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热湿环境调节及节能措施
绿色建筑室内物理环境控制要点及技术措施分析

绿色建筑室内物理环境控制要点及技术措施分析一、概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紧张问题的日益严峻,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绿色建筑的核心目标是在满足人类居住和使用需求的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并提高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
室内物理环境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控制要点与技术措施对于提升建筑室内环境品质至关重要。
在绿色建筑中,室内物理环境的控制主要涉及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光照和声学等方面。
这些因素不仅直接影响人们的舒适度,还与能源消耗、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通过科学合理的室内物理环境控制,可以显著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室内环境质量,从而实现绿色建筑的高效、低碳、环保和舒适目标。
本文将从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光照和声学等五个方面,深入探讨绿色建筑室内物理环境控制的关键要点和技术措施,以期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重要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紧张问题的日益严重,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又称为可持续建筑或环保建筑,它强调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从设计、施工、运营到废弃,充分考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健康舒适等因素,力求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资源节约:绿色建筑通过采用高效的建筑材料、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先进的设备技术,有效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水耗和物耗,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环境保护: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建筑过程中的污染排放,提高建筑物的环保性能。
人类健康:绿色建筑注重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和健康性,通过合理的通风、采光设计以及无害化建筑材料的使用,提高建筑物的室内空气质量,降低室内空气污染,保障人类的身体健康。
舒适性:绿色建筑通过优化建筑布局、提高室内环境质量,创造一个宜人、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可持续性:绿色建筑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实现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方案

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方案一、概述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手段,使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空气流通等因素达到舒适的状态,提高建筑物的室内环境品质。
本文将探讨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的原则、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为相关设计工作者提供指导。
二、设计原则1. 保持舒适度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保持舒适度。
人们长时间在室内工作、生活,需要处于一个舒适的温度范围内。
因此,设计者应该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建筑类型,合理设置供暖、制冷设备,确保室内温度适宜。
2. 节能环保在设计建筑物室内热环境时,应该注重节能环保。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地热等,减少能源浪费。
另外,在设备选择和布局上,也要考虑能源利用效率,尽量减少能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 安全可靠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方案必须确保安全可靠。
设备的安装、维护应符合相关标准,防止因设备故障或操作不当引发事故。
此外,在供热、供冷过程中,也要注意火灾防范和人身安全。
三、设计方法1. 合理布局在设计建筑物室内热环境时,首先要合理布局供暖、制冷设备。
设备应该分布均匀,保证整个建筑空间的温度分布均匀。
此外,应考虑设备的容量和效率,确保能够满足室内各个区域的需求。
2. 选择合适材料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方案中,选材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应选择具有良好保温性能和散热性能的材料,减少能量的损失。
同时,要考虑材料的环保性和耐久性,确保室内环境质量。
3. 控制通风通风是影响室内热环境的重要因素。
设计时要考虑通风口的位置和面积,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畅通。
在夏季,可以采用自然通风的方式,减少制冷设备的使用。
而在冬季,则需要考虑通风口的遮挡,避免冷空气进入室内。
四、注意事项1. 定期检查维护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方案执行后,需要定期进行设备检查和维护。
确保设备正常运行,预防故障发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2. 安全防护在供热、制冷设备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操作规范,确保安全。
使用过程中,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检查处理,避免事故发生。
建筑热湿环境

