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故事读懂胆红素代谢

合集下载

简述胆红素的代谢过程

简述胆红素的代谢过程

简述胆红素的代谢过程胆红素是一种黄色的血红素衍生物,它是红血球的血红蛋白分解产物。

胆红素的代谢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器官和多个关键酶的参与。

理解胆红素的代谢过程,对于预防和治疗与胆红素相关的疾病,如溶血性黄疸和肝病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胆红素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具体分为三个阶段:血红蛋白分解、胆红素的转运和胆红素的结合与排泄。

第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血红蛋白的分解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正常寿命为120天,其衰老后会被脾脏吞噬并分解。

在衰老的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会被分解为血红蛋白携带的铁元素、由四个亚单位组成的胆红素和载体蛋白。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主要包括脾脏和肝脏。

在分解过程中,血红蛋白首先被酶类分解为出血红蛋白,这是一种黄褐色的非结合性血红素。

血红蛋白的铁分子会被转运蛋白体铁转运蛋白(Hb-Hp)结合,形成血红蛋白铁复合物。

这个复合物在肝脏中转运并参与体内的铁代谢。

胆红蛋白由血红素和载体蛋白组成,它们的结合受到巨噬细胞内酶类的调控。

胆红素的释放需要一系列的酶的参与,包括hemopexin,heme oxygenase和biliverdin reductase等。

在这个过程中,胆红素会被加氧酶家族中的酶hemopexin还原转化为双碳链蓝宝石。

第二个阶段是胆红素的转运过程。

在转运过程中,胆红素结合到血浆蛋白,主要是结合到白蛋白。

这样胆红素就能够在血液中进行长距离的运输,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到脑组织或者通过胆囊引流进入到肠道。

在肝细胞内,胆红素进一步结合到载体蛋白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 (GST) ,转变为胆红素半胆硫酸酯(BSP)这个酯化的形式。

BSP可以通过胆汁排泄到肠道中。

在肠道中,胆红素被细菌代谢为环丁甲酰肼,最后转化为 urobilinigen.第三个阶段是胆红素的结合与排泄过程。

在肝细胞内,胆红素被葡萄糖醛酸酰转移酶(Glucuronyl transferase) 结合到葡萄糖醛酸,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Bilirubin glucuronide)。

胆红素的代谢过程

胆红素的代谢过程

胆红素的代谢过程As a person, we must have independent thoughts and personality.胆红素的代谢过程一、胆红素的来源与生成胆红素的来源不外以下几种:①大部分胆红素是由衰老红细胞破坏、降解而来,由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辅基血红素降解而产生的胆红素的量约占人体胆红素总量的75%;②小部分胆红素来自组织(特别是肝细胞)中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蛋白质(如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过氧化氢酶等)的血红素辅基的分解;③极小部分胆红素是由造血过程中,骨髓内作为造血原料的血红蛋白或血红素,在未成为成熟细胞成分之前有少量分解,即无效造血所产生的胆红素。

胆红素的生成过程包括:①衰老的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被破坏,首先除去珠蛋白而分离出血红素;②血红素在单核吞噬细胞内微粒体的血红素加氧酶的作用下,形成胆绿素,③胆绿素在胆绿素还原酶催化下生成胆红素。

胆红素可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浆内主要以胆红素-白蛋白复合体的形式存在和运输。

除白蛋白外,α1-球蛋白也可与胆红素结合。

一般说白蛋白与胆红素的结合是可逆的。

当血浆胆红素浓度正常时,1分子白蛋白通常结合1分子胆红素,而当血浆胆红素增多时则可结合2分子胆红素。

正常成人每100ml血浆中的白蛋白结合胆红素的能力约为20-25mg,所以正常情况下白蛋白结合胆红素的潜力很大。

由于胆红素与白蛋白较紧密地结合成复合体,一方面改变了胆红素的脂溶性,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它自由通过各种生物膜的能力,不致有大量游离胆红素进入组织细胞而产生毒性作用。

二、肝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及排泄当胆红素随血液运输到肝后,由于肝细胞具有极强的摄取胆红素的能力,故可迅速被肝细胞摄取。

肝迅速地选择性地从血浆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与下述机制有关。

⒈位于血窦表面的肝细胞膜上可能有特异的载体蛋白系统,胆红素等有机阴离子与膜上载体结合后,即从膜的外表面转移至内表面,然后进入胞质。

胆红素的代谢

胆红素的代谢

胆红素的代谢胆红素是胆色素的一种,它是人胆汁中的主要色素,是人体内血红素的主要代谢产物,是临床上判断黄疸的主要依据,也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

