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 病理学

合集下载

动物消化系统病理—胃炎(动物病理学课件)

动物消化系统病理—胃炎(动物病理学课件)

急性卡他性胃炎
出血性胃炎
出血性胃炎以胃黏膜弥漫性或斑块状、点状出血为特征 。
原因:
1.剧烈呕吐;
2.强烈的机械性刺激;
3 . 毒物中毒 : 灭鼠药、重金属(砷)、农药中毒,霉败饲 料的刺激;
4 . 某些传染病 : 鸡新城疫、鸡法氏囊病、禽流感、猪瘟 、犬瘟热、犬细小病毒性肠炎、兔巴氏杆菌病、兔瘟、败血 性猪丹毒、绵羊真胃内的捻转胃虫。
出血性胃炎
病理变化 : 胃黏膜失去光泽,肿胀,呈弥漫性、斑块状 或点状出血,黏膜表面或胃内容物含有游离的血液。时间稍 久,血液渐呈棕黑色,与粘液混在一起,成为一种淡棕色的 粘稠物,附着在胃黏膜表面。
纤维素性-坏死性胃炎
纤维素性-坏死性胃炎是以胃黏膜糜烂坏死甚至形成溃 疡,并在黏膜表面覆盖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为特征。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以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结缔组织显著增生 为特征的炎症。慢性胃炎病情缓和、病程较长。慢性胃炎常 常是由急性胃炎转化而来。根据病变的不同,可分为慢性萎 缩性胃炎和慢性肥厚性胃炎。
病因 : 多由急性胃炎发展转变而来,少数由寄生虫(猪 蛔虫,马胃蝇的幼虫,牛、羊真胃捻转血矛线虫)寄生所致。
原因: 1.强烈的致病刺激物:误咽腐蚀性药物; 2.应激:猪应激性溃疡(合群打斗、运输等); 3.寄生虫:牛、羊真胃内奥斯特线虫寄生; 4 。 传染病 : 猪瘟、鸡新城疫、畜禽沙门氏菌病、坏死 杆菌及化脓性细菌感染等
纤维素性-坏死性胃炎
病理变化 : 胃黏膜表面被覆一层灰白色、灰黄色纤维素 性薄膜。浮膜性炎,假膜易剥离,剥离后,黏膜显示充血、 肿胀、出血、光滑无缺损或呈轻度糜烂;固膜性炎,纤维素 膜与组织结合牢固,不易剥离,强行剥离后黏膜则见溃疡形 成。若继发感染了化脓性细菌(如化脓棒状杆菌、化脓性链球 菌、绿脓杆菌等),则转为化脓性胃炎,黏膜表面覆盖大量的 黄白色的脓性分泌物。

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

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

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它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反应或胃酸分泌异常等原因引起。

对于患有胃病的患者,病理学报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它可以通过观察组织病理变化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一般而言,萎缩性胃炎的病理报告主要包含胃壁的炎症程度、异型增生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方面的信息。

在观察胃壁炎症程度时,病理学家会通过显微镜下的组织切片来评估炎症的程度和范围。

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特征包括胃腺的腺体结构异常、腺体缺失、黏膜腺体的萎缩和炎性细胞浸润等。

通过这些观察,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胃黏膜受损情况,并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

与胃壁炎症程度相关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炎症细胞的类型和数量。

病理学家会仔细观察组织切片中的白细胞浸润情况,并鉴定不同类型的炎症细胞。

炎症细胞的数量和类型可以反映炎症的活跃程度,例如,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通常表明炎症比较严重。

这些观察结果对于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测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在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中,异型增生也是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

异型增生指的是腺体细胞形态的改变,这可能是由于长期慢性炎症引起。

异型增生的特征包括腺体形态的不规则性、腺体大小的变化以及核形态的异常。

异型增生的出现通常会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因此,早期发现和处理异型增生非常重要。

除了上述指标之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中需要关注的内容。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黏膜炎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理学家会通过特殊染色技术来观察切片中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医生可以根据感染的程度和炎症的严重程度来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例如抗生素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在病理报告中,医生还可能会观察到其他一些与萎缩性胃炎相关的病理变化,例如胃黏膜异型增生、胃溃疡和胃肠道间质瘤等。

