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物体运动的速度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运动的世界第四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填“大”或“小”)。
返回
1
2
3
4
5
6
7
基础题
(5)实验中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快
速 (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在做
变
(6)【解释说明】为了测量小车在AC段运动过程中下半程
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
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
短的是乙,故乙最先到达距离起点80 m处,故A错误;乙前
20 m的平均速度v1= =
平均速度v2= =
≈8.33
.
−
≈10.17
. −.
−
度v3= =
≈5.71
. −.
m/s,从20 m到80 m处的
的。
返回
1
2
3
4
5
6
7
综合应用题
4. [真实情境题][2023·合肥期末]某次运动会的100 m决赛
中,甲、乙、丙三位运动员距离起点20 m、80 m、100 m
时所用的时间如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距起点的距离
20 m
80 m
100 m
甲所用时间
2.3 s
8.9 s
12.2 s
乙所用时间
2.4 s
≈53.3 km/h,因此列车在“株洲
′ .
南—株洲”段的运行速度比在“株洲—田心东”段的大。
返回
1
2
3
4
5
6
7
基础题
3. [2024·汕头潮阳区校级期末]小明在“测小车平均速度”实
第四节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存在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存小车通过第一个光源和光电传感器中间时,光电传感器接收不到光源发出的光线,光电计时器开始计时,当小车通过第二个光源和光电传感器的中间时,光电计时器计时结束,光电计时器上显示的是汽车通过两个光源之间的时间。测量过程中的主要步骤:①用刻度尺测出两光电传感器之间的距离L;②读出光电传感器上的时间t;③利用速度公式计算。 汽车的速度v的表达式:v=L/t。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填“大、小”)(3)
根据信息回答:SAB=
cm, tBC= s, vAC= m/s。
小
5
1
0.033
3.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1.5m/s B.2m/s C.1m/s D.2.5m/s
设计实验:
测量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目的:测量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器材:小车、长木板、挡板、木块、刻度尺、秒表
实验原理
测量小车沿斜面运动的路程和所用时间,根据速度公式 ,可计算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如图所示_
实验步骤
(1)将长木板的一端垫高做成斜面,使小车在斜面上释放后能向下运动.(2)标记小车从斜面上释放时前端的位置,将挡板( 作用: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时间)放置在斜面底端.(3)用刻度尺测量标记处到挡板的距离 ,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4)将小车从标记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标记处向下运动到撞击挡板所用的时间 ,将测量结果记录到表格中,并计算小车通过路程 的平均速度.
2024年秋季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第一章运动的世界 第四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第四节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课程导入
课程讲授
习题解析
课堂总结
课程导入
1.平均速度的定义是什么? 表述物体在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内运动的快 慢程度。 2.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呢?
课程讲授
1 实验目的、原理和器材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v s
t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金属片
课堂总结
测量:物 体运动的 速度
原理 v s t
方法
测路程:刻度尺 测时间:停表
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注意事项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呢?
谢谢 大家
爱心.诚心.细心.耐心,让家长放心.孩子安心。
7 交流与评估
1.为什么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大? 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2.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 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习题解析
1.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记录了甲、乙 两球分别从a处竖直下落到b处的过程中每隔1s所处的位置。 若ab间的距离为15cm,则甲球的平均速度是 0.05 m/s。
4.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 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金属片
s2
s3 t3
s1 t1
t2
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通过下 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呢?
s3= s1-s2 t3= t1-t2
4 设计表格
路 程(m) S1= S2=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t1=
v1=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第四节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实验类型
探究小车从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
速
度
实验原理的Βιβλιοθήκη =测
量
实验器材
实验结论
小车沿斜面从顶端滑到底端,速度越来越大
1.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
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
1 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
物体,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0.02 s闪亮一次,闪
亮的时间很短,大约只有 s。光源发光时,物体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
这时物体的位置。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相隔同样时间的不
同位置。观察图中甲、乙两小球的频闪照片,由图可以看出________(填
甲
“甲”或“乙”)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利用自己的刻度尺,粗略求出乙
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表格。
提问:斜面的长度是小车运动的全程吗?小车运动的 路程为多少?
