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颈椎病中医辨证

合集下载

看!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疗法

看!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疗法

看!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疗法引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头晕等症状。

中医认为,颈椎病是由于颈部气血不畅、经络受阻所致。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及相应的疗法,希望能为患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风寒湿阻型症状表现1.颈部酸痛,困重感明显;2.痛感加重或缓解随着天气情况变化;3.可伴有头晕、眩晕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药物疗法:选用辛温散寒、祛湿痰药物进行治疗,如桂枝汤加减、羌活胶囊等;2.中药外治法:可采用草药熏洗、贴敷等,如草药膏药、艾灸等。

二、气滞血瘀型症状表现1.颈椎疼痛固定,无法自由转动;2.疼痛常局限在颈部一侧;3.头晕、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药物疗法:选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药物进行治疗,如血必净注射液、川芎茶等;2.中药外治法:可使用艾灸、刮痧、拔罐等,促进气滞血瘀的疏通。

三、肝肾不足型症状表现1.颈椎痛感较轻,但时间较长,难以缓解;2.颈部酸软无力,活动受限;3.伴有精神疲倦、腰膝酸软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补肝肾:选用补肾壮阳、滋养肝肾药物进行治疗,如金匮肾气丸、肾气丸等;2.针灸疗法:可选用肾俞、肝俞等穴位进行针刺,调节肝肾功能。

四、脾胃虚弱型症状表现1.颈椎疼痛常伴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2.颈部酸胀感明显,症状较轻;3.容易疲倦,精神不佳。

中医辨证治疗1.脾胃健运:选用补脾和胃、调理脾胃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六君子丸、参苓白术散等;2.饮食调理:可适当增加消化容易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保证充足的休息。

五、气血不足型症状表现1.颈椎疼痛感较轻,但持续时间较长;2.颈部酸软无力,且容易疲倦;3.容易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补益气血:选用补气养血、调理气血循环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养血生发丸、香附养心丸等;2.合理运动:适度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结论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疗法包括风寒湿阻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脾胃虚弱型、气血不足型等。

中医辩证治疗颈椎病

中医辩证治疗颈椎病

中医辩证治疗颈椎病西医: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可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

多发在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中医: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并无“颈椎病”的病名,但其症状近似于中医的“痹症”、“痿症”、“头痛”、“眩晕”、“项强”等。

中医书籍也有所谓“骨错缝,筋出槽”等描述。

早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素问》中,对痹症就做过如下描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还根据症状和部位,将痹症分为筋痹、骨痹、脉痹、肌痹和皮痹。

这些描述中包括了对颈椎病的描述。

这样看来颈椎病多见于外感风寒湿邪伤及经络,或长期劳损,肝肾亏虚,或痰瘀交阻,气滞血瘀等原因引起。

《杂病源流犀烛》中:“凡颈项强痛,肝肾膀胱病也,三经受风寒湿邪。

”多因外伤或感受风寒湿邪,以致筋骨劳伤、气血瘀滞或痰瘀阻络。

治疗颈椎病多采用综合疗法,时间一般为l~3个月。

据临床验证,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的痛苦。

验方精选:(一)痹痛型:以颈肩痛、僵为主症,或伴一侧上肢麻痛,或兼见胸、背痛。

脉多紧弦,苔薄白。

此为风寒湿邪、痹阻经络,营卫气血不畅为患。

中医膏方辨证论治颈椎病

中医膏方辨证论治颈椎病

中医膏方辨证论治颈椎病颈椎病多与风寒湿刺激、慢性劳损、咽喉部感染、颈部外伤等有关,发病机制可归纳为风寒外袭,劳损筋骨,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痰瘀互阻,脾肾亏虚,脏腑失调。

根据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和交感型和混合型。

1、神经根型颈椎病为颈椎病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

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痛和麻,颈部单侧局限性痛,或向肩、臂、前臂乃至于手指放射,伴有麻木感。