绿色建筑热湿环境2011331150313 陈光慧11建环3摘要:①全球正处于空前的建筑热潮,而这对全球的能源的使用有重大影响。
商业和住宅建筑大约占全球能源总消耗的三分之一,而工业和运输业也各占了三分之一。
但是由于目前大部分的建筑物没有烟囱装置,所以大部分的人不会考虑到能源使用量上升的问题以及因此导致的空气污染问题。
关键词:热湿环境节能建筑设计室外气候条件以及室内发热发湿源直接影响着建筑环境内热湿环境。
室外内室内热湿环境影响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和室外气温的共同作用,他们通过建筑物外围保护结构把大量的热量传进室内,同时还通过门窗透过太阳辐射热,通过缝隙渗透热湿空气影响室内热湿环境,这类被称为影响室内热湿环境的外扰因素。
同时影响室内热湿环境的另一因素是内扰,主要包括室内照明、电器等工艺设备、人体等散发的热量或者水蒸气,他们通过不同的散热散湿的形式,直接地或者间接的影响着室内热湿环境。
主要形式分为:辐射、传导或传湿、对流热交换或对流质交换。
其中建筑传热中部分辐射来自围护结构或室内家具的等蓄放热过程,这还是区别于其他传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室内得热与室外负荷不等的主要原因,不同扰量作用、不同建筑热工特性,带给室内的热湿负荷是不同的,从而形成的热湿环境也是不同的。
不同的热湿环境对人们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里上的影响。
营造一个良好的热湿环境,不仅需要了解形成室内热湿环境的物理因素,而且还要了解人们在不同热湿环境中的生理和心里上的反应。
①热湿环境是建筑环境中的最主要的内容,主要反映在空气环境的热湿特性上。
研究表明:热环境的四要素(温度、湿度、辐射和气流)对人体的热平衡均有影响,而且各要素产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互相互换和互相补偿。
例如,机体经由辐射所获得的热灵可以和因气温所获得的热量相当。
在热环境中湿度增高所造成的影响可被风俗增高所抵消。
当空气温度低于21摄氏度时,人不出汗,随着气温的增高,出汗量逐渐增多,湿度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
建筑内热湿环境的控制与调节技术研究

建筑内热湿环境的控制与调节技术研究现代建筑设计和建造中,热湿环境的控制和调节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建筑内部,热湿度的合理控制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舒适度,还能保护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和延长使用寿命。
因此,研究建筑内热湿环境的控制与调节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建筑内热湿环境的控制与调节技术需要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思考。
在建筑设计阶段,就应该考虑到建筑的朝向、采光、通风等因素,以便在后续的使用阶段更好地控制和调节热湿环境。
采用合适的隔热、保温材料和设计合理的通风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建筑内部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其次,建筑内热湿环境的控制与调节技术还需要结合现代智能技术来进行优化。
通过智能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调节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等参数,使建筑能够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进行灵活调整,提高舒适度的同时降低能耗。
另外,建筑内热湿环境的控制与调节技术还需要考虑到人体的舒适感受。
人体对于温度和湿度的感知是个体差异性很大的,因此在设计建筑内部的热湿环境时,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尽可能提供个性化的舒适环境。
在建筑内热湿环境的控制与调节技术研究中,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材料和技术,以满足人们对于舒适生活环境的需求。
可以通过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来降低建筑的能耗,通过运用新型的隔热、保温材料来提高建筑的节能性能,从而实现建筑内热湿环境的更好控制和调节。
总的来说,建筑内热湿环境的控制与调节技术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实践,可以使建筑内部的热湿环境更加舒适和健康,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机会,不断提升建筑内热湿环境的控制与调节技术,以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建筑热湿环境调节技术

《室内环境质量》
▪ (3) 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 以上两方面设计都是通过建筑物自身设计来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对建
筑物室内热湿环境进行控制在此基础上,如还不能满足建筑环境要求,则需要 借助不可再生能源为建筑提供相应的环境需求量,即采用主动式采暖空调系统。 集中式供热或空调系统需要消耗电能、燃料等大量不可再生能源,但只要能够 将建筑设计"被动式采暖通风以及主动式供热空调系统相结合,就能够大幅度 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达到既能节约能源,又能营造舒适室内热湿环境的 目的,用最小的成本实现绿色建筑社会和经济效应的最大化。
《室内环境质量》
▪ (2) 自然资源在绿色建筑上的体现 ▪ 自然资源在绿色建筑上的体现包括冬季保温采暖、夏季隔热降温、自然通风、
自然采光等方面。利用自然资源的绿色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将产生不可避免的较 高投资,但如果能够在日后建筑使用期间合理使用,则在建筑全寿命周期中, 相比较普通用能建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达到节约能源的效果。
3
《室内环境质量》
建湿环境调节技术
▪ (1) 绿色建筑整体设计 ▪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各种外扰和内扰的影响,外扰主要包括
