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第二章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第二章ppt课件

经济地理学第二章ppt课件

图2.8 交通网络演化模型
(资料来源: Lowe J, Pederson E . Human Geography: An Integrated Approach.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1983.141)
(二) 交通网连结度
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
2.交通流 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 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 “区间流”。
3.地域 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 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 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 要因素。
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一) 概念
1.交通网 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 络。 2.交通网的特性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一般 情况下,密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 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
E β= ——
V 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
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 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三) 通达度
1.通达指数(accessibility index)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
顶点的最短路径,由下式计算:
n
Ai = ∑Dij i =1, 2, 3, ... , n
i=1
(三) 经济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
1.概念 经济可进入性系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 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 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2.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 制度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
1.概念 制度可进入性即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 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2.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市场秩序和管理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W.高次首次提出的,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二)区位理论1、区位理论: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 (或者: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基本涵义:第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第二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区位主体:占有某区位(场所)的事物(即人类活动)。

3、区位理论的类型与体系由于研究区位论的着眼点不同,区位论可分为多种类型:(1)广义区位论与狭义区位论从狭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就是个别工厂最佳区位的规模理论,属经济地理学理论。

从广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是关于人类空间活动的区位及土地利用类型的说明理论,属于人文地理学理论。

(2)微观区位论与宏观区位论从微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个别对象或者群组对象某一侧面的最佳区位,例如某一工厂的运输区位,或者劳动区位等。

从宏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多种对象集聚的空间类型,即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来研究整体的区位或类型.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的钢铁工业区位,日本关东地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区位,我国西安的历史旅游网点区位等等。

(3)静态区位论和动态区位论从静态与动态上看,一般认为20世纪40年代以前为静态区位论,即以个别因素抽象孤立地分析区位,尤其是以距离因素孤立地分析区位。

以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代表,这是静态的均衡模式的区位论研究。

20世纪40年代以后为动态的区位论研究,即从发展上进行多因素的综合研究,而且与行为科学和区域科学结合在一起,利用计量方法寻求多因素的最佳区位,以廖什(A. Losch)的“经济区位”、奥托林巴(E。

第二章经济地理学课件

第二章经济地理学课件
在非经济因子作用下停止区位选择,普通追求的不是本 钱最低或许利润利润最大化,而是为了满足某种特殊的 需求。
概念区分
比拟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
区位条件:是针对区位场所而言的,是指某个特定的区位场所 可以为区位主体〔经济活动〕提供哪些主要条件,例如休息 力、资本、原料、运输、市场等,不同的区位场所所能提供 的条件是不尽相反的;
四、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普通影 响
1.产业环境 2.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 3.环境要素 4.可进入性
1.产业环境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开展和技术提高,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 简直一切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与其他相关产业或部门的支持, 或许说相互联动。这就是说产业开展背景条件越好的区域, 就容易成为相关产业开展的良好区位。
本钱因子:影响消费本钱的要素,如:运费、休息力 价钱、动力、水、税金、资本利息、地租等;
支出因子:经济活动中,支出的上下与市场特征有很 大的关联性,因此影响市场特征的因子是最主要的 支出因子。
〔2〕非经济因子
非经济因子:在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中,有时分一些与经 济因子毫有关系或许关系不大的因子会起很大作用,例 如,决策者的行为、区域政策、自然条件的作用、以及 政治、军事上的思索等等,在区位实际中,这种因子被 统称为非经济因子;
因此,少量产业在一个区域中互为相关、互为条件、互为集 聚,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兴起和开展。
2.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
适当、合理的政府行为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有利于促进经济 活动的开展:
〔1〕政府是市场上最大的消费者,其自身构成了一个庞大的 市场;
〔2〕政府经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域添加基础设备投入,引导经 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地域开展;
〔3〕政府经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以规范经济活动的行 为,保证自在竞争环境的构成,并构成良好的法制保证。政 府可以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及财政补贴,来调理经济活 动。