疼痛呈酸痛、灼痛或电击样痛,颈部后伸、咳嗽、甚至增加腹压时疼痛可加重。

中医膏方治疗应用于缓解期。

此类型的主要病机是气血亏虚、痰瘀闭阻、经脉不通,属本虚标实之证。

疼痛主要是由于“不通则痛” 、“ 不荣则痛” 所致。

病程较短偏实者治以活血祛瘀、祛风除湿、通痹止痛,方用益元舒筋煎加减;病程较长者往往偏虚,治以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方用益元养身煎加减。

(1)瘀血痹阻证:临床表现:颈项肩臂疼痛麻木,以痛和麻为主,往往久治不愈,疼痛难忍,夜间犹甚。

苔白腻,质紫,脉弦紧。

治法:祛瘀通络,蠲痹止痛代表方:益元舒筋煎加减膏方治疗基本用药:活血化瘀:丹参、川芎、当归、蒲黄、桃仁、红花、田三七、没药、五灵脂、香附、牛膝;祛风通络:秦艽、地龙、羌活、独活、穿山甲、全蝎、蜈蚣等;补肾填精:熟地、山茱萸、杜仲、枸杞子、淫羊藿、菟丝子、补骨脂、葫芦巴等;细料及其它:阿胶,白参,西洋参、红参、高丽参、灵芝、紫河车。

随症加减:颈肩部酸胀疼痛明显者,给予桑枝、金雀根等缓急止痛;伴见头晕头胀者,给予钩藤、菊花、川芎、天麻等;(2)肝肾亏虚证临床表现:颈项酸楚疼痛,肩臂麻木,掣引肢臂,遇寒痛甚。

患肢乏力,甚者有肌肉萎缩,较多见的部位是手部的大小鱼际肌等。

平素乏力,不耐久作,舌质暗,脉沉细。

治法:调和气血,补益肝肾代表方:益元养身煎加减膏方治疗基本用药:滋补肝肾:熟地、山茱萸、黄精、杜仲、枸杞子、淫羊藿、菟丝子、补骨脂等;活血化瘀:丹参、川芎、当归、蒲黄、桃仁、红花、牛膝、香附、牛膝;通络止痛:田三七、没药、五灵脂、元胡、地龙、独活、全蝎、蜈蚣等;细料及其它:阿胶,龟板胶、白参,西洋参、红参、灵芝、紫河车。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第一部分概述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化,进而发生椎体骨质增生硬化、边缘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及后纵韧带骨化等病理改变,刺激神经、血管或颈脊髓造成各种临床症状的疾病。

可出现颈臂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悸,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相应临床表现。

中医多归为“痹证”、“痿证”、“项强”、“血痹”、“骨痹”。

系积劳伤颈,外感风寒湿邪,内损肝肾,致督脉空虚,髓海枯竭,颈部气血不和所致。

一、诊断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 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壮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 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 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西医分型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一)颈型颈椎病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 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多数无明显外伤史。

大多患者逐渐感到颈部单侧局限性痛,颈根部呈电击样向肩、上臂、前臂乃至手指放射,且有麻木感,或以疼痛为主,或以麻木为主。

疼痛呈酸痛、灼痛或电击样痛,颈部后伸、咳嗽、甚至增加腹压时疼痛可加重。

上肢沉重,酸软无力,持物易坠落。

部分患者可有头晕、耳鸣、耳痛、握力减弱及肌肉萎缩,此类患者的颈部常无疼痛感觉。

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受限、僵硬,颈椎横突尖前侧有放射性压痛,患侧肩胛骨内上部也常有压痛点,部分患者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退,腱反射异常,肌力减弱。

颈 5-6 椎间病变时,刺激颈 6 神经根引起患侧拇指或拇、示指感觉减退;颈 6-7 椎间病变时,则刺激颈 7 神经根而引起示、中指感觉减退。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中医辨证颈椎病中医辨证一、引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中医认为颈椎病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方法。

二、病因与病机1.病因颈椎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姿势不良、劳动方式不当、颈椎长期受风寒侵袭等。

2.病机中医认为颈椎病的病机主要有气滞血瘀、痰湿阻滞、肝肾不足等。

三、临床表现1.颈部疼痛颈部疼痛是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以表现为局部或弥散性的疼痛,常伴有僵硬感。