这些病理变化与萎缩性胃炎的发展密切相关,对于确定疾病类型和预测预后也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萎缩性胃炎的病理报告是诊断和治疗该病的关键步骤之一。

胃炎病理报告

胃炎病理报告

胃炎病理报告【胃炎病理报告】格式样例
报告名称:胃炎病理报告
报告编号:20210101
检测单位:XXX医院病理科
受检单位:XXX先生/女士
检测时间:2021年1月1日
检测结果:
组织学类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病灶程度:轻度
组织学评分:0
病理学描述:
胃窦粘膜见炎症细胞浸润,纤毛及表层上皮完好。

局部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未见明显癌变及肿瘤细胞浸润。

诊断意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备注:
以上听诊者亲眼所见、亲手操作、亲自报告,非复印件或扫描件,证明不涉及泄密内容。

签字:
报告人名:XXX
职称:主治医师
联系方式:XXX
报告审核人:
审核人名:XXX
职称:主任医师
联系方式:XXX
报告填写说明:
1.报告编号依据医院病理科代码和时间年月日组成。

2.检测时间填写格式以年月日形式。

3.病理学描述中要详细说明组织学类型、病灶程度、组织学评分和相关病理学特征。

4.诊断意见是依据病理学结果进行诊断的医生的专业意见。

5.报告人必须签名并填写联系方式。

6.审核人必须审核并签名。

7.报告中必须注明报告人签字并注明联系方式,以便用户能够查询到报告人相关信息。

8.最后附加病理检测的相关数据、仪器、人员等情况和备注。

9.此报告仅供临床医生参考,不能替代临床诊断。

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与组织学特点

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与组织学特点

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与组织学特点一、胃炎胃炎是指胃粘膜的炎症,常见类型有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急性胃炎主要由病毒、细菌感染、食物中毒或其他药物等引起,慢性胃炎则多由长期的胃粘膜刺激和损伤导致。

在病理学上,急性胃炎的特点是胃粘膜上皮细胞的脱落、淋巴细胞浸润和炎性渗出物的聚集。

慢性胃炎则表现为胃粘膜的炎性细胞浸润、腺体萎缩和纤维化。

二、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或十二指肠黏膜上发生的溃疡,主要由胃酸和蛋白酶的作用引起。

常见的消化性溃疡有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病理学上,消化性溃疡表现为黏膜溃疡、炎症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

溃疡底部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边缘呈现出结缔组织增生和纤维化,周围组织也可能出现瘢痕形成。

三、胃肠道息肉胃肠道息肉是指发生在胃或肠道黏膜上的良性肿瘤。

根据形态学特点,可分为息肉状腺瘤、乳头状腺瘤和腺瘤样息肉等。

病理学上,胃肠道息肉常由腺体上皮细胞的增生和肠腺体的扩张形成。

腺体的不正常增生导致息肉的形成,大小和形态多样,有的息肉表面光滑,有的则有不规则凹陷。

四、胃癌胃癌是指发生在胃黏膜或胃壁的恶性肿瘤。

其发病原因与慢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饮食习惯、吸烟等因素有关。

病理学上,胃癌可分为腺癌、黏液癌、神经内分泌癌等多种类型。

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胃壁的黏膜下层和浆膜层是常见的转移途径。

肿瘤细胞可形成小腺体结构,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和浸润性生长。

五、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类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

其病因复杂,既与遗传因素有关,也与免疫反应和环境因素有关。

病理学上,克罗恩病的特点是肠壁纵向溃疡、肉芽肿形成和淋巴细胞浸润。

溃疡性结肠炎则表现为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坏死和脱落,肠壁黏膜下层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

总结: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与组织学特点各有不同,从急性胃炎到胃癌,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特有的组织学表现。

