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下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关于礼仪的起源与发展吧!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

关于礼的起源,说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五种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源于俗。

1、从理论上说,礼的产生,是人类为了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首先,礼的产生是为了维护自然的“人伦秩序”的需要。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与大自然抗争,不得不以群居的形式相互依存,人类的群居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在群体生活中,男女有别,老少有异,既是一种天然的人伦秩序,又是一种需要被所有成员共同认定、保证和维护的社会秩序。人类面临着的内部关系必须妥善处理,因此,人们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就是最初的礼。

其次,起源于人类寻求满足自身欲望与实现欲望的条件之间动态平衡的需要。人对欲望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人们在追寻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和,为了避免这些矛盾和冲突,就需要为“止欲制乱”而制礼。礼

2、从具体的仪式上看,礼产生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

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都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以祭天、敬神为主要内容的“礼”。这些祭祀活动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完善了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正式形成为祭祀礼仪。随着人类对自然与社会各种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入,仅以祭祀天地鬼神祖先为礼,已经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发展的精神需要和调节日益复杂的现实关系。于是,人们将事神致福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从内容和形式扩展到了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从最初的祭祀之礼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各种各样的礼仪。

(二)中国礼仪的发展

礼仪在其传承沿袭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其演变过程可以分四个阶段。

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整个原始社会是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较为简单和虔诚,还不具有阶级性。内容包括:制定了明确血缘关系的婚嫁礼仪;区别部族内部尊卑等级的礼制;为祭天敬神而确定的一些祭典仪式;制定一些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礼节和表示恭敬的动作。

2.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礼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如“五礼”就是一整套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礼仪规范和行为标准。古代的礼制典籍亦多撰修于这一时期,如周代的《周礼》《仪礼》《礼记》就是我国最早的礼仪学专著。在汉以后2 000多年的历史中,它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被称为礼经。

3.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

这一时期,学术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对礼教给予了研究和发展,对礼仪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孔子对礼仪非常重视,把“礼”看成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他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要求人们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倡导“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相互关心,彼此尊重。

孟子把礼解释为对尊长和宾客严肃而有礼貌,即“恭敬之心,礼也”,并把“礼”看做是人的善性的发端之一。

荀子把“礼”作为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把“礼”看做是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礼者,人道之极也”。他认为“礼”既是目

标、理想,又是行为过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管仲把“礼”看做是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家的第一支柱,认为礼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4.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

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尽管在不同的朝代礼仪文化具有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礼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具。这一时期的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逐渐变成为妨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类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

纵观封建社会的礼仪,内容大致有涉及国家政治的礼制和家庭伦理两类。这一时期的礼仪构成中华传统礼仪的主体。

5.现代礼仪的发展

辛亥革命以后,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传统礼仪规范、制度,受到强烈冲击。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腐朽、落后的礼教进行了清算,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被继承、完善、流传,那些繁文缛节逐渐被抛弃,同时接受了一些国际上通用的礼仪形式。新的礼仪标准、价值观念得到推广和传播。新中国成立后,逐渐确立以平等相处、友好往来、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为主要原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西方一些先进的礼仪、礼节陆续传入我国,同我国的传统礼仪一道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礼仪的基本框架。许多礼仪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变革,现代礼仪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大量的礼仪书籍相继出版,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礼仪讲座、礼仪培训日趋火红。人们学习礼仪知识的热情空前高涨。讲文明、讲礼貌蔚然成风。今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礼仪必将得到新的完善和发展。

二、东、西方礼仪的差异

东方礼仪主要指中国、日本、朝鲜、泰国、新加坡等为代表的亚

洲国家所代表的具有东方民族特点的礼仪文化。西方礼仪主要指流传于欧洲、北美各国的礼仪文化。

1.在对待血缘亲情方面

东方人非常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血浓于水”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际关系中最稳定的是血缘关系。

西方人独立意识强,相比较而言,不很重视家庭血缘关系,而更看重利益关系。他们将责任、义务分得很清楚,责任必须尽到,义务则完全取决于实际能力,绝不勉为其难。处处强调个人拥有的自由,追求个人利益。

2.在表达形式方面

西方礼仪强调实用,表达率直、坦诚。东方人以“让”为礼,凡事都要礼让三分,与西方人相比,常显得谦逊和含蓄。

在面对他人夸奖所采取的态度方面,东、西方人不相同。面对他人的夸奖,中国人常常会说“过奖了”、“惭愧”、“我还差得很远”等字眼,表示自己的谦虚;而西方人面对别人真诚的赞美或赞扬,往往会用“谢谢”来表示接受对方的美意。

