金券

师:这次你选择哪家店呢?

让学生通过这两次购物的选择,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小结。

三、活动二

练习:出示科技馆的票价:

成人票:30元;学生票:打七折;10人团体票:150元(成人、学生均可)。

某班学生要去科技馆参观,请同学们帮他们算一算。怎样买门票最省钱?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为什么后面两种情况,一个57人,一个58人,选择却不一样呢?

四、活动三

某电器卖场运进一个型号的洗衣机,洗衣机成本400元,希望售出后能有大约100元的盈利。请你帮助设计一个促销广告。

五、整理归纳

学生回顾购物学问和窍门,谈体会感受

教学反思:

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怎样购物已经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在活动中掌握一些技能,学会一些方法。所以我设计了《购物》这节综合实践课。一共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折数的认识,包括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促销形式;第二课时是利用所学的折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上面呈现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本节课,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具有两方面特点:一、突出现实性、实践性

我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以此为基础努力构建一个更贴近学生真

实世界的创新课程领域。具体体现在以下环节:

课前,让学生去商场体验,调查访问各种商品的优惠措施信息。

上课让学生观看我拍摄的一些商场的促销优惠信息,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非常直观的感知,熟悉生活场景的再现使学生犹如置身于真实的大社会氛围之中,学生顿时兴趣倍增。再现两次购物活动,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实践购物。最后进行拓展提升,让学生设计促销广告。

这些活动的设计,很自然的就与生活联系了起来。让学生亲自参与进去,亲自尝试,培养学生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学习方式体现活动性。如:课堂上购买表的填写过程中,学生小组交流、展示、亲自参与实践的活动,以活动做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这些活动全是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实践能力,真正体现到了以学生为本的特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把问题抛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时,我对每一步提出的问题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设疑激趣。当学生有困惑时,我不忙于给答案,而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释疑,并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这样,学生既能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提出问题,又能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一系列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经历了购买到物美价廉商品的社会体验,学习认识、参于理解的这一过程,学生自觉地探索、领悟,创新地获得了知识,提高了相关的参与适应、改善社会生活的能力。达到综合实践课实践的目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个问题:我设计的活动的结果是开放性的,因此学生在信息交流的过程,有着一定的争论,我在组织活动一时,这其中的引导不够顺畅,耽误点了时间。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1)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 【案例背景】 1、英国学者贺斯曾说:“对学科本质的认识一切教学法的基础”。所以数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不在于教学的更好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所教内容的数学本质是什么! 而数学本质是什么呢?众说纷纭,比较被大家认可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奠宙教授的提法:本质一、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本质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本质三、对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感悟;本质四、对数学美的鉴赏;本质五、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和探究精神)的追求。基于此,我们就开始反思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行为:过于注重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淡化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待揭示的数学本质没有得到凸显,过程没有得到合理的证明,结论缺乏强有力的说服力。现在,在追“新”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和深入地思考课堂中暴露的一些问题,逐步走向成熟,使数学课堂得到了理性地回归,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学内容的泛化回归实效、教学活动的外化回归内化、教学层次的低下回归高效,充分展现了数学课堂的魅力,学生学得扎实,获得真正的发展。以上就是我们实验中学教育共同体在本次赛课研讨时所达成的共识。 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凸显数学本质呢?我们殚精竭虑,反复思考、争吵,最后在新课程标准里找到了答案。 (1)针对具体的数学知识,知道知识本源和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深入挖掘教材,教材的编排蕴含了知识的本源和思想方法。 (2)在实践中怎样以数学知识本源与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展开教学设计。 总之,知识是基础,方法是中介,思想才是本源。有了思想,知识与方法才能上升为智慧。数学是能够增长学生智慧的学科,我们只要抓住数学本质,与新课程理念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凸显数学本色!这样做本身就是使数学课回归数学味,找回数学教学的灵魂! 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是教学中的疑难课时,教材处理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在研究教材的时候,集思广益,发扬团队精神、抽丝剥茧,一点一点的理出本节课应该突出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了体现这一点就应该要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形结合”的优越性和简洁性。

