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样本

合集下载

颈椎病诊疗方案中

颈椎病诊疗方案中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颈椎病的诊疗规范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近几年来,颈椎病的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向。

一、诊断本病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症候分类1、中医症候分类1.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1.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2、病理分型2.1、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2.2、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2.3、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人椎管。

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颈椎病中医病历模板

颈椎病中医病历模板

颈椎病中医病历模板
患者姓名,李XX 性别,女年龄,58岁职业,教师住址,XX市XX区XX 路XX号联系电话,XXXXXXXXXXX。

主诉,颈部疼痛、僵硬,头晕目眩,手指麻木,活动受限。

现病史,患者自述颈部疼痛、僵硬已有5年时间,近期加重,伴有头晕目眩,手指麻木,活动受限,就诊于我院门诊。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年,长期口服降压药物控制,否认其他疾病史。

个人史,无特殊。

家族史,否认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楚,精神状态良好,营养中等,体温36.5℃,血压
140/90mmHg,心率80次/分。

颈椎生理曲度减少,颈部肌肉紧张,叩击颈椎棘突有明显疼痛,颈椎生理活动受限,双上肢肌力正常,双下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颈椎正侧位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减少,C4~C7椎间盘水肿,C5/C6椎间盘突出,颈椎生理活动受限。

中医辨证,辨证为风寒湿痹阻络,气血不畅。

中医诊断,颈椎病。

治疗原则,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治疗方案,针刺配合中药熏洗。

处方,逍遥散加减。

医嘱,1.避免颈部受凉,保持颈部温暖。

2.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3.避免剧烈运动,避免颈部受伤。

4.遵医嘱用药,定期复诊。

随访,患者颈部疼痛、僵硬明显缓解,头晕目眩、手指麻木症状减轻,活动明显改善。

注意事项,患者需定期复诊,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受凉。

颈椎病病历模板

颈椎病病历模板

首次病程记录20XX.11.07 10:39一、病例特点:1、患者XXX,女,XX岁。

2、因"颈肩背胀痛6年,加重伴头晕1周"入院。

3、患者诉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肩部及背部疼痛,右侧为甚,活动轻微受限,未行任何康复及相关对症治疗。

近1周感上述症状加重,并偶感头晕及双手麻木,活动明显受限,未行任何处理,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症状,今来我院治疗。

门诊以:"颈椎病"收人院。

病程中,患者饮食、二便尚可,睡眠佳,体力、体重无明显变化。

4、既往史: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家族遗传史,否认输血史,否认乙肝、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疫区居住史。

5、查体:T:36.7℃、P:68次/分BP:132/80mmHg R:20次/分。

神清、精神一般,查体合作。

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头颅外形正常。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双侧额纹、鼻唇沟基本对称,嘴唇无紫绀,伸舌居中,咽无充血。

颈软,气管居中。

胸廓外形正常,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HR:68次/分,律齐,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

腹部平坦,全腹部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 征(-),肝区叩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未闻及气过水声及血管杂音。

双下肢臂丛牵拉试验左(-)右(+),椎动脉扭转试验(+),位置眩晕试验(-),霍夫曼试验(-),腱反射未见异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6、门诊资料:无。

二、拟诊讨论:初步诊断:颈椎病(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诊断依据: 1、患者XXX,女,XX岁。

2、因"颈肩背胀痛6年,加重伴头晕1周"入院。

3、患者诉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肩部及背部疼痛,右侧为甚,活动轻微受限,未行任何康复及相关对症治疗。

近1周感上述症状加重,并偶感头晕及双手麻木,活动明显受限,未行任何处理,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症状。

4、既往史: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家族遗传史,否认输血史,否认乙肝、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疫区居住史。

骨伤科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骨伤科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颈椎病颈椎病或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

虽然颈椎的先天性畸形也可发生颈椎病,但绝大多数颈椎病人系进入中老年后,肝肾亏虚,筋骨退变,导致骨质增生、韧带肥厚等而引起相应的症状。

在外因方面,颈部扭伤、慢性劳损、风寒痹着,均可引发和加重颈椎病的症状。

【诊断】颈椎病的分型很多,目前比较常用的分型有:落枕型(或称颈型)、痹证型(或称神经根型)、痿证型(或称脊髓型)、眩晕型(或称椎动脉型)、五官型(或称交感神经型)等。

1.落枕型颈椎病颈背疼痛反复发作,发则颈项酸痛不适,延及上背部,重者俯仰旋转欠利,状如落枕。

初则发作3〜5天后缓解,很快又复发,渐发展至长期颈背酸痛而无明显的缓解期。

凡中年以后常发落枕,颈椎X片有骨质增生、生理弧度变直、韧带钙化等改变者,可明确诊断。

2 .痹证型颈椎病以一侧上肢疼痛、麻木为多见。

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化,关节囊松弛,椎间孔变窄,均可影响颈神经根而产生症状。

