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中医治疗论文

合集下载

颈椎病治疗分析论文

颈椎病治疗分析论文

颈椎病治疗分析论文【关键词】振颤手法以指或掌吸附于治疗部位,做频率密集的快速振颤动作的手法称为振颤法,又称振法或颤法[1]。

笔者多年来运用推拿中的振颤手法治疗各型颈椎病,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00例,男90例,女110例。

年龄最大82岁,最小25岁,平均54岁;25~40岁,占15%;41~82岁,占85%。

其中神经根型为112例,占56%;交感神经型为8例,占4%;椎动脉型20例,占10%;混合型为32例,占16%;脊髓型28例,占14%。

病程最短7天,最长10年,疗程最短5天,最长120天。

全部病例均经X线片、cT或mRI与临床检查确立诊断。

.2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推拿学》[2]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3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先为患者做放松手法,然后做颈部拔伸法,最后做振颤手法。

步骤如下:(1)患者正坐,医者分别按揉风池、天鼎、肩井、天宗、肩中俞、肩外俞、曲池、手三里、合谷、内关、外关等穴,约5min。

(2)医者站于患者背后,用法放松颈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约5min。

随后拿揉颈项部并配合推桥弓、推肩臂部,约5min。

(3)做颈项部拔伸法:嘱患者正坐,医者站于患侧,右肘关节屈曲并托住患者下颌代写论文,手扶健侧颞枕部,向上缓缓用力拔伸,并做颈部左右旋转活动,另一手拇指置于患处相应椎旁,随颈部的活动在压痛点上施按揉法,约2min。

(4)上述手法完成后,医者将手掌心即劳宫穴着力于患者大椎穴,意念集中于手掌心,而后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烈地做静止性收缩,使手臂发出快速而强烈的振颤,并使之通过手掌心传递到机体内,医者施术时除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用力外,其他部位均要放松,不可屏气。

施术时着力部位均不离开施术部位,动作要连贯,持续。

双手可交替振颤。

一般要求10min以上,使振颤持续不断地传递到机体内,在治疗部位内产生舒松和温热感。

频率要求300~400次/min[1]。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研究分析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研究分析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研究分析摘要:颈稚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近些年来由于电脑,手机的普遍应用,中青年人群患病率有显著增高。

本病的病因归纳为外部原因:如冬季感寒,夏季开窗睡觉,或过度的吹电风扇,空调之类;各种慢性损伤造成颈椎及其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内部原因,颈椎本身的退变均可引起。

关键词:颈椎病;中老年人群;慢性损伤;颈推退变1引言现代化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从旅行出游,到柴米.油盐,衣着的购买,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牵扯着电脑、手机的应用,可随之而来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疾病如曲光不正,颈椎旋转错位,颈椎血管、神经卡压,颈推退行性变等诸多类型的颈雅病,使无数患者痛苦不堪,我们在临床医疗的实践中,用中医正骨、理疗,再加中药内服,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颈椎病的分类及治疗方法2.1风寒湿外侵型主症颈肩部疼痛或颈枕部疼痛麻木,或颈部僵硬,活动受限,有一侧或两侧颈、肩、臂放射痛,并伴有手指麻木,受寒加重,遇热减轻,上肢发沉无力,持物坠落。

舌淡红、苔白,脉浮缓或沉细而缓。

颈椎 CT 示:颈推生理弯曲度变直,颈推间盘突出,颈推旋转错位,骨质增生等。

治疗:分别采用中医正骨的拉平台,旋提法,侧按法,定点定位复位,仰头摇正,颈椎五把推等手法,中药治疗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药:宣痹达经汤。

方中峰房、乌梢蛇、土鳖虫通经活血以宣痹,威灵仙、羌活、防风、秦艽、豨签草、青风藤疏风祛邪,苍术、薏苡仁除湿,当归养血活血,穿山甲搜刮络脉瘀滞;肩背及上肢痛加白芷、桑枝、姜黄、川芎祛风通络止痛。

2.2痰淤阻络型主证上肢或下肢,一侧或两侧的麻木酸软无力,颈颤臂抖,甚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全痉挛性瘫痪,如活动不便,步态笨拙,走路不稳,以至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四肢僵硬,舌暗红,少苔,脉沉涩。

