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国内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综述

药有效,使用方便,不需调整剂量、半衰期长。 2临床应用
2.1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 溶栓药物最早应用于AMI治疗,溶栓治疗使AMI患者
冠状动脉血管的再通使心肌得到早期再灌注,从而挽救濒临 死亡的心肌,防止了心肌梗死的进展、心腔的扩张,有益于改 善心室功能,而使牛存率得到提高。尿酸氧化酶、链激酶和 基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为早期临床应用的溶栓药 物。链激酶治疗:剂量:150万Iu于1 h内静滴,配合肝素 抗凝。近年主张,加链激酶速溶栓即150万IU,30 IIlin,ivd, 町提高再通率。我国加速溶栓多中心临床结果表明链激酶 治疗再灌注率79.7%¨J。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治 疗:8 mg iv,42 mg于90 min ivd,总量为50 m∥J1。开通率 为79.3%。尿激酶治疗:150万Iu左右30 min内ivd,配合 肝素抗凝,再通率73.5%H J。张占海”1对23例AMI并肿 瘤患者应用尿激酶联合肝素钠持续微量泵泵入,成活率有明 显提高。 2.2急性脑梗死(ACI)治疗
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疗急慢性肾衰竭有效方法之一,自体 动.静脉内瘘是最常采用的血管通路,多种原因造成内瘘堵 塞,以往多采用再次内瘘成形术、动静脉内瘘切开取栓术等 方法解决。但此方法操作复杂,价格昂贵,而且复发率也较 高,临床上对血栓形成多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戎殳等旧1 报道局部注射,在48例内瘘血栓形成患者共进行50例次溶 栓治疗,结果成功率86%。陈云波等Ⅲ1采用尿激酶从瘘口 注入联合口服双嘧达莫治疗,血管再通成功率达80.0%,认 为局部作用快,操作简单、危险性低,值得推广。杨海波Ⅲo 采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17例 后,12例内瘘恢复通畅,平均再通时问(15.5士11.8)h,效 果良师,从事Il每床药学工作。1H:(0779)2022194 E—Inial LydiallongIlong@sim.om
溶栓药的研究进展

溶栓药及抗血栓形成药物的研究进展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抗血小板治疗已经被证明可以有效预防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
噻吩并吡啶类药物是以二磷酸腺苷受体为靶点的一类抗血小板药物,包括噻氯匹定、氯吡格雷和普拉格雷,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药物,极大地改善了全球心脑血管患者的健康状况。
概括介绍噻吩并吡啶类药物的代谢与起效模式、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血栓病包括心肌梗死( AMI )、脑栓死( CE)、肺血栓( PE) 、深部静脉血栓( DVT) 和周围血管栓塞( VIE) 等, 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世界每年死于血栓性疾病的人数约2600万, 我国每年心血管疾病死亡者占因病死亡总人数的40.7%, 其比例远高于癌症,居各类死因之首。
因此, 研制高效、特异、安全的抗血栓药物及溶栓药物,一直是比较热门的课题。
本文将先阐述抗血栓药物及溶栓药物发展及其作用机理, 然后综述溶血栓药物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抗血栓、抗血小板的非诺贝特,一种降血脂药这篇文献的目的是考察非诺贝特体内抗血栓形成以及体内外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SD雄性大鼠,化学方法三氯化铁制备血栓模型,给予非诺贝特两种剂量,很大程度上减缓了血管的阻塞。
体外实验证实,非诺贝特可以抑制胶原或者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
但是不影响促凝血酶原激酶以及凝血酶原活化引起的凝血时间。
这就证实了,抗血栓形成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而不是血液凝固系统。
这种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通过血栓素A2 受体的表达其作用的。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包括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是心血管方面的主要疾病。
