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必修语文《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

必修语文《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

必修语文《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必修语文课本中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一文为教学内容,通过对这篇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点,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理解和分析小说《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主题和情节。

2.了解小说的艺术特点,并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和分析。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张雪山的图片,引起学生对雪山的兴趣,并引出小说的主题:雪山。

2.阅读和理解(30分钟)全班齐读小说《峨日朵雪峰之侧》,然后对文章进行逐段解读:第一段:描述峨日朵雪峰的气势和神秘感,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第二段:描述主人公与峨日朵雪峰的相遇,呈现出主人公的痴迷和追求。

第三段:通过主人公的思考,诠释了雪山背后的哲理。

第四段:主人公的追求遭到拒绝,但他依然保持着内心的追寻。

第五段:主人公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悟出了雪山的真谛。

逐段解读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以及背后所传达的意义。

并提问学生:1.你对峨日朵雪峰有什么印象?2.主人公为什么会对雪山如此着迷?3.小说中的峨日朵雪峰有何含义?3.分析与比较(30分钟)让学生将小说《峨日朵雪峰之侧》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教师可以列出以下问题,供学生参考:1.与《冰心雪心》的主题和情节有何异同?2.与《雪山记》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何异同?3.与《雪国》的寓意和艺术风格有何不同?学生可以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然后汇报自己的分析和认识。

4.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30分钟)通过阅读和讨论小说,学生已经了解了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同时也学会了分析和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方法。

接下来,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阅读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反思通过对小说《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和分析这篇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节,还能够比较和分析不同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

【高中语文】《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作者表达技巧的具体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整体情况进行复习。

(2)简介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课文《峨日朵雪峰之侧》。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要求学生查找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并简要解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2)详细讲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解释其含义。

(3)解析作者表达技巧的具体运用,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2)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解答疑惑。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课文《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 分析并评价课文中作者的表达技巧,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心得体会。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满意度。

《峨日朵雪峰之侧》语文教案

《峨日朵雪峰之侧》语文教案

《峨日朵雪峰之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峨日朵雪峰之侧》,使学生了解和感受祖国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2. 通过对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分析,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 学习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技巧,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善美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3. 采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 结合写作实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象征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峨日朵雪峰之侧》诗歌文本、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峨日朵雪峰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壮美。

2. 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4. 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讨论其作用和意义。

5.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 小组讨论:如何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7. 学生写作实践,尝试运用象征手法创作。

8. 学生互相评改,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9. 课堂小结,强调象征手法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10. 布置作业:修改和完善写作作品,准备课堂展示。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如《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等,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和表达方式。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让他们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壮观,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峨日朵雪峰之侧》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青春激扬”,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

现代诗人昌耀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众多的审美意象,有峨日多之雪、太阳、山海以及岩壁蜘蛛等,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个人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雪景,博大深沉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雕铸了一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

二、学情分析知识储备:高一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在第一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中已经进行过通过抓住意象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方法。

能力水平:①高一学生能够结合课文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诗歌内容;②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共同朗读诗歌中的重点语段,从中体会作者感情。

③高一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能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思考、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在课堂上可以适当让学生发言探讨,针对《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特殊意象与表达方式发表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潜在问题:这首诗歌写于特定年代,需要学生结合当时的特殊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的坚韧不屈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确定1.理解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2.知人论世,分析诗人的立意方向与构思艺术。

3.赏析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探究诗歌的内容,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塑造的众多的审美意象及内涵。

2、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主题与诗人的创作心理。

教学目标:1. 朗读全诗,联想诗中的场景。

2. 分析意象,体悟诗歌的内涵。

3.对比分析,总结新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青年人写诗抒发愁情,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时候的愁情多半与恋爱有关。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通过维特与绿蒂的爱情故事,写出了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愁苦,而且写出了相爱就是追求同道的爱情真谛。

《峨日朵雪峰之侧》语文教案

《峨日朵雪峰之侧》语文教案

《峨日朵雪峰之侧》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峨日朵雪峰之侧》,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中涉及的生词、难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峨日朵雪峰之侧》,使学生感受到自然风光的壮美,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峨日朵雪峰之侧》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创作的一篇散文,描绘了峨日朵雪峰的壮丽景色,以及登山者在与自然拼搏中的感悟。

2.2 教学重点生词、难句的学习与理解;分析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技巧。

2.3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作品传达的自然观念和人生哲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欣赏峨日朵雪峰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的向往,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生词、难句,并尝试进行初步理解。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自然观念和人生哲理。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生词、难句要求学生抄写并理解生词、难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2 课后习题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3 作文练习以“我眼中的峨日朵雪峰”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作文评价评价学生在作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了解学生对课文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峨日朵雪峰的视频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对课文描绘景象的感知。