3.在礼品馈赠方面

在中国,人际交往特别讲究礼数,重视礼尚往来,往往将礼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梁。东方人送礼的名目繁多,除了重要节日互相拜访需要送礼外,平时的婚、丧、嫁、娶、生日、提职、加薪都可以作为送礼的理由。

西方礼仪强调交际务实,在讲究礼貌的基础上力求简洁便利,反对繁文缛节、过分客套造作。西方人一般不轻易送礼给别人,除非相互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固的人际关系。在送礼形式上也比东方人简单得多。一般情况下,他们既不送过于贵重的礼品,也不送廉价的物品,但却非常重视礼品的包装,特别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

同时在送礼和接受礼品时,东西方也存在着差异。西方人送礼时,总是向受礼人直截了当地说明:“这是我精心为你挑选的礼物,希望你喜欢”,或者说“这是最好的礼物”之类的话;西方人一般不推辞别人的礼物,接受礼物时先对送礼者表示感谢,接过礼物后总是当面拆

看礼物,并对礼物赞扬一番。而东方人则不同,中国人及日本人在送礼时也费尽心机、精心挑选,但在受礼人面前却总是谦虚而恭敬地说“微薄之礼不成敬意,请笑纳”之类的话。东方人在受礼时,通常会客气地推辞一番。接过礼品后,一般不当面拆看礼物,惟恐对方因礼物过轻或不尽如人意而难堪,或显得自己重利轻义,有失礼貌。

4.在对待“老”的态度方面

东西方礼仪在对待人的身份地位和年龄上也有许多观念和表达上的差异。东方礼仪一般是老者、尊者优先,凡事讲究论资排辈。

西方礼仪崇尚自由平等,在礼仪中,等级的强调没有东方礼仪那么突出,而且西方人独立意识强,不愿老,不服老,特别忌讳“老”。

5.在时间观念方面

西方人时间观念强,做事讲究效率。出门常带记事本,记录日程和安排,有约必须提前到达,至少要准时,且不应随意改动。西方人不仅惜时如金,而且常将交往方是否遵守时间当作判断其工作是否负责、是否值得与其合作的重要依据,在他们看来这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形象和素质。

遵守时间秩序,养成了西方人严谨的工作作风,办起事来井井有条。西方人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区别分明,休假时间不打电话谈论工作,甚至在休假期间断绝非生活范畴的交往。相对来讲,中国人使用时间比较随意,时间观念比较淡漠。包括改变原定的时间和先后顺序,中国人开会迟到,老师上课拖堂,开会作报告任意延长时间是经常的事。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他们认为不尊重别人拥有的时间是最大的不敬。

6.在对待隐私权方面

西方礼仪处处强调个人拥有的自由(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将个人的尊严看得神圣不可侵犯。在西方,冒犯对方“私人的”所有权利,是非常失礼的行为。因为西方人尊重别人的隐私权,同样也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隐私权。

东方人非常注重共性拥有,强调群体,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邻里间的相互关心,问寒问暖,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表现。

三、礼的概念与内涵

(一)礼、礼貌、礼节与礼仪

1.礼

礼的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礼的含义比较丰富,它既可以指表示敬意和隆重而举行的仪式,也可泛指社会交往中的礼貌礼节,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还特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在《中国礼仪大辞典》中,礼定义为特定的民族、人群或国家基于客观历史传统而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和行为方式。礼的本质是“诚”,有敬重、友好、谦恭、关心、体贴之意。“礼”是人际间乃至国际交往中,相互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

2.礼貌

礼貌: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相互表示敬意和友好的行为准则和精神风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通过仪表及言谈举止来表示对交往对象的尊重。它反映了时代的风尚与道德水准,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

3.礼仪

礼仪包括“礼”和“仪”两部分。“礼”,即礼貌、礼节;“仪”即“仪表”、“仪态”、“仪式”、“仪容”,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

礼仪:人们在各种社会的具体交往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表、仪态、仪式、仪容、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

从广义的角度看,它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交际艺术。

狭义,通常是指在较大或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意、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