CT显示:颈椎间盘突出,颈推管狭窄,颈椎骨质增生。

治疗:先行旋提法,仰头摇正手法复位,后给予颈椎五把推,颈三罐,隔日一次,留罐25分钟。

中医骨伤科学颈椎病的中医诊治与调理

中医骨伤科学颈椎病的中医诊治与调理

中医骨伤科学颈椎病的中医诊治与调理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颈椎病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困扰。

中医骨伤科学在诊治与调理颈椎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且效果显著。

中医认为,颈椎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长期的不良姿势,如低头看手机、长时间伏案工作等,会导致颈部肌肉紧张、劳损,气血运行不畅。

其次,外感风寒湿邪,侵袭颈部经络,也会阻碍气血流通,引发疼痛。

再者,年龄增长、肝肾亏虚,筋骨失养,也是颈椎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在诊断方面,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医生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等信息。

望诊时,观察患者的颈部形态、活动度,以及面色、舌苔等。

闻诊主要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

问诊则详细了解疼痛的性质、部位、诱发因素,以及是否伴有头晕、上肢麻木等症状。

切诊包括切脉和触摸颈部的肌肉、筋腱等,以判断脉象的变化和局部的压痛、结节等情况。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多种多样。

首先是中药治疗,根据辨证结果,选用相应的方剂。

比如,对于气血瘀滞型的颈椎病,常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药物,如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对于风寒湿痹型,多用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的药物,如羌活、独活、防风、桂枝等;对于肝肾亏虚型,则以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为主,用药如熟地、杜仲、牛膝、桑寄生等。

针灸也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颈部的穴位,如风池、天柱、大椎、颈夹脊等,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

艾灸则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寒湿凝滞型的颈椎病。

推拿按摩是另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手法包括揉、按、推、拿、捏等,可以放松颈部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纠正颈椎小关节的紊乱。

但需要注意的是,推拿按摩应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以免造成损伤。

除了治疗,中医还强调颈椎病的调理。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仰头,每隔一段时间活动一下颈部。

睡眠时,选择合适的枕头,高度以一拳左右为宜,保持颈部的自然曲度。

中医疗法治疗颈椎病288例体会

中医疗法治疗颈椎病288例体会

中医疗法治疗颈椎病288例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方法与疗效。

方法采用牵引、理疗、针刺、按摩为主,中药内服外敷为辅。

结果通过以上治疗有效提高了治愈率,且缩短了病程,复发率低。

结论中医疗法是目前治疗颈椎病的最佳方法。

【关键词】中医疗法;颈椎病目前,颈椎病在临床上成了常见病,多发病,在中医学里并没有颈椎病病名。

颈椎病包括颈椎骨质增生、颈椎椎间盘膨出、突出,颈椎左右侧软组织损伤。

中医一般将此类疾病归为头痛、眩晕、痹症范畴,认为是风、寒、湿引起,宜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治疗起来相对困难,甚至久治不愈。

但在中医推拿正骨行业里,则认为此类疾病属“筋伤”、“脊椎筋伤”指的是脊柱骨间软组织损伤。

颈椎间盘只是椎间组织中的一部份,除此之外,还有椎间韧带、关节囊、肌肉、肌腱、筋膜、鞘膜,以及神经、血管等。

中医特别强调整体观,椎间盘位于两椎体间,受到周围韧带、肌肉的保护,脊柱筋伤一般不会只伤椎间盘而周围组织不受伤。

临床实践发现,凡有颈椎椎间盘突出者,绝大多数患者都有软组织痉挛,同时病者感觉有头痛、头晕,并波及双上肢(一般男左女右即男性多见于左侧上肢麻木胀痛,女性多见于右侧上肢)大多数患者以及部份医者则认为是肩周炎或外感,是肩周炎不假,但并不是单纯肩周炎,而是颈椎病伴发肩周炎,其病因是由颈椎病变,如颈椎椎间盘突出或膨出,或骨质增生压迫神经、血管而引起的症状,这就不能头痛医头,而应辨证求因,治病求本。