【高中语文】《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峨日朵雪峰之侧》是昌耀创作的一首诗歌,收录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这首诗歌以峨日朵雪峰为背景,通过描绘雪峰、草原、河流、戈壁等自然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恢弘大气和摄人心魄之美。

在诗歌中,作者通过对自己攀登峨日朵雪峰过程中的艰辛经历的描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命的思考。

教学这首诗歌,可以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诗歌中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此外,诗歌中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掌握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言表达以及复杂的句式结构。

同时,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语言知识进行表达和交流。

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让学生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这篇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审美的鉴赏和创造:让学生领略《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所展现的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以及艺术之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鉴别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4.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让学生了解《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时代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能够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意象,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2)诗歌的语言品味: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语言,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3)诗歌的主题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把握诗歌的核心思想。

2. 教学难点:(1)诗歌意象的理解和分析:诗歌的意象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需要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去理解和分析。

《峨日朵雪峰之侧》 教学设计

《峨日朵雪峰之侧》 教学设计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昌耀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涵。

3、体会诗人在困境中坚守与超越的精神,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诗歌的主题。

(2)品味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1)对诗歌中“峨日朵雪峰”等意象的深层内涵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领悟诗人在艰难处境中展现的精神境界。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诗歌。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挑战。

当身处困境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看看诗人在面对巍峨的雪峰时,有着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二)作者简介昌耀(1936 年 6 月 27 日-2000 年 3 月 23 日),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

他的诗歌以其雄浑、刚健、凝重的风格著称,反映了他对生命、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提问: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四)精读诗歌,品味意象1、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如“峨日朵雪峰”“太阳”“石砾”“深渊”等)2、分析“峨日朵雪峰”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3、小组讨论: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五)深入探究,理解主题1、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结合诗人的经历和创作背景,思考诗歌的主题。

3、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困境中坚守与超越的精神。

(六)赏析语言,体会风格1、品味诗歌语言的独特之处,如用词、句式等。

必修语文《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

必修语文《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

必修语文《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教案一:《峨日朵雪峰之侧》概述教案名称:《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教学科目:语文适用对象:初中学生教学内容:文学阅读与鉴赏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峨日朵雪峰之侧》,学生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时长: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峨日朵雪峰之侧》这篇作品,并简要介绍作品的背景与作者。

2. 文本阅读(15分钟)带领学生读一遍《峨日朵雪峰之侧》这篇作品,并鼓励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提问和解读一些重点句子和段落。

3. 主题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讨论《峨日朵雪峰之侧》这篇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以及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形象等内容,并鼓励学生互相拓展思路,交流彼此的见解。

4. 总结(5分钟)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作品的主题和情节。

第二课时:1. 复习(5分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回顾作品的主题和情节。

2. 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向学生介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帮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性格以及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3. 鉴赏技巧讲解(15分钟)向学生讲解一些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比如如何理解和分析作品的隐喻、象征和意象等。

4. 文学作品分析(15分钟)通过学习鉴赏技巧,帮助学生分析《峨日朵雪峰之侧》这篇作品中的隐喻、象征和意象,并讨论这些元素对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5. 总结(5分钟)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作品的人物形象和鉴赏技巧。

第三课时:1. 复习(5分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回顾作品的人物形象和鉴赏技巧。

2. 写作训练(1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峨日朵雪峰之侧》为素材,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写一个故事大纲,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

3. 作品分享(15分钟)让学生轮流分享他们的读后感或者故事大纲,并提供反馈和指导。

4. 总结(5分钟)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对《峨日朵雪峰之侧》这篇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峨日朵雪峰之侧》《峨日朵雪峰之侧》排在本单元的第三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

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太阳俄日多之雪巨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昌耀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自始自终有着一种震动人心的忧郁和伤感,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诗人对生命本真与尊严的追寻和捍卫。

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似乎是一个积极的生命体验者,他在这首诗中开始他的征服之旅,继而完成旅途。

继而完成了自我超越。

—、教学目标1.分析诗歌意象理解作者的思考。

2.体会诗歌语言的雄浑、高亢、阳刚和大气。

3.赏析诗歌新奇而充满刺激的美学效果。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围绕题目,以其为中心寻找相关的话语、形象,重点感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蕴藉含蓄,重视内心的发掘。

审美鉴赏与创造:诗歌以连绵不断的新颖意象表达蕴藉含蓄的意念,理解诗中通过气氛的渲染,构成—幅幅想象的图景。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阅读来分析诗中幻想与现实相互渗透、理性与感性相融合的特点。

《峨日朵雪峰之侧》—、导入新课。

诗是完整的生命形式,一首诗的诞生就是生命的诞生。

生命,是昌耀诗歌的总主题,呈示生命,是昌耀全部诗歌的根本目的和内在逻辑。

在漫长的诗歌生涯中,在艰辛而充满苦难的人生之旅中,昌耀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了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