对于医生来说,通过病理学的观察可以帮助他们明确诊断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对于病患来说,了解疾病的病理特点可以增强其对疾病的认识,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PPT课件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PPT课件
反应性(返流性)胃炎
20
临床病理联系 消化不良 上腹部不适
21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22
主要见于胃和十二指肠 又名胃、十二指肠溃疡
常见病、多发病 (10%人口) 80%以上为40岁以下青壮年
23
特点
反复发作呈慢性经过
有规律的上腹部疼痛
十二指肠溃疡 — 70%
胃溃疡
— 25%
复合性溃疡 — 5%
24
尿素酶、磷酸酯酶、蛋白酶 、 白三烯(趋化因子)
17
自身抗体(-) 泌酸功能下降较轻 肠上皮化生较常见 癌变率高(国外10%)
胃癌标本50%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
18
C 型胃炎 不良刺激:
过于刺激的食物 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 胆汁返流 吸烟等
19
其它分类法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炎
自身免疫性慢性胃炎
68
预后 轻度者大部分可痊愈 或维持稳定状态 中度以上者约20%发展为肝硬化
69
重型肝炎
发病率 1%左右 主要由乙肝病毒引起 肝细胞坏死面积大 肝功能受损严重、死亡率极高
11
正常胃黏 膜结构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 atrophic gastritis
13
胃肠上皮化生
纹状缘 杯状细胞 Paneth细胞
14
分类与病因 A型胃炎
与自身内免疫有关 胃体多见
15
胃酸↓、内因子↓— VB12 吸收障碍 RBC细胞膜合成障碍 — 恶性贫血
16
B 型胃炎 感染:幽门螺杆菌 ( H. pylori )
40
幽门梗阻 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 炎症水肿、瘢痕收缩 幽门变形、狭窄
41
癌变
胃溃疡 1%左右(中老年人) 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癌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分析

生与化生 , 炎症 细胞 的浸 润和淋 巴小结形成 , 膜肌层增 生等 。血 清学检测显示血清 胃蛋 白酶原( G 黏 P )一I 胃泌素 一1 及 7
( G一1 ) 明显低 于 C A 7均 N C患者 ,2 3 7 . %的 C G患者 中 H A p阳性伴血 清 胃蛋 白酶原 P G—I G—I /P I比值 ( G 明显降 P R)
cii nfs t n , a ooi etrs e o a nig dHecbce y r H ) i et ni AG Reut T ema l ia l c mai t i s pt l c f ue ,sml l f dn sa l oatrpl i( p n c o C . sl na l eao h ga a l  ̄c i n i o f i n s h i cncl n i
( AG)i re poetedan scacrc. to s R t set es d fh aao 5C G pt nsw scnu t nlz e C nodr oi rv i ot cuay Me d er pcv t yo edt f A a et a o dce t a a et t m h g i h o i u t 6 i do y h
临床病理 学特 点 血清 学检测
An ls f h l cp too ia fau e f h o i ar p i atis QA H i u Z A hn Z OUA 一 ayi o teci o a lgcl etrso rnc to hcg s t . IO a —g o , H NGC a g , H s l u h c ri i 血 , t 1 .D — ea.1 B p r n P to g , p r n o G soneo g , inhtPol" o i l La suJa s 2 40, hn ; .Dp r n o ahl- at t ahl y 3Deat t ate rl y La st e e H s t , inh i in u2 3 0 C ia 2 eat t fP too e f m o o e m f rt o i p s pa g e m g , fia dH aa it e l" o i l Naj gMei l nvrt, u i Jagu2 3 0 ,C i . Y A l t u UnFr o e s t , ni d a i sy H al ins 2 0 1 h n ie sP p s p a H n c U ei m a

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评估如何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评估如何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评估如何判断治疗是否有效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特点是慢性胃炎症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治疗过程中,评估治疗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治疗效果才能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估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呢?治疗慢性胃炎的常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饮食调理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估方法,可以帮助判断慢性胃炎治疗是否有效。

一、临床症状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询问患者的不适症状,如胃痛、胃酸倒流、恶心等,并观察其症状的变化情况,可以初步评估治疗效果。

如果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或症状完全消失,可以认为治疗有效。

二、病理学评估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

通过胃镜检查观察炎症的程度和范围,以及粘膜上的糜烂、溃疡等病理改变,可以初步判断治疗的效果。

如果炎症减轻、粘膜修复,说明治疗有效。

三、功能性评估功能性评估主要是通过检测胃功能指标来判断治疗效果。

临床常用的功能性评估指标包括胃酸分泌功能、胃动力指标等。

通过检测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是否达到治疗效果。

例如,胃酸分泌功能的指标可以通过胃酸分泌试验来评估,如果胃酸分泌功能有所改善,可以认为治疗有效。

四、影像学评估影像学评估是通过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如CT、MRI等,观察胃部的形态、器质性病变等,来判断治疗效果的手段之一。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影像学结果,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