根据主诉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作疼痛、麻木和萎缩三个亚型。

疼痛型:发病较急,肩臂疼痛较重,肌力和肌张力可略有减弱,多数为一侧发病,颈部酸痛,患者头部可微向患侧偏,以减轻症状。

夜间症状加重时可影响睡眠,睡眠时常选择较合适的卧位,或患侧在上的侧卧,或加高枕头的仰卧等,以求减轻症状。

麻木型:最多见,发病较慢,麻木以手指为主,或1〜2个手指麻,或5个手指均麻,少数两手均麻,或有上臂、前臂麻木不仁,致触觉迟钝,痛温觉减退。

唾眠时亦可因颈部姿势、肩臂所处位置不同而使症状加重或减轻。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颈椎纵叩试验可呈阳性。

萎缩型:很少见。

患侧上肢疼痛麻木均不严重,但患侧上肢肌力减弱,日久则大、小鱼际等肌肉萎缩,重则影响体力劳动。

3 .痿证型颈椎病起病很慢,先为双下肢麻木乏力,以致肢体沉重,肢冷难温,步履不灵,喜用拐杖助行,通过治疗休息,可以缓解,形成时好时坏、逐步加重的过程,渐致步态不稳、跛行。

后期可出现二便失控,难于行走,双上肢肌力减弱,形成瘫痪重症,幸较少见。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37946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37946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颈椎病(ICD-10编码:M47.221+G55.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T001.9-94),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青、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二)、证候诊断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1.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4年一、病名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ICD-10编码:G54.25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麻木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二)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1)肩痹: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2)落枕: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2、西医鉴别诊断:(1)肩周炎:肩周炎俗称凝肩,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慢性损伤性炎症。

因关节外粘连,临床以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特征。

颈椎病可引发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而使肩部肌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

有自然病程,一般在1 年左右可自愈,但若不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即使自愈也将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12名名医治疗颈椎病验方

12名名医治疗颈椎病验方

12名名医治疗颈椎病验方颈椎病在现在社会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了,对于颈椎病,我个人一般选择针灸推拿配合中药整体治疗,临床疗效目前比较满意。

今日我分享一下前辈名医们的临床经验,和大家共同学习一下,我一直认为自己的认知只是片面的见解,前辈的经验要时刻参悟、研究、学习、借鉴,融合各家经验才能更好的治愈疾病。

一、湖北省麻城市已故名老中医赵淑炳治疗颈椎病的验方1. 经验方一:“项痹康复汤”治颈椎病组方:威灵仙15克,羌活15克,当归15克,白芍20克,熟地15克,川芎15克,葛根15克,伸筋草20克,黄芪30克,片姜黄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党参10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连服10剂为1疗程。

煎取第3次药汁,用纱布或毛巾浸泡后热敷颈部,每天2—3次。

疗效:此方为湖北省麻城市已故名老中医赵淑炳治疗颈椎病的验方,笔者屡用效果明显,一般服药1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

2. 经验方二:“肩痹康复汤”治肩周炎处方:羌活15克,鸡血藤30克,黄芪2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姜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丹参15克,制川乌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甘草6克。

服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600毫升,分3次温服,连服10剂为1疗程。

另煎取第3次药汁,用毛巾浸泡后热敷按摩患处。

每天2~3次。

说明:此方为湖北省麻城市已故名老中医赵淑炳治疗肩周炎的经验方,笔者屡用效果良好。

如果配以患处按摩或红外线电疗,也可在患处封闭治疗效果更好,一般用药1个疗程即显效。

二、浙江名医史晓林治疗颈椎病验方——颈脉通组方:葛根25克,当归15克,川芎30克,黄芪35克,蜈蚣3条,天麻9克,地龙15克,白芍15克,钩藤20克,五灵脂15克,泽兰15克,丹参20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口服,7天为1个疗程,一般服用5—6个疗程。

加减:兼手指麻木者加羌活10克,地龙12克,鸡血藤20克,首乌藤20克;兼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9克,竹茹15克,天南星6克,炒白术15克,生姜6克;痛甚者重用葛根35克,秦艽15克;肝肾亏损者加续断15克,炒杜仲15克;风寒痹阻型重用防风15克,独活15克,荆芥15克,羌活15克;血瘀重者加水蛭3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根型颈椎病(项痹病)中西医结合诊断常规颈椎病从词义看应是泛指颈段脊柱病变后所体现临床症状和体征。

当前国际上较一致看法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体现相应症状和体征。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体现(一)、症状颈椎病中神经根型发病率最高(50%-60%)。

是由于颈椎间盘侧后方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剌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