4.礼节

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礼

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具有形式化的特点,主要指日常生活中的个体礼貌行为。

(二)礼、礼貌、礼节、礼仪之间的关系

礼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人们社会交际中的行为准则。礼、礼貌、礼节、礼仪都属于礼的范畴,礼貌时表示尊重的言行规范,礼节时表示尊重的惯用形式和具体要求,礼仪是由一系列具体表示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完整过程。“礼貌”、“礼节”、“礼仪”三者尽管名称不同,但都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表示尊敬、友好的行为,其本质都是尊重人、关心人。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有礼貌而不懂礼节,往往容易失礼;谙熟礼节却流于形式,充其量只是客套。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礼是仪的本质,而仪则是礼的外在表现。礼仪在层次上要高于礼貌礼节,其内涵更深、更广,它是由一系列具体的礼貌礼节所构成;礼节只是一种具体的做法,而礼仪则是一个表示礼貌的系统、完整的过程。

四、礼仪的功能

1.沟通功能

礼仪行为是一种信息性很强的行为,每一种礼仪行为都表达一种甚至多种信息。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只有按照礼仪的要求,才能更有效地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敬、敬佩、善意和友好,人际交往才可以顺利进行和延续。热情的问候、友善的目光、亲切的微笑、文雅的谈吐、得体的举止等,不仅能唤起人们的沟通欲望,彼此建立起好感和信任,而且可以促成交流的成功和范围的扩大,进而有助于事业的发展。

2.协调功能

在人际交往中,不论体现的是何种关系,维系人际之间沟通与交往的礼仪,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润滑剂”作用。礼仪的原则和规范,约束着人们的动机,指导着人们立身处世的行为方式。如果交往的双方都能够按照礼仪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不仅可以避免某些不必要的感情对立与矛盾冲突,还有助于建立和加强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秩序更加有序。

3.教育功能

礼仪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社会的要求与时代精神。礼仪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指导人们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去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生活。让国民都来接受礼仪教育,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4.塑造功能

礼仪讲究和谐,重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礼仪在行为美学方面指导着人们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我并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人们的心灵。人们的谈吐变碍越来越文明,人们的装饰打扮变得越来越富有个性,举止仪态越来越优雅,并符合大众的审美原则,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和精神风貌。

5.维护功能

礼仪作为社会行为规范,对人们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礼仪起着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家庭的和谐与安宁,邻里的和谐,同事之间的信任与合作,都依赖于人们共同遵守礼仪的规范与要求。社会上讲礼仪的人越多,社会便会更加和谐稳定。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试论学习中国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礼仪的起源 社交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1.天神生礼说 这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礼仪的真正起源时的一种信仰说教,是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类田腾崇拜时期对原始礼仪的一种认识。(左传)有言:“礼以顺天,天之道也。”意思说,礼是用来顺乎天意的,而顺乎天意的礼就合乎“天道”。“天神生礼说”虽然不科学,但却反映了礼仪起源的某些历史现象。 2.礼是天地人统一的体现说 这种观点是春秋以后兴起的一股思潮。它认为,天地与人既有制约关系和统一性,又具有高于人事的主宰性。把礼引进到人际关系中来讨论,比单纯的“天神生礼说”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没有摆脱原始信仰,所以仍是不科学的。 3.礼起源于人性说 这是儒家的创见,儒家学派把礼和人性结合起来,以为礼起源于人的天性。孔于以仁释礼,一方面把“礼”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则,另一方面把“仁”当作“礼”的心理依据。克己以爱人,就是“仁”;用仁爱之心正确而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是“礼”。 4.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 这一学说的目的,在于解决人和环境的矛盾。孔子“克己复礼”的观点,就是看到了人和环境的矛盾,而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是“克己”。人的好恶欲望如不加以节制,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于是圣人制札,节制贪欲。