这并不依赖于他们生长的血管。
血小板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
血栓形成的初始阶段,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脂肪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接下来引起的血栓的并发症。
都有血小板的参与。
溶栓药物的应用及临床研究进展

溶栓药物的应用及临床研究进展摘要】血栓性疾病是世界性高发病,对人类健康有重大威胁,一直为临床界与学术界所重视。
本文对溶栓药物发展概况进行了综述,并浅议了溶栓药物在国内、国外的应情况,希望能起到借鉴意义。
【关键词】溶栓药物;临床应用;临床研究;进展血栓病系常见多发病,于人类健康具有严重危害,是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高危因素,常见疾病类型有动脉血栓、脑血栓和急性心肌梗死等,其中,仅急性心肌梗死的致死率就达30%,世界每年都有数千万人死于血栓性疾病。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是血栓性疾病的高发区,每年死于本病的总人数在因病死亡总人口的占比甚至达到40%以上,远超癌症死亡比例,位居各类死因之首。
溶栓治疗对血栓病治疗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视为血栓治疗的一线方法,因此,寻找和研究溶栓效果好、副作用小的溶栓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1 溶栓药研究进展 1.1 第一代溶栓药初代溶栓药的代表性药品包括链激酶和尿激酶2种,其作用机理为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方式激活纤维蛋白溶解原,从而使其成为活性纤维蛋白溶解酶,发挥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
第一代溶栓药缺乏特异性,而且溶栓速度慢,临床副作用显著,可引起全身纤维亢进,造成严重出血。
链激酶属于蛋白水解酶,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合成,该药虽不属于纤溶酶原激活剂,然而却能快速地同存在于循环系统的纤溶酶(或者游离纤溶酶原)相结合,启动纤溶系统,发挥血栓溶解功能。
链激酶优点在于效果好、价格低,但因其本源为链球菌,所以本身带有抗原性,临床过敏反应较大,此外,本品对心肌、肝脏也有一定损害,所以不适合临床推广。
尿激酶本身属于肾脏合成蛋白质,是从人尿中提炼得到的丝氨酸蛋白酶,该药有高分子量、低分子量之分,前种在我国临床多有应用。
医学试验表明,尿激酶作为一种人尿制品,能够直接作用于人体的内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对纤溶酶产生裂解作用,使其成为纤溶酶。
经研究证实,纤维酶既有降解纤维蛋白凝块、凝血因子(包括Ⅴ和Ⅷ两种)和纤维蛋白原菌的作用,又能影响二磷酸腺苷的诱导机制,抑制血小板聚集。
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 摘
要】 急性心肌梗死 ( M )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使得心肌 出现坏死的临床综 合征。针对于我 国医疗资 源相对 匮乏的情况 , AI
药物治疗仍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的主要治疗手段。本文 主要通过临床经验对药物治疗应用于急性 心肌梗死 的研究进展进行 总结 。
【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治疗 ;进展 【 中图分类号】R 4 5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0 81 (02 1 01 0 07— 57 21 )0 — 00— 2
分子肝素治疗 A 是安全 、有效 。 MI 4 他汀类药 物
00 ) .5 ;出血并 发症两组经 比较 ( P>0 0 )。研 究结果表 .5
明发病 3h内溶栓冠脉再通 率高于 3h后 ,重组型纤溶 酶原 激活优于尿激酶 。
13 第三代溶栓药物是在通过现代分 子生物学在第一代 与 . 第二代基础上进行 改造 的产物。李华 承等人 在瑞替 普酶 与
溶解 ,并让凝血 酶原 、凝 血 因子及纤维 蛋 白被 消耗 。吴
格雷联 合 阿 司 匹林 近 期 和 远 期 疗 效 优 于 单 纯 使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7 6例分析 中闭塞相关 血管再灌 注 率 7 % ,研究 结 果 表 明尿 激 酶静 脉 溶 栓治 疗 1 A 可 明显提高再灌注率 。 MI 12 第二代溶栓药物是利用基 因重组技术将人 组织型纤溶 .