小学三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外活动课 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教学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提高学生的文学能力,加强数学与文学的联系,体现学科间的互通性与相联性; 3、培养学生的联想、迁移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教学准备:诗词、谜语、题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涉及到数学知识。从平时的观察中,我发现同学们有偏科现象,有些同学偏爱语文,有些同学偏爱数学。其实,数学与文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学知识在文学中的妙用。 (二)数学知识在诗词文学中的妙用: 出示诗二首: ①一去三四里,烟村四五家; 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乡村景色) ②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梨花都不见。(形容雪花纷飞) ⑴问:诗中共有几个数字,从诗中我们可想象出什么?诗中的十个数字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⑵指出:两首诗都用了1~10这十个数字,巧妙入诗,成为千古佳句。

(三)数字成语: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四字成语之多,当居世界第一。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许多成语、口语中都镶嵌了数目字,所占比例非常大。看来,数字与中国人特别投缘。下面我们利用成语、常用语中涉及的数字,做一做巧妙的计算游戏。 1、在()里填数字,组成数,按规定进行计算。 如:(十)拿(九)稳-(七)上(八)下=(三)位(一)体 算式:109 -78 =31 分组竞赛:(在规定时间内全体同学操作,看哪一组组员做对的总题数最多。) ①()光()色×铁价不()=()货公司 算式: ②()年青÷()合花=()花齐放 算式: ③()刀()断×()字经=()头()臂 算式: ④()嘴()舌×()视同仁=()上()下 算式: ⑤()万火急×()指连心=()万富翁 算式: ⑥()()生肖×连升()级=()()()计 算式:

(完整)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娄庄中学钱坤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一种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 一、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实践活动是对这句话最好测验证。现在众多教师都认识到了它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但课本上每学期仅有的两个实践活动内容,远远满足不了教学实际的需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打开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信息量,使他们看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设计了两个主题:1、对各村种植农作物产值情况的调查。2、调查本班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学校教育工作支持情况的调查。通过本学期的数学实践活动,我们认为:开展好数学实践活动,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探索和尝试,构建具有个人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式,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再努力! 二、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1、观察能力。如学习了“找规律”与“观察物体”后,学生们

经常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探讨研究问题,观察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2、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表达能力。数学实践活动课为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广阔空间。数学交流主要表现在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质疑思考能力。在开展“找找生活中的角”活动中,学生结合身边一些物体指出角的存在。可有个别学生观察得很细致,他们发现生活中许多“角”的两条“边”不够直,顶点不尖,有点钝,并提出质疑:生活中的“角”并不像数学课本中描述的那样规范。经过大家激烈的探讨、验证与交流,总结出生活中物体表面的角与数学课中严格意义规定的角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5、创造能力。传统教学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单一与绝对的,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与多侧面地分析问题,从而产生许多联想。 三、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教师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探索的主体,一个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师生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

--------四年级 数 学 综 合 实 践课 教学重点:感受升与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利用制作的“杯琴”演奏简单的乐曲。 课前准备: 1、教学前要每组学生按活动要求准备两组容器。教学时,让学生根据活动的要求分别在两组容器里到水,在分别敲一敲,听听敲击时,每组各个容器发出的 1 教学器材:量杯、筷子,不同质料的容器若干件,相同的玻璃杯7个。 活动目标:1、结合升和毫升的知识,先通过敲敲听听,学生发现杯中盛 放不同量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 2、简单介绍几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鼓励学生查阅资料。 3、从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提高学习兴 趣。 4、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增强合作意识。

音同不同。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容器大小或盛水的多少对各个容器发音高低的影响,以便为制作“杯琴”准备。 2、制作“杯琴”时,教师要具体指导,引导学生耐心调试。可以启发学生在七个相同的玻璃杯里分别倒入不同的水,并借助自制的容器使每个杯里的水量依 次递增;在对照乐器发出的音作适当调整。但应注意要求不必过高。制成“杯 琴”后,要组织学生试着敲出乐曲,一起唱一唱,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实验操作,体验琴声 (1)小组合作,敲 敲听听 1 . 在杯中倒入不同的水,敲,让学生听一听 2.你发现了什么? 3.杯子里水的多少不同,敲出的音也不同 4.小组试一试。 二、二次合作,量量填填 1.分别用多少毫升的水可以敲出do re mi ……这些不同的音呢? 2.小组敲一敲,听一听,量一量,把结果记录下来。 杯的编号 音名Do Re Mi Fa So La ti 3.我们可以把这些能敲出不同音的一组杯子叫做“杯琴” 2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号6 号 7 号