室外气候参数如室外空气温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变化,以及邻室的空 气温湿度等等,均可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传湿”空气渗透使热量和湿量进入 到室内,对室内热湿环境产生影响。内扰主要包括室内设备“照明”人员等室 内热湿源。如能在建筑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域气候特征,通过建筑围 护结构本身设计,减少夏季热量获取和冬季热量损失,则可以减轻机械采暖空 调设备在建筑后期运行的压力,从而通过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营造舒适、健康、 节能的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
《室内环境质量》
热湿环境控制方法

热湿环境控制方法引言热湿环境的控制是在许多领域中至关重要的,包括农业、建筑、食品加工以及工业生产等。
在这些领域中,确保热湿度的适宜性对于维持可持续的生产过程和人员的健康和舒适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热湿环境控制方法,以帮助人们在各种应用中创造适宜的热湿工作环境。
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是最常见和广泛使用的热湿环境控制方法之一。
它通过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来改善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一般来说,空调系统由冷凝器、蒸发器、压缩机和膨胀阀等组件组成。
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循环过程将热量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从而改变空气温度和湿度。
在热湿环境中,空调系统可以通过控制室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来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通风系统通风系统是另一种常见的热湿环境控制方法。
它通过引入新鲜空气并排出室内污浊空气来改善室内环境的质量。
通风系统可以通过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方式实现。
自然通风利用气流的物理性质,在建筑物中创造自然对流,以促进空气的流动和交换。
机械通风则利用机械设备,如风扇和排风机,来增强空气的流动和交换。
通过合理设置通风系统,可以有效地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提供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
遮阳措施遮阳措施是一种不直接改变空气温度和湿度的热湿环境控制方法。
它通过减少太阳辐射对建筑物的照射,降低室内的热量输入,从而改善室内环境的热湿度。
常见的遮阳措施包括搭建遮阳篷和使用遮阳板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直射阳光对建筑物的照射,降低室内的温度,并减少室内空气的湿度。
通过采取合适的遮阳措施,可以创造一个相对凉爽和湿度适宜的工作环境。
加湿和除湿设备加湿和除湿设备是在需要调节湿度的特定场景中使用的热湿环境控制方法。
加湿设备用于在干燥的环境中增加空气中的水分含量,提高湿度。
常见的加湿设备包括加湿器和湿帘等。
除湿设备则用于在潮湿的环境中减少空气中的水分含量,降低湿度。
常见的除湿设备包括除湿机和脱湿剂等。
通过加湿和除湿设备的使用,可以在需要的场合中维持适宜的湿度水平,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3绿色建筑调节热湿环境的节能技术

《室内环境质量》
《室内环境质量》
▪ (2) 太阳能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的使用 ▪ 太阳能系统在绿色建筑中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太阳能系统两种,被动式太阳能
通过建筑围护结构设计以自然方式收集和传递太阳辐射热,主动式太阳能系统 则需要通过在建筑上加装的太阳能采集及转换设备来利用太阳能资源#建筑对 太阳能的利用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
《室内环境质量》
6.1 室内环境质量基本知识 6.2 绿色建筑空气环境保障技术 6.3 绿色建筑声环境保障技术 6.4 绿色建筑光环境保障技术 6.5 绿色建筑湿热环境保障技术 6.6 室内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2
《室内环境质量》
6.5绿色建筑湿热环境保障技术
1 建筑热湿环境基本概念 2 建筑热湿环境调节技术 3 绿色建筑调节热湿环境的节能技术
▪ 1)利用太阳能集热系统,例如提供生活热水、取暖(或制冷) 等,其中又以热水
供应系统的应用最为广泛。
▪ 2)太阳能光电系统,即将太阳辐射中的能量直接转化为电能,为建筑的设备系
统提供清洁的能源。
▪ (3) 采暖空调系统节能措施 ▪ 1) 室内排风余热回收 ▪ 2) 使用地源热泵作为空调系统
冷热源
▪ 3) 实行采暖分户热计量
3
《室内环境质量》
绿色建筑调节热湿环境的节能技术
4Hale Waihona Puke 《室内环境质量》3.绿色建筑调节热湿环境的节能措施
▪ (1) 围护结构节能措施 ▪ 围护结构的耗热量要占建筑采暖热耗的 1/3 以上,通过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
热工性能,在夏季可减少室外热量传入室内,在冬季可减少室内热量的流失, 使建筑热环境得以改善,从而减少建筑冷“热消耗”。
建筑节能中的热湿环境调控策略优化

建筑节能中的热湿环境调控策略优化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对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建筑节能成为了建筑领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而热湿环境的调控作为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保障室内人员的舒适度以及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中的热湿环境是指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以及它们的分布情况。
良好的热湿环境能够让人们感到舒适和健康,而不良的热湿环境则可能导致人们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如头晕、乏力、呼吸道疾病等。
同时,为了维持理想的热湿环境,建筑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特别是在采暖、空调和通风系统的运行方面。
因此,优化热湿环境调控策略,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能够显著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在建筑节能中,热湿环境调控策略的优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筑设计阶段的合理规划是至关重要的。