如果病变减轻、瘢痕形成等情况,可以认为治疗有效。

五、生化指标评估生化指标评估是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来判断治疗效果的方法。

常用的生化指标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胃黏蛋白、胃泌素等。

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胃黏膜的损伤程度和修复情况,从而评估治疗效果。

在评估治疗效果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多种评估方法的结果,而不是单一依据某一项指标。

不同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来确定治疗效果。

胃部病理知识点总结

胃部病理知识点总结

胃部病理知识点总结胃是我们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

然而,胃部疾病的发生却非常常见,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胃部病理是研究胃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对于了解和治疗胃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系统地总结并介绍胃部病理知识点,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胃部基本解剖结构为了更好地理解胃部的病理变化,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胃部的基本解剖结构。

胃是位于腹腔中的一个扁平囊状器官,其主要分为贲门、小弯、大弯、幽门和胃底等部分。

胃壁主要由黏膜层、粘膜层、肌层和浆膜层等组成。

胃黏膜是胃部最内层的一层,其表面有许多小褶皱和胃腺,起到分泌胃酸和消化酶的作用。

了解胃部的基本解剖结构对于理解其病理变化非常重要。

二、胃部的常见病理疾病1. 胃溃疡胃溃疡是胃黏膜或肠黏膜破损所致的溃疡性疾病,常见症状为上腹疼痛、恶心、呕血和黑便等。

胃溃疡主要由于胃黏膜受到各种不良刺激而引起,如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感染菌等。

在病理学上,胃溃疡的主要表现是黏膜层的损伤和肆痂的形成。

在实际临床治疗中,胃溃疡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和调整饮食结构来控制疾病的发展。

2. 胃癌胃癌是由于胃部黏膜发生恶性肿瘤的一种恶性疾病,是胃部最严重的病理疾病之一。

胃癌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主要与遗传、饮食结构、病原体感染和生活方式等有关。

在病理学上,胃癌主要表现为恶性肿瘤细胞在胃黏膜中不受控制地增殖和扩散。

胃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多种手段。

3. 胃肠胀气胃肠胀气是胃肠道内积气引起的一种病理疾病,主要症状为腹胀、腹痛、嗳气、便秘等。

胃肠胀气的发生与饮食结构、情绪、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在病理学上,胃肠胀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内气体潴留过多,引起腹部不适。

预防胃肠胀气主要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减少焦虑等方式进行。

4. 胃炎胃炎是由于胃黏膜受到各种刺激而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常见症状为腹痛、恶心、呕吐、不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晚期癌 ⑴ 外生型
⑵ 溃疡型
二、肉眼类型
外生型
⑶ 浸润、缩窄型 溃疡型
⑷ 胶样型
浸润型
⑴ 外生型:息肉型或蕈伞型
蕈 伞 型 胃 癌
⑴ 外生型:息肉型或蕈伞型














⑵ 溃疡型
原因:部分癌组织坏死脱落形成 特点:大,边缘隆起呈火山口状
溃 疡 型 胃 癌
良、恶性溃疡的肉眼形态鉴别(6点)
皱襞
十二指肠溃疡 球部 1个
圆、椭圆 < 1cm 整齐 表浅 平坦 同左
胃底部
胃体部
胃大弯
食管
胃小弯



胃溃疡多位于小弯侧,愈近幽门愈多见, 尤其见于 胃窦部,为什么?
胃溃疡的观察要点(8点)
部位 数目 形态 直径 边缘 深度 底部 周围粘膜皱襞
胃溃疡的观察要点(8点)
部位 数目 形态 直径 边缘 深度 底部 周围粘膜
➢ 小肠型 氧乙酰化唾液酸 阴性 ➢ 大肠型 氧乙酰化唾液酸 阳性
与肠型胃癌有关