2 3 血小板膜糖蛋 白Ib/ . I Ⅲa受体拈抗 剂 血小板膜糖 蛋 白Ⅱb/I Ia受 体拮抗 剂是 目前认 为最强 I 的一种抗血小板 聚集药 物。韩 国学 者 km在急性 心肌 梗死 i 植入血小板糖蛋 白Ⅱb Ha受体阻滞剂 ( /I 阿昔单抗 ) ,涂层
酶原激 活剂 、乙酰化纤 溶酶 原 一 激酶激 活剂 复合及 单链 链 尿激酶纤维 蛋白溶 酶原激 活剂 进行重 组 。武 洪杰 在重组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原理
溶栓治疗是通过药物作用使冠状动脉 内血栓溶解,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缩 小梗死面积,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 的一种治疗方法。
溶栓治疗主要适用于早期急性心肌梗 死,特别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溶栓药物能够选择性地与血栓中的纤 维蛋白结合,使血栓内部发生裂解, 从而使血栓溶解。
溶栓治疗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和发病时间等因素无明显影响,均有显著 疗效。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一般限定在发病6 小时内,此时心肌梗死面积小,并发 症少,预后较好。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长时间持续性 胸痛、无法及时进行PCI治疗时,可适 当延长溶栓治疗时间窗至24小时以内 。
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
早期溶栓治疗是指患者在发病后尽早接受溶栓治疗。多项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溶栓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急性心 肌梗死的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新型溶栓药物的临床研究
近年来,新型溶栓药物的临床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多项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溶栓药物具有更高的溶栓效率 和更低的出血风险,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溶栓治疗与药物治疗的比较
药物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础治疗手段,溶栓治疗和药物治疗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进行选择。
溶栓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溶栓治疗的普及和规范化
随着溶栓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将更加普及和规范化 ,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溶栓治疗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溶栓治疗的联合治疗策略
联合抗血小板治疗
在溶栓治疗的同时,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进一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提 高溶栓效果。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概述血栓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症,其发病过程涉及血液凝固和血小板聚集等多个环节。
抗血栓药物作为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药物通过阻止血液凝固过程、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或阻止血小板聚集等方式,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药研发水平的提高,抗血栓药物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精细化的趋势。
传统的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和肝素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但长期使用存在副作用和风险。
研发新型、高效、安全的抗血栓药物一直是医药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两大类别的新型抗血栓药物不断涌现,如硝替沙星、替罗非班等抗血小板药物,以及达比加群、利妥昔单抗等抗凝药物。
这些新药物具有作用机制独特、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优点,为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除了药物治疗外,物理预防、康复运动以及饮食调整等手段也在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综合措施的应用,使得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更加全面和有效。
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不仅体现在新型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上,也体现在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上。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抗血栓药物的研究将继续深入,为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手段。
1. 血栓形成的机制与危害血栓形成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其机制涉及血液凝固系统的多个组分和血管壁的相互作用。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凝固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中,既能够迅速止血,又避免不必要的血栓形成。
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如血管损伤、血流缓慢或血液成分异常时,这种平衡可能被打破,导致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的核心机制包括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凝血功能亢进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
血小板在血管损伤部位被激活,通过一系列反应形成血小板聚集体,进而构成血栓的骨架。
凝血系统被激活,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的基质。
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20例疗效观察

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2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瑞替普酶(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PA)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发病时间180/100mmHg;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的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及进展性疾病;2周内有活动性出血,做过外科手术或活体组织检查;心肺复苏术后,有外伤史或不能实施压迫止血的血管穿刺)。