经济地理学-第二章

经济地理学-第二章
(2)选择产业评价指标
※ 主导产业评价指标
比较优势系数=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 比较输出系数×比较利税系数 比较生产率系数= x/X
y/Y 式中:x——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X——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 y——全国该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Y——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2、产业结构优化过程
(2)选择产业评价指标
1、配第—克拉克定理(Petty—Clark’s law)
(二)产业结构演变
2、库茨涅兹法则(Simon Kuznets)
(1)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和农业劳动力所占 比重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2)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所占比重大体上升, 劳动力所占比重不变或略有上升
(3)服务部门的国民收入所占比重大体不变
上海21世纪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 生物工程、微电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4)制订配套措施
※ 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国
际化,以多种方式吸引外资等
第二节 产业布局条件
一、产业布局的概念
(一)指产业部门在地域上安排、部署和组合 1、寻求具体产业在空间上的最佳区位 2、自然、技术、社会经济等多种条件综合 作用结果 (二)产业布局研究必须从条件分析入手 1、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2、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产业结构是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
值的载体 产业结构先进性及变化决定了区域经济增 长的效率与发展的状况
(二)产业结构演变
(1)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 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 移的趋势 (2)原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人 均收入存在着差异,劳动力总是从倾向于 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4、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颁布)
(1)农业、狞猎业、林业和渔业

经济地理学第二章

经济地理学第二章

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 动场所,像工业、 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 建设土地利用等, 建设土地利用等,在这种土地利 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 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 提供的地租差异 地租差异, 提供的地租差异,城市内部土地 利用的圈层分化 圈层分化较显著 利用的圈层分化较显著
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土地所处 空间位置(经纬度 经纬度)、 的空间位置 经纬度 、与其它自 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气候、 相互关系(气候 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气候、水 文条件)、土地的形态 大小、 形态(大小 文条件 、土地的形态 大小、地 地貌等)以及土地的 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 形、地貌等 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 构成(如土壤 岩石、植被等)等 如土壤、 构成 如土壤、岩石、植被等 等。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 区位的一般影响 劳动、 劳动、自然和资本是生产的三 要素
初级 生产要素
如土地、原材料、能源、 如土地、原材料、能源、 一般金融资本和普通劳动力等 包括现代化信息网络、 高级包括现代化信息网络、高科技人才以及高 等教育与科研院所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机构等
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 空间作为依托。 空间作为依托。土地作为经济活 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自 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 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自 身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所 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 身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所 决定。 决定。 土地自身的特征更多地表现在 自然特性。 其自然特性。
w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由于能源在各地的分布及蕴藏 条件不同,生产成本差异较大, 条件不同,生产成本差异较大, 因而带来了能源供应价格的地域 差异, 差异,也带来大耗能经济活动的 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 环保要求

地理科学 经济地理学第2章

地理科学 经济地理学第2章

三、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网络
概念——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 成的。网络是连接空间结构中点与线的载体, 网络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使连接起来的点和线 产生出单个点或线所不能完成的功能。正是 由于网络的存在,才可能产生区域经济发展 中的各种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
类型:
单一性网络:由单一性质的点与线所
二、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线
概念——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 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 类型——交通线(由铁路、公路、水 运、航空等组成),通讯线(由各种通讯 设施组成),能源供给线(由各种能源设 施所组成),给排水线(由各种水利设施 组成),城镇线(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线状 分布所形成的线)。
线的特点——根据组成要素的数量、 密度、质量及重要性等,线可以分成不同 的等级。同类但不同等级的线之间往往在 功能上是互补的,它们相互连接,相互补 充,共同完成某一种经济活动。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
产业:经济活动按某种共同特征的类别划分。 区域产业结构概念——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 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重要性——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 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在经济体制和企业效率 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发展的 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 性及变化。
组成,如交通网络、通讯网络、能源供给
网络等。
综合性网络:由不同性质的点与线组
成。
四、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域面
概念——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
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状态。 类型——农业空间分布所呈现的域面, 大片集中连续分布的工业空间形成的域面, 各种市场所形成的域面,城市经济辐射力 所形成的域面等等。
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
使用劳动力特别是大量廉价劳动力,如传

经济地理学第2章

经济地理学第2章

(一) 影响机制
1. 能源作为产业活动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提供能源供 给。大耗能产业的区位选择要求接近廉价能源供应地。 2.能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 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
•钢铁工业布局以资源型为主
煤铁双近型:鞍钢、包钢、唐钢
资源型
移煤就铁型:攀钢、武钢、马钢 移铁就煤型:太钢、水钢
具有改变区位选择成本或效率的可能性。
2.技术与知识的地理集中,成为经济活动地理集中
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2-2 思考题:
1.供应商园。★★
2.各生产要素投入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主要影响。
第三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区域环境因子:对发生在某特定区域内的经济活动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流通 活动 经 济 活 动 生产 活动
一、土地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生产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素
自然 投入
二、原材料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三、能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四、资本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五、劳动力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
消费 活动
的影响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二)影响机制 1.土地主要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产 生影响。土地的自然特性构成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但并不 决定土地利用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可能性更多地取决于土地 所处的经济区位。 2.土地参与经济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 (1)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如农业 (2)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经济区 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如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