强调:记录与运算时数据都要带有单位;使用刻度尺 测量路程时,
应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任务:测量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
②用秒表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球从a到d的平均速度v=________。 0.63 m/s
1.作业本作业
2.实践性作业
在生活中测平均速度时,通常需要借助一些身边已知长度的
物体测路程,如公路两旁的里程碑、平直公路旁电线杆间的
距离等。请同学们测量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
你的数据结果与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不相同;①斜面坡度不一样;②选取测量的路程不一样……
任务:测量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
第四节 物体运动的速度

2.下列几种速度,不是瞬时速度的是( 路段
A )
A.火车以76 km/h的速度经过“深圳到惠州”这一
B.汽车速度计指示着速度50 km/h
C.城市繁华路口速度路标上标有“15 km/h 字样 D.足球以12 m/s的速度射入球门 解析:与某段时间或过程对应的速度为平均速度,与某时 刻或某一位置对应的是瞬时速度,由此可判断A中描述的 是平均速度,B、C、D中描述的是瞬时速度,故选A. 注意车速”
=8.9 m/s,选项 C 正确,选项 D 错误. 答案:D
题后反思
平均速度的求解
请总结一下求平均速度的步骤有哪些?
答案:(1)平均速度是过程量,计算平均速度时,必 须明确所求的是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位移的平均
速度.
(2)明确所研究过程的初末位置,求该过程的位移. (3)利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求其大小,最后明确平均 速度的方向即为位移的方向.
C.它在ABCDE段的平均速度是0.75 m/s D.它在A点的速度是1 m/s
s AB 1m 解析:AB 段的平均速度:vAB= = =1 m/s,选项 A 正 1s t1
确;ABC 段的平均速度:vABC=
s AC 5m 5 = = m/s,选项 B 错 t2 2s 2
s AE 3m 误;ABCDE 段的平均速度:vABCDE= = =0.75 m/s,故选项 4s t4
3.(双选)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 m/s, 那么这个物体( CD ) A.在这一时刻之前的0.2 s内位移一定是2 m
B.在这一时刻之后的1 s内位移一定是10 m
C.在这一时刻起10 s内位移可能是60 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物体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它 继续通过1 000 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 s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5、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时间t/s
路程s/m
1
1
4
3
9
4
16
5
25
(1)取上面的坐标的纵坐标为路程s,每格为5m,横坐标为时间t,每格为0.5s。根据图中数据描点并作出小球的路程—时间图像。
【迷你实验室】
1、为了“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给你提供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和停表、刻度尺.实验时,使斜面保持适当的坡度,金属挡片分别放在斜面底端和斜面中点,把小球放在斜面顶端滑下,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时通过前半段路程和通过全程的速度是否变化.
(1)要完成这实验探究,必须收集的 有效测量数据有哪些?(自行设计出数据表格)
讨论:如何测跑步、走步的平均速度
思考:一物体作直线运动,在前100米用了25秒,在后100米内用了20。分别计算物体在前100米内,后100米内,全程的平均速度。
评估: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自我评估,写入实验报告:
①全程平均速度,速度最快的时段
②测时准确,计算无误,填表正确
③实验认真负责,善于配合,有团队意识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学习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
学习要点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
、。
2、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一个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都是个人的,是否正确还需寻找来证明。
(2)实验步骤:
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
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中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认识运动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参考系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第二节时间位移时间与时刻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
运动的世界+第四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同步练--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初中八年级全一册

==
+ . +.
=
/
19.交通安全事关全社会,必须人人遵守交通规章。
(1) 行人过马路(如图 )时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江东中路双向车道(含中间绿化带)合计路宽为 . ,一辆 汽车在该段的行驶速度大约为 / ,小明在斑马线道口步 行通过马路。步行速度是 . / ,要求横穿马路后预留
(B )
A. / B. . / C. . / D. . /
10. 、 是同一直线上相距 米的两点,小车从
点出发沿直线向 点运动,其 − 图象为图中斜线 、
中的一条。经过 秒,小车的位置( C
)
A.一定通过了 B.一定在 、 C.一定距 点 D.可能距 点
点 之间 米 米
11、如图所示,向右做直线运动的汽车,通过 AB、BC、CD 三段路程所用的时间都是 0.4s,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
,丁小车在前一半路程中以 / 的速度行驶,后一
半路程以 / 的速度行驶,那么丁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24
/。
13.如图是某汽车通过一平直公路时记录的 v-t 图象,甲、乙、
丙、丁四个过程中,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乙
。
14、如图,是一个水滴下落过程的示意图,水滴通过 AB 和 BC 所用时间均为 0.1s.水滴由 A 位置下落到 C 位置运动的距离是 __2_0_._0___cm , 则 这 个 过 程 中 水 滴 下 落 的 平 均 速 度 是 _2_______m/s.该水滴下落过程是_变__速_ 直线 ____运动.(选填“匀 速直线”或“变速直线”)
A.
