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

第三讲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精神动力学理论

(一)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出三个层次,即潜(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1.潜意识(unconscious)指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这些东西具有强大的能量,是人活动的内驱力,决定或影响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活动。

2.前意识(preconscious)指无意识中那些能被召回的部分或能被人回忆起来的经验。前意识介于潜意识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官”的角色,严密防范以阻止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进入意识之中。

3.意识指直接与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调节着进入意识的各种心理现象,压抑着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本能和欲望。

(二)人格结构论

人格(personality)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交互作用构成。

1.本我(id):又称伊底、原我,存在于潜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其中性本能的冲动被称为力比多,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ego):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自我的一部分是意识的,也有一部分处于潜意识水平。从动力角度看本我的愿望和力比多能量充填到自

我,自我成为本我或内驱力的执行者。在现实层面,自我是现实生活的承担者,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通过延迟满足的方式以现实原则替代本我的快乐原则。自我要协调本我和超我不合理的要求以及外部现实的要求。自我是否对环境有良好适应体现着心理健康的水平也是判断人格成熟水平的重要标志。

3.超我(superego):类似于良心与道德,具有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分属于意识的。超我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的,对个人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社会要求的完善程度,按“至善原则”行事。

(三)性心理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在性本能驱力和环境的影响下,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些与各阶段相关的心理特点。

1、口唇期(0至1岁):口和口腔黏膜构成了满足欲望以及进行交流的最重要的身体部位。母亲与婴儿建立起的安全的母子关系,形成幼儿最初的信赖感、安全感。

2、肛门期(约2~4岁):肛门和膀肌括约肌的使用是对权利和意愿的一种躯体表达方式。婴儿通过与父母关于定时、定点大小便的斗争,发展了灵活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形成了一些心理特点。肛欲期留下问题的孩子,在成年时表现的人格特点是:洁癖、刻板、施虐和受虐、过分注意细节、嗜好收集和储藏、强迫、权利欲强等。

3、生殖器期(性器期,性蕾期,约4~6岁):此时躯体的性冲动为“婴儿的性”。男孩会幻想父亲要阉割他,产生阉割焦虑;女孩则潜意识地感觉

到来自母亲的焦虑和威胁,害怕母亲约束她的乳房,嫉妒她的身材。为了解决这种冲突,男女儿童只好认同父亲和母亲,将父母形象内化发展出成熟的超我,并在心理上进入潜伏期阶段。

4、潜伏期(约6~10岁):儿童的性心理活动进入一段安静的时期,对动物、运动、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学校的学习、同伴的交往等活动日益增加。

5、生殖期(l0~20岁):此期躯体和性发育成熟,与原始家庭客体产生心理社会性分离,建立家庭外的亲密客体关系,个性己初步形成,认知功能继续得以发展,这些心理功能与文化和社会价值观进行同化和适应。

(四)精神分析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精神分析是一个宏大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其中潜意识理论是最重要的发现,后来形成的许多心理学派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它的影响。目前精神分析取向的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等也已经成为主要流派。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疗法被认为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开端。

但精神分析缺乏有力的实验验证和数据支持;过分强调了潜意识心理冲突的作用,忽略了意识的能动性作用;弗洛伊德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病人,与正常人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区别,因此结论的代表性也受到质疑。

二、行为学习理论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

一般认为,“行为”是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行为学习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这三种理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学习,它们都是关于有机体学习的发生机制和条件的理论,其中每种理论各说明一种学习形式。行为主

义者对人类本性的观点是:人是被环境和遗传决定的反应或有机体,人既是环境的生产者,也是环境的产物,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人的行为是学习来的。

(二)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20世纪初发现了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反应性条件反射,它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配对,最后能引起原来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这就是初级条件反射。在初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又可以引起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从而建立次级条件反射。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斯金纳箱中,安放有一个食物盘,把一只饥饿的鸽子放入箱中,它在寻找食物时可能啄红灯的窗户而获得了食物。如果这种操作偶然重复若千次,鸽子就会主动啄红灯的窗户。也就是说它学会了获得食物的行为,食物是对啄红灯的窗户的奖励,因此也称为“奖励性的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有力地说明:行为的后果直接影响该行为的增多或减少。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行为强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强化是指一个具体的行为的发生,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导致了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的过程。行为强化分为正性强化与负性强化。所谓正性强化是指具体行为之后,出现了刺激结果的增加,导致其体行为的增强;所谓负性强化是指具体行为之后,出现了刺激结果的移除,导致具体行为的增强。