初中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许广民2010年3月24日 我仅从四个方面,借助教学案例分析的形式,向老师们汇报一下我个人数学教学的体会,这四个方面是: 1.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动态调整; 3.对数学习题课的思考; 4.对课堂提问的思考。 首先,结合《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案例1:《勾股定理》一课的课堂教学 第一个环节: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 师(出示4幅图形和表格):观察、计算各图中正方形A、B、C的面积,完成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生:从表中可以看出A、B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正方形C 的面积。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A、B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正方形C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根据上面的结

果,可以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里,教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发现“数”与“形”的密切关联,形成猜想,主动探索结论,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推理的能力,数形结合的思想自然得到运用和渗透,“面积法”也为后面定理的证明做好了铺垫,双基教学寓于学习情境之中。 第二个环节:证明勾股定理的教学 教师给各小组奋发制作好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纸片,先分组拼图探究,在交流、展示,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形成新的能力(试图发现拼图和证明的规律:同一个图形面积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学生展示略 通过小组探究、展示证明方法,让学生把已有的面积计算知识与要证明的代数式联系起来,并试图通过几何意义的理解构造图形,让学生在探求证明方法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个环节:运用勾股定理的教学 师(出示右图):右图是由两个正方形 组成的图形,能否剪拼为一个面积不变的新 的正方形,若能,看谁剪的次数最少。 生(出示右图):可以剪拼成一个面积 不变的新的正方形,设原来的两个正方形的 边长分别是a、b,那么它们的面积和就是

三年级数学综合实践课教案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学校生活、走进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 一、活动主题:寻找学校里的浪费现象 二、活动具体目标: 1、通过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寻找学校中的浪费现象,知道浪费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养成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获得亲身探究的体验。通过各种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浪费现象对学校的影响和危害性,设计节约的方法和制作节约的作品。 3、学会分析问题、探索研究的方法,树立自主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应用的能力。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 1、分年级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生活中浪费现象的认识。 2、活动实施方案的设计、策划、参与活动的准备等等,并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及时反馈给活动总负责人。 3、根据学生选择的研究主题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打破年级和班的界限, 学生跨年级和班级自由选择活动小组。 4、学校的校本课程评估小组对综合实践活动“寻找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实施方案可行性进行评估。 5、动员学生、老师积极参与活动,制作宣传海报。 第二阶段进入问题情景 1、指导老师和学生积极探索,搜寻“寻找学校里的浪费现象”的相关资料,归纳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成基本的目标和思路。 4、研究的主题由各年级定,先由年级确定总研究主题,各班根据本班情况确定次研究主题。 研究性课题活动程序: (1).选择研究的主题。 (2).以自愿的形式、按研究主题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推选活动组长,小组成员分工。 (3).了解和分析研究主题内容,制定研究主题的计划。象对社会的影响和危害性。 (5).采用问卷、采访、参观等实地调查方式进行调查。了解学校中的浪费现象对我们的危害,设计各种调查量表,并且填写调查表,统计分析研究主题的情况。 (6).针对活动研究主题的浪费情况,设计各种实验,通过对比、分析、证明实验研究的成果。 (7).总结研究内容,了解研究的结果,讨论研究的对策,商量研究的方法,设计研究的方法或者研究的产品。 (10).成果展示会:学生的成果展示会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成果展示。 六、活动评价: 第二单元、项目设计、让我们的教室更美 第一课:我们喜欢的动画片 活动目标: 1、能通过采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人们观看动画片的情况。 2、能描述活动结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愿意与他人共同分享成果,注意倾听他人的观点,乐意与同伴合作。 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多途径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活动能力。 活动过程: 一、主题确定 动画片伴随着我们少年儿童的成长,我们每位同学都很喜欢看动画片,但据我了解,有的同学看动画片时不太注意姿势,看的时间不够合理,还有的沉迷于动画片中以至于影响了学习。今天,我们就开展一次《走进动画片》的综合实践活动,来具体了解一下大家观看动画片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 二、制定方案 1、讨论确定调查途径:交谈、采访、问卷调查等。 2、确定调查对象:学生和家长 3、学生分组:(1)学生调查小组(2)家长调查小组 4、各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1)各小组抽几名小记者进行采访并作好记录。 (2)各小组共同讨论设计调查问卷,并打印出来。 三、开展实践活动 1、记者进行采访、记录。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作者:不会文雅提交日期:2005-11-17 19:54:00 1、考察、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美,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 数学美,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美的了解,从而 激发学生热爱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过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习技能,促使 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与人合作及与外界交往的能力。 3、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运用多种感官品味生活,发现数学几何知识,从网络等多方位 搜集并利用PPT来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展示自己的发现。这一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并检验理论的探讨方式,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主动地全方位参与学习,深层认识所学的平面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了解对称在当今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及发 展,并创造性地设计出自己满意的轴对称图案、美化生活。 4、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 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学习、利用数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明确活动目标 2、分组:46位同学自由组合成8个小组,每组约6人,并选出小组长,教师根据分组情况对各小组进行合理调配。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活动要求进行分工,确定活动工作岗位。 (二)活动的实施阶段 1、选定考察对象: 对象。确定实地考察日期。将考察对象名称和考察日期上报老师实际情况进行调配,尽量避 2、实地考察: 影留为资料。考察完毕由小组长向老师汇报考察情况,老师对其考察情况进行分析,资料不 3、资料收集: 4、撰写考察报告和活动感想: —— 活动主题: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美,深入生活,去发现、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 1、了解一些在课堂上、书本上学习不到的,但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开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评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评析 建阳二中蒋剑虹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应当包括:总体教学思路,教学的主要目标;学习素材的搜集准备;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实现教学目标的策略方法和步骤;检测和评估;教学对象(即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下面我就结合张长文老师的这堂片断教学课,来谈一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如何设计,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一些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我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是教学思路设计,二是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思路设计是指:对所教内容的认识(课标要求、这段教学内容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的作用、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学生以往的活动经验等),对整堂课设计的思考(教学目标,教学途径,教学方法与措施,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分散难点等)。 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但在强调个性的同时,我们必须努力追求教学思路设计的科学性。只有科学的教学思路,才能科学地指导教学活动。 我认为,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必须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必须要放在学生的发展上——“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新课程教学总体思路设计:一要把学生“学”数学放在教师“教”之前,“导”学是教学之重点。二要把组织学生自主数学学习活动作为老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要担任起活动的指导者。三要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想,