2.头痛颈椎病患者常出现头痛症状,可以表现为前额疼痛、枕部疼痛等。

3.上肢麻木、无力颈椎病引起的神经根损伤常导致上肢麻木、无力、疼痛等症状。

四、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主要症状为颈部疼痛剧烈,活动受限,疼痛部位可有紫瘀斑点。

2.痰湿阻滞型主要症状为颈部疼痛,伴有沉重感,容易疲倦,舌苔多腻。

3.肝肾不足型主要症状为颈部疼痛,伴有骨质疏松、腰膝酸软等症状,舌质淡红。

五、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

1.气滞血瘀型治疗原则:●理气活血,行气止痛:采用逍遥散、血府逐瘀汤等药物治疗。

●肌肉松弛,促进血液循环:可采用推拿、针灸等物理疗法。

2.痰湿阻滞型治疗原则:●消痰化湿,通络止痛:采用平胃散、川芎茶等药物治疗。

●温经理阳,促进湿气排出:可采用温灸、艾灸等物理疗法。

3.肝肾不足型治疗原则:●补肝肾,滋养筋骨:采用六味地黄丸、益智丸等药物治疗。

●加强腰膝部保暖,避免寒湿侵袭:可采用腹部贴敷、温灸等物理疗法。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1.附件1:颈椎病中医治疗方案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颈椎病:颈椎病是指颈椎骨质退行性改变、退变、增生,引起神经和血管受压,导致颈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病症。

2.辨证:中医诊断方法的一种,通过观察、问诊、切诊等手段,来判断病情及病理机制。

3.气血运行不畅:中医术语,指气血循环受阻,不能正常运行的状态。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中医对颈椎病进行的辨证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分为不同的类型,而后进行对症治疗的。

对颈椎病进行的中医辨证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瘫痪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下肢麻力、无力,腿发软,易跌倒,行走不便,有踏棉花感,甚至可出现大小便障碍。

患者常有头颈疼痛等表现。

1、湿胜型:肢体困重,痿软无力,下肢麻木,行走易跌倒,或有胸闷,腹腹,食欲不佳等。

2、肝肾亏虚型:下肢痿软无力腰膝酸软,头眩,眼花,耳鸣,性功能下降。

病情发展很慢。

3、气血瘀滞型:下肢疼痛剧烈,位置固定不移,活动加剧;肢体有麻木感。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瘫痪型颈椎病以下肢运动障碍,发抖,病起缓慢,间歇性发作为主。

临床上以脊髓型多见。

治宜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以补阳还五汤加减。

二、痹痛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上肢放射痛、颈部活动受限。

1、风邪偏胜者:颈肩疼痛,位置不定,或痛在肩,或痛在肘,或痛及手部,关节活动不利,怕风。

2、寒邪偏胜者:颈部疼痛,固定不移,疼痛较剧,甚者不能入睡;疼痛遇到寒冷时加重,热敷后好转;颈部僵硬感,活动受限。

3、湿邪偏胜者:颈、背部疼痛,有沉重感;上肢疼痛、肌肤麻木不仁;不愿活动,易疲倦;伴有饮食不良、腹胀、大便稀等。

病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痹痛型颈椎病以颈肩、上肢的疼痛、麻木为主。

临床上以神经根型多见。

治宜温经活血,以桂枝葛根汤或蠲痹汤加减。

三、眩晕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昏、头痛、耳鸣,颈部活动受限,尤不能旋转,甚至可出现猝倒。

1、气血两虚者:眩晕在动作后加重,劳累后发生,休息后好转,精神疲倦,心慌,记忆力下降,面色苍白,头颈无力。

2、肝肾两虚型:眩晕,精神欠佳,记忆力下降,腰酸耳鸣,听力下降,视力下降。

3、痰浊中阻型:眩晕,头昏,头重,昏昏欲睡,恶心呕吐,胸闷,食少,腹胀等。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眩晕型颈椎病以发作性眩晕,头痛,目眩,转动头颈即发眩晕或猝倒为主。