先天的浪漫情怀和理想气质,加上后天形成的强烈而浓郁的生命意识,使昌耀的生命体验指向昂扬的精神基调,他诗歌的全部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对生命强力的不断张扬。

无论是《慈航》、《雪,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或者《旷原之野》、《斯人》都是将对生命的悲剧意识升华为悲壮,将无畏的生命质态定格为昂扬,从而表现出生命特有的拼搏、抗争、创造、进取的特性。

昌耀的诗歌,是他生命足迹的延伸,也是他生命精神质量的承载,更是他对生命本质强力的确认。

下面请让我们走进《峨日朵雪峰之侧》。

二、作者简介中国新诗史上的一座高峰―一昌耀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

1957年被打成“右派”,历尽坎坷,1979年冤案平反后重返文坛。

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

其新边塞诗歌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

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

他历来被人们看作中国新诗史上的一座高峰。

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昌耀的诗》《昌耀诗文总集》等,代表作有《慈航》《山旅X划呀,划呀,父亲们《河床》等。

三、背景介绍中国的1962年是一个渐趋冷寂和沉闷的时段。

写下过早期长诗《凶年逸稿》的昌耀因为已经提前冷寂和沉闷了,所以此时得以在其中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观照和揣度这一时段的冷寂和沉闷: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昌耀的所有诗作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根本和落脚点最终都在诗歌主体本身。

就这首短诗而言,他一方面在观照和揣度外在的年段(当然他自己正置身其中),另一方面,他又以此为通道走入了自己的内里世界,观照和揣度自己的心理时空。

对于昌耀写于1962年8月的具有鲜明整体象征特色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可以按照“由外而内”的次序得出两种相互衔接、彼此相关的阐释和解读。

四、范读,分析全文:1.如何理解诗歌开篇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结合背景试作一分析。

明确:昌耀的冷寂和沉闷来得尴尬而委屈。

作为一个曾称“党就是我的母亲,部队就是我的家”并赴朝鲜作战,继而又“过继成北国的孩子”开发大西北的年轻人,凡是那个时代有的,昌耀都不会拒绝地匀有一份,无论是情绪、信仰也好,还是行动、作为也罢。

然而,当他以一种不同于当时普遍盛行的狂热、迷乱、肤浅、喧嚣的精神理路、意念向度传达、投递他的实质相同的热情、关照和热爱时,他不由分说地遭到了拒绝和排斥﹔随之而来的是他热情、关照和热爱的权利被剥夺,以及他理想、信念和追求的要求被拒绝,也就是他只被允许冷寂和沉闷。

自然,这种冷寂和沉闷发酵而来的清醒和理智只能是被动和勉强的了。

虽然是被动和勉强的,然而正是凭着这份清醒和理智,昌耀得以打量和思考时代与现实。

于是,尽管是违心地、悲凉而无奈地成了那个时代的局外人,但因为能够客观冷静地静眼旁观,他还是完全有理由说:“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这”恐怕就是指他这种游离于时代和现实之外的清醒和理智。

然而,这“高度”实在是一个危险的高度,因为这高度其实是昌耀自己托上去的高度,也是只有他自己看得见、感觉得到的高度,——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个高度,象昌耀这样受难的人更需要这样一个高度﹔而事实上这是一个低处,是那个时代踩着的属于“右派”分子昌耀的低处。

2.作者为什么紧接着说,“小心翼翼探出前额”。

他看到了什么呢?明确:在自定的高度,昌耀看到了什么呢——“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呵,呈现于昌耀眼前的时代景观是:那曾一度被时代捧为神明、视若永恒真理的“太阳”,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在人们的困惑迷惘中,终于失却了原来的高度,终于被屡遭愚弄和麻痹的时代心理决绝和抛弃了。

主宰、牵引了这时代那么久的狂热,迷信,虚妄,喧嚣,在灾难和劫数的后果后,真的就要消失了吗,这时代就要归于正常和理性了吗?3.诗人看到眼前情景之后的心理反映是什么?为什么?明确:提前冷寂和沉闷因而得以清醒和理智的昌耀当然会“惊异”了。

是啊,那荒谬年代的所谓理想、所谓信念、所谓追求,真的不过是堆砌上去而根基根本不会稳固的“石砾”,当“太阳”跃入山海,时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它们只能有“滑坡”的下场。