临床上开始多为颈肩痛,短期内加重,并向上肢放射。

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

同步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

当头部或上肢姿势不当或突然牵撞患肢即可发生激烈闪电样锐痛。

(二)、体征可见患侧颈部肌痉挛,且肩部上耸。

患肢上举、外展和后伸有不同限度受限。

上肢牵拉实验阳性,压头实验阳性:患者端坐,头后仰并偏向患侧,术者用手掌在其头顶加压,浮现颈痛并向患手放射。

(三)、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先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及椎间孔狭窄等退行性变化征象。

CT或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及脊神经受压状况。

二、诊断原则参照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项座谈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原则:具备根性分布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实验或/和臂丛牵拉实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体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疼痛。

三、中医辨证分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用证型:1.寒湿痹阻型:辨证要点:头颈肩背疼痛,畏寒喜热,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痰瘀阻络型:辨证要点: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头重眩晕。

舌黯或有瘀斑,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

3.气血局限性型:辨证要点:头项酸痛,肩臂麻木不仁,自汗,心悸气短,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4.肝肾亏虚型:辨证要点:颈肩不适,头胀痛,眩晕耳鸣,腰膝酸软。

舌淡或有齿痕,或舌干红少苔,脉弦细。

四、治疗1、普通治疗:(1)健康教诲:使患者理解本病发病机理、治疗原则、防止办法、锻炼办法,以及各种治疗办法机理等;(2)变化生活与工作中不良姿势及体位,急性发病时卧硬板床休息。

2、牵引疗法:用颏枕吊带坐位牵引,头前倾15度,重量2-6Kg,每日1次,每次25-30分钟,15次为一种疗程;也可卧位持续牵引,每日6-8小时,2周为一疗程,可持续牵引三个疗程。

3、药物治疗:⑴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如双氯芬酸钠、醋氯芬酸及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等;可选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B12等,有助于病变神经恢复;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类中药如颈痛颗粒、丹参、七叶皂苷钠等可减轻神经根充血、水肿和无菌性炎症。

⑵中药内服颈椎病中医治疗要依循“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瘀则通之、结则散之、寒则热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治疗原则。

其详细治法当依照详细辨证成果而确立。

1、辨证施治寒湿痹阻型: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痰瘀阻络型: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止痛。

方药:指迷茯苓丸合化瘀通痹汤加减肝肾亏虚型: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左归丸加减气血局限性型:治法: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2、中成药颈痛颗粒 4g,每日三次,两周一疗程;脉血康胶囊0.75g,每日三次,两周一疗程。

3、外用中药:红外线药物导入、熏洗、熏蒸法或药膏敷或隔药灸法。

风湿骨痛液红外线导入,一次/日;我科科研制剂“痹痛膏”,每贴三天,五贴一疗程;中药熏洗或熏蒸;隔药灸法为我科临床科研阶段办法,临床正在观测。

4、手法治疗详见后附件15、针灸治疗详见后附件26、神经阻滞疗法(1)神经阻滞疗法:依照病情及疼痛部位,可选用颈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肩胛上神经阻滞、椎间孔阻滞等。

惯用药物为2%利多卡因3-5ml+曲安奈得10-12.5mg(或醋酸泼尼松龙15-25mg)+地塞米松5mg+维生素Vit12 500ug+0.9%盐水共20ml,每次依病情注射5-20ml。

(2)硬脊膜外腔神经阻滞疗法:为当前治疗颈椎病较普遍采用一种有效治疗办法。

重要是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低浓度局麻药及B 族维生素类药物注入硬膜外腔,使药物作用于神经根周边,起到抗炎、增进吸取、消除水肿、减少渗出、免疫抑制、营养神经、减轻疼痛恶性循环及分离粘连等作用,使临床症状迅速改进。

该办法适于各型颈椎病,但脊髓型疗效较差。

药物配伍为2%利多卡因3-5ml+得保松1ml(或曲安奈得10-12.5mg+地塞米松5mg)+维生素B12 500ug+0.9%盐水共20ml,保存导管注射,每次5ml,间隔15分钟一次;也可皮下包埋导管硬脊膜外腔镇痛泵持续神经阻滞,药物为2%利多卡因注射液+青藤碱注射液。

7、针刀疗法详见后附件38、射频热凝疗法:在CT或X光引导下,将射频针穿刺至突出椎间盘,使椎间盘凝固,解除对神经、血管及脊髓压迫与刺激。

也可射频颈椎脊神经后支,治疗顽固性头颈肩部疼痛。

五、疗效评价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原则》关于疗效原则制定,详细如下:临床痊愈:颈、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疼痛、不适基本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活动恢复正常,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阴性,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显效:颈、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疼痛、不适某些消失,无明显压痛点,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阴性,颈、肢体功能改进,基本能参加正常生理劳动和工作。

有效:轻度颈、肩、背部疼痛/上肤麻木、疼痛、不适,臂丛神经牵拉实验可疑阳性,某些恢复工作。

无效:颈、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疼痛、不适无好转,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阳性,不能胜任工作。