(四)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建者。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另一种学习形式,称作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的获得不是通过条件作用的途径进行的。按社会学习理论的说法,构成人的模仿对象的范围极其多样,不仅有别人的行为,而且像书籍、电影等均是被模仿行为的来源。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四个具体过程:首先是注意过程,其次是保持过程,第三是运动再现过程,第四是动机确立过程。

三、认知理论

(一)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

1.认知

就是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知觉、语言、智力、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

2.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借助通信工程、信息论、计算机科学以及语言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它把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作为研究的对象,把人脑视为一个信息加工器,心理过程就像机那样将输入的感觉信息加工成神经和心理事件。

3.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情绪的产生直接受认知和思维活动调节。情绪越强烈,输入的信息越褊狭,认知就越可能走向极端,因为强烈的情绪很可能使我们扭曲、低估或不理会与情绪相冲突的信息,情绪反应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不仅与

认知过程密不可分,而且还影响着所有其他认知-情感元素。

4.与心理治疗有关的认知理论

(1) Ellis的ABC理论:Albert Ellis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理性与非理性两种潜在性质。因此,任何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非理性信念。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三大类,即人们对自己、他人及事物的非理性信念,绝对性思考和错误评价。在Ellis的ABC理论中,A是指刺激性事件,B是指个体的信念系统,C是继事件之后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结果。导致情绪和行为反应C的直接原因不是事件A而是B,即对事件的看法。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绪状态中时,心理障碍就可能产生。

(2) Beck的认知行为治疗假说:Beck早年经验形成的“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规则,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的行为。由于形成在童年时代,很少受到质疑和检验,因此一直到成年仍保持它们的绝对性.这些假设是自动思维的根源。负性自动想法和功能失调假设源自六种错误的逻辑推理。当大量负性自动思维被生活事件激活时,个体不加分析地接受了它所提示的评价信息,就会导致情绪抑郁、焦虑和行为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反过来又加强了负性自动思维,形成恶性循环。

(3) Kelly的个人构念理论:是对人们如何建构其世界的假说。所谓个人构念就是个人对事物理解与解释的方式。Kelly认为每个人都像科学家那样试图主动预测和解释这个世界。心理健康的人依据现实经验来确认他们的个人构念,而心理不健康的人的构念可能太坚固,新经验不能渗入或者过于松散或灵活,使人感觉混乱。

(二)认知理论的评述

认知心理学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人们的认知过程,为心理学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启迪了临床心理学家从认知的角度来考虑心理障碍的成因、干预与治疗,提出了认知疗法假说及方法和技术;认知理论是把人看成是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用计算机的信息加工原则解释的认知很难体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四、人本主义理论

(一)马斯洛的理论

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把人的需要称为“似本能”,需要有先天的遗传基础,但人的需要的满足与表现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的分类

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五个层次。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

1.第一类需要(匮乏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必须从外界获取,可激发匮乏性动机并推动人的行为。

2.第二类需要(自我实现等成长性需要):包括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可激发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

3.五个层次:由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罗杰斯的人的主观性和人生观

1.现象域、经验域

是个人内部的主观意识状态、体验。每个人都存在于以他自己为中心的不断改变的体验世界中。知觉域对个体来说就是“现实”,每个人都有对“现实”的独特主观认识。

2.人性观

人基本上是诚实的、善良的、可以信赖的。某些“恶”的特性则是由于防御的结果而并非出自本性,每个人都有着自我实现的倾向。

(四)自我与自我实现倾向

自我有两个子系统,即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自我概念包括个体意识中知觉到的所有关于他的存在和他的经验方面的东西,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知觉和认识。实现倾向指的是整体的人,包括意识与无意识、生理与认知,自我实现是实现倾向的子系统,是指意识知觉到的自我实现倾向。

(五)人本主义理论的评述

该理论形成了具有相同内涵的人格发展观,从而领导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构建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在方法论上主张实现实验和经验(或主观)两种研究方式的统一;促进了以人为本的心理治疗观的发展,将治疗的着眼点放在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上。

但是,人本主义理论过分强调人性自然因素的作用,忽略宏观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在形成和发展人性中的决定性意义,具有个人本位主义倾向;过分强调主观经验的重要性,缺乏有力的实验研究与佐证。

五、心理生物学理论

(一)心理生物学理论的主要研究领城

1.中枢神经递质的研究

目前的研究证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5-羟色胺、乙酰胆碱、r-氨基丁酸、谷氨酸等经典的神经递质在正常和异常的心理活动中发挥了作用。