5.礼生于理,起于俗说 这是对礼仪起源的更深入地探讨。理,是指事物的必然性的道理。人们为了正常生存和发展,根据面临的生存条件,制定出合乎人类生存发展必然性和道理的行为规范,就是“礼”。“礼”是理性认识的结果。事物的礼落到实处,使之与世故习俗相关,所以又有了礼起源于俗的说法。荀于说;“礼以顺民心为本……顺人心者皆札也。”从理和俗上说明礼的起源。 根据上述种种说法,可以认为,“礼”先于“仪”,有了“礼”这个道德规范,才用“仪”这种形式去表现。“礼”与“仪”常常密不可分。礼仪与部落群居的形成过程同步产生,并随着社会组成形式和国家制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 (二)礼仪的发展 我国礼仪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礼仪形成阶段(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夏商周时期。从史料上看,夏代已开始制礼,商代礼仪已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记载周代礼仪的书籍“三礼”的出现,标志着(周礼)已经达到了系统完备阶段。在这一时期,礼仪的特征巳从单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的形式,跨人了全面制约人们行为的领域。在这一阶段中,礼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周礼)中的“王礼”部分。所谓“王礼”,就是分别用于祭祀、冠婚、宾客、军旅和丧葬的“吉礼”、“嘉札”、“宾礼”、“军礼”和“凶礼”。这是对我国古代礼仪的总结汇编。这些礼仪内容,对后世人们的行为规范、人际交往以及社会公德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封建礼仪阶段(公元前771年至1911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从儒学的产生,到以儒学为基础的封建礼仪形成、强化和衰落时期。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报逐步形成。这一时期,礼仪成为儒家学派的核心——“礼教”。在这时期,礼仪的明显特征,就是把人们的行为纳入封建道德的轨道,把人们教化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精神奴隶。礼教文化是这个时期“礼”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 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在人类社会进化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为规范和社会习俗,这就是礼仪的起源。礼仪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互动的需要: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们为了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而形成的一套规范行为。 2. 宗教信仰的影响:宗教信仰在人类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宗教仪式和礼仪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们通过宗教仪式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和敬意,这也促使了礼仪的发展。 3. 社会等级的存在:在古代社会中,社会等级制度非常严格,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礼仪规范。礼仪的起源也与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密切相关。 二、发展 礼仪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同的文化和时代对礼仪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以下是礼仪发展的几个阶段: 1. 古代礼仪:在古代社会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例如,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非常繁复,包括了许多仪式和规范,如宴会礼仪、婚礼仪式、祭祀仪式等。古代礼仪的发展主要受到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2. 中世纪礼仪: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礼仪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封建制度的出现使得贵族阶层的礼仪规范更加严格,而平民阶层的礼仪规范相对简单。宴会、宫廷舞会等社交活动成为了当时的主要礼仪形式。

3. 现代礼仪: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礼仪的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代社会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礼仪规范相对宽松。然而,在一些正式场合,如商务会议、国际外交等,仍然需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 三、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下是礼仪的几个重要性: 1. 维护社会秩序:礼仪规范是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遵守礼仪规范,可以使人们的行为更加有序,减少冲突和摩擦。 2. 增强社交能力:礼仪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遵守礼仪规范可以使人们在社交场合更加自信和得体,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 3. 传承文化传统:礼仪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遵守礼仪规范,可以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维护文化的连续性。 4. 提升个人形象:遵守礼仪规范可以提升个人的形象和气质。良好的礼仪可以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礼仪的实践 在现代社会中,礼仪的实践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礼仪实践: 1. 礼貌用语:在与他人交流时,使用礼貌用语可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关心。例如,称呼对方的时候使用适当的称谓,如先生、女士等。 2. 礼仪姿态:保持良好的姿态和仪态是礼仪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公共场合,保持端庄、自信的姿态可以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3. 礼仪用具:在特定场合,使用适当的礼仪用具也是一种礼仪实践。例如,在正式宴会上使用餐具的正确方式、使用正确的礼仪用具等。

中国的礼仪起源和发展

中国的礼仪起源和发展 中国自古就以交际礼仪之邦着称于世,其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礼仪的形成时期、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礼仪的强化时期、礼仪的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8个时期。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 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礼的繁体字“礼”,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关于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 关于礼的起源,说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五种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 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源于俗。 1、从理论上说,礼的产生,是人类为了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首先,礼的产生是为了维护自然的“人伦秩序”的需要。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与大自然抗争,不得不以群居的形式相互依存,人类的群居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在群体生活中,男女有别,老少有异,既是一种天然的人伦秩序,又是一种需要被 所有成员共同认定、保证和维护的社会秩序。人类面临着的内部关 系必须妥善处理,因此,人们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 秩序”,这就是最初的礼。 其次,起源于人类寻求满足自身欲望与实现欲望的条件之间动态平衡的需要。人对欲望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人们在追寻实现欲望的 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和,为了避免这些矛盾和冲突,就需要为“止欲制乱”而制礼。礼 2、从具体的仪式上看,礼产生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 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都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以祭天、敬神为主要内容的“礼”。这些祭祀活动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完善了相应的规范 和制度,正式形成为祭祀礼仪。随着人类对自然与社会各种关系认 识的逐步深入,仅以祭祀天地鬼神祖先为礼,已经不能满足人类日 益发展的精神需要和调节日益复杂的现实关系。于是,人们将事神 致福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从内容和形式扩展到了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从最初的祭祀之礼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各种各样的礼仪。

