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揭秘“暖宝宝” 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_暖宝宝成分及发热原理的测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1)了解暖宝宝的有效成分及其检验方法。
(2)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3)通过“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验证、分析推论”的实验探究过程,建立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科学探究的品质,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4)通过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激发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问题意识,增强对化学的兴趣。
(5)体会学习过程中的曲折,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探究中,学以致用,学会应用问题解决策略去解释和揭开身边更多的奥秘。
【教学重点】暖宝宝中有效成分的猜想和验证探究;化学反应中伴随的能量变化。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伴随的能量变化。
【教学用具】暖宝宝、硫酸铜溶液、酒精灯、火柴、试管、药匙、磁铁、纸槽、剪刀【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真实、易激发兴趣和探究欲的学习情境,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引导、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图】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验证——得出结论——拓展应用——交流总结【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人们常用的取暖方式有哪些?多媒体展示一副幅常用的取暖方式的图片。
引导思考能否有如何更加方便携带的取暖物品?学生思考观看、思考通过图片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本节课的主题上。
推进新课(展示“暖宝宝”)介绍它在取暖方面功用,以其廉价方便逐渐为人们使用。
引导提问:有哪位同学使用过暖宝宝?你是如何使用的?大家摸摸它现在发热吗?撕开外层的包装袋,观察,并贴于手腕处。
片刻后感觉有无温度。
让学生亲自感受其发热,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教师适时激励评价,激发了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猜想即然暖宝宝这么神奇,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为了探究其中奥秘,我们剪开内层包装袋,倒出其中的固体,指导学生观察。
暖宝宝里的黑色固体可能是什么物质呢?思考讨论后可能作答:碳、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铁……引导思考实验验证同学们众多的猜想中大家能否结合学过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常识,证明它存在呢?提示:验证某物质一般先考虑物理方法再考虑化学方法!讨论、回忆它们的性质,得出最简单的证明铁粉的方法。
“暖宝宝使用前后主要成分的探究”教学实录

“暖宝宝使用前后主要成分的探究”教学实录摘要记录“暖宝宝使用前后主要成分探究”的一节教学评比课,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艰难,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和价值体验。
关键词暖宝宝实验探究化学成分验证实验探究方案1 设计思路“暖宝宝”的主要工作原理是铁粉与炭粉形成原电池后发生吸氧腐蚀(食盐做电解质),在反应中释放出热量,对于高一学生这些原理知识不宜成为探究对象,于是把重点放在常见物质的检验上。
整节课分为两部分——验证实验和探究实验,首先验证“暖宝宝”使用前的主要成分“铁粉、食盐”(活性炭此处不做验证),从学生熟悉的铁单质、钠离子及氯离子检验带学生进入实验探究状态,在验证过程中呈现常见的物质检验思路,为后面的自主探究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探究“暖宝宝”使用后的成分,该部分设计为学生的分组探究,探究重点是在铁在氧化物中的价态上,指导学生按照“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验证假设”的基本探究思路,在Fe2+、Fe3+的检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最后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质疑、回顾和小结。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铁及其氧化物物等常见物质的性质;(2)获得常见物质检验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在老师协助下设计实验方案。
2.2 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能对信息进行加工应用;(2)在实验过程中敢于质疑、勤于思索、善于与他人合作。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该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学生形成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对生活中有关化学问题做出合理判断和解释。
3 教学用品多媒体、“嘟嘟熊”牌暖宝宝2片(使用前、使用后);实验仪器:磁铁、烧杯、试管、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等;实验药品:盐酸、稀硫酸、硝酸银溶液、稀硝酸、硫酸铜溶液、KSCN溶液、KMnO 4溶液、氯水等。
关于暖宝宝的综合探究

结论:“暖宝宝”发热是由于袋内物质与 氧 气
接触。
定性探究——“暖宝宝”的成分中含有铁吗?
猜想: 1.用磁铁吸引,若有黑色固体被吸引,则含有铁。 2.取样,加入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且溶液由 无色变为浅绿色,则含有铁。 3.取样,加入硫酸铜溶液,若有红色固体析出, 且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则含有铁。
重新实验;中途添加酸时,会造成气
体逸散,影响气体体积的精确测量。
总结与反思
1.结合本节课,说说有关铁的性质有哪些? 铁粉为黑色,能被磁铁吸引,能与氧气、酸、盐溶液发生反应 。
2.怎样验证混合物中含有铁以及如何进行铁的含量的测定? (1)用磁铁吸引; (2)加入足量的稀酸,测定生成氢气的体积; (3)加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利用固体的质量差进行计算。
定性探究——“暖宝宝”的成分中含有活性炭吗?
猜想: 1.取样,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过滤,若在滤纸上 有不溶于水的黑色物质,则说明有碳粉。 2.取样,灼烧,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生成的气体, 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有碳粉。
定性探究——“暖宝宝”的成分中含有活性炭吗?
甲
乙
思考:哪一种方案更可靠呢?
甲方案更可靠,因为乙方案石灰水变浑浊可能是由于
总量的质量百分数)
拓展与应用
2.小明在所查阅的资料卡中,有如下叙述:
铁与水、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了氢氧化亚铁,
氢氧化亚铁又被氧化成氢氧化铁,氢氧化铁受热易分解,
生成了氧化铁和水。
(1)把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
、
。
(2)小明同学有一次买了包装已经破损的暖宝宝,
你能一种简单的方法帮助他判断暖宝是否完全失效?
“暖宝宝”探秘教案