世界经济地理学:第二章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经济地理格局I

世界经济地理学:第二章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经济地理格局I
•WTO已经被称之为“经济联合国”,其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 已占世界贸易额的90%以上,代表了当代世界贸易的发展趋 势。
•WTO有一套贸易规则、监督机制和仲裁机构,为贸易自由 化提供了制度和组织保障,因而大大推动了贸易全球化和 自由化的进程。
根据WTO近期统计,2008年中国外贸排名世界第三、出口第二、进口第三、顺差第一。
贸易方面的风险 民族工业有可能受 到冲击 金融风险 人才流失风险 规则风险
(五)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
机遇:
1、有利于利用外资,弥补建设资金不足; 2、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优化产业结构; 3、有利于借鉴先进管理经验改善经营方式; 4、有利于利用国外生产能源,缓解资源压力;
挑战:
1、增加了对国际社会的依赖性,独立性降低; 2、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增加,金融风险增大; 3、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发展的压力大大增加; 4、在环境和报酬的诱惑下,优秀人才易于流失; 5、经济发展透明度加大,经济安全受到考验。
它是随着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投资全球化而发展起来的。
金融活动全球化表现:
国际直接投资超过国际贸易 金融自由化 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 金融创新活动的不断涌现 欧元的启动
国际金融市场
国国



具国
际际



市际
信黄



场衍
贷金




市市




场场





欧元的流通
•金融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币种的国际化。 比如:美元、日元、欧元,将来兴许还有亚元、 人民币。
生产全球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福特制工业生产组织方式(1970年代以前)
原料种类及其配比、原料价格变动等显著影响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
o后福特制工业生产组织方式(1980年代以来)
原材料组织采购扩展到全球空间范围,形成其全球化供应采购-生产体系。
图1-4 世界制造业向中国东南沿海地带转移示意图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 能源分类
1.对经济活动持续性的影响 2.对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影响
(二)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 市场战略的重要性 (二) 价格竞争与经济区位 (三) 非价格竞争与经济区位
第三节 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主要是市场的需求结构特点对企业区位选择产生作用
发展条件 E
两者比较
C 选择基准
➢成本最小; ➢具体目标的风险及不 确定性;
D 假设前提
➢事先给定或假设固定产品、规模、价格、市场、劳动力、运费等; ➢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规模、价格、市场的性质。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
◆ 经济活动的空间有限性 ◆ 经济活动对有限空间的竞争 ◆ 经济活动进行空间移动的限制
➢一个生产地;单一部分(如 工厂部分)
➢多个生产地;多个价值链环 节(研究、加工、培训等)
区位目标 B
➢利润(或成本);缺乏或轻 视具体目标
➢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 追求“市场占有率”等具体 目标
区位主体 A
➢不重视资金、信息、地 域文化、决策机制、及企 业目的和组织结构; ➢重视非直接投入要素的 影响;
经济体制、管理体制、文化传统、各种法规与政策等
经济区域要素运动图示
能源 钢铁 零部件
以交通运输为
汽车
主的机械工业
铁路客车

输 拖拉机
化肥
入 农业机械
人才与劳动力
出 粮食及深加工 人才与劳动力
信息 技术 设备
农业及农产品 加工业
信息 资金 其他
轻工产品 资金
科技文教
长春市对外经济联系ECFra bibliotekU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德国莱茵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保