如进一步发展压迫脊髓,可引起会身瘫痪,所以必须重视本病,及早治疗。

1 临床资料288例中男性108例,女性180例,年龄25~77岁,50岁以上为208例,外伤车祸20例,其余为疾病造成。

致病原因:长期不良睡姿尤其是高枕、长期伏案工作,司机长途行驶、用力不当、超负荷负重等,病程1月至5年,其中在外地治疗无效30例。

2 治疗方法2.1 采用简易牵引器进行牵引一般牵引时间为30 min,每日1次。

牵引力度以患者自觉适宜为度,不可过度用力牵引,牵引的功能为拉宽椎间隙,通过后纵韧带和纤维环产生的张应力,对突出物产生向椎间推挤,促使突出物尽量回纳或变形,从而减轻其对神经根及周围组织、血管的压迫作用。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研究分析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研究分析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研究分析获奖科研报告论文摘要: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根据人们的颈椎部长期疲劳、腰部不良等生活方式,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颈椎病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的治疗手段中,中医针灸和按摩手法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具有明确的临床治疗意义,针灸和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大面积应用于颈椎病临床治疗中,其临床推广价值受到广泛认可。

作为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手段。

本文通过分析颈椎病的临床效果中针灸和按摩手法,研究颈椎病的治疗过程和治疗手法,促进针灸联合推拿手法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灸、推拿、颈椎病、中医一、颈椎病的危害和早期症状颈椎病是现代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健康隐患,目前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和医学界广泛关注。

颈椎病的危害不容忽视,会引起心痛、头晕、心律不齐等一系类症状。

研究表明,中风、半身不遂与颈椎问题密不可分,不重视颈椎问题还会引起猝死、心肌梗塞、脑血栓、高血压等给人们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的疾病。

患病者的60%以上是由颈椎引起的,颈椎健康对于现代人的健康生活来说非常重要。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影响颈椎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颈椎病包括颈部酸痛和僵硬、肩背酸痛和僵硬,尤其是肩胛内侧。

睡眠中经常出现入睡、手臂疼痛、麻木、甚至严重的行走不稳、头发飘落、跛行、大小便不畅、性功能问题、全身瘫痪而无法自理等症状也是由颈椎病引发的的副作用。

近年来,由于长期接触手机、电脑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颈椎病的发病年龄逐年下降,年轻患者通常有头痛、颈肩痛、耳鸣、神经紊乱和视力损害等临床症状。

目前还没有开发出治疗这种疾病的特殊药物[2]。

颈椎病的早期症状是卡嗒声,而不是简单的“生理性卡嗒声”,伴有疼痛、麻木或虚弱。

生理上的反弹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于颈椎关节,在颈椎弯曲、伸展和旋转时会反弹[3]。

当然,也有理论认为关节内有小气泡,关节运动异常,甚至关节磨损,关节经常是弹跳的主要原因。

中医针灸颈椎病论文范文

中医针灸颈椎病论文范文

引起颈椎病的原因以及推拿法治疗颈椎病的论文?引起颈椎病的原因以颈椎病病因 1。

颈椎的退行性变颈椎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间盘的退变尤为重要,是颈椎诸结构退变的首发因素,并由此演变出一系列颈椎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变。

(1)椎间盘变性当椎间盘开始出现变性后,由于形态的改变而失去正常的功能,进而影响或破坏了颈椎运动节段生物力学平衡产生各相关结构的一系列变化。

因此,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为颈椎病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韧带-椎间盘间隙的出现与血肿形成这一过程对颈椎病的发生与发病至关重要,也是其从颈椎间盘症进入到骨源性颈椎病的病理解剖学基础。

事实上,在颈椎病的早期阶段,由于椎间盘的变性,不仅使失水与硬化的髓核逐渐向椎节的后方或前方位移,最后突向韧带下方,以致在使局部压力增高的同时引起韧带连同骨膜与椎体周边皮质骨间的分离,而且椎间盘变性的本身尚可造成椎体间关节的松动和异常活动,从而更加使韧带与骨膜的撕裂加剧以至加速了韧带-椎间盘间隙的形成。

