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肛肠学科若干问题探究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运用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肛肠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诊断和治疗肛肠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在中医肛肠科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运用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是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和病性,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肛肠科学中,这一理念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对于常见的肛肠疾病如痔疮,中医会根据其不同的表现进行辨证。
内痔常见的证型有风热肠燥证、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气陷证等。
风热肠燥证的患者,多表现为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肛门瘙痒,伴有口干咽燥、舌红苔薄黄等症状。
此时,治疗应以清热凉血祛风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凉血地黄汤。
对于湿热下注证的患者,常见症状为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脱出,可自行回纳或不能回纳,伴有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等。
治疗则以清热利湿止血为主,常用的方剂如脏连丸。
肛裂也是肛肠疾病中的常见病症。
中医认为,肛裂的发生与燥邪侵袭、血热肠燥、阴虚津亏等因素有关。
对于早期肛裂,若表现为大便干结、排便时肛门疼痛伴少量出血,舌苔黄燥,多为燥邪侵袭、血热肠燥。
治疗上以清热润燥通便为主,可选用麻子仁丸加减。
而对于陈旧性肛裂,患者常有肛门周期性疼痛、便后疼痛持续时间长、伴有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症状,多属阴虚津亏。
此时,应以养阴清热润肠为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有润肠汤。
肛周脓肿在中医属于“肛痈”的范畴。
其辨证主要分为热毒蕴结证、火毒炽盛证和阴虚毒恋证。
热毒蕴结证的患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伴有恶寒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等症状,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常用仙方活命饮加减。
火毒炽盛证则表现为肛周肿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伴有高热、烦躁、便秘溲赤、舌红绛苔黄燥等,治疗应泻火解毒透脓,方剂可选透脓散加减。
阴虚毒恋证常见于脓肿后期,症状为肛周肿痛不甚,皮色暗红,成脓时间长,溃后脓出稀薄,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等,治疗以养阴清热解毒为主,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常可取得较好疗效。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中医肛肠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诊治肛肠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医肛肠科学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指导。
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在肛肠疾病的诊治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对于肛肠疾病,不能仅仅局限于局部的病变,而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
例如,长期的便秘可能导致肛肠疾病的发生,而便秘的原因可能与脾胃虚弱、肝气郁结、肺气不宣等有关。
因此,在治疗肛肠疾病时,不仅要针对肛肠局部的症状进行治疗,还要调理患者的整体脏腑功能,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在肛肠科学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信息,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和病性,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痔疮为例,常见的证型有风热肠燥证、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气陷证等。