六、难点分析1、辨病易辨证难。

辨证对于疾病治疗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治法、组方,关系到疾病预后,因此提高临床辨证精确率就显得棘手,应加强中医知识储备,提高临床辨证率。

2、经治疗后疼痛消除依然存在麻木、上肢发凉及肌肉萎缩。

3、治疗后再发。

附件1.手法治疗:在完毕针灸治疗后进行。

规定在推拿过程中病者入静,全身放松,呼吸调匀,细心体会医生手法。

医者应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从丹田运气,催力到双臂通过肘部到双手为患者施以如下手法。

手法治疗分为两某些,其一为舒筋解痉类手法,其二为整复松粘类矫正手法。

3.1 舒筋解痉类手法涉及拿揉法、滚推法、点按法。

3.1.1 拿揉法医者站于患者身后或患侧,用双手或单手拿揉患者颈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肩背部及患肢肌肉,力量适度,从上至下做2~3遍。

3.1.2 滚推法用手背及小鱼际部位,通过作腕关节内外旋动作,边滚边用力推向前。

也可以右(左)手半握拳,以食、中、无名、小指指关节,掌指关节为着力点,手腕作屈伸运动,沿颈项部、肩背部及患肢后侧、外侧、内侧从上至下,从下至上来回滚推3~5遍。

操作时要有节奏感、渗入感,频率不适当太快。

用此法之目在于进一步松弛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肌肉,使疼痛得到缓和。

3.1.3 点按法分十指点按、单指点按、叠指点按。

十指点按合用于头部,其手法是医者用两手五指指端分别置于患者头部两侧,其中拇指点按风池穴,别的四指点按头两侧胆经腧穴,每次点按10~20秒左右,重复2~3遍,在点准时力量适中,要尽量追求渗入感,并配合震颤法;单指点按是指用拇指指腹桡侧在颈肩部及上肢圆形或条索状阳性反映点上在点按同步并左右拨动多次,力量由轻到重;叠指点按是用食中指重叠点按风府、大椎、肩井、肩髃、缺盆、天宗、曲池、手三里、内关、中渚、合谷等关于穴位,每穴点压10~20秒钟。

在点压过程中可恰当运用震颤法。

规定用力均匀、深透力强,在点压每一点结束时,恰当用力弹拨肌肉、肌腱。

3.2 整复松解类手法有如下几种整复手法,在临床中可依照病情、年龄、体质而酌情选用。

3.2.1 定位旋转复位法医者以手拇指顶患侧颈椎棘突旁,另一手抱患者头部,从颈2~7椎分别作头前屈旋转和侧向活动推扳手法。

3.2.2 抖动肩关节法医者以手按患肢肩峰部加以固定,另一手握住患肢手指,向下牵直,并轻轻作上下活先后抖动。

此法合用于上肢疼痛麻木、肩关节活动受限者。

3.2.3 仰卧手牵旋转法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头部探出床头,医者坐于患者头前,一手置于枕后部,一手置于颌下,双手用力牵引颈部并轻轻摇晃,使颈肌松弛,,然后再牵引力作用下使患者头部左右旋转到最大限度,施法是切忌用力过猛。

重要合用于年老体弱者。

附件 2.针灸治疗:2.1 辩证体针治疗:2.1.1 针刺选穴:咱们依照颈椎病病因“寒、痰、虚、瘀”,而分为“寒湿痹阻、痰瘀阻络、气血局限性、肝肾亏虚”四型颈椎病。

针刺取穴原则以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为主,并配合辩证成果而施以相应穴位。

依照患者疼痛部位及疼痛放射走向取穴,颈部应选用颈椎棘突旁压痛点及圆形或条索状阳性反映点,并配合取风池、大椎、肩井、天宗、列缺、合谷、后溪为主穴,,可配患侧大杼、肩髃、肩贞、臂臑、手三里等穴。

寒湿痹阻型可配合合谷、大椎;痰瘀阻络加丰隆、血海;气血局限性加温灸手、足三里,百会;肝肾局限性加温灸肾俞。

2.1.2 针刺办法:针具选用¢0.3mm无菌性一次性毫针。

针刺颈项部压痛点或阳性反映点时针尖指向病所,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肩部和上肢腧穴时进针后以得气感向手部放射为佳。

并配合电针密波刺激,以增强和维持针感,留针15~20分钟。

当患者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疼痛体现为冷痛或酸痛为主时,在疼痛限度较强部位加以温针灸,并留针15~20分钟附件3.针刀治疗:适应于颈椎病病史超过3个月合并有慢性周边软组织损伤或影像学关于节突关节增生、关节囊肥厚、关节囊含气患者。

在C臂X光引导下根据病情松解肥厚关节囊、椎间孔外孔、横突间韧带及相应横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