2.神经内分泌的研究

下丘脑、垂体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起着重要的作用。催乳素、生长激素、胆囊收缩素、血管紧张素等也具有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影响着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

3.神经免疫学的研究

几乎所有的免疫细胞都发现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受体。同样,大多数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受体都已在免疫细胞上发展。心理因素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4.遗传学的研究

精神疾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目前常用的遗传学研究技术和方法包括: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基因组扫描、关联分析和连锁分析、基因芯片及动物模型等,可用于对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和注意缺陷障碍等多种精神障碍的遗传基础的研究。

5.脑影像技术

用于进行脑定位、脑功能、脑代谢及某些精神异常机制研究的脑影像技术主要包括磁共振成像(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磁共振弥散张

量成像(DT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ET)和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

6.神经电生理及其他研究

神经电生理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脑电图及相应的睡眠脑电图、脑地形图、诱发电位等,主要用于探索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如准备、期待、注意、动机及觉醒等)的神经电生理的基础。

心理生物学研究的特点是采用严格的实验设计、客观的测量手段和可靠地数据统计,能准确地揭示心身之间的某些本质联系。另外由于技术的先进性,心理生物学的研究也更加具有前沿性。

参考文献:

[1]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刘昌.生理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陈力.医学心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4]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 第1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概念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患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3)研究人格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认识第心理功能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第2章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释梦理论。 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Ⅰ意识:能被个体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 Ⅱ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动物性本能、冲动,经验,欲望,动机) 1)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在 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Ⅲ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前意识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 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生存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自我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个体适应环境。 Ⅰ本我: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冲动永远存在。 Ⅱ自我:个体出生后在与现实接触中由本我发展分化而来,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代表着理性与审视。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成熟水平决定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Ⅲ超我: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化的自我,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第内化的结果,属于道德、良心的部分,是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 明的部分,遵循“至善原则”。

医学心理学总结

医学心理学总结 P1-P6 (了解)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的一门科学。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P7-13 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知、情、意) 2.心理是人脑的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P13-18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的特征: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衡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2)感觉的适应: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就是感觉的适应。 (3)感觉的对比:指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在性质和强度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4)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5)感觉性的补偿与发展:感觉性的补偿是当某种感受器受到损伤后,在社会生活与实践活动的影响下,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大大提高的现象。 6.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物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7. 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8. 错觉(illusion):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9. 注意(attention):使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0.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11.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分配。(4)注意转移。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理与心理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结合了 医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身体与 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将介绍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定义、重要 概念、研究领域以及应用。 一、定义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生理、病理与心理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 关注生理与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身体疾病对心理状态的影响, 以及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相互关系,医学 心理学寻求为维护和促进人们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方法。 二、重要概念 1. 生理与心理的相互作用:医学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身体和心理是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理变化可以引起心理变化,反之亦然。例如,患者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身体症状的加重,而身体疾病的状况也会对 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2. 应激与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应激事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 影响。医学心理学研究人们在应对应激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并探讨 适应机制。适应是指个体对应激源作出的调整和变化,有助于保持身 心健康。