对于风热肠燥证,治疗多以清热凉血、祛风润燥为主;湿热下注证则以清热利湿为主;气滞血瘀证需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脾虚气陷证则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通过准确的辨证论治,能够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经络学说在中医肛肠科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与脏腑相互连接。
肛门直肠周围的经络分布丰富,如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等都与肛肠部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刺激相关经络上的穴位,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肛肠疾病的目的。
例如,针灸长强、承山、二白等穴位,对于缓解痔疮疼痛、改善肛门坠胀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中药的应用是中医肛肠科学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许多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润肠通便等功效。
在肛肠疾病的治疗中,根据不同的病情和证型,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内服或外用。
如槐花、地榆常用于治疗便血;大黄、芒硝可用于消肿止痛;当归、桃仁能活血化瘀。
对中医古籍中若干肛肠病症之认识

1 热结 旁流
卧 床排 便 , 粪便 滞 留直 肠时 ;3 老 年体 弱 患者 , 致 () 直
肠 感 觉 功 能低 下 , 意差 . 块 易 积 留直肠 ; 之 盆 便 粪 加
对“ 热结旁 流” 病症 的描述最 早 见于《 伤寒论 》其 底 松 弛 . , 无力 排便 . 日未 排便 时 。 多 中 3 3条云 :下利 , 7 “ 谵语者 , 有燥屎也 , 宜小 承气汤 。 ” 在 这 3种情 况 下 .都 会 因粪块 长 时 间在 直肠 嵌
知 邪犹 在 也 . 必 不 减 , 以前 汤 更 下 之 , 用 解 毒 因素 所 致 。 能 简 单 地 认 为 “ 结 旁 流 ” 是 由 “ 病 仍 或 不 热 都 热 承气汤 。 虚并加入参 。 参 . 如 无 以熟 地 一 两 , 身 七 结 ” 归 所致 。 钱, 山药 五 钱煎 汤 , 前 药 煎 服 , 人 累效 。 血不 亡 , 盖 气 笔 者认 为 , “ 结 旁流 ” 。 治疗 的关键 是 去 对 热 症 其
释是 :谵 语 是 阳 明腑 实 , 机 壅 滞 , “ 气 热邪 上 扰 所 致 , 门 的 自制功 能 :同时嵌 塞 的粪 块 压迫 和 刺激 直 肠黏
而下 利 为热 结旁 流之 证 对热 结旁 流 , 方 面肠 道 有 膜 , 致直 肠 黏膜 水肿 、 烂 , 一 导 糜 黏液 和 分泌 物 增 多 。 在 肛 门 自制 功 能 受 影 响 、肛 门 闭 合 不严 的情 况 下 , 粪 实邪 阻 塞 . 另一方 面 燥热 逼 迫津液 从 旁 而下 , 结 者 故 自结 . 者 自下 。 认 为热 结旁 流 之证 , 易 伤津 , 下 并 最 津 水 、 黏液 和分 泌 物就 会 从嵌 塞 的粪 块两 侧 流 出肛外 : 伤则燥 热 愈甚 ,故乘其 下 利谵 语 ,病 势 尚未 大 甚 之 加之 . 者 在数 天不 排 便或 排不 出便 时 . 患 多会 主 动或 时 , 小承气 汤 攻下 之 , 通 因通用 之法 。 投 乃 ” 被 动 服 用通 便 药或 泻药 . 致肠 蠕 动加 快 . 道通 过 导 肠 《 伤寒 论》 中并 未 言“ 结 旁流 ” 症名 。 热 结旁 时 间变短 . 面的粪 质 较稀 . 干硬 的嵌 塞 粪 块 的两 热 之 “ 后 从 流 ” 病 名 的提 出是在 清代 。 之 如清 《 寒温 疫 条辨 . 伤 卷 旁 流 出 . 出现 所谓 的 “ 热结 旁流 ” 症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看待肛肠疾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看待肛肠疾病的辨证论治在中医的领域中,肛肠疾病的诊治有着独特而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其中辨证论治是核心原则之一。
通过对肛肠疾病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中医能够准确判断病情,并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辨证论治。
简单来说,辨证就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出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和病性等。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和用药。
对于肛肠疾病,常见的症状如便血、疼痛、脱出、坠胀、瘙痒等,每一个症状都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和病机。