“暖宝宝”探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暖宝宝”的探究,复习巩固相关知识;认识“暖宝宝”能够发热的原理,认识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之间的密切关系,学会自制“暖宝宝”;(2)在探究过程中,巩固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初步学会设计实验的方案,并完成方案中的实验。
2.过程与方法:(1)在“暖宝宝”的探究过程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学会在研究过程中获取信息,学会加工信息;(2)在“暖宝宝”的探究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主动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暖宝宝”的探究,保持和增强探究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从“暖宝宝”发热原理,认识物质都是有两面性的;(3)初步养成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敢于质疑、乐于实践的科学品质;(4)增强化学探究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形成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观念,知道化学实验绿色优化设计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对“暖宝宝”成分和发热原理的验证探究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学习四、教学过程【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吗?【学生】“暖宝宝”【图片】展示“暖宝宝”图片【教师】“暖宝宝”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实用的物品,在刚过去的寒冷冬天里,“暖宝宝”给我们带来了丝丝温暖。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进入“暖宝宝”内部去一探究竟,去验证“暖宝宝”的主要成分,去研究它发热的原理【教师】同学们,初三的化学课本我们基本上都学完了,那我们所学过的有发热现象的变化有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学案上总结归纳,并派代表交流。
【学生】燃烧、缓慢氧化、双氧水分解、生石灰和水反应、中和反应、…………【教师】我们已经学过的有发热现象的变化已经很多,如:燃烧、缓慢氧化…………。
那“暖宝宝”的发热原理是什么呢?是上述罗列的一种吗?为此,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这种“暖宝宝”说明书上的成分信息。
【图片】展示“暖宝宝”成分信息图片【教师】这种“暖宝宝”的产品成分为:铁粉、活性炭、水、食盐、蛭石、吸水性树脂。
反应热的应用趣味实验——暖宝宝

反应热的应用暖宝宝一、教学内容分析暖宝宝作为大家冬天取暖的用品之一,以方便廉价逐渐被人们接受。
从实际生活出发设计本课题,让学生产生探究兴趣,设计实验揭秘暖宝宝为何发热,学生通过观察明显的实验现象,找出发热原理,了解到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可以为人类服务。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对暖宝宝制作方法以及原理的探究,使学生树立“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验证、分析推论”的检验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化学反应与能量》这一章节,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学生对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认识还是不足的,不能用化学反应热解释实际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从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从化学的角度思考常见化学现象,了解化学反应热的利与弊及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以暖宝宝发热为载体,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知道暖宝宝发热原理。
(2)了解化学反应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暖宝宝发热分析,使学生能够领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质疑→验证→解疑”的科学实验过程。
(2)通过对暖宝宝原理分析,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验问题的具体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生通过对暖宝宝的制作及发热原理实验探究的讨论和分析,体验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分析,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验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利与弊以及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五、教学重点暖宝宝的发热原理以及化学反应中伴随的能量变化。
六、教学难点暖宝宝的发热原理。
七、教学用具铁粉、活性炭、氯化钠、水、铁片、碳棒、导线、灵敏电流计、烧杯、玻璃棒、塑封袋、暖宝宝九、板书设计反应热的应用——暖宝宝一、制作铁粉 12g 活性炭 8g 混匀 装袋 简易暖宝宝 无机盐 3mL10%氯化钠溶液 二、原理——原电池 负极:Fe-2e -=Fe 2+正极:O 2 + 2H 2O + 4e -=4OH -总反应:2Fe + O 2 + 2H 2O =2Fe(OH)24Fe(OH)2 + 2H 2O + O 2=4Fe(OH)3 三、注意事项 低温烫伤!!!十、教学反思用贴近生活实践的实验素材——暖宝宝,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反应热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资源:探究暖宝宝的成分和原理