3. 心理干预:医学心理学强调通过心理干预帮助人们改善身心健康。心理干预可以包括心理治疗、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等方法,旨在帮助 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三、研究领域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如以下几个重 要方向: 1. 生理、病理与心理的关系:医学心理学研究身体疾病对心理状态 的影响,探究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它关注慢性病、疼痛、癌症、心脏病等疾病与心理之间的关联,通过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改 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心理与健康行为: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状态对健康行为的影响, 以及心理干预对改善健康行为的作用。它关注吸烟、饮食、锻炼等健 康行为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旨在促进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 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预后: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 预后的影响。它关注社会支持、应激事件、心理态度等因素与疾病预 后的关系,旨在改善患者的病程和康复效果。 四、应用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对 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应用:医学心理学将心理干预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例如在 心理治疗中,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和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决定医学领域中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他有助于临床上“重治轻伤”“只见病,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为医学提供心理学的研究和干预手段,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2、心理学研究任务:心理行为因素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规律;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如何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各种疾病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规律,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3、心理测量法是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研究心理行为的一种方法,结果能够数量化。 4、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5、行为主义理论:华生;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精神分析理论:佛罗尹德 6、心理过程包括: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人格或个性包括:人格倾向 7、认知过程是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 8、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9、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再现。 10、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与社会需要有关,;情感比情绪更稳定。 11、意志的特征: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2、需要层次论:由人本主义家马斯洛提出的。由高到低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喝归属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3、气质的意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气质类型与职业匹配的人容易获得成功。 14、A型行为表现为“雄心勃勃、竞争性强、易于激动、好争执、敏捷但缺乏耐心、语声洪亮和时间紧迫感”。——为冠心病发病,其发病率比B型行为的2.37倍。 15、心理卫生一词是1943年斯惠特提出来的。 16、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7岁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17、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性功能障碍。 18、心理应激:指个体在觉察需求与满足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19、心里紧张刺激与高血压、溃疡病、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癌症等发病率的增高有关系。 20、精神分析学家Dunbar认为,至少8种如冠状动脉梗赛、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和人格特征有关。 21、如果生活变化过大、过多、过快和持续过久,就会造成适应新的困难,引起严重的心理应激,甚至损害健康。22、心理评估:是运用多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的结果。 23、心理测验按功能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成就测验和人格测验。按组织方式分:个体测验、团体测验。 24、智力测验量表为法国比奈—西蒙1905年编制。 25、人格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MMPI是世界上使用频率最高的心理测验由麦金利等编制,包括10个分量表和4个效度量表。洛夏测验由10涨墨迹图组成,主题统觉测验由20张有主题的图片(其中一张为白卡)组成。 26、心理治疗的特点:自主性、学习性。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医学模式:我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医学研究的方法、对象、范畴和基本对策。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的防治。 医学模式及其主要思想:1西方医学与生物医学模式:采用物理和化学的研究手段探索人体奥秘,从整体到系统、器官直到现在的分子水平,并将研究成果用于医学临床和疾病预防。这一时期主要采用自然科学的实证加推理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疾病和健康,医疗活动反映出明显的生物科学属性。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不再停留在身体上的无病,而是追求心身的舒适和协调。恩格尔认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的医学模式,他要求医学把人看成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1.描述2.序量化3.间接定量4.直接定量 二.心理学基础 心理活动:1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2)情绪过程3)意志过程 2人格1)人格特征;气质、性格、能力2)人格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1..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事物时,首先要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象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这种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来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指知觉系统把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属性整合为整体的功能的特性。 3. 知觉的理解性:人在感知当前的事物时,不仅依赖于当前的信息,还要根据自己过去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给它赋予一定的意义,就叫做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1感觉记忆(瞬间记忆):0.25-2s,编码形式感觉后象,容量9个字母。2短时记忆:20s-1min,编码形式;形码、音码、意码,容量5-9个记忆单位。3长时记忆:1分钟-一生,编码意码,容量无限。 思维:是人脑概括的、间接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基本功能是对信息的选择)。 注意的品质:适当的范围、比较稳定、善于分配和主动转移。 情绪与情感联系:彼此依存,相互交融。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展过程中常常蕴含着情感。区别:1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人与动物共有;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是人特有2、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稳定性和持久性。3、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冲动性较少,比较内隐。 情绪的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它研究在医疗过程中有关诊断、治疗、护理中的心理问题,并且应用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为临床实践服务。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第一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ogy) 是心理学与医学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中的作用。 2.现代心理学诞生标志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医学模式 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并成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4.医学模式发展阶段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万物有灵」。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治病先治人」、「一是语言,二是药物」。 (3)生物医学模式。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研究任务 (1)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心理评估手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中的作用。 (3)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达到治病、防病与养生保健的目的。 (4)患者心理活动的特点以及心理护理的方法的运用。 6.基本观点 心身统一的观点,社会对个体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适应于调节的观点,情绪因素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作用的观点。

7.研究对象 针对人的疾病和健康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8.研究方法 按研究涉及时间分为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回顾研究、前瞻研究(重要);按研究手段分为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相关法、实验法。 9.医学心理学建立标志 1852年法国的洛采出版了第一部《医学心理学》,189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建立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 第二章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分类 心理过程和人格,是两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方面。 (1)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喜、怒、忧、思、悲、恐、惊;意志过程,有意识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 (2)人格(个性),是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和自我意识。人格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如需要、动机、兴趣、观点、信念等;人格特征,表现一个人稳定的典型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人对自己本身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3.心理的实质内容 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sensation)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包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总结(详细)

