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陋室铭有感】读陋室铭有感500字
陋室铭读后感八篇

陋室铭读后感八篇 【篇一:陋室铭 读后感】 陋室也就是简陋的屋子, 简陋的屋子会怎样呢?从文中我读出作者认为屋子 简陋不重要,关键在于屋中的人。
我也同样认为一个真正有才华,是君子的人,无论住在什么地方都无所谓, 屋也只是一个落脚的地方罢了。
真正的智者、君子并不是为名利活着。
屋之陋, 反而会更突显君子、才子的本色。
但有些人不论屋陋, 或屋好都不能成材。
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没有一颗 真、善、美、正直的心,没有后天勤奋的意识,所以陋室只不过是一个在人生之 路上的小风景罢了。
文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不正是体现陋室中 人的重要吗!但我认为真正重要的是陋室中人的高尚品格。
”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
”虽是写景,但不难看出屋主的清幽,不拘小节。
使我看出那种自然的 美丽。
加上后几句更使我想到一幅美丽的画面。
一间房屋,台阶上一些碧绿的苔 痕,周围有一些杂草。
虽简但有着一番古典的气息。
从窗中望去,屋主在优雅地 弹着朴素的琴,琴声动人心弦,而那种境界更是有一种脱俗。
读完《陋室铭》使我回想起不少出自陋室的名人,如诸葛亮、杨子云……现 代也有不少英雄才子出自陋室,现在我们总能听到某山里的孩子考上某知名大 学……,是陋室给了他们一股向前冲的力量,但并不是陋室造就君子,要不是君 子住过陋室,谁又会提到陋室呢? 我现在也算住的是陋室, 下雨天屋里则成水帘洞, 所以我希望这房也能由我 而名。
以后有人写什么《陋室传》、《陋室说》……,能把我这房当个例子。
陋室不重要,关键是心不陋,思想不陋,陋室中有君子。
【篇二:陋室铭读后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 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 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这首流传千古的《陋室铭》,据说是他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从五 品)时所作。
读后感+读《陋室铭》有感

读《陋室铭》有感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出自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句子。
是说一个人的德行高贵,破陋的屋子也会因为他的到来而蓬荜生辉。
《陋室铭》高度赞扬了人德行高贵的可贵,尤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二句通过比喻和类比的修辞手法将对高尚德行的赞扬表达地通俗易懂,淋漓尽致。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二句将普通的景色描写的清幽雅致,从侧面将高尚德行的美好衬托出来。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写了君子交往的人,和知己谈天说地,谈古论今,谈情达意,乃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见君子有多么快活。
“调素琴,阅金经”此句写了君子高雅的生活情趣,也从侧面反映出君子品德的高尚。
现在这个时代,娱乐工具日益繁多,网络游戏成为少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此句写出了君子生活的清悠自在。
现在这个时代这种生活很难实现,为了养家糊口,有多少人被繁重的工作压得抬不起头,甚至有人过劳而死。
可是,我们虽然不能放下工作,但是我们可以放松心灵地去工作,尽量让自己精神放松,在工作中也感到轻松惬意。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古往今来,多少名人志士、墨客骚人、君子圣人在历史和时光无情的洪流中消失,但是他们的美好德行流芳百世,亘古不衰。
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更应该多读《陋室铭》,向古人学习,不至于迷失自己。
孔子说:何陋之有?就连中国最伟大的先贤都说陋室不陋了,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高尚的德行是多么可贵,我们应该做个德行高尚的人。
《观《陋室铭》有感》

《观《陋室铭》有感》本次研修观看了三位老师的优质课,但我更喜欢冀景荣老师的《陋室铭》。
通过观课,真的是受益匪浅。
似乎自己也被冀老师带进了刘禹锡的陋室,感受陋室的环境美,感悟鸿儒的交流方式及不俗的内容,让人流连忘返。
我在以下几个方面感受最深。
一、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朗读是学习古文的关键,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感。
冀老师在本节课中首先设计了听经典传唱这一环节真的是一大亮点。
不知不觉中给学生们灌输了爱国情愫其次是听读,让学生再一次的感悟诗的整体性,及朗读者的语调语速等等;第三是自由读,这是在听读的基础上的模拟与锻炼;第四是整体读,我认为这一环节其实是对经典的致敬,同时也是朗读的升华。
二、把握教材方面纵观本课,冀老师通过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把人文精神融入其中,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
并通过大量的听读,朗读,让学生从中感悟诗人的其人其事及其生活态度。
冀老师还把本课中出现的修辞,也在恰当的时机做了讲解,让学生对本课的内容,理解的更详细、更深入。