比如便血,可能是由于风热肠燥、湿热下注、气血亏虚等原因引起。
如果便血颜色鲜红,伴有肛门灼热、大便干结,多为风热肠燥;若便血颜色黯红,伴有肛门坠胀、便溏,可能是湿热下注;而久病便血,血色淡红,伴有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则往往是气血亏虚所致。
再来说疼痛。
肛门疼痛剧烈,呈刺痛或跳痛,多为热毒蕴结;疼痛隐隐,伴有坠胀感,可能是中气下陷;而排便时疼痛,便后缓解,多与肛裂有关,其病机多为血热肠燥。
肛门脱出也是肛肠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如果脱出物能自行回纳,多为中气不足;若脱出物需用手回纳,甚至不能回纳,多为气虚下陷或肾气不固。
坠胀感通常是由于湿热下注、气滞血瘀或中气下陷等原因引起。
瘙痒则可能是风邪侵袭、湿热下注或血虚生风所致。
在舌象和脉象方面,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多提示湿热;舌淡苔白,脉细弱,多为气血亏虚;舌黯有瘀斑,脉涩,多为血瘀。
中医在肛肠疾病的辨证论治中,强调个体差异和整体观念。
比如,同样是痔疮出血,对于一个体质壮实、平素嗜食辛辣的患者,可能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为主;而对于一个年老体弱、气血不足的患者,则要在止血的同时,注重益气养血。
在治疗方法上,中医有内治法和外治法。
内治法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等。
根据辨证的结果,选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如风热肠燥型的便血,可用凉血地黄汤加减;湿热下注型的痔疮,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气血亏虚型的脱出,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中医药在肛肠科疾病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课件

对中医药在肛肠科疾病防治中的未来发展提出期望和建议,以促进 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05
中医药在肛肠科疾病防治的典 型案例分析
中医药治疗肛周脓肿的典型案例
总结词
中医药治疗肛周脓肿具有显著优势,通过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等治疗原则,改善症状,缩短病程。
详细描述
肛周脓肿是肛肠科常见疾病,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 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影响行走。中医药治疗肛周脓肿 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主要原则,采用中药汤剂、 中药熏洗等方法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缩短病 程。例如,某患者患肛周脓肿后,采用口服中药汤剂 和中药熏洗的方法进行治疗,一周后症状明显缓解, 两周后痊愈。
加强中西医结合在肛肠科疾病 治疗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发挥 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提高 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加强中医药在肛肠科疾病防治 方面的人才培养,培养更多的 专业人才,推动中医药在肛肠 科疾病防治领域的传承与创新 。
加强中医药在肛肠科疾病防治 方面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 医生和患者了解和接受中医药 的治疗方法,提高中医药在肛 肠科疾病防治中的普及率和应 用率。
科研进展
近年来,关于中医药在肛肠科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从基础实 验研究到临床试验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中医药在肛肠科疾病防治中 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医药在肛肠科疾病防治的展望
创新研究
融合发展
人才培养
推广应用
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中医药在 肛肠科疾病治疗方面的创新研 究,包括新药研发、治疗方法 创新等,提高中医药在肛肠科 疾病防治中的疗效和水平。
临床试验
对中医药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试验,以评估其疗 效和安全性。
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关于中医肛肠学科若干问题探析