一.胆红素的正常代谢1.胆红素的来源:1)衰老红细胞的破坏降解:由血红蛋白分子中的辅基—血红素,在肝胆脾和骨髓等网状内皮系统内降解而产生胆红素,约占人体胆红素总量的80%,称主流胆红素2)无效红细胞生成:即在造血过程中,骨髓内作为造血原料的血红蛋白或血红素,在未成为成熟红细胞成分之前有少量分解而成3)其他含血红素辅基的蛋白质分解:如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和过氧化物酶等降解产生,后两者约占20%,称为分流胆红素。

2.胆红素在血液中的转运:胆红素是难溶于水的脂溶性物质,在血液中主要以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和运输。

正常人每100毫升血浆中的清蛋白能结合34-43umol胆红素,而血浆实际胆红素浓度只有1.70—17.2umol/L.一般情况下,胆红素与清蛋白分子中的第一位点结合,分子比1:1,当胆红素浓度增大,于第二位点结合,就容易被有机阴离子如磺胺类,脂肪酸,胆汁酸,水杨酸等从清蛋白分子里置换出来,增加透入细胞的可能性。

临床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时,这些药物应慎用。

3.胆红素在肝细胞内代谢过程(1)摄取:肝细胞摄取胆红素的有效性取决于1)血窦面肝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

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通过肝脏一次,即有40%胆红素脱离清蛋白而被肝细胞摄取。

2)肝细胞胞液中的两种可溶性受体蛋白----Y蛋白和Z蛋白,也称载体蛋白。

Y蛋白与胆红素的亲和力高于Z 蛋白,既能结合胆红素,又可以结合其他有机阴离子如类固醇,磺溴酞钠等。

在胞液中,胆红素与载体蛋白结合成复合物,阻止其回流入血,而增加其摄入的有效性。

(2)转化: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转化在滑面内质网上进行。

在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催化下,胆红素迅速与尿苷二磷酸-а-葡萄糖醛酸反应,通过其丙酸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极性较强的水溶性结合物—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单酯和双酯,即结合胆红素。

胆红素的代谢概念

胆红素的代谢概念

胆红素的代谢概念胆红素是红血球中铁的一种代谢产物,也是胆色素的主要成分。

胆红素的代谢过程包括胆红素的生成、转运、绝大部分的循环、分解和排泄。

第一步是胆红素的生成。

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在寿命结束后被破坏,释放出来的铁被回收利用,剩下的非铁部分则经过一系列的酶反应被转化为间接胆红素(Bilirubin Indirect, BR)。

间接胆红素是非溶水性的,需要与血浆中的白蛋白结合后才能被转运。

第二步是胆红素的转运。

血浆中的间接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形成胆红素—白蛋白结合物,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肝脏。

在肝脏内,胆红素通过肝细胞膜,进入肝细胞。

第三步是胆红素的循环。

在肝细胞内,胆红素与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Bilirubin glucuronyl transferase, UGT1A1)结合,经过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催化反应后,被转化为水溶性的直接胆红素(Bilirubin Direct, BD)。

直接胆红素可以从肝细胞向胆汁中分泌,一部分直接进入肠道排泄。

第四步是胆红素的分解。

在肠道中,直接胆红素被细菌分解为乙胆红素(urobilinogen),经氧化、脱氧等反应生成胆色素。

第五步是胆红素的排泄。

胆色素在肠道中的一部分被排泄,另一部分经门脉吸收到肝脏再次被肝脏清除,以避免胆红素过多积累。

整个胆红素代谢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一旦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胆红素代谢紊乱,引发相关的疾病。

在胆红素代谢中,有一种遗传性疾病叫做先天性非溶血性胆红素血症(Crigler-Najjar综合征)。

在这种疾病中,由于肝细胞中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缺陷,导致胆红素无法转化为水溶性的直接胆红素,从而导致高间接胆红素血症。

这种疾病在新生儿时期就会出现黄疸,如果严重的话需要进行光疗治疗。

此外,还有一种遗传性疾病叫做Gilbert综合征,也是由于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低下,但是相对于Crigler-Najjar综合征来说,活性的降低程度要轻一些。