三、促使学生发展个性当今新的教学理念促使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与学生独特的,多元反应有机结合。
学生是一堂课中的主体,怎样让主体从被动的听、记到主动的接受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彻底思考的一点,那冀老师在这方面就非常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与见解。
让学生这一主体得以充分的发挥。
当然这和教师的引导是密不可分的。
总之,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当今教育变革的严峻形式下,怎样“创学生喜欢的课堂,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是迫在眉睫的事。
我认为,冀老师用本节课做了最好的诠释。
当然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思,才是更有效的课堂。
冀老师的课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得以借鉴和学习。
第二篇:读《陋室铭》有感1000字读《陋室铭》有感1000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铭的读后感

陋室铭的读后感《陋室铭》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名篇,它以清新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不仅在古代广为传颂,也在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的追求。
诗中,刘禹锡以自己的陋室为背景,表现了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他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来表达对物质贫乏的淡然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他说“有酒无肉”、“寒窗凝落”,表现出他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但他却“不关心金玉良器”,“但畏日月之逝”,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忧虑。
这种对物质的淡然与对精神的追求,正是刘禹锡的人生态度,也是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在诗中,刘禹锡还以自己的陋室为例,表现了对生活的满足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他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他说“琴瑟友之”,“钟鸣鼎食之”,表现了对精神生活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种对生活的满足与对精神的追求,正是刘禹锡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也是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陋室铭》,我们可以看到刘禹锡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以自己的陋室为背景,表现了对物质的淡然和对精神的追求,表现了对生活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以清新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不仅在古代广为传颂,也在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的追求。
正如刘禹锡所言,“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我们也应该对生活充满热爱,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这样才能在平凡中追求卓越,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陋室铭 读后感

陋室铭读后感篇一陋室铭读后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每当我读到刘禹锡的《陋室铭》,心中总是涌起一股别样的感触。
这篇短短的铭文,可真是不简单呐!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
就那么一间小破屋,可他倒好,还觉得挺美的。
也许在别人眼里,那就是个没法住人的地方,可在他眼里,那就是他的精神家园。
我就在想,这老刘是不是有点“傻”呀?放着好好的大房子不住,非要在这陋室里穷开心。
但仔细琢磨琢磨,可能我才是那个“傻”的。
人家追求的可不是物质上的享受,而是心灵的宁静和满足。
就像现在的我们,天天追求这个名牌,那个新款,累得要死要活,心里还空落落的。
说不定我们住的房子比那陋室豪华多了,可我们的“德”能跟人家比吗?我觉得可能悬。
再想想,这陋室虽然破,可老刘在里面读书、弹琴、和朋友聊天,多自在啊!不像我们,天天被手机、电脑绑得死死的,一刻都不得闲。
也许,真正的快乐并不是拥有多少东西,而是能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场景,多美啊!青苔都长到台阶上了,绿草的影子映到帘子里头。
这得是多悠闲的人才能注意到这些小细节呀。