关于中医肛肠学科若干问题探析摘要:我国最早提出“痔”、“瘘”等方面的肛肠病名,后又被广泛使用,随着我国医学在肛肠学科中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医师发现在肛肠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在深入分析肛肠学科时还发现诸多问题,本文就关于中医肛肠学科若干问题进行了探索与分析,为大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肛肠科不论哪个学科都会制定相关的研究方向和目标,中医肛肠学科也是如此。
我国医学界医师认为中医肛肠科应该拥有中医特色,并拥有属于自己学科独有的内容,还要做到在整体观念下进行辨证论治,既要注重理论创新,又要做到观念革新。
本文就关于中医肛肠科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将中医学科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
第一章肛肠概述1.1肛肠的概念和结构肛肠简单来说就是肛门和大肠,一般指的是肛肠科或是肛肠疾病,从广义来讲,发生在肛门、肛管、大肠上的各种疾病被默认为肛肠疾病。
肛肠疾病是生活中常见病,这种常见病高达100多种。
针对20-50岁的人群调查发现,得肛肠病的患者高达70%以上,此类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肛肠结构如下:1.2肛肠的生物学特性大肠作为六腑之一,处于腹部的中间位置,与阑门和小肠相连接,末端为肛门。
其主要作用是将小肠吸收消化后的食物残骸再次吸收和传输,经过处理,最后形成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大肠的经络与肺部相连,因此与肺互为表里。
大肠通过经络遁形,与身体上的面颊、牙齿、上唇、口角等多个部位相连,在出现病变时,大肠的病症即可体现在这些部位上。
肛门作为消化道系统尾端的重要器官之一,是人体末端的出口,它紧连着直肠结肠尾部的器官。
肛门帮助顺利消化,帮助气体以及体内废弃物的排泄,也帮助排便、控制大便、控制液体、控制气体的排除功能。
由于肛门的作用特殊,很容易出现细菌的滋生或污染,从而出现病变。
第二章中医肛肠学科若干问题的原因分析2.1 中医肛肠学科中的“文化”中医肛肠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肛门以及大肠部位的相关疾病,和西医的部分肛肠学科研究重合,但作为中医肛肠学科必须在研究方面有着中医独到的方法,若中医肛肠学科在研究方面没有自身特色,便不再有存在的价值,其结果最多是为西医肛肠科增加一部分研究内容,这是我国中医肛肠界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中医肛肠学科若干问题探析

中医肛肠学科若干问题探析中医肛肠学科的研究目标以及研究方向极为特殊,其需要注重中医特色,进而构成属于自身学科的特有内容,积极革新理论观念。
以腹脏经络为基石,以整体观念为重心,展现出中医肛肠学科的辨证论治的特征,这样才可以使其在日后医学发展中占据优势。
需要深入分析肛肠学科的应用方法以及应用流程等,明确界定中医肛肠学科的内涵与外延,给其所开展的学科建设工作提供帮助。
一、中医肛肠学科特征中医肛肠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大肠、肛门等位置的疾病,其会涵盖大肠息肉、肛裂、痔疮、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等,其研究办法会对研究成果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要凸显出中医的特色。
中医肛肠学会始终以中医理论为基准,正确认知辩证论治的中医特色,了解中医对于肛肠疾病的悠久历史,解决中医肛肠学发展深度、广度等方面的问题。
要坚持辨证论治的哲学办法,提高中医肛肠学科的发展水平,充实中医肛肠学科的内容和体系,确保其具备较强的客观性以及科学性。
二、中医肛肠学科基础任务肛肠专科疾病等初期较为简单,可以使用手术或者单一西药等的方法进行治疗,但是若患者久病,就会使其影响由局部发展至整体。
若只是单一的进行局部治疗,其效果会比较微弱,需要就多方面入手,对病患进行调理和治疗。
中医肛肠学可以和西医肛肠学多层次并存,这就使得中医肛肠学科始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以及治疗优势。
中医肛肠学科想要更为长远化的发展,就需要充分借助中医的特色,用其弥补西医肛肠不足,提高其疾病的诊疗效果。
中医配合西医治疗,提升疾病的诊治效果,缓解患者接受治疗的疼痛感。
要融合西医理论,让二者可以保持共同互补的状态,从而构成趋于合理的学科。
例如“消痔灵”,可以应用西医的注射办法,结合中医的“酸可收敛、涩可固脱”,让原本的“枯痔”疗法更加的完善,合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其与中医肛肠学科的内容相融合,抛开偏见,打破研究的束缚和限制,探索新的理论,让中医肛肠学科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同时其也是目前我国肛肠学科发展的重要使命和任务。
肛肠科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肛肠科中医治疗难点分析痔中医治疗难点分析一、中医治疗难点经过我科多年来的临床治疗表明:中医疗法在治疗痔方面有很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明显消除或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