【教学资源】探究暖宝宝的成分和原理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刘涛434400“暖宝宝”又名暖贴,具有随身携带、一贴即热、立刻见效等特点,是一款即开即用的经济环保型防寒佳品。
我们购买并阅读暖宝宝外包装的使用说明书,对其发热剂成分和发热原理进行如下探究:【实验用品】暖宝宝(3包)、磁铁、烧杯、试管、胶头滴管、燃烧匙、温度计、酒精灯、稀盐酸、澄清石灰水、【做一做】⑴先取A袋暖宝宝剪开包装袋,打开倒出内袋粉末,用磁铁靠近黑色粉末,部分被吸引。
另取适量的黑色粉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固体部分被溶解,并产生无色气泡。
⑵将剩余的黑色粉末放在燃烧匙上用酒精灯灼烧,将内壁涂有澄清的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上方,石灰水变浑浊。
⑶又取B袋暖宝宝打开外袋取出内袋,轻轻揉搓后直接贴在内衣外层,可感觉可持续保持人体温暖长达12小时,经测量接触温度可达50℃。
⑷将C袋暖宝宝撕开露置空气中48小时,可看到使用过后的暖宝宝中内装黑色粉末大多已经变成红色固体,再滴加适量的稀盐酸,溶解后由无色变成黄色。
【想一想】暖宝宝取暖贴的发热剂成分有什么物质?为什么会持续发热呢?暖宝宝利用铁生锈放热的原理,即铁粉与水、氧气等物质共同作用发生缓慢氧化,由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不断放出热量,为人体提供温暖保障。
取暖贴采用真空包装的不透气塑料外袋,内袋为微孔透气无纺布袋,内装有发热剂,主要成分是铁粉、活性炭、食盐和水等。
内袋背面的粘贴部分打有很多小孔,通过微孔透气膜的透氧速率来控制放热的时间和温度。
食盐可加速发热剂中铁粉的氧化速率,更快放出热量。
食盐和水共同起到帮助铁粉形成电解质溶液,加速铁氧化腐蚀的作用,还有活性炭分散铁粉透气防结块,达到均衡发热的作用,木屑或矿物质能保温。
在运输和保存时应注意密封、干燥和防潮。
使用前不要让外袋破损,要保持包装的气密性,使之与空气隔绝,不让空气中氧气进入,以防失效。
打开包装袋取出内袋,撕下粘贴纸,贴在衣服外侧,使用时应预防低温烫伤。
初探“暖宝宝”说课稿

《初探“暖宝宝”》说课稿一、设计理念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情境性,本着“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力图构建“知识、方法、价值观”有机融合的化学学习内容。
本课以冬天取暖用品“暖宝宝”为题,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1、以“暖宝宝成分探究”为线索,激励积极探究,力求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既注重问题的解决也注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及对科学实验的严谨态度。
2、以“暖宝宝中暖”为设计着力点,引出“化学反应的放热现象”,让学生认识:利用化学反应不仅可以获得新物质,而且能利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为人类服务,树立全面的化学学科观念。
二、课题分析(一)内容分析引导学生们通过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探究暖宝宝中的有效成分,体验探究过程、强化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联系实际学习化学的习惯。
由燃烧延伸到氧化反应再到缓慢氧化,明确“暖”的原因,培养由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
认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氧气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和金属的性质中已学习过铁的部分性质。
初步掌握了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
燃烧等放热反应也很常见,但对反应中能量变化认识不足,而更多关注物质变化。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暖宝宝的有效成分及其检验方法。
2.知道暖宝宝发热的一般原因。
过程与方法:1.体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验证、分析推论”的实验探究过程。
2.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和个别到一般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提升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探究过程中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感受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化学观。
学科素养:认识利用化学反应不仅可以获得新物质,而且可以利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为人类服务。
探究暖宝宝化学组成和发热原理设计实验论文