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数学能力的训练不能放松。五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下面看一看张长文老师关于“平行线的性质”这节课教学设计思路。 《平行线的性质》设计思路说明 本节课设计的思路是按照“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形成认识——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为了让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所以,首先利用大屏幕出示了学生所感兴趣实际问题---汽车在赛道上行驶拐弯的拐角问题,然后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抽象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平行线性质的几何模型,针对这个几何模型,利用学生手中的学案,精心设计四个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在学生充分思考与交流的基础之上,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效果,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平行线的性质,形成了认识,加深了印象,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探索、发现、创造的乐趣,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从推理能力来说, “说理”对于七学生来讲还较为陌生,不知应该说什么,根据什么,得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性质1对性质2、3进行说理、论证。为了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还精心编排了一些填空题。对于例题的安排,目的在于想让学生再次体会如何抽象出隐含在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问题,体现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探究题的安排,是希望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力争“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具体教学活动步骤的安排,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

三年级趣味数学社团活动计划

三年级趣味数学社团活动计划 篇一:2013--2014学年趣味数学社团活动计划 2013-2014学年 趣味数学社团活动计划 中原区须水镇第七小学 郝慧敏 趣味数学社团活动计划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拓宽他们的思维,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 2、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5、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二、社团计划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极大兴趣。 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动手操作、实地考察、亲自测量??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学习,把他们的学习意识变被动为主动。 2.培养学生的知识面。

在兴趣小组中我将输入更多数学的知识并且更多的是讲述一些数学的相关知识,让更多同学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丰富其他各科的功底,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 3.增加实践的机会。 由于兴趣小组不仅有室内的理论学习而且还参与了实践,所以给同学以动手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并不是仅仅用在“无聊”的计算上,而更大的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他们意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当然也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4.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从素质的角度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的生活不在仅限于课堂上,更应该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更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 三、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周四下午 2.活动地点:三年级一班教室 3.活动课题:趣味数学 4.活动形式:动手操作、课外搜集、综合实践、讲授等。 四、活动措施 数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并且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富有吸引力。 ,.乐学——数学游戏和趣味数学 小学生具有好胜、好奇的特点。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生特别感兴趣,能主动积极参与。如图形的拼摆、数学游戏等。学生在数学活动课中,学习趣味数学,既巩固所学的旧知识,更能学到新知识。同时也能训练