但在具体治疗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难问题。
具体如下:1.术后镇痛的问题。
部分患者术后肛门伤口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中医疗法在肛门疾病术后镇痛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作用不持久。
2.术后继发性出血的问题。
部分患者痔术后由于残端过早脱落引起继发性大出血,中医药治疗不能起到重要的治疗作用。
3.痔术后肛门狭窄的问题。
由于患者肛门部痔核呈环状,手术损伤过多的组织,导致术后肛门狭窄。
4.痔术后创缘水肿的问题。
我科痔术后病例,发生创缘水肿的机率较高,使用各种治疗措施后水肿消退比较缓慢。
二、针对难点提出的中医治疗应对思路及措施:1.针对肛门术后疼痛的问题,我科将在今后的治疗过程中,不断尝试使用长效镇痛药物,如采用亚甲蓝创面注射;或加强中药肛门局部熏洗、外敷药物疗法,作具体的观察和总结。
2.针对术后继发性出血的问题,手术过程中严密操作,充分止血,尽量避免发生继发性出血;若发生创面渗血,可使用止血粉、桃花散外敷;对于搏动性出血,必须充分暴露出血点,进行缝扎,彻底止血。
3.针对痔术后肛门狭窄的问题,手术过程中充分保留皮桥,防止损伤过多的组织;对于面积广泛的混合痔,不可一次切除过多组织,可采用分段齿形结扎术,或分次进行手术治疗。
4.针对痔术后创缘水肿问题,术后创缘水肿是由于局部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形成,西医认为是因血液、淋巴回流障碍,血管通透性增高,水分在组织间隙中潴留过多而致。
这与肛门解剖的特殊性有关,患者由于术时应用麻醉剂,肛门松弛,手术将肛内或肛管组织向下牵拉,术后若复位不完全,待麻醉药效消失,肛门括约肌痉挛,致局部组织淋巴回流受阻而发生水肿。
术后应完全复位,保证引流通畅,减少渗出;若发生水肿,在治疗过程中加强使用中药熏洗疗法、药物外敷疗法,结合物理治疗,并应用调节静脉功能药物,促进水肿吸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医肛肠学科若干问题探究
中医是区别于西医而言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治疗方法和研究措施的一种中国传统的治疗手段。
对于当今中医肛肠学的治疗已经有了初步的成就,相信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中医肛肠学科会在未来医学中有一席之地。
标签:中医;肛肠学科;中国特色;整体性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潮流之下,社会呈现多方面的发展的趋势。
社会不仅在经济方面取得了空前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也为我国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医学成就在我国的技术成就中占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在医学的研究学习中,确定准确的方向是取得成功的基础,中医肛肠学科的发展在确定目标之后,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创新,在我国的医学领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一、中医肛肠学科的学科特点
肛肠学科的研究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中医和西医两个方向,不过虽然学科的方向略有差异,但在研究的很多方面是大致相同的。
主要的研究为:肛门及大肠部位的疾病,包括痔疮、肛裂及其他与肛门有关的病变和疾病。
之所以区分中医和西医的不同主要原因是因为研究方法的不同,在二者的研究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原理,研究方法的不同直接导致的就是结果的差异,因此中医肛肠学科的研究就必须体现中医学的特点,如果不能再根本上使之与西医肛肠学有区别,就不能称之为中医肛肠学科。
中医肛肠学科的研究首先是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立足点展开而来的,理论的中医化决定了研究的性质和方法。
中医肛肠学的研究在中医理论的同时还要坚持中医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要认识到中医对肛肠学的理論实际已有几千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研究经验。
我们在研究的同时要充分地立足于前人的肩膀之上,取其精华弃其糟泊,有选择的接受前人的理论和实际经验。
尽管前人的医疗器械水平达不到现在的高度,那只是当时外界条件的限制,对于初涉此领域的我们来说,已经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在对待中医肛肠学科的发展方面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客观的对待现有的医疗水平、技术条件,要扬弃中医理论以往的思维方式,力求利用现代的科学的方法去整理提高,不断地充实发展自己的内容、理论和治疗措施,只有这样,中医肛肠学科的发展才会有实现壮大的可能。
二、中医肛肠学科的存在基础和基本任务
对于复杂的人体系统来说,各组织、器官、神经的协调高效运行显得格外重要。