暖宝宝自发热秘密的探究及化学组成测定摘要设计并进行了对暖宝宝发热原理的探究与化学组成的测定。
鉴定暖宝宝反应物、产物,再又原电池模拟反应进行原理,最后进行各组分含量测定。
关键词:暖宝宝发热原理,暖宝宝各组分含量,Fe ,NaCl ,C,蛭石引言“暖宝宝”自发热袋成为冬日的流行,它可以30-50度持续发热6-12小时,我们设计了该实验探究它的发热原理以及组成成份。
1.产品概述目前,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很多自发热产品,暖宝宝为片状贴剂,在使用时,去掉外袋,让无纺布袋暴露在空气里,氧气通过透气膜进入里面,暖宝宝开始持续低温发热(58o C)。
由于携带方便,发热持久稳定,暖宝宝成为取暖驱寒,热敷理疗的时尚用品。
2.实验部分2.1实验试剂暖宝宝,硫酸,盐酸,NaOH,K2Cr2O7 , Na2CO3,苯,K3Fe(CN)6,KSCN,AgNO3,SnCl2,酚酞,甲基橙,硫磷混酸,二苯胺磺酸钠,铁片、碳棒、澄清石灰水,树脂。
2.2实验仪器G4砂芯漏斗,布氏漏斗,交换柱,250mL容量瓶,移液管,锥形瓶,酸式滴定管,酒精灯,酒精喷灯,干锅,泥三角,石棉网,电流表,定量滤纸。
2.3实验方法现象产生大量气泡水的烧杯2.3.2产品鉴定实验操作现象解释产物取产物观察部分变红褐色,凝结成大块固体,微硬不松散反应产生Fe2O3,消耗水Fe2O3取产品加NaOH,过滤得滤液,滴加KSCN 有大量不溶物无明显现象产物大部分不溶于碱滤液无Fe3+取产品加HCL,过滤得滤液加KSCN血红色产物中有Fe2O3溶于酸后可能Mg2+、Al3+滴NaOH过滤得沉淀,加热灰绿色沉淀,后沉淀部分消失,变棕黄色红褐色沉淀加热变红棕色固体NaCl同反应物鉴定含NaCl C同反应物鉴定含C2.3.3模拟暖宝宝实验步骤现象解释原电池模拟原理如图使用碳棒和铁片组成原电池,接电流表○2中NaCl作电解质V=0.55V在该原电池中电解质是必不可少的○2中蒸馏水V=0.01V自制暖宝宝按组分含量测定的结果取活性炭、还原铁粉、蛭石加入盛NaCl溶液的烧杯中模拟暖宝宝手触无明显升温水量过多,暖宝宝样品均匀细腻,水含量少,升温明显2.3.4组分含量测定实验步骤现象解释活性炭称取样品,80o C下H2SO4溶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揭秘“暖宝宝”教学设计
“暖宝宝”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户外御寒取暖用品,通过化学的视角进行揭秘,必将引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极大兴趣。
严格来说,这节课并不存在于新授课或者复习课的某一章节中,但利用“暖宝宝”,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离子检验等学科知识与实验探究串联到了一节课中,化学知识不再是枯燥的,而变得更加贴近生活。
因此,这节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尝试、一种创新。
在探究和实验过程中,学生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问题;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速率,是可以调控的,能从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变化,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从化学探究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的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勤于实践,善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以上,正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能运用原电池装置解释暖宝宝的发热原理(2)通过动手实验和数据处理,学生能了解控制变量在实验中的重要作用,学会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会对实验进行分析、评价和改进(3)通过观看实验视频,学生了解物质分离和提纯的两种手段——过滤和蒸发,能够准确复述实验仪器和实验注意事项
(4)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能说出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能知道其它离子的干扰
2、教学与评价思路
本节课以暖宝宝为主题展开课堂教学,可分为四个模块:原电池工作原理、动手制作暖宝宝、过滤和蒸发、离子检验。
1、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包括:动画视频的引课、小组动手进行离子检验、实验探究暖宝宝中各成分的作用及配置比例、观看实验微视频和演示实验等;
2、不预设实验结果,学生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自主总结结论,并能发现问题,对实验中的不符合预期的现象进行讨论,找到问题所在,能初步学会如何探究实验、评价试验、改进实验;
3、注重课堂的实战效果,每个环节基本都设置了及时反馈,能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上最后的课堂检测,本节课共有7道题,大部分都是高考原题或改编题,让学生认识到所学即所考;
二、教学流程
揭秘原理列出问题: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
化的原因是什么?
2、暖贴中发生了什么
化学反应?
3、暖贴中各成分起到
了什么作用?
教师进行引导、评价
小组交流讨论
汇报结果
以问题进行
引导,激发学
生自主探究
演示暖宝宝中有无电
流产生
对比试验:铁/石墨/
氯化钠溶液
用电化学装置图演示
微观反应机理
分析原因:为什么暖
宝宝中电流表指针偏
转不明显?而对比试
验中指针大幅偏转?
书写电极反应式
负极:Fe-2e-==Fe2+
正极:O2+2H2O+4e-
==4OH-
总反应:2Fe+O2+
2H2O==2Fe(OH)2
总结原电池的反应原
理
完成及时反馈2
通过对比展
示理论与实
验之间的存
在的差异,引
发学生的讨
论
夯实基础
抓住原电池
的实质
通过练习进
行巩固,并过
渡到实验探
究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