护与产业经济开发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 可进入性的概念和意义
(二) 地理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
1.概念 2.地理位置与地理可进入性 3.距离与地理可进入性
(三) 经济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
(四) 制度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
(五) 社会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
距离摩擦曲线图 (资料来源:Knox P L, Marston S A. Places and Regions in Global context:
Human Geography. New Jersey : Prentice-Hall,Inc,1998.34)
第二节 要素投入与经济活动区位
要素的内涵 “要素”是经济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术语,它是指在区域生 产过程中,有利于经济物品的生产或提高其使用价值或满 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所有的初始投入。
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市场竞争环境 (二)市场秩序和管理 (三)市场意识
第四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
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 影响
三、 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 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基本概念 (二)产业环境的构成要素 (三)产业环境特点与企业投资区位选择
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合作的可能 “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 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 产服务以及其他自然与人 文环境等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 政府作为消费者,政府购买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 市场
人对要素的认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 发生变化的,其内涵也逐渐扩大。
时代
要素内涵的扩展
学派或代表人物
资源要素
18世纪
重农学派,法国魁奈 土地
18世纪中后期~ 古典与新古典学派 二次大战前
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战后~70年代末 哈罗德~多马、新古典 劳动、资本、收入分配 学派、新剑桥学派
要素类型 自然资源要素集 经济资源要素集
智力资源要素集 政体资源要素集
经济地理学科的资源要素内涵 要素构成
狭义:自然资源 广义: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集合
(1)资本要素(交通、通讯、电力、水力等基础设施要素以 及设备、仪器、房地产等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等 (2)劳动力
科技、知识及其积累、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 以及各种思想、理论、计划、规划等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 资本的类型 流动资本(现金、有价证券等)和固定资本(厂房、
设备等)。
(二) 影响机制
地理惯性:固定资本吸引力 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
(三) 资本流动与经济区位 资本要素的流动性最大。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
机会的地区。故就局部地区而言,储蓄并不一定转化为投 资,投资也可以大大高于本地区的积累。
(三) 通达度 1.通达指数 2.分散指数
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
(一) 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 1.运费的构成 2.交通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3.运费的定价制度 4.运输距离与经济活动区位定价和均一定价
基于运费的经济活动区位与货物流动 (资料来源:胁田武光.立地论读本(II).东京:大明堂,1990)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ECNU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Economic Location Theory
区位理论是经济 地理学的核心基 础理论之一。
它主要解释人类 活动的空间分布、 空间选择及其组 合、空间过程。
经济活动的区位 研究形成经济区 位理论。 经济区位的价值 在于——它是经 济发展的空间基 础。
第三节 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 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 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 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 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三节 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和经济合理性
❖ 1.一次能源 自然界自身存在,可直接利用的能源。
❖ 2.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的能源。
(二) 影响机制
大量消耗能源的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需要接近廉价的电力供应地。 能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态度。 能源(尤其是电力)供给保证程度是制造业企业选择区位的主要标准之一。
●分类
经济类因子(成本因子和收入因子) 非经济类因子(决策者、政策法规、社会文化…)
●作用 ▪ 企业 ▪ 产业区(城市、区域)
劳动力
资本
土地 经济区位
能源
原材料
二、区位理论
(一)基本理解
1
经济活动的 空间选择;
2
经济活动的 空间过程及 其演化;
3
经济活动与 其他活动的 空间组合;
(二) 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
80年代初~中期 索洛、丹尼森、舒尔 消费、储蓄、资本、劳动、知识进展、

经济规模、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
80年代中期后 90年代以来
制度学派、库兹涅茨 等发展经济学家
制度、创新 社会化、心理化、决策化
经济地理学的理解:要素并不是单纯指某一种或几种要素,也不单纯指使用于生 产中(具体经济运行中)的投入,而是指影响区域成长的所有投入,包括生产上、生 活上甚至精神上的能促进区域成长与发展的所有要素“集合”。这个集合不仅仅包括 物质性的,也包括能量、信息等各种要素。
1.劳动力的空 间上分布不均及 其空间移动性
2.劳动力成本 与劳动力密集型 产业的区位选择
劳动力的空 间移动也对经济 活动的区位选择 及其变化产生重 要的影响。
第三节 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市场的重要性:
ᢲ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和价值实现的场所。 ᢲ经济活动按照市场需求开展而配置各种资源。 ᢲ经济活动需要平等竞争、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 ᢲ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也要借助市场来实现。
Location :位置、布局、场所、分布… 2. 内涵
自然的区位;物质的区位;社会的区位… “单一”因素区位--“综合”功能区位
“点”区位--“关系”区位 “静态”区位-- “动态”区位
一、区位和区位因子
❖ (二)区位因子 ●概念
Locational factors/forces ——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图 广东东莞的港台电子企业的区位分布
(来源:Chun Yang.Divergent Hybrid Capitalisms in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ese Electronics Cluster in Dongguan.Economic Geography;2007: 395-398.
(一) 概念
1.交通网 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2.交通网的特性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一般情况下,密度
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
交通网络分析图
(资料来源:谷内达.交通和地域 [M].最近的地理学.东京:大明堂,1985)
交通网络演化模型
(资料来源: Lowe J, Pederson E . Human Geography: An Integrated Approach.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1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