椎间隙后方韧带下分离后所形成的间隙,因多同时伴有局部微血管的撕裂与出血而形成韧带-椎间盘间隙血肿。

(3)椎体边缘骨刺形成随着韧带下间隙的血肿形成,成纤维细胞即开始活跃,并逐渐长入血肿内,渐而以肉芽组织取代血肿。

随着血肿的机化、骨化和钙盐沉积,最后形成突向椎管或突向椎体前缘的骨赘。

(4)颈椎其他部位的退变颈椎的退变并不局限于椎间盘以及相邻近的椎体边缘和钩椎关节,尚应包括:①小关节多在椎间盘变性后造成椎体间关节失稳和异常活动后出现变性。

②黄韧带多在前两者退变基础上开始退变。

其早期表现为韧带松弛,渐而增生、肥厚,并向椎管内突入。

后期则可能出现钙化或骨化。

③前纵韧带与后纵韧带其退行性变主要表现为韧带本身的纤维增生与硬化,后期则形成钙化或骨化,并与病变椎节相一致。

(5)椎管矢状径及容积减小由于前述之诸多原因,首先引起椎管内容积缩小,其中以髓核后突、后纵韧带及黄韧带内陷、钩椎关节和小关节松动及增生为主,这些后天继发性因素在引起椎管内容积缩小的同时,也使椎管矢状径减少,从而构成脊髓及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受压的直接原因之一。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文章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文章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文章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椎体关节退行性改变、软组织损伤和颈部骨质增生等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中医治疗颈椎病主要以调理气血、强筋壮骨、舒筋活血为主要方法,以下是一篇关于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文章: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部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麻木等症状。

中医认为,颈椎病主要是因为颈椎周围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起疼痛和不适。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方法较为多样,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草药调理等。

针灸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常见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舒缓颈部的疼痛和不适。

常用的穴位包括风池、大椎、天柱等。

针灸治疗一般需要连续几次,效果会逐渐显现。

推拿是利用手法和按摩等手段刺激患者的穴位和筋络,以调理气血、活络通经、舒缓肌肉为主要方法。

推拿治疗颈椎病可以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僵硬。

在草药调理方面,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出不同的草药方剂,以调理气血、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

常用的草药有川芎、秦艽、红花等,这些草药具有活血化瘀、强筋壮骨的作用。

综合来说,中医治疗颈椎病主要注重调理气血、强筋壮骨、舒
筋活血,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手段达到缓解疼痛、改善颈部症状的目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颈椎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论文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论文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观察组采用手法、牵引以及药物治疗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其汀和西比灵进行治疗。

结果:观察组治愈10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9%,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14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6%,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显著。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着独特的优势,临床效果显著,为此,2010年2月~2011年11月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0年2月~2011年11月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8例,男32例,女46例;年龄30~78岁,平均56.9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4.3年。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颈椎疼痛情况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方法:观察组采用手法、牵引以及药物治疗进行治疗。

具体:⑴中药辨证用药:根据中医进行分型:1痰饮内停型:患者一般出现四肢麻木乏力,恶心呕吐,心悸胸翳,头晕目眩,纳呆少气,苔白滑,舌质淡白,脉沉弦。

其主要原因是优于痰湿内盛,脾肾阳虚,气机受阻导致的。

治疗原则是温阳利水,益气健脾,可以选用真武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可加黄芪、党参、砂仁等。

2气血亏虚型:患者四肢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头晕目眩,舌淡苔少,脉细弱。

治疗原则是大补气血。

可以选用十全大补丸加减。

可加法夏、远志、天麻等。

3肝肾不足型:患者肢体麻木,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干咽干,眩晕头痛、舌红少津,脉弦细。

治疗原装滋水养肝、清心宁神。

可以选用《养肝体清肝用方》加减(野菊花、生地、桔梗、羚羊骨、钩藤、石决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颈椎病是指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韧带钙化、颈椎间盘萎缩退化等改变,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脊髓、血管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中医学虽无颈椎病的提法,但其相关症状散见于痹症、痿症、项强、眩晕等方面的论述。