简述胆红素代谢过程

简述胆红素代谢过程

简述胆红素代谢过程胆红素是一种由红细胞分解产生的黄色化合物,它是红细胞衰老和分解的产物,也是人体内重要的废物。

胆红素的代谢过程包括红细胞衰老和破裂、胆红素生成、胆红素转运、胆红素结合和排泄等环节。

首先,红细胞衰老和破裂是胆红素代谢的起点。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寿命约为120天,在衰老过程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不断碎裂,释放出大量的胆红素。

接下来是胆红素的生成。

被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被吞噬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摄取后,在溶酶体中进行分解。

血红蛋白首先被酶分解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血色素,直接被氧化还原系统还原为biliverdin(胆绿素);另一个是球蛋白部分,通过裂解形成游离的氨基酸。

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生的胆绿素比血红蛋白本身比较稳定,因此可以在体内稳定存在。

然后胆红素进入转运环节。

胆红素转运蛋白(Bilirubin Binding Protein)结合胆红素,将其转运到肝脏。

胆红素结合是胆红素代谢的重要环节。

在肝脏中,胆红素会与葡萄糖醛酸醛基转移酶(UGT1A1)结合,形成胆红素的共轭物,间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醛基结合。

共轭胆红素能溶于水,被转运至胆汁中。

最后是胆红素的排泄。

共轭胆红素进入肠道后,一部分被肠道细菌分解为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部分会进一步结合乙酰化成为二乙酰胆红素。

这两种胆红素会与肠内脂肪酸结合,通过胆汁排入肠道,最终以粪便的形式从体外排除。

总结一下,胆红素的代谢过程主要包括红细胞衰老和破裂、胆红素生成、胆红素转运、胆红素结合和胆红素排泄。

这个过程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异常都会导致胆红素代谢紊乱,引发胆红素相关的疾病,如溶血性贫血和Gilbert综合征。

胆红素的代谢过程

胆红素的代谢过程
胆红素的 代谢过程
xxxxxxxxx
-
1 胆红素简介 2 血红素转化为胆红素 3 胆红素的肝内代谢 4 胆汁酸盐的分泌和运输
1
胆红素简介
胆红素简介
胆红素是一种血红蛋白的分 解产物,主要由血红素转化
而来
它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并由 胆汁排出体外
胆红素的代谢过程是一个复 杂而精密的体系,涉及多个 器官和生物分子的参与
以下是胆红素代谢过程的详 细介绍
2
血红素转化为胆红 素
血红素转化为胆红素
1
血红素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负责运 输氧气
当红细胞老化或受损时,血红素会分 解并转化为胆红素
2
3
这一过程主要在脾脏和肝脏中进行
3
胆红素的肝内代谢
胆红素的肝内代谢
在肝脏中,胆红素被转运蛋 白接收,并与其他物质一起
形成胆汁酸盐
胆红素与疾病的关系
肝病
胆红素代谢异常与肝病密切相关。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主要器官,肝细胞受损会导致胆红 素代谢障碍,进而引发黄疸、肝硬化等严重肝病。此外,胆红素水平异常也可能是慢性肝 炎、肝硬化等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胆红素与疾病的关系
溶血性疾病
胆红素与疾病的关系
溶血性疾病是指红细胞破裂引起的贫血和黄疸等症状。 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分解为胆红素和铁等物质,导 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引发黄疸。溶血性疾病可能 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如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免疫性 溶血性贫血等
肾脏中的肾小管上皮细胞 能够摄取血液中的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并将其分 解为游离胆红素和白蛋白
部分游离胆红素会被重吸收 回血液,而剩余的则随尿液 排出体外
7
总结
Hale Waihona Puke 总结胆红素的代谢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体系,涉及多个器官和生物分子的参与。血红素的 分解、肝内代谢、胆汁酸盐的分泌和运输、肠内代谢以及肾内代谢等环节共同构成了胆红 素的代谢过程。这个过程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在病理情况下,胆红素的代谢过程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出现黄 疸等症状。黄疸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如肝炎、肝硬化、胆囊炎、溶血性疾病等。对 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深入了解胆红素的代谢过程及其相关因素的作用机制