临床上以椎动脉型多见。

颈椎病中医诊断辨证与论治

颈椎病中医诊断辨证与论治

颈椎病中医诊断辨证与论治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可有如下几种:1、风寒痹阻型:患者多有风寒侵袭病史,局部以冷痛为主,遇寒冷刺激后加重,伴有手臂麻木发冷、全身酸楚、畏风恶寒等表现。

治宜温经活血,代表方为桂枝葛根汤;2、气滞血瘀型:患者多有外伤史或为伏案工作者,有固定疼痛点,颈部僵直活动不利,肩部有压痛。

治宜活血化瘀,以补阳还五汤加减;3、肝肾亏虚型:主要表现为颈肩疼痛,伴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软等全身症状。

颈椎病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的一系列功能障碍,主要症状表现为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还可出现上肢放射性麻痛、无力,头晕、呕吐等症状。

中医建议保守治疗外敷济愈堂颈椎顺古安玉贴效果显著。

1.后颈部疼痛,用手向上牵引头颈可减轻,而向下加压则加重者,大多为颈型颈椎病。

(贴在发根处)
2.颈部疼痛的同时,伴有上肢(包括手部)放射性疼痛或(与)麻木者,大多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以第5、6、7节颈椎为中心贴上)
3.闭眼时,向左右旋转头颈,引发偏头痛或眩晕者,大多为椎动脉颈椎病。

4.颈部疼痛的同时,伴有上肢或(与)下肢肌力减弱及肌体疼痛者,大多为脊髓型颈椎病或是合并颈椎椎管狭窄.
5.低头时,突然引发全身麻木或有“过电”样感觉者,大多为脊髓型颈椎病,尤其是合并有严重颈椎椎管狭窄症者。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中医辨证一、病情描述⒈颈椎病定义:颈椎病是指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包括颈椎关节、颈椎间盘和周围软组织病变。

⒉病因分析:颈椎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年龄、工作姿势、颈部受伤和缺乏运动等。

二、中医四诊分析⒈望诊:观察患者的颈部是否有肿胀、红斑、皮肤变色等异常表现。

⒉闻诊:听取患者对颈部疼痛的描述,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症状,如头晕、头痛等。

⒊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疼痛部位、疼痛程度和疼痛的特点等。

⒋切诊: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检查患者颈部是否有压痛点、紧张度等。

三、中医辨证分析⒈气血不调证:表现为颈部疼痛、颈肩部紧张、头晕乏力、手麻、舌淡苔白等。

⒉肝肾亏虚证:表现为颈椎病疼痛加重、颈部肌肉无力、头晕目眩、腰酸腿软、舌淡苔白等。

⒊寒湿内蕴证:表现为颈部疼痛、湿重感、活动受限、压痛明显、舌苔厚白等。

⒋气郁血瘀证:表现为颈部疼痛、胸闷、疼痛难以忍受、疼痛范围明显、舌质紫暗等。

四、中医治疗方案⒈气血不调治疗:调养气血、活血祛瘀,使用补气养血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等,结合针灸、推拿疗法。

⒉肝肾亏虚治疗:益肝肾、滋阴补阳,使用温阳滋肾的中药,如杞菊地黄丸,结合针灸、艾灸疗法。

⒊寒湿内蕴治疗:祛湿散寒,使用温中散寒的中药,如草果、红花等,结合针灸、拔罐疗法。

⒋气郁血瘀治疗: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香附等,结合针灸、火罐疗法。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如下:⒈附件一:中医草药方剂配方表格。

⒉附件二:针灸治疗所需的穴位图。

⒊附件三:推拿按摩手法示意图。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⒈颈椎病:根据《中华医学会颈椎病防治指南》,颈椎病是颈椎解剖结构损害或功能障碍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⒉中医四诊:中医四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⒊辨证分析: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及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进而确定治疗方案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病
一、中医辨证分析(理法方药):
1、寒湿痹阻型
证见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候分析:患者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复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肌肉,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麻木,活动欠利,且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为寒湿痹阻之征。

治法: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30g 当归15g 桂枝15g 黄芪30g 炒白术15g 白芍12g 茯苓30g 狗脊15g 全蝎10g 炙甘草10g 羌活30g 独活30g 防己10g,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2、痰瘀阻络型
证见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欲呕。