医学心理学 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联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 术应用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要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变过程中的作 用及规律。 2、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整体的认识和实质的归纳,表现了一准时期内医 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应。分为:①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万物有灵);②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形神合一、天人相应、内伤七情、外感六欲);③生物医学模式(以心身二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为主导);④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现阶段)。 3、科学心理学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 室,标记着科学心理学的出生。 4、医学心理学的技术方法:①察见解:察见解是经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察看与剖析, 研究各样环境要素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的规律。②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经过操作某些要素,来研究变量之间有关或因 果关系的方法。(可重复)③ 检查法(a.抽样 b.资料采集: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检查法是经过构造式接见或问卷等形式,系统、直接地从某一集体的样 本中采集资料,并经过对资料的统计剖析来认识心理行为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 ④个案研究法:个案法是对一个被试者的研究方法,能够使用察看、谈话、丈 量和实验等手段。(深入的) 5、心理现象的构造: (1)心理过程:①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想、想象 ②情绪和感情过程:情绪、感情③意志过程:意 志、行为

(2)个性心理:①个性偏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③自我意识系统 6、心理的实质:①心理是脑的机能: 1)心理是物质发展到必定阶段才产生的; 2) 心理的器官是脑; 3)心理是在反射活动中实现的。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 观能动的反应: 1)心理是看法的反应; 2)心理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 3)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的映像; 4)人的心理的社会限制性。 7、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想、表象和想象等过程。 8、感觉:ppt: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书:是客观 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合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性的大小能够用感觉阈限来胸怀。感觉阈限:是指能够惹起感觉的最低刺激量度。 常有的感觉现象:① 适应(“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明适应,暗适应)② 后像(比如,人在凝视亮的电灯时,如凝视时间较短,而后闭上眼睛或封闭电灯,仍会感觉眼前有一个灯的光明形象出此刻暗的 背景上:正后像。如凝视的时间较长,将灯光移去后便会有一个黑色的灯的形象 出此刻亮的背景上:负后像。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颜色的负后像 是本来凝视颜色的补色,比方,凝视一个红色正方形约 1 分钟,而后将视野转向身旁的白墙,那么在白墙大将会看到一个绿色正方形后像;假如先凝视一个黄色 正方形,那么后像将是蓝色的。)③ 感觉的相互作用(先吃糖,后喝苦药会感觉 苦药更苦。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关于要点、难点也常常使用彩色粉笔书写板书以突 出要点加深印象。人对某种刺激物的感觉性取决于感觉器直接接受的刺激和同时 遇到刺激的其余感觉器的机能状态,如摇动产生眩晕呕吐、辛辣气味令人流涕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知识点[第四至六章]

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又称心理动力理论,由奥地利维也纳的精神病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立。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最重要的发现是潜意识,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 知识点:潜意识的相关概念 意识: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 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内容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等。 前意识:是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地带。 知识点:人格的相关概念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本我:存在于潜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又称力比多)和攻击本能,人格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协调作用,使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如果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无法调节时,就会产生各种精神障碍和病态行为。 超我:类似良心、良知、理性。是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其特点是能辨别是非、分清善恶,因而能对个体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完善的程度。它遵循“至善原则”。 知识点:性心理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在性本能驱动和环境影响下,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些与各阶段相关的心理特点。心理的性指的是口腔、肛门、肌肉、生殖器和皮肤等部位的躯体感觉,不同的发展阶段,快感集中在不同的部位。 性心理发展的五大阶段为:口欲期(又称口腔期,人格形成时间为1周岁之前)、肛欲期(又称肛门期,人格形成时间为2—4周岁)、性器期(又称性蕾期,人格形成时间为4—6周岁)、潜伏期(又称活动期,人格形成时间为6—10周岁)、生殖期(又称青春期,人格形成时间为10—20周岁)。 知识点: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就是通过压抑这些本能的冲动来保护自己,即强迫某些具有威胁的情感进入潜意识层面。 反向作用:通过采用某种与本能冲动的本来面目完全相反的行为,来伪装自己。 置换作用:是指将不能自我接受的欲望转移到其他各种各样的人和物身上,从而使原始冲动伪装或隐