胆红素的生成代谢

胆红素的生成代谢

在肠道中被还原成 粪胆原
部分粪胆原被肠道 吸收进入肠肝循环
剩余的粪胆原形成 粪便排出体外
胆红素在肾脏中的代谢
胆红素随尿液进入肾脏 在肾脏中与葡糖醛酸结合 形成葡糖醛酸胆红素随尿液排出 胆红素在肾脏中的代谢具有保护作用
03 胆红素在体内的转运
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
结合过程:胆红素在血液中与白蛋白结合,形成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 转运作用:该复合物将胆红素从肝脏转运至其他组织 维持稳定:白蛋白结合可降低胆红素的毒性,保持其在体内的稳定性 生理意义:白蛋白结合有助于调节胆红素的浓度,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先天性代谢障碍: 某些先天性代谢 障碍导致胆红素 代谢异常,如葡 萄糖醛酸转移酶 缺乏等。
胆红素代谢异常与肝病的关系
胆红素代谢异常可导致肝细胞损伤 肝病可引起胆红素代谢异常 胆红素代谢异常与肝炎、肝硬化等肝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肝病患者胆红素代谢异常可能导致黄疸等症状
胆红素代谢异常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04
胆红素在组织中的利用 和排泄
胆红素在组织中的利用
胆红素在组织中的利用形式:胆红素在组织中主要作为抗氧化剂,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 伤。
胆红素在组织中的利用机制:胆红素在组织中通过与活性氧自由基反应,发挥抗氧化作用, 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
胆红素在组织中的利用途径:胆红素在组织中主要通过与细胞内蛋白质的结合,形成胆红素蛋白质复合物,进而发挥抗氧化作用。
胆红素排泄的调节 机制还涉及到胆红 素在皮肤中的排泄 ,以及皮肤对胆红 素的代谢和排泄作 用。
05
胆红素代谢异常与疾病 的关系
胆红素代谢异常的原因
肝细胞损伤:肝 炎、肝硬化等导 致肝细胞受损, 影响胆红素的代 谢。

胆红素代谢过程简述

胆红素代谢过程简述

胆红素代谢过程简述
胆红素是一种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黄色物质。

它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十分复杂,涉及多个器官和多个酶的参与。

血液中的红细胞寿命大约为120天。

当红细胞老化或损坏时,它们会被脾脏和肝脏中的巨噬细胞吞噬和分解。

在这个过程中,血红蛋白被分解成两个部分:血红素和球蛋白。

球蛋白会被分解成氨基酸,进一步参与体内其他物质的合成。

血红素分解后形成的胆红素被结合在血浆中的白蛋白上,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肝脏。

在肝脏中,胆红素与葡萄糖结合,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

这个反应由一种叫做UDP-葡萄糖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酶催化。

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随后被排泄进胆道,并进入小肠。

在小肠中,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被细菌酶水解,形成间质胆红素。

一部分间质胆红素会被肠道细菌进一步还原为胆绿素,然后被排泄出体外。

另一部分的间质胆红素会被肠道吸收并转运到肝脏。

在肝脏中,间质胆红素与胆盐结合,形成胆红素胆盐。

胆红素胆盐随后进入胆汁,经过胆囊储存,最终进入小肠。

在小肠内,胆红素胆盐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胆红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调控系统。

任何环节的异常都可能导致胆红素代谢紊乱,进而引发胆红素相关疾病。


如,肝脏功能不全、红细胞溶血、胆道梗阻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胆红素积聚,引发黄疸等症状。

胆红素代谢过程的正常进行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深入了解胆红素代谢的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预防与胆红素相关的疾病。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身体健康,注意保护肝脏和红细胞的功能,以维持胆红素代谢的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小故事读懂胆红素代谢
一个小故事
胆红素代谢的故事是一群小可爱逃学出游的的故事,汉族(血红蛋白PS :是胆红素的主要来源)、苗族(肌红蛋白)、蒙古族(细胞色素)、维吾尔族(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的妈咪们将他们的大宝贝小宝贝送进了胆红素学校,入学先进性注册(分解),孩子们穿上了统一校服(游离胆红素),开始了学业,随着血液系统在身体里兢兢业业的学习。

有一天,它们随着血液系统进入了肝脏,肝脏里有个守门大爷葡萄糖醛酸,此大爷年少时甚为轻狂,看孩子们学习如此辛苦说:“你们想不想出去旅游啊?”一批不安分的游离胆红素说:“好啊!好啊!”于是葡萄糖醛酸给他们换上课条纹衫(结合胆红素),打开校门,在胆汁小盆友的带领下悄悄走入了肠道,肠道内的细菌为了保证此次出逃的顺利,给他们带上了假发,孩子们伪装成了(粪胆素原,也称粪胆原),大部分粪胆原走陆路进入大肠,氧化成为了粪胆素(PS:便便的颜色哦),顺利出逃。