B.
C.
D.
8.一物体运动的速度图像如图所示,从图中得出的结论中错误 的是( D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布置
P13:1、3、4
5.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混淆使 用,要注意区别。
物理学中通常把瞬时速度简称为 速度,其大小称为速率。
说明:V1=3m/s和V2=-4m/s的意义,并比 较他们的大小。
V1<V2
速度与速率的区别与联系: 1.速度是矢量,速率是标量; 2.速度=位移/时间,而速率=路程/时间; 3.速率总是大于等于速度。
例: 1.一物体以速度υ=2m/s作匀速运动,则:
1)前2s内的 =? 2m/s
2)第2s末速直线运动,已知:经前4s时间发 生12m的位移时速度达到8m/s,紧接着作3s的匀速运动,以后又 以10m/s的平均速度通过20m的位移。问: 1)在前4s内的 =? 2)第6s末的即时υ=? 3)前7s内的 =? 4)全程的 =? 3m/s 8m/s
30
2900
归纳总结:如何判断谁运动的快?
方法1: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 谁走完全程所用的时间短。
方法2: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 谁通过的位移大。
一、平均速度
1.定义:位移和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v
s t
2.矢量性: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 方向相同,但不一定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3.单位:SI制中,速度单位是:m/s (米每秒) 4. 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反映某段的总体快慢,但其中的 运动情况仍然未知 【特别提示】 从物理学的角度,初中定义的“速度”应该称为“平均 速率”
t
缺陷:1.不能反映运动的方向 2.不能准确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分析讨论: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初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 公路行驶 B公共汽车沿平 直公路行驶 C火车沿平直轨 道行驶 D飞机在天空直 线飞行 0 0 500 20 10 30 100 100 1250
500
t1 t 2
2)若AB=BC,则用 1, 2
表示的
AC ?
21 2
1 2
3)若t1=t2,则用 1 , 2 表示的
1 2
2
41 2
AC ?
4)若AB=3· BC或t1=1/3·2, t 则AC段的平均速度又怎样?
1 3 2
1 3 2
课前练习1
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 ) A.时刻表示时间短,时间表示时间较长; B.时刻对应位置,时间对应位移; C.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均表示时刻; D.1min只能分成60个时刻。
课前练习2
关于路程和位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D ) A.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位移就 是路程; B.几个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等,但它们的位移可 能相同; C.几个运动物体有相同的位移时,他们的路程 也是一样的; D.位移的大小就是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量。
课前练习3
小球从离地板5m高处落下,又被地板弹回, 在离地板2m高处被接住,则小球通过的路 程和位移的大小是( B ) A.7m,7m B.7m,3m C.5m,2m D.5m,3m
位移的方向呢?
主讲人:梁杰宁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初中: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 速度。 s
v
4
4.一汽车在一直线上运动,第一秒内通过5m,第二秒内通 过10m,第三秒内通过20m,第四秒内通过5m,则最初2秒 的 平 均 速 度 为 _ _ _ _7.5m/s _ _ _ ; 最 后 2 秒 的 平 均 速 度 为 ____ 12.5m/s 10m/s __________;全部时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
36/7m/s 56/9m/s
5)已知在最后0.5内的平均速度为15m/s,则在这前的1.5s
内的平速均度为多少? 25/3m/s
3.一质点在直线ABC上依次运动,已知: AB段平均速度 为 1 ,BC段平均速度为 ,相应的时间为t1,t2,则:
2
1)AC段的平均速度=?
AC
1t1 2t 2
讨论与交流: 怎样细致地描述物体运动过程 中通过某点时的速度?
二、瞬时速度
1.定义:物体运动过程中通过某点时(或某一时 刻)的速度。 2.实质: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的时间内的平 均速度。 3.矢量性: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此时的运动 方向(即轨道的切线方向)
4.单位:SI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每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