对于肛肠疾病而言,相对于现在的医疗水平和医师技术,初期的治疗并不是难事,用手术或西医就可达到根治的目的。
但如果时间太久或者病变部位发生感染就会使治疗难度大大增加,通常而言,病变部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扩散或转移,由局部一点点的向整体扩散,在这种情况下只是单单的治疗初期发病部位效果就不会那么明显了。
因此,从整体全局考虑问题、治疗疾病是中医的基本方法。
但对于当今的绝大多数的医师和医院来说,他们都只是简单地见病治病,只是处
理一方面的外在疾病而不去追根究底的去查找病因,现在的许多医师惯用的方法是采用西医手段或手术治疗来代替传统的中医肛肠学治疗手段。
在这种形势下,更好地发展中医肛肠学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中医肛肠学的基本目标是在现有医疗技术和水平的基础上,充分地利用中医学的特色,去弥补西医治疗中的缺陷和不足,已达到充分地根治肛肠疾病的目的。
医学的研究都是为患者所服务的,为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提供最行之有效的理论哈方法,这不仅是中医肛肠学的研究最终目标更是所有医学研究的最终理想。
针对当今许多疾病来说,简单地西医治疗已经远远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了,尤其常见的是一些慢性病。
慢性病的形成原因各异,而且潜伏期一般很长,等到发现的时候用西医的治疗方法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这种情况下,中医治疗或者中西结合的效果往往令人惊异。
在现有的医疗水平和医疗技术之上寻求更好地中医肛肠学疾病治疗方法,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去不断地推陈出新,打破原有的技术壁垒和技术局限,向新的中医治疗肛肠学疾病突破,是中医肛肠学科的前进方向。
三、中医肛肠学的发展
中医肛肠学科的研究部应具有全局意识,它的发展也应该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即中医肛肠学的发展应着眼整体观。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与自然地联系紧密、关系密切。
中医就是在这个整体观的理论指导下结合数千年的治疗经验所形成的治疗体系,它立足全局,着眼整体。
中医肛肠学对于治疗肛肠疾病,首先着眼于整体,不但重视病变部位的发展情况,还要充分地观察由于病变所引起的整体上的各部位反应,同时也要注意自然环境变化及心理因素对肛肠疾病的影响,这些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往往可能对疾病的发展起间接地影响。
在对于肛肠疾病的认识方面,我们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病的方面和部位,我们还应该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
在许多的疾病治疗方面,要细致的了解观察到中西医结合后的效果和变化,在观察的基础之上,去分析当前的发展现状,综合的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去进一步的深入探讨而后总结出最理想的治疗措施。
四、中医肛肠学科的发展前景及阻碍因素
可以肯定的是中医肛肠学科的进步是对中医治疗的又一重要贡献,它是对现有医疗措施的补充和完善。
但是对于大力提倡中医肛肠学科的发展和治疗并不是对现有的现代医学、西医的排斥和否定。
相反,追寻探究中医肛肠学科的完善正是在现有的医疗水平之上所做的尝试和引导。
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发展历程。
首先,中医肛肠学科的发展就受到了西医肛肠学科的挑战,中医是一种经过长时间的调理才能达到根治目的治疗手段,但是对于西医来说,一向以见效快而见长,这就是效果与事实的对比。
很多人只是简单地看到眼前的利益,眼前的效果,而不去追求最好的治疗效果。
其次,中医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往往显得比较传统、相对落后。
而西医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就西医的治疗药物这一方面而言,西医的药物通常是片装,方便的同时见效也快。
虽然对中医肛肠学科的发展不利因素是存在的,但广阔的市场前景,当今治疗现状的迫切需要更为中医肛肠学科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对于中西医研究方法的不同的确会导致研究结果的差异,但从某些方面来
讲,中医西医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并没有明显明确的界限。
在研究方法、结果和治疗方法方面,二者都是相互关联的,是不能完全分清楚的。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只要是理论从中医肛肠学科出发,无论在治疗中使用中药还是西药、采用何种治疗手段,只要是能获得有效的治疗途径,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最有效的指导实践、思路,对肛肠学科的进一步完善有利,就会取得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