(二)中国礼仪的发展 礼仪在其传承沿袭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其演变过程可以分四个阶段。 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整个原始社会是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较为简 单和虔诚,还不具有阶级性。内容包括:制定了明确血缘关系的婚 嫁礼仪;区别部族内部尊卑等级的礼制;为祭天敬神而确定的一些祭 典仪式;制定一些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礼节和表示恭敬的动作。 2.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礼被打上了阶级的 烙印。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如“五礼”就是一整套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礼仪规范和行为标准。古代的礼制典籍亦多撰修于这一时期,如周代的《周礼》《仪礼》《礼记》就是我国最早的礼仪学专著。在汉以后2000多年的历史中,它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被称为礼经。 3.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 这一时期,学术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对礼教给予了研究和发展,对礼仪的起源、本质 和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 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孔子对礼仪非常重视,把“礼”看成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他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他要求人们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倡导“仁 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相互关心,彼此尊重。

简述中国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简述中国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起源于远古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本文将简述中国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 中国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在自然中,缺乏规范和秩序,因此,他们开始寻求一种规范行为的方式,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这就是中国礼仪的起源。 最早的礼仪是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如尊敬长者、敬重祖先、尊重贵族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行为规范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更为复杂的礼仪体系。在周朝时期,礼仪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具有明确的等级和秩序。 二、中国礼仪的发展 1. 周朝时期 周朝是中国礼仪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周朝时期,礼仪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周朝制定了一系列礼仪规范,如尊敬长者、敬重祖先、尊重贵族等。这些规范反映了周朝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秩序。 2. 秦汉时期 在秦汉时期,礼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定了一系列礼仪规范,如尊敬皇帝、敬重祖先、尊重贵族等。这些规范反映了秦汉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秩序。 3. 唐宋时期

在唐宋时期,礼仪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唐朝制定了一系列礼仪规范,如尊敬皇帝、敬重贵族、尊重文化等。宋朝也制定了一系列礼仪规范,如尊敬皇帝、敬重学者、尊重文化等。这些规范反映了唐宋时期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秩序。 4. 明清时期 在明清时期,礼仪得到了更加严格的发展。明清时期制定了一系列礼仪规范,如尊敬皇帝、敬重贵族、尊重文化等。这些规范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秩序。 三、中国礼仪的特点 中国礼仪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等级制度严格 中国礼仪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秩序。在中国礼仪中,尊卑有序,等级分明。 2. 重视仪式 中国礼仪非常注重仪式,仪式的形式和程序非常复杂。 3. 历史悠久 中国礼仪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4. 形式多样 中国礼仪形式多样,有宗教仪式、婚礼仪式、葬礼仪式等。 四、中国礼仪的现代发展 中国礼仪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礼仪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现代中国人在日常生活

简述中国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简述中国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本文将从礼仪的起源、发展、演变、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国礼仪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一、礼仪的起源 礼仪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其根源在于人类的自然本能和社会需求。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繁衍的需要,开始形成了一些简单的礼仪行为。这些行为包括:向神灵祈祷、尊敬长者、庆祝丰收、举行婚礼、丧葬等。这些礼仪行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文明的阶段。 在中国古代,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商朝时期,礼仪主要表现在祭祀活动中。商朝的祭祀活动非常隆重,其主要目的是祭祀祖先和神灵,以求得神灵的庇佑和保佑。在祭祀活动中,人们会献上食品、酒水、牲畜等供品,同时进行歌舞、祈祷等仪式。这些仪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流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二、礼仪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礼仪也逐渐演变和发展。在周朝时期,礼仪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周朝的礼仪制度非常复杂,包括了官方仪式、宗教仪式、家庭仪式等多种形式。周朝的礼仪制度,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等级,还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在中国历史上,礼仪的发展与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密切相