治疗方法:溶栓前急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肌酶和18导联心电图等项目,明确诊断后先给予嚼服阿司匹林片300mg,并给予氯吡格雷300mg口服。
再静脉注射溶栓药物瑞替普酶18mg(时间不少于2分钟),30分钟后重复上述剂量;用药后即刻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每12小时1次(连用7天)。
其他药物如调脂药、ACEI或ARB、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均按心梗治疗指南常规使用,对症处理并发症。
溶栓开始后,每半小时复查1次心电图直至2小时;每隔2小时复查心肌酶,观察胸痛缓解时间,有无再灌注心律失常,出血等并发症。
观察指标:溶栓治疗后,进行冠状动脉再通的评定。
①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溶栓后2小时内回落≥50%;②2小时内胸痛症状基本消失;③溶栓后2~3小时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房室或束支阻滞突然改善或消失;④血清CK-MB酶峰提前在发病14小时以内,或者下壁梗死患者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伴或不伴有低血压。
CK16小时以内。
具备上述4项中2项或以上者考虑再通,但第二与第三项组合不能判定为再通。
结果溶栓后2小时内,17例患者胸痛基本缓解。
11例患者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19例患者ST段回降>50%。
根据血管再通标准,所有患者中有19例患者临床判定再通,再通率95%,其中牙龈出血2例;所有患者无脑出血,内脏出血及过敏反应等症状发生。
讨论瑞替普酶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衍生物,属于第三代溶栓药物,在药理学和药代学方面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和抗凝治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综 述・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和抗凝治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邵 忠① 张 炎① 王树春②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 I)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但在目前治疗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下面简要介绍AM I溶栓和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溶栓问题1980年溶栓治疗发展的初期主张首选冠状动脉内注射给药,将溶栓药直接注入被堵塞的冠状动脉,与血栓接触而使之溶解,其冠脉再通率较静脉给药高。
近年则认为冠脉给药比较费时,不利于争取最早的灌注,加之不是所有的医院都具备这样的条件,也不能普遍使用,因此倾向于首选极早静脉给药治疗[1]。
AM I应尽快溶栓,这已无争议。
从溶栓时间上看,1小时为黄金时间,2小时为最佳时间,6小时为规定溶栓治疗时间窗,6~12小时为延迟溶栓,超过12小时溶栓弊大于利。
如能在起病6小时内溶栓,可降低病死率30%,若在起病1~2小时内溶栓,则可降低病死率50%。
所以,应积极缩短患者入院后至开始溶栓的时间,患者一旦送入医院,应立即开始治疗,并提倡入院前溶栓。
据最近的GU STO21报道[2],尽早溶栓的疗效是肯定的,但能在起病后2小时内溶栓的仅占总例数的27%,入院后能在1小时内溶栓者仅占40%。
所以,目前溶栓时间的延误是严重的,急待改进。
溶栓制剂及其剂量目前还有争议。
链激酶(SK)国外应用较广,有研究一次用300万U和150万U比较,前者的相关梗死血管开通率为8116%,后者为6013%,P<0105[3]。
此后,T heisis 等随机研究,指出大剂量组无更多的出血并发症,300万U的SK用1小时滴完,看来是安全的[4]。
尿激酶(U K),此药目前我国应用最多最广,我国“八五”攻关课题用U K溶栓应用212万U kg和310万U kg,两组的开通率分别为6713%和6718%,4周病死率和出血并发症两组也均相似。
现在看来,这两种剂量可能均属一般剂量,差别不大。
国外用药剂量尚未标准化,认为可用2U的U K相当于1U的SK来换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10-09T14:36:05.56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作者:王立君王军军沈婕[导读] 溶栓治疗由于其操作简单方便、经济性高,是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对于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缺血心肌及时再灌注、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天津市南开区三潭医院天津市 300193;
2.天津市河西区河西医院天津市 300202;
3.天津市南开区三潭医院天津市 300193
摘要:溶栓治疗由于其操作简单方便、经济性高,是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对于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缺血心肌及时再灌注、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尤其是随着溶栓药物的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治疗效果并减少出血风险,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
因此本文对近些年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突发病,主要病因为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1]。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危害大,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属于心血管疾病中的危重事件[2]。
临床主要采用再灌注治疗来开通患者堵塞的血管,挽救心肌,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溶栓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3-7]。
其中药物溶栓治疗简单方便,是临床采用的主要灌注治疗方式。
有研究表明院前溶栓治疗效果优于入院后溶栓。
与院内溶栓相比,院前溶栓治疗的早期死亡率降低 17%,尤其是发病时间小于120分钟的[8]。
患者基于此,本文对近些年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1 第一代溶栓药物
1.1 尿激酶
作为第一代溶栓药物的典型代表,尿激酶可以将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有效转化为具有活动的纤溶酶,从而促进患者血栓溶解。
尿激酶没有致热原性和抗原性,并且价格低廉,因此在临床溶栓治疗中迅速得到了推广应用。
但是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可能引起不良反应[9]。
李颖等选取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代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显示有4例患者出现出血性不良反应,有1例患者出现过敏性皮疹[10]。
1.2 链激酶
链激酶是一种抗原性蛋白质,它不直接激活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二是通过与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进行有效结合形成链激酶-纤溶酶原复合物,对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进行间接激活,促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向纤溶酶进行转化[11]。