医学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 1.什么是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学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2.医学模式有哪些? (1)生物医学模式:指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待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不关注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对健康和疾病发生的影响。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从生物、心理、社会三轴系综合看待健康和疾病疾病的发生与三种因素均有关系。该模式认为心身是统一的,是相互影响的。 (3)整体医学模式:指出个人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健康有巨大的影响,是引起现代疾病的主要因素,只有提高整体健康素质才能防治现代疾病。 第二章 1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1)意识分区理论○1意识: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代表着能被自我感知到的心里活动;○2潜意识:是指个体当时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3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能通过自己集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又能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2)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代表着人类生物性的本能冲动(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是人格组织中的管理和执行机构;○3超我:能对个人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理,使人格达到社会要求的完善程度(遵循至善原则)。 (3)心理—性发展理论○1口欲期:从出生到一岁半左右,个体主要从口腔部位的刺激中得到快感;○2肛欲期:一岁半到两岁,个体从自身控制大小便中得到快感;○3性器期:三岁到五岁,个体开始注意两性之间的差别;○4潜伏期:六岁到十二岁,儿童的性力从自己的身体转移到外界的各种活动,生殖器性期:青春期。 (4)防御机制理论○1压抑:把不能被超我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压抑到潜意识中,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2否认:指有意或无意的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3投射: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4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使用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5转移:把不能直接发泄的情绪,发泄到另一个目标上,以安全的释放或满足冲动;○6合理化: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7补偿: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8升华:将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9反向形成:被抵制的欲望或冲动,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而朝相反的途径释放。 (5)释梦理论: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制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 梦分为隐梦和显梦两部分。 2.行为主义理论学习的基本形式 (1).经典条件反射巴浦洛夫用狗做实验,是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反复结合,最终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反应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了条件反射。 (2).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设计了“斯金纳箱”,通过行为结果的奖赏来增强行为或反应发生的频率、速度和强度。 (3).观察学习班杜拉进行了玩偶实验,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基本机制是替代过程、认知过程和自我调节过程。 3.行为主义理论学习的基本规律 (1).强化:通过采用适当的事物来增加反应的强度、概率或频率的过程; (2).惩罚:通过适当的方法来压抑、减少或消除某一行为的过程; (3).消退:通过终止条件作用而消除其所造成的反应的过程; (4).泛化和分化:泛化是指条件反应由刺激物自然的转向类似刺激物的现象,分化:指将一反应只限于某一特殊刺激物的现象;

医学心理学 主要理论流

四主要理论流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创立 1潜意识理论 1.意识是指与语言(即信号系统)密切相关,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部 分,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 2.前意识是指当时意识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 3.潜意识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 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等。 2.人格结构理论 1.本我——快乐原则; 2.自我——现实原则; 3.超我——至善原则。3.性心理发展理论 1.口欲期(1岁); 2.肛欲期(2—4岁); 3.性器期(4—6岁); 4.潜伏期(6—10岁); 5.生殖期(10-20) 5自我防御机制: 1、压抑 2、反向作用 3、置换作用 4、退行 5、投射 6、升华 6评述1.开辟了无意识的研究领域2.开辟了新的心理学的学科领域3.对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该理论过分强调性本能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性本能的满足与否直接影响着人格的发展。其次,弗洛伊德提出人格发展理论的依据主要来自他个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很难重复验证。2.行为学习的理论 1狭义的行为: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广义的行为: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2来源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2.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3.社会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又叫反应性条件反射,它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形成的。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的。 操作条件反射: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出现时的事件。 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消极刺激的减少和解除时的事件。 惩罚(punishment):行为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增加的事件为惩罚。 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 A)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建者。 3.认知理论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Neisser综合了许多不同领域内相互渗透的观点撰写了《认知心理学》一书,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成为心理学领域的又一个理论学派,正式登上了心理学的历史舞台。 1.Ellis的ABC理论 A代表诱发事件 B代表个体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 C代表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2评价:1.认知心理学采用信息加工观点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为心理学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对心理学的发展功不可没。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 一、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狭义:外部动作广义:外部动作、内脏活动、心理活动 医学意义:人类的个性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系列习得性行为的综合。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那么也可以通过学习而矫正,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创立了各种行为治疗方法。 1、经典条件反射(华生恐惧实验):某一中性环境刺激反复与非条件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引起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理论意义: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配对,最后能引起原来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的形成。强调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特点:强化(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反应产生的促进作用)、泛化(反复强化使某些与条件刺激相近的环境刺激也引起条件反射)、消退(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 2、操作条件反射:某一种行为出现以后立即受到一种刺激,则该行为会因这种刺激的作用而发生相应的增强或减弱变化。 理论意义:操作条件反射重视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作用 类型:正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积极刺激增加,则该行为增强)、负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减少,则该行为增强)、消退(行为的结果使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减弱)、惩罚(行为的结果使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减弱) 3、内脏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在内脏功能方面的体现 理论意义:通过内脏学习过程可获得对内脏的意识控制。 4、示范作用: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榜样)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具体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行为过程、强化过程 5、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将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相结合。强调机体本身的各种因素,如期望、认知评价以及信念、人格等