建筑的朝向、体型系数、窗墙比等设计参数都会对室内的热湿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合理的朝向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系统的依赖;合适的体型系数和窗墙比能够有效控制建筑的传热和传湿,降低能源消耗。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具有良好保温隔热性能的材料,如岩棉、聚苯板等,可以有效地减少建筑内外的热量交换,降低采暖和空调的负荷。
同时,新型的调湿材料,如硅藻泥等,能够根据室内湿度的变化自动调节湿度,保持室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自然通风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热湿环境调控手段。
通过合理设计建筑的通风通道,如窗户的位置和开启方式、通风井的设置等,可以利用风压和热压实现自然通风,排出室内的余热和湿气,引入新鲜的空气。
在气候适宜的季节,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不仅能够降低能源消耗,还能够提供更加健康和舒适的室内环境。
此外,空调系统的优化也是热湿环境调控策略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空调系统往往采用定温、定湿的控制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源消耗大,而且难以满足人们对室内环境舒适度的个性化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热湿环境调节及节能措施姓名单位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摘要纵观人类建筑发展历史,人类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力量,从洞穴居住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化建筑,创造了今天辉煌的建筑文明。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不可避免的耗能问题,特别是20 世纪中叶兴起的通过空调及人工照明构造的全封闭式高层建筑,使建筑耗能成为继工业耗能、交通耗能之外的又一耗能大户。
众所周知,建筑可以为人类提供舒适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工作所需的各项功能,已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的一部分,解决建筑能耗问题,关键在于满足各项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想办法降低建筑的相关能耗。
因此,人类提出了绿色建筑的理念,即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关键词: 绿色建筑,热湿环境,暖通空调,节能Adjustment of building heat and humidity environment and energy saving measures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human beings use the power given by nature, from the holeCave dwelling has developed into today's modern architecture, creating today's brilliant architecturalMing. But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s also accompanied by the inevitable problem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particularAll closed high rise building with the rise of air conditioning and artificial light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Building, so that th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has become the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a large energy consumption.As is known to all, the architecture can provide the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living needs of the people.Has become a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on and life. Consumption problem, the key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while trying to reduce the buildingRelated energy consumption. Therefore, the concept of green building is put forward, that is, the whole buildingLife cycle, to maximize th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reduce pollution, for peopleTo provide health, applicable and efficient use of space, and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ymbiotic naturekey word:Green building, hot and humid environment, HVAC, energy saving 建筑热湿环境是建筑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在空气环境的热湿特性中。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的形成主要受各种外扰和内扰的作用。
外扰主要包括室外气候参数如室外空气温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的变化,以及邻室的空气温湿度,都可以通过围护结构使热湿进入室内,对室内热湿环境产生影响。
外扰则主要包括照明、人员和室内设备等室内热湿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室内热环境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以人体为对象的室内热环境研究,对当前的建筑节能工作及建筑热湿环境标准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热湿环境的营造过程, 包含大量的能源转换和能量传递过程。