我好像一下子就看到了老刘坐在那陋室里,看着窗外的景色,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哎呀,我突然觉得,这《陋室铭》读起来简单,可真要做到像刘禹锡那样的境界,还真不容易呢!你们说是不是?篇二陋室铭读后感《陋室铭》,这短短的几十字,却让我思绪万千。
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刘禹锡住的啥破地方啊,还好意思写出来。
”可越读越觉得不对劲,这哪里是在写陋室,分明是在写他自己那颗不被世俗玷污的心嘛!你说,要是咱们住个破房子,肯定是天天抱怨,盼着早点换个好地方。
但人家刘禹锡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瞧瞧,人家交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这陋室瞬间就高大上了起来。
我就在想,我自己平时都跟啥人混在一起呢?也许该好好反省反省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读后感(3篇)

《陋室铭》读后感(3篇)读《陋室铭》有感陋室不陋,只因其主人德馨也。
此观点大抵多数人都已认同。
然余以为刘公之高尚非自吹可定。
二十三年的无人问津,大致让刘公长了许多愤世嫉俗的心眼。
被贬之后还要遭人踢打,换谁谁都受不了,又无法改变现状,怀才不遇,虎落平阳啊!可叹可悲。
余以为,刘公之被贬,何其幸哉!陋室一铭名天下,从此文名万古传。
刘公乃中国古典哲学大师之一也,何故如此斤斤计较呢,人家整你就整你吧,还要写什么铭文以明心志。
无丝竹之乱耳姑且能够说明清廉、不贪图享乐;无案牍之劳形则有点不作为了。
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吧!给他个宰相干或许就可不能有此一说了。
想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终因思想太前卫而不被列国统治者所采纳,心灰灰焉,因此退而讲学授徒,后人才有了“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的说法。
孔子也因此名声大震,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人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看来真个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列位看官,刘公要写陋室铭我也没方法,咱没有穿越时空的能耐呀,阻止不了。
确实是觉得那句“往来无白丁”让人看了有些动气。
没文化的一般百姓就不屑来往啦,像刘公这等地主出身的贵族哪个不是吸百姓血榨百姓汗的主啊,吃水还不忘挖井人呢!连他们的衣食父母都要鄙视,其人格品德果真非同小可呀!没老百姓,喝西北风去吧!饿着肚子去调素琴、阅金经吧!等到肚子唱空城计了您就明白什么叫德馨了。
唉!跟死人我叫什么劲儿啊,幸亏我不敢自称品德高尚,要不对刘公这番质疑就砸自己的脚咯!俗语不是说了吗?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以上言辞纯属个人对文中的一些不敢苟同之处发点牢骚而已,上课时可不敢如此放肆。
被某些领导听了岂不上纲上线,师德师风就有大问题了。
第二篇:读《陋室铭》有感今读《陋室铭》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明白得。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千古绝唱,更重要的是对诗人崇高思想、品德的深层摸索。
《陋室铭》全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有感(精选18篇)

《陋室铭》有感《陋室铭》有感(精选18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陋室铭》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陋室铭》有感篇1乐……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遥望历史长河名人墨客甚多,但是能淡薄名利,恪守情操的人又有几何?古人云:“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
而智者则淡薄名利,栖守道德。
”我想又有谁不愿做智者呢?好一个“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纵使房屋再破陋,只要我有一身浩然之气,就永远不会被世俗的浊流所吞没。
这高尚的情操犹如大海中的灯塔,它照亮自己的同时也为后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刘禹锡的“陋室”,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他们虽“陋”而不“穷”。
穷的是心灵干涸,唯利是图,依阿权势,道德低下之人,而那些追求精神充实的人是富有的。
也许高尚的情操会被庸俗所鄙视,就像披金戴银,衣冠楚楚者嘲笑你朴素、自然;整洁、得体的外套一样。
但高尚的情操决不会为廉价的赞美而努力,他永远保持着冷静与清醒;他常常感到自己的渺小,所以他不断去吞食精神食粮,向智者学习。
庸俗的人却狂傲自大,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猝然跌倒。
刘禹锡的:“谈笑有鸿儒,”告诉我们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吗?晋陶渊明任县令时,上任不到八十余天,即逢督邮来县。
下属于是劝他衣衫穿戴整齐,备厚礼迎见。
谁知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说罢便辞官回乡,隐居田园,读书种菊。
这个世界有勇气的人不少,但能够摆脱世俗,为自己高尚情操挻直腰板的人却不多。
不依山势而攀附,不畏权势而低头。
挻起胸,向前走!即使在浊流里也要扬帆前进。