整理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整理人 尼克 初中数学综合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植树的学问 熊颖慧

植树的学问 【活动内容】植树的学问 【活动目的】 1、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观察、分析等探究活动,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协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活动准备】 学生:剪刀、塑料管、活动卡。教师: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新情境,激趣导入 媒体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比赛谁赢了?小兔可不服气呢,于是它们决定再比一次。在第二次比赛中,小兔可认真了。瞧,它正往目的地跑。来,我们给它加油!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媒体画面河里有几个石墩)你们猜猜看,小兔要跳几次,才能跳过河。谁能说一说?继续播放——同学们仔细看看,小兔究竟跳了几次。 师:我们再看画面,每两个小石墩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成是一个间隔。小石墩的个数与间隔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有没有规律可循? 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

活动一:探究“在一条线上,剪的次数与段数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塑料管,你想将这些塑料管分别剪成几段?先猜一猜要剪几次?再动手试一试,看一看,剪的次数与段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师:下面请小组长将活动卡发给小伙伴,每人一张。 师:每一位同学的手中都有塑料管。先想想自己准备将塑料管剪成几段?再猜一猜要剪几次?然后动手试一试,将你们操作情况填写在活动卡中。认真观察卡中的数字与小伙伴说一说,剪的次数与段数有什么关系?比一比,看谁最先完成。活动开始。 师:你发现剪的次数与段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们充分发言交流,重点让学生说出剪的段数、次数以及段数与次数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在剪塑料管的活动中探究得非常认真,发现了剪的次数与段数的关系。好,现在请大家把小剪刀、塑料管和活动卡收到抽屉里。看谁的速度快。 活动二:探究植树问题中棵树与段数间的关系 师:其实生活中,类似于小兔跳石墩和剪塑料管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在路的两侧植树,树与树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1.播放课件:这是新盖的两座楼,它们之间的距离是100米,如果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

四年级数学实践活动方案

四年级数学《营养午餐》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营养午餐合理搭配 二、活动背景 新课标中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这项新的内容,目的是提供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可上可不上的附属课,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就一定要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选材要是学生熟悉的,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营养午餐》是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的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之一,通过本节课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活动目标

1.通过学生对于什么样的搭配才是合乎营养标准的“营养午餐”,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达到科学合理的认识,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2.让学生尝试合理搭配自己喜欢的午餐菜谱,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怎样的搭配才是合理的营养午餐。 3.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的生活性、实用性。 四、活动研究过程 (一)小组确定选题 各班将学生分成小组,确定选题。学生通过自由组合,讨论后确定自己小组的研究主题。 (二)商定研究方案 由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共同讨论出研究方案,然后进行集体汇报,其余同学提出修改的意见,并进行反复的修改,最终确定方案,然后开题后就依据方案依序开展研究。 (三)开展采访调查 学生需要收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数据,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开展调查,调查对象范围东城区实验学校全体学生,主要采用面对面的采访。然后进行数据的统计,最终得出相关的结果。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docx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 一、教学设计: 1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 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 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 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 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 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 置。 2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 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 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 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 明打下基础。 3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 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 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 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 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三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三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他们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探索精神促进课内知识的扩展、深化和巩固,拓宽学生的认识范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竞争,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二、活动遵学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2、探索性原则 3、应用性原则 三、活动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 际应用。 3、使学生在实践性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体会和理解。 4、使学生在实践性活动中发展应用意识,感受研究问题的策略 和方法。 5、使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活动内容:

1、通过设计学校的活动,巩固辨认方向内容,更加热爱自己的 校园。画出校园的大致范围和几大建筑,或者用符号表示。设计好之 后,给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要指出四个方向的建筑分别是什么。集 体评价哪个同学的设计最合理,哪个同学说得最清楚。 2、《口算除法》,比比谁算得最多(运用口算卡片)进一步巩固口算方法,通过比赛提高口算速度。 3、《平均数》,每个学生回家向家长调查,自己家1、2、3月份的用电度数,然后按照学习小组,算出平均每月的用电量。 4、《制作年历》: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明年的趣味年历、应用年历,说说一年中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年历上进行标注。 5、制作一日生活时间表。 6、测量计算物体的面积。 五、活动的方法措施: 1、分组制定计划、活动,教师及时指导。 2、学生收集资料,协作完成,集体评价。 六、评价方法: 1、观察评价 2、自我评价 3、民主评议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案有哪些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案有哪些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 1.会通过列方程解决“配套问题”; 2.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3.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学情分析 1、在前面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够简单的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学法指导自学互帮导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效果预测( 可能出现的问题) 补救措施修改意见 一、复习与回顾 问题1:之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大致包含哪些步骤? 1. 审:审题,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 设:设适当的未知数,并表示未知量; 3. 列: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4. 解:解这个方程; 5. 答:检验并答话. 二、应用与探究 问题2:应用回顾的步骤解决以下问题. 例1 某车间有22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1 200个螺钉或2 000个螺母. 1个螺钉需要配 2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应安排