C







C
杯状C→肠上皮化生 纹状缘的吸收上皮C或潘氏C →完全化生
完全化生
杯 状 C
吸 收 上 皮 C
潘 氏 C
镜下 ⑴ 粘膜萎缩:固有腺体减少 ⑵ 肠上皮化生(杯状C) ⑶ 粘膜全层大量淋巴C和浆C
胃粘膜活检(镜下) ➢ 炎症程度(轻、中、重度) ➢ 炎症活动度(中性粒细胞) ➢ 萎缩、化生、不典型增生(轻、中、重度)
分类
慢性浅表性(非萎缩性、单纯性)胃炎
➢ 最常见,胃镜检出率为20%~40%
慢性萎缩性胃炎
癌前疾病
➢ 约占慢性胃炎的10%~30%
其他:慢性肥厚性胃炎、疣状胃炎和肉芽肿性胃炎
分支较多而弯曲的管状粘液腺
幽门腺
慢性胃炎 Chronic gastritis
概念:胃粘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 发病:常见病,50岁+者高达50%+ 病因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长期慢性刺激 十二指肠液返流 自身免疫性损伤
临床:上腹部不适(剑突下),腹胀 诊断
胃镜(肉眼) ➢ 病变部位、范围;粘膜有无充血、水肿、出血、 糜烂;粘膜皱襞肥大、萎缩变薄等
镜下 溃疡底从内至外分四层
并发症
消化管癌
概述
肉眼类型
组织学类型
病因
扩散途径
自学
临床病理联系
一、概述
食管癌
胃癌
大肠癌
发病率
第5位
第2位 第4位
好发部位 中段(50%) 胃窦部 直肠 (50%)
下段(30%)
乙状结肠(20%)
上段(20%)
组织学类型 鳞癌为主 腺癌为主 腺癌为主
2004~2008年我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位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授课内容
胃组织学结构 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病 消化管癌
胃壁的组织学结构
粘膜上皮 粘膜层 固 有 层
粘膜肌层
粘膜下层
肌层
胃底腺:胃底和胃体部的固有层腺体
主C: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C: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颈粘液C 内分泌C
主细胞 壁细胞
幽门腺(胃窦部固有层腺体)


粘膜皱襞
胃 溃 疡
瘢痕组织
哪些肉眼特点支持 溃疡形成与胃液的 自我消化作用有关?
镜下
溃疡形成呈慢性经过
1. 溃疡底
镜下
⑴ 由内至外(粘膜→外膜)可分为四层
最表层: 渗出层 坏死层
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 坏死组织
肉芽组织层 新鲜肉芽组织 最下层: 瘢痕组织层 陈旧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的作用?瘢痕组织层在最下层?
溃疡型胃癌
表面:火山口状
切面:浸润性生长
⑶ 浸润、缩窄型
浸 润 型 胃 癌
⑶ 浸润、缩窄型













革 囊 胃
⑷ 胶样型
外观:半透明胶冻状 镜下:粘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
三、组织学类型
⑴ 腺癌 ⑵ 未分化癌
癌细胞排列成腺样结构 癌巢不明显,排列成条索状
⑶ 鳞癌
食管癌多见
⑷ 粘液癌或印戒细胞癌 粘液湖 印戒细胞
良性溃疡(胃溃疡) 恶性溃疡(溃疡型胃癌)
外形 大小 深度 边缘 底部 周围
粘膜
圆或椭圆 直径<2cm 较深 整齐,不隆起 较平坦 皱襞向溃疡集中
皿状或火山口状 直径>2cm 较浅 不整齐,隆起 凹凸不平,出血、坏死 皱襞中断, 结节状肥大
鉴别点(6点) 外形 大小 深度 边缘 底部 周围粘膜皱襞
浸润,淋巴滤泡 ⑷ 粘膜内纤维组织增生
2. 分类
发病是否与自身免疫有关以及是否伴有恶性贫血
A型
B型
发病 部位 恶性贫血 癌变
自身免疫 体、底
有 无
直接损伤(HP感染) 窦 无 有(0.5 % ~1%)
恶性贫血:壁C↓→内因子↓→VitB12↓→贫血
慢性萎缩性胃炎小结
病变特征 粘膜固有腺体萎缩(固有腺减少) 肠上皮化生 ➢大肠型不完全化生与肠型胃癌有关
皱襞
十二指肠溃疡的观察要点(8点)
部位 数目 形态 直径 边缘 深度 底部 周围粘膜皱襞
胃 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溃疡的观察要点(8点)
部位 数目 形态 直径 边缘 深度 底部 周围粘膜皱襞
胃 镜
Gastrointestinal Tract
X
线