这难道不是我们当代青少年所应当追求的吗?高尚的情操它似一杯美酒,具有一种醉人的芬芳,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发醇香;它又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让人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学先贤,做智者,不断勉励自己,为社会地进步、国家的繁荣、人民的安康多做贡献。
陋室铭读后感

陋室铭读后感《陋室铭》是东晋文学家谢灵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这篇文章以简洁的文字,深刻的内涵,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贫困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深受读者喜爱。
在阅读完《陋室铭》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陋室铭》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为开头,通过对自己贫穷和低微的生活环境的描述,表达了对人生和生活的独特见解。
作者谢灵运在文中以自己的陋室为例,说明了“清风明月”、“落霞与孤鹜齐飞”等美景并不一定要在高山深水之间,而是在内心的世界中。
这种内心境界的高远和超脱,让人深受启发。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多启发。
首先,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并不在乎你的外在环境如何,而在于你的内心世界如何。
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可以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其次,它让我懂得了珍惜眼前人和事,不要总是抱怨自己的生活条件,而是要学会感恩和珍惜。
最后,它也让我认识到了人生的真谛,生活的意义并不在于物质的丰富和享受,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和平淡。
在当今社会,人们总是追求物质的丰富和享受,忽略了内心的世界。
然而,当我们读完《陋室铭》这篇文章后,就会明白,物质的丰富并不一定能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快乐,而内心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快乐源泉。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珍惜眼前人和事,不要总是抱怨自己的生活条件,而是要学会感恩和珍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陋室铭》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人生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我会牢记这篇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珍惜眼前人和事,不要总是抱怨自己的生活条件,而是要学会感恩和珍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陋室铭有感】读陋室铭有感500字
刘禹锡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
曾于贞元九年(793年)考上进士,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下面是为大家的陋室铭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窗外,凄凉地风拂过大地,一缕残红落水,剩下的是秋风间的矜持,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案前未成合上的旧书,想起了那篇给我以启迪的《陋室铭》。
感于刘禹锡当年的风骨,奋笔写下了这洁身自好的《陋室铭》,但真正令我感动的和深思的不是他所表现的精神,更多的,在于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的深蕴。
不知怎地流连的残红绿叶似与《陋室铭》有着无法言喻的契合。
沉稳的内在永大于张扬的外表,渲染出的浮华远不及纯真的朴实。
鲜花艳极了整个春夏,却无法摆脱秋风中的凋零,因为他曾经有的张扬,给人以叹惋和遗憾“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而绿叶却永远矜持着自己的色彩,因为内敛,纵然飘落也只会引起人的怜思。
山不在高,望望给人以仙境之感而非那终年覆雪的高山,更用一种绿荫掩映下的山DD仙山。
水不在深,往往给人以灵气之感的,而非那纵深千里的大海,更有一湾碧绿的青潭DD灵潭。
做人亦不可太过的浮华与张扬。
人们常常惊羡于歌星的风流雅韵,流光溢彩;崇拜于政坛人物的一言九鼎,叱咤风云。
却不知他们张扬的背后往往更易感受到那份灵魂的空虚。
于是,他们也需要离开喧嚣的凡尘,去进入刘禹锡的陋室,在朴质的自然检点自己的虚浮。
而作为刘禹锡,作为活在今天如同刘禹锡一般的人们,却无需承受这份检点。
因为我们不需要张扬,不需要浮华,不需要再镜头之下故弄玄虚,在众人面前详装大度,我们活在陋室之中,从而需要拥有更真实的的自己:无需如政坛人物品味离休后“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失落和苦涩。
因为在陋室前谈笑的鸿儒并不巴结权利无需品尝有朝一日被社会零落的酸楚和悲哀,因为我们没有“福分”更不愿去享受那耀眼的光辉和荣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拥有充实,可以纵横驰骋,可以言所欲言,可以开怀大笑,一切都因为生活生活在“陋室”充满自由。