颈椎病可分为五型:(1)脊髓型,此类型病人进行手术比例较高。

(2)神经根型,98%以上病人可以通过牵引疗法等非手术治疗治愈或明显好转。

(3)椎动脉型,大多数病例都可以通过牵引及颈部制动等非手术疗法治愈或明显好转。

(4)交感神经型,绝大多非手术可治愈。

(5)混合型,针对具体情况,多数的病人都可以经过非手术疗法治愈、自愈或明显好转。

??颈椎病诊断依据:??1.颈部有慢性劳损或有外伤史,在患者后颈部触诊检查,可发现部分患者上颈椎或其它患椎移位,相应的关节囊部肿胀、压痛。

部分病人在患侧锁骨上部可听到椎动脉血流受阻的杂音。

发病时颈部功能活动受限。

???2.中年以上的病人,常由于头颈部体位改变引起眩晕、恶心、头痛,或视力减退、耳鸣、耳聋、舌活动障碍、血压异常。

如长期供血不足,可出现小脑及大脑枕叶损害的症状(脑性轻瘫、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复杂的中枢神经损害症状)。

???3.位置性眩晕或体位性摔倒?患者作颈部幅度较大的旋转、后伸活动时,可引起眩晕或体位性摔倒;压头试验阳性。

???4.颈椎正侧斜位x线片显示,患椎可有病理性变化或旋转性移位。

排除骨折、脱位、结核、肿瘤等疾病。

???5.其它检查?如脑血流图、肌电图、心电图、血
脂、眼底、尿等检查,必要时作椎动脉造影。

颈椎病的常见中医治疗有理筋手法,内服以及外用活血舒筋中药、牵引治疗、练功做颈部活动以及药枕疗法。

药枕疗法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治疗手段之一,具有简易、方便、有效的特点。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的头颈除经脉网罗密布,穴位庞杂,久卧药枕,利用睡眠时头部的温度,促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散发出来,缓慢持久的刺激经穴,可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唐代孙思邈《千金药方》载有:“治头项强不得四顾方,蒸好大豆一斗,令变色,内囊中枕之。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绿豆甘寒无毒,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

”清代刘灏《广群芳谱》载:“决明子作枕,治头风明目。

”药枕疗法的治病原理主要源自于如下几个方面:经络调节?经络具有联系脏腑和肢体的作用。

头颈部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体全息胚,大部分经络在此循行、经过,许多腧穴也在此分布。

药枕疗法就是利用机械和药物等多种刺激,进而激发头颈部位的经络腧穴之气,促进感传,使经络疏通、气血流畅。

血管神经调节?头颈部位分布着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药枕直接作用于颈部的皮肤感受器和神经干,可以使之处于活跃、兴奋或抑制状态,从而调节血管和神经,改善局部微循环,使血流加快,肌肉松弛,神经得到调节,进而使机体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药物作用?药枕中许多药物含大量挥发性物质,可直接作用于局部皮肤黏膜,起到消炎杀菌、镇静止痛、扩张血管、健脑增智的功效。

可以调整人的身心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内分泌,达到保健养生之目的。

治疗颈椎病:[处方]晩蚕沙、夏枯草、草决明、野菊
花、珍珠母、薄荷、伸筋草。

晚蚕沙---清肝明目、熄风化痰。

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清肝火散瘀结。

草决明---清肝明目、清热。

野菊花---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珍珠母---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清肝明目。

薄荷-----气清香窜,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串经络。

伸筋草---祛风散寒.除湿消肿,舒筋活络。

中药置于布袋中枕于颈后以舒缓颈部不适症状,同时可外用温热疗法,可用蜡疗促进药力。

蜡疗有着悠久的历史。

《本草纲目》中曾有记载:“……用蜡二斤,于悉罗中熔,捏作一兜鍪,势可合脑大小,搭头致额,其病立止也。

于破伤风湿、暴风身冷、脚上冻疮……均有奇效。

”蜡疗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炎症、镇痛。

可使局部肌肉松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增加,减轻肿胀,消除疼痛,可随意贴敷身体的任何部位。

疗效好,见效快,具有活血、抗炎、祛风除湿的多重功效,能迅速打通人体经络,将人体内的风寒湿邪逼出体外,达到快速治愈顽疾的目的。

安全、对皮肤无任何副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