相比尿激酶来说,链激酶的溶栓效果更加显著。
于荣华等以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链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8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是链激酶在实际治疗过程中由于特异性较差,同样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12]。
2 第二代溶栓药物
2.1 阿替普酶
阿替普酶属于无抗原性糖蛋白,可以通过其赖氨酸残基与纤维蛋白进行有效结合来对跟纤维蛋白结合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进行激活,使其转化为纤溶酶,这种作用比激活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更加显著,因此阿替普酶具有比尿激酶和链激酶更显著的疗效。
关艳辉以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阿替普酶和重组连接酶的溶栓效果,结果显示在溶栓2h后,重组链激酶的血管再通率为44.2%,阿替普酶的血管再通率为7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
2.2 尿激酶原
尿激酶原始尿激酶的前体,其本身对对纤维蛋白没有很强的亲和力,其对纤维蛋白进行选择性溶解的机制为当纤维蛋白与尿激酶原结合时,会去除血液中的尿激酶原抑制因子,激活尿激酶原活性,进而促使跟纤维蛋白结合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活化,转化为纤溶酶。
王丽英等选取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激酶原和尿激酶原进行溶栓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77.5%,对照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5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3 第三代溶栓药物
3.1 瑞替普酶
瑞替普酶是阿替普酶的区域缺失性突变体。
相比阿替普酶,它降低了与肝脏的清除受体结合力,但是保留了纤维蛋白选择性溶栓作用。
在应用过程中采用静脉推注给药方式,操作更加方便。
李淑娟等分别采用瑞替普酶、阿替普酶和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结果显示瑞替普酶的血管再通率为83.06%,阿替普酶的血管再通率为82.09%,尿激酶的血管再通率为54.12%,其中瑞替普酶和阿替普酶的血管再通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替普酶和尿激酶的血管再通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5]。
3.2 替奈普酶
替奈普没是由阿替普酶的三倍体变异而成,相比阿替普酶它对抗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能力和对纤维蛋白的特异性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在溶栓后颅内出血方面没有明显改善。
Panduranga等以中东国家65家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链激酶、瑞替普酶和替奈普酶的溶栓治疗效果,结果显示瑞替普酶和替奈普酶的病死率明显低于链激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瑞替普酶和替奈普酶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6]。
4 结束语
溶栓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的首选方式,尤其是随着近些年溶栓药物的快速发展保障了溶栓治疗的效果以及治疗过程中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对三代溶栓药物中的典型药物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其他溶栓药物。
但是不同的溶栓药物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在治疗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
参考文献:
[1]郭儒雅,武阳丰,赵威,等.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时间对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44(2):128-132.
[2]宋炳慧,王书清,贾珊珊,等. 替格瑞洛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12):1066-1068.
[3]王文龙. 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防治作用[J]. 河北医学,2016,22(7):1162-1163.
[4]张永江. 阿替普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7):191-192.
[5]王爱萍. 瑞替普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9):1081-1083.
[6]王震. 瑞替普酶和尿激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疗效[J]. 中外医疗,2016,35(9):136-137.
[7]武国霞,柳军伟,江军花,等. 小剂量替罗非班联合瑞替普酶在青中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1):1-4.
[8]Armstrong PW,Gershlick AH,Goldstein P,et al. Fibrinolysis orprimary PCI i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N Engl J Med,2013,368(15):1379-1387.
[9]原巧灵. 瑞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 中国基层医药,2016,23(14):2158-2161.
[10]李颖. 急性心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不良反应临床观察40例[J]. 中国卫生产业,2014,11(36):163-164.
[11]王海波.rPA与尿激酶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中溶栓效果比较[J]. 西南国防医药,2016,26(9):983-985.
[12]于荣华.尿激酶、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20):23-24.
[13]关艳辉.急诊应用不同溶栓药物治疗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21):109-110.
[14]王丽英,王国军,张彦玲,等. 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临床误诊误治,2015,28(5):107-109.
[15]李淑娟,谢秀峰,陈凤英.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8):952-954.
[16]Panduranga P,Al-Zakwani I,Sulaiman K,et al. Clinical profile and mortality of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receiving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the Middle East[J]. Heart Views,2012,13(2):35-41.。