融入银河,就安谧的和明月为伴照亮长天:没入草莽,就微笑着同清风合力染绿大地,于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一切变得与刘禹锡的陋室极为相似,一切仿佛都照应了刘禹锡的思想刘禹锡的灵魂。
再现那缕残红与绿叶,我蓦然间感受到鲜花要比绿叶更早地凋零,活在刘禹锡的陋室中也许要比活在繁杂的尘世更充实,更有意义。
读罢《陋室铭》我倒愿意做那片绿叶,过那“永不凋零”的人生。
《陋室铭》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后来被收进《古文观止》,全文共81个子,成为该书字数最少的一篇文章。
刘禹锡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
曾于贞元九年(793年)考上进士,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被德宗皇帝贬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当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在衙门里三间三厦的房子,知县见他被贬而来,百般刁难,安排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政治上的打击,生活上的折
磨,但他抗历不屈,遂愤然提笔写下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流传千古。
所谓“陋室”,即斗室,蜗居也,人不堪其忧,诗人把它写成人间乐园。
他想求得一方净土,找一个世外桃源。
在这里,一切是那么和谐、恬静、闲雅和怡然,对于身心疲惫的诗人来说,也是一种特有的享受。
尽管是“陋室”,但是“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牒之劳役”。
诗人把陋室写得如此优美,一方面表现出诗人的豁达大度,气量恢宏,另一方面也是对当时官府的抗议和控诉。
住房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当今世界,老百姓住房条件的好与差,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改善民生的一把尺子。
人们不会忘记,在抗战时期,国难当头,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哪有蹲身之处?即使是大学教授也难以安身。
当时华罗庚和闻一多在西南联大任教,两家合住一间16平方米的房子,只是中间用一块木板隔开。
他们夜以继日工作,在教学、科研两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就在这个时期,华罗庚先生写出了《堆垒素数论》和《数论导引》两本专著及十几篇论文,让他成为数论学领域的新星。
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振兴,离不开国民的共同奋斗。
第二次大战后,德国的城市几乎变成一片废墟,当时有两个美国记者
到柏林区采访。
他们走到一个地洞里,采访一家工人,看到此景此情,一记者说:“我看德国没有希望了。
”另一名记者却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说“我看德国人还是有希望的。
”“何以见得”?前一位记者问。
另一名记者说:“刚才你没有看到,住在地洞里的工人,还中了一盆兰花,这就是德国的希望所在。
”
战后,德国人励精图治,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了,政府造了大批的廉租房。
据报纸披露,从1977年以来的三十多年,房价平均每年上涨仅为1,创世界奇迹。
另外,据说德国年轻人77租房住,老百姓安居乐业。
《陋室铭》一千多年来在我国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即使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会遇到挫折或处于逆境,就应该有一种“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抗争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受到别人的尊严,诗人刘禹锡值得我们学习。
《陋室铭》,众所周知,耳熟能详,但我现在仍愿意原文再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
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喜欢那种淡淡地清高,无纷扰的清净。
室虽陋,但仍可“调素琴,阅金经”。
那份洒脱,自如,隐隐中透露出的那份豪气,是我所喜欢的。
引朋自家中坐,常以陋室自称。
虽无阶绿,却有入眼帘的草青。
在茶香中谈笑,不去考虑明日的行色匆匆,那一刻,只把身心交给放松。
家中往来,多是白丁,却依旧鸿儒般谈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何谓仙?何谓龙?我觉得,那是自由的象征!
做人做事,岂不也是如此?!每每遇到波折,我总反问:我又“何陋之有”?复读此文,静下心来,稍加剖析,便觉坦然许多。
“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区区茅屋,却因其主人,而闻名于天下。
不要简单地被外在的简陋,而忽视了“贵重”地内涵!
“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也要学会说:何陋之有?
看了读陋室铭有感的人还看了:
1.读陋室铭有感
2.陋室铭读后感700字
3.《陋室铭》读后感
4.陋室铭读后感1000字
5.关于陋室铭的读后感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