不同的营造方式可以实现同样的热湿环境营造效果, 即使采用同样的处理方式, 处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换热面积、流量等参数也可以有多种组合。
这样, 如何在获得相同处理效果的情况下实现较优的系统性能, 成为营造建筑热湿环境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实际工程中, 系统性能的优化可以通过对不同方案实例的比较计算来实现, 但计算结果往往只能反映出一个方案的整体效果较优, 而该方案中的各个部分是否是优化的呢? 是否存在某种系统的结构较优而由于内部换热环节面积分配不合理等造成其性能不够好呢? 在热量传递体系中, 温度或温差是衡量传递过程效果的有效参数, 而在热湿环境营造过程中, 涉及到很多热湿传递过程, 单独分析温度或温差一种参数很难全面反映整个过程的特征。
这就需要利用热学参数来分析描述热湿环境营造过程的特征, 根据分析结果指导优化过程。
现有建筑节能是社会发展的重点,而建筑空调系统能耗是建筑节能的关键点,其热环境控制系统的换热网络存在输配系统、热泵系统、换热器面积的统一优化及周期性换热过程的换热本质等问题。
首先,分析不同显热换热网络的优化准则:对于单热源、单热汇换热网络,性能最优满足等效热阻最小原则;得到串联换热器三股流体的最佳热容量流比公式,并且最佳面积分配为均匀分配,此时等效热阻均匀。
对于理想制冷循环过程,系统性能最优满足最小火积增和最小熵产原则;当两侧流体热容量流相等时,最佳面积分配为均匀分配,此时等效热阻均匀。
接着,分析换热网络的匹配特性,对于逆流换热器,两侧流体热容量流不匹配系数相当于等效热阻对对流换热热阻1/KA的放大倍数;当热容量流匹配时,系数为1。
并且采用温差方法分析制约单级热管换热器性能的关键因素为制冷剂等温特性导致的热容量流不匹配;采用多级热管换热器可降低热管换热器的不匹配系数,降低等效热阻,提高换热效率。
再者,给出输配系统和热泵系统的统一优化方法:先求出最佳热容量流比和面积比,再求最佳热容量流大小。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各种外扰和内扰的影响,外扰主要包括室外气候参数如室外空气温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变化,以及邻室的空气温湿度,均可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传湿、空气渗透使热量和湿量进入到室内,对室内热湿环境产生影响,内扰主要包括室内设备、照明、人员等室内热湿源[8]。
如能在建筑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域气候特征,通过建筑围护结构本身设计,减少夏季热量获取和冬季热量损失,则可以减轻机械采暖空调设备在建筑后期运行的压力,从而通过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营造舒适、健康、节能的绿色建筑。
自然资源在绿色建筑上的体现包括冬季保温采暖、夏季隔热降温、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方面。
利用自然资源的绿色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将产生不可避免的较高投资,但如果能够在日后建筑使用期间合理使用,则在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相比较普通用能建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达到节约能源的效果。
上述两方面设计都是通过建筑物自身设计来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对建筑物室内热湿环境进行控制。
在此基础上,如还不能满足建筑环境要求,则需要借助不可再生能源为建筑提供相应的环境需求量,即采用主动式采暖空调系统。
集中式供热或空调系统需要消耗电能、燃料等大量不可再生能源,但只要能够将建筑设计、被动式采暖通风以及主动式供热空调系统相结合,就能够大幅度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达到既能节约能源,又能营造舒适室内热湿环境的目的,用最小的成本实现绿色建筑社会和经济效应的最大化。
围护结构的耗热量要占建筑采暖热耗的1 /3 以上,通过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在夏季可减少室外热量传入室内,在冬季可减少室内热量的流失,使建筑热环境得以改善,从而减少建筑冷、热消耗太阳能系统在绿色建筑中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太阳能系统两种,被动式太阳能通过建筑围护结构设计以自然方式收集和传递太阳辐射热,主动式太阳能系统则需要通过在建筑上加装的太阳能采集及转换设备来利用太阳能资源。
建筑对太阳能的利用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1) 利用太阳能集热系统,例如提供生活热水、取暖( 或制冷) 等,其中又以热水供应系统的应用最为广泛; 2) 太阳能光电系统,即将太阳辐射中的能量直接转化为电能,为建筑的设备系统提供清洁的能源空调系统中一般采用回风循环使用的方法来达到节能效果,即将一部分回风与室外新风混合,经过空调机组处理后送入室内。
但当室内空气质量与室外有较大差异不能直接回收利用时,应对排风进行余热回收。
室内回风在排至室外以前,先和室外进入的新风经显热回收器进行显热交换,经能量回收后再排到室外,而室外进入的新风则经过显热回收器后夏季温度降低,冬季温度升高,而达到能量回收目的,使用显热回收器在北方寒冷地区应注意防冻问题,一般来讲,显热回收器最大能回收50% 左右的能量,而全热回收器则最大能回收80%左右的能量集中供暖是我国北方城市主要的采暖形式。
采用热量分户计量,按热量收取采暖费用,能够提高公众的节能意识,使公众积极参与节能活动,响应可持续发展的号召。
对于采暖系统间歇性运行的大型建筑,通过分户计量的合理运行管理,能够不需要采暖的时间段大幅度减少能源浪费。
对于一个大型供热系统来说,水泵耗电量很大,供热系统分户控制后,由于用户的节能调节而造成的供热负荷的变化,系统除了可以采用质调节的方法调节外,还可以采用变流量调节手段适应负荷的变化,并通过使用变频泵等具体措施减少运行费用建筑为人类提供舒适的人工生活工作环境,建筑人工环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于建筑的依赖性将越来越大。
为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节约型社会,建筑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将成为未来建筑行业研究的焦点。
在结合我国地理及气候环境特点的情况下适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绿色建筑,改造既有建筑,缓解我国能源短缺的问题,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