虽然仍旧“—派嚣鸣”和一片“喊杀声”,但这是“自上而下”、是“滑坡”、是“远去”,是时代归于冷寂和沉闷以及随之而来的清醒和理智之前的“绝响”。

人生真正的艰辛和痛楚莫过于撕裂的感受。

正是在时代和现实从虚浮、幻象的境界“滑”向冷寂、沉闷而失却高度的时候,诗人昌耀感受到了撕裂:时代趋于冷寂、沉闷进而清醒、理智,不正是诗人昌耀认可和需要的吗?既然如此,在他的心灵深处必然会滋生出一种意念,那就是对自己原来所坚守的高度的意义的怀疑和否认,这样一来,必然会产生促使自己也顺应着这时代作这种似乎合理而正当的下滑运动的心理驱动﹔而反过来说,时代趋于冷寂、沉闷进而清醒、理智,也恰恰是“上升”到了昌耀所在的高度,而这相对于昌耀来说,明显又是在失却高度,是一种“滑坡”。

然而,诗人昌耀怎能没有自己的高度呢,特别是在饱尝与时代“亲和”之苦后,他更是害怕与时代平起平坐了。

4.诗人用哪些诗句表达内心的信念?明确:“我的指关节铆钉一般/楔入巨石罅隙。

血滴,从脚下撕裂的鞋底渗出。

”内外都有力量拉扯他下滑,这就是为什么此刻他在坚守、占据自己的高度,其艰难和痛苦可想而知。

显然,昌耀并没有与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占稳了自己的高度。

这是生命意志和生命强力的伟岸展示,呈示在这种高度的生命必定是强健和雄壮者的生命,定格在这种险峰的姿态必定是胜利者的姿态!5.诗人作了哪些假想?明确:“啊,此刻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昌耀认为,假如在他旁边有一面镜子正对着他,他在镜中看到的必然是一只雄鹰或雪豹。

然而,这毕竟只是认为、假设和想象,作为从被迫到主动间离着时代与现实而将清醒和理智当作自己的高度的昌耀,多年以来直至此刻仍以“囚徒”的身份流放于广阔而贫穷的青藏高原的最下层,他何尝不知道这种认为、假设和想象的可笑和荒谬,何尝不知道他自己以及他的同道是怎样的角色、有着怎样的形象。

6.现实中的情形又是怎么样的?明确:“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原来,他在镜中看到的只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7.诗中出现的两种意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明确:对比。

反讽。

这真是一个莫大的反讽,而正是这个反讽的开启,使全诗通过对比形成的反讽结构得以凸现出来、清晰起来。

诗中始终馥郁着浓烈的对比意绪:强大和弱小,光明和幽暗,热闹和沉寂,高拔和低矮……然而,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光明的太阳不过是虚妄的神明和幻象的真理的别称,堆砌的石砾不过是狂热的信念、迷信的追求、廉价的乐观的代号,而它们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渊,一派嚣鸣的、象军旅的喊杀声的,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

8.诗歌的结尾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明确:“与我一同默想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静……而诗歌结语“与我一同默想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舒缓、徐和的诗歌意绪不仅与全诗紧绷、深沉的诗歌意绪形成深度对比因而收到内在反讽的效果,而且更传达出透过他的反讽展示出来的全诗的情感倾向和价值立场。

9.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明确:对比。

反调。

深度反讽是诗人昌耀在冷寂沉闷中掺入理智清醒后,然后又兑进机智和幽默的结果,是他终于在时代之上占稳了自己的高度后豁达的心智和洒脱的情怀的结晶。

这样的反讽当然不只是昌耀诗艺的体现,而更是他居于高度之上的心理标记和明证。

10.总结全诗。

明确:事实上,诗人所看到的那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开启了我们解读这首诗歌“由外而内”的通道,从而衔接起我们从诗人昌耀个体的内里世界阐释诗意的空间。

既然坚守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不是雄鹰或雪豹而是蜘蛛,那么说明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的不是外在形式或形象而只能是精神、意志和心灵,这正是昌耀所要思考和揣度的所在,正是昌耀所要挖掘和探询的层面。

由此,昌耀似乎刚刚提笔铺纸一样,又把他的诗歌视线从身外牵拉回来投注到诗歌开头,站在自己的生命地平线上,前瞻或者后顾,重新写就这首短诗。

而我们,也自然而然就接受着这种诗绪的引领,深入他的个体生命追踪他的灵魂历险。

相对于那个狂热、虚浮的时代来说,昌耀的清醒和理智是他得以冷静地观照和打量时代的外在高度。

然而,在昌耀的内里空间,当他历遭精神罹难后,当灵魂世界一次次坍塌、一次次掏空后,他还有自己的精神高度吗?“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是的,他有——坚实而挺拔,足以抵挡一切摧毁和打击,足以俯视一切虚华和喧嚷,从而成为他虽然发落荒漠却感觉自己已化归于北土、虽贬斥于荒原野地的最底层却并不消沉乃至颓废,从而使自己的生命也沉落到最底层的强大心理依据﹔同时,也正是这内在的精神高度,才使得他冷静地观照和打量时代的外在高度有了支撑和凭附,而不至于处于飘浮和悬空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