关。在封建社会中,礼仪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巩固自身地位和权力的一种手段。礼仪规范严厉,等级制度森严,人们必须遵守礼仪规范,否则就会面临惩罚。在这种社会结构下,礼仪逐渐成为了一种权力象征,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威严和权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礼仪也不断发展和演变。在现代社会中,礼仪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不再是一种权力象征。现代社会的礼仪更加注重个人素质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理解。 三、礼仪的特点 中国礼仪有着独特的特点,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中国礼仪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礼节 中国礼仪十分注重礼节,礼节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尊重和礼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节被视为一种美德,是人们交往的基本准则。在中国的社交场合中,人们必须遵守一定的礼节规范,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2.强调等级制度 中国礼仪强调等级制度,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必须遵守一定的等级规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等级制度被视为一种秩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在中国的社交场合中,人们必须遵守等级规范,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3.注重仪式

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一、礼仪的起源 礼仪的起源是什么,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般而言,主要有以下五种学说较为盛行:第一是天神产生礼仪学说;第二是,礼仪为天地人三者的统一;第三是,礼仪根源于人原有的自然属性;第四是,礼仪实际上是环境与人性矛盾的产物;第五是,礼仪产生理,起源于俗。虽然理论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侧重,但根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理论层面而言,礼仪的产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协调主客观矛盾的产物。 第一,自然界中,人类为了维护基本的“伦理秩序”,礼仪便应运而生。人类进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在原始社会初期,我们的祖先是以群居的方式居住在一起,由于男女老少居住在一起,必然要受到一定秩序的制约和调整,且这种秩序必须被所有的成员认可且自愿遵守。在处理这些内部关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积累起来的“人伦秩序”,便是最早的“礼”的表现形式气。 第二,平衡欲望与现实的差距。人类追求的欲望与现实能够实现欲望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差距,妥善处理这个差距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而礼仪正是为了平衡这一差距而产生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某种目的,必然会对某些特殊的人、事、物产生欲望,但是这些欲望不可能均如愿以偿的实现,“求而不得”、“欲而不能”的情形时有发生,这就需要人们遵循一定的规则,控制欲望,从而控制自己的行为,“礼仪”便是具有控制功能的规则。 (二)从礼仪的表现形式上而言,原始的各种宗教活动中的祭祀是礼仪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由于科技水平及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迷信思想较为浓厚,往往对鬼神很敬畏,为了祈求神灵的保护,往往会开展祭天、敬神的祭祀活动,祭祀的主要内容则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和祭祀活动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也得到了完善,最终形成了“祭祀礼仪”。伴随着历史的发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和演变。本文将从礼仪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礼仪的起源 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合作的重要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团结和协作,人们开始形成了一些行为准则和规范,这就是礼仪的雏形。 原始社会中的礼仪主要表现为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以及对族群长者的尊重和服从。人们通过举行祭祀仪式、举办宴会等方式,表达对神灵和长者的敬意和感激之情。这些仪式和礼节的形成,标志着礼仪的起源。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结构逐渐复杂化,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多样。为了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礼仪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礼仪的发展 1. 古代礼仪的发展 在古代社会中,礼仪逐渐成为统治者权力的象征。各种宗教仪式和宫廷礼仪成为统治者展示权威和地位的重要手段。例如,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君王通过举行盛大的朝会和宴会来展示自己的威严和贵族地位。 古代社会中的礼仪还包括了各种社交礼仪和行为准则。人们通过遵守这些礼仪规范,来展示自己的教养和修养。例如,古代中国的儒家礼仪,强调以礼待人、尊重长辈、尊重师长等,这些行为准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2. 现代礼仪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中的礼仪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代礼仪更加注重个体之间的平等和尊重。人们开始关注个人隐私和个人空间,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权利。 现代社会中的礼仪还包括了各种商务礼仪和社交礼仪。在商务场合,人们需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以展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商业道德。在社交场合,人们需要注意言谈举止,尊重他人的感受,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礼仪的影响 礼仪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个体层面 礼仪可以培养个体的修养和教养,提高个体的社交能力。遵守礼仪规范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礼仪还可以塑造个体的形象和品牌,提升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 社会层面 礼仪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遵守礼仪规范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同时,礼仪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总结: 礼仪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原始社会,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演变。古代社会中的礼仪强调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而现代社会中的礼仪更加注重个体之间的平等和尊重。礼仪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提升个体的社交能力和形象,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礼仪的学习和实践,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1、中国礼仪的发展历程: (1)萌芽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2)草创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3)形成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4)发展和变革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5)强化期(公元前221年——1796年) (6)衰落期(1796年——1911年) (7)现代礼仪时期(1912年——1949年) (8)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二、中西礼仪的异同 1、在表达方式方面: 中国礼仪不仅注重礼貌,而且讲究礼节;强调以让位礼,提倡中庸之道,表现既热情亲切,又谦逊含蓄。 西方礼仪不仅文明礼貌,而且思想开放,强调实用,提倡平等,情感外露,表达率直坦诚,没有中国人那样强烈的家庭本位,而强调个人本位。 2、在礼品馈赠方面: 中国人讲究礼数,重视礼尚往来,往往把送礼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梁。 西方人反对繁文缛节和过分客套造作,一般不轻易送礼,送礼也很简单,一般不送过于贵重的礼品,但都重视礼品的包装,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