溃疡



龛影


正常胃粘膜 无杯状细胞
正常肠粘膜 杯状细胞
肠上皮化生 多见于胃窦
胃粘膜的上皮被肠型腺上皮替代的现象 (胃粘膜上皮和固有腺出现杯状细胞)
正常胃窦粘膜 杯状C----肠上皮化生标志
肠上皮化生
伴随上皮细胞增生,若异常增生,则可能癌变 分类
完全化生 杯状细胞和吸收上皮细胞,潘氏细胞 不完全化生 只有杯状细胞
⑸ 腺鳞癌
腺癌 + 鳞癌
印 戒 细 胞
粘液腺癌中,癌细胞内出现大量粘液将细 胞核挤压于一侧形如戒指(印戒细胞)
自学内容
扩散途径 1. 直接蔓延 2. 淋巴道转移 3. 血道转移 4. 种植性转移
临床病理联系 病因
消化性溃疡病 Peptic Ulcer Disease (慢性消化性溃疡病)
消化性溃疡病 胃或十二指肠粘膜形成
慢性溃疡(粘膜缺损深 度超过粘膜肌)为特征 溃疡形成与胃液的自我 消化作用有关
粘膜层
溃疡型胃癌 溃疡形成 —癌组织坏死脱落
溃疡型胃癌
消化性溃疡病
溃疡是一种肉眼形态 恶性溃疡(溃疡型胃癌) — 坏死脱落 良性溃疡(消化性溃疡病) — 胃液的自我消化
三、消化性溃疡病的结局与并发症
1. 愈合 2. 出血 3. 穿孔 4. 幽门狭窄和梗阻 5. 癌变
1. 愈合
肉芽组织填充,周围粘膜上皮增生覆盖
2. 出血 最常见 10%~35%
原因:破坏溃疡底毛细血管/大血管 表现
少量出血--大便潜血 大量出血--呕咖啡色液体和解柏油样大便
3.穿孔 5%
明确和拟需解决的问题
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 疾病名称 病变特点:溃疡形成
形态学上如何判断消化性溃疡病中的溃疡形成是与 胃液的自我消化作用有关,且呈慢性经过
肉眼上如何区分良、恶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病 概述 病变 结局与并发症 发病机制
一、概述
消化性溃疡病
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 复合性溃疡 临床
十二指肠溃疡易发生 (壁薄)
前壁多见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上腹剧痛→全腹痛伴 腹膜刺激征
后壁溃疡穿透较慢 →局限性腹膜炎
4. 幽门狭窄和梗阻
3%
主要由瘢痕收缩引起;少数由急性炎症
正常幽门
幽门狭窄
5. 癌变 ≤1%
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癌变 溃疡边缘上皮和腺体发生
四、病因与发病机理
胃液自我消化作用:胃液中的胃酸和胃蛋白 酶消化自身组织,是溃疡形成的直接原因
损伤性因素
胃酸)感染 非甾体抗炎药 烟、酒 高胃酸分泌 十二指肠液返流
胃粘膜
溃疡形成
防御屏障
表面粘液层+HCO3上皮再生能力 健全的血循环 前列腺素合成
防御屏障受损
缺血 休克 胃排空延迟
➢神经内分泌失调 ➢ 遗传因素
家族高发趋势 O型血
消化性溃疡病小结
肉眼 部位、数目、形状、大 小、边缘、深度、底部、 周围粘膜皱襞
位于瘢痕底部,炎症刺激 表现
中、小A壁增厚、腔窄 血栓形成 对机体影响 利 防止血管出血 弊 局循障碍→溃疡不愈
2. 溃疡边缘:粘膜肌层与肌层粘连愈着 3. 其它: 溃疡底神经节C、神经纤维变性和断裂、
小球状增生
粘 膜 肌

正常

镜下诊断思路 胃粘膜缺损
➢深度超过粘膜肌 ➢ 溃疡底无腺体 先确定坏死层(呈红染带状) ➢上方:渗出层 ➢下方:肉芽组织层 最下层为癍痕组织层
70% 25%
5%
常见病,全球10% 占国内胃镜检查人群的10.3%~32.6%
20~50岁多见,男∶女=2~5∶1 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等
大体(8点)
二、病变
胃溃疡
部位
小弯侧 窦部
数目
1个
形态
圆、椭圆
直径
< 2cm
边缘
整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