医学-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绪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潜意识压抑是病根 行为主义指华甫,错误学习得疾病 坎农重视心生学,中介神免内分泌 人不干活靠罗马,注意倾听挖潜力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健康的有关心理问题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一.概述 1.心理学创始人:德国人冯特。(研究心理学的一般都是疯子,所以叫冯特)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恩格尔。 3.医学心理学研究分支: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身心心理学,心理生理学与生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护理心理学。 记忆: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一定与医学有关。(社会心理学、美学心理学不属于医学心理学) 4.医学心理学的分类: 临床心理学:研究心理咨询、心理诊断。 神经心理学:研究大脑和行为的关系。 健康心理学:研究心身疾病的康复和预防。 二、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的观点 1.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弗洛伊德精神分,潜意识压抑是病根。 创始人:弗洛伊德:冰山学说。 认为潜意识压抑太久是引起各种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的根源。 意识分三种:意识(人)、前意识、潜意识(兽)。 治疗:自由联想、释梦、移情、催眠。 2.行为主义理论的观点:行为主义指华甫,错误学习得疾病。 创始人:华生、巴甫洛夫——喂狗 认为错误学习是各种疾病的根源。 治疗:脱敏治疗。 3.心理生理学理论的观点:坎农重视心生学,中介神免内分泌 创始人:坎农。 认为疾病是因为生理中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出问题而导致。 4.人本主义学派的观点:人不干活靠罗马,注意倾听挖潜力。 创始人:罗杰斯、马斯洛。

认为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能,一旦实现不了就会生病。 治疗:降低期望值,注意倾听。 5.认知学派理论 创始人:贝克和瑞米。 认为错误的信念导致疾病的发生。 治疗:矫正错误的信念,才能解除心理障碍。 6.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 医学心理学基础 一、心理学的概念 (一)心理现象分:心理活动过程、人格。 1.心理活动过程: ①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学习、记忆、思维、想象、注意、语言。 ②情绪过程:情绪、情感(高等的)。记忆:情绪是天气,情感是季节 ③意志过程:有意识地确定目的,果断,坚持,自制的行动 2.人格: ①人格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②人格的倾向性:世界观、人生观、理想、需要、动机、兴趣等。 ③自我意识系统。 (二)心理的实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 二、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一)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1.感觉的三大特征:适宜刺激、阈值和适应性。 2.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闻不知其香; 感觉对比; 感觉后像; 感觉补偿; 联觉(感觉的相互联系。医生穿白大褂,病人感觉特别威严;护士穿粉红色护士服,病人感觉很温暖)。 (二)知觉:是对事物的全面属性的反应。 知觉的特点:恒常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 (三)记忆: 学习:指通过练习而促使行为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记忆:指人脑对过去的经验进行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三个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 Medical Psychology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机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mental process and behavior)的科学。 心理学分类 基础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商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心身医学:A型行为——冠心病B型行为——肿瘤c型行为——癌症 一、医学心理学概述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二、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 生物医学模式(起源于17世纪) 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1977) 整体医学模式(1990) 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 medical model) 将人看成是生物的人,在医疗过程中重视躯体的因素而忽视心理和社会的因素。 心身观:二元论 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

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外伤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任何疾病都可以在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生物病因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 特点:单一病因——单一方法,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 医学模式需要改变的理由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 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 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 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 整体医学模式(holistic medical model) 认为健康是整体素质健康,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等多种素质的完美组合。 WHO1990年“生活方式病”----整体医学模式 人的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是一体的、相互影响的、不可分割。 健康即整体素质健康,疾病是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活方式病”主要与行为卫生和生活方式有关)。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学科性质: 医学心理学一方面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另一方面,从基础和应用的角度来看,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 1.描述 2.序量化 3.间接定量 4.直接定量 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的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4.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表情: 人的外显行为主要指面部可动部位的变化、身体的姿态和手势,以及言语器官的活动等等,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社会性与生物性 3.稳定性与可塑性 4.整体性 人格心理结构 1.人格倾向性 2.人格心理特征 3.自我调节系统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 第三讲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精神动力学理论 (一)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出三个层次,即潜(无)意识、前意识和 意识。 1.潜意识( unconscious )指人的原始激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被压迫的欲望,这些东西拥有富强的能量,是人活动的内驱力,决定或影响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活动。 2.前意识 (preconscious) 指没心识中那些能被召回的部分或能被人回 忆起来的经验。前意识介于潜意识赞成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官”的角色,严实防范以阻拦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任意进入意识之中。 3.意识指直接与感知相关的心理部分,它调治着进入意识的各种心理现象,压迫着心理中那些天生的兽性本能和欲望。 (二)人格结构论 人格 (personality)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交互作用构成。 1.本我 (id) :又称伊底、原我,存在于潜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激动,主若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其中性 本能的激动被称为力比多,对人格发展特别重要。本我依据“快乐原则”。 2.自我 (ego) :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自我的一部分是意识的,也 有一部分处于潜意识水平。从动力角度看本我的梦想和力比多能量充填到自