3、在礼仪活动方面: 中国人讲人情,重人脉,注重人伦亲情和家族血缘,讲究敬老爱幼,尊重老者优先,事事讲究论资排辈,“官本位”意识较强。 西方人崇尚个性自由,注重功利,提倡女士优先,讲究绅士风度。虽也有等级之分,但并不十分突出,把个人尊严看得神圣不可侵犯。 4、在“老”的称呼方面: 中国人尊敬的称呼上了岁数的长者为“老先生”、“老师傅”、“老专家”等,象征着经验丰富。 在西方国家,“老”意味着精力不济,走下坡路。有时“老”就是“不中用”的代名词。西方老人独立意识强,不愿意麻烦别人,自然也不乐意被别人尊称为“老人”。 5、在宴请方面: 中国人请客时,往往客气的说:“没什么菜,请随便用。”因为中国人一向认为“谦受益,满招损。”且请客时食物若被客人一扫而光,主人在面子上会很不好看。因为这也许表明食物准备不充足或客人还没有吃饱。 西方人请客时很少上许多菜,但却会说“这是我的拿手好菜,特地精心为你做的。”表现出西方人的热情与直爽。且请客时如果食物被客人吃光,主人一定会感到欢欣鼓舞。若看见盘里剩下不少菜,反而会垂头丧气,因为剩菜说明其烹调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节礼仪的内涵 一、礼仪的概念 概括地说,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试论学习中国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礼仪的起源 社交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1.天神生礼说 这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礼仪的真正起源时的一种信仰说教,是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类田腾崇拜时期对原始礼仪的一种认识。(左传)有言:“礼以顺天,天之道也。”意思说,礼是用来顺乎天意的,而顺乎天意的礼就合乎“天道”。“天神生礼说”虽然不科学,但却反映了礼仪起源的某些历史现象。 2.礼是天地人统一的体现说 这种观点是春秋以后兴起的一股思潮。它认为,天地与人既有制约关系和统一性,又具有高于人事的主宰性。把礼引进到人际关系中来讨论,比单纯的“天神生礼说”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没有摆脱原始信仰,所以仍是不科学的。 3.礼起源于人性说 这是儒家的创见,儒家学派把礼和人性结合起来,以为礼起源于人的天性。孔于以仁释礼,一方面把“礼”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则,另一方面把