少部分的粪胆原,由于这伪装的实在太丑,拍拍屁股不出逃了,走侧门(门静脉)系统回去肝脏系统中了,极少部分走水路,进入尿道,氧化成尿胆原(PS:尿液的颜色),也顺利出逃啦!
绿色:代表在肝脏中,红色:代表在血液中,棕色:代表在肠道中,黄色:代表在尿液中
故事先讲到这里啦~那么问题来了:
胆红素的测定分别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可以判断有无黄疸和黄疸的严重程度,具体来讲:
隐性黄疽:一般来说小于34μmol/L的黄疸,视诊不易察出,称为隐形黄疸。

轻度黄疽:34~170pmol/L
中度黄疸:170~340μmol/L,
高度黄疸:>340μmol/L
溶血性黄疸:一般<85μmol>85μmol>
肝细胞性黄疸:一般<200μmol ,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35%,200μmol>
阻塞性黄疸:一般>3400μmol/L,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60%。

完全阻塞性黄疸340~510μmol/L,不完全阻塞者为170~265μmol/L
其次,可以判断黄疸的类型,具体如下:
溶血性黄疸:体内红细胞破坏过多,体内的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增多,粪胆原增多,粪胆原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亦增多,所以大量的尿胆原从尿中的排出,尿胆原增多。

梗阻性黄疸:各种原因导致的肝内、外胆道阻塞时,肝内生成的结合胆红素,不能顺利排入肠腔内,逆流进入血液系统中,使血液中的结合胆红素增加,因结合胆红素溶于水,故能从肾脏中排出,尿中的胆红素阳性。

因排入肠腔中的结合胆红素减少甚至缺如,导致粪胆原进入血液系统的减少,因此尿液中的尿胆原是减少甚至缺如的。

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受损,不能有效的将游离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因此游离胆红素升高,已转化的结合胆红素从肿胀破裂的肝细胞中入血,所以血液中的结合胆红素也是身高的。

结合胆红素可溶于水,经肾脏排出,尿中的胆红素呈阳性。

尿中胆红素的测定有什么意义呢?
从上述胆红素的代谢中,我们明确了游离胆红素是不可以出逃的,因为它们无法通过肾小球基底膜,只有变成结合胆红素才可以进入肠道,而其中少数经过门静脉重吸收,而重吸收的这部分又只有很少进入尿液氧化成了尿胆元,因此尿液中正常情况下是不还有胆红素的。

尿中胆红素和尿胆原的区别:尿中胆红素是指通过非正常代谢进入到血液中,主要是一些疾病病理生理过程,如下面说的几种情况,尿胆原始正常生理过程的变化,必须经历的过程是,先进入肠道,在
细菌作用下氧化成粪胆原,其中一部分粪胆原经门静脉入血,再进入血液系统,然后通过肾脏进入尿液,再空气氧化形成尿胆原。

注意:胆红素到尿胆原之间差了一个粪胆原,因此在病理过程中两者可以同时稳定存在。

阳性结果的有如下临床意义:
胆汁排泄障碍:肝外胆管阻塞了或者肝内胆管压力增高了引起的胆汁的阻塞,肝胆管的高压使得毛细血管破裂,肝脏中的胆红素进入毛细血管,而其中游离胆红素不能通过肾脏基底膜,所以仅有结合胆红素进入尿液中,并且导致尿液中的胆红素明显升高。

肝细胞功能受阻:当肝细胞功能受阻的时候,葡萄糖醛酸的产生受到了阻碍,与正常情况相比,游离胆红素转变成结合胆红素的效率降低了,血液中游离胆红素的含量升高,同时在已生成的结合胆红素通过肿胀坏死的细胞逸入血液中,结合胆红素可以通过肾脏,因此可以进入尿液中。

讲到这里基本上胆红素代谢的基本情况已经了解,不过其中有一些细节问题,有兴趣的亲们可以继续看一下。

胆素原=d—尿胆素+中胆素原+粪胆素原尿三胆=尿胆红素+尿胆素原+尿胆素
游离胆红素又叫直接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又叫间接胆红素
总胆红素等于游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之和本文作者:余甜,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