生产螺钉和螺母的工人各多少名? 三、课堂练习 1:一套仪器由一个A部件和三个B部件构成. 用1 m3钢材可以做40个A 部件或240个B部件. 现要用6 m3钢材制作这种仪器,应用多少钢材做A部件,多少钢材做B部件,恰好配成这种仪器多少套? 2:某糕点厂中秋节前要制作一批盒装月饼,每盒中装2块大月饼和4块小月饼。制作1块大月饼要用0.05kg面粉,1块小月饼要用0.02kg面粉。现共有面粉4500kg,制作两种月饼应各用多少面粉,才能生产最多的盒装月饼? 四、小结与归纳 问题4: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有几个步骤? 分别是什么?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案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列代数式 (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面积是 ( )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3)若x表示正方形棱长,则正方形的体积是( )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 新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的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些多数教师都注意到了,但要做好,还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片段 在刚过去的这个学期,我上了一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出示例题: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另一端。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高高地跷起。猜猜看,小宝的体重约多少千克? 我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先看看题,一会请同学复述一下。”学生复述后,基本已经熟悉了题目。我接着让学生思考:他们三人坐了几次跷跷板?第一次坐时情况怎样?第二次呢?学生议论了一会儿,自主发言,很快发现本题中存在的两种文字形式的不等关系: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一副哑铃重量 我引导:你还能怎么判断小宝体重?学生安静了几分钟后,开始议论。一学生举手了:“可以列不等式组。”我给出提示:“小宝的体重应该同时满足上述的两个条件。怎么把这个意思表达成数学式子呢?”这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都抢着回答,

我注意到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紧锁眉头,便让他发言:“可以设小宝的体重为x千克,能列出两个不等式。可是接下来我就不知道了。”我听了心中一动,意识到这应是思想渗透的好机会,便解释说:“我们在初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解决,比方说前面列方程组……”不等我说完,学生都齐声答:“列不等式组。”全班12小组积极投入到解题活动中了。5分钟后,我请学生板演,自己下去巡查、指导,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都很清楚,只是部分学生对答案的表达不够准确。于是提议学生说说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分几步,应注意什么。此时学生也基本上形成了对不等式方法的完整认识。我便出示拓展应用课件: 一次考试共25道选择题,做对一道得4分,做错一道减2分,不做得0分。若小明想确保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上,那么他至少要做对多少题? 设置这道题,既有调查本节课效果的意图,也想巩固拓展一下学生的思维。没料到相当多学生对“至少”一词理解不准确,导致失误。这正好让我们的“本课小结”填补了一个空白——弄清题目中描述数量关系的关键词才是解题的关键。 三、反思 本节课讲完后,我感到一丝欣慰,看到孩子们跃跃欲试的学习劲头,突然领悟到:教师的教学行为至关重要,成功的教学,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能帮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本节课我有几个深刻的感受: 1、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我就觉得不等式组的应用是个难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设 置了几个台阶,这也正好符合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例题贴近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有采用了更亲近的教学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 的探究欲望。