“仁”当作“礼”的心理依据。克己以爱人,就是“仁”;用仁爱之心正确而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是“礼”。 4.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 这一学说的目的,在于解决人和环境的矛盾。孔子“克己复礼”的观点,就是看到了人和环境的矛盾,而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是“克己”。人的好恶欲望如不加以节制,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于是圣人制札,节制贪欲。 5.礼生于理,起于俗说 这是对礼仪起源的更深入地探讨。理,是指事物的必然性的道理。人们为了正常生存和发展,根据面临的生存条件,制定出合乎人类生存发展必然性和道理的行为规范,就是“礼”。“礼”是理性认识的结果。事物的礼落到实处,使之与世故习俗相关,所以又有了礼起源于俗的说法。荀于说;“礼以顺民心为本……顺人心者皆札也。”从理和俗上说明礼的起源。 根据上述种种说法,可以认为,“礼”先于“仪”,有了“礼”这个道德规范,才用“仪”这种形式去表现。“礼”与“仪”常常密不可分。礼仪与部落群居的形成过程同步产生,并随着社会组成形式和国家制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 (二)礼仪的发展 我国礼仪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礼仪形成阶段(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春秋左传正义》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五千年的中国史,也是一部礼仪史,礼仪涵盖的种类很多,从日常生活、交往等方面都有严格的体现。尤其在君臣关系、外交关系上,礼仪更是马虎不得。一、礼仪是怎样产生的? 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 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1、天神生礼说 这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礼仪的真正起源时的一种信仰说教,是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类田腾崇拜时期对原始礼仪的一种认识。(左传)有言:“礼以顺天,天之道也。”意思说,礼是用来顺乎天意的,而顺乎天意的礼就合乎“天道”。“天神生礼说\"虽然不科学,但却反映了礼仪起源的某些历史现象。 2、礼是天地人统一的体现说 这种观点是春秋以后兴起的一股思潮。它认为,天地与人既有制约关系和统一性,又具有高于人事的主宰性。把礼引进到人际关系中来讨论,比单纯的“天神生礼说\"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没有摆脱原始信仰,所以仍是不科学的。 3、礼起源于人性说这是儒家的创见 儒家学派把礼和人性结合起来,以为礼起源于人的天性。孔于以仁释礼,一方面把“礼\"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则,另一方面把“仁”当作“礼”的心理依据。克己以爱人,就是“仁”;拥仁爱之心正确而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是“礼\"。 4、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 这一学说的目的,在于解决人和环境的矛盾。孔子“克己复礼”的观点,就是看到了人和环境的矛盾,而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是“克己”。人的好恶欲望如不加以节制,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于是圣人制机,节制贪欲。 5、礼生于理,起于俗说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试论学习中国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一)礼仪的起源 社交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1.天神生礼说 这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礼仪的真正起源时的一种信仰说教,是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类田腾崇拜时期对原始礼仪的一种认识.(左传)有言:“礼以顺天,天之道也。"意思说,礼是用来顺乎天意的,而顺乎天意的礼就合乎“天道”。“天神生礼说”虽然不科学,但却反映了礼仪起源的某些历史现象. 2.礼是天地人统一的体现说 这种观点是春秋以后兴起的一股思潮。它认为,天地与人既有制约关系和统一性,又具有高于人事的主宰性。把礼引进到人际关系中来讨论,比单纯的“天神生礼说”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没有摆脱原始信仰,所以仍是不科学的。 3.礼起源于人性说 这是儒家的创见,儒家学派把礼和人性结合起来,以为礼起源于人的天性。孔于以仁释礼,一方面把“礼"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则,另一方面把“仁”当作“礼"的心理依据。克己以爱人,就是“仁";用仁爱之心正确而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是“礼”。 4.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 这一学说的目的,在于解决人和环境的矛盾。孔子“克己复礼"的观点,就是看到了人和环境的矛盾,而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是“克己”。人的好恶欲望如不加以节制,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于是圣人制札,节制贪欲。

5.礼生于理,起于俗说 这是对礼仪起源的更深入地探讨.理,是指事物的必然性的道理.人们为了正常生存和发展,根据面临的生存条件,制定出合乎人类生存发展必然性和道理的行为规范,就是“礼”.“礼”是理性认识的结果。事物的礼落到实处,使之与世故习俗相关,所以又有了礼起源于俗的说法。荀于说;“礼以顺民心为本……顺人心者皆札也。"从理和俗上说明礼的起源。 根据上述种种说法,可以认为,“礼”先于“仪",有了“礼”这个道德规范,才用“仪”这种形式去表现。“礼”与“仪"常常密不可分。礼仪与部落群居的形成过程同步产生,并随着社会组成形式和国家制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 (二)礼仪的发展 我国礼仪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礼仪形成阶段(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夏商周时期.从史料上看,夏代已开始制礼,商代礼仪已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记载周代礼仪的书籍“三礼”的出现,标志着(周礼)已经达到了系统完备阶段。在这一时期,礼仪的特征巳从单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的形式,跨人了全面制约人们行为的领域.在这一阶段中,礼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周礼)中的“王礼”部分.所谓“王礼”,就是分别用于祭祀、冠婚、宾客、军旅和丧葬的“吉礼”、“嘉札”、“宾礼”、“军礼"和“凶礼”。这是对我国古代礼仪的总结汇编.这些礼仪内容,对后世人们的行为规范、人际交往以及社会公德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封建礼仪阶段(公元前771年至1911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从儒学的产生,到以儒学为基础的封建礼仪形成、强化和衰落时期。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报逐步形成。这一时期,礼仪成为儒家学派的核心-—“礼教”。在这时期,礼仪的明显特征,就是把人们的行为纳入封建道德的轨道,把人们教化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精神奴隶。礼教文化是这个时期“礼”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