我,自我成为本我或内驱力的执行者。在现实层面,自我是现实生活的承 担者,其活动依据现实原则,经过延缓满足的方式以现实原则取代本我的 快乐原则。自我要协调本我和超我不合理的要求以及外面现实的要求。自 我可否对环境有优异适应表现着心理健康的水平也是判断人格成熟水平的 重要标志。 3.超我 (superego) :近似于良知与道德,拥有良知、理性等含义,大 部分属于意识的。超我是在长远的社会生活过程中,由社会规范、道德观 念等内化而成的,对个人的动机行为进行督查管制,令人格达到社会要求 的完满程度,按“至善原则”行事。 (三)性心理发展理论 精神解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在性本能驱力和环境的影响下,经历了 五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些与各阶段相关的心理特点。 1、口唇期 (0 至 1 岁) :口和口腔黏膜构成了满足欲望以及进行沟通的 最重要的身体部位。母亲与婴儿成立起的安全的母子关系,形成少儿最初 的相信感、安全感。 2、肛门期 ( 约 2~4 岁) :肛门和膀肌括约肌的使用是对权益和意愿的 一种躯体表达方式。婴儿经过与父亲母亲关于准时、定点大小便的斗争,发展了灵便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形成了一些心理特点。肛欲期留下问题的孩 子,在成年时表现的人格特点是:洁癖、刻板、施虐和受虐、过分注意细 节、爱好收集和积蓄、强迫、权益欲强等。 3、生殖器期 ( 性器期,性蕾期,约 4~6 岁) :此时躯体的性激动为“婴儿的性”。男孩会想象父亲要阉割他,产生阉割忧愁;女孩则潜意识地感觉

医学心理学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

医学心理学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医学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领域,涉及到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在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理论流派逐渐形成并取得了突破 性的进展。本文将介绍医学心理学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以帮助读者 更好地理解医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生物医学模型 生物医学模型是医学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理论流派之一,它认为身体 和心理是相互关联的,疾病可以通过生物学机制来解释。该模型关注 身体的生理过程,例如遗传、神经系统、细胞水平的异常变化等,以 解释疾病的发展和治疗。生物医学模型试图通过药物、手术和其他生 物干预措施来处理身体上的问题,但它在解释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 中的作用时有所局限。 二、心理动力模型 心理动力模型强调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这个模型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特别是潜意识的冲突和不满,会对身体健康产 生负面影响。心理动力模型将焦虑、抑郁、冲突和防御机制等因素与 疾病的发展联系起来。心理动力模型在医学心理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心理治疗和解决潜意识冲突来提高身体健康。 三、认知行为模型 认知行为模型认为,人们对事件的反应主要是由个体的认知和行为 模式所决定的。这个模型认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身体健康和疾

病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认知行为模型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改变不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可以改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认知行为模型在医学心理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压力管理、疼痛管理和心理康复等。 四、社会心理学模型 社会心理学模型认为,社会因素对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心理学模型强调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社会网络和文化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这个模型认为,人们的健康和疾病是由社会环境和个人关系的复杂交互作用决定的。社会心理学模型在医学心理学中的应用涉及到健康宣教、健康促进和社区干预等领域。 五、整合模型 整合模型试图将不同的理论流派进行整合,以更全面地解释身心健康和疾病。整合模型认为,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个体的健康和疾病。整合模型在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中非常有用,为制定综合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支持。 总结: 医学心理学第四章主要涵盖了生物医学模型、心理动力模型、认知行为模型、社会心理学模型和整合模型等多个理论流派。这些不同的模型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身心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为医学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