不容忽视的中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不容忽视的中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时,教师应该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究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中学实习教学中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意义重大、可行性强,应该成为广大数学教师进行课改的新课题。总之,中学数学实践活动不容忽视。 一、在亲身实践中突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能够理解和表达简单事物的性质以及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掌握“生活中的数学” “身份证”是每个学生将来都要面对的实际问题,了解身份证编码的规律,不但是生活所必需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了解生活中许多的与数学密切相关问题,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访问、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收集有关身份证的信息,初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但带回了有关信息,同时也带回了许多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在学生眼里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面对这些数学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集思广益、展开讨论,解决自己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学生了解了有关身份证的知识和编码方法后,启发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还与数字有关,使学生懂得:数字编码的运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也是科学发展的象征。整个过程采用“实践—研究—再实践”的方式。活动过程中,教师没有束缚学生手脚,而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和水份,让他们自己发挥想象;问题逐层递进,使学生思维上台阶,也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在“再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试着研究邮政编码的编排意图。这种创造性的活动,符合学生爱动脑、喜发明的特征,进一步达到提高兴趣的目的。 2.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体会“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教材的内容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内容。如: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圆的有关知识后,可让学生到室外进行实地测量,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得到学校、旗杆、校园内某棵大树、操场上弧形跑道的高、大小等数据,使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明确数学知识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目的,体验到“有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1.水的调查 活动目标 1.能对水的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情况进行简单的考察、调查和实验,并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及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处理信息和计算能力。 2.让学生懂得防止水资源浪费和破坏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学校、每个单位的责任。通过调查,激发他们对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的责任感。 3.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水资源的污染还会损害人的健康,危害动、植物的生长。 活动过程 本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共分以下四个阶段:1.活动准备阶段。2.调查研究阶段。3.汇报交流阶段。4.宣传展示阶段。 一、活动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去查资料来了解“地球上的水是多还是少?”为了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有效地展开调查研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此次主题研究的意义。 二、调查研究 要求学生课前完成两份调查,完成调查表。一份是“关于家乡水污染的调查。”另一份是“家庭用水情况调查。” 1.关于家乡水污染的调查。 调查时间:年月日调查人: (1)调查你家附近水源污染情况及造成污染的原因。 (2)对如何防治水污染,你有没有好的建议? 2.家庭中用水情况调查。 要求询问、计算妈妈一天烧饭、洗衣服的用水量约()千克水。

在你身边有没有浪费水的现象?请你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几条节水的建议。 三、汇报交流 1.汇报交流。这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学生们纷纷呈现自己的劳动成果。 2.小实验。 为了让学生对节约用水有深刻的体验,组织学生做个实验,用量筒测一测一分钟的水龙头的滴量,填表如下: 时间滴量/ML 一分钟十分钟一天 一个月一年 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学会了积极思维,集思广益,相互合作,知道了如何改善日常用水习惯,激起了珍惜每一滴水的社会意识 四、宣传展示 了解水资源的宝贵,如何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节约用水的活动中来,如何来进行宣传。首先要求每位学生做好宣传工作,向家人、邻居、亲戚宣传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人人动手编写一份《爱护水资源》的手抄报,然后在教室里展出,通过学校的小星星电视台向同学们宣扬节约用水的小窍门,加深爱护水资源的责任心。

初中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我仅从四个方面,借助教学案例分析的形式,向老师们汇报一下我个人数学教学的体会,这四个方面是: 1.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动态调整; 3.对数学习题课的思考; 4.对课堂提问的思考。 首先,结合《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案例1:《勾股定理》一课的课堂教学 第一个环节: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 师(出示4幅图形和表格):观察、计算各图中正方形A、B、C的面积,完成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A的面积B的面积C的面积 图1 图2 图3 图4 生:从表中可以看出A、B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正方形C的面积。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A、B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正方形C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根据上面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里,教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发现“数”与“形”的密切关联,形成猜想,主动探索结论,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推理的能力,数形结合的思想自然得到运用和渗透,“面积法”也为后面定理的证明做好了铺垫,双基教学寓于学习情境之中。 第二个环节:证明勾股定理的教学 教师给各小组奋发制作好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纸片,先分组拼图探究,在交流、展示,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形成新的能力 (试图发现拼图和证明的规律:同一个图形面积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学生展示略 通过小组探究、展示证明方法,让学生把已有的面积计算知识与要证明的代数式联系起来,并试图通过几何意义的理解构造图形,让学生在探求证明方法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个环节:运用勾股定理的教学 师(出示右图):右图是由两个正方形 组成的图形,能否剪拼为一个面积不变的新 的正方形,若能,看谁剪的次数最少。 生(出示右图):可以剪拼成一个面积 不变的新的正方形,设原来的两个正方形的 边长分别是a、b,那么它们的面积和就是 a2+ b2,由于面积不变,所以新正方形的面积 应该是a2+ b2,所以只要是能剪出两个以a、b 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把它们重新拼成一个 边长为 a2+ b2 的正方形就行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