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
证候分析:邪痹经脉,络道阻滞,气血津液输部失施,血滞为淤,津停为痰,淤组经脉,而致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且患者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弦滑为痰瘀阻络之征。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18g 当归15g 桂枝9g 黄芪12g 白术12g 白芍12g 茯苓12g 狗脊15g 全蝎6g 炙甘草6g 法半夏12g 陈皮9g 红花12g 丹参12g ,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3、气血两虚型
证见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

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

苔薄白而润。

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患者素体自虚,气血生化不足,复又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
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关节、筋脉、肌肉失养,且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沉细
无力为气血两虚之征。

治法: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30g 当归15g 桂枝15g 黄芪30g 炒白
术15g 白芍12g 茯苓30g 狗脊15g 全蝎10g 炙甘草10g 党参30g 熟
地15g,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4、脾肾亏虚型
证见颈项酸软胀痛,四肢倦怠乏力,或双下肢软弱无力,行走吃力,头晕,耳鸣,舌淡或有齿痕,或舌干红少苔,脉细弱或虚而无力。

证候分析:患者素体自虚,先天肾精亏虚,不足以濡养经脉;后天脾气化生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血不上荣,经脉失养而发生疼痛,活动不利,且患者舌干红
少苔,脉细弱、虚而无力为肝肾不足之征。

治法:治以补肾健脾,温经和阳,强筋健骨。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18g 当归15g 桂枝9g 黄芪12g 白术
12g 白芍12g 茯苓12g 狗脊15g 全蝎6g 炙甘草6g 山药12g 枣皮12g,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偏于阴虚+龟板、菟丝子、女贞子;偏于阳虚+鹿角胶、肉桂、苁蓉。

二、鉴别诊断:
1、与美尼尔氏病鉴别:椎动脉型颈椎病与美尼尔氏病很易混淆。

二者同样有
眩晕、头痛、恶心、复视、眼震、耳鸣等症,且神志都很清楚。

但美尼尔氏病的
发作与头位体位的改变无关,且耳力障碍较为明显。

颈椎病则有颈椎X线的颈椎
病特征。

另外美尼尔氏病以听力障碍如耳鸣、耳蒙、耳聋为早期先兆,且听力障
碍的程度随着发作次数的增高而加剧。

2、与肩周炎鉴别:肩周炎是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退行性病变,常发生于中
老年人,女性的发病率较高。

发病原因与受寒、劳损及外伤有关、并和激素失调
有一定关系。

由于有肩颈不适及上肢麻木、疼痛,而与颈椎病有类似之处,主要
应与颈型颈椎病相鉴别。

但该病的疼痛重点在肩周部,且无头颈转动加重的特征,
X线也无颈椎肥大征兆。

3、与脊髓空洞症鉴别:该病为脊髓颈胸段的脊髓慢性进行性病变,严重时有
脊髓空洞形成。

主要与脊髓型颈椎病相鉴别。

脊髓空洞症起病较早,多数在中年以前,症状多出现在上肢,呈脊髓节段性分布的感觉异常,即长手套式、褂式的分离性感觉异常。

X线检查可见颅颈部畸形改变及脊柱病变,但无颈椎病病变特征。

脊髓型颈椎病也可引起上肢感觉障碍,但X线检查有颈椎肥大改变。

且年龄出现较晚,可作鉴别。

三、注意事项:
1、让病人了解颈椎病的有关知识,提高防病意识,增强治疗信心,掌握康复的方法。

观察病人治疗过程中经受心理情绪的变化,调节心理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2、正确有效牵引,解除机械性压迫。

注意牵引时的姿势、位置及牵引的重量,并及时发现牵引过程中的反应,如是否有头晕、恶心、心悸等。

3、由于病人颈部制动,就在减轻局部刺激。

正确应用理疗、按摩、药物等综合治疗,以解除病痛。

4、正确指导病人的头颈功能锻炼,坚持颈部的活动锻炼,方法为前、